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员圆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森林低温霜冻灾害干扰研究综述 李秀芬袁朱教君袁王庆礼袁等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碱蓬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张爱琴袁庞秋颖袁阎秀峰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中国东部暖温带刺槐花期空间格局的模拟与预测 徐摇 琳袁陈效逑袁杜摇 星 渊猿缘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长白山林线树种岳桦幼树叶功能型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胡启鹏袁郭志华袁孙玲玲袁等 渊猿缘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
油松天然次生林居群遗传多样性及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关联分析 李摇 明袁王树香袁高宝嘉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
施氮对木荷 猿 个种源幼苗根系发育和氮磷效率的影响 张摇 蕊袁王摇 艺袁金国庆袁等 渊猿远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王若梦袁董宽虎袁何念鹏袁等 渊猿远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气体交换特性的坡位效应 段爱国袁张建国袁何彩云袁等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物降解对黑碳及土壤上苯酚脱附行为的影响 黄杰勋袁莫建民袁李非里袁等 渊猿远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猿 个树种对不同程度土壤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 吴摇 芹袁张光灿袁裴摇 斌袁等 渊猿远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冬小麦节水栽培群体野穗叶比冶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 张永平袁张英华袁黄摇 琴袁等 渊猿远缘苑冤噎噎噎噎
不同秧苗素质和移栽密度条件下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尧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彭摇 斌袁李潘林袁周摇 楠袁等 渊猿远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根域限制下水氮供应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陶先萍袁罗宏海袁张亚黎袁等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
光照和生长阶段对菖蒲根系泌氧的影响 王文林袁王国祥袁万寅婧袁等 渊猿远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植物病原菌拮抗性野生艾蒿内生菌的分离尧筛选和鉴定 徐亚军袁赵龙飞袁陈摇 普袁等 渊猿远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生物型棉蚜对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肖云丽袁印象初袁刘同先 渊猿苑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 曾宾宾袁邵明勤袁赖宏清袁等 渊猿苑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基于干扰的汪清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袁摇 菲袁张星耀袁梁摇 军 渊猿苑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李建军袁刘摇 帅袁张会儒袁等 渊猿苑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摇 宁袁王晓春袁张远东袁等 渊猿苑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园员要圆园员园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穆少杰袁李建龙袁周摇 伟袁等 渊猿苑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 侯明行袁刘红玉袁张华兵袁等 渊猿苑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周淑琴袁荆耀栋袁张青峰袁等 渊猿苑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贵州白鹇湖沉积物中孢粉记录的 缘援 缘 噪葬月援 孕援以来的气候变化 杜荣荣袁陈敬安袁曾摇 艳袁等 渊猿苑愿猿冤噎噎噎噎
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李国栋袁张俊华袁王乃昂袁等 渊猿苑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时空变化特征 蒋摇 冲袁王摇 飞袁喻小勇袁等 渊猿愿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露天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 吴健生袁乔摇 娜袁彭摇 建袁等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和 悦悦粤分析的中国生态地理分区的比较 孔摇 艳袁江摇 洪袁张秀英袁等 渊猿愿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要要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 杂月酝模型分析 潘摇 丹袁 应瑞瑶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
舟山市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能值评估 宋摇 科袁赵摇 晟袁蔡慧文袁等 渊猿愿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赵亚丽袁康摇 杰袁刘天学袁等 渊猿愿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气候与土壤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和表面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陈摇 伟袁熊摇 晶袁陈摇 懿袁等 渊猿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成都市沙河主要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 张艳丽袁 费世民袁李智勇袁等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长白山南坡的岳桦林要要要长白山岳桦林位于海拔约 员苑园园要圆园园园皂之间的山坡遥 这种阔叶林分布在针叶林带的上
面袁成为山地森林的上缘种类袁在世界山地森林中实属罕见遥 岳桦能够顽强地抗御长白山潮湿尧寒冷尧强风等恶劣气
候因素袁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纯林袁是与其独特的生长发育机理密切相关的遥 岳桦的枝干颇具韧性袁在迎风处袁
由于风吹雪压袁树干成片地向背风侧倾斜袁这种特性使它能不畏风雪袁顽强生存遥 随着海拔的升高袁岳桦林也逐渐矮
化袁这是岳桦林保护自身生存袁适应大自然的结果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 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 糟燥皂
第 33 卷第 12 期
2013 年 6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3,No. 12
Jun. ,2013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133)
收稿日期:2012鄄08鄄25;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3鄄0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鄄mail: jnzhyb@ yahoo. com. cn
DOI: 10. 5846 / stxb201208251201
周淑琴,荆耀栋,张青峰,吴发启.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学报,2013,33(12):3774鄄3787.
Zhou S Q, Jing Y D,Zhang Q F,Wu F Q. Vegetation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south edge of Mu Us Sandy
Land.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12):3774鄄3787.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周淑琴1,2,荆耀栋2,张青峰1,吴发启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凌摇 712100; 2.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太谷摇 030801)
摘要:以 1991、1999 和 2007 年 TM / 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 RS和 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
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1999 年是研究区 16a 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
况前期恶化后期好转。 1991—1999 年两区极低和低级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继续增强,风沙区 55%—70% ,丘陵区 70%—
80% 。 高等级比例均在 5%以下,持续下滑。 2007 年两区的优势级别提升为低级和中级,风沙区比例 55% ,丘陵区 70% 。 极低
级别比例减小,风沙区 40%—20% ,丘陵区 50%—15% 。 高级比例不同程度增大。 (2)1999 年前后植被景观格局反向演变,两
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程度不同。 植被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大,等级间交替分布规律先弱后强。 风沙区景观形状由复杂
到简单,破碎度先增后减;丘陵区破碎度持续增大,形状变化微小。 整体上来看,风沙区植被多样性高整体性好,植被均匀度指
数大,交替分布规律明显,丘陵区植被格局较差。 但外界对风沙区的干扰比丘陵区强烈。 (3)植被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始终保
持多核心模式,核心面积、形状甚至类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风沙区核心多为无植被斑块,丘陵区多为高植被覆盖度斑块。
核心外围植被分布具有梯度性。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演变;景观指数;毛乌素沙地南缘
Vegetation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south edge of Mu Us Sandy Land
ZHOU Shuqin1,2, JING Yaodong2,ZHANG Qingfeng1,WU Faqi1,*
1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 The south edge of Mu Us sandy land belongs to the Erdos Plateau and the Loess Plateau transition zone. At the
same time the area is the typical farming鄄pastoral reg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xtremely fragile. Vegetation as
the primary producers of ecological system not only provides the system required organic substances and biological chemical
energy,but also can improve and adjust the environment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s. Vegetation change is the most intuitive
performance of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or reversal. It also is the sensitive index of the climate and human factors
impacting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egetation pattern information of Dingbian County can be served as vegetation
protection,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Remote鄄sensing data includes the TM or ETM+ images of 1991,1999 and 2007 in this study. Vegetation coverage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1991 to 207 by using RS and GIS is divided into two area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andform.
