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白 篙 的 本 草 考 证
广东省博罗制药厂 研究所 ( 5 1 6 1 0 。 ) 梅全喜
摘要 经考证 , 在秦 、 汉之前白篙与艾是指不同植物 ; 秦 、 汉至唐 , 白篙与艾及其邻近种混 同 使
用 , 白篙包括了文及其邻近种 ; 唐代 以后 , 白篙的主流种是蓬禽 , 即大籽筒 。
关键词 白篙 药用种 演变 考证
早在春秋之前的 《 诗经 》 中即有 “ 于以采繁 、 于
沼于址” 的记载 , 繁即白篙1[] 。 白篙之所以这 么早被
人们所认识 , 主要是因为自筒在古代被用作祭 品 , 并
发现了他的药用价值 , 故白篙作为药用也有比较早的
记载。 战国时期的 《 五十二病方 》 中即有 : 遭 , “ 以
疾 ( 疾 ) 黎 ( 黎 ) 、 白篙封之 ” 2[] 的记载。 稍后 , 我
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神农本草经 》 中也有白首的记
载 , 可见 , 白篙的药用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历代本草
书籍对 白篙多有记载 , 但种的描述有差异 , 现代对 白
篙种的确定也有不同 , 为此特提出考证 。
1 古代对白落种的描述
《 尔雅 》 载 : “ 萦 , 蟠篙 ” 。 晋 · 郭璞注云 “ 白
篙” 。 《 尔雅 》 载 : “ 艾 , 冰台” 郭注云 : “ 今艾 ,
白篙” 。 可见郭璞认为当时的艾即是白篙 。 白篙作为
药物首载于 《 神农本草经 》 , 调 : “ 自首 , 味甘平 。
主五藏邪气 、 风湿寒痹 、 补正益气 , 长毛发令黑 , 疗
心悬 , 少食常饥 。 久服轻身 , 耳目聪明 , 不老 。 生川
泽” a[ 〕。 该书却未见收载已普遍应用的艾叶 。 《 名医
别录 》 对白篙的记载 极 其 简 单 , 仅有 “ 无毒 、 生中
山 , 二月采” [’] 儿个字的记载 , 而对艾叶的记载却较
详细 , 且陶弘景 日 : “ 篙类甚多 , 而俗中不闻呼 自篙
者 , 方药家既不用 , 皆无复识之” [ 5 ] , 可见 白篙在梁
代 已少用或不用了。 《 唐本草 》 载 : “ 白花 , 此篙叶
粗于青篙 , 从初生 至枯 , 白于众首 , 颇似艾叶 , 所在
有之 ” 间 , 最早记 载了白篙的形 态。 唐 · 孟洗云 : 白
篙 “ 生接醋食 , 今人但食萎篙 , 不 复食此 , 或疑此篙
即萎筒” 卜〕。 宋 《 开宝本草 》 载 : “ 别本注云 , ( 白
篙 ) 叶似艾叶 , 上有白毛 , 粗涩 , 俗呼为蓬篙” 山 。
宋 《 图经本草 》 载 : “ 白筒 , 蓬篙也 , 生中山川泽 ,
今所在有之 , 初春最先诸草而生 , 似青篙而叶粗 , 上
有白毛错涩 , 从初生至材、 , 白于众篙 , 颇似细艾 。 二
月采 ” 。 并针对孟说 “ 疑此 ( 白篙 ) 即篓篙” , 而指
出白篙与萎篙 “ 所说不同 , 明是二物 ” 困 , 并附有 2
个白篙图。 《 证类本草 》 白首条亦转载了前人本草对
自篙的记载 , 并注 以 : “ 今按: 别本注 云 , 叶 似 艾
叶 , 上有白毛 , 粗涩 , 俗呼蓬篙 ” [习 。
明 · 李时珍在 《 本草纲 目 》 中对白篙作了较为细
致的描述 : “ 白篙处处有之 , 有水陆二 种 , 本 草 所
用 , 盖取水生者 , 故 曰生中山川泽 , 不 日生山谷平地
也 , 二者形状相似 , 但陆生辛熏 , 不及水 生 者 香 美
尔” , 白篙 , “ 尔雅通 谓之 萦 , 以其易繁衍也 , 日 :
萦 , 蟠篙 , 即今陆生艾篙也 , 辛薰不美 。 日 : 蔡 , 由
胡 , 即今水生篓篙也 , 辛 香 而 美 ” t01 。 明 《 本草蒙
签 》 将白篙附于草篙条下 , 记载较为简单 : “ 白篙 ,
即蓬篙别名 , 似青篙而叶粗 , 上有白毛 错 涩 ” [ ` 0J 。
