全 文 :第 35 卷第 24 期
2015年 12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5,No.24
Dec.,2015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1563, 31171460, 31071359);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11KJA210003);江苏高校优秀科技
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4⁃08⁃05; 网络出版日期:2015⁃05⁃20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lxyang@ yzu.edu.cn
DOI: 10.5846 / stxb201408051557
赵轶鹏,邵在胜,王云霞,宋琪玲,王余龙,杨连新.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生态学报,2015,35
(24):8128⁃8138.
Zhao Y P, Shao Z S, Wang Y X, Song Q L, Wang Y L, Yang L X. Impact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ozone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dynamic,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nitrogen uptake of hybrid rice Shanyou 63.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24):8128⁃8138.
大气 CO2和 O3 浓度升高对汕优 63 生长动态、物质生
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赵轶鹏1,2, 邵在胜1, 王云霞1,3, 宋琪玲1, 王余龙1,杨连新1,∗
1 扬州大学,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 225009
2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徐州 221121
3 扬州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 225009
摘要:大气二氧化碳(CO2)和近地层臭氧(O3)浓度升高将极大地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作物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的生
产力。 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设置室外对照(Ambient)、室内对照(CK,实时模拟室外环境)、高浓度 CO2(Ambient CO2+200
μmol / mol)、高浓度 O3(Ambient O3的 1.6倍)、高浓度 CO2+O35个处理,研究大气组分变化对敏感水稻汕优 63生长动态、物质生
产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室外对照和室内对照水稻的多数测定指标无显著差异。 与 CK相比,O3处理使水稻生育中后
期株高和分蘖数明显下降,且随时间推移降幅逐渐增加,最大降幅分别达 21%和 15%,但 CO2处理使水稻生育中后期株高和分
蘖数明显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 5%和 18%,CO2+O3处理使水稻株高最大下降为 7%,但对各期分蘖数没有影响。 与 CK 相比,
O3处理使水稻成熟期叶片、茎鞘、稻穗和根系生物量大幅下降,使全株总生物量平均下降 51%,CO2处理对绿叶和黄叶生物量无
显著影响,但使茎鞘、稻穗和根系生物量明显增加,使全株总生物量平均增加 37%,CO2+O3处理对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均无显
著影响。 臭氧处理使生物量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而 CO2处理则表现相反,CO2+O3处理对水稻物质分配的影响小于
单独的 O3处理。 与 CK相比,O3处理使水稻抽穗期植株含氮率平均增加 29%,吸氮量下降 31%,而 CO2处理或 CO2+O3处理对地
上部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 试验结论,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使水稻变矮、分蘖减少、生长受抑,但同步增
加的二氧化碳浓度可明显缓减甚至抵消臭氧胁迫对汕优 63生长发育的负效应。
关键词:汕优 63; 人工气候室; 二氧化碳; 臭氧; 生长发育
Impact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ozone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dynamic,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nitrogen uptake of hybrid rice
Shanyou 63
ZHAO Yipeng1,2, SHAO Zaisheng1, WANG Yunxia1,3, SONG Qiling1, WANG Yulong1, YANG Lianxin1,∗
1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Moder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Grain Crop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2 Xu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the Xuhuai District of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121, China
3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will greatly alter future rice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a new closed⁃top
chamber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and O3 on growth,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nitrogen (N)
http: / / www.ecologica.cn
uptake. A three⁃line indica hybrid rice cultivar, Shanyou 63, was grown under five gas treatments: ambient, CK (realtime
simulation of ambient conditions), elevated [O3] (60% higher than the ambient O3 concentration), elevated [CO2] (200
μmol / mol above ambient CO2 concentration), and combined elevation of [CO2+O3]. For most of the measured parameter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mbient and CK plants. Relative to the CK, elevated [O3]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decreased plant height and tiller number within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 with the largest
decreases (21% for plant height and 15% for tiller number) detected at the final measurements. Elevated [CO2] showed
opposite trends, with the largest ozone⁃induced increases of 5% and 18% for plant height and tiller number, respectively.
