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a case study in Ya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员圆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 陈利顶袁李秀珍袁傅伯杰袁等 渊猿员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黄摇 硕袁郭青海 渊猿员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多功能景观研究进展 汤摇 茜袁丁圣彦 渊猿员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空间形态受限型城市紧凑发展研究要要要以厦门岛为例 黄摇 硕袁郭青海袁等 渊猿员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紫金山森林公园降温效应影响因素 闫伟姣袁孔繁花袁尹海伟袁等 渊猿员远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结构对其热环境效应的影响 冯悦怡袁胡潭高袁张力小 渊猿员苑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韵宰粤的低丘缓坡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要要要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刘焱序袁彭摇 建袁韩忆楠袁等 渊猿员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态安全条件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要要要以皇甫川流域为例 喻摇 锋袁李晓兵袁王摇 宏 渊猿员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 圆园园园要圆园员园年土地利用 辕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 刘金巍袁靳甜甜袁刘国华袁等 渊猿圆员员冤噎噎噎
基于 郧陨杂和 砸杂的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鲁燕飞袁彭摇 芳袁万摇 韵袁等 渊猿圆圆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员怨缘源要圆园员园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刘吉平袁赵丹丹袁田学智袁等 渊猿圆猿源冤噎噎噎噎
基于斑块评价的三峡库区腹地坡耕地优化调控方法与案例研究 王永艳袁李阳兵袁邵景安袁等 渊猿圆源缘冤噎噎噎噎
贵州省山地鄄坝地系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李阳兵袁姚原温袁谢摇 静袁等 渊猿圆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国西南地区土地覆盖情景的时空模拟 李摇 婧袁范泽孟袁岳天祥 渊猿圆远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张玲玲袁赵永华袁殷摇 莎袁等 渊猿圆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藏羚羊栖息地时空变化研究 赵海迪袁刘世梁袁董世魁袁等 渊猿圆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 悦尧晕尧孕 空间变异特征 范夫静袁黄国勤袁宋同清袁等 渊猿圆怨猿冤噎噎噎噎噎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特征 谭秋锦袁宋同清袁彭晚霞袁等 渊猿猿园圆冤噎噎噎噎噎
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刘桂林袁张落成袁张摇 倩 渊猿猿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视觉廊道的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 张瑞英袁席建超袁姚予龙袁等 渊猿猿圆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砸杂与 郧陨杂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任摇 平袁洪步庭袁刘摇 寅袁等 渊猿猿猿员冤噎噎噎
生态系统保护现状及保护等级评估要要要以江西省为例 樊乃卿袁张育新袁吕一河袁等 渊猿猿源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崇明东滩盐沼植被变化对滩涂湿地促淤消浪功能的影响 任璘婧袁李秀珍袁杨世伦袁等 渊猿猿缘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气候尧地貌尧生态系统的景观分类体系要要要以新疆地区为例 师庆东袁王摇 智袁贺龙梅袁等 渊猿猿缘怨冤噎噎噎噎
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要要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钟莉娜袁赵文武袁吕一河袁等 渊猿猿远愿冤噎噎噎噎噎
不同干扰背景下农业景观异质性要要要以巩义市为例 张晓阳袁梁国付袁丁圣彦 渊猿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张先平袁李志琴袁王孟本袁等 渊猿猿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山区夏季地表温度的影响因素要要要以泰山为例 孙常峰袁孔繁花袁尹海伟袁等 渊猿猿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典型岩溶洼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张继光袁苏以荣袁陈洪松袁等 渊猿源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豫西山地丘陵地区景观异质性分析 李栋科袁丁圣彦袁梁国付袁等 渊猿源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 童晓伟袁王克林袁岳跃民袁等 渊猿源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景观分析要要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例
汪明冲袁王兮之袁梁钊雄袁等 渊猿源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干扰背景下景观指数与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效应要要要以巩义市为例
董翠芳袁梁国付袁丁圣彦袁等 渊猿源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石栎鄄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 杨摇 丹袁项文化袁方摇 晰袁等 渊猿源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湘中丘陵区南酸枣阔叶林群落特征及群落更新 易摇 好袁邓湘雯袁项文化袁等 渊猿源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砸月云晕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张明阳袁王克林袁邓振华袁等 渊猿源苑圆冤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缘圆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远鄢圆园员源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空间发展受限城市的厦门要要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袁中小城市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处于中间环节袁起到了联系大城市
和小城镇的作用遥 但是袁每个城市由于发展历史尧社会经济结构尧自然地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袁都有其发展的特性袁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因地制宜地去把握遥 例如袁厦门岛相对隔离袁没有多余的发展空间袁该城市以居住功能为主袁城市
功能较为单一袁公共服务功能和商业服务功能比例较小遥 研究这样紧凑型的城市发展必须要考虑该城市结构转换
的承受力袁周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12 期
2014年 6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12
Jun.,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171069,41171156)
收稿日期:2013鄄10鄄20; 摇 摇 修订日期:2014鄄04鄄0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zhaoww@ bnu.edu.cn
DOI: 10.5846 / stxb201310202531
钟莉娜,赵文武,吕一河,刘源鑫.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生态学报,2014,34(12):3368鄄3377.
Zhong L N, Zhao W W, L俟 Y H, Liu Y X.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Yan忆an City, Shaanxi Province.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12):3368鄄3377.
