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rends of spring maize phenophases and spatio-temporal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近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员愿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怨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中国生态学学会 圆园员猿年学术年会专辑摇 卷首语
美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综述 黄国勤袁孕葬贼则蚤糟噪 耘援酝糟悦怎造造燥怎早澡 渊缘源源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水足迹研究进展 马摇 晶袁彭摇 建 渊缘源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江西省主要作物渊稻尧棉尧油冤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评价 孙卫民袁欧一智袁黄国勤 渊缘源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植物干旱胁迫下水分代谢尧碳饥饿与死亡机理 董摇 蕾袁李吉跃 渊缘源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曾冬萍袁蒋利玲袁曾从盛袁等 渊缘源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库区紫色土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团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王轶浩袁耿养会袁黄仲华 渊缘源怨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市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付芝红袁呼延佼奇袁李摇 锋袁等 渊缘缘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华南地区 猿种具有不同入侵性的近缘植物对低温胁迫的敏感性 王宇涛袁李春妹袁李韶山 渊缘缘园怨冤噎噎噎噎噎
沙丘稀有种准噶尔无叶豆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适应性 施摇 翔袁刘会良袁张道远袁等 渊缘缘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水浮莲对水稻竞争效应尧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申时才袁徐高峰袁张付斗袁等 渊缘缘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珍稀药用植物白及光合与蒸腾生理生态及抗旱特性 吴明开袁刘摇 海袁沈志君袁等 渊缘缘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温度及二氧化碳浓度下培养的龙须菜光合生理特性对阳光紫外辐射的响应
杨雨玲袁李摇 伟袁陈伟洲袁等 渊缘缘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秦晓波袁李玉娥袁万运帆袁等 渊缘缘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免耕稻田氮肥运筹对土壤 晕匀猿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马玉华袁刘摇 兵袁张枝盛袁等 渊缘缘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香梨两种树形净光合速率特征及影响因素 孙桂丽袁徐摇 敏袁李摇 疆袁等 渊缘缘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沙埋对沙米幼苗生长尧存活及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 赵哈林袁曲摇 浩袁周瑞莲袁等 渊缘缘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王红丽袁宋尚有袁张绪成袁等 渊缘缘愿园冤噎噎噎
基于 蕴藻 月蚤泽泽燥灶灶葬蚤泽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汪三树袁黄先智袁史东梅袁等 渊缘缘愿怨冤噎噎噎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径流及渗漏水中氮形态流失的影响 陈裴裴袁吴家森袁郑小龙袁等 渊缘缘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生理群特征及差异 邢肖毅袁黄懿梅袁安韶山袁等 渊缘远园愿冤噎噎噎噎噎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赵摇 彤袁闫摇 浩袁蒋跃利袁等 渊缘远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林地覆盖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制约性关系的影响
郭子武袁俞文仙袁陈双林袁等 渊缘远圆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降雨对草地土壤呼吸季节变异性的影响 王摇 旭袁闫玉春袁闫瑞瑞袁等 渊缘远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土芯法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空间变异与取样数量估计 黄超超袁黄锦学袁熊德成袁等 渊缘远猿远冤噎噎噎噎
源种高大树木的叶片性状及 宰哉耘随树高的变化 何春霞袁李吉跃袁孟摇 平袁等 渊缘远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干旱荒漠区银白杨树干液流动态 张摇 俊袁李晓飞袁李建贵袁等 渊缘远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模拟增温和不同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刘瑞鹏袁毛子军袁李兴欢袁等 渊缘远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在地表凋落物周转中的作用 闫帮国袁纪中华袁何光熊袁等 渊缘远远愿冤噎噎噎噎
温带 员圆个树种新老树枝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比较 张海燕袁王传宽袁王兴昌 渊缘远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断根结合生长素和钾肥施用对烤烟生长及糖碱比尧有机钾指数的影响 吴彦辉袁薛立新袁许自成袁等 渊缘远愿远冤噎
光周期和高脂食物对雌性高山姬鼠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 高文荣袁朱万龙袁孟丽华袁等 渊缘远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
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系统及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 王摇 芸袁李摇 正袁李摇 健袁等 渊缘苑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盐分梯度的荒漠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尧种间联接响应 张雪妮袁吕光辉袁杨晓东袁等 渊缘苑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广西马山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的群落特征 温远光袁雷丽群袁朱宏光袁等 渊缘苑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与环境的关联 刘金福袁朱德煌袁兰思仁袁等 渊缘苑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物候期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王文君袁杨万勤袁谭摇 波袁等 渊缘苑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动态 范跃新袁杨玉盛袁杨智杰袁等 渊缘苑缘员冤噎噎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及土壤 悦 晕 孕 的化学计量特征 李从娟袁雷加强袁徐新文袁等 渊缘苑远园冤噎噎噎噎
鄱阳湖小天鹅越冬种群数量与行为学特征 戴年华袁邵明勤袁蒋丽红袁等 渊缘苑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营养盐加富和鱼类添加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多样性的影响 陈摇 纯袁李思嘉袁肖利娟袁等 渊缘苑苑苑冤噎噎噎噎噎
西藏达则错盐湖沉积背景与有机沉积结构 刘沙沙袁贾沁贤袁刘喜方袁等 渊缘苑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西藏草地多项供给及调节服务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规律 潘摇 影袁徐增让袁余成群袁等 渊缘苑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太湖水体溶解性氨基酸的空间分布特征 姚摇 昕袁朱广伟袁高摇 光袁等 渊缘愿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遥感和 郧陨杂的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王传辉袁吴摇 立袁王心源袁等 渊缘愿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近 圆园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李正国袁杨摇 鹏袁唐华俊袁等 渊缘愿员愿冤噎噎
鄱阳湖湿地景观恢复的物种选择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谢冬明袁金国花袁周杨明袁等 渊缘愿圆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珠三角河网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 王摇 超袁李新辉袁赖子尼袁等 渊缘愿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贾宝全袁王摇 成袁邱尔发 渊缘愿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川西亚高山鄄高山土壤表层有机碳及活性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秦纪洪摇 王摇 琴摇 孙摇 辉 渊缘愿缘愿冤噎噎噎噎
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抵消能源碳排放效果要要要以广州为例 周摇 健袁肖荣波袁庄长伟袁等 渊缘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沙漠腹地地下水含盐量变化过程及模拟研究 范敬龙袁刘海龙袁雷加强袁等 渊缘愿苑源冤噎噎噎
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潜力协调度分析 夏富强袁唐摇 宏 袁杨德刚袁等 渊缘愿愿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要要要以南通市为例
魏摇 超袁叶属峰袁过仲阳袁等 渊缘愿怨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 梁摇 君袁徐汉祥袁王伟定 渊缘怨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丰水期长江感潮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与长期变化 江志兵袁刘晶晶袁李宏亮袁等 渊缘怨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生态网络的城市代谢结构模拟研究要要要以大连市为例 刘耕源袁杨志峰袁陈摇 彬袁等 渊缘怨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
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对野猪容忍性的影响因素要要要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徐摇 飞袁蔡体久袁琚存勇袁等 渊缘怨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江源牧户参与草地生态保护的意愿 李惠梅袁张安录袁王摇 珊袁等 渊缘怨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沈阳市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李春林袁刘摇 淼袁胡远满袁等 渊缘怨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缘员源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缘怨鄢圆园员猿鄄园怨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川西高山地带土壤及植被要要要青藏高原东缘川西的高山地带坡面上为草地袁沟谷地带由于低平且水分较充足袁生长
有很多灌丛遥 川西地区大约在海拔 源园园园皂左右为林线袁以下则分布有亚高山森林遥 亚高山森林是以冷尧云杉属为建
群种或优势种的暗针叶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遥 作为高海拔低温生态系统袁高山鄄亚高山地带土壤碳被认为是我国重
要的土壤碳库遥 有研究表明袁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袁显示高海拔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遥 因
而袁这里的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3 卷第 18 期
2013年 9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3,No.18
Sep.,2013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30101,41201184);农业部“948冶计划项目(2011鄄G6)
收稿日期:2013鄄01鄄0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7鄄0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yangpeng@ mail.caas.net.cn
DOI: 10.5846 / stxb201304010573
李正国,杨鹏,唐华俊,吴文斌,陈仲新,刘佳,张莉,谭杰扬,唐鹏钦.近 20 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生态学
报,2013,33(18):5818鄄5827.
Li Z G, Yang P, Tang H J, Wu W B, Chen Z X, Liu J, Zhang L, Tan J Y, Tang P Q.Trends of spring maize phenophases and spatio鄄temporal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18):5818鄄5827.
