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员员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朝侠袁徐学选袁赵娇娜袁等 渊圆愿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能源基地生态修复
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综述 吴摇 钢袁魏摇 东袁周政达袁等 渊圆愿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要要要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例
魏摇 东袁全摇 元袁王辰星袁等 渊圆愿圆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阅孕杂陨砸模型的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评估指标体系 周政达袁王辰星袁付摇 晓袁等 渊圆愿猿园冤噎噎噎噎
西部干旱区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研究 雷少刚袁卞正富 渊圆愿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受体分析要要要以内蒙古平庄西露天煤矿为例 高摇 雅袁陆兆华袁魏振宽袁等 渊圆愿源源冤噎噎噎
草原区矿产开发对景观格局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要要要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
康萨如拉袁牛建明袁张摇 庆袁等 渊圆愿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七对土壤中镉尧铬尧铜尧铅的累积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林龙勇袁阎秀兰袁廖晓勇袁等 渊圆愿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某焦化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的三维空间插值研究 刘摇 庚袁毕如田袁权摇 腾袁等 渊圆愿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杉木人工混交林对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 雷摇 波袁刘 摇 彬袁罗承德袁等 渊圆愿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啄员缘晕稳定同位素分析的人工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营养级研究 张淑花袁张雪萍 渊圆愿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铅镉抗性菌株 允月员员强化植物对污染土壤中铅镉的吸收 金忠民袁沙摇 伟袁刘丽杰袁等 渊圆怨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中不动杆菌属的筛选尧鉴定及降解性能 王摇 虎袁吴玲玲袁周立辉袁等 渊圆怨园苑冤噎噎噎噎
祁连山高山植物根际土放线菌生物多样性 马爱爱袁徐世健袁敏玉霞袁等 渊圆怨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新疆沙冬青 粤酝和 阅杂耘真菌的空间分布 姜摇 桥袁贺学礼袁陈伟燕袁等 渊圆怨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聚糠萘水剂对不同积温带玉米花后叶片氮同化的影响 高摇 娇袁董志强袁徐田军袁等 渊圆怨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与向日葵霜冻的关键温度 王海梅袁侯摇 琼袁云文丽袁等 渊圆怨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四种类型栓皮栎栲胶含量 尹艺凝袁张文辉袁何景峰袁等 渊圆怨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食物胁迫对翅二型丽斗蟋飞行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吴红军袁赵吕权袁曾摇 杨袁等 渊圆怨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颜色对梨小食心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杨小凡袁马春森袁范摇 凡袁等 渊圆怨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缓释单萜类挥发物对落叶松毛虫行为及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 林摇 健袁刘文波袁孟昭军袁等 渊圆怨苑愿冤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格局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胡婵娟 袁郭摇 雷 袁刘国华 渊圆怨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
刺参池塘底质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闫法军袁田相利袁董双林袁等 渊圆怨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阅郧郧耘技术的茯砖茶发花过程细菌群变化分析 刘石泉袁胡治远袁赵运林 渊猿园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刘红光袁范晓梅 渊猿园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缘园年碳汇潜力 姚摇 平袁 陈先刚袁周永锋袁等 渊猿园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动态变化趋势下的物候时空特征 李广泳袁李小雁袁赵国琴袁等 渊猿园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黑龙江省温带森林火灾碳排放的计量估算 魏书精袁罗碧珍袁孙摇 龙袁等 渊猿园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气候生产力模拟 潘摇 磊袁肖文发袁唐万鹏袁等 渊猿园远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朱爱民袁李嗣新袁胡摇 俊袁等 渊猿园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流域库坝工程开发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度分区 李亦秋袁鲁春霞袁邓摇 欧袁等 渊猿园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基于集对分析的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评价 檀菲菲袁张摇 萌袁李浩然袁等 渊猿园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布局空缺分析 黄志强袁陆摇 林袁 戴年华袁等 渊猿园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 黄和平袁彭小琳 袁孔凡斌袁等 渊猿员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有害干扰的中国省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 刘心竹袁米摇 锋袁张摇 爽袁等 渊猿员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愿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缘鄢圆园员源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要要要三峡地区属亚热带区域袁山高坡陡尧地形复杂尧物种丰富袁森林是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袁
其面积占到库区总面积的 猿苑豫左右袁库区内现有森林可初步分为 圆 个植被型组袁愿 个植被型袁员愿 个群系组袁源源 个群
系袁员园圆个群丛袁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尧杉树尧柏树等袁低海拔处多为落叶阔叶林尧常绿阔叶林袁较高海拔分布有针阔混交
林尧针叶混交林尧灌木林等袁人工林主要有经济林尧竹林等遥 对三峡库区森林气候生产力进行模拟袁分析库区森林植
被的生产力并进行预测袁可以为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11 期
2014年 6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11
Jun.,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3008)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09ZC082M)
收稿日期:2013鄄05鄄19; 摇 摇 网络出版日期:2014鄄02鄄24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ch鄄x鄄g@ vip.sina.com
DOI: 10.5846 / stxb201305191106
姚平, 陈先刚,周永锋, 赵文军,陆梅, 涂璟.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50年碳汇潜力.生态学报,2014,34(11):3025鄄3037.