Landscape indexes of two zones calculated are used to analysis vegetation pattern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turning point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s 1991 in two zones during sixteen years. Vegetation coverage
conditions continue to worsen in the first stage while both improve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lower and low level accounted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for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Meanwhile, both levels in two zones is increasing from 1991 to 1999. It has risen from 55% to
70% in sandy areas and from 70% to 80% in hilly region. The high level ratio below 5% is continuing to decline. In two
zones dominance level are changed to low and moderate level in 2007. They are 55% in sandy area, 70% in hilly region.
The high level has risen with different degree. (2)After 1999 the vegetation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reverse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trend is the same but the degree is different.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evenness firstly decreases
and then increases. Types of alternating distribution firstly wake and then enhances.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dex of
sandy areas firstly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hile continuously rising in hilly region. On the whole sandy areas
landscape fragment degree is small and diversity is high. Vegetation alternating distribution is obvious and evenness index is
high. The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 is on the contrary in hilly region. The interference from outside is strong in
sandy area,but weak in hilly region. (3)Vegetation pattern is the multi鄄core model during evolvement process. Meanwhile,
the core size, shape and type change in different degrees. Sandy area core mostly is non鄄vegetation patches while hilly area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level patches. Vegetation around the core distribution shows a gradient.
Key Words: vegetation coverage;landscape pattern change;landscape index;the south edge of Mu Us Sandy Land
毛乌素沙地南部属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典型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1]。 区内陕
西省定边县是毛乌素沙地扩展南进的屏障之地,县境北部属于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地风蚀沙化,南部丘陵沟壑
区,地貌破碎水土流失。 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仅提供系统所需有机物质和生物化学能量,还可
改善和调节环境服务于生态系统[2]。 植被变化是荒漠化发展和逆转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气候和人文因素对
生态环境影响的敏感指标[3]。 植被覆盖度刻画地表植被数量,是监测与评价沙地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4鄄6]。
定边县地理位置特殊,植被在水土保持以及沙漠化防治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区内地表植被格局特征为植被保
护及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也可判别沙地发展状况。
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于植被景观研究,通过植被格局分析植被变化过程[7鄄10]。 毛乌素沙地植被研究中,
植被资源调查、某植被种群及个体特性研究、植被恢复技术等文献居多,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沙地
进行景观格局研究的也较多[11鄄12],但对植被进行景观格局研究的较少,多为植被覆盖度提取和变化研
究[13鄄17]。 本文以定边县为例,按地貌分区,分析不同地貌上植被覆盖度的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1摇 研究区概况
定边县地处陕西省榆林地区最西端,东经 107毅15忆—108毅22忆, 北纬 36毅49忆—37毅53忆,总面积 69. 20伊104
hm2(如图 1)。 该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夏季干旱、秋季阴雨、冬季严寒,日照充足。 雨
季迟且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均气温 7. 9益,年均日照 2743. 3h,年均降雨量 316. 9mm,年均无霜期 141d左右,绝
对无霜期 110d。 全县海拔 1303—1907 m。 县境中部白于山横亘东西,辐射南北,将全县分为两大地貌类型:
南部为白于山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北部为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滩区。 区内植物种类少,植被覆盖度低,风蚀
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过渡。 区内有草原、灌丛植被;固定
和半固定沙丘上有沙生灌丛,滩地上分布草甸、盐土与沼泽植被。 主要植物种类: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白
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软毛虫实 ( Corispermum puberulum)、沙珍棘豆
(Oxytropis psammocharis)、盐蒿 ( Artemisia halodendron)、沙蒿 ( Artemisia sphaerocephalla )、杆柳 ( Periploca
sepium)、寸草(Carex stenophylla)、芦苇(Phragrnitas cmnmunis)等。 人工植被有陕蒙边界防风固沙林带、长城
防护林带、307 国道防护林带,白于山区北麓环山林带、农田以及农田防护林网,主要人造乔木树种有杨树
(Populus simonii Carr. , P. pseudo鄄simonii)、旱柳 ( Salix matsudana)、榆树 (Ulmus pumila L. )、油松 ( Pinus
tabulueformis)、樟子松(Pinus sylverstris var. mongolica),人造灌木及草类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苜蓿