近 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
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李正国1, 2,杨摇 鹏1,2,*,唐华俊1,2,吴文斌1,2,陈仲新1,2,刘摇 佳1,2,
张摇 莉1,2,谭杰扬1,2,唐鹏钦1,2
(1.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08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摇 100081)
摘要:利用 1990至 2009期间的东北三省 46个农业气象台站的观测记录,通过计算玉米出苗期、成熟期和生育期长度等物候期
特征的年变化率(兹),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玉米物候期对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1)研究期
间,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 5月和 9月均温都出现了上升趋势,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2)在气候增温背景下,玉米主要物候
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响应,其中出苗期表现为提前态势(0.02<兹 < 0.15 d / a)、成熟期推迟(0.18<兹 < 0.38 d / a)和生育
期长度增长(0.22<兹 < 0.44 d / a)的趋势,生育期长度的增加反映了为了充分利用增温带来的适宜发育期,作物熟型从中早熟型
调整为中晚熟型的适应过程;(3)由于种植区的空间差异,物候期的响应和变化亦体现出区域差异,其中松嫩平原北部、吉林省
中东部和辽宁省中部的响应关系较为明显。 总体上,东北三省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使作物生长期内温度适宜程度偏好,有利于
早种晚收、生育期长的玉米品种。
关键词:玉米物候期;气候变化;时空响应;东北三省
Trends of spring maize phenophases and spatio鄄temporal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LI Zhengguo1,2, YANG Peng1,2,*, TANG Huajun1,2, WU Wenbin1,2, CHEN Zhongxin1,2, LIU Jia1,2, ZHANG
Li1,2, TAN Jieyang1,2, TANG Pengqin1,2
1 Key Laboratory of Agri鄄informatic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81,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behind crop phenology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crop response and
adaption for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 1990—2009 crop phenophase records from 46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the maize phenophases ( including the stages of seeding, maturity and length of the
growth period) were extracted. The related annual slope change rates ( 兹) were then calculated and use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maize growing seasons of Northeast China during 1990—200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over the past 20 years, positive trend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in May (T5) and September (T9), as well as an
extended temperature鄄allowing period, were found in most areas of the three provinces. (2) With this background, various
changes and responses had occurred in maize phenophases. Temporal trends of advanced seeding stage (0.02<兹 < 0.15 d /
a), postponed harvesting stage (0.18<兹 < 0.38 d / a) and extended length of the growth period (0.22<兹 < 0.44 d / a) were
observed. It can be inferred the adaptive action by adjusting the early / middle maturing types to middle / late maturing types
has been implemented to fully utilize the prolonged growth period under climate warming. (3) In response to the rising trend
http: / / www.ecologica.cn
of T5, advancing of the maize seedling stage occurred, which was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north of Songnen Plain, the middle
and the east of Jilin and the middle of Liaoning. Corresponding to the rising trend of T9, the maize maturity stage showed a
postponement trend, which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middle and east of Jilin. In response to the extending trend of the
temperature鄄allowing period, the maize growth period showed an overall significant extending trend. Generally,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during the crop growth period in Northeast China resulted in better temperature conditions for maize
growth鄄especially for early鄄planting, late鄄harvesting varieties with a longer growth period. This may benefit future maize
production, especially in northern areas. The findings provided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maize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
studies, for researchers wishing to breed higher yielding maize cultivars and for enabling maize production to cope with
ongoing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 maize phenophases; climate change; spatio鄄temporal respons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意味着农业气候资源与自然灾害状况的变化,势必对农业产生有利或不
利的影响[1鄄4] 。 气候变暖、长期干旱、以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已经改变了许多传统农事活动和作物物候特征,比如春季
作物物候期提前[5]和播种期提前[6] 。 在全球变化研究的推动下,学界对全球变化下自然植被物候期的变化研究已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7] ,而对于作物物候期的探索则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8] 。 由于作物物候期变化很可能会改变区域尺度作物产量的形成
过程并最终影响到作物总产量[9鄄11] 。 因此,理解和弄清作物物候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机理机制有助于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科学
调整和有效管理,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人类响应和适应对策,减小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12] 。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是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农业生产中占
有重要地位[13] 。 在我国面临气候变暖问题的区域中,东北地区又是增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14] 。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该地区气
候变化对玉米生长条件[15鄄16] 、玉米播种期和生育期[17鄄18] 、作物产量[19鄄21]以及种植格局[22鄄24]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作物品种和
播种期调整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25鄄26] 。 现有关于该地区玉米物候期变化的研究或仅局限于局部地区[27] ,或从农业气
候资源变化的角度分析玉米种植分布区的气候适宜性[14, 17, 28] ,或通过分析玉米生长所需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探讨玉米物候期
的潜在变化[29鄄30] ,而实际农业生产中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玉米实际物候期与通过气候条件模拟的物候期并
不完全对应,导致物候期变化分析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采用物候观测记录分析玉米物候期特征的变化趋势,可以进
一步完善基于气象数据的玉米物候期研究,对于制定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玉米种植的适应策略尤为重要。
本文利用 1990至 2009期间的东北三省 46个农业气象台站的物候观测记录,在分析玉米出苗期、成熟期和生育期长度等
主要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该地区玉米物候期变化与生长季温度条件的时空响应关系。
1摇 研究区和数据方法
1.1摇 研究区概况
中国东北三省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处 118毅53忆—135毅 05忆E,38毅 43忆—53毅 33忆N 之间。 区域面积为 79.18 万
km2,其中耕地面积为 26.44万 km2,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6.5% [31](图 1)。 该区属寒温带、中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大部
分地区逸0 益积温为 2000—4200 益,逸10 益活动积温为 1600—3600 益,夏季平均气温为 20—25 益,无霜期为 140—170 d,降雨
量 500—800 mm,其中 60%集中在 7—9月[22] 。 该地区主要作物包括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种植结构的地域差异很大,品种
熟型亦随纬度、地形变化而改变[17] 。 一般认为,对于东北地区玉米而言,日平均气温稳定逸7 益初日是适宜播种期,逸10 益初
日和终日分别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期和终止期[17] 。 目前的相关研究显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农业物候期特征的
总体变化趋势为生长季提前(表现为逸7 益和逸10 益初日提前)、生长季长度增加、生长季内总积温增加、逸10 益积温带北移,
玉米晚熟品种的种植范围北移和东扩[14鄄17] 。
1.2摇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采用的气象观测数据为东北地区 90个基本气象台站(包括黑龙江省 31 个,吉林省 22 个,辽宁省 28 个,周边省市 9
个)1990—2009年期间 5月和 9月平均气温(分别记为 T5和 T9)。 由于东北三省春玉米种子萌发生物学下限温度约为 8 益,停
止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约为 10 益,因此,定义研究区玉米的温度生长期所涉及的界限温度分别为逸8 益和臆 10益。 界限温
度的求算均采用 5日滑动平均方法,空间插值操作则采用 ARCGIS软件提供的样条内插方法,绘制生成逐年东北三省气候特征
空间分布图。
本文使用的玉米物候观测资料的数据来源为国家气象局提供的中国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资料数据集,资料根据 1990—
2009年期间农业气象台站上报的农业气象旬月报报文资料整理而得。 研究使用了东北三省 46个农业气象观测台站玉米物候
期观测记录,涉及的数据项包括出苗期、成熟期以及生育期(定义为出苗期与成熟期之间的天数)。
9185摇 18期 摇 摇 摇 李正国摇 等:近 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摇 图 1摇 中国东北三省玉米物候观测站点位置及农业用地范围[32]
Fig.1摇 Location of maize phenophase stations and spatial extent
of cropland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32]
1.3摇 趋势分析方法
本文选择趋势线分析方法分析 1990—2009年期间东北三省
主要气候特征和物候期统计项的时间变化特征。 该方法可以定