Yao P, Chen X G, Zhou Y F, Zhao W J, Lu M, Tu J.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11):3025鄄3037.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50年碳汇潜力
姚摇 平1, 陈先刚1,*,周永锋1, 赵文军2,陆摇 梅1, 涂摇 璟1
(1.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昆明摇 650224; 2. 云南省新平县营林站, 新平县摇 653400)
摘要: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 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 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
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
量参数,预测出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 7种主要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未来变化。 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
碳储量在 2020、2030、2040、2050和 2060年分别为 52.98、73.88—80.57、73.62—102.16、88.41—115.17和 77.15—123.36TgC,年总
碳储量则分别为 3.15、-1.11—2.45、-3.92—1.95、2.08—0.96 和 0.25—0.73TgC,到 2060 年华山松、马尾松、柳杉、杉木、柏树、杨
树和桉树 7种林分碳汇潜力在无采伐情景下分别达到:13.01、15.01、13.44、24.13、28.05、15.63 和 14.09TgC,可对本地区森林碳
汇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关键词:森林;碳汇;退耕还林工程;西南地区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YAO Ping1, CHEN Xiangang1,*, ZHOU Yongfeng1, ZHAO Wenjun2, LU Mei1, TU Jing1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2 Afforestation Station of Xinping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Xinping County 653400, China
Abstract: Vegetation growth, through photosynthesis, takes up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converts to organic
carbon into biomass thereby forms a carbon sink. Research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forests has become a key
content to slow down global warming by forestry. To assess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GGP) in Southwest China, the carbon storages and their annual changes in the GGP鄄stands in the region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1) collected data on annual planted area of each tree species under the GGP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99 to 2010; (2) empirical growth curves developed for each species of the GGP鄄stands using growth data about plantation
from th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3)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stand such as wood density,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carbon fraction, the change rat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wo scenarios for forest management option were schemed:
scenario A for no harvesting and scenario B for logging at the time of maturity followed by replan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seven tree species with over 100,000 hm2of planted area in Southwest鄄 China throughout the recent goal period of
strategic planning for the GGP, and their total acreage account for 40.7% of that of all species of the GGP鄄stands. The
expected carbon stocks in thes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Southwest China are52.98TgC, 73.88—
80.57TgC, 73.63—102.16TgC, 88.41—115.17TgC and 77.15—123.36TgC(T = 1012) by the year of 2020, 2030, 2040,
2050 and 2060, and the estimated relevant annual carbon stock changes are 3. 15TgC, - 1. 11—2. 45TgC, - 3. 92—
http: / / www.ecologica.cn
1.95TgC, 2.08—0.96TgC and 0.25—0.73TgC, respectively. In 2060, the carbon stocks in forests of Pinus armandii, Pinus
massoniara, Cryptomeria fortunei, Cunninghamia laceolata, Cupressus spp., Populus deltoides and Eucalyptus spp.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Southwest China will be 13.01TgC, 15.01TgC, 13.44TgC, 24.13TgC, 28.05TgC, 15.63TgC和
14.09TgC,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contribute to forest carbon sinks in this region. The Cupressus spp. specie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due to highest area
propor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even Southwest China. The Cryptomeria fortune and
Cunninghamia laceolata specie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Eucalyptus spp. and Pinus armandii species in
Yunnan province; the Populus deltoides species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Key Words: forest; carbon sink;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Southwest China
摇 摇 森林植被的生长可将大气中二氧化碳(CO2)转
化为有机碳并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之中而形成碳
汇。 为解决因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
度大幅度增加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严重生
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已成为环
境科学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有研究表明,森林
再生是陆地碳汇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1鄄2],美国陆地
从 1945年由“碳源冶转为“碳汇冶,其主要原因是弃
耕农田的森林再生和森林防火[3],中国陆地从“碳
源冶转为“碳汇冶的主要原因也是森林面积扩大和林
木再生[4]。 本世纪初中国大范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
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造林再造林活动,使
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产生重大影响。 20 世纪末期以来有学者预测,造林
和再造林可使全球在 2040 年之前 50a 内产生碳汇
52—104 Pg C[5]、中国在 2050 年之前 50a 内产生碳
汇 2.86 Pg C[6],但这些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提
高森林碳汇估算精度需采用由下而上的方法,即从
生态系统单元到区域尺度,然后再到大区乃至全球
尺度[7]。 此前国内一些学者已从局部生态系统单元
角度对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能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
探索[8鄄14],本文选择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
分作为区域尺度生态系统单元开展研究,力图为准
确估算区域造林再造林碳汇潜力做些基础性探索。
1摇 研究数据
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
藏 5 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处长江、珠江等主要大
江大河的上游,是国内的第二大林区。 选取本地区造
林面积超过100000 hm2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马尾
松(Pinus massoniara)、柳 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
(Cunninghamia laceolata)、柏树(Cupressus spp.)、杨树
(Populus deltoides)和桉树(Eucalyptus spp.)7 个主要
树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收集退耕还林工程
初期试点阶段(1999—2000)和战略规划近期目标阶
段(2001—2010) [15]相关资料,获取这些主要树种林
分在各省(市、区)造林面积数据(表 1)。
表 1摇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和战略规划近期目标阶段主要树种造林面积 / hm2
Table 1摇 Afforestation area of some major tree specie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ilot phase and early
goal stage of strategic planning