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钟莉娜1,赵文武1,*,吕一河2,刘源鑫1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875;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085)
摘要:以陕西省延安市 1985年、2000年和 2008年三期 1颐25万景观单元类型图,1颐5万地形图等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
数据源,基于 ArcGIS 9.3软件,采用多距离空间聚类、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空间数据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景观格局
的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延安市的景观是由林地、灌木、草地和农田等基本景观单元构成的复合景观;研究期间农地面积急剧减
少,流失的农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灌木和聚落,除农地和裸地外,其他景观单元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85—2008
年,林地、灌木和草地聚集的最大尺度减小,而农田聚集的最大尺度变大,农田和草地的空间聚集强度明显小于林地和灌木;延
安市主要景观单元类型演变主要发生在海拔 1100—1500 m之间的区域和坡度范围 7—21毅之间的区域,但农田向聚落的演变主
要发生在海拔较低(900—1300 m)、坡度较缓(<7毅)的平川缓丘地带。 1999 年之前,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延安市景观格局演变的
主要驱动因素;而 1999年之后,国家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重建措施成为延安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
因素。
关键词:景观格局;演变;多距离空间分析;空间分异;空间叠加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Yan忆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ZHONG Lina1, ZHAO Wenwu1,*, LV Yihe2, LIU Yuanxi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Abstract: Landscape pattern is the arrangement of landscape embedded block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shapes.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result from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physical, biological and social forces. Human land use has influenced
most landscapes, resulting in a landscape mosaic of natural and human鄄managed patches that vary in size, shape and
arrangemen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is the fundamental of researching the mutual relations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Loess Plateau is one of the world忆s largest loess area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Research on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in the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has long been a research hotspot.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in Loess Plateau has a cruci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s of the ecosystem.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main evolution types in Yan忆an City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http: / / www.ecologica.cn
using GIS technology. 1颐 250000 landscape type maps in 1985, 2000 and 2008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 DEM) of
Yan忆an City a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Consider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ferring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Yan忆an City landscape types are 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namely woodland, bush, grassland,
farmland, settlements, water and bare ground.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Multi鄄Distance Spatial Cluster, landscape
transition matrix, spatial data overlay analysis,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primary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landscape background of Yan忆 an City is a composite landscape matrix consisting of woodland, bush, grassland and
farmland. The area of farmland decreased sharp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reduced farmland mainly transformed into
forest land, grassland, bush and settlements. Other landscape types except farmland and bare land are increased at different
degrees. The maximum aggregation scale of woodland, bush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from 1985 to 2008, while that of
farmland became larger. The spatial aggregation intensity of farmland and grassland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woodland and bush. The evolution of main landscape types mostly occurred at altitudes between 1100 m and 1500 m, and
the gradient of slope was varied in the range from 7毅 to 21毅. The evolution of farmland to settlement occurred mainly at
altitudes between 900 m and 1300 m, and the slope was less than 7毅. Yan忆an City is located in Loess Plateau which is the
most serious area of soil erosion in China.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aim of effective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re鄄building sloping land into level terra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 Three North" shelterbelt are all in their implementation. Yan忆an City i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in Northern Shaanxi. The rapid socio鄄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andscape patterns忆 evolution before 1999; while after 1999, these measures of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exceed the rapid
socio鄄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becam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in Yan忆an City.
Key Words: landscape; evolution; Multi鄄Distance Spatial analysi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GIS Spatial Overlay
摇 摇 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一般指空间格局,是
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1鄄2]。
景观格局变化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
及生物多样性变化密切相关,了解景观格局的演变