(Medicago sativa)、踏郎(Hedysarum leave)、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等。
57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周淑琴摇 等: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2摇 研究方法
2. 1摇 数据源及预处理
摇 摇 三期 Landsat TM / ETM遥感数据:1991 年 8 月 23 日、1999 年 9 月 22 日、2007 年 9 月 20 日,轨道号 128 /
034,分辨率 30m伊30m。 研究区 7—9月份降雨集中植被生长良好,利于植被信息的准确提取。 遥感数据预处
理的几何精度控制在 1 个像元以内。 辅助数据有数字高程图、行政区划图、统计年鉴等。
2. 2摇 研究区分区
较大时间尺度上,地貌是区域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尺度较小时地貌为景观格局的制约因素,研究区
地貌南北差异较大,对植被覆盖度结构和格局影响不同[18]。 通过分析地形特点,以高程为 1450 m 的等高线
作为主要分界线,将研究区分为 A、B两区:海拔高度小于 1450 m的北部风沙区和海拔大于 1450 m的南部丘
陵沟壑区(图 1),两区面积比约为 1颐2。 A区地形起伏小,荒漠化土地分布广泛,土壤结构疏松易风化,沙丘间
交错分布有滩地和海子。 B区地形起伏大,地貌破碎,有较大的河流和水库分布。
图 1摇 研究区位置和分区
Fig. 1摇 Location and division of the study area
2. 3摇 植被覆盖度计算与分级
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提取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植被覆盖度提取方法, 假设像元由裸土和植被两部分构成,推
导得出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15,18鄄20]:
Fc =(NDVI-NDVIsoil) / (NDVIveg-NDVIsoil) (1)
式中,Fc 为植被覆盖度;NDVI 为影像中像元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soil 为全裸土覆盖区域的 NDVI 值;
NDVIveg 为茂密植被覆盖像元的 NDVI 值。 利用 ERDAS 9. 1 提取 NDVI,经过反复对比分析选定 NDVIsoil 和
NDVIveg 的数值,计算植被覆盖度。
参照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和国家林业局颁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
化监测技术规定》,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分为 6 级。 统计发现第 6 级极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很小,最大面积
比例小于 0. 5 个百分点,所以将比例微小的第 6 等级植被并入第 5 等级,将植被覆盖度等级修正为 5 个级别:
玉级(Fc臆0)为无植被区;域级(0
2. 4摇 景观指数选取与计算
景观指数反映景观结构和空间配置,从斑块、类型和景观 3 个水平定量描述景观格局特征[21]。 根据景观
指数的生态学意义和指数间相关性[21鄄24],结合研究区植被覆盖特点,选取类型水平指数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
例(PLAND)、斑块密度(PD)和斑块内聚力(COHESION);选取景观水平指数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
67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2摇 1991—2007 年定边县 A区植被覆盖度级别变化
Fig. 2摇 Vegetation coverage grade change in A Zone of Dingbian County from 1999 to 2007
图 3摇 1991—2007 年定边县 B区植被覆盖度级别变化
Fig. 3摇 Vegetation coverage grade change in B Zone of Dingbian county from 1999 to 2007
(LS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散布与并列指数(IJI)。
景观指数对空间尺度(幅度和粒度)有显著依赖性[25鄄26],幅度为研究区的空间范围,粒度为最小可辨识单
元,遥感数据粒度对应像元大小[21]。 空间粒度小景观描述细微,但信息数据量过大,掩盖格局中一些重要信
息,同时景观指数计算机时过长[27鄄28]。 通过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结合研究区特点,将数据粒
度定为 60 m伊60 m。 利用 ERDAS IMAGE 9. 1 将 30 m伊30 m的植被数据重采样为 60 m伊60 m,ArcGIS 9. 2 将
数据转为 Grid文件,通过 Fragstats 3. 3 计算景观指数。
3摇 结果分析
3. 1摇 景观结构特征
3. 1. 1摇 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变化
植被覆盖度的面积比例变化图(图 4 和图 5)显示,两区五类植被的 10 条折线中 9 条在 1999 年后发生反
向变化,说明 1999 年是两区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重要拐点。
数据点位高低表明,1991、1999 和 2007 年两区占绝对优势的植被覆盖度等级相同:域、芋级—域、芋级—
芋、郁级。 1991—1999 年风沙区域、芋级植被面积比例从 55%增为 70% ;丘陵区从大于 70%增为 80% 。 2007
年两区占绝对优势的级别提升为芋、郁级,风沙区面积比例 55% ,丘陵区则超 70% 。 两区吁级植被面积最小,
数值极小,属稀有类型,但风沙区的比例明显大于丘陵沟壑区,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沙地治理的重视和林场多
分布在风沙区有关。 第一时段风沙区吁级植被比例 5% ,丘陵区 2% ,微弱减小;2007 年风沙区为 10% ,丘陵
区为 5% 。 两区郁级植被变化较大,风沙区 19%—15%—27% ,丘陵区 15%—10%—40% 。 风沙区芋级植被
比例持续增加:27%—29%—30% ;丘陵区比例先减小后增大:32%—30%—37% 。 两区域级植被变化最大,
风沙区变化 30%—40%—20% ,丘陵区为 40%—50%—15% 。 风沙区玉级无植被区比例在 20%—10%之间
先大幅减小后微弱增大,丘陵区在 10%—5%之间持续减少,幅度先小后大。
77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周淑琴摇 等: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4摇 1991—2007 年 A区斑块类型面积比例变化
摇 Fig. 4摇 Area percent of patch class change in A Zone from 1991
to 2007
图 5摇 1991—2007 年 B区斑块类型面积比例变化
摇 Fig. 5摇 Area percent of patch class change in B Zone from 1991
to 2007
整体上来看,两区 1991—1999 年较低级别植被比例增加,高级别比例降低,植被覆盖状况持续恶化;
1999—2007 年植被变化逆转,覆盖状况好转。 但占绝对优势的植被仍以较低级别为主,全区植被状况整体较
差。 风沙区各研究点数据点间距离小分布较集中,等级间面积差异较小分布较均匀;丘陵区反之,面积比例差
异大。 图中折线起伏程度反映植被稳定性或脆弱性,幅度大较脆弱,抗干扰性差,反之稳定性强。 两区极低和
中等植被稳定性差,而低级和高级稳定性强。 这与植被等级和所处生境有密切关系。 高级植被多为林地,稳
定性强;中等植被在外界干扰下易向两端发展。
3. 1. 2摇 植被覆盖度密度
斑块密度是单位面积上植被块数,一定程度上反映植被破碎度。 纵观图 6 柱体高度,丘陵区多数高于风
沙区,说明丘陵区植被破碎度高,风沙区整体性较好。 风沙区玉、吁级植被密度小整体性较好,因玉级为盐池
及湖盆等水体、流动沙地、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几率大,分隔几率小;吁级植被多以防风林带及林场形式存在,
短时间内不会分隔。 中间级别斑块密度较大破碎度较强,这与风沙区沙地的分布格局有关。 丘陵区吁级植被
密度小整体性好,其余级别破碎化程度都较大强。 吁级植被多为农田防护林带和四旁种植的条带状林地斑
块,外界干扰小整体性好。 两区吁级植被,2007 年面积最大,但破碎化程度也最强,说明外界对其干扰逐年
增强。
图 6摇 1991—2007 年两区植被覆盖度的密度和结合度变化