树种
Species
云南
Yunnan
贵州
Guizhou
四川
Sichuan
重庆
Chongqing
西藏
Tibet
合计
Total
华山松 Pinus armandi 81081 45214 36278 0 0 162573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ra 0 91224 29990 104823 0 226037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28601 149871 102724 93104 0 374300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11793 152044 41310 0 0 205147
柏树 Cupressus spp. 26787 73983 197882 178071 0 476723
杨树 Populus deltoides 2408 38754 80181 0 60996 182339
桉树 Eucalyptus spp. 103332 2861 81179 0 0 187372
合计 Total 254000 553952 569544 375998 60996 1814489
摇 摇 表中数据为逐年面积之和,分别来源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藏退耕还林工程年度复查报告
62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摇 研究方法
2.1摇 碳库划分
根据《IPPC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
良做法指南》 [16],将森林生态系统分成 5 个碳库:地
上生物质碳库(包括树杆、树枝、树皮、树叶和种子);
地下生物质碳库(包括所有活根生物质);枯落物碳
库(包括凋落物和腐殖质);枯死木碳库(包括枯立
木以及直径大于 10cm或其它规定直径的枯倒木、树
桩和死根)和土壤有机质碳库(一定深度内的土壤有
机质和经验上不能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活细
根)
为便于计算,本研究中将上述前两个碳库合为
一个,称为活生物质碳库(包括树杆、树枝、树皮、树
叶、种子和活根)。 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基本属于成
熟以降(林龄<60a)的人工林,是在退耕或者荒芜的
山地上造林,林分中凋落物和腐殖质虽是只增不减,
但其变化率相对于活生物量来讲非常之小,且大部
分将逐渐分解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而被并入土壤有机
质碳库增量估算中,遵循《IPCC 优良做法指南》中保
守性原则可不把枯落物碳库计入林分的碳汇。 与此
同理,林分中枯死木碳库也可不计入林分的碳汇。
于是退耕还林工程林的碳汇潜力可以用林分的活生
物质碳库和土壤有机质碳库两部分的新增碳储量来
表示。
2.2摇 活生物质碳库碳储量
借鉴有关学者预测退耕还林工程林碳储量的方
法和思路[17],采取分树种林分计算活生物质库碳储
量变化,公式如下:
摇 LBC i =移
j

k
S jk·Vijk·WD j·BEC j·CF j (1)
式中,LBC i代表第 i目标年活生物质碳库碳储量(Mg
C); S jk 代表 j树种在第 k年造林面积 (hm2); Vijk 表
示第 k 年造林 j 树种到第 i 目标年时林分蓄积量
(m3 / hm2); WD j表示 j 树种生物质密度(Mg / m3);
BEC j表示 j树种由林分蓄积量之生物量到林分全部
活生物量(包含地上和地下)的扩展系数(无量纲);
CF j表示 j树种林木含碳率(g / g)。
2.2.1摇 各树种林分蓄积量( Vijk )估算
在(1)式中 Vijk 是时间的函数,引入常用生物生
长曲线鄄理查德函数(Richards Equation) 作为其计算
模型:
Vijk = a(1 - exp - b·( )A ) c (2)
式中,A代表林龄(A = i-k);a、b 和 c 为拟合参数。
林分生长曲线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的本地人工林蓄
积量历史数据经“SPSS冶拟合求得(图 1)。
2.2.2摇 林分碳计量参数采集
公式(1)中的 WD j和 BEC j是采用中国初始国家
信息通报中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中相应数据,CF j则通过文献调研获得(表 2) [18鄄24]。
2.2.3摇 考虑不同经营方式
在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林中,90%以上林分
属于生态公益林[15,25],通常不进行采伐。 但如果从
减排增汇角度考虑,依据《生态公益林技术规程》实
施过熟林轮伐,采伐物可用于替代能源或高排放材
料。 于是设置两种经营情景:情景 A不采伐;情景 B
在最小采伐林龄采伐。 对于采伐情景,假设所有采
伐迹地在采伐当年便完成更新造林,且地上采伐残
留物全部移出。
表 2摇 不同树种林分的WD、BEC、CF和MR参数值
Table 2摇 Values of WD, BEC, CF and MR for different species of stand
林分树种
Species
木材密度(WD) /
(Mg / m3)
生物量扩展系数
(BEC)
木质碳含量
(CF)
最小采伐周期
(MR) / a
华山松 Pinus armandi 0.396 2.29 0.50* 51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ra 0.380 1.80 0.54 51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0.294 1.91 0.50* 36
杉木 Cunninghamia laceolata 0.307 1.92 0.49 36
柏树 Cupressus spp. 0.478 2.11 0.50 101
杨树 Populus.deltoides 0.378 2.16 0.51 26
桉树 Eucalyptus spp. 0.578 1.65 0.50* 26
摇 摇 WD: Wood density; BEC: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CF: Carbon fraction; HR: Harvest rotation; * 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认可
替代值
72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姚平摇 等: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50年碳汇潜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1摇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树种林分蓄积量增长模型
Fig.1摇 Growth modals of stands volume for some major tree specie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southwest China
2.3摇 土壤有机质碳库碳储量
有研究表明,长期来看造林后的土壤表现为潜
在碳汇[26鄄27]。 Paul K.I.等学者根据对森林生长模拟
研究及文献调研提出,在草地上造林后前 10a 内土
壤有机碳储量 -0.79Mg C hm-2 a-1的平均递减率减
少,10—40a期间则以 0.46Mg C hm-2a-1的平均递增
率增加,而 40a以后再以 0.06Mg C hm-2a-1的平均递
增率增加[28]。 Xianzeng Niu 等在研究美国边缘农地
退耕造林后土壤碳储量变化时提出了上述模型的修
正型(图 2) [29]。
西南地区是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少的地区之
一[30],退耕还林工程林地绝大部分是退化农耕地或
荒山地,初始有机碳含量很低,与美国的边缘农地相
类似,可借鉴美国学者牛仙甑提出的修正模型,即工
82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2摇 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增长系数[29]
Fig.2摇 Change coeffici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 SOC) over
time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on arable land[29]
r represents the SOC change rate
程林地土壤有机碳增量用以下的公式计算:
SOC i =移
j

k
r( i - k)S jk (3)
式中, SOC i 表示在第 i 目标年的土壤有机物碳库中
碳增量; S jk 代表 j树种在第 k年的造林面积; r为造
林后土壤有机碳增长系数,取图 2中的对应值。
综合上述,可得出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潜力估
算公式如下:
CSP i = LBC i + SOC i (4)
式中,CSP i表示退耕还林工程林在第 i目标年的碳汇
潜力;等号右边各项已在前面提到,且均为退耕还林
工程造林后的新增碳储量。
3摇 结果与分析
3.1摇 情景 A下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碳汇潜力
3.1.1摇 不采伐情景下总碳储量未来变化
不采伐情景下 摇 云南的主要林分总碳储量在
2040年前快速增长,之后逐渐趋于缓慢增长;贵州和
重庆的在 2050年前快速增长,之后逐渐趋于缓慢增
长;四川和西藏的在 2060 年前几乎都是快速增长;
全西南地区的在 2050年前快速增长,之后逐渐趋于
缓慢增长(图 3)。 不采伐情景下特定年份总碳储量
预测值见表 3。
图 3摇 情景 A下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碳储量未来 50a变化
Fig.3摇 Changes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scenario A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3.1.2摇 不采伐情景下年总碳储量未来变化
不采伐情景下摇 云南的主要林分年总碳储量在
2016年附近出现峰值,在 2040 年后明显减小,在
2050年后趋近于零;贵州、四川和重庆的在 2012 年
92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姚平摇 等: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50年碳汇潜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附近出现峰值,在 2040 年后显著减小,到 2060 年仍
未趋近于零;西藏的在 2025 年附近出现峰值,在
2050年后也明显减小,其最大值只与重庆 2060 年的
量相当;全西南地区的在 2012 年附近出现峰值,在
2040年后有显著减小,到 2060年仍保持明显的年碳
汇能力(图 4)。 不采伐情景下特定年份年总碳储量
预测值见表 3。
表 3摇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预测
Table 3摇 Predication of carbon storage and annual carbon sinks in th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two scenarios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given year
区域
Region
情景
Scenario
分类
Category
年份 Years
2020 2030 2040 2050 2060
云南 情景 A 碳储量 / TgC 8.72 13.70 16.77 18.25 18.90
年碳储量 / (TgC / a) 0.62 0.40 0.25 0.09 0.05
情景 B 碳储量 8.72 11.98 12.39 15.98 9.61
年碳储量 0.62 -0.83 0.16 0.32 -0.18
贵州 情景 A 碳储量 17.63 25.84 31.94 35.52 37.69
年碳储量 1.00 0.70 0.55 0.25 0.20
情景 B 碳储量 17.63 24.51 22.14 25.32 24.75
年碳储量 1.00 0.03 -3.79 0.82 0.35
四川 情景 A 碳储量 16.04 24.29 31.23 35.53 38.53
年碳储量 0.90 0.76 0.63 0.34 0.27
情景 B 碳储量 16.04 21.10 21.67 26.43 24.46