特征是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前提与基础[3鄄6]。 近年
来,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引起了国
际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
热点问题[7鄄9]。 学者们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分析多是
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等方法,
从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驱动机制以及对景观格局
的模型预测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10鄄15],但是景观指
数反映的是景观格局的几何特征,往往难以揭示景
观格局变化的深层规律,而模型方法也存在着很大
的不确定性。 在景观格局变化的定量评估方面尚需
要探索新的适用性方法。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人类活
动历史悠久,自然环境脆弱。 对黄土高原地区景观
格局变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
一[16鄄18]。 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为例,基于
景观生态学理论,借助 GIS 技术,利用多距离空间聚
类分析、主要景观演变类型的地形梯度分析等方法
定量研究了 1985—2008 年延安市景观格局的演变
特征和主要演变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期为研究
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可能参考。
1摇 研究区概况
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地处北纬 35毅 21忆—37毅
31忆,东经 107毅41忆—110毅31忆之间,属黄土丘陵沟壑
区,山川塬交错,沟梁峁纵横,地形复杂、地貌独特。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约 1200 m。 延安属高
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
润地区。 延安市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
渭南 3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
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图 1) [19]。
2摇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摇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延安市 1985 年、2000 年和 2008 年 3
期 1颐25万景观单元类型图,1颐5万地形图生成的数字
高程模型(DEM)为基本图件,分析延安市景观格局
9633摇 12期 摇 摇 摇 钟莉娜摇 等: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1摇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Fig.1摇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的演变特征。 在 ArcGIS 9.3 平台支持下,基于 DEM
数据获取研究区高程图、坡度图和坡向图。 景观单
元类型图来源于中国 1颐25万土地覆盖遥感调查与监
测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在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
程———地球系统科学共享网冶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
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等 7 个单位,在全国 1颐10 万土地
利用数据和遥感分类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全数字作
业方式共同完成,数据精度在 80%以上(不同类型有
差异)。 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特点,参
考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延安市景观单元划
分为七种类型,分别是林地、灌木、草地、农田、聚落、
水体和裸地。
2.2摇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空间统计和数理统计方法对 1985
年至 2008年延安市不同景观单元类型的数量变化
进行分析。
(1)景观单元类型变化特征分析
为探讨不同景观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转化过
程,基于 ArcGIS 9.3操作平台,将 3 期景观单元类型
图进行了空间叠置运算,由此得到景观单元类型转
移矩阵,初步分析延安市景观单元类型的动态变化
过程。
(2)空间聚类分析
用 Ripley K函数对延安市景观格局进行多距离
空间聚类分析,Ripley K函数的公式如下:
L(d) =
A移
n
i = 1

j = 1,j屹i
k( i,j)
仔n(n - 1)
摇 ( i,j= 1, 2,..., n)
式中,A 为研究区面积,n 为点的个数,d 为期望值
(随机空间模式),L(d)为观测值(研究区特定距离
的空间模式),k( i,j)为权重。 L(d) >d 表明与景观
类型呈聚集分布;L(d) = d 表示景观单元类型呈随
机分布,L(d)高。 Ripley K函数分析会在结果中生成置信区间,
如果 L(d)大于(小于)置信区间上限值(下限值),
则该距离的空间聚集(离散)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
性。 L(d)的第一个峰值所对应的值表示景观单元类
型间聚集的特征空间尺度,可用来度量分布强度或
拥挤度[20]。
本研究分析了研究区 4 种主要景观单元类型
(林地、灌木、草地、农田)在 1985—2008 年的空间聚
集情况,分析其在二维空间上的演变特征。 基于
ArcGIS 9.3 软件生成 2000 个随机点图层,将该图层
分别与三期景观单元类型图叠加以确定随机点的景
观单元类型,然后利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工具对不同
时期的不同景观单元类型进行 Ripley K函数分析。
(3)景观格局变化的地形分布特征分析
1985年和 2008 年的景观单元类型图叠加得到
1985—2008年景观单元演变类型图。 将景观单元演
变类型图与基于 DEM数据获取的研究区高程数据、
坡度数据和坡向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对所获
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以揭示其景观格局变化在
三维空间上的演变特征。
3摇 结果与分析
3.1摇 景观单元的数量变化特征
由表 1、图 2和图 3可知,研究区草地面积最大,
三期景观单元类型图中草地所占的面积比例均在
40%以上;农田面积次之,比例在 16.18%—31.50%
之间,呈下降趋势,是研究期间降幅最大的景观单元
类型。 与此同时灌木、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均呈现增
加趋势,灌木从 1985 年的 14.89%增加到了 2008 年
的 16.18%,林地从 1985 年的 8.45%增加到了 2008
年的 10. 10%,草地面积增幅最大,从 1985 年的
44郾 68%增加到了 2008年的 56.16%。 聚落和水体面
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裸地面积先增后减。
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延安市的东南和西南方
向,农地主要分布在延安市的北部,聚落、水体、裸地
面积较小(图 2)。 在 1985年和 2000年,农田和草地
07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是延安市的优势景观单元类型,由于当地推行退耕
还林(还草)政策,至 2008 年,延安市农地数量急剧
减少,林地、灌木和草地的数量增加。 总体来看,林
地、灌木、草地和农田四者所占的面积比例达到了研
究区面积的 99%以上。
表 1摇 延安市景观单元类型面积统计
Table 1摇 Landscape area statistics of Yan忆an City
景观单元类型
Landscape type
1985年
面积 / km2
Area
百分比 / %
Percentage
2000年
面积 / km2
Area
百分比 / %
Percentage
2008年
面积 / km2
Area
百分比 / %
Percentage
林地 Forest 3121.88 8.45 3629.30 9.82 3732.58 10.10
灌木 Bush 5500.82 14.89 5608.12 15.18 5980.00 16.18
草地 Grassland 16511.56 44.68 16122.15 43.63 20752.07 56.16
农地 Farmland 11640.18 31.50 11291.87 30.56 6203.05 16.79
聚落 Settlement 29.40 0.08 130.94 0.35 132.83 0.36
水体 Water body 145.55 0.39 148.39 0.40 148.75 0.40
裸地 Bare land 2.52 0.01 21.13 0.06 2.63 0.01
图 2摇 延安市景观单元类型图
Fig.2摇 Landscape type map of Yan忆an City
图 3摇 景观单元类型面积比较
Fig.3摇 Comparison of landscape type area
3.2摇 景观单元的类型变化特征
从 1985—2000年景观单元类型的演变情况(表
2)来看,林地主要转变为草地和农田,总变化率约为
1.6%,保留了原有林地面积的 97.9%;灌木主要转变
为林地、草地和农田;草地主要向农田、林地和灌木
流转;农田主要转变为草地和林地,其次是灌木和聚
落;此外,聚落主要转变为草地,水体主要转变成农
田,裸地和农田相互转换。 在不同景观单元类型演
变过程中,草地演变为农田的面积最大,这反映了在
20世纪 90年代延安市开荒种田、增加耕地面积的现
象较为普遍。 作为陕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85—2000年延安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期间影
1733摇 12期 摇 摇 摇 钟莉娜摇 等: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响延安市景观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21鄄22]。