量评估研究期间各统计项的整体倾向程度[33鄄34] ,能够反映研究
区 20a来主要物候期的变化趋势。 其计算公式为:
兹i =
n 伊 移
n
j = 1
j 伊 Pi,( )j - 移
n
j = 1
j 伊 移
n
j = 1
Pi,j
n 伊 移
n
j = 1
j2 - 移
n
j = 1
( )j 2
(1)
式中,n为分析时段的年数,Pi,j为第 i 项统计特征第 j 年的值,兹i
为第 i项统计特征趋势线的斜率。 如果 兹i> 0,表示所代表物候
期的变化趋势是推后或延长,反之则是提前或缩短。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判断气温条件变化的趋势,计算比较
了各省在不同时段临界高温 /低温的发生概率的变化。 首先对
所选取时段的 T5 / T9数据进行偏度鄄峰度检验,确定所选取数据
均符合正态分布,然后分别将 1990—1999和 2000—2009期间的
T5 / T9均值和标准差代入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绘制出不同
时期气温的概率密度函数图。 在此基础上,计算 1990—1999 期
间发生概率等于或小于 10%的临界高温 /低温值,并利用上述临
界高温 /低温值反推其在 2000—2009期间的发生概率,最后比较
两个时段临界高温 /低温发生概率的变化情况。
2摇 结果分析
2.1摇 东北三省玉米物候期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 1990—2009期间东北三省各农业气象站点玉米主要物候期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 20a 间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图
2)。 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各省 1990—1999与 2000—2009期间的均值和标准差(表 1)。
2.1.1摇 出苗期
从玉米出苗期平均值的线性回归结果来看(图 2),可见区域内出苗期均出现提前趋势。 黑龙江省玉米出苗期最晚,主要出
现在 6月上旬,提前速率为 0.15 d / a;吉林省则多分布于 5月中下旬,提前速率仅为 0.02 d / a;而辽宁省则多为 5月中上旬,变化
速率为 0.12 d / a。
从不同时段对比情况来看(表 1),相对 1990—1999期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 2000—2009期间玉米出苗期均有不同程
度的提前,提前天数分别为 2、0.05、1 d。 除辽宁省外,黑龙江和吉林省玉米出苗期的标准差亦有不同程度减小,说明该地区玉
米出苗期年际间变率在中北部区域减小,而南部区域略微增加。
表 1摇 中国东北三省玉米主要物候期的均值和标准差
Table 1摇 Mean valu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major maize phenophases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物候期 Phenophases
省份 Provinces
黑龙江
1990—1999 2000—2009
吉林
1990—1999 2000—2009
辽宁
1990—1999 2000—2009
出苗期 Seedling stage 平均值 5 / 22 5 / 20 5 / 18 5 / 18 5 / 13 5 / 12
标准差 5.40 3.82 4.37 3.89 4.95 5.22
成熟期 Maturity stage 平均值 9 / 23 9 / 24 9 / 19 9 / 21 9 / 16 9 / 20
标准差 5.00 4.29 4.69 3.80 4.86 4.92
生育期长度 Growth period 平均值 124 126 125 127 125 131
标准差 5.13 5.38 4.24 4.69 4.93 6.33
2.1.2摇 成熟期
从玉米成熟期平均值的线性回归结果来看(图 2),可见玉米成熟期在东北三省出现不同程度的推迟态势。 黑龙江省玉米
成熟期最晚,主要出现在 9月下旬,提前速率约为 0.18 d / a;吉林省则多分布于 9月中旬,提前速率为 0.26 d / a;而辽宁省则多分
布于 9月中上旬,提前速率为 0.38 d / a。
从不同时段对比情况来看(表 1),相对 1990—1999期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 2000—2009期间玉米成熟期均有不同程
028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2摇 中国东北三省玉米主要物候期及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1990—2009)
Fig.2摇 Temporal trend of key phenophases of maize and climatic factors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1990—2009)
度的推迟,推迟天数分别为 1 d、2 d、4 d。 与成熟期标准差变化相似,除辽宁省外,黑龙江和吉林省玉米成熟期标准差亦有不同
程度减小,说明该地区玉米成熟期年际间变率在中北部区域减小,而南部区域略微增加。
2.1.3摇 生育期长度
从玉米生育期长度平均值的线性回归结果来看(图 2),可见区域内玉米生育期长度呈增长趋势。 1990—1999期间区域内
玉米生育期长度最高值多为 120 — 130 d之间,而 2000—2009期间辽宁省开始达到 130 d以上,增长速率为 0.44 d / a;黑龙江
省和吉林省的增长速率也分别达 0.33 d / a和 0.22 d / a。 从不同时段对比情况来看(表 1),玉米生育期在东北三省出现不同程
度的延长,其中辽宁省的延长幅度最大,为 6 d,吉林和黑龙江次之,均为 2 d 左右。 与出苗期 /成熟期标准差变化不同,玉米生
育期长度的年际间变率在南部区域增加较为明显,中北部区域则相对不明显。
2.2摇 东北三省玉米生长季气温条件的变化特征
2.2.1摇 5月均温
研究统计了 1990—2009期间各省 5月均温的趋势变化(图 2),统计结果显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气温倾向率分别达
到 0.072、0.094和 0.051 益 / a;从不同时段对比情况来看(表 2),相对 1990—1999期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 2000—2009期
间 5月均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温幅度分别为 0.7、1.27,0.96 益,同期气温标准差亦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辽宁和黑龙江的
增加幅度相对较大。
从 5月临界气温的发生概率来看,黑龙江省 1990—1999期间 5月发生概率等于或小于 10%的临界气温为 11.62 益和 15郾 04
益,以此为基准,在 2000—2009期间出现低于 11.62 益 的极端低温年的发生概率等于或小于 8.2%(图 3),出现高于 15.04 益极
1285摇 18期 摇 摇 摇 李正国摇 等:近 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端高温年的发生概率提高到 19.9%。 通过计算吉林、辽宁 5月临界气温的发生概率(图 3),结果亦显示临界高温年的发生概率
增加,临界低温年的发生概率减小。 总体而言,研究期间各省的春季增温相对较为显著,5月临界低温发生概率均大幅减小,临
界高温出现概率则明显上升,同时各省的气温年际变率有所增加,则体现了 5月气温条件的不稳定性。
图 3摇 中国东北三省 5月均温与 9月均温的概率密度变化(1990—2009)
Fig.3摇 Probability density change of T5 and T9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1990—2009)
2.2.2摇 9月均温
研究统计了 1990—2009期间各省 9月均温的趋势变化(图 2),统计结果显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气温倾向率分别达
到 0.052、0.065和 0.075 益 / a;从不同时段对比情况来看(表 2),相对 1990—1999期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 2000—2009期
间 9月均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温幅度分别为 0.98、0.82,0.65 益,同期气温标准差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辽宁和吉林的减
228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少幅度较大。
从 9月临界气温的发生概率来看,黑龙江省 1990—1999期间 9月发生概率等于或小于 10%的临界气温为 11.49 益和 14郾 48
益,以此为基准,在 2000—2009期间出现低于 11.49 益 的极端低温年的发生概率等于或小于 0.7%(图 3),出现高于 14.48 益极
端高温年的发生概率提高到 34.2%。 通过计算吉林、辽宁 9月临界气温的发生概率分布(图 3),结果亦显示两省临界高温年的
发生概率增加,临界低温年的发生概率减小。 总体而言,研究期间各省的秋季增温均较为显著,9 月临界低温发生概率的均大
幅减小幅度,临界高温出现概率则明显上升,同时各省的气温年际变率有所减小,体现了 9月气温相对稳定。
2.2.3摇 温度生长期
研究统计了 1990—2009期间各省温度生长期的趋势变化(图 2),统计结果显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温度生长期均有
所延长的趋势,倾向率分别达到 0.29、0.15和 0.24 d / a;从不同时段对比情况来看(表 2),相对 1990—1999期间,黑龙江、吉林和
辽宁省在 2000—2009期间温度生长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 3、1 d和 4 d。 总体而言,研究期间各省的温度生
长期增加均较为显著,而同期标准差则有不同程度变化,其中辽宁和吉林表现为减少态势,黑龙江则有所增加。
表 2摇 中国东北三省气候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
Table 2摇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climatic factors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物候期
Phenophases
省份 Provinces
黑龙江
1990—1999 2000—2009
吉林
1990—1999 2000—2009
辽宁
1990—1999 2000—2009
5月均温 T5 平均值 13.17 13.87 14.13 15.40 16.36 17.32
标准差 1.21 1.44 1.16 1.21 0.84 1.11
9月均温 T9 平均值 12.80 13.78 14.67 15.49 17.81 18.46
标准差 1.02 0.78 1.00 0.51 0.93 0.45
温度生长期 平均值 189 192 203 204 216 220
Temperature鄄allowing period 标准差 11.12 9.80 5.98 6.56 7.14 7.42
2.3摇 东北三省玉米物候期对气温条件的时空响应特征
2.3.1摇 玉米出苗期对 5月均温的时空响应
从 1990—2009 期间玉米出苗期与 5月均温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图 4),两者间相关系数具有明显区域差异。 其中黑龙江
省的松嫩平原北部、吉林省中东部和辽宁省中部,两者之间的负相关系数多在 0.60以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图 4),反
映了该区域玉米出苗期对 5月均温的上升表现为明显的提前趋势。 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东部和辽宁省西部,相关系数也多
在 0.40以上,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说明该区域玉米出苗期提前与 5月均温的上升变化具有一定相关关系。 黑龙江省北
部、吉林省西部和辽宁省北部,两者负相关系数基本小于 0.4,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该区域玉米出苗期由于其他环境
要素的制约,对 5月均温的上升并不敏感。
2.3.2摇 玉米成熟期对 9月均温的时空响应
从 1990—2009 期间玉米成熟期与 9月均温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图 4),两者间相关系数具有明显区域差异。 特别是吉林
省中东部,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多在 0.60以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图 4),反映了该区域玉米成熟期对 9月均温的增加
表现为明显的推迟趋势。 辽宁省中部,相关系数也多在 0.40以上,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说明该区域玉米成熟期推迟与 9
月均温的上升变化具有一定相关关系。 在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区域,两者相关系数基本小于 0.4,未达到显著水平(P<0郾 05),表
明大部分区域玉米成熟期由于其他环境要素的制约,对 9月均温的上升并不敏感。
2.3.3摇 玉米生育期对温度生长期长度的时空响应
从 1990—2009 期间玉米生育期与温度生长期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图 4),两者间相关系数具有明显区域差异。 其中黑龙
江省的三江平原东北部、吉林省中东部和松嫩平原局部,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多在 0.60 以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图
4),反映了该区域玉米生育期对温度生长期的增加表现为明显的提前趋势。 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东部和辽宁省中部,相关
系数也多在 0.40以上,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说明该区域玉米生育期延长与温度生长期的增加具有一定相关关系。 黑龙
江省北部、吉林省西部和辽宁省大部,两者相关系数基本小于 0.4,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该区域玉米生育期由于其他
环境要素的制约,对温度生长期的延长并不敏感。
3摇 讨论
本文利用近 20年来的农业物候观测记录,通过选取具有不同农业涵义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典型物候期,分析了气候变化背
景下东北三省玉米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为制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适应策略提供