Elevated [CO2+O3] decreased plant height ( largest reduction: 7%), but did not alter tiller number. Compared with the
CK, elevated [ O3 ] greatly decreased the biomass of leaves, stems, panicles, and roots at grain maturity, with 51%
reduction recorded for total biomass. Elevated [ CO2 ] did not change the biomass of green and senescent leaves, but
increased the biomass of stems, panicles, roots, and thus total biomass (3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levated
[CO2+O3 ] on total biomass and its components.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in leav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elevated
[O3], while opposite trends were observed with elevated [CO2]. The magnitude of the combined [CO2+O3] effect on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olo [O3] treatment. Elevated [O3] increased shoot N concentration by
29%, and it decreased shoot N uptake by 31% at heading stage. Elevated [CO2] and [CO2+O3]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aboveground N concentration and uptake. The abov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rojected increase of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 will inhibit plant elongation, tiller production, and growth of hybrid Shanyou 63. The concurrent increases in
[CO2+O3] either ameliorated or negated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O3 stres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Shanyou 63; Closed⁃top chamber; Carbon dioxide; Ozon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工业革命的出现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大气组分发生显著改变,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大气 CO2浓度的
迅速上升:已从 1800 年的 280 μmol / mol 到目前的 396 μmol / mol[1],预测 2050 年至少达到 550 μmol / mol[2]。
伴随 CO2浓度上升,在对流层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臭氧(O3)浓度亦在迅速上升[3⁃4]。 在许多亚洲国家,近年
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空气污染物 NOx,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这些气体在高温和高辐照条件下转
化为 O3 [5],导致许多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地表 O3浓度迅速上升[3⁃4]。 据预测,在未来 40 年里,东亚和南亚地区
地表平均 O3浓度将比现在高 25 nmol / mol[5]。 大气中的 CO2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底物,而 O3是一种强
氧化剂,两者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后引发一系列生理代谢过程的变化,对作物生产力进而对未来世界的粮食安
全产生影响。 前人已对主要粮食作物水稻[6⁃10]、小麦[11⁃13]、大豆[9,13⁃14]以及玉米和高梁[15]等对 CO2或 O3的响
应进行过详细的综述。
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口以此为主食,任何大气组分变化对水稻的效
应都将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6]。 大气 CO2 [6⁃7,9]或 O3浓度[8]增加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有不少报
道,但对 CO2与 O3互作效应的认知非常有限[16]。 大气 CO2和 O3浓度同时升高可缓解 O3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
的负效应[16],但这种互作是否亦对水稻生长、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产生影响尚不清楚。
中国稻田 FACE(Free Air gas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自由空气中微量气体浓度增高)研究表明,杂交稻
(如汕优 63、两优培九)对高浓度 CO2 [17⁃21]或 O3 [22⁃24]的反应较常规稻更为敏感。 本研究将以杂交籼稻汕优 63
为供试材料,利用熏蒸环境接近于自然条件的人工气候室[25],模拟 2050年前后大气 CO2和 O3浓度,研究了高
浓度 CO2和 O3对杂交水稻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稻作生产应对大气变化策略提
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平台
试验于 2011和 2012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119.42°E,32.39°N)日光型气体熏蒸平台上进行。 试验土壤
9218 24期 赵轶鹏 等: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http: / / www.ecologica.cn
类型为清泥土,所在地年均降水量 1 000 mm,年均蒸发量在 940 mm,年平均温度 15 ℃,年日照时间大于 2 100
h,年平均无霜期 220 d。 土壤理化性质为:有机质 32.7 g / kg, 全氮 1.8 g / kg, 碱解氮 126.1 mg / kg,全磷 0.66