表 2摇 1985—2000年延安市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
Table 2摇 Landscape transition matrix of Yan忆an City from 1985 to 2000
景观单元类型
Landscape type
2000年
林地
Forest
灌木
Bush
草地
Grassland
农田
Farmland
聚落
Settlement
水体
Water body
裸地
Bare land
1985年 林地 Forest / km2 3057.22 13.59 23.70 25.96 1.01 0.40 0.00
灌木 Bush / km2 63.29 5296.31 71.89 67.23 0.57 1.52 0.00
草地 Grassland / km2 214.86 212.32 5654.96 405.11 14.82 8.72 0.79
农田 Farmland / km2 291.88 85.43 367.71 10786.48 86.32 3.66 18.70
聚落 Settlement / km2 0.15 0.13 1.68 0.34 26.98 0.12 0.00
水体 Water body / km2 1.83 0.34 2.07 6.10 1.24 133.98 0.00
裸地 Bare land / km2 0.07 0.00 0.14 0.66 0.00 0.00 1.65
摇 摇 从 2000—2008年景观单元类型的变化情况(表
3)来看,林地主要向草地和农田流转,灌木主要转变
为草地,草地主要转变为灌木和农田。 同时,大面积
的农田主要转变为草地、灌木和林地,变化面积可达
5112.62 km2,这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的结
果[22]。 此外,聚落和水体与其他景观单元类型之间
的转变较少,部分裸地转变为农田。
表 3摇 2000—2008年延安市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
Table 3摇 Landscape transition matrix of Yan忆an City from 2000 to 2008
景观单元类型
Landscape type
2000年
林地
Forest
灌木
Bush
草地
Grassland
农田
Farmland
聚落
Settlement
水体
Water body
裸地
Bare land
2000年 林地 Forest / km2 3619.02 0.00 9.62 0.51 0.16 0.00 0.00
灌木 Bush / km2 0.00 5606.84 0.92 0.37 0.00 0.00 0.00
草地 Grassland / km2 0.00 6.20 20741.41 5.59 0.57 0.48 0.00
农田 Farmland / km2 113.56 366.96 4632.10 6178.09 1.16 0.00 0.00
聚落 Settlement / km2 0.00 0.00 0.00 0.00 130.94 0.00 0.00
水体 Water body / km2 0.00 0.00 0.12 0.00 0.00 148.27 0.00
裸地 Bare land / km2 0.00 0.00 0.00 18.50 0.00 0.00 2.63
摇 摇 1985—2008年间延安市各景观单元类型的演变
较为复杂,但景观单元类型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林地、
灌木、草地和农田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农田向聚落
的流转(表 4)。 其中,农田转变为灌木和林地的面
积占总变化面积的 49.44%。 我国政府在 1999 年推
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冶等水土保持政策是农田演
变为林地和灌木的重要驱动因子[22鄄23]。
3.3摇 景观单元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3.3.1摇 景观单元类型的空间聚集特征
景观单元类型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景观
单元类型的空间聚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
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演变的影响。 研究景观单元类型
的空间集聚特征可以为调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优
化土地利用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表 4摇 1985—2008年延安市主要景观演变类型
Table 4 摇 The main types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of Yan忆 an
City, from 1985 to 2008
景观演变类型
Landscape evolution type
演变
面积 / km2
Evolution
area
占总演变面
积的比例 / %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rea
林地转为灌木 Forest into bush 15.51 0.90
林地转为草地 Forest into grassland 42.88 2.49
林地转为农田 Forest into farmland 15.11 0.88
灌木转为林地 Bush into forest 64.28 3.74
灌木转为草地 Bush into grassland 109.09 6.35
灌木转为农田 Bush into farmland 31.28 1.82
草地转为灌木 Grassland into bush 238.41 13.87
草地转为农田 Grassland into farmland 214.88 12.50
农田转为林地 Farmland into forest 409.00 23.79
农田转为灌木 Farmland into bush 441.01 25.65
农田转为聚落 Farmland into settlement 89.56 5.21
合计 Total 1671.01 97.20
27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摇 摇 综合分析表 5 和图 4,1985 年研究区林地聚集
的最大尺度为 16 km,随着观测距离的增加,林地依
然呈聚集分布,未有离散趋势(L(d)>d)。 观测值明
显高于置信区间的上限值,表明林地在 1985 年、
2000年和 2008年的聚集特征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
性。 2000年和 2008年林地聚集的最大尺度均为 10
km,与 1985年相比有所降低,但观测距离内未出现
离散格局。
表 5摇 各景观单元类型空间聚集的最大尺度及离散临界值 / km
Table 5摇 Max cluster distance and dispersed values for landscape type
林地 Forest
聚集 Cluster 离散 Scatter
灌木 Bush
聚集 Cluster 离散 Scatter
草地 Grassland
聚集 Cluster 离散 Scatter
农田 Farmland
聚集 Cluster 离散 Scatter
1985年 16 12 25 55 10
2000年 10 11 24 55 12 55
2008年 10 11 18 12 55
图 4摇 不同时期各景观单元类型多距离空间聚集图
Fig.4摇 Multi鄄distance spatial cluster for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in 1985,2000 and 2008
摇 摇 1985年灌木聚集的最大尺度为 12 km。 该景观 单元类型在观测距离内未出现离散格局,且空间聚
3733摇 12期 摇 摇 摇 钟莉娜摇 等: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集特征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L(d) >d)。 2000 年
和 2008 年灌木聚集的最大尺度均为 11 km,其他聚
集特征与 1985年相似。
1985年、2000 年和 2008 年草地聚集的最大尺
度分别是 25 km、24 km和 18 km。 总体来看,草地在
研究期内呈聚集分布(L(d)>d),但聚集强度较低。
特别是 2000年时,当观测距离增加到 55 km 时,出
现了离散分布(L(d)的显著性。
农田聚集的最大尺度 1985 年为 10 km,2000 年
和 2008年是 12 km。 研究期内呈聚集分布(L(d) >
d),但聚集强度较低,有离散的趋势。 2000 年和
2008年,在观测距离为 55 km 时出现了离散分布
(L(d)1985—2008年,林地、灌木和草地聚集的最大尺
度减小,农田聚集的最大尺度增大,说明研究期内林
地、灌木和草地在二维空间上逐渐聚集,而农田在二
维空间上逐渐分散。 研究期内林地、灌木和草地面
积增加,而农田面积减少的驱动因素———退耕还林
(还草)政策,同时也是林地、灌木和草地在二维空间
上逐渐聚集,农田趋于分散的驱动因素。
3.3.2摇 景观单元类型转换的地形梯度特征
基于 1颐5 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 ArcGIS
9.3软件获取高程图、坡度图和坡向图,将高程图、坡
度图和坡向图分级,并分别与主要景观单元演变类
型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经统计得到主要景观单
元演变类型在不同高程、坡度、坡向的分布情况(表
6—表 8)。
景观单元演变类型的主要分布坡向如表 8 所
示,在西坡和西南坡上林地转变为灌木的面积较大、
东坡和东北坡上林地转变为草地的面积较大。 表 8
中的阴影部分为不同景观单元演变类型所占面积比
例较大的坡向。 一般情况下,坡向通过影响土壤水
分和日照时数对地表景观格局产生影响。 不同坡向
有各自适宜生长的植被类型。 若不加人类活动的干
扰,不同坡向上景观单元类型的演变是相当缓慢的。
但是,退耕还林以来,延安市实行了一系列土地利用
结构调整措施,包括将原有坡耕地退耕,坡耕地改为
水平梯田,扩大人工乔灌木面积等。 这些措施是延
安市景观单元演变坡向分异的主要原因[24]。
分析主要景观单元演变类型在各高程梯度、坡
度梯度、坡向梯度分布的数据发现这种景观格局变
化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尤其与高程和坡
度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农田向聚落的转变主要发
生在海拔介于 900—1300 m的区域和坡度小于 7毅的
区域,可见农田向聚落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海拔偏低、
坡度较缓的平川缓丘地带。 林地向灌木、草地和农
田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海拔高于 1100 m 的区域和坡
度介于 7毅—21毅之间的区域。 灌木和草地向其他主
要景观单元类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海拔介于 1100—