Fig. 6摇 Density and cohesion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wo rezones from 1991 to 2007
87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3. 1. 3摇 植被覆盖度的连通性
斑块内聚力指数(0臆COHESION<100)度量植被覆盖度的自然连通度,比例降低且不断细化,连通性降
低,数值趋近于 0;比例提高,连通性提高,数值增加。 风沙区各级植被内聚力指数均大于 40,植被连通性较
高,扩展性好。 该区 1991 和 2007 年植被连通规律相同,芋级植被隔离度大,两端植被斑块连通性高。 丘陵区
植被的连通性低,1991 和 1999 年植被连通规律相同,植被区连通度,级别越高连通性越差。 两区 1999 年的
折线变化规律相同,1991—1999 年高级别植被向低级别转变,域级植被增多,连接几率高,连通性强;其它级
别植被的连通性随级别提高而降低。 风沙区吁级斑块的连通性较大,因为全区林场大多分布在该区,包括乱
井子、长茂滩等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大林场。
图 6 线、柱的变化显示,风沙区玉—芋级斑块密度加大连通性减弱;芋—吁级斑块密度减小结合度增强。
说明该区植被密度和结合度呈负相关,密度增大破碎化程度加强,植被聚集性被打破,连通性下降。 丘陵区密
度和连通性关系不明显。
3. 2摇 景观格局特征及变化
1991—1999 年和 1999—2007 年两区景观水平指数动态变化见图 7。
图 7 1991—2007 年两个亚区景观水平指数变化
Fig. 7摇 Indexes at landscape level change in two rezones from 1991 to 2007
3. 2. 1摇 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逸0)表征各级植被面积比重和景观异质性,数值增大面积比重均衡化,异质性程
度加强,反之亦然。 研究点上风沙区 SHDI 值均高于丘陵区,说明风沙区异质性强,类型间面积比重较均衡,
与之前面积分析结果一致。 时段内景观多样性变化一致,先减弱后增强,且两区 2007 年的末端值越过了
1991 年的起始值。 说明 1991—1999 年两个亚区内少数斑块对景观的支配程度加强,景观多样性下降;
1999—2007 年各类斑块的支配均衡化发展并超过 1991 的水准,景观异质性加强,稳定性提高。
3. 2. 2摇 景观均匀度
香农均匀度指数(0臆SHEI臆1)描述各级植被配置的均匀程度,数值越大类型分布越均匀。 两区 SHEI 值
在 0. 8 附,变化微小,各级植被分布较均匀。 同一时间风沙区植被类型配置均匀度优于丘陵区,两个时段内两
区 SHEI折线先下降后增强,植被景观向均匀化发展。
3. 2. 3摇 景观破碎度
丘陵区 PD折线整体高于风沙区,且在研究期间持续上扬,而风沙区 PD线先上扬后回落,未探及 1991 年
的初始值。 说明丘陵区的破碎化程度强烈,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1999 年之后破碎化速度加快,干扰日益增
强,生态愈加脆弱。 风沙区破碎化程度 1999 年之前增强,而后下降,与 1999 年之后域、芋级斑块面积增大,集
中连片有一定关系。 总的来看,两区景观破碎化差异较大,与两区地貌不同有关。 两区景观的密度变化表明,
景观破碎化不可能消除但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3. 2. 4摇 景观配置
景观形状指数(LSI逸0)度量景观复杂程度,数值越大形状越复杂。 两区 LSI 数值差别大,风沙区在 120
97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周淑琴摇 等: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上下,丘陵区在 200 左右,丘陵区的景观形状复杂程度远大于风沙区,是地貌基低破碎的结果。 风沙区 LSI 变
化较大,第一时段形状复杂化,第二时段趋向简单。,丘陵区变化微小,前段几乎没有变化,第二时段复杂化。
说明外界对风沙区的干扰大于丘陵区,沙地治理措施是干扰的主要因素。
散布与并列指数(0< IJI 臆100)表征不同级别植被的混杂程度。 两区斑块的 IJI指数值均大于 50,植被混
杂程度较大,景观异质性大,风沙区尤甚。 1999 年之前两区 IJI折线下降,之后数值反弹并高于 1991 年,说明
2007 年两区植被混杂程度高,景观异质性大,植被格局稳定。
图 8摇 景观多核心式分布模式
Fig. 8摇 Multi cor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scape
3. 3摇 景观空间布局
图 2 和图 3 局部放大的 A、A+、B和 C小图显示,两
区植被覆盖度的分布模式为多核心式。 图 A 和 A+局
部景观的核心为玉级无植被覆盖斑块,此处为流动沙
地,外围依次环绕排列域—吁级斑块。 B 图核心为吁级
高植被覆盖度,外围依次排列郁、芋、域级植被覆盖度斑
块。 C图核心为树枝状玉级非植被覆盖斑块,此处是带
支流的河流,外围条带状分布域—郁级斑块。 其它区域
的分布格局相似,研究区景观为多核心式分布模式(图
8),核心外围依次升序或降序排列各级植被斑块,不同
核心外围重叠于域或芋级制备。 重叠部分可看作景观
的基质,与之前面积比例分析结果一致,景观中面积比
例最大的植被覆盖度斑块为域或芋级植被覆盖度。
风沙区核心以玉级斑块居多,丘陵区吁级斑块较多。 核心斑块形状取决于具体地物,影响外围斑块的分
布排列。 植被格局演变过程中,核心斑块的面积、形状、甚至类型会发生变化(图 A 和 A+),外围斑块随之发
生相应变化。
4摇 结论与讨论
4. 1摇 结论
应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进行对比研究,了解
了敏感地区植被景观的变化过程。
(1)1999 年是 1991—2007 年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两区变化趋势相同但程度不同,前一时段恶化
后一时段明显好转。 第一时段极低和低级植被覆盖度比例占优势且继续增强,风沙区 55%—70% ,丘陵区
70%—80% ,丘陵区植被覆盖状况比风沙区差;第二时段优势类型提升为低级和中等植被覆盖度,风沙区比例
55% ,丘陵区大于 70% ,丘陵区植被覆盖度优于风沙区。 丘陵区各级植被覆盖度破碎、分布不均且连通性差;
风沙区则相反。 各等级植被覆盖度的稳定性和脆弱性不同。 极低和中等植被覆盖度的稳定性最差,低级和高
级的稳定性最强,不同区域稳定性有差别。
(2)1999 年是两区植被景观格局演变的转折点,之前格局稳定向劣势发展,之后驱向良性。 两区植被景
观格局差异显著。 风沙区植被景观格局优于丘陵区,整体性好多样性高,植被类型均匀异质性高。 但外界对
风沙区的干扰大,而丘陵区的景观破碎度强。 两区景观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程度不同,说明短时间内,外界对
两区的干扰作用是植被格局质变过程中量变的微小积累。
(3)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为多核心模式,外围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梯度性,核心之间以中间等级植被覆
盖度相连。 风沙区核心多为无植被区,丘陵区核心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 不同时间段内模式相同,但随植被
覆盖的好转,核心的面积、形状和类型向优势类型转变。 1991 和 1999 年,两区核心间相连的植被覆盖度以极
低植被覆盖度为主,2007 年风沙区为低级植被覆盖度,丘陵区为中等植被覆盖度。
4. 2摇 讨论
自然和人为因素是植被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时间尺度较小的植被景观格局变化中,水是植
08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被生存发展的关键。 定边年降水量 316. 9 mm,风沙区地表具有湖盆草滩的斑点状流沙,采取措施控制外界干
扰,一般自我恢复的时间为 5—7a[29]。 两个 8a的研究时段,满足植被自我恢复的时间条件,同时风沙区滩地、
盐池、海子分布较多,丘陵区地表河流、水库、湖泊较多,为植被自我恢复提供了必要条件,2003 年开始的大面
积禁牧,都促进了植被覆盖度提高。 人为因素是植被景观变化的外部作用力之一。 定边县荒漠化治理历来是
政府和人民的头等大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等工程的进一步促进植被恢复与维护,尤其是 1999 年之后
大力开展的植被建设工作[30],是第二时段植被格局好转的重要驱动力。 两种因素的力度在不同时段成效
不同[3]。
植被覆盖度格局演变过程中,丘陵区植被破碎度大于风沙区,与地貌基底破碎关系密切。 时间尺度较小
的景观格局研究中,地貌的制约作用需要考虑。 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等级相同抗干扰性不同,而不同等级植
被覆盖度的排列具有梯度性,植被恢复和保护中的布局规划应因地制宜。 所有等级中高植被覆盖度提高起风
速度降低风速的效果最好,但面积很小,需要大力提高该级植被的面积。 植被格局是在植被发展变化的较缓