g / kg,速效磷 12.0 mg / kg,速效钾 54.6 mg / kg,电导率 0.17 mS / cm,含水率 2.0%, pH 7.1,土壤中砂粒(0.02—2
mm)占 57.9%,粉砂粒(0.002—0.02 mm)占 28.4%,黏粒(<0.002 mm)占 13.7%。
本研究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2010 年建成),其结构、控制及运行状况详见赵轶鹏等[25]。 系统采用
分布式拓扑结构,通过实时监测由平台附属气象站观测采集到的温度、湿度、光照、压力及目标气体浓度的变
化,利用温度、湿度调控和布气系统实现对外界环境的动态模拟,使气室内的环境因子与室外的差异维持在最
小水平,并使气体浓度达预定目标的要求。 本试验共设置 5 个处理,具体熏气方案见表 1。 其中,气室内 CO2
和 O3熏蒸的浓度和时间参考中国 CO2⁃FACE[26]和 O3⁃FACE[27]系统(亦位于中国扬州)。 O3是以纯氧为气源,
由佳环臭氧发生器(QD⁃001⁃3A)产生,通过 Model 49i臭氧分析仪对室内 O3浓度进行即时检测;CO2由瓶装液
态 CO2直接输送至气室内,通过 CO2分析仪(LI⁃820)进行实时监测。
2012年 6月 18日将水稻秧苗移栽至气室,返青期内仅对温、湿度进行调控,6月 29日返青后开始进行熏
气处理,9月 11日停止熏气。 平台运行期间, 因设备故障、雷雨天气以及臭氧仪器仪校准等原因短时间暂停
熏 O3,整个熏气期间,CK、O3、CO2和 CO2+O3处理分别有 72%、83%、72%和 83%的时间 O3正常布气。
表 1 2011和 2012年水稻生长季熏气处理方案
Table 1 Fumigation treatments for rice growing season in 2011 and 2012
处理
Treatment
说明
Explanation
气体浓度值
Gas concentration
气体释放时间
Gas fumigation period
室内对照 CK 室内对照 大气本底浓度① 9:00至日落②
O3 高浓度 O3 O3本底浓度×160% 9:00至日落
CO2 高浓度 CO2 CO2本底浓度+200 μmol / mol 日出至日落
CO2+O3 高浓度 CO2和 O3 CO2本底浓度+200 μmol / mol;O3本底浓度值×160% 日出至日落(CO2), 9:00至日落(O3)
①由气象站采集;②由气象站光照传感器控制; 当光照传感器测得的照度≥0.3 klx时, 定义为日出; 照度<0.2 klx时, 定义为日落[28]
1.2 材料培育
供试品种为杂交籼稻汕优 63。 大田旱育秧,5月 21日播种, 6月 18日移栽,行距 25 cm,株距 16.7 cm,1
株 /穴。 肥料运筹:总施氮量为 15 g / m2,使用尿素,有效成分占 46.7%,其中 6 月 15 日施基肥(占总施氮量的
60%),7月 30日施穗肥(占总施氮量的 40%);磷、钾肥施用量均为 7 g / m2,磷肥使用过磷酸钙,有效成分占
27.5%,钾肥使用氯化钾, 有效成分占 60%,均做为基肥一次性施用。 水分管理为 6 月 20 日—7月 15 日保持
水层(约 4 cm),7月 16—25日控水搁田,7月 26日—8月 10日保持水层(约 3 cm),8月 10日以后干湿交替,
8月 25日后断水。 适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生育期 于移栽后 7 d(返青后),每间隔 7 d标记叶龄 1次,每区定点 10穴。
(2)株高茎蘖 约每 14 d普查 1次(对象为小区内所有正常生长的植株),使用直尺测量株高并记录,精
确至 0.1 cm,人工清查茎蘖数。 穗前测量地面到叶片自然伸展时的最高处,穗后为地面到穗顶端的高度。
(3)干物质重量 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每区调查 27穴,计算平均茎蘖数,据此每重复取代表性植株 3 穴,
以水稻植株为中心,挖取约 25.0cm×16.7cm×20.0cm 的土块,清水冲洗,控制水压,尽量保证根系完整性。 清
洗后移至实验室后分割为根、茎、叶、穗四部分,105℃杀青 0.5 h;70℃恒定烘干 72 h后,分别称量各器官干重,
精确至0.01 g。 物质分配按各器官干重占全株干重比例计。
(4)氮素吸收和利用 抽穗期(第 16片叶完全伸展后第 2周)每区取代表性植株 10 穴,样品经粉碎过筛
后进行高温消煮,待消化液完全冷却后,使用全自动凯氏定氮仪(FOSS2300,瑞士),分别测定叶片、茎鞘和稻
穗中的氮含量。 全株含氮率=各器官含氮率之和 /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重量;不同器官含氮量 =各器官含氮率×
对应器官的干物质重量。
0318 生 态 学 报 35卷
http: / / www.ecologica.cn
1.4 统计分析方法
本试验于 2011年和 2012年实施,两年结果趋势基本一致,本文只报告 2012年的试验结果。 所有数据采
用 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采用 SPSS 19.0 进行统计分析。 各处理的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
法(LSD),显著水平设 P<0.01、P<0.05、P<0.1、P>0.1, 分别用∗∗、∗、+和 ns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熏蒸平台的控制
为了使气室熏蒸系统更真实地模拟未来水稻生长的环境,在借鉴传统气室优点的基础上我们研制新建了
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增大了试验空间,并采用自然采光特别是土培方式培育水稻植株,同时实现了对室外
O3、CO2、温度和湿度的动态模拟,使控制区域的微环境更接近自然条件。
图 1 气体熏蒸期间各处理 CO2浓度、O3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大气压力的动态变化
Fig.1 Temporal performance of CO2 concentration, O3 concentration, air temperiture, relative humidity, illumination intensity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in sola⁃illuminated gas fumigation platform
熏蒸平台的控制可用实际测定值 /设定目标值( target achievement ratio,TAR) 值来表示。 图 1 为气体熏
蒸期间 5个处理的平均 O3浓度、CO2浓度、温度、湿度、光照和压力。 结果表明,① 整个熏蒸期平均,Ambient
1318 24期 赵轶鹏 等: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http: / / www.ecologica.cn
(室外对照)平均 CO2浓度为 389 μmol / mol,CK (室内对照)、O3、CO2和 CO2+O3处理平均 CO2浓度分别为 402、
421、602和 596 μmol / mol,对应处理的 TAR 值分别为 1.03、1.08、1.03 和 1.02。 ② 气体熏蒸期间,Ambient 平
均 O3浓度为 46.5 nmol / mol,CK、O3、CO2和 CO2+O3处理的平均 O3浓度分别为 46.8、77.4、47.4 和 78.6 nmol /