1500 m的区域和坡度介于 7毅—21毅之间的区域。
表 6摇 主要景观单元演变类型高程分级统计 / %
Table 6摇 Elevation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of main types of landscape evolution
景观单元演变类型
Landscape evolution type <700 m 700—900 m 900—1100 m 1100—1300 m 1300—1500 m >1500 m
林地转为灌木 Forest into bush 0.00 0.00 4.71 32.02 48.00 15.27
林地转为草地 Forest into grassland 0.00 0.76 9.60 28.15 41.32 20.17
林地转为农田 Forest into farmland 0.26 2.46 14.67 15.93 40.24 26.44
灌木转为林地 Bush into forest 0.08 0.50 21.22 43.23 30.22 4.75
灌木转为草地 Bush into grassland 0.07 1.12 27.65 39.04 26.11 6.01
灌木转为农田 Bush into farmland 0.75 2.82 25.72 34.17 29.81 6.73
草地转为灌木 Grassland into bush 0.05 1.83 27.15 45.45 20.78 4.74
草地转为农田 Grassland into farmland 1.20 4.66 21.19 28.91 25.32 18.71
农田转为林地 Farmland into forest 0.05 3.54 30.69 33.48 23.42 8.82
农田转为灌木 Farmland into bush 0.03 1.28 20.09 41.10 32.23 5.27
农田转为聚落 Farmland into settlement 0.14 3.34 46.78 43.94 5.10 0.71
47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7摇 主要景观单元演变类型坡度分级统计 / %
Table 7摇 Slope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of main types of landscape evolution
景观单元演变类型 Landscape evolution type <7毅 7毅—14毅 14毅—21毅 21毅—28毅 >28毅
林地转为灌木 Forest into bush 11.61 26.72 29.67 18.65 13.36
林地转为草地 Forest into grassland 11.73 27.36 29.34 18.00 13.57
林地转为农田 Forest into farmland 19.61 34.53 28.95 13.30 3.61
灌木转为林地 Bush into forest 12.48 29.84 31.47 17.85 8.36
灌木转为草地 Bush into grassland 13.07 29.60 31.09 18.50 7.74
灌木转为农田 Bush into farmland 18.79 34.56 27.82 14.31 4.53
草地转为灌木 Grassland into bush 13.73 30.63 30.90 17.36 7.37
草地转为农田 Grassland into farmland 17.50 33.05 29.20 15.09 5.16
农田转为林地 Farmland into forest 16.05 29.45 30.00 17.62 6.89
农田转为灌木 Farmland into bush 12.43 30.24 31.95 18.17 7.21
农田转为聚落 Farmland into settlement 61.61 22.28 10.82 4.10 1.19
表 8摇 主要景观单元演变类型坡向分级统计 / %
Table 8摇 Aspect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of main types of landscape evolution
景观单元演变类型
Landscape evolution type
平地
Flat

North
西北
Northwest
西
West
西南
Southwest

South
东南
Southeast

East
东北
Northeast
林地转为灌木 Forest into bush 0.02 10.66 13.99 15.18 14.53 9.09 10.81 12.84 12.88
林地转为草地
Forest into grassland 0.01 13.10 11.83 12.24 11.95 10.07 10.85 14.61 15.34
林地转为农田
Forest into farmland 0.03 11.68 9.96 8.71 8.97 10.80 14.96 19.98 14.91
灌木转为林地
Bush into forest 0.02 13.09 16.89 16.51 12.46 9.12 9.62 10.78 11.52
灌木转为草地
Bush into grassland 0.01 11.44 11.39 10.79 10.02 11.36 14.06 16.20 14.73
灌木转为农田
Bush into farmland 0.03 11.94 10.20 10.27 11.30 10.65 13.64 16.24 15.72
草地转为灌木
Grassland into bush 0.01 13.60 14.82 13.35 11.96 10.17 10.95 11.90 13.23
草地转为农田
Grassland into farmland 0.04 9.92 10.39 10.36 10.66 11.27 16.30 17.48 13.57
农田转为林地
Farmland into forest 0.03 12.81 14.63 12.97 10.37 9.07 12.43 14.17 13.52
农田转为灌木
Farmland into bush 0.01 12.69 13.36 11.61 9.18 9.22 13.43 15.87 14.62
农田转为聚落
Farmland into settlement 0.39 8.47 9.01 10.55 13.92 16.07 17.47 13.69 10.43
摇 摇 阴影部分为不同景观单元演变类型所占面积比例较大的坡向
4摇 结论与讨论
林地、灌木、草地和农田构成了延安市的复合景
观,其他景观单元类型以斑块或廊道形式镶嵌其中。
1985—2008年林地、灌木和草地的面积均有明显增
加,农地面积明显减少。 通过分析景观转移矩阵发
现流失的农田主要转变为林地、灌木、草地和聚落。
本研究从空间聚集特征和地形梯度特征两个方
面分析了延安市景观格局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上
演变的空间分异规律。 研究区林地、灌木和农田聚
集的最大尺度差别不大,但草地空间聚集的最大尺
度较大,可达到 25 km。 1985—2008 年,林地、灌木
和草地聚集的最大尺度减小,而农田聚集的最大尺
度增大。 林地和灌木呈现显著的聚集格局,农田和
草地的空间聚集强度明显小于林地和灌木。 2000
年,观测距离为 55 km 处草地和农田出现了离散分
布格局,2008 年农田在观测距离为 55 km 处也出现
了离散分布格局。 延安市主要景观单元类型的演变
5733摇 12期 摇 摇 摇 钟莉娜摇 等: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大都发生在海拔介于 1100—1500 m 的区域和坡度
介于 7—21毅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也是耕地比较集
中的区域。 农田向聚落的演变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
(900—1300 m)、坡度较缓( <7毅)的平川缓丘地带。
主要景观单元演变类型在坡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布
规律。
1999年之前延安市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速度
加快、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耕地和
聚落面积增加,其他景观单元类型面积减少。 1999
年之后,我国政府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退耕还林(还
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修建水平梯田等一系
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导致了林地、草地、灌木面积
的增加和聚集尺度的减小,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和
聚集尺度的增大。 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水土流
失治理措施的推行是 1999 年之后推动延安市景观
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References:
[ 1 ]摇 Wu G Y, Li H B.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 / / Wu J G.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Theory.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2.
[ 2 ] 摇 Fu B J, Chen L D, Ma K M.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 3 ] 摇 Su S L, Xiao R, Jiang Z L, Zhang Y. Character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hanges for urbanization
impacts at an eco鄄regional scale. Applied Geography, 2012, 34:
295鄄305.
[ 4 ] 摇 Zhang C, L俟 S H, Feng C Y, Zheng Z R. Ecological safety
assessment in Hulunbeier steppe based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726鄄731: 1121鄄1129.
[ 5 ] 摇 Hassett E M, Stehman S V, Wickham J D. Estimating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from a sample of land cover. Landscape Ecology,
2012, 27(1): 133鄄149.
[ 6 ] 摇 Paudel S, Yuan F. Assessing landscape changes and dynamics
using patch analysis and GIS mode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12, 16: 66鄄76.