《 本草品汇精要 》 亦载白篙别名为蓬篙 , 并指出 “ 萎
篙为伪 ” l[ u 。 清 《 植物名实图考 》 载 : 白篙 , 李时珍
以篓篙为即白首 , 不知诗 疏 ` 言刘其萎 ’ , 释 状甚
详 , 分明二种 , 《 图经 》 亦辨之 ” lz[ ] 。 吴其浚对白篙
的描述也是极其简洁的 , 说明到明清时期白篙己成为
不常用药了 。 清 · 黄爽认为 白篙是艾 , 他在辑 《 神农
本草经 》 时加的按语中指出 : “ 楚词王逸注云 , 艾 ,
白篙也 , 按蟠白音义皆相近 , 艾是药名 , 木 草 经 无
者 , 即白篙是也 , 名 医别出艾条 , 非 ” 。 ` 。
综上所述 , 古代对白篙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 ①白
篙是艾 , 晋 · 郭璞 、 明 · 李时珍 、 清 · 黄爽 ; ②白篙
是蓬篙 , 唐 《 唐本草 》 、 宋 《 开宝本草 》 、 《 图经本
草 》 、 《 证类本草 》 、 明 《 本草蒙鉴 》 、 《 本草品汇
精要 》 、 清 《 植物 名实 图 考 》 ; ③白 篙 是 篓 蔺 ,
唐 · 孟说 、 明 · 李时珍。 但 《 图经本草 》 、 《 本草品
汇精要 》 、 《 植物名实图考 》 等否定白篙为萎篙。
2 现代对白篱种的认识
现代医药书籍对白筒记载不多 , 《 中药大辞典 》
载有 “ 白篙 ” 一药 , 列其异名为 “ 蔡” 、 “ 蟠篙” 、
“ 蓬篙” 等 , 确定其种为菊科植物大 籽篙 A r ct m 姑沁
对已 e) sr 沁砚 J ’ 〕。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亦将白篙定为A ,
s艺。 v e 。: ia 月 a 仁` , J , 此 种的形态特征是符合古代大多数
本草所载的白篙 ( 蓬篙 ) 。 武汉大学生物 系 在 编 撰
《 本草纲目简编 》 时将 《 本草纲 目 》 中 论 述 的 白篙
(水生者 )确定为菊科植物 A r云e m i s i a s t e zl e r云a n a r ’ ` ] 。
笔者曾就此问题写信询问过我国篙属植物 分 类 学 专
家 、 华南植物研究所林有润研究员 。 林先 生 回 信 指
5 8 4 中药材第 18 卷第 1 1期 1 9 9 5年月月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1995. 11. 021
出 : 古本草中的白篙是A r et 俄 15` a a铭到 (丈 )及近邻
种的复合名称 , 包 括 A . 扭d iC a ( 五月艾 ) 、 A . zva -
a n d u la e了0 2公a ( 野艾篙 ) 等 , 另 有 白篙 ( 水生者 ) 是
A
·
S e le 了乞g e 凡 s£s £’ ” , ’ ` J 。 南京医学院曹元宇教援在辑注
《 神农本草经 》 时也认为 白篙即艾篙 , 他指出 : “ 按
《 本草经 》 言 ` 生川泽 ’ , 未必 即是 生 于 水 中 , 郭
( 璞 ) 注 云 : `艾 即 白篙 ’ 应 不 误 , 白篙学 名 为
A r t e椒`S`a v a zg a r 5` v a r . i n d £e a , 今各地皆有 ” [” J 。
可见 , 现代对古本草中白篙的认识也有儿点不同
意见 : ①白篙是 A . ar g iy ( 艾 ) 及近邻种的复合名称
( 林有润 ) 或 A . v u Za g r is v a r i n d ie a ( 曹元宇 ) ;
②白篙是蓬篙即大籽篙 A . s记 v er s ia 陀a ( 《 中药大辞
典 》 、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 多 ③白篙 ( 水生者 ) 是
萎篙 A . s e不e n g e 林5 15 ( 林有润 ) 或A . s te Zl e r i a子z a ( 《本
草纲 目简编 》 ) 。
3 讨论
3
.