了科学依据。 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 5月和 9月均温都出现了上升趋势,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的趋势。 这与贾建
3285摇 18期 摇 摇 摇 李正国摇 等:近 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4摇 中国东北三省 5月均温与玉米出苗期,9月均温与玉米成熟期,温度生长期与玉米生长期的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1990—2009)
Fig.4摇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significant levels between T5 and maize seedling stage, between T9 and maize maturity stage, between
temperature鄄allowing period and maize growth period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1990—2009)
英和郭建平,刘志娟等得出的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结果基本一致[14, 17] 。 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变化趋势为早种晚
收、生育期长的作物品种种植提供了必要的温度条件,而同期观测记录显示区域内主要作物的物候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与响应。 这与吴文斌等和国志兴等认为气候变暖使得中国东北地区耕地 /植被物候期在春季提前的结果基本一致[35鄄36] 。
本文描述了近 20年来东北三省玉米典型物候特征的变化规律,但尚有许多关键点有待深入探讨。 (1)考虑到区域内气候
条件变化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造成目前玉米物候期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人为控制和调整。 首先,研究期间区域内作物
类型发生了明显空间变化[23鄄24] 。 如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和三江平原的部分区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而春小麦种植面积出现
428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了明显下降。 其次,作物育种和栽培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18, 22] 。 例如,玉米和水稻作为东北粮食主产区的主要栽培作物,在气
候条件允许前提下,目前多通过作物育种延长生育期、特别是延长生殖生长期来提高产量,在农事活动中也都优先安排玉米和
水稻的种植,大都为早种晚收;而大豆和春小麦一般都是晚种早收,以错开农事,多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 由于目前农业物
候观测站点尚没有记录作物类型或种植方式的变化,导致所收集的物候信息不能完全反映区域内作物物候期特征的变化情形;
(2)本研究提供了直接针对玉米的物候特征变化信息,但在区分气候波动和人为品种调整造成的作物物候期变动研究方面仍
有待进一步深化;(3)基于站点的农业物候观测数据无法及时全面反映区域尺度上作物生长过程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诸如区
域温度、降水和日照时间等)的时空响应,目前,基于 NOAA / AVHR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 [36鄄37] 、SPOT / VGT ( Syst侉me Pour l忆Observation de la Terre / Vegetation) [38]以及 EOS / MODIS
(Earth Observing System /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39鄄40]等中高分辨率植被指数时序资料,可以更准确地反
映农作物的出苗、拔节、抽穗、收获等生育过程,适合大范围、快速监测作物的关键物候期[41鄄42] 。 未来的作物物候期研究将在站
点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植被指数拟合曲线提取作物生长季特征,从而更好地反映区域尺度上作物物候期特征的时空分异。
4摇 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物候期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作物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下的被动适应过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
业生产中通过作物品种的调整来应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过程。 近 20年来的农业物候观测记录显示区域内主要作物的物候
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响应。 (1)与 5月均温的增加趋势相对应,玉米出苗期出现了提前趋势,其中松嫩平原北部、吉
林省中东部和辽宁省中部提前趋势较为明显;(2)与 9月均温的增加趋势相对应,玉米成熟期出现了推迟趋势,其中吉林省中
东部推迟趋势较为明显;(3)与温度生长期增加势相对应,玉米的生育期整体表现显著延长态势。 总体上,东北三省生长季气
温条件变化使作物生长期内温度适宜程度偏好,有利于早种晚收、生育期长的作物品种。
References:
[ 1 ]摇 Tang G P, Li X B, Fischer G, Prieler S.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忆s agricultur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55(2): 129鄄138.
[ 2 ] 摇 Wang Z, Zheng Y P.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 on China忆s food secur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 20(3): 282鄄289.
[ 3 ] 摇 Qin D H, Lou Y, Chen Z L, Ren J W, Shen Y P. Latest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scienc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7, 3(6): 311鄄314.
[ 4 ] 摇 Battisti D S, Naylor R L. Historical warnings of future food insecurity with unprecedented seasonal heat. Science, 2009, 323(5911): 240鄄244.
[ 5 ] 摇 Chmielewski F M, M俟ller A, Bruns E. Climate changes and trends in phenology of fruit trees and field crops in Germany, 1961—2000.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4, 121(1 / 2): 69鄄78.
[ 6 ] 摇 Kaukoranta T, Hakala K. Impact of spring warming on sowing times of cereal potato and sugar beet in Finland. Agricultural and Food Science,
2008, 17(2): 165鄄176.
[ 7 ] 摇 Wang X H, Piao S L, Ciais P, Li J S, Friedlingstein P, Koven C, Chen A P. Spring temperature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 in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North America from 1982 to 2006.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
(4): 1240鄄1245.
[ 8 ] 摇 Mo F, Zhao H, Wang J Y, Qiang S C, Zhou H, Wang S M, Xiong Y C. The key issues on plant phenology under global chang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9): 2593鄄2601.
[ 9 ] 摇 Lin E D, Xu Y L, Jiang J H, Li Y E, Yang X, Zhang J Y, Li C X, Wu S H, Zhao Z Q, Wu J G, Ju H, Yan C R, Wang S R, Liu Y F, Du B
R, Zhao C Y, Qin B F, Liu C Z, Huang C Y, Zhang X Q, Ma S M.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II):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o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6, 2(2): 51鄄56.
[10] 摇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 摇 Wu W B, Tang H J, Yang P, Zhou Q B, Chen Z X, Shibasaki R. Model-based assessment of food security at a global scal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8): 907鄄918.
[12] 摇 Rosenzweig C, Parry M L.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orld food supply. Nature, 1994, 367(6459): 133鄄138.
[13] 摇 Ren G Y, Chu Z Y, Zhou Y Q, Xu M Z, Wang Y, Tang G L, Zhai P M, Shao X M, Zhang A Y, Chen Z H, Guo J, Liu H B, Zhou J X, Zhao
Z C, Zhang L, Bai H Z, Liu X F, Tang H Y. Recent progresses in studies of regiona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China.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5, 10(4): 701鄄716.
[14] 摇 Liu Z J, Yang X G, Wang W F, Li K N, Zhang X Y.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9, 20(9): 2199鄄2206.
[15] 摇 Ma S Q, An G, Wang Q, Xi Z X, Liu Y Y. Study on the variation laws of the thermal resources in maize鄄growing belt of Northeast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00, 22(5): 41鄄45.
[16] 摇 Wang S L, Zhuang L W, Wang F T.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rmal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in Recent 20 years.
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2003, 14(2): 152鄄164.
[17] 摇 Jia J Y, Guo J P. Studies on climatic resources change for maize over last 46 years 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09,
5285摇 18期 摇 摇 摇 李正国摇 等:近 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0(3): 302鄄307.
[18] 摇 Ma S Q, Wang Q, Luo X L.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Zea mays) growth and yield based on stage sow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5): 2131鄄2139.
[19] 摇 Gao Y G, Gu H, Ji J Z, Wang Y G. Simulation study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crop yiel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61 to 2003.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2007, 18(4): 532鄄538.
[20] 摇 Fang X Q, Wang Y, Xu T, Yun Y R. Contribution of climate warming to rice yiel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
(6): 820鄄828.
[21] 摇 Wang Z M, Song K S, Li X Y, Zhang B, Liu D W.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yield of maize in maize zone of Songnen Plain in the past 40 year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21(9): 112鄄117.
[22] 摇 Fang X Q, Sheng J F. Huma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changes in paddy planting are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3): 213鄄217.