慢过程中形成的,沙地防治和植被恢复措施的制定需要考虑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分布特征,使植被的恢复
及保护能稳定发展。
致谢:感谢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提供的
部分遥感数据;感谢谢英荷和王海平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References:
[ 1 ]摇 Peng R Y,Zhang H Z,Ha S,Wang Z. Analysis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s in the sand drift areas in north Shaanxi Province. Arid Zone Research,
2005, 22(1):52鄄56.
[ 2 ] 摇 Zhao H L. Desert Ecology Research. Beijing:Science Press,2012:181鄄201.
[ 3 ] 摇 Sun J G,Wang T,Yan C Z. The relative rol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desertification process:a case study in Yulin,Shaanx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12,32(3):625鄄630.
[ 4 ] 摇 Wang X H,Li Z Y,Gao Z H. Studies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sandification.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44(7):90鄄96.
[ 5 ] 摇 Zhang Y X,Li X B,Chen Y H. Overview of field and multi鄄scale remote sensing measurement approaches to grassland vegetation coverage. Advance
Earth Sciences,2003,18(1):85鄄93.
[ 6 ] 摇 Cai T J,Ju C Y. 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Mu Us sand land,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8,30(Supp
1):292鄄295.
[ 7 ] 摇 Tang C W,Zhang H F,Chen Y P. Vegetation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fragmentation on southern slope of Qilian Mountain. Chinese Journal o f Eco
logy,2009,28(11):2305鄄 2310.
[ 8 ] 摇 Li X Q,Sun D F,Zhang F R.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on change in the fraction of green vegetation based on remotely sensed data in beijing
mountainous are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3,21(3):272鄄280.
[ 9 ] 摇 Hu G L,Zhao W Z,Wang G. Reviews on spatial pattern and sand鄄binding effect of patch vegetation in arid desert are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31(24):7609鄄7616.
[10] 摇 Pan T,Wu Sh, Dai E F,Zhao D S,Yin Y H. Spatial pattern of vegetation landscape diversity in Longitudinal Range鄄Gorge Region,Southwest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0,21(12):3091-3098.
[11] 摇 Wu B,Ci L J.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scape in the Mu Us sandland,Norther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2):191鄄196.
[12] 摇 Chang X L. The application of lacunarity index on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1997,17(4):351鄄354.
[13] 摇 Lu Z Z,Zhang G C,Gao H J,Qiu S P.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s research in east Mao Wu Su Sand area. Geo鄄in Form at Ion Science,2001,
(4):42鄄44.
[14] 摇 Cai T J,Ju C Y,Yao Y F.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Mu Us sandy land based on RS and GIS. Chinese Journal of a Plied
Ecology,2005,16(12):2301鄄2305.
[15] 摇 Liu G F,Wu B,Fan W Y,Li X S,Fan N N. Extra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desertification regions based on the dimidiate pixel model a case
study in Maowusu sandland.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7,14(2):268鄄271.
[16] 摇 Zhou S Q,WU F Q,Jing Y D. The monitoring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south of Mu Us sand鄄a case study in Jingbian County,Shanxi
Province. Jounral of Anhui Agi,2007,35(27):8550鄄8551,8573.
[17] 摇 LIU J,YIN S,Zhang G S,Wang L H,Si Q G W. Dynamic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of Mu Us Sand land over the 17 years by remote sensing
monitor.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23(7):162鄄167.
[18] 摇 Qiao F,Zhang K B,Zhang S Y,Liu G,Li R,Yang J J. RS monitoring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a farming鄄pasturing ecotone:a
case study in Yanchi Coun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rid Zone Research,2006,23(2):283鄄288.
[19] 摇 Fan J Y,Ding G D,Guan B Y,Wang X,Li S Y,Yang T T. Monitoring remote sensing of dynamic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Zhenglan banner.
Science of Soil and Sater Conservation, 2005,3(4):54鄄59.
[20] 摇 Huang J X,Wu B F,Zeng Y,Tian Y C. Review of tree,shrub,grass cover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cale retrieval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5,20(8):872鄄881.
[21] 摇 Wu J G. Landscape Ecology(Second Edition):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9:106鄄120.