1 白篙与艾 : 公元前 1 一 6 世纪的 《 诗 经 》 载 有
白 篙 , 但 在 该 书采葛章中也载有 “ 彼采艾兮 ” 的诗
句 , 艾即是艾叶也。 ” 。战国时期屈原撰写的 《 离骚 》
既在卷二载有篙 ( 白篙 ) , 又在卷四载有艾 l[ 月 。成书
不晚于战国时期的 《 五十二病方 》 亦是既载有白简治
病的方法 , 也载有艾治病的方法 。 从这些书记载可以
判断在秦汉之前艾与白篙是二种不同的植物 。 到 了秦
汉时期至唐代之前 , 白篙作为祭品逐渐被其他植物所
代替 , 药用价值又不大 , 加之形态与艾相似 , 故逐渐
与艾混用了。 以致出现汉代 《 本草经 》 中只载有白篙
而无艾叶 。 梁代陶弘景在 《 别录 》 中对白篙仅载 8 个
字 , 而对艾却洋细描述 , 并发 出白蔷 “ 方 药 家 既 不
用 , 皆无复识之” 的感叹 , 以及晋代郭璞的 “ 今艾 ,
自篙 ” 的注解 , 可见秦汉至唐之前这一 阶段 白篙与艾
是混 用的 。 林有润和曹元宇认为当时的白篙是艾及其
近邻种的观点是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的具 体情况 的。 唐
代 以后对药物品种的考证工作十分重视 , 又确证白篙
与艾是二种不同的植物 , 故又将其分开记载 。
3
.
2 白篙与篓篙 : 最早 提 出 白 蓄 就 是 萎 篙 的 是
唐 · 孟铣 , 他是因古人食白篙而到唐时不食 , 但食篓
篙 , 而 “ 疑此篙即姜高 ” 。 他在 《 食疗本草 》 中既列白
篙 , 又列萎篙 , “所说不同 , 明是二物 ” 川 。 其 后 ,
李时珍提出了本草所用白篙是萎篙的观点 , 其理由之
一是根据 《 本草经 》 载其 “ 生川泽 ” , “ 故 日生中山
川泽 , 不 日生山谷平地也 ” , 并对萎篙的植物形态进
行了详细描述 ,考其植物形态当为萎篙 A . s ` 叭 ge sn 坛。
林有润先生按 《 纲 目 》 的记载将白篙 ( 水生者 ) 定为
A
· 韶论嗯 e sn is 是正确的 , 但笔者认为李时珍所载 的
“ 白筒 ” 并不是古代所普遍应用的白篙 , 在时珍之前
和之后 的宋 《 图经本草 》 、 清 《 植物名实图考 》 均有
过 : 白篙与萎篙 , “ 明是二物 ” 、 “ 分明二种 ” 的论
述 , 而与时珍同期的 《 本草品汇箱要 》 则 明碗指出 :
“ 萎篙为伪 ” 。 因此 , 笔者认为大多古本草中记载的
白篙不是萎篙 A . s e l e n g e n s£: 或 A . s t e不ze r名a n a o
3
.