[23] 摇 Yun Y R, Fang X Q, Wang Y, Tao J D, Qiao D F. Main grain crops structural change and its climate backgroun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5): 697鄄704.
[24] 摇 Zhu X X, Fang X Q, Wang Y. Responses of corn and rice planting area to temperature changes based on RS in the 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1): 66鄄71.
[25] 摇 Jin Z Q, Ge D K, Shi C L, Gao L Z. Several strategies of food crop producti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for adaptation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 modeling study.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2, 28(1): 24鄄31.
[26] 摇 Wang Y, Fang X Q, Xu T, Dai Y Q. Impact of climate warming and adaptation activities of rice plan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05, 27(1): 121鄄127.
[27] 摇 Li R P, Zhou G S, Shi K J, Xie Y B. Phe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and their response to the climate from 1980 to 2005.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37(31): 15197鄄15199.
[28] 摇 Yu X F, Zhuang D F. Monitoring forest phenophases of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MODIS NDVI data.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4): 111鄄117.
[29] 摇 He Q J, Zhou G S. Climatic suitability of potential spring maize cultiv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 ( 12):
3931鄄3939.
[30] 摇 He Q J, Zhou G S. The climatic suitability for maize cultivation i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57(4): 395鄄403.
[31] 摇 Shi S Q, Chen Y Q, Yao Y M, Li Z B, He Y B. Assessing natural quality and us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08, 30(3): 378鄄384.
[32] 摇 Li Z G, Tang H J, Yang P, Zhou Q B, Wang Y L, Wu W B, Yin H, Zhang L.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easonality parameters of crop
growing season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NDVI time series data.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11, 47(5): 882鄄 892.
[33] 摇 Guo Z X, Zhang X N, Wang Z M, Fang W H. Simulation and variation pattern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0, 29(1): 165鄄172.
[34] 摇 Ma M G, Wang J, Wang X M. Advance in the inter鄄annu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climat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6, 10(3): 421鄄431.
[35] 摇 Guo Z X, Zhang X N, Wang Z M, Fang W H.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Northeast China to climate change.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0, 29(3): 578鄄585.
[36] 摇 Wu W B, Yang P, Tang H J, Zhou Q B, Shibasaki R, Zhang L, Tang P Q. Spatio鄄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starting dates of growing season in
China忆s croplan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4): 1777鄄1786.
[37] 摇 Piao S L, Fang J Y, Zhou L M, Ciais P, Zhu B. Variations in satellite鄄derived phenology in China忆s temperate vegetation.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6, 12(4): 672鄄685.
[38] 摇 Li Z G, Yang P, Zhou Q B, Wang Y L, Wu W B, Zhang L, Zhang X F. 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rop phe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NDVI time series dat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11): 6216鄄6226.
[39] 摇 Zhang M W, Zhou Q B, Chen Z X, Zhou Y, Liu J, Cai C F. Crop acreage change detection based on phenology model.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6, 22(10): 139鄄144.
[40] 摇 Peng D L, Huang J F, Jin H M. The monitoring for sequential cropping index of arable land in Zhejiang province using MODIS鄄NDVI.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6, 39(7): 1352鄄1357.
[41] 摇 J觟nsson P, Eklundh L. Seasonality extraction by function fitting to time鄄series of satellite sensor data.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2, 40(8): 1824鄄1932.
[42] 摇 Wu W B, Yang P, Tang H J, Shibasaki R, Zhou Q B, Zhang L. Monitoring spatial patterns of cropland phenology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NOAA
NDVI data.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9, 42(2): 552鄄560.
参考文献:
[1] 摇 唐国平, 李秀彬, Fischer G, Prieler S.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0, 55(2): 129鄄138.
[2] 摇 王铮, 郑一萍. 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地理研究, 2001, 20(3): 282鄄289.
[3] 摇 秦大河, 罗勇, 陈振林, 任贾文, 沈勇平.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 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6):
628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11鄄314.
[8] 摇 莫非, 赵鸿, 王建永, 强生才, 周宏, 王绍明, 熊友才. 全球变化下植物物候研究的关键问题. 生态学报, 2011, 31(9): 2593鄄2601.
[9] 摇 林而达, 许吟隆, 蒋金荷, 李玉娥, 杨修, 张建云, 李从先, 吴绍洪, 赵宗群, 吴建国, 居辉, 严昌荣, 王守荣, 刘允芬, 杜碧兰, 赵成义,
秦保芳, 刘春蓁, 黄朝迎, 张小全, 马世铭.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域):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2):
51鄄56.
[11] 摇 吴文斌, 唐华俊, 杨鹏, 周清波, 陈仲新, Shibasaki R. 基于空间模型的全球粮食安全评价. 地理学报, 2010, 65(8): 907鄄918.
[13] 摇 任国玉, 初子莹,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01鄄716.
[14] 摇 刘志娟, 杨晓光, 王文峰, 李克南, 张晓煜.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9):
2199鄄2206.
[15] 摇 马树庆, 安刚, 王琪, 袭著香, 刘玉英. 东北玉米带热量资源的变化规律研究. 资源科学, 2000, 22(5): 41鄄45.
[16] 摇 王石立, 庄立伟, 王馥棠. 近 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农业生产水热条件影响的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2): 152鄄164.
[17] 摇 贾建英, 郭建平. 东北地区近 46年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3): 302鄄307.
[18] 摇 马树庆, 王琪, 罗新兰. 基于分期播种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Zea mays)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 28( 5):
2131鄄2139.
[19] 摇 高永刚, 顾红, 姬菊枝, 王育光. 近 43年来黑龙江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8(4): 532鄄538.
[20] 摇 方修琦, 王媛, 徐锬, 云雅如. 近 2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增产的贡献. 地理学报, 2004, 59(6): 820鄄828.
[21] 摇 王宗明, 宋开山, 李晓燕, 张柏, 刘殿伟. 近 40年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玉米带单产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9): 112鄄117.
[22] 摇 方修琦, 盛静芬. 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3): 213鄄217.
[23] 摇 云雅如, 方修琦, 王媛, 陶军德, 乔佃锋. 黑龙江省过去 20 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697鄄704.
[24] 摇 朱晓禧, 方修琦, 王媛. 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西部水稻、玉米种植范围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地理科学, 2008, 28(1): 66鄄71.
[25] 摇 金之庆, 葛道阔, 石春林, 高亮之. 东北平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 作物学报, 2002, 28(1): 24鄄31.
[26] 摇 王媛, 方修琦, 徐锬, 戴玉娟.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 资源科学, 2005, 27(1): 121鄄127.
[27] 摇 李荣平, 周广胜, 史奎桥, 谢艳兵. 1980—2005年玉米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31): 15197鄄15199.
[28] 摇 于信芳, 庄大方. 基于 MODIS鄄NDVI 数据的东北森林物候期监测. 资源科学, 2006, 28(4): 111鄄117.
[29] 摇 何奇瑾, 周广胜. 我国春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的气候适宜性. 生态学报, 2012, 32(12): 3931鄄3939.
[30] 摇 何奇瑾, 周广胜. 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 科学通报, 2012, 57(4): 267鄄275.
[31] 摇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东北地区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质量评价. 资源科学, 2008, 30(3): 378鄄384.
[32] 摇 李正国, 唐华俊, 杨鹏, 周清波, 王仰麟, 吴文斌, 殷贺, 张莉. 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东北地区耕地生长季特征识别与应用研究. 北京大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47(5): 882鄄892.
[33] 摇 国志兴, 张晓宁, 王宗明, 方伟华. 东北地区植被物候期遥感模拟与变化规律. 生态学杂志, 2010, 29(1): 165鄄172.
[34] 摇 马明国, 王建, 王雪梅.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遥感学报, 2006, 10(3): 421鄄431.
[35] 摇 国志兴, 张晓宁, 王宗明, 方伟华. 东北地区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2010, 29(3): 578鄄585.
[36] 摇 吴文斌, 杨鹏, 唐华俊, 周清波, Shibasaki R, 张莉, 唐鹏钦. 过去 20年中国耕地生长季起始期的时空变化. 生态学报, 2009, 29(4):
1777鄄1786.
[38] 摇 李正国, 杨鹏, 周清波, 王仰麟, 吴文斌, 张莉, 张小飞. 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 /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 生态学
报, 2009, 29(11): 6216鄄6226.
[39] 摇 张明伟, 周清波, 陈仲新, 周勇, 刘佳, 蔡崇法. 基于物候模型的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监测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10): 139鄄144.
[40] 摇 彭代亮, 黄敬峰, 金辉民. 基于 MODIS鄄NDVI 的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监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7): 1352鄄1357.
[42] 摇 吴文斌, 杨鹏, 唐华俊, Shibasaki R, 周清波, 张莉. 基于 NDVI 数据的华北地区耕地物候空间格局.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2):
552鄄560.