18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周淑琴摇 等: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22]摇 Fu B J,Chen L X,Ma K M,Wang Y L.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Beijing:Science Press,2011:86鄄93,163鄄171.
[23] 摇 Gong J Z,Xia B C. Response to classification numbers of vegetation types on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among landscape metrics.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27(10):4075鄄4085.
[24] 摇 He P,Zhang H R. Study on factor analysis and selection of common landscape metrics. Forest Research,2009,22(4):470鄄 474.
[25] 摇 Shen W J,Wu J G,Lin Y B,REN H,Li Q F. Effects of changing grain size o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3,23(12):
2506鄄 2519.
[26] 摇 Qiu Y,Yang L,Wang J,Zhang Y,Meng Q H,Zhang X G. Grain effect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Loess Plateau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0,21(5):1159鄄1166.
[27] 摇 Lv Z Q,Wu Z F,Zhang J H.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of Guangzhou based on optimization鄄scale. Geography and Geo鄄information Science,2007,
23(4):89鄄92.
[28] 摇 Bao L,Zhang Z,Liu Y L.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of Wuhan based on optimization scale.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09,31
(2):201鄄205.
[29] 摇 Zhu J F,Zhu Z 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China. Beijing:China Forestry Press,1999:140 鄄165.
[30] 摇 Zhang B Q,Wu P T,Zhao X N. Detecting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1982—
2009.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1,27(4):287鄄294.
参考文献:
[ 1 ]摇 彭茹燕,张慧芝,哈斯,王志. 陕北风沙区景观格局分析. 干旱区研究,2005,22(1):52鄄56.
[ 2 ] 摇 赵哈林. 沙漠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81鄄201.
[ 3 ] 摇 孙建国,王涛,颜长珍.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榆林市荒漠化过程的相对作用. 中国沙漠,2012,32(3):625鄄630.
[ 4 ] 摇 王晓慧,李增元,高志海. 沙化土地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林业科学,2008,44(7):90鄄96.
[ 5 ] 摇 张云霞,李晓兵,陈云浩. 草地植被盖度的多尺度遥感与实地测量方法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2003,l8(1): 85鄄93.
[ 6 ] 摇 蔡体久,琚存勇. 毛乌素沙地植被盖度估测方法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S1):292鄄295.
[ 7 ] 摇 汤萃文,张海风,陈银萍. 祁连山南坡植被景观格局及其破碎化. 生态学杂志, 2009,28(11): 2305鄄 2310.
[ 8 ] 摇 李晓琴,孙丹峰,张凤荣. 基于遥感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山地学报,2003,21(3):272鄄280.
[ 9 ] 摇 胡广录,赵文智,王岗. 干旱荒漠区斑块状植被空间格局及其防沙效应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2011,31(24):7609鄄7616.
[10] 摇 潘韬,吴绍洪,戴尔阜,赵东升,尹云鹤. 纵向岭谷区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应用生态学报, 2010,21(12):3091鄄3098.
[11] 摇 吴波,慈龙骏. 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生态学报,2001,21(2):191鄄196.
[12] 摇 常学礼. 景观间隙度指数在沙漠化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沙漠,1997,17(4):351鄄354.
[13] 摇 卢中正,张光超,高会军,邱少鹏. 毛乌素沙地东缘植被盖度变化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2001,(4):42鄄44.
[14] 摇 蔡体久,琚存勇,姚月峰. 基于 RS和 GIS的毛乌素沙地植被盖度定量估测.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301鄄 2305.
[15] 摇 刘广峰,吴波,范文义,李晓松,范楠楠.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提取———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2007,
14(2):268鄄271.
[16] 摇 周淑琴,吴发启,荆耀栋.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以陕西省靖边县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27):8550鄄
8551,8573.
[17] 摇 刘静,银山,张国盛,王林和,李禾,斯琴高娃. 毛乌素沙地 17 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遥感监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 (7):
162鄄167.
[18] 摇 乔锋,张克斌,张生英,刘刚,李瑞,杨俊杰. 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遥感监测———以宁夏盐池为例. 干旱区研究,2006,23(2):
283鄄288.
[19] 摇 范建友,丁国栋,关博源,王贤,李素艳,杨婷婷. 正蓝旗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4):54鄄59.
[20] 摇 黄健熙,吴炳方,曾源,田亦陈. 水平和垂直尺度乔、灌、草覆盖度遥感提取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8):872鄄881.
[21] 摇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6鄄120.
[22] 摇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6鄄93,163鄄171.
[23] 摇 龚建周,夏北成. 景观格局指数间相关关系对植被覆盖度等级分类数的响应. 生态学报,2007,27(10):4075鄄 4085.
[24] 摇 何鹏,张会儒. 常用景观指数的因子分析和筛选方法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2009,22(4):470鄄 474.
[25] 摇 申卫军,邬建国,林永标,任海,李勤奋. 空间粒度变化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生态学报,2003,23(12):2506鄄2519.
[26] 摇 邱扬,杨磊,王军,张英,孟庆华,张晓光. 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5):1159鄄1166.
[27] 摇 吕志强,吴志峰,张景华. 基于最佳分析尺度的广州市景观格局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89鄄92.
[28] 摇 鲍蕾,张志,刘亚林. 基于最佳尺度的武汉市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201鄄205.
[29] 摇 朱俊风,朱震达. 中国沙漠化防治.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1999:140鄄165.
[30] 摇 张宝庆,吴普特,赵西宁. 近 30 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监测与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287鄄294.