[ 7 ] 摇 Jones K B, Zurlini G, Kienast F, Petrosillo I, Edwards T, Wade
T G, Li B, Zaccarelli N. Inform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sustaining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exist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knowledge. Landscape Ecology, 2013, 28(6): 1鄄18.
[ 8 ] 摇 Burel F, Lavigne C, Marshall E J P, Moonen A C, Ouin A,
Poggio S L. Landscape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3, 166:
1鄄2.
[ 9 ] 摇 Gustafson E J. Using expert knowledge i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2013, 28(2): 365鄄366.
[10] 摇 Dewan A M, Yamaguchi Y, Rahman M Z. Dynamics of land use /
cover changes and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Dhaka Metropolitan, Bangladesh. GeoJournal, 2012, 77 ( 3 ):
315鄄330.
[11] 摇 Huang L B, Bai J H, Yan D H, Chen B, Xiao R, Gao H F.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s in Dadu River catchment
from 1985 to 2000,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2012, 6
(3): 237鄄249.
[12] 摇 Ramachandra T V, Aithal B H, Sanna D D. Insights to urban
dynamics through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12,
18: 329鄄343.
[13] 摇 Brown D G, Verburg P H, Pontius R G Jr, Lange M D.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impac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nd change models.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13, 5(5): 452鄄457.
[14] 摇 Bi X L, Zhou R, Liu L J, Hong J, Wang X Z, Wang H, Suo A
N, Ge J P. Gradient variations in landscape pattern along the
Jinghe River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Acta Ecologica Sinca, 2005,
25(5): 1041鄄1047.
[15] 摇 Liang Y J, Zhong F L, Xu Z M. Driving forces and 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 of l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RS and GIS in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0, 46(5): 24鄄30.
[16] 摇 Liu L, Liu X H.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of Loess Plateau during 1990—2000.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5(5): 8鄄13.
[17] 摇 Zhang J X, Zhang B, Yin H X, Wang Y Y, Zhao Y 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 China in 2000—2011.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3, 32(2): 452鄄458.
[18] 摇 Li B, Zhang J T.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for Loess Platea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28(3): 39鄄40.
[19] 摇 Guo T Y, Xu Y, Yang G A. Land use change and man鄄land
relationship evolution in Yan忆 an region.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 11(3): 61鄄65.
[20] 摇 Zhao Y H, Jia X, Liu J C, Liu G.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Xi忆 an from 2000 to 2011.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 3(8): 2256鄄2563.
[21] 摇 Wei J J.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Demonstrational Area in Yan忆an [D]. Yangl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007.
[22] 摇 Fang X.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at Town Scale, Loess Plateau—a Case in
Hechuan Town, Guyuan Ci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D]. Beijing: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23] 摇 Chen G J. Study on influence degree of converting slope farmland
67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into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on land use change鄄a case study of
Yan忆 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are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6, 21(2): 274鄄279.
[24] 摇 Zhuo J, Deng F D, Liu A L, Zhou H, Zhao Q L. Land use and
slope gradient differentiation over Yan忆 an hilly and gully area.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36(2): 219鄄222.
参考文献:
[ 1 ]摇 伍业钢, 李哈滨.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 / / 邬建国. 当代生
态学博论.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 2 ] 摇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2001.
[14] 摇 毕晓丽, 周睿, 刘丽娟, 洪军, 王兮之, 王辉, 索安宁, 葛剑
平. 泾河沿岸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生态学报,
2005, 25(5): 1041鄄1047.
[15] 摇 梁友嘉, 钟方雷, 徐中民. 基于 RS和 GIS的张掖市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46(5): 24鄄30.
[16] 摇 刘琳,刘雪华. 黄土高原 1990鄄2000年间的景观格局演变及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 ( 5):
8鄄13.
[17] 摇 张建香, 张勃, 尹海霞, 王媛媛, 赵一飞. 2000—2011年黄土
高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 生态学杂志, 2013, 32(2): 452鄄458.
[18] 摇 李斌, 张金屯. 黄土高原土壤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环境科学与
技术, 2005, 28(3): 39鄄40.
[19] 摇 郭腾云,徐勇,杨国安. 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地关系状态
演变.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3): 61鄄65.
[20] 摇 赵永华, 贾夏, 刘建朝, 刘耿.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景观格局
及预测研究. 生态学报, 2013, 3(8): 2256鄄2563.
[21] 摇 卫建军. 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2] 摇 方炫. 黄土高原乡级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
区研究 [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
[23] 摇 陈国建. 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研究———以
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 2):
274鄄279.
[24] 摇 卓静, 邓凤东, 刘安麟, 周辉, 赵青兰. 延安丘陵沟壑区土地
利用类型坡度分异研究. 气象科技, 2008, 36(2): 219鄄222.