年碳储量 0.90 -0.45 0.02 0.57 0.12
重庆 情景 A 碳储量 9.00 13.60 17.75 20.48 22.33
年碳储量 0.48 0.44 0.40 0.21 0.17
情景 B 碳储量 9.00 13.60 16.02 17.96 16.01
年碳储量 0.48 0.44 -0.41 0.23 0.24
西藏 情景 A 碳储量 1.59 3.14 4.47 5.39 5.91
年碳储量 0.15 0.15 0.12 0.07 0.04
情景 B 碳储量 1.59 2.69 1.41 2.72 2.32
年碳储量 0.15 -0.30 0.10 0.14 -0.28
西南地区(合计) 情景 A 碳储量 52.98 80.57 102.16 115.17 123.36
Southwest China(Total) 年碳储量 3.15 2.45 1.95 0.96 0.73
情景 B 碳储量 52.98 73.88 73.63 88.41 77.15
年碳储量 3.15 -1.11 -3.92 2.08 0.25
3.1.3摇 不采伐情景下各树种林分碳储量未来变化
图 5给出了不采伐情景下 7 个树种林分碳储量
变化。 比较可知:柏树是四川、重庆乃至全西南地区
碳汇潜力最大林分;杉木和柳杉是贵州碳汇潜力最
大林分;桉树和华山松是云南碳汇潜力最大林分;扬
树是西藏碳汇潜力最大的林分;杉木是西南地区碳
汇潜力第二大林分,与柏树接近。 此外,柏树由于生
长年限较长而使得四川、贵州以及重庆在 2060 年后
还有明显年碳汇量。 不采伐情景下特定年份各主要
树种碳储量预测值见表 4。
表 4摇 两种情景下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树种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预测
Table 4摇 Predication of carbon storage and annual carbon storages in the major tree species of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two
scenarios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given year
树种 Species 情景 Scenario
年份 Years
2020 2030 2040 2050 2060
华山松 Pinus armandi 情景 A 5.28 9.10 11.54 12.59 13.01
情景 B 5.28 9.10 11.54 12.59 4.16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ra 情景 A 6.65 9.85 12.48 14.05 15.01
情景 B 6.65 9.85 12.48 14.05 6.30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情景 A 8.22 11.21 12.72 13.27 13.44
03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续表
树种 Species 情景 Scenario
年份 Years
2020 2030 2040 2050 2060
情景 B 8.22 11.21 6.41 7.29 11.51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情景 A 10.57 15.46 19.68 22.35 24.13
情景 B 10.57 15.46 11.31 11.97 15.94
柏树 Cupressus spp. 情景 A 11.12 16.57 21.72 25.32 28.05
情景 B 11.12 16.57 21.72 25.32 28.05
桉树 Eucalyptus spp 情景 A 4.95 8.87 12.17 14.33 15.63
情景 B 4.95 5.62 4.61 8.00 5.32
杨树 Populus deltoides 情景 A 6.18 9.49 11.85 13.27 14.09
情景 B 6.18 6.07 5.55 9.19 5.87
图 4摇 情景 A下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年总碳储量未来 50a变化
Fig.4摇 Changes of annual carbon storage in th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scenario A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13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姚平摇 等: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50年碳汇潜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5摇 情景 A下未来 50a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各主要树种林分碳储量变化
Fig.5摇 Changes of carbon storage in every major tree species of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scenario A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3.2摇 情景 B下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碳汇潜力
3.2.1摇 采伐情景下总碳储量未来变化
采伐情景下摇 云南、贵州和四川的主要林分总碳
储量在 2027年前快速增长,之后出现减增波动;重庆
的在 2037年前快速增长,之后出现减增波动;西藏的
在 2029年前快速增长,之后出现减增波动;云南、贵州
和西藏的波幅较大、四川和重庆的波幅较小;全西南
地区总碳储量变化趋势与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类似
(图 6)。 采伐情景下特定年份总碳储量预测值见表
3。 碳储量的减少是因采伐物从林分中移走所致。
图 6摇 情景 B下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碳储量未来 50a变化
Fig.6摇 Changes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scenario B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23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2.2摇 采伐情景下年总碳储量未来变化
采伐情景下 摇 云南的主要林分年总碳储量在
2014年附近出现最大值,在 2027年后出现大的减增
波动,并分别在 2030 和 2057 年附近出现负值;贵州
和四川的在 2012 年附近出现最大值,在 2025 年后
出现大的减增波动,并分别在 2030、2040 和 2057 年
附近出现负值;重庆的在 2011 年附近出现最大值,
2038 年后出现小幅减增波动,并分别在 2040 和
2056年附近出现负值;西藏的在 2025年附近出现最
大值,2029后出现大的减增波动,并分别在 2034 和
2059年附近出现负值;全西南地区年总碳储量变化
趋势与贵州和四川两省类似(图 7)。 采伐情景下特
定年份年总碳储量预测值见表 3。 年碳储量的减少
或出现负值也是因当年林分中有采伐物移走所致。
图 7摇 情景 B下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年总碳储量未来 50a变化
Fig.7摇 Changes of annual carbon storage in the major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scenario B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3.2.3摇 采伐情景下各树种碳储量未来变化
图 8给出了采伐情景下 7 个树种林分碳储量变
化。 在采伐情景下的未来 50a 内,除柏树外其它树
种林分的碳汇潜力都会受采伐的影响:桉树和杨树
受影响最早并出现两次,初始时间分别在 2030 和
2057 年附近;柳杉和杉木受影响延后,初始时间在
2040年附近;华山松和马尾松受影响最晚,初始时间
在 2053年附近。 采伐情景下特定年份各主要树种
碳储量预测值见表 4。
4摇 讨论
4.1摇 生长曲线的适用性
摇 摇 历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提供了各省(市、区)若
干主要树种人工林所对应 5 个龄级的蓄积量数据,
它们基本上代表各省(市、区)范围内主要树种人工
林在不同气候及立地条件下的平均生长状况。 而各
省(市、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均采用本地适生树
种[25]。 因此,用这些数据拟合的生长曲线分别用于
计算各省(市、区)退耕还林工程林生长变化无疑是
适用的。 由于个别省分有少量树种因缺乏历史数据
33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姚平摇 等: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50年碳汇潜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8摇 情景 B下未来 50a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各主要树种林分碳储量变化
Fig.8摇 Changes of carbon storage in every major tree species of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o scenario B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而不能建模的情况,采用省内相邻树种或邻省同一
树种的模型作为替代,如:云南、贵州和四川的桉树
用本省软阔叶林模型代替;云南的柳杉、柏树和杨树
用贵州的相同树种模型代替;四川的杨树也用省内
软阔叶林模型代替。 当然,此类替代会增大活生物
质碳储量计算误差。
4.2摇 土壤碳储量变化评估
在之前有关研究中乐观估算得出,耕地造林后
50—100年间的土壤碳增长率为 0.6—0.7Mg C hm-2
a-1 [31鄄32]。 通常情况下,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造林后的
时间存在非线性关系[27,30,33鄄34],特别是在中、幼林期
间,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时间的变化既可能是增加,也
可能是减少。 造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
原因是由于造林整地引起较多碳排放和幼龄林对土
壤有机质输入较少两方面影响,因而有机碳初始含
量较高土壤造林后 5—10a 内表现为碳损失[10,27,35],
而初始含量较低土壤造林后则立即表现为碳收
获[36鄄38]。 故本研究借用美国学者 Niu 等的退耕造林
地土壤有机碳变化模型是适宜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
文中表述的土壤碳储量实质为造林后土壤中有机碳
的增量,因而小于林分中的活生物质碳储量,这一点
须区别于其他多数关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储量
大于活生物质碳储量的研究结论。
4.3摇 工程林碳汇潜力分布
对比西南 5省(市、区)估算结果,碳汇潜力大小
排序与其造林面积大小相对应,即:四川>贵州>重庆
>云南>西藏,表明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潜力主要受
造林面积影响,造林面积大的省份碳汇潜力也大。
同时也发现造林树种生长速率也是影响碳汇潜力的
重要因素,比如四川造林面积多于贵州,但在 2040
年之前四川的碳汇潜力却小于贵州,其原因就在于
生长慢的柏树在四川面积比重大,削弱了前期的碳
汇潜力(表 3)。 但另一方面生长慢的树种却能延长
林分的碳汇潜力,比如四川、贵州和重庆又都因有较
多柏树面积而使得年碳汇潜力到 2060 年仍然较为
明显。 西藏的年碳汇最大值出现时间也因为高寒地
43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区植物生长缓慢而滞后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 10
多年(图 5)。
4.4摇 工程林碳汇潜力可信度
造林和再造林项目碳汇可信度除与预测模型精
确度有关外,还与工程项目的碳基线与碳泄漏有关。
碳基线是指在没有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时项目边界内