28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 猿猿袁晕燥援 员圆 允怎灶援 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燥枣 枣则燥泽贼 凿葬皂葬早藻 贼燥 枣燥则藻泽贼泽 蕴陨 载蚤怎枣藻灶袁 在匀哉 允蚤葬燥躁怎灶袁 宰粤晕郧 匝蚤灶早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凿增葬灶糟藻泽 蚤灶 泽葬造贼鄄贼燥造藻则葬灶糟藻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杂怎葬藻凿葬 责造葬灶贼泽 在匀粤晕郧 粤蚤择蚤灶袁 孕粤晕郧 匝蚤怎赠蚤灶早袁 再粤晕 载蚤怎枣藻灶早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藻凿蚤糟贼蚤燥灶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枣 砸燥遭蚤灶蚤葬 责泽藻怎凿燥葬糟葬糟蚤葬 枣造燥憎藻则蚤灶早 凿葬贼藻泽 蚤灶 藻葬泽贼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忆泽 憎葬则皂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扎燥灶藻
载哉 蕴蚤灶袁 悦匀耘晕 载蚤葬燥择蚤怎袁 阅哉 载蚤灶早 渊猿缘愿源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造藻葬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燥枣 月藻贼怎造葬 藻则皂葬灶蚤蚤 泽葬责造蚤灶早泽 贼燥 贼澡藻 葬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灾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匀哉 匝蚤责藻灶早袁 郧哉韵 在澡蚤澡怎葬袁 杂哉晕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早藻灶藻贼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糟澡蚤灶藻泽藻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贼葬遭怎造葬藻枣燥则皂蚤泽冤 灶葬贼怎则葬造 泽藻糟燥灶凿葬则赠 枣燥则藻泽贼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憎蚤贼澡 贼澡藻蚤则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蕴陨 酝蚤灶早袁宰粤晕郧 杂澡怎曾蚤葬灶早袁 郧粤韵 月葬燥躁蚤葬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凿凿蚤贼蚤燥灶 葬枣枣藻糟贼泽 则燥燥贼 早则燥憎贼澡袁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则藻藻 责则燥增藻灶葬灶糟藻泽 燥枣 杂糟澡蚤皂葬 泽怎责藻则遭葬 蚤灶 遭葬则则藻灶 泽燥蚤造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袁 宰粤晕郧 再蚤袁 允陨晕 郧怎燥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员员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藻灶糟造燥泽怎则藻 燥灶 泽燥蚤造 悦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蚤皂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 蚤灶 杂贼蚤责葬 早则葬灶凿蚤泽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粤晕郧 砸怎燥皂藻灶早袁 阅韵晕郧 运怎葬灶澡怎袁匀耘 晕蚤葬灶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造燥责藻 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灶 早葬曾 藻曾糟澡葬灶早藻 糟澡葬则葬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皂葬蚤灶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枣燥则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凿则赠鄄澡燥贼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允蚤灶早泽澡葬
砸蚤增藻则 阅哉粤晕 粤蚤早怎燥袁 在匀粤晕郧 允蚤葬灶早怎燥袁 匀耘 悦葬蚤赠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遭蚤燥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燥灶 凿藻泽燥则责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藻灶燥造 葬凿泽燥则遭藻凿 燥灶 遭造葬糟噪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泽燥蚤造
匀哉粤晕郧 允蚤藻曾怎灶袁 酝韵 允蚤葬灶皂蚤灶袁 蕴陨 云藻蚤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葬灶凿 遭蚤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燥蚤造 凿则燥怎早澡贼 泽贼则藻泽泽 蚤灶 贼澡则藻藻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宰哉 匝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郧怎葬灶早糟葬灶袁 孕耘陨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葬则鄄造藻葬枣 则葬贼蚤燥 燥枣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蚤泽 则藻造葬贼藻凿 贼燥 赠蚤藻造凿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蚤灶 贼澡藻 憎葬贼藻则鄄泽葬增蚤灶早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在匀粤晕郧 再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蚤灶早澡怎葬袁匀哉粤晕郧 匝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缘苑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燥扎燥灶藻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泽蚤泽袁 凿则赠 皂葬贼贼藻则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葬灶凿 赠蚤藻造凿 燥枣 则蚤糟藻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 择怎葬造蚤贼赠 葬灶凿 责造葬灶贼 凿藻灶泽蚤贼赠
孕耘晕郧 月蚤灶袁蕴陨 孕葬灶造蚤灶袁在匀韵哉 晕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远愿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灶凿藻则 则燥燥贼 则藻泽贼则蚤糟贼蚤燥灶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枣 糟燥贼贼燥灶 责造葬灶贼泽 早则燥憎灶 憎蚤贼澡 怎灶凿藻则鄄皂怎造糟澡 凿则蚤责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栽粤韵 载蚤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哉韵 匀燥灶早澡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葬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造蚤早澡贼 葬灶凿 早则燥憎贼澡 泽贼葬早藻 燥灶 燥曾赠早藻灶 凿蚤枣枣怎泽蚤燥灶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 燥枣 粤糟燥则怎泽 糟葬造葬皂怎泽 则燥燥贼泽
宰粤晕郧 宰藻灶造蚤灶袁 宰粤晕郧 郧怎燥曾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 再蚤灶躁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泽燥造葬贼蚤燥灶袁 泽糟则藻藻灶蚤灶早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赠贼燥责葬贼澡燥早藻灶 葬灶贼葬早燥灶蚤泽贼蚤糟 藻灶凿燥责澡赠贼藻泽 枣则燥皂 憎蚤造凿 粤则贼藻皂蚤泽蚤葬 葬则早赠蚤
载哉 再葬躁怎灶袁 在匀粤韵 蕴燥灶早枣藻蚤袁 悦匀耘晕 孕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贼憎燥 澡燥泽贼鄄遭蚤燥贼赠责藻泽 燥枣 粤责澡蚤泽 早燥泽泽赠责蚤蚤 渊匀藻皂蚤责贼藻则葬院 粤责澡蚤凿蚤凿葬藻冤 燥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糟怎糟怎则遭蚤贼葬糟藻燥怎泽 澡燥泽贼 责造葬灶贼泽
载陨粤韵 再怎灶造蚤袁 再陨晕 载蚤葬灶早糟澡怎袁 蕴陨哉 栽燥灶早曾蚤葬灶 渊猿苑园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早藻灶凿藻则 葬灶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燥灶 贼澡藻 憎蚤灶贼藻则蚤灶早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悦澡蚤灶藻泽藻 皂藻则早葬灶泽藻则
在耘晕郧 月蚤灶遭蚤灶袁 杂匀粤韵 酝蚤灶早择蚤灶袁 蕴粤陨 匀燥灶早择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蚤灶凿蚤糟葬贼燥则泽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澡藻葬造贼澡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蚤灶 宰葬灶早择蚤灶早 枣燥则藻泽贼则赠
再哉粤晕 云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灶早赠葬燥袁 蕴陨粤晕郧 允怎灶 渊猿苑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匀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 泽责葬贼蚤葬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阅燥灶早贼蚤灶早 蕴葬噪藻