3 白蕊与蓬篙 : 唐 《 唐本草 》 最 早 对 白 简 作 了
形态描述 , 宋 《 开宝本草 》 谓白篙俗呼蓬篙 , 《 图经
本草 》 亦认为白篙是蓬篙 , 并详细记 载了其形态 , 附
有插图。 其后的 《 证类本草 》 、 《 本草品汇精要 》 、
《 本草蒙荃 》 及 《 植物名实图考 》 均赞同了白篙即蓬
篙的观点。 笔者考证 古代本草描述的白篙 ( 蓬篙 ) 的
植物形态确与大籽筒 A . is e v er “ a n a 相符 , 即 今 天
《 中药大辞典 》 和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收载的白简 。
综上所述 , 笔者认为在秦汉时期之前白蓄与艾是
不同的植物 , 秦汉至唐代 之前白篱与艾及其近邻种 混
用了 , 白篙包括了艾及其近邻种 , 唐代以后历代所用
白篙的主流种是蓬篙 , 即大籽篙 A . 成翻 eI’ s ia n a
参 考 文 献
1 辞源编写组 。 辞源 。 修订本第四册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i 哭 7 : 2 7 4 4
2 马 王堆 汉墓帛书 . 五 一卜二病方 . 北京 : 文物
出版社 , 1 9了9 : 4 9
3 清 · 黄爽辑 . 神农本草经 . 北京 : 中医古籍
出版社 , 1 9 8 2 : 5 7
4 梁 · 陶弘景集 . 尚 么均辑佼 . 名医别录 . 辑
复本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 8 6 : 5 2 、
1 5 5
5 宋 · 唐慎微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形印 , 19 82 : 16 6
6 唐 · 孟说 , 等撰 . 谢海州辑 . 食疗本草 . 北
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 9 8球: 3
7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上海 : _七海科
技出版社 , 1 9 8 6 : 6 9。
8 宋 . 苏颂撰 . 胡乃长等辑注 . 图经本草 . 福
州 : 福建科技出版社 , 1 9 8 8 : 110
9 明 ·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 校点本 . 北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 9 3了:孰 6
10 明 . 陈家设撰 . 王淑 民等点校 . 本草蒙荃 .
北京 : 人民生生出版社 , 工9 8 8 : 2 2 8
n 明 · 刘文泰 . 本草品汇梢要 . 北京 : 人民卫
生出版社 , 19 8 2 : 2洲
12 清 · 吴其溶 . 植物名实图考 . 上海 : 中华书
局 出版社 , 1 9 6 3 : 2 5 6
中药材第-l8 卷第 1 期 〕. 9弧年 1 1月 5 8 5
中草药编写组 .全 国中草药汇编 .下册 .北
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 9。 : 8 1 5
武汉大学生物系 . 本草纲目简编 . 武汉 : 湖
北人 民出版社 , 1 9 7 8 : 6 8 7
林有润 . 中国篙 属本草药物分类及其药性与
用途 . 第六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论文集 ,
1 9 9 2 : 7 0
林有润 . 中国古本草书艾篙类植物的初步考
订 。 B U L L E T I N O F B O f A N I C A L R E S -
E A R C IJ
,
1 9 9 1
,
2 1 ( z川
曹元宇辑注 . 本草经 .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
社 , 1 9 8 7 : 9 7
薛愚主编 . 中 国药学史料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1 9 8 4 : 27
( 厄9 9二一仓3一乞3收稿
1 9 9 5一 0 6一 0 5修回 )
H e r b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o f “ B a ih a o 妙
M e i Q u a n x i
( I n s t j t u t e o f B o l u o P h a r m a e e u t i e a l F a e to r y
,
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e e
, 弓16 1 0 0 )
A b s t r a e t B y h e r b o lo g i e a l s t u d y
,
i t h a
s 卜e e n t h o u g h t t h a t t h e d r u g n a m e d “ B a i }飞a o ” w a , d i f -
f e r e n t f or m t h e d r u g n a m e d
“ A i” b e f o r e Q i n g a 孟t d H a n D y ; l a s ty
,
f r o m t h a t t i nr e ; t o T a 介 9 D y n a s t y ,
“ B a i h a o ” h a d i n e l u d e d “ A i ” ( A r t己肌 is i a a r g y i ) a n d i t s n e几 r s p e o i e 弓, a n d w a s e o n f u s e d t o u s e w i t h
t h e m
, a f t e r T a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m a i n s p e C i e 3 o f “ B a i h a o , h a 3 b e e 几 b e i n g A r t己舰 i s i a s ie \ , e r s i a 玛 a .