碳库中碳储量变化之和;碳泄漏则指发生在造林和
再造林项目边界之外因项目活动而引起的可测定碳
排放增量[39]。 根据国际规则,碳汇计量中须扣减碳
基线与碳泄漏[39]。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是在退化或
者坡度大于 25毅的耕地以及荒山上恢复森林植
被[25],如果没有此项工程,这些土地只会持续退化
或者顶多维持现状,因而工程项目边界内的碳储量
变化也只会持续减少或者基本不变,于是根据《IPCC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做法指南》中的
保守性原则,将项目碳基线看成零。 此外,造林地都
分布在偏远或者居民稀少的山区,造林活动基本上
由人工完成,同时政府为当地居民提供粮食补
助[25],避免了工程实施可能引起碳泄漏的两个主要
因素———化石能源消耗和新开耕地,因而也可将碳
泄漏看作零。 由此可知,在预测模型的误差范围内
工程林碳汇潜力是可信的。
4.5摇 工程林对当地森林植被碳汇影响力
已有研究表明本世纪初西南地区森林植被碳储
量分布为云南 461. 43TgC、贵州 175. 50 TgC、四川
457.29TgC、重庆 443. 98TgC、西藏 329. 64TgC[40鄄42]。
与此相比,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2060 年碳储量可
占其比例为:云南 2.1—4.1%;贵州 14.1%—21.5%;
四川 5.3—8.4%;重庆 3.6—5.0%;西藏 0.7—1.8%。
由此可见,本地区各省(市、区)退耕还林工程林对森
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力为:在贵州影响显著;在
四川、重庆和云南影响明显;在西藏影响较弱。
4.6摇 需引起关注的问题
当研究时间尺度增大时,在无采伐情景下林分
枯落物碳库经长期积累,其碳储量所占比例会明显
增加,应予以计量而不是被忽略;随着林龄的增长,
林分中就会出现死立木、枯倒木、大直径枯落枝、采
伐遗留物等粗木质残体且不断增加,使得枯死木碳
库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碳库,其碳储量的变化
将会明显影响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潜力。 此外,随
着人们对木质原料的利用越来越充分以及循环经济
活动的不断发展,森林采伐物一般都不会立即转为
碳排放,而是衍生出另外的存在形式,如建筑木料、
装饰用材、家具、纸张等林产品碳库,具有较长的存
留期,研究表明其碳储量可占总采伐生物质碳储量
的 14.1—32.0%[29,43]。 所以,在大时间尺度的森林
碳汇研究中上述 3个碳库应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当
然在此方面的研究难度比较大,任何突破都将具有
重大意义。
5摇 结论
(1)在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战略规划近期目标阶
段(2000—2010),西南地区造林面积超过 100000
hm2的树种有 7个,其面积之和占该地区整个工程林
总面积的 40.7%。
(2)对应于 2020、2030、2040、2050 和 2060 年,
西南地区在战略规划近期目标阶段的退耕还林工程
主要树种林分总碳汇潜力:在不采伐情景下分别为
52.98、80.57、102.16、115.17 和 123.36TgC,相应年碳
汇量分别为 3.15、2.45、1.95、0.96和 0.73TgC;有采伐
前景下分别为 52. 98、 73. 88、 73. 63、 88. 41 和
77郾 15TgC,相应年碳汇量分别为 3.15、-1.11、-3.92、
2.08和 0.25TgC。
(3)到 2060年,战略规划近期目标阶段的退耕
还林工程 7 个主要树种林分碳汇潜力可分别达到:
华山松 4.16—13.01TgC;马尾松 6.30—15.01TgC;柳
杉 11. 51—13. 44TgC;杉木 15. 94—24. 13 TgC;柏树
28. 05TgC; 杨 树 5. 32—15. 63TgC; 桉 树 5. 87—
14郾 09TgC(下限对应采伐前景)。
(4)柏树在四川、重庆乃至全西南地区造林面积
比例最大,对工程林碳汇潜力起主导作用,并因生长
年限较长致使 50a后四川和重庆以及贵州仍有较为
明显年碳汇量;柳杉和杉木在贵州、桉树和华山松在
云南、扬树在西藏都因面积比例较大而对碳汇潜力
起主导作用。
致谢: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藏 5 省(市、区)林
业厅(局)退耕还林办公室、资源处等对资料收集提
供帮助,特此致谢。
References:
[ 1 ] 摇 Fan S, Gloor M, Mahlman J, Pacala S, Sarmiento J, Takahashi
T, Tans P. A larg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in North America
implied by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arbon dioxide data and
53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姚平摇 等: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50年碳汇潜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models. Science, 1998, 282(5388): 442鄄446.
[ 2 ] 摇 Holland E A, Brown S. North American carbon sink. Science,
1999, 283(5409): 1815鄄1815.
[ 3 ] 摇 Houghton R A, Hackler J L, Lawrence K T. The U. S. carbon
budget: contributions from land鄄use change. Science, 1999, 285
(5427): 574鄄578.
[ 4 ] 摇 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 Zhao S Q, Ci L J.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
Science, 2001, 292(5525): 2320鄄2322.
[ 5 ] 摇 Winjum J K, Dixon R K, Schroeder P E. Estimating the global
potential of forest and agro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sequester
carbon.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2, 64 ( 1 / 2 ):
213鄄227.
[ 6 ] 摇 Xu B, Guo Z D, Piao S L, Fang J Y. Biomass carbon stocks in
China忆s forests between 2000 and 2050: A prediction based on
forest biomass鄄age relationships.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
2010, 40(7): 587鄄594.
[ 7 ] 摇 Chen X G, Zhang Y P, Pan C P, Chen B W, Cai L S.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forest stands under GGP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09, 29(4): 7鄄15.
[ 8 ] 摇 Li Z C, Fu M Y, Xie J Z, Zhou B Z, Xiao T Q, Wu M.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5 ecological reestablishment vegetation types in
Muchuan County of Sichuan.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2004, 21(4): 382鄄387.
[ 9 ] 摇 Li J, Huang C D, Zhang G Q. Density, stora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in Pleioblastus amarus forest returned from
farmland.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6(4): 1鄄5.
[10] 摇 Wang C M, Liu Y H, Shao B, Zhao J G. Quantifying the soil
carbon changes following the afforestation of former arable land.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7, 29(3): 112鄄119.
[11] 摇 Bai X S, Hu Y L, Zeng D H, Jiang Z R. Effects of farmland
afforestation on ecosystem carbon stock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semi鄄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27(10): 1647鄄1652.
[12] 摇 Chen X G, Zhang Y P, Zhan H. Biom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ree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s in Yunnan
Province.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5): 24鄄30.
[13] 摇 Chen X G, Zhao X H, Lu M, Tu J, Yao P.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by grain for green programs in Sichuan Province.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29 ( 5 ):
19鄄28.
[14] 摇 Cai L S, Chen X G, Guo Y, Yin Y.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with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in Guizhou province.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2009, 26(5): 722鄄728.
[15] 摇 Research Group of China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 RGCFSDS). Research on China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3: 135鄄177.
[16] 摇 IPCC. LUCF sector good practice guidance. In: IPCC Good
Practice for LULUCF.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 IGES) for the IPCC, Hayama, Kanagawa, Japan.
ISBN 4鄄88788鄄003鄄0. 2004. 3.1鄄3. 317.
[17] 摇 Chen X G, Zhang X Q, Zhang Y P, Wan C B.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tands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 258(3): 199鄄206.
[18] 摇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AF.
Checklist report of land鄄use change and forestr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China. 2004: 30鄄49 (unpublished) .