mol,处理 TAR值均在 0.99—1.01之间。 ③ 各处理熏蒸期间的平均温度和大气压接近(TAR值多为 1.00),其
中平均温度在 29.4—29.5℃之间,平均大气压在 99.9—100.3 kPa之间。 ④ 整个熏气期,Ambient、CK、O3、CO2
和 CO2+O3处理的相对湿度分别为 72.4%、71.3%、72.2%、70.5%和 72.6%,室内对应处理的 TAR 值分别为
0.98、0.97、0.96和 0.99。 ⑤ 相比较,光照强度的控制精度稍低,Ambient、CK、O3、CO2和 CO2+O3处理平均光照
强度分别为 21.8、20.6、22.3、22.4和 20.0 klx, 后 4个处理对应 TAR分别为 1.06、1.04、0.94和 0.94。
2.2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株高动态的影响
高浓度 CO2和 O3对汕优 63株高动态的影响(表 2):① 随着生育进程推移,株高逐渐增加,各处理表现一
致。 ② 除移栽后 51 d外,CK与 Ambient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③ 与 CK比较(下同),O3处理对移栽后 10、
23和 37 d 株高没有影响,但使移栽后 51、66和 82 d株高分别下降 10.9、22.6和 24.8 cm,降幅分别为 10.8%、
18.8%和 20.8%,均达极显著水平。 ④ 与 CK比较,CO2处理对移栽后 10、23、37和 51 d株高均无显著影响,但
使移栽后 66和 82 d株高分别增加 4.6、5.4 cm,增幅分别为 4.6%和 5.4%,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⑤ 与 CK相
比,CO2+O3处理对前 3 个测定时期的株高没有影响,但使移栽后 51、66 和 82 d 株高分别降低 6.0、8.4 和 7.5
cm,降幅分别为 6.0%、7.0%和 6.3%,移栽后 51 d达显著水平,移栽后 66和 82 d达极显著水平。
表 2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不同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elevated CO2and O3 concentration on plant height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Shanyou 63
处理
Treatments
株高 Plant height / cm
06⁃27① 07⁃10 07⁃24 08⁃07 08⁃22 09⁃07
室外对照 Ambient 41.5±0.0② 69.8±0.3 80.3±0.4 91.6±0.5 115.1±1.1 114.6±1.4
CK 40.9±0.1 70.8±0.7 86.8±1.7 100.8±1.0 119.9±0.4 119.0±0.5
O3 41.6±0.1 71.1±0.3 86.1±0.0 89.8±0.3 97.3±1.3 94.3±0.3
CO2 42.1±0.7 70.3±1.5 84.8±0.3 99.8±0.5 125.4±0.4 125.5±0.9
CO2+O3 40.8±1.1 71.4±0.9 84.8±1.3 94.7±0.8 111.5±0.0 111.5±0.2
方差分析 ANOVA Results
O3 0.662 0.528 0.781 <0.001∗ <0.001∗ <0.001∗
CO2 0.826 0.921 0.211 0.053 <0.001∗ <0.001∗
CO2+O3 0.175 0.658 0.781 0.015∗ 0.003∗ 0.001∗
①水稻 6月 18日移栽,06⁃27、07⁃10、07⁃24、08⁃07、08⁃22、09⁃07分别相当于移栽后 10 d、23 d、37 d、51 d、66 d、82 d;② 图中数据为 2个重复共
24株水稻的平均值; ∗达 0.05或 0.01显著水平
方差分析表明,O3处理对移栽后 51、66、82 d 株高的影响均达 0.01 显著水平,对应时期 CO2处理及其与
O3的互作对株高的影响均达 0.05或 0.01显著水平。
2.3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分蘖动态的影响
高浓度 CO2和 O3对汕优 63分蘖动态的影响(表 3):① 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水稻茎蘖数逐渐增加,至 8
月 7日达到或接近最大值,之后基本不变。 ② CK 茎蘖数与 Ambient 无显著差异。 ③ 与 CK 相比,O3处理使
移栽后 10、23 d茎蘖数平均分别增加 15.6%(P= 0.09)和 10.8%(P= 0.29),使移栽后 37、51、66和 82 d茎蘖数
平均分别下降 2.7%(P= 0.32)、7.7%(P= 0.08)、11.9%(P= 0.02)和 14.5%(P = 0.02)。 ④ 与 CK比较,CO2处
理对前两期茎蘖数没有影响,但使移栽后 37、51、66 和 82 d 茎蘖数平均分别增加 6.3%、11.5%、16.2%和
17.8%,均达显著水平。 ⑤ CO2和 O3浓度同时升高使各期茎蘖数略增或略减,但均无显著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O3处理对移栽后 51、66、82 d茎蘖数的影响均达 0.01 显著水平,CO2处理对移栽 66、82 d
茎蘖数的影响分别达 0.1和 0.05显著水平,CO2与 O3处理间存在微弱的互作效应(P<0.2)。
2318 生 态 学 报 35卷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3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成熟期分蘖动态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elevated CO2and O3 concentration on tillering dynamic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Shanyou 63
处理
Treatments
茎蘖数 Tiller number
06⁃27① 07⁃10 07⁃24 08⁃07 08⁃22 09⁃07
室外对照 Ambient 3.8±0.3② 8.4±1.1 11.8±1.4 13.7±0.2 14.8±0.0 14.4±0.0
CK 4.0±0.2 8.1±0.6 12.5±0.1 14.1±0.2 14.7±0.3 14.1±0.2
O3 4.6±0.0 9.0±0.0 12.2±0.3 13.0±0.3 12.9±0.1 12.0±0.2
CO2 4.1±0.3 9.0±0.1 13.3±0.0 15.7±0.1 17.0±0.3 16.6±0.4
CO2+O3 4.3±0.6 8.8±1.4 11.9±1.2 12.9±0.8 13.1±1.1 12.8±0.9
方差分析 ANOVA Results
O3 0.292 0.745 0.223 0.011∗ 0.008∗ 0.006∗
CO2 0.740 0.659 0.638 0.170 0.088∗ 0.038∗
CO2+O3 0.556 0.506 0.445 0.114 0.131∗ 0.190∗
①水稻 6月 18日移栽,故 06⁃27、07⁃10、07⁃24、08⁃07、08⁃22、09⁃07分别相当于移栽后 10 d、23 d、37 d、51 d、66 d、82 d;②图中数据为 2个重复