7285摇 18期 摇 摇 摇 李正国摇 等:近 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猿袁晕燥援员愿 杂藻责援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阅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葬早则燥藻糟燥造燥早赠 蚤灶 哉杂粤 匀哉粤晕郧 郧怎燥择蚤灶袁酝糟悦怎造造燥怎早澡 孕葬贼则蚤糟噪 耘援 渊缘源源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灶 憎葬贼藻则 枣燥燥贼责则蚤灶贼 酝粤 允蚤灶早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 渊缘源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葬灶凿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藻糟燥鄄藻糟燥灶燥皂蚤糟 泽赠泽贼藻皂泽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蚤灶 糟则燥责泽 渊则蚤糟藻袁 糟燥贼贼燥灶 葬灶凿 则葬责藻泽藻藻凿冤 蚤灶 允蚤葬灶早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杂哉晕 宰藻蚤皂蚤灶袁 韵哉 再蚤扎澡蚤袁 匀哉粤晕郧 郧怎燥择蚤灶 渊缘源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砸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葬皂燥灶早 凿则燥怎早澡贼袁 澡赠凿则葬怎造蚤糟 皂藻贼葬遭燥造蚤糟袁 糟葬则遭燥灶 泽贼葬则增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皂燥则贼葬造蚤贼赠 阅韵晕郧 蕴藻蚤袁 蕴陨 允蚤赠怎藻 渊缘源苑苑冤噎噎噎噎砸藻增蚤藻憎泽 燥灶 贼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葬灶凿 蚤贼泽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泽在耘晕郧 阅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允陨粤晕郧 蕴蚤造蚤灶早袁 在耘晕郧 悦燥灶早泽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源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葬灶凿 枣则葬糟贼葬造 枣藻葬贼怎则藻泽 燥枣 责怎则责造藻 泽燥蚤造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泽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责则燥糟藻泽泽藻泽 蚤灶 贼澡藻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鄄增燥蚤则 砸藻早蚤燥灶 宰粤晕郧 再蚤澡葬燥袁 郧耘晕郧 再葬灶早澡怎蚤袁 匀哉粤晕郧 在澡燥灶早澡怎葬 渊缘源怨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怎则枣葬糟藻 糟燥增藻则泽 燥灶 泽燥蚤造 则藻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怎则遭葬灶 葬则藻葬泽 云哉 在澡蚤澡燥灶早袁 匀哉再粤晕 允蚤葬燥择蚤袁 蕴陨 云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园园冤噎噎噎噎悦澡蚤造造蚤灶早 泽藻灶泽蚤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燥枣 贼澡则藻藻 糟造燥泽藻造赠 则藻造葬贼藻凿 责造葬灶贼泽 憎蚤贼澡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蚤灶增葬泽蚤增藻灶藻泽泽 蚤灶 杂燥怎贼澡 悦澡蚤灶葬宰粤晕郧 再怎贼葬燥袁 蕴陨 悦澡怎灶皂藻蚤袁 蕴陨 杂澡葬燥泽澡葬灶 渊缘缘园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枣造燥憎藻则 泽赠凿则燥皂藻 葬灶凿 责燥造造蚤灶葬贼蚤燥灶 葬凿葬责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凿藻泽藻则贼 则葬则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耘则藻皂燥泽责葬则贼燥灶 泽燥灶早燥则蚤糟怎皂 渊造蚤贼增援冤 灾葬泽泽援渊云葬遭葬糟藻葬藻冤杂匀陨 载蚤葬灶早袁 蕴陨哉 匀怎蚤造蚤葬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阅葬燥赠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责藻贼蚤贼蚤增藻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孕蚤泽贼蚤葬 泽贼则葬贼蚤燥贼藻泽 贼燥 则蚤糟藻 葬灶凿 蚤贼泽 蚤皂责葬糟贼泽 燥灶 则蚤糟藻 赠蚤藻造凿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泽杂匀耘晕 杂澡蚤糟葬蚤袁 载哉 郧葬燥枣藻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云怎凿燥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孕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则葬则藻 皂藻凿蚤糟蚤灶葬造 责造葬灶贼泽 月造藻贼蚤造造葬 泽贼则蚤葬贼葬宰哉 酝蚤灶早噪葬蚤袁 蕴陨哉 匀葬蚤袁 杂匀耘晕 在澡蚤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孕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杂燥造葬则 哉灾 则葬凿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郧则葬糟蚤造葬则蚤葬 造藻皂葬灶藻蚤枣燥则皂蚤泽 糟怎造贼怎则藻凿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泽 葬灶凿 悦韵圆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泽 再粤晕郧 再怎造蚤灶早袁 蕴陨 宰藻蚤袁 悦匀耘晕 宰藻蚤扎澡燥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泽燥蚤造 燥曾赠早藻灶 葬增葬蚤造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灶 早则藻藻灶澡燥怎泽藻 早葬泽藻泽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 蚤灶 葬 凿燥怎遭造藻 则蚤糟藻 枣蚤藻造凿匝陨晕 载蚤葬燥遭燥袁 蕴陨 再怎忆藻袁 宰粤晕 再怎灶枣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皂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 燥灶 晕匀猿 增燥造葬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怎灶凿藻则 灶燥鄄贼蚤造造葬早藻 责葬凿凿赠 枣蚤藻造凿泽酝粤 再怎澡怎葬袁 蕴陨哉 月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在澡蚤泽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贼怎凿赠 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灶藻贼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则葬贼藻 燥枣 贼憎燥 噪蚤灶凿泽 燥枣 贼则藻藻 泽澡葬责藻 葬灶凿 陨皂责葬糟贼 云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运燥则造葬 枣则葬早则葬灶贼 责藻葬则杂哉晕 郧怎蚤造蚤袁 载哉 酝蚤灶袁 蕴陨 允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葬灶凿 遭怎则蚤葬造 燥灶 早则燥憎贼澡袁 泽怎则增蚤增葬造袁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葬灶凿 贼则葬灶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燥枣 粤早则蚤燥责澡赠造造怎皂 泽择怎葬则则燥泽怎皂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在匀粤韵 匀葬造蚤灶袁 匝哉 匀葬燥袁 在匀韵哉 砸怎蚤造蚤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缘缘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怎泽蚤灶早 责造葬泽贼蚤糟 枣蚤造皂 葬泽 皂怎造糟澡 糟燥皂遭蚤灶藻凿 憎蚤贼澡 遭怎灶糟澡 责造葬灶贼蚤灶早 燥灶 泽燥蚤造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袁 皂燥蚤泽贼怎则藻 葬灶凿 赠蚤藻造凿 燥枣 泽责则蚤灶早 憎澡藻葬贼 蚤灶 葬泽藻皂蚤鄄葬则蚤凿 葬则藻葬 蚤灶 凿则赠造葬灶凿泽 燥枣 郧葬灶泽怎袁 悦澡蚤灶葬 宰粤晕郧 匀燥灶早造蚤袁 杂韵晕郧 杂澡葬灶早赠燥怎袁 在匀粤晕郧 载怎糟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贼怎凿赠 燥灶 泽燥蚤造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泽 泽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皂怎造遭藻则则赠 则蚤凿早藻 蚤灶 砸燥糟噪赠 阅藻泽藻则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蕴藻 月蚤泽泽燥灶灶葬蚤泽 皂藻贼澡燥凿宰粤晕郧 杂葬灶泽澡怎袁 匀哉粤晕郧 载蚤葬灶扎澡蚤袁 杂匀陨 阅燥灶早皂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枣藻则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灶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造燥泽泽 憎蚤贼澡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枣燥则皂泽 增蚤葬 则怎灶燥枣枣 葬灶凿 泽藻藻责葬早藻 怎灶凿藻则 孕澡赠造造燥泽贼葬糟澡赠 责则葬藻糟燥曾 泽贼葬灶凿泽悦匀耘晕 孕藻蚤责藻蚤袁 宰哉 允蚤葬泽藻灶袁 在匀耘晕郧 载蚤葬燥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早则燥怎责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鄄贼则葬灶泽枣燥则皂蚤灶早 皂蚤糟则燥遭藻泽 蚤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贼赠责藻泽 蚤灶 贼澡藻 蕴燥藻泽泽 郧怎造造赠则藻早蚤燥灶袁 悦澡蚤灶葬 载陨晕郧 载蚤葬燥赠蚤袁 匀哉粤晕郧 再蚤皂藻蚤袁粤晕 杂澡葬燥泽澡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贼赠责藻泽 燥灶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遭蚤燥皂葬泽泽 悦袁 晕袁 孕 燥灶 贼澡藻 蕴燥藻泽泽 匀蚤造造赠 粤则藻葬在匀粤韵 