[19] 摇 Cheng G W, Luo J. The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sipation
features of sub鄄alpine woodland in Mt. Gongg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2): 179鄄185.
[20] 摇 Liu H, Lei R D. Research methods and advances of carbon storage
and balance in forest ecosystems of China. Acta Botanica Boreali鄄
Occidentalia Sinica, 2005, 25(4): 835鄄843.
[21] 摇 Lei P F, Xiang W H, Tian D L, Fang X. Carbo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in Cinnamomum camphor plant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4, 23(4): 25鄄30.
[22] 摇 Ding S Y, Liang G F. Changes of forest vegetation stocks and
dynamic change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Luoning county. Resources
Science, 2004, 26(3): 105鄄108.
[23] 摇 Fang X, Tian D L, Xiang W H, Cai B Y. On carbon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densities in slash pine
planta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2003, 20( 4):
374鄄379.
[24] 摇 He Z M, Li L H, Wang Y Q, Zou S Q, Yue Y J, Wang X G.
Carbon stock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a 33鄄year鄄old Fokienia
hodginsii plantatio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3, 21(3):
298鄄303.
[25] 摇 Li S D. Research on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
[26] 摇 Laclau P. Biomas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ponderosa pine
plantations and native cypress forests in northwest Patagoni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 180(1 / 3): 317鄄333.
[27] 摇 Paul K I, Ploglase P J, Nyakuenguma J G, Khanna P K. Change
in soil carbon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168(1 / 3): 241鄄257.
[28] 摇 Woodbury P B, Smith J E, Heath L S.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 S. forest sector from 1990 to 2010.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7, 241(1 / 3): 14鄄27.
[29] 摇 Niu X Z, Duiker S W.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by
afforestation of marginal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Midwestern U. 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6, 223(1 / 3): 415鄄427.
[30] 摇 Pan G X. Study on carbon reservoir in soils of China. 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 15(5): 330鄄332.
[31] 摇 Heath L S, Birdsey R A, Williams D W. Methodology for
63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estimating soil carbon for the forest carbon budget model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1.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2, 116 ( 3):
373鄄380.
[32] 摇 Post W M, Kwon K C.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land鄄use
change: processes and potential.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0, 6
(3): 317鄄327.
[33] 摇 Bateman I J, Lovett A A. Estimating and valuing the carbon
sequestered in softwood and hardwood trees, timber products and
forest soils in Wal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60(4): 301鄄323.
[34] 摇 Paul E A, Morris S J, Six J, Paustian K, Gregorich E G.
Interpretation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dynamics in agricultural
and afforested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3, 67(5): 1620鄄1628.
[35] 摇 Vesterdal L, Ritter E, Gundersen P. Chang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of former arable land.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169(1 / 2): 137鄄147.
[36] 摇 Garten C T Jr. Soil carbon storage beneath recently established tree
plantations in Tennessee and South Carolina, USA.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2, 23(2): 93鄄102.
[37] 摇 Peng W Y, Zhang K L, Yang Q K. Forecast of impact of the
returning farms to fores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of loess plateau.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 25(3): 94鄄99.
[38] 摇 Lima A M N, Silva I R, Neves J C L, Novais R F, Barros N F,
Mendon觭a E S, Smyth T J, Moreira M S, Leite F P.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of degraded pastures with
eucalyptus in southeastern Brazil.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6, 235(1 / 3): 219鄄231.
[39] 摇 Zhang X Q, Wu S H. Projects for Forestry Carbon Sink: Theory
and Practice.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10:
85鄄87.
[40] 摇 Tian X L, Xia J, Xia H B, Ni J. Forest biomass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1, 22(2): 287鄄294.
[41] 摇 Zhao M, Zhou G S. Carbon storage of forest veget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ic factor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1): 50鄄54.
[42] 摇 Huang C D, Zhang J, Yang W Q, Tang X, Zhao A J. Dynamics
on forest carbon stock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Chongqing Cit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3): 967鄄974.
[43] 摇 Skog K E, Nicholson G A.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Gen. Tech. Re RMRS鄄 GTR鄄 59. USDA. Forest
Service, 2000: 79鄄88.
参考文献:
[ 6 ]摇 徐冰, 郭兆迪, 朴世龙, 方精云. 2000—2050年中国森林生物
量碳库:基于生物量密度与林龄关系的预测. 中国科学:生命
科学, 2010, 40(7): 587鄄594.
[ 7 ] 摇 陈先刚, 张一平, 潘昌平, 陈本文, 蔡丽莎. 重庆市退耕还林
工程林固碳潜力估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
(4): 7鄄15.
[ 8 ] 摇 李正才, 傅懋毅, 谢锦忠, 周本智, 肖体全, 吴明. 沐川县退
耕还林生态恢复地碳截留效应的研究.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4, 21(4): 382鄄387.
[ 9 ] 摇 李江, 黄从德, 张国庆.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
量及其空间分布. 浙江林业科技, 2006, 26(4): 1鄄5.
[10] 摇 王春梅, 刘艳红, 邵彬, 赵景刚.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
化.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29(3): 112鄄119.
[11] 摇 白雪爽, 胡亚林, 曾德慧, 蒋志荣. 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
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8, 27 ( 10):
1647鄄1652.
[12] 摇 陈先刚,张一平, 詹卉. 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
力. 林业科学, 2008, 44(5): 24鄄30.
[13] 摇 陈先刚, 赵晓惠, 陆梅, 涂璟, 姚平.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林
碳汇潜力研究. 浙江林业科技, 2009, 29(5): 19鄄28.
[14] 摇 蔡丽莎, 陈先刚, 郭颖, 殷瑶.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碳汇潜力
预测.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 26(5): 722鄄728.
[15] 摇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
战略研究: 战略卷.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135鄄177.
[18] 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中国土地利
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报告. 2004: 30鄄49(未发表) .
[19] 摇 程根伟, 罗辑. 贡嘎山亚高山林地碳的积累与耗散特征. 地理
学报, 2003, 58(2): 179鄄185.
[20] 摇 刘华, 雷瑞德.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
法及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25(4): 835鄄843.
[21] 摇 雷丕锋, 项文化, 田大伦, 方晰.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
量与分布研究. 生态学杂志, 2004, 23(4): 25鄄30.
[22] 摇 丁圣彦, 梁国付. 近 20年来洛宁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
化. 资源科学, 2004, 26(3): 105鄄108.
[23] 摇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蔡宝玉. 不同密度湿地松人工林中碳
的积累与分配.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3, 20(4): 374鄄379.
[24] 摇 何宗明, 李丽红, 王义祥, 邹双全, 岳永杰, 王小国. 33年生
福建柏人工林碳库与碳吸存. 山地学报, 2003, 21 ( 3):
298鄄303.
[25] 摇 李世东. 中国退耕还林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0] 摇 潘根兴.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科技通报,
1999, 15(5): 330鄄332.
[37] 摇 彭文英,张科利, 杨勤科. 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
碳影响预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3): 94鄄99.
[39] 摇 张小全, 武曙红. 林业碳汇项目: 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2010: 85鄄87.
[40] 摇 田秀玲, 夏婧, 夏焕柏, 倪健. 贵州省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
局.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2): 287鄄294.