共 24株水稻的平均值;∗达 0.1以上显著水平
2.4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图 2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成熟期全株生物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elevated CO2and O3 concentration on biomass yield of whole plants and its components of Shanyou 63
汕优 63生物产量见图 2,结果表明:① Ambient和 CK水稻全株生物量平均分别为 93.8、90.4 g /穴,无显
3318 24期 赵轶鹏 等: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http: / / www.ecologica.cn
著差异。 ② 与 CK相比,O3处理使汕优 63全株生物量平均下降 45.7 g /穴,降幅达 50.6%,达极显著水平。 ③
与 CK相比,CO2处理使全株生物量平均增加 33.4 g /穴,增幅达 37.0%,达显著水平。 ④ CO2+O3处理使全株
生物量略有下降(-5.7%),未达显著水平。
全株生物量为各器官生物量之和(图 2):① Ambient和 CK水稻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 ② 与
CK相比,O3处理对黄叶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使绿叶、茎鞘、稻穗和根系生物量分别下降 37.3%、52.3%、
54.4%和 68.5%,均达 0.1及以上显著水平。 ③ CO2处理对绿叶和黄叶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但使茎鞘、稻穗
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 39.4%、49.4%和 51.6%,分别达 0.05、0.01和 0.1显著水平。 ④ CO2+O3处理使各器官
生物量多呈下降趋势,但均未达显著水平。
计算叶片(绿叶+黄叶)、茎鞘、稻穗和根系占全株生物量的比例,结果列于表 4。 ① Ambient 和 CK 水稻
叶片、茎鞘、稻穗和根系占全株生物量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② 与 CK 相比,O3处理使叶片占全株生物量的
比例平均增加 52.3%(P<0.01),但使茎鞘、稻穗和根系占全株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下降 3.6%(P = 0.12)、8.1%
(P= 0.17)和 34.5%(P<0.10)。 ③ 与 CK 相比,CO2处理使叶片、茎鞘占全株生物量的比例平均下降 27.1%
(P<0.01)、5.5%(P= 0.02),但稻穗和根系占全株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 9.0%(P= 0.13)和 12.5%(P= 0.37)。
④ CO2+O3处理使生物量在叶片和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下降 10.5%(P= 0.11)和 11.3%(P<0.01),而使生物
量在稻穗和根系中的分配比例略增,均未达显著水平。
方差分析表明,O3或 CO2处理对全株生物量、各器官(叶片、茎鞘、稻穗和根系)生物量及其占全株总生物
量的比例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CO2与 O3的互作对绿叶生物量、叶片和根系占全株生物量比例的影响均达
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表 4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成熟期物质分配的影响
Table 4 Effect of elevated CO2and O3 concentration on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at grain maturity of Shanyou 63
处理
Treatments
叶片占全株生物量
的比例 / %
Leaf / whole
plant biomass
茎鞘占全株生物量
的比例 / %
Stem / whole
plant biomass
稻穗占全株生物量
的比例 / %
Ambient / whole
plant biomass
根系占全株生物量
的比例 / %
Root / whole
plant biomass
室外对照 Ambient 15.1±0.7 23.8±0.9 46.8±0.6 14.3±2.2
CK 16.6±1.3 23.5±0.3 48.7±1.8 11.3±3.4
O3 25.2±2.4 22.6±0.4 44.7±1.6 7.4±0.4
CO2 12.1±0.5 22.2±0.3 53.0±0.8 12.7±1.6
CO2+O3 14.8±1.3 20.8±0.1 52.0±0.4 12.3±1.9
方差分析 ANOVA Results
O3 0.000∗∗ 0.033∗∗ 0.001∗∗ 0.049∗∗
CO2 0.000∗∗ 0.033∗∗ 0.001∗∗ 0.049∗∗
CO2+O3 0.000∗∗ 0.778 0.364 0.044∗∗
∗∗达 0.05以上显著水平;表中数据为 2个重复共 12株水稻的平均值
2.5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的影响
汕优 63抽穗期各器官含氮(N)率对不同处理的响应见图 3。 ① CK 水稻各器官和地上部植株含氮率均
高于 Ambient水稻,其中叶片和地上部含 N率分别达 0.1和 0.05显著水平。 ② 与 CK相比,O3处理对叶片含
N率无显著影响,但使茎鞘和稻穗含 N率分别增加 83.1%(P<0.01)和 20.3%(P= 0.03),进而使地上部植株含
N率增加 28.6%(P= 0.03)。 ③ 与 CK相比,CO2处理对茎鞘含 N率无显著影响,但使叶片、稻穗和地上部植株
含 N率分别减少 8.6%(P= 0.08)、17.0%(P = 0.03)、11.0%(P = 0.09)。 ④ 高浓度 CO2+O3对水稻各器官含 N
率和地上部植株含 N率的影响均未达 0.1以上显著水平。
根据含 N率计算各器官和地上部植株吸 N量,结果示于图 4。 ① 除稻穗外,CK水稻叶片、茎鞘和地上部
吸 N量与 Ambient水稻没有差异。 ② 与 CK相比,O3处理使叶片、茎鞘、稻穗和地上部吸 N量分别减少 37.4%
(P= 0.01)、14.8%(P= 0.28)、43.8%(P= 0.07)和 31.3%(P = 0.03)。 ③ CO2处理对叶片、茎鞘、稻穗和地上部
4318 生 态 学 报 35卷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3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抽穗期叶片、茎鞘、稻穗、地上部含氮率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elevated CO2and O3 o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of leaf, stem, panicle and above ground of Shanyou 63