栽燥灶早袁再粤晕 匀葬燥袁允陨粤晕郧 再怎藻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缘远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皂怎造糟澡蚤灶早 皂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 燥灶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藻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泽燥蚤造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蚤灶 孕澡赠造造燥泽贼葬糟澡赠泽 责则葬藻糟燥曾 泽贼葬灶凿郧哉韵 在蚤憎怎袁 再哉 宰藻灶曾蚤葬灶袁 悦匀耘晕 杂澡怎葬灶早造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则葬蚤灶枣葬造造 燥灶 贼澡藻 泽藻葬泽燥灶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则藻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匀怎造怎灶遭藻则 酝藻葬凿燥憎 杂贼藻责责藻宰粤晕郧 载怎袁 再粤晕 再怎糟澡怎灶袁 再粤晕 砸怎蚤则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葬贼蚤葬造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枣蚤灶藻 则燥燥贼泽 蚤灶 葬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 遭则燥葬凿鄄造藻葬增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泽葬皂责造蚤灶早 泽贼则葬贼藻早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泽燥蚤造 糟燥则蚤灶早皂藻贼澡燥凿 匀哉粤晕郧 悦澡葬燥糟澡葬燥袁 匀哉粤晕郧 允蚤灶曾怎藻袁 载陨韵晕郧 阅藻糟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造藻葬枣 贼则葬蚤贼泽 葬灶凿 宰哉耘 憎蚤贼澡 糟则燥憎灶 澡藻蚤早澡贼 燥枣 枣燥怎则 贼葬造造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匀耘 悦澡怎灶曾蚤葬袁蕴陨 允蚤赠怎藻袁 酝耘晕郧 孕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源源冤噎噎噎杂葬责 枣造燥憎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孕燥责怎造怎泽 葬造遭葬 蕴援伊孕援贼葬造葬泽泽蚤糟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葬则蚤凿 凿藻泽藻则贼 葬则藻葬 在匀粤晕郧 允怎灶袁 蕴陨 载蚤葬燥枣藻蚤袁 蕴陨 允蚤葬灶早怎蚤袁藻贼 葬造 渊缘远缘缘冤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蚤皂怎造葬贼藻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蚤灶糟则藻葬泽藻 葬灶凿 增葬则赠 造蚤贼贼造藻 择怎葬造蚤贼赠 燥灶 造蚤贼贼藻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蕴陨哉 砸怎蚤责藻灶早袁 酝粤韵 在蚤躁怎灶袁 蕴陨 载蚤灶早澡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造藻葬枣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糟澡藻皂蚤泽贼则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灶 造蚤贼贼藻则 贼怎则灶燥增藻则 蚤灶 葬灶 葬则蚤凿鄄澡燥贼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允蚤灶泽澡葬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蚤灶葬再粤晕 月葬灶早早怎燥袁 允陨 在澡燥灶早澡怎葬袁 匀耘 郧怎葬灶早曾蚤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责葬则蚤泽燥灶 燥枣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灶燥灶鄄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葬造 糟葬则遭燥澡赠凿则葬贼藻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灶藻憎 贼憎蚤早泽 葬灶凿 燥造凿 遭则葬灶糟澡藻泽 枣燥则 员圆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在匀粤晕郧 匀葬蚤赠葬灶袁 宰粤晕郧 悦澡怎葬灶噪怎葬灶袁 宰粤晕郧 载蚤灶早糟澡葬灶早 渊缘远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遭蚤灶藻凿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则燥燥贼 糟怎贼贼蚤灶早袁 葬怎曾蚤灶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袁 葬灶凿 责燥贼葬泽泽蚤怎皂 枣藻则贼蚤造蚤扎藻则 燥灶 早则燥憎贼澡袁 泽怎早葬则院灶蚤糟燥贼蚤灶藻 则葬贼蚤燥袁 葬灶凿 燥则早葬灶蚤糟 责燥贼葬泽泽蚤鄄怎皂 蚤灶凿藻曾 燥枣 枣造怎藻鄄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宰哉 再葬灶澡怎蚤袁 载哉耘 蕴蚤曾蚤灶袁 载哉 在蚤糟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责澡燥贼燥责藻则蚤燥凿 葬灶凿 澡蚤早澡 枣葬贼 凿蚤藻贼 燥灶 藻灶藻则早赠 蚤灶贼葬噪藻 葬灶凿 贼澡藻则皂燥早藻灶藻泽蚤泽 蚤灶 枣藻皂葬造藻 粤责燥凿藻皂怎泽 糟澡藻增则蚤藻则蚤郧粤韵 宰藻灶则燥灶早袁在匀哉 宰葬灶造燥灶早袁酝耘晕郧 蕴蚤澡怎葬袁藻贼 葬造 渊缘远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凿蚤藻贼葬则赠 糟澡造燥则燥早藻灶蚤糟 葬糟蚤凿 泽怎责责造藻皂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灶 葬灶贼蚤燥曾蚤凿葬灶贼 泽赠泽贼藻皂 葬灶凿 葬灶贼蚤鄄造燥憎 泽葬造蚤灶蚤贼赠 燥枣 蕴蚤贼燥责藻灶葬藻怎泽 增葬灶灶葬皂藻蚤宰粤晕郧 再怎灶袁 蕴陨 在澡藻灶早袁 蕴陨 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燥枣 凿藻泽藻则贼 责造葬灶贼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袁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蚤灶贼藻则泽责藻糟蚤枣蚤糟 葬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贼燥 泽燥蚤造 泽葬造蚤灶蚤贼赠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在匀粤晕郧 载怎藻灶蚤袁 蕴譈 郧怎葬灶早澡怎蚤袁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蚤灶 葬 糟澡则燥灶燥泽藻择怎藻灶糟藻 燥枣 噪葬则泽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酝葬泽澡葬灶 糟燥怎灶贼赠袁 郧怎葬灶早曾蚤宰耘晕 再怎葬灶早怎葬灶早袁 蕴耘陨 蕴蚤择怎灶袁 在匀哉 匀燥灶早早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遭藻贼憎藻藻灶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葬灶凿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燥枣 孕蚤灶怎泽 贼葬蚤憎葬灶藻灶泽蚤泽 蚤灶 阅葬蚤赠怎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蕴陨哉 允蚤灶枣怎袁在匀哉 阅藻澡怎葬灶早袁蕴粤晕 杂蚤则藻灶袁藻贼 葬造 渊缘苑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泽燥蚤造 枣葬怎灶葬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凿怎则蚤灶早 造蚤贼贼藻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葬贼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责澡藻灶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贼葬早藻泽 蚤灶 贼澡藻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遭则燥葬凿鄄造藻葬增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泽 蚤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 遭葬泽蚤灶 宰粤晕郧 宰藻灶躁怎灶袁 再粤晕郧 宰葬灶择蚤灶袁 栽粤晕 月燥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葬灶凿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泽燥蚤造 造葬遭蚤造藻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燥枣 皂蚤凿鄄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 遭则燥葬凿造藻葬增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 凿怎则蚤灶早 灶葬贼怎则葬造 泽怎糟糟藻鄄泽泽蚤燥灶 云粤晕 再怎藻曾蚤灶袁再粤晕郧 再怎泽澡藻灶早袁再粤晕郧 在澡蚤躁蚤藻袁藻贼 葬造 渊缘苑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悦袁 晕袁 孕 枣燥则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责造葬灶贼泽 葬灶凿 泽燥蚤造 蚤灶 贼澡藻 澡蚤灶贼藻则造葬灶凿 燥枣 栽葬噪造蚤皂葬噪葬灶 阅藻泽藻则贼蕴陨 悦燥灶早躁怎葬灶袁 蕴耘陨 允蚤葬择蚤葬灶早袁 载哉 载蚤灶憎藻灶袁藻贼 葬造 渊缘苑远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 责则藻造蚤皂蚤灶葬则赠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燥灶 燥灶 贼澡藻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贼澡藻 栽怎灶凿则葬 杂憎葬灶 渊悦赠早灶怎泽 糟燥造怎皂遭蚤葬灶怎泽冤 蚤灶 孕燥赠葬灶早 蕴葬噪藻阅粤陨 晕蚤葬灶澡怎葬袁 杂匀粤韵 酝蚤灶早择蚤灶袁允陨粤晕郧 蕴蚤澡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藻灶则蚤糟澡皂藻灶贼 葬灶凿 枣蚤泽澡 泽贼燥糟噪蚤灶早 燥灶 泽怎糟糟藻泽泽蚤燥灶 葬灶凿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悦匀耘晕 悦澡怎灶袁 蕴陨 杂蚤躁蚤葬袁 载陨粤韵 蕴蚤躁怎葬灶袁 匀粤晕 月燥责蚤灶早 渊缘苑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凿藻责燥泽蚤贼蚤燥灶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葬灶凿 