[41] 摇 赵敏, 周广胜.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
子分析. 地理科学, 2004, 24(1): 50鄄54.
[42] 摇 黄从德, 张健, 杨万勤, 唐霄, 赵安玖.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
林植被碳储量动态. 生态学报, 2008, 28(3): 967鄄974.
73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姚平摇 等: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50年碳汇潜力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员员 允怎灶藻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增蚤藻憎 燥灶 皂葬糟则燥责燥则藻 枣造燥憎 蚤灶 泽燥蚤造 郧粤韵 在澡葬燥曾蚤葬袁载哉 载怎藻曾怎葬灶袁在匀粤韵 允蚤葬燥灶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砸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 泽怎皂皂葬则赠 燥枣 泽贼怎凿赠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燥枣 造葬则早藻 糟燥葬造 遭葬泽藻泽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宰哉 郧葬灶早袁 宰耘陨 阅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在澡藻灶早凿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赠 葬灶凿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皂燥灶蚤贼燥则蚤灶早 贼藻糟澡灶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泽 蚤灶 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则早藻鄄泽糟葬造藻 糟燥葬造鄄枣蚤则藻凿 责燥憎藻则 遭葬泽藻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载蚤造蚤灶早燥造
蕴藻葬早怎藻袁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耘陨 阅燥灶早袁 匝哉粤晕 再怎葬灶袁 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曾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圆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凿藻曾 泽赠泽贼藻皂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则早藻鄄泽糟葬造藻 糟燥葬造鄄枣蚤则藻凿 责燥憎藻则 遭葬泽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责泽蚤则 糟燥灶糟藻责贼怎葬造 皂燥凿藻造
在匀韵哉 在澡藻灶早凿葬袁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曾蚤灶早袁 云哉 载蚤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猿园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灶 贼澡藻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蚤皂责葬糟贼泽 枣则燥皂 怎灶凿藻则早则燥怎灶凿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蚤灶 葬则蚤凿 憎藻泽贼藻则灶 葬则藻葬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耘陨 杂澡葬燥早葬灶早袁 月陨粤晕 在澡藻灶早枣怎 渊圆愿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蚤泽噪 则藻糟藻责贼燥则泽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责蚤灶早扎澡怎葬灶早 憎藻泽贼藻则灶 燥责藻灶鄄糟怎贼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葬则藻葬 蚤灶 蚤灶灶藻则 皂燥灶早燥造蚤葬
郧粤韵 再葬袁 蕴哉 在澡葬燥澡怎葬袁宰耘陨 在澡藻灶噪怎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愿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皂蚤灶蚤灶早 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葬灶凿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匀藻蚤凿葬蚤早燥怎
燥责藻灶 责蚤贼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运粤晕郧 杂葬则怎造葬袁 晕陨哉 允蚤葬灶皂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糟糟怎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悦凿袁 悦则袁 悦怎袁 孕遭 遭赠 孕葬灶葬曾 灶燥贼燥早蚤灶泽藻灶早 葬灶凿 蚤贼泽 葬泽泽燥糟蚤葬贼藻凿 澡藻葬造贼澡 则蚤泽噪
蕴陨晕 蕴燥灶早赠燥灶早袁 再粤晕 载蚤怎造葬灶袁 蕴陨粤韵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猿阅 蚤灶贼藻则责燥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孕粤匀泽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葬 糟燥噪蚤灶早 糟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藻凿 泽蚤贼藻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郧藻灶早袁月陨 砸怎贼蚤葬灶袁匝哉粤晕 栽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圆愿苑远冤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悦葬贼葬遭葬贼蚤糟 藻枣枣藻糟贼 枣则燥皂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皂蚤曾藻凿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悦怎灶灶蚤灶早澡葬皂蚤葬 造葬灶糟藻燥造葬贼葬 燥灶 泽燥蚤造 葬造怎皂蚤灶怎皂 贼燥曾蚤糟蚤贼赠
蕴耘陨 月燥袁 蕴陨哉 月蚤灶袁 蕴哉韵 悦澡藻灶早凿藻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贼澡藻 贼则燥责澡蚤糟 造藻增藻造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葬糟则燥枣葬怎灶葬 蚤灶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责则燥贼藻糟贼蚤燥灶 枣燥则藻泽贼泽 遭赠 皂藻葬灶泽 燥枣 泽贼葬遭造藻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蚤泽燥贼燥责藻泽
在匀粤晕郧 杂澡怎澡怎葬袁在匀粤晕郧 载怎藻责蚤灶早 渊圆愿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藻葬凿鄄 葬灶凿 糟葬凿皂蚤怎皂鄄则藻泽蚤泽贼葬灶贼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泽贼则葬蚤灶 允月员员 藻灶澡葬灶糟藻泽 造藻葬凿 葬灶凿 糟葬凿皂蚤怎皂 怎责贼葬噪藻 蚤灶 贼澡藻 责澡赠贼燥则藻皂藻凿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泽
允陨晕 在澡燥灶早皂蚤灶袁 杂匀粤 宰藻蚤袁 蕴陨哉 蕴蚤躁蚤藻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园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凿藻灶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蚤造鄄凿藻早则葬凿蚤灶早 责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粤糟蚤灶藻贼燥遭葬糟贼藻则 泽责援 蚤泽燥造葬贼藻凿 枣则燥皂 晕燥则贼澡 杂澡葬葬灶曾蚤 燥蚤造鄄糟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藻凿 泽燥蚤造
宰粤晕郧 匀怎袁 宰哉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 在匀韵哉 蕴蚤澡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造燥早藻灶藻贼蚤糟 葬灶凿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葬糟贼蚤灶燥皂赠糟藻贼藻泽 蚤泽燥造葬贼藻凿 枣则燥皂 责造葬灶贼 则澡蚤扎燥泽责澡藻则藻 泽燥蚤造泽 蚤灶 贼澡藻 匝蚤造蚤葬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酝粤 粤蚤葬蚤袁 载哉 杂澡蚤躁蚤葬灶袁 酝陨晕 再怎曾蚤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粤酝 葬灶凿 阅杂耘 枣怎灶早蚤 蚤灶 贼澡藻 则澡蚤扎燥泽责澡藻则藻 燥枣 粤皂皂燥责蚤责贼葬灶贼澡怎泽 灶葬灶怎泽
允陨粤晕郧 匝蚤葬燥袁匀耘 载怎藻造蚤袁悦匀耘晕 宰藻蚤赠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圆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孕粤杂孕鄄运栽鄄晕粤粤 燥灶 皂葬蚤扎藻 造藻葬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泽泽蚤皂蚤造葬贼蚤燥灶 葬枣贼藻则 枣造燥则藻泽糟藻灶糟藻 燥增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泽
郧粤韵 允蚤葬燥袁阅韵晕郧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载哉 栽蚤葬灶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运藻赠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泽 燥枣 糟燥则灶 葬灶凿 泽怎灶枣造燥憎藻则 凿怎则蚤灶早 糟燥燥造蚤灶早 责则燥糟藻泽泽 蚤灶 匀藻贼葬燥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凿蚤泽贼则蚤糟贼袁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粤晕郧 匀葬蚤皂藻蚤袁 匀韵哉 匝蚤燥灶早袁 再哉晕 宰藻灶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贼葬灶灶蚤灶 藻曾贼则葬糟贼 蚤灶 枣燥怎则 贼赠责藻泽 燥枣 匝怎藻则糟怎泽 增葬则蚤葬遭蚤造蚤泽 再陨晕 再蚤灶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蚤袁 匀耘 允蚤灶早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缘源冤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枣燥燥凿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枣造蚤早澡贼 皂怎泽糟造藻 葬灶凿 则藻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蚤灶 葬 憎蚤灶早 凿蚤皂燥则责澡蚤糟 糟则蚤糟噪藻贼袁 灾藻造葬则蚤枣蚤糟贼燥则怎泽 燥则灶葬贼怎泽