植株吸 N量均无显著影响。 ④ CO2+O3处理使稻穗吸 N量平均下降 35.3%(P= 0.04),但对叶片、稻穗和地上
部吸 N量均无显著影响。
图 4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抽穗期叶片、茎鞘、稻穗和地上部吸氮量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elevated CO2and O3 on nitrogen uptake of leaf, stem, panicle and above ground of Shanyou 63
3 讨论
FACE技术已被用于水稻对 CO2 [26]或 O3响应[27]的研究,但目前在稻田利用 FACE 技术研究 CO2与 O3的
交互作用尚未实现。 2012年水稻生长季气室运行结果表明,除光照外,O3、CO2、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与目标值
5318 24期 赵轶鹏 等: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http: / / www.ecologica.cn
接近(图 1),说明该平台控制相对准确,满足气体熏蒸试验的要求。 加上气室研究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如运行
成本低以及容易控制其他试验因子的处理水平等,因此利用熏蒸环境接近于自然条件的人工气候室可能是当
前研究 CO2与 O3互交效应的理想选择[25]。
前期开放式 FACE研究表明,臭氧处理(比 Ambient 增加约 25%)使汕优 63 成熟期株高平均下降 4—
8%[2,24]。 本研究表明,77 nmol / molO3浓度使汕优 63最终株高平均下降 21%(表 2),明显大于前期 FACE 研
究中的降幅,这可能与气室内连续的空气强制环流增加群体中下部茎节与臭氧的接触有关。 动态监测结果表
明,O3处理对水稻生长前期株高没有影响,但使移栽后 51、66和 82 d株高分别下降 11、23、25 cm,降幅分别达
11%、19%和 21%,随时间推移降幅增大,进一步验证了臭氧伤害的累积效应。 与 O3效应相反,大气 CO2浓度
升高使水稻成熟期株高显著增加(+5.4 cm),增幅与前期 FACE研究相似[17]。 与 CK相比,同时升高空气中的
CO2和 O3浓度对水稻生育前期株高没有影响,但使生育中后期株高平均下降 6—8 cm,降幅为 6%—7%,降幅
明显低于单独的臭氧处理。 方差分析表明,O3与 CO2的互作对移栽后 51、66、82 d 株高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
显著水平(表 2),证明大气 CO2浓度升高可以明显减缓臭氧胁迫对植株伸长的抑制作用。 类似缓解作用在其
它粮食作物上亦有报道[11,29]。 这一现象可能与前报观察到的高浓度 CO2环境下汕优 63叶片气孔导度下降进
而减少了臭氧向叶内的扩散有关[16]。
本研究一个有趣的结果是,臭氧处理使水稻生育前期的茎蘖数明显增加,但增幅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生
长后期分蘖数不增反降,成熟期降幅达 15%(P= 0.02,表 3)。 这种季节性响应说明,臭氧熏蒸对水稻前期的
分蘖有正向刺激作用,但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臭氧的累积伤害表现出来。 与株高一样,臭氧处理下汕优 63
分蘖数的最大降幅大于 FACE试验中同一供试材料的降幅[22,24]。 与臭氧处理不同,单独的 CO2处理对前两期
茎蘖数没有影响,但使移栽后 37、51、66和 82 d茎蘖数平均分别增加 6%、12%、16%和 18%,最大增幅明显大
于同一品种的 FACE结果[18, 21]。 CO2和 O3浓度同时升高对各期茎蘖数均无显著影响。 说明对分蘖而言,大
气 CO2浓度升高对臭氧胁迫亦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表 3)。
Ainsworth[7]对气室研究中 68个观察值的整合分析表明,与干净空气相比,84 nmol / mol 臭氧浓度使地上
部生物量平均下降 16%。 本研究表明,与 CK 相比,O3处理使汕优 63 成熟期全株生物量平均下降 51%(P<
0.01,图 2),降幅明显大于气室研究,亦大于同一品种的 FACE结果(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下降 17%[30] )。 进一
步观察发现,臭氧处理使汕优 63各器官生物量均明显下降(图 2),绿叶和黄叶的降幅(<40%)明显小于茎鞘、
稻穗和根系的降幅(>50%),因此叶片占全株生物量的比例明显增加(+52%,表 4)。 这一结果说明,臭氧胁
迫条件下更多的干物质被分配到叶片中,而根系等其它器官则相反。 臭氧胁迫下植物资源分配策略的改变在
水稻[8,31]和其它作物[32]上均有报道。 这种分配模式的改变可能是植物的一种自我调节:臭氧熏蒸植物需要
更多的能量用于叶片的修复,进而阻止光合产物向其它器官的分配[33]。 与臭氧相反,CO2处理植株成熟期总
生物量平均增加 37%(图 2),增幅略大于 FACE研究[20]。 从不同器官看,CO2处理对绿叶和黄叶生物量均无
显著影响,但使茎鞘、稻穗和根系生物量增加 40—50%(图 2)。 因此,高浓度 CO2环境下生长的水稻叶片占全
株生物量的比例显著下降(-27%,表 4),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8]。 CO2+O3处理对全株生物量、各器官生
物量以及叶片、稻穗和根系占全株生物量比例均无显著影响。 进一步说明,大气 CO2浓度升高可以明显减缓
或抵消臭氧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这与前报观察到两种气体浓度升高情形下水稻叶片净同化率的降
幅明显低于 O3处理叶片相一致。
前人水稻研究表明,地表 O3浓度升高使植株元素浓度增高[34],而大气 CO2浓度升高处理则呈相反趋
势[6,19,35⁃36],前者可能与“浓缩效应”有关[37],而后者可能与“蒸腾效应” [38]或“稀释效应” [39]有关。 本研究表
明,与 CK相比,O3处理水稻抽穗期茎鞘和稻穗含 N 率显著增加,使地上部植株含 N 率平均增加 29%(P =
0.03),CO2处理植株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叶片、稻穗含 N 率下降,使地上部植株含 N 率平均下降 11%(P =
0.09)。 两种气体浓度同时升高对各器官含 N 率和地上部植株含 N 率均无显著影响(图 3)。 植株吸氮量为
生物量和含 N率的乘积。 由于臭氧熏蒸水稻生物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含 N率增加幅度,故各器官吸 N 量均
6318 生 态 学 报 35卷
http: / / www.ecologica.cn
呈下降趋势,地上部总吸 N量降幅达 31%(P= 0.03),这与前期同一品种的 FACE 研究一致[31,40]。 与此不同,
大气 CO2浓度升高对地上部生物量和含 N率的影响相互抵消,因此 CO2熏蒸水稻抽穗期各器官和地上部吸 N
量均无明显变化,这与日本 FACE 结果接近[35,41],但与中国 FACE 研究结果不同[18,19,36]。 除稻穗外,CO2+O3
处理对叶片、稻穗和地上部吸 N量的影响明显小于单独的臭氧处理,方差分析表明 CO2+O3处理的影响均未
达显著水平(图 4)。