Ke y w o r d s
“
B a i h a o
” : M e j i e i n a l s p e e i e 3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H e r b o l o g i e a l s t u d y
.
用药
颅内消痪煎的制备 一与临床疗效观察
青海省人 民医院 ( 8 1 0 0 0 7 ) 邢素立 张 强
颅内消寮煎是我院自制的 口服中成药 , 用于外伤
汁颅内血肿 、 高血压脑出血吸收期 , 脑外伤手术后恢
复期 。 经我院四年临床应用证 明 , 本制剂对促进血肿
吸收具有明显疗效 。 现将颅内消痪煎的制备及临床疗
效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一
} 处方 当 归 75 9 , 赤芍了5 9 , 川芍 75 9 , 生地 7 5
g
, 桃仁75 9 , 红花 拓 g , 乳香 15 9 , 没药 15 9 , 香
附 4 0 9 , 木香 4 0 9 , 苏木 7 5 9 , 泽兰 5 0 9 ,木通 S Cg ,
泽泻 5 0 9 , JI!牛夕 7 5 9 , 续断 5 0 9 , 甘草 2 5 9 , 水虹
1 2 0 9
0
2 制备
2门 按处方称取除水蛙外的其余 17 味药物 , 置煎药
锅中 , 加水没过药面 , 浸泡透心后煎煮 Z h , 滤 出 药
液 , 药渣再加水煎煮 2 h . 共三次 。 弃去药渣 , 将药液
合并 , 静置 2 4 h , 抽取上清液 , 过滤后浓缩至助 Om l左
右 . 加入 白糖 4 5门 g , 煮沸 3 o m i n , 力耳入防腐剂 , 再
加入蒸馏水至 I C。门 m l , 分装于 2 。。 m l 精浆瓶中
2
.
2 将水蛙 用大水冲 洗 净 泥 土 , 再用 了5 % 乙醇喷
洗 , 漓尽 乙醇 , 于 7 0℃烘 干 , 粉碎过 1叨 月筛 , 填装
于 4。。 粒胶囊中 , 每粒 0 . 3 9 。
3 用法与用量 口服 , 煎 flJ 一 日三次 , 一次20 一 3 。
m儿 胶囊剂一 日三次 , 一次 2 ~ 4 粒 。
4 临床疗效观察
4门 一般资料 : 85 例 , 男 6 5 例 , 女 20 例 。 年龄最
小 2 岁 , 最大 7 8 岁 , 以 16 一邪 岁青壮年为多 。 手术
治疗 招 例 , 非手术治疗 7 2 例 。 在非手术 治 疗 病 人
中 , 血肿量最多为 1切 m l 左右 , 最少为 10 m l左右 。
所有病人均有头痛 、 恶心 、 呕吐 , 犯例伴有嗜睡或昏
迷 , 51 例具有血性脑脊液 , 1 9例脑压高于 2 0 m m H : o 。
4
.
2 治疗标准 : 非手术组 : 连续服 药 60 天 后 复 查
C T
。 治愈 : 血肿完全吸收 , 无残留 ; 有效 : 血肿吸
收 1/ 2 以上 ; 无 效 : 血肿 吸收 l / 2 以 厂。 手术组 : 连
续服药 15 天后 复查 C T 。 治愈 : 无残留积液 、 积气 ,
完全恢复正常 ; 有效 : 有少许残 留 、 积液或积气 , 无
效 , 有积液继续渗出。
4
.
3 治疗结果 : 治愈 选1 例 , :鱿总 数的亿 . 2 % ; 有竹
J
5 8 G
, 山药材第化卷 第几,期 1 , 9乙年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