宰哉 匀燥灶早躁怎灶袁 在匀粤韵 蕴俟择怎葬灶袁 在耘晕郧 再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远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糟燥造燥怎则泽 燥灶 燥增蚤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责则藻枣藻则藻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燥则蚤藻灶贼葬造 枣则怎蚤贼 皂燥贼澡袁 郧则葬责澡燥造蚤贼葬 皂燥造藻泽贼葬 月怎泽糟噪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枣葬灶袁 酝粤 悦澡怎灶泽藻灶袁 云粤晕 云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苑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燥灶燥贼藻则责藻灶藻 增燥造葬贼蚤造藻泽 葬枣枣藻糟贼蚤灶早 澡燥泽贼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阅藻灶凿则燥造蚤皂怎泽 泽怎责藻则葬灶泽 葬灶凿 贼澡藻 葬糟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燥枣 凿藻枣藻灶泽藻 责则燥贼藻蚤灶 蚤灶 造葬则糟澡 灶藻藻凿造藻泽
蕴陨晕 允蚤葬灶袁 蕴陨哉 宰藻灶遭燥袁 酝耘晕郧 在澡葬燥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杂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蚤灶 贼澡藻 造燥藻泽泽 澡蚤造造赠 葬则藻葬
匀哉 悦澡葬灶躁怎葬灶袁 郧哉韵 蕴藻蚤袁 蕴陨哉 郧怎燥澡怎葬 渊圆怨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蚤灶 泽藻凿蚤皂藻灶贼 葬灶凿 泽澡藻造贼藻则 燥枣 泽藻葬 糟怎糟怎皂遭藻则 渊粤责燥泽贼蚤糟澡燥责怎泽 躁葬责燥灶蚤糟怎泽冤
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责燥灶凿泽 再粤晕 云葬躁怎灶袁 栽陨粤晕 载蚤葬灶早造蚤袁 阅韵晕郧 杂澡怎葬灶早造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枣造燥则葬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枣葬澡怎葬鄄枣藻则皂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责则燥糟藻泽泽 燥枣 枣怎扎澡怎葬灶 遭则蚤糟噪 贼藻葬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阅郧郧耘 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蕴陨哉 杂澡蚤择怎葬灶袁匀哉 在澡蚤赠怎葬灶袁 在匀粤韵 再怎灶造蚤灶 渊猿园园苑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韵圆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贼则葬灶泽枣藻则 藻皂遭藻凿凿藻凿 蚤灶 蚤灶贼藻则鄄则藻早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凿藻 蚤灶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匀燥灶早早怎葬灶早袁 云粤晕 载蚤葬燥皂藻蚤 渊猿园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葬则遭燥灶 泽藻择怎藻泽贼则葬贼蚤燥灶 责燥贼藻灶贼蚤葬造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躁燥则 泽贼葬灶凿泽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郧则葬蚤灶 枣燥则 郧则藻藻灶 孕则燥早则葬皂 蚤灶 杂燥怎贼澡憎藻泽贼 悦澡蚤灶葬 蚤灶 贼澡藻 灶藻曾贼 缘园 赠藻葬则泽
再粤韵 孕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载蚤葬灶早葬灶早袁 在匀韵哉 再燥灶早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圆缘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责澡藻灶燥造燥早赠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凿赠灶葬皂蚤糟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蚤灶 贼澡藻 匝蚤灶早澡葬蚤 蕴葬噪藻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蕴陨 郧怎葬灶早赠燥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燥赠葬灶袁 在匀粤韵 郧怎燥择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泽贼蚤皂葬贼藻泽 燥枣 糟葬则遭燥灶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糟葬怎泽藻凿 遭赠 枣燥则藻泽贼 枣蚤则藻泽 蚤灶 贼澡藻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糟造蚤皂葬贼藻 燥枣 匀藻蚤造燥灶早躁蚤葬灶早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袁 枣则燥皂 员怨缘猿 贼燥 圆园员圆
宰耘陨 杂澡怎躁蚤灶早袁 蕴哉韵 月蚤扎澡藻灶袁 杂哉晕 蕴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糟造蚤皂葬贼蚤糟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葬则藻葬
孕粤晕 蕴藻蚤袁 载陨粤韵 宰藻灶枣葬袁栽粤晕郧 宰葬灶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园远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 枣燥则 燥糟糟怎则则藻灶糟藻 燥枣 孕藻则蚤凿蚤灶蚤燥责泽蚤泽 遭造燥燥皂泽 蚤灶 贼澡藻 贼则蚤遭怎贼葬则蚤藻泽 燥枣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在匀哉 粤蚤皂蚤灶袁 蕴陨 杂蚤曾蚤灶袁 匀哉 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苑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月蚤燥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泽藻灶泽蚤贼蚤增蚤贼赠 扎燥灶蚤灶早 燥枣 则蚤增藻则 凿葬皂 葬灶凿 则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藻灶早蚤灶藻藻则蚤灶早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蕴陨 再蚤择蚤怎袁蕴哉 悦澡怎灶曾蚤葬袁阅耘晕郧 韵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愿员冤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灶 糟燥燥则凿蚤灶葬贼蚤增藻 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泽怎泽贼葬蚤灶葬遭造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月藻蚤躁蚤灶早鄄栽蚤葬灶躁蚤灶鄄匀藻遭藻蚤 砸藻早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泽藻贼 责葬蚤则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栽粤晕 云藻蚤枣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酝藻灶早袁 蕴陨 匀葬燥则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怨园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葬糟葬灶糟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灶葬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则增藻泽 蚤灶 允蚤葬灶早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匀哉粤晕郧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蕴哉 蕴蚤灶袁 阅粤陨 晕蚤葬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怨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糟燥灶燥皂赠 蚤灶凿藻曾 蚤灶 贼澡藻 责燥赠葬灶早 造葬噪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糟燥灶燥皂蚤糟 扎燥灶藻
匀哉粤晕郧 匀藻责蚤灶早袁 孕耘晕郧 载蚤葬燥造蚤灶袁 运韵晕郧 云葬灶遭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员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悦澡蚤灶葬忆泽 责则燥增蚤灶糟蚤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藻糟怎则蚤贼赠 葬责责则葬蚤泽葬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藻贼则蚤皂藻灶贼葬造 蚤灶贼藻则枣藻则藻灶糟藻泽
蕴陨哉 载蚤灶扎澡怎袁酝陨 云藻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杂澡怎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员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愿圆员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员员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远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员员 渊允怎灶藻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