蕴陨 允蚤葬灶躁怎灶袁 蕴陨哉 杂澡怎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蚤则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造蚤皂葬贼藻鄄早则燥憎贼澡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燥枣 粤遭蚤藻泽 枣葬曾燥灶蚤葬灶葬 枣则燥皂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泽 葬贼 酝蚤赠葬造怎燥袁 憎藻泽贼藻则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载哉 晕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糟澡怎灶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葬灶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源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灶藻贼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糟造蚤皂葬贼藻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枣则燥皂 圆园园员 贼燥
圆园员园 酝哉 杂澡葬燥躁蚤藻袁 蕴陨 允蚤葬灶造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贼燥责燥早则葬责澡蚤糟 枣藻葬贼怎则藻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蚤灶 贼澡藻 糟燥葬泽贼葬造 憎藻贼造葬灶凿 燥枣 再葬灶糟澡藻灶早
匀韵哉 酝蚤灶早澡葬灶早袁 蕴陨哉 匀燥灶早赠怎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遭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泽燥怎贼澡 藻凿早藻 燥枣 酝怎 哉泽 杂葬灶凿赠 蕴葬灶凿
在匀韵哉 杂澡怎择蚤灶袁 允陨晕郧 再葬燥凿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苑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则藻糟燥则凿藻凿 皂葬蚤灶造赠 遭赠 责燥造造藻灶 枣则燥皂 遭葬蚤曾蚤葬灶 造葬噪藻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造葬泽贼 缘援 缘噪葬月援 孕援
阅哉 砸燥灶早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允蚤灶早忆葬灶袁在耘晕郧 再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愿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枣蚤藻造凿袁 澡怎皂蚤凿蚤贼赠 枣蚤藻造凿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藻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泽 蚤灶 泽责则蚤灶早 蚤灶 贼澡藻 贼赠责蚤糟葬造 增葬造造藻赠鄄糟蚤贼赠
蕴陨 郧怎燥凿燥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允怎灶澡怎葬袁 宰粤晕郧 晕葬蚤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怎则枣葬糟藻 憎葬贼藻则 增葬责燥则 燥增藻则 灶燥则贼澡藻则灶 葬灶凿 泽燥怎贼澡藻则灶 则藻早蚤燥灶泽 燥枣 匝蚤灶造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允陨粤晕郧 悦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云藻蚤袁 再哉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藻糟燥鄄则蚤泽噪 蚤灶 燥责藻灶 皂蚤灶藻 葬则藻葬 宰哉 允蚤葬灶泽澡藻灶早袁 匝陨粤韵 晕葬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皂责葬则蚤泽蚤燥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早藻燥早则葬责澡蚤糟葬 则藻早蚤燥灶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 葬灶凿 悦悦粤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运韵晕郧 再葬灶袁允陨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载蚤怎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愿圆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藻糟燥鄄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杂月酝 皂燥凿藻造 孕粤晕 阅葬灶袁 再陨晕郧 砸怎蚤赠葬燥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皂藻则早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则早藻 赠藻造造燥憎 糟则燥葬噪藻则渊蕴葬则蚤皂蚤糟澡贼澡赠泽 糟则燥糟藻葬冤 葬择怎葬糟怎造贼怎则藻 泽赠泽贼藻皂 葬则燥怎灶凿 阅燥灶早躁蚤 蚤泽造葬灶凿 蚤灶 在澡燥怎泽澡葬灶
杂韵晕郧 运藻袁 在匀粤韵 杂澡藻灶早袁 悦粤陨 匀怎蚤憎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怎皂 泽贼则蚤责藻 葬则则葬灶早藻皂藻灶贼 枣燥则 蚤灶贼藻则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葬灶凿 皂蚤曾藻凿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皂葬蚤扎藻 渊在藻葬 皂葬赠泽 蕴援 冤 早藻灶燥贼赠责藻泽
在匀粤韵 再葬造蚤袁 运粤晕郧 允蚤藻袁 蕴陨哉 栽蚤葬灶曾怎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糟造蚤皂葬贼藻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燥灶 贼澡藻 糟葬则燥贼藻灶燥蚤凿 葬灶凿 糟怎贼蚤糟怎造葬则 藻曾贼则葬糟贼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造藻葬增藻泽
悦匀耘晕 宰藻蚤袁 载陨韵晕郧 允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再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葬则遭燥灶 泽藻择怎藻泽贼则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曾赠早藻灶 则藻造藻葬泽藻 葬泽 憎藻造造 葬泽 糟燥燥造蚤灶早 葬灶凿 澡怎皂蚤凿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蚤灶 早则藻藻灶蚤灶早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燥枣
杂澡葬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藻灶早凿怎 在匀粤晕郧 再葬灶造蚤袁 云耘陨 杂澡蚤皂蚤灶袁 蕴陨 在澡蚤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愿愿愿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 卷摇
《生态学报》2013 年征订启事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 1981 年,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探索生态学奥秘,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生态学报》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价和
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
《生态学报》为半月刊,大 16 开本,300 页,国内定价 90 元 /册,全年定价 2160 元。
国内邮发代号:82鄄7,国外邮发代号:M670
标准刊号:ISSN 1000鄄0933摇 摇 CN 11鄄2031 / Q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
馆等订阅。
通讯地址: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摇 电摇 摇 话: (010)62941099; 62843362
E鄄mail: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摇 网摇 摇 址: www. ecologica. cn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吴文良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SHENGTAI摇 XUEBAO)
(半月刊摇 1981 年 3 月创刊)
第 33 卷摇 第 12 期摇 (2013 年 6 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摇
(Semimonthly,Started in 1981)
摇
Vol郾 33摇 No郾 12 (June, 2013)
编摇 摇 辑摇 《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电话:(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北京 399 信箱
邮政编码:100044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8013 号
Edited by摇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ECOLOGICA SINICA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Tel:(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Editor鄄in鄄chief摇 WANG Rusong
Supervised by摇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摇 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Publish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
Beijing摇 100717,China
Printed by摇 Beijing Bei Lin Printing House,
Beijing 100083,China
Distribut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Beijing 100717,China
Tel:(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Domestic 摇 摇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摇 摇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P. O. Box 399 Beijing 100044,China
摇 ISSN 1000鄄0933
CN 11鄄2031 / Q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82鄄7 国外发行代号 M670 定价 90郾 00 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