7733摇 12期 摇 摇 摇 钟莉娜摇 等: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员圆 允怎灶藻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阅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澡蚤泽贼燥则赠 葬灶凿 枣怎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蚤燥则蚤贼蚤藻泽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藻糟燥造燥早赠 蚤灶 悦澡蚤灶葬
悦匀耘晕 蕴蚤凿蚤灶早袁 蕴陨 载蚤怎扎澡藻灶袁 云哉 月燥躁蚤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员圆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则藻增蚤藻憎 燥灶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怎则遭葬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灶 憎葬贼藻则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匀哉粤晕郧 杂澡怎燥袁郧哉韵 匝蚤灶早澡葬蚤 渊猿员源圆冤噎噎噎噎
粤 则藻增蚤藻憎 燥枣 皂怎造贼蚤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栽粤晕郧 匝蚤葬灶袁 阅陨晕郧 杂澡藻灶早赠葬灶 渊猿员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皂责葬糟贼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泽责葬糟藻鄄造蚤皂蚤贼藻凿 糟蚤贼赠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载蚤葬皂藻灶 陨泽造葬灶凿 匀哉粤晕郧 杂澡怎燥袁 郧哉韵 匝蚤灶早澡葬蚤袁 栽粤晕郧 蕴蚤灶葬 渊猿员缘愿冤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枣葬糟贼燥则泽 糟燥灶贼则蚤遭怎贼蚤灶早 贼燥 贼澡藻 糟燥燥造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孕怎则责造藻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云燥则藻泽贼 孕葬则噪
再粤晕 宰藻蚤躁蚤葬燥袁 运韵晕郧 云葬灶澡怎葬袁 再陨晕 匀葬蚤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员远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灶 贼澡藻 贼澡藻则皂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糟蚤贼赠 责葬则噪泽
云耘晕郧 再怎藻赠蚤袁 匀哉 栽葬灶早葬燥袁 在匀粤晕郧 蕴蚤曾蚤葬燥 渊猿员苑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怎蚤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枣燥则 遭怎蚤造凿蚤灶早 造葬灶凿 糟燥灶泽燥造蚤凿葬贼蚤燥灶 燥灶 早藻灶贼造藻 澡蚤造造泽蚤凿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韵宰粤 燥责藻则葬贼燥则院葬 糟葬泽藻 蚤灶 阅葬造蚤 月葬蚤 晕葬贼蚤燥灶葬造蚤贼赠
月燥则燥怎早澡 蚤灶 再怎灶灶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再葬灶曾怎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袁 匀粤晕 再蚤灶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员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藻糟燥鄄泽藻糟怎则蚤贼赠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贼澡藻 澡怎葬灶早枣怎糟澡怎葬灶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再哉 云藻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燥遭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匀燥灶早 渊猿员怨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辕 糟燥增藻则 糟澡葬灶早藻 枣则燥皂 圆园园园 贼燥 圆园员园 葬灶凿 蚤贼泽 凿则蚤增蚤灶早 枣燥则糟藻泽 蚤灶 酝葬灶葬泽 砸蚤增藻则 月葬泽蚤灶袁 载蚤灶躁蚤葬灶早
蕴陨哉 允蚤灶憎藻蚤袁 允陨晕 栽蚤葬灶贼蚤葬灶袁 蕴陨哉 郧怎燥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赠灶葬皂蚤糟 贼则藻灶凿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糟澡葬灶早藻 蚤灶 贼澡藻 早葬灶躁蚤葬灶早 怎责泽贼则藻葬皂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遭赠 怎泽蚤灶早 砸杂 葬灶凿 郧陨杂 贼藻糟澡灶蚤择怎藻泽
蕴哉 再葬灶枣藻蚤袁 孕耘晕郧 云葬灶早袁 宰粤晕 再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圆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葬灶凿 凿则蚤增蚤灶早 枣燥则糟藻泽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蚤灶 贼澡藻 杂葬灶躁蚤葬灶早 孕造葬蚤灶 枣则燥皂 员怨缘源 贼燥 圆园员园
蕴陨哉 允蚤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韵 阅葬灶凿葬灶袁 栽陨粤晕 载怎藻扎澡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蚤扎蚤灶早 贼澡藻燥则赠 葬灶凿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蚤藻泽 燥枣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藻凿 泽造燥责藻 造葬灶凿 蚤灶 贼澡藻 糟藻灶贼藻则 燥枣 贼澡则藻藻 早燥则早藻泽 则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葬则藻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责葬贼糟澡鄄泽糟葬造藻 造葬灶凿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宰粤晕郧 再燥灶早赠葬灶袁蕴陨 再葬灶早遭蚤灶早袁 杂匀粤韵 允蚤灶早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圆源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贼澡藻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鄄遭葬泽蚤灶 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郧怎蚤扎澡燥怎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蕴陨 再葬灶早遭蚤灶早袁再粤韵 再怎葬灶憎藻灶袁载陨耘 允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缘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泽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 糟燥增藻则 泽糟藻灶葬则蚤燥泽 蚤灶 泽燥怎贼澡憎藻泽贼藻则灶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陨 允蚤灶早袁 云粤晕 在藻皂藻灶早袁 再哉耘 栽蚤葬灶曾蚤葬灶早 渊猿圆远远冤噎噎噎噎
郧则葬凿蚤藻灶贼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凿则赠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酝蚤灶躁蚤葬灶早 砸蚤增藻则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袁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皂燥增蚤灶早 憎蚤灶凿燥憎 皂藻贼澡燥凿
在匀粤晕郧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 在匀粤韵 再燥灶早澡怎葬袁 再陨晕 杂澡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苑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泽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藻则葬造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栽蚤遭藻贼葬灶 粤灶贼藻造燥责藻忆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增藻则葬早藻
在匀粤韵 匀葬蚤凿蚤袁 蕴陨哉 杂澡蚤造蚤葬灶早袁 阅韵晕郧 杂澡蚤噪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遭蚤燥皂葬泽泽 糟葬则遭燥灶袁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袁 葬灶凿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蚤灶 泽造燥责蚤灶早 枣蚤藻造凿 蚤灶 葬 早则燥早藻 运葬则泽贼 则藻早蚤燥灶袁
杂燥怎贼澡憎藻泽贼 悦澡蚤灶葬 云粤晕 云怎躁蚤灶早袁 匀哉粤晕郧 郧怎燥择蚤灶袁 杂韵晕郧 栽燥灶早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怨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遭蚤燥皂葬泽泽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泽 蚤灶 葬 糟葬灶赠燥灶 噪葬则泽贼 则藻早蚤燥灶
栽粤晕 匝蚤怎躁蚤灶袁 杂韵晕郧 栽燥灶早择蚤灶早袁 孕耘晕郧 宰葬灶曾蚤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园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蚤贼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灶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泽藻则增蚤糟藻 增葬造怎藻 蚤灶 再葬灶早贼扎藻 砸蚤增藻则 阅藻造贼葬