综上所述,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可使杂交稻生产力明显下降,但同步增加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可在很大程
度上抵御臭氧胁迫对水稻生长的伤害。 这一结果说明开展全球变化多因子操作试验的重要性(包括 CO2与臭
氧的互作研究)。 尽管本研究是在熏蒸环境接近于自然条件的人工气候室实施,室外对照水稻和室内对照水
稻测定指标(绝对值)多无显著差异,但气室内多数参数的响应特别是全株生物量的响应要大于 FACE 结果
(相对值)。 因此,本文结果能否在开放式农田熏蒸试验中(即 FACE 研究)重演以及这一结果是否因供试品
种或环境条件而异,尚需深入试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 NOAA. Trend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2015⁃03⁃05) [2013] . http: / / www.esrl.noaa.gov / gmd / ccgg / trends / .
[ 2 ]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 Solomon S, Qin D, Manning M, Chen Z, Marquis M, Averyt K B, Tignor M, Miller H
L, ed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Ⅰ to the Fourth Annual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 3 ] Engardt M. Modelling of near⁃surface ozone over South Asia. 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2008, 59(1): 61⁃80.
[ 4 ] Wang Y, Zhang Y, Hao J, Luo M.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urface ozone over China: contributions from background and domestic
pollution.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1, 11: 3511⁃3525.
[ 5 ] Xing J, Wang S X, Chatani S, Zhang C Y, Wei W, Hao J M, Kmont Z, Cofala J, Amann M. Projections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its impacts
on regional air quality in China in 2020.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1, 11: 3119⁃3136.
[ 6 ] Ainsworth E A. Rice production in a changing climate: a meta⁃analysis of responses to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and elevated ozone concentration.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8, 14(7): 1642⁃1650.
[ 7 ] 杨连新, 王余龙, 黄建晔, 杨洪建, 刘红江. 开放式空气 CO2浓度增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7):
1331⁃1337.
[ 8 ] 杨连新, 王余龙, 石广跃, 王云霞, 朱建国, Kobayashi K, 赖上坤. 近地层高臭氧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4): 901⁃910.
[ 9 ] 杨连新, 王云霞, 朱建国, Hasegawa T, 王余龙. 开放空气中 CO2浓度增高 (FACE) 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0, 30(6):
1573⁃1585.
[10] Feng Z Z, Kobayashi K, Ainsworth E A. Impact of elevated ozone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physiology, and yield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 meta⁃analysi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8, 14(11): 2696⁃2708.
[11] Feng Z Z, Kobayashi K, Wang X K, Feng Z W. A meta⁃analysis of responses of wheat yield formation to elevated ozone concentr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2): 249⁃255.
[12] Feng Z Z, Kobayashi K.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current and future concentrations of surface ozone on crop yield with meta⁃analysi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8): 1510⁃1519.
[13] 杨连新, 王云霞, 赵秩鹏, 朱建国, Sun J D, 王余龙. 自由空气中臭氧浓度升高对大豆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0, 30(23): 6635⁃6645.
[14] Sun J D, Yang L X, Wang Y L, Ort D R. FACE⁃ing the global change: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 in photosynthetic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and crop yield (A research review). Plant Science, 2009, 177(6): 511⁃522.
[15] 王云霞, 杨连新, Manderscheid R, 王余龙. C4作物 FACE (free⁃air CO2 enrichment) 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1, 31(5): 1450⁃1459.
[16] 邵在胜,赵轶鹏,宋琪玲,贾一磊,王云霞,杨连新,王余龙. 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水稻‘汕优 63′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
业学报, 2014, 22(4): 422⁃429.