燥则早葬灶蚤糟 泽藻凿蚤皂藻灶贼 糟燥皂责燥灶藻灶贼 燥枣 阅葬早扎藻 悦燥袁 葬 泽葬造蚤灶藻 造葬噪藻 蚤灶 栽蚤遭藻贼袁 悦澡蚤灶葬蕴陨哉 杂澡葬泽澡葬袁 允陨粤 匝蚤灶曾蚤葬灶袁 蕴陨哉 载蚤枣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葬贼蚤燥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蚤灶贼藻则葬糟贼蚤灶早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葬皂燥灶早 皂怎造贼蚤责造藻 责则燥增蚤泽蚤燥灶蚤灶早 葬灶凿 则藻早怎造葬贼蚤灶早 泽藻则增蚤糟藻泽 燥枣 栽蚤遭藻贼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鄄贼藻皂 孕粤晕 再蚤灶早袁 载哉 在藻灶早则葬灶早袁 再哉 悦澡藻灶早择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凿蚤泽泽造燥增藻凿 葬皂蚤灶燥 葬糟蚤凿泽 蚤灶 蕴葬噪藻 栽葬蚤澡怎袁 悦澡蚤灶葬 再粤韵 载蚤灶袁 在匀哉 郧怎葬灶早憎藻蚤袁 郧粤韵 郧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园圆冤噎噎噎噎砸杂鄄 葬灶凿 郧陨杂鄄遭葬泽藻凿 泽贼怎凿赠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 则藻早蚤燥灶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悦澡葬燥澡怎 蕴葬噪藻 月葬泽蚤灶袁 粤灶澡怎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宰粤晕郧 悦澡怎葬灶澡怎蚤袁 宰哉 蕴蚤袁 宰粤晕郧 载蚤灶赠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则藻灶凿泽 燥枣 泽责则蚤灶早 皂葬蚤扎藻 责澡藻灶燥责澡葬泽藻泽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蚤灶 贼澡则藻藻 责则燥增蚤灶糟藻泽 燥枣 晕燥则贼澡藻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凿怎则蚤灶早贼澡藻 责葬泽贼 圆园 赠藻葬则泽 蕴陨 在澡藻灶早早怎燥袁 再粤晕郧 孕藻灶早袁 栽粤晕郧 匀怎葬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藻糟蚤藻泽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枣燥则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则藻澡葬遭蚤造蚤贼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贼燥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孕燥赠葬灶早 蕴葬噪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泽载陨耘 阅燥灶早皂蚤灶早袁 允陨晕 郧怎燥澡怎葬袁 在匀韵哉 再葬灶早皂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圆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藻皂责燥则葬造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贼澡藻 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遭蚤燥皂葬泽泽 蚤灶 贼澡藻 孕藻葬则造 砸蚤增藻则 阅藻造贼葬 宰粤晕郧 悦澡葬燥袁 蕴陨 载蚤灶澡怎蚤袁 蕴粤陨 在蚤灶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辕 造葬灶凿 糟燥增藻则 葬灶凿 蚤贼泽 凿则蚤增蚤灶早 枣燥则糟藻泽 蚤灶 晕葬灶躁蚤灶早 枣则燥皂 员怨怨缘 贼燥 圆园园愿允陨粤 月葬燥择怎葬灶袁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早袁匝陨哉 耘则枣葬 渊缘愿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蚤贼泽 造葬遭蚤造藻 枣则葬糟贼蚤燥灶泽 蚤灶 贼燥责泽燥蚤造 憎蚤贼澡 葬造贼蚤贼怎凿藻 蚤灶 泽怎遭葬造责蚤灶藻鄄葬造责蚤灶藻 葬则藻葬 燥枣 泽燥怎贼澡憎藻泽贼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匝陨晕 允蚤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匝蚤灶袁 杂哉晕 匀怎蚤 渊缘愿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糟葬则遭燥灶 泽蚤灶噪 燥枣 怎则遭葬灶 枣燥则藻泽贼泽 葬灶凿 藻枣枣蚤糟葬糟赠 燥灶 燥枣枣泽藻贼贼蚤灶早 藻灶藻则早赠 糟葬则遭燥灶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枣则燥皂 糟蚤贼赠 蚤灶 郧怎葬灶早扎澡燥怎在匀韵哉 允蚤葬灶袁 载陨粤韵 砸燥灶早遭燥袁 在匀哉粤晕郧 悦澡葬灶早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郧则燥怎灶凿憎葬贼藻则 泽葬造贼 糟燥灶贼藻灶贼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蚤贼泽 泽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皂葬糟澡蚤灶藻 造藻葬则灶蚤灶早 皂燥凿藻造 蚤灶 澡蚤灶贼藻则造葬灶凿泽 燥枣 栽葬噪造蚤皂葬噪葬灶 阅藻泽藻则贼云粤晕 允蚤灶早造燥灶早袁 蕴陨哉 匀葬蚤造燥灶早袁 蕴耘陨 允蚤葬择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糟燥燥则凿蚤灶葬贼蚤燥灶 凿藻早则藻藻 遭藻贼憎藻藻灶 怎则遭葬灶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泽 责燥贼藻灶贼蚤葬造泽 蚤灶 葬则蚤凿 燥葬泽蚤泽 糟蚤贼赠载陨粤 云怎择蚤葬灶早袁栽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再粤晕郧 阅藻早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缘愿愿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灶早 葬灶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蚤灶凿蚤糟藻泽 泽赠泽贼藻皂 贼燥 葬灶葬造赠扎藻 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藻凿 则藻早蚤燥灶葬造 糟葬则则赠蚤灶早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糟燥葬泽贼葬造 扎燥灶藻泽院 葬 糟葬泽藻 蚤灶 晕葬灶贼燥灶早宰耘陨 悦澡葬燥袁 再耘 杂澡怎枣藻灶早袁 郧哉韵 在澡燥灶早赠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怨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云蚤泽澡 泽责藻糟蚤藻泽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蚤灶 在澡燥灶早躁蚤藻泽澡葬灶 陨泽造葬灶凿泽 酝葬则蚤灶藻 孕则燥贼藻糟贼藻凿 粤则藻葬 渊酝孕粤冤 蕴陨粤晕郧 允怎灶袁 载哉 匀葬灶曾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宰藻蚤凿蚤灶早 渊缘怨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造燥灶早鄄贼藻则皂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灶藻贼鄄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蚤灶 贼澡藻 贼蚤凿葬造 枣则藻泽澡憎葬贼藻则 藻泽贼怎葬则赠 燥枣 悦澡葬灶早躁蚤葬灶早 凿怎则蚤灶早 憎藻贼 泽藻葬泽燥灶允陨粤晕郧 在澡蚤遭蚤灶早袁 蕴陨哉 允蚤灶早躁蚤灶早袁 蕴陨 匀燥灶早造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怨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贼怎凿赠 燥枣 怎则遭葬灶 皂藻贼葬遭燥造蚤糟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灶藻贼憎燥则噪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阅葬造蚤葬灶蕴陨哉 郧藻灶早赠怎葬灶袁 再粤晕郧 在澡蚤枣藻灶早袁 悦匀耘晕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怨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云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燥枣 则藻泽蚤凿藻灶贼泽忆 贼燥造藻则葬灶糟藻 贼燥憎葬则凿泽 憎蚤造凿 遭燥葬则 蚤灶 葬灶凿 灶藻葬则 灶葬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则增藻院 栽葬噪蚤灶早 贼澡藻 匀藻蚤造燥灶早躁蚤葬灶早 云藻灶早澡怎葬灶早泽澡葬灶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 葬泽 贼澡藻 藻曾葬皂责造藻 载哉 云藻蚤袁悦粤陨 栽蚤躁蚤怎袁允哉 悦怎灶赠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缘怨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匀藻则凿泽皂藻灶忆泽 憎蚤造造蚤灶早灶藻泽泽 贼燥 责葬则贼蚤糟蚤责葬贼藻 蚤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则燥贼藻糟贼蚤燥灶 蚤灶 杂葬灶躁蚤葬灶早赠怎葬灶 砸藻早蚤燥灶袁 悦澡蚤灶葬蕴陨 匀怎蚤皂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粤灶造怎袁宰粤晕郧 杂澡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缘怨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枣蚤则泽贼 枣造怎泽澡 蚤灶 则葬蚤灶枣葬造造 则怎灶燥枣枣 蚤灶 杂澡藻灶赠葬灶早 怎则遭葬灶 糟蚤贼赠 蕴陨 悦澡怎灶造蚤灶袁 蕴陨哉 酝蚤葬燥袁 匀哉 再怎葬灶皂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怨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远怨缘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猿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猿园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陈利顶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猿卷摇 第 员愿期摇 渊圆园员猿年 怨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猿摇 晕燥郾 员愿 渊杂藻责贼藻皂遭藻则袁 圆园员猿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