蕴陨哉 郧怎蚤造蚤灶袁在匀粤晕郧 蕴怎燥糟澡藻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匝蚤葬灶 渊猿猿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燥怎则蚤泽皂 凿赠灶葬皂蚤糟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葬造燥灶早 匝蚤灶早澡葬蚤鄄栽蚤遭藻贼 则葬蚤造憎葬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增蚤泽怎葬造 糟燥则则蚤凿燥则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赠蚤灶早袁载陨 允蚤葬灶糟澡葬燥袁再粤韵 再怎造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猿圆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 泽贼怎凿赠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则怎则葬造 泽藻贼贼造藻皂藻灶贼泽 葬灶凿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灶 贼澡藻蚤则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怎泽蚤灶早 郧陨杂
葬灶凿 砸杂 砸耘晕 孕蚤灶早袁 匀韵晕郧 月怎贼蚤灶早袁 蕴陨哉 再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猿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泽泽藻泽泽蚤灶早 贼澡藻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糟燥灶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 泽贼葬贼怎泽 葬灶凿 责则蚤燥则蚤贼赠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枣则燥皂 允蚤葬灶早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云粤晕 晕葬蚤择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曾蚤灶袁 蕴譈 再蚤澡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源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泽葬造贼 皂葬则泽澡 糟澡葬灶早藻 燥灶 泽藻凿蚤皂藻灶贼 葬糟糟怎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憎葬增藻 葬贼贼藻灶怎葬贼蚤燥灶 葬贼 贼澡藻 耘葬泽贼 悦澡燥灶早皂蚤灶早 陨泽造葬灶凿
砸耘晕 蕴蚤灶躁蚤灶早袁 蕴陨 载蚤怎扎澡藻灶袁 再粤晕郧 杂澡蚤造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缘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糟造葬泽泽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糟造蚤皂葬贼藻袁 造葬灶凿枣燥则皂袁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载蚤灶躁蚤葬灶早 葬则藻葬
杂匀陨 匝蚤灶早凿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在澡蚤袁 匀耘 蕴燥灶早皂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缘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 蚤灶 贼澡藻 澡蚤造造赠 葬灶凿 早怎造造赠 葬则藻葬 燥枣 造燥藻泽泽 责造葬贼藻葬怎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再葬灶忆葬灶 悦蚤贼赠袁
杂澡葬葬灶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在匀韵晕郧 蕴蚤灶葬袁 在匀粤韵 宰藻灶憎怎袁 蕴灾 再蚤澡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贼澡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葬早则燥鄄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泽院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郧燥灶早赠蚤 悦蚤贼赠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赠葬灶早袁 蕴陨粤晕郧 郧怎燥枣怎袁 阅陨晕郧 杂澡藻灶早赠葬灶 渊猿猿苑愿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葬泽泽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则凿蚤灶葬贼蚤燥灶 燥枣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蚤灶 贼澡藻 杂澡葬灶曾蚤 孕造葬贼藻葬怎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陨 在澡蚤择蚤灶袁 宰粤晕郧 酝藻灶早遭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枣葬糟贼燥则泽 葬枣枣藻糟贼蚤灶早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燥怎泽 造葬灶凿 泽怎则枣葬糟藻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蚤灶 贼澡藻 泽怎皂皂藻则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增藻则 酝燥怎灶贼 栽葬蚤
杂哉晕 悦澡葬灶早枣藻灶早袁 运韵晕郧 云葬灶澡怎葬袁 再陨晕 匀葬蚤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怨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枣葬糟贼燥则 燥枣 泽燥蚤造 皂燥蚤泽贼怎则藻 蚤灶 贼赠责蚤糟葬造 凿藻责则藻泽泽蚤燥灶 葬则藻葬 燥枣 噪葬则泽贼 则藻早蚤燥灶
在匀粤晕郧 允蚤早怎葬灶早袁 杂哉 再蚤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匀燥灶早泽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燥怎泽 葬灶凿 澡蚤造造赠 葬则藻葬 蚤灶 贼澡藻 憎藻泽贼藻则灶 匀藻灶葬灶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皂燥增蚤灶早 憎蚤灶凿燥憎 皂藻贼澡燥凿
蕴陨 阅燥灶早噪藻袁阅陨晕郧 杂澡藻灶早赠葬灶袁蕴陨粤晕郧 郧怎燥枣怎袁藻贼 葬造 渊猿源员源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则藻灶凿泽 蚤灶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糟造蚤皂葬贼藻 葬灶凿 贼燥责燥早则葬责澡赠 蚤灶 灶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郧怎葬灶早曾蚤
栽韵晕郧 载蚤葬燥憎藻蚤袁 宰粤晕郧 运藻造蚤灶袁再哉耘 再怎藻皂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圆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灶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枣则葬糟贼蚤燥灶葬造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增藻则 遭藻贼憎藻藻灶 噪葬则泽贼 葬灶凿 灶燥鄄噪葬则泽贼 葬则藻葬泽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匀藻糟澡蚤
阅蚤泽贼则蚤糟贼袁 郧怎葬灶早曾蚤 在澡怎葬灶早 粤怎贼燥灶燥皂燥怎泽 砸藻早蚤燥灶 宰粤晕郧 酝蚤灶早糟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蚤扎澡蚤袁 蕴陨粤晕郧 在澡葬燥曾蚤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猿缘冤噎噎噎噎噎
酝怎造贼蚤鄄泽糟葬造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枣燥则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皂藻贼则蚤糟泽 葬灶凿 泽责藻糟蚤藻泽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郧燥灶早赠蚤 悦蚤贼赠
阅韵晕郧 悦怎蚤枣葬灶早袁 蕴陨粤晕郧 郧怎燥枣怎袁 阅陨晕郧 杂澡藻灶早赠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源源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贼燥贼葬造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泽 蚤灶 葬 蕴蚤贼澡燥糟葬则责怎泽 早造葬遭藻则鄄悦赠糟造燥遭葬造葬灶燥责泽蚤泽 早造葬怎糟葬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 遭则燥葬凿造藻葬增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 再粤晕郧 阅葬灶袁 载陨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葬袁 云粤晕郧 载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葬灶凿 则藻早藻灶藻则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悦澡燥藻则燥泽责燥灶凿蚤葬泽 葬曾蚤造造葬则蚤藻泽 遭则燥葬凿鄄造藻葬增藻凿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澡蚤造造赠 则藻早蚤燥灶 燥枣 糟藻灶贼则葬造 匀怎灶葬灶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再陨 匀葬燥袁 阅耘晕郧 载蚤葬灶早憎藻灶袁 载陨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贼澡藻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葬则遭燥灶 凿藻灶泽蚤贼赠 蚤灶 噪葬则泽贼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泽 燥枣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郧怎葬灶早曾蚤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则葬凿蚤葬造 遭葬泽蚤泽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 灶藻贼憎燥则噪 皂燥凿藻造 在匀粤晕郧 酝蚤灶早赠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运藻造蚤灶袁阅耘晕郧 在澡藻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苑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园愿源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员圆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远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员圆 渊允怎灶藻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