[17] Liu H J, Yang L X, Wang Y L, Huang J Y, Zhu J G, Wang Y X, Dong G C, Liu G. Yield formation of CO2 ⁃enriched hybrid rice cultivar Shanyou
63 under fully open⁃air field condition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8, 108(1): 93⁃100.
[18] Yang L X, Liu H J, Wang Y X, Zhu J G, Huang J Y, Liu G, Dong G C, Wang Y L. Impact of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on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 cultivar Liangyoupeijiu under fully open air field condition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9, 112(1): 7⁃15.
7318 24期 赵轶鹏 等:大气 CO2和 O3浓度升高对汕优 63生长动态、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http: / / www.ecologica.cn
[19] 刘红江, 杨连新,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FACE 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 63 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3): 1015⁃1021.
[20] 刘红江, 杨连新,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FACE 对杂交籼稻汕优 63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1): 8⁃14.
[21] 赖上坤, 周三妮, 顾伟锋, 庄时腾, 周娟, 朱建国, 杨连新, 王余龙. 二氧化碳、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汕优 63产量形成的影响———FACE
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5): 836⁃843.
[22] Shi G Y, Yang L X, Wang Y X, Kobayashi K, Zhu J G, Tang H Y, Pan S T, Chen T, Liu G, Wang Y L. Impact of elevated ozone concentration
on yield formation of four Chinese rice cultivars under fully open⁃air field condition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9, 131(3 / 4):
178⁃184.
[23] 杨开放, 杨连新, 王云霞, 石广跃, 赖上坤, 朱建国, Kobayashi K, 王余龙.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杂交稻颖花形成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
报, 2009, 20(3): 609⁃614.
[24] Wang Y X, Yang L X, Kobayashi K, Zhu J G, Charles P C, Yang K F, Tang H Y, Wang Y L. Investigations on spikelet formation in hybrid rice
as affected by elevated tropospheric ozone concentration in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2, 150: 63⁃71.
[25] 赵轶鹏,邵在胜,宋琪玲,赖上坤,周娟,王云霞,秦超,杨连新,王余龙. 一种新型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系统结构与控制精度. 农业环
境科学学报, 2012, 31(11): 2082⁃2093.
[26] 刘钢, 韩勇, 朱建国, 岗田益己, 中村浩史, 吉本真由美. 稻麦轮作 FACE 系统平台 Ⅰ. 系统结构与控制.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
(10): 1253⁃1258.
[27] Tang H Y, Liu G, Han Y, Zhu J G, Kobayashi K. A system for free⁃air ozone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with rice and wheat: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ozone exposure regim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1, 45(35): 6276⁃6282.
[28] Kim S H, Reddy V R, Baker J T, Gitz D C, Tinlin D J. Quantifica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inside sunlit growth chamber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4, 126(1 / 2): 117⁃127.
[29] Morgan P B, Ainsworth E A, Long S P. How does elevated ozone impact soybean? A meta⁃analysis of photosynthesis, growth and yield.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2003, 26(8): 1317⁃1328.
[30] Pang J, Kobayashi K, Zhu J G.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ves in Chinese rice (Oryza sativa L.) varieties subjected to free⁃
air release of ozon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9, 132(3 / 4): 203⁃211.
[31] 罗克菊, 朱建国, 刘钢, 唐昊冶, 李春华, 曾青. 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对臭氧及氮肥的响应.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3, 19(2):
286⁃292.
[32] Cooley D R, Manning W J. The impact of ozone on assimilate partitioning in plants: a review.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87, 47(2): 95⁃113.
[33] Nouchi I, Ito O, Harazono Y, Kobayashi K. Effects of chronic ozone exposure on growth, root respiration and nutrient uptake of rice plan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1, 74(2): 149⁃164.
[34] 彭斌. 不同密度条件下臭氧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FACE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 2014.
[35] Yamakawa Y, Saigusa M, Okada M, Kobayashi K. Nutrient uptake by rice and soil solution composition under atmospheric CO2 enrichment. Plant
and Soil, 2004, 259(1 / 2): 367⁃372.
[36] Yang L X, Huang J Y, Yang H J, Dong G C, Liu H J, Liu G, Zhu J G, Wang Y L.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effects of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on nitrogen (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at three levels of N fertilization.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7, 100(2 / 3): 189⁃199.
[37] Wang Y X, Frei M. Stressed food⁃The impact of abiotic environmental stresses on crop quality (review).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1, 141(3 / 4): 271⁃286.
[38] Conroy J, Hocking P. Nitrogen nutrition of C3 plants at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Physiologia Plantarum, 1993, 89(3): 570⁃576.
[39] O′Neill E G, Luxmoore R J, Norby R J.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effects on seedling growth, nutrient uptake, and rhizosphere bacterial
populations of 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 Plant and Soil, 1987, 104(1): 3⁃11.
[40] 罗克菊, 朱建国, 刘钢, 唐昊冶, 李春华, 曾青. 臭氧胁迫对水稻的光合损伤与施氮的缓解作用.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3): 481⁃488.
[41] Kim H Y, Lieffering M, Kobayashi K, Okada M, Miura S.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rice at three levels of nitrogen
supply: a free air CO2 enrichment (FACE) experiment.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3, 9(6): 826⁃837.
8318 生 态 学 报 3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