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urface pollen research of Nanshan region, Shihezi City in Xinjiang

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圆园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员园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中小尺度下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空间变异 杨铭霞袁陈新军袁冯永玖袁等 渊远源圆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水分和温度对若尔盖湿地和草甸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王摇 丹袁吕瑜良袁徐摇 丽袁等 渊远源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对开垦干扰的响应及其种群生态对策 袁摇 帅袁付和平袁武晓东袁等 渊远源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转 月贼基因棉花对烟粉虱天敌昆虫龟纹瓢虫的影响 周福才袁顾爱祥袁杨益众袁等 渊远源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卫摇 伟袁余摇 韵袁贾福岩袁等 渊远源远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丹顶鹤春迁期觅食栖息地多尺度选择要要要以双台河口保护区为例 吴庆明袁邹红菲袁金洪阳袁等 渊远源苑园冤噎噎噎
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张摇 卉袁张摇 芸袁杨振京袁等 渊远源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鄱阳湖湿地两种优势植物叶片 悦尧晕尧孕 动态特征 郑艳明袁尧摇 波袁吴摇 琴袁等 渊远源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 黄金龙袁居为民袁郑摇 光袁等 渊远源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异质性光照下匍匐茎草本狗牙根克隆整合的耗益 陶应时袁洪胜春袁廖咏梅袁等 渊远缘园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湘潭锰矿废弃地栾树人工林微量元素生物循环 罗赵慧袁田大伦袁田红灯袁等 渊远缘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接种彩色豆马勃对模拟酸沉降下马尾松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陈摇 展袁王摇 琳袁尚摇 鹤 渊远缘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尧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陈心想袁何绪生袁耿增超袁等 渊远缘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张摇 莉袁温仲明袁苗连朋 渊远缘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榆紫叶甲赤眼蜂基础生物学特性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 王秀梅袁臧连生袁林宝庆袁等 渊远缘缘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几种生态因子对拟目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 彭瑞冰袁蒋霞敏袁 于曙光袁等 渊远缘远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海南铜鼓岭灌木林稀疏规律 周摇 威袁龙摇 成袁杨小波袁等 渊远缘远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青海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赵志平袁吴晓莆袁李摇 果袁等 渊远缘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影响 肖银龙袁涂利华袁胡庭兴袁等 渊远缘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光合色素的钦州湾平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蓝文陆袁黎明民袁李天深 渊远缘怨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功能性状的常绿阔叶植物防火性能评价 李修鹏袁杨晓东袁余树全袁等 渊远远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北京西山地区大山雀与其它鸟类种群种间联结分析 董大颖袁范宗骥袁李扎西姐袁等 渊远远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被动式电子标签用于花鼠种群动态研究的可行性 杨摇 慧袁马建章袁戎摇 可 渊远远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华北冬小麦降水亏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刘摇 勤袁梅旭荣袁严昌荣袁等 渊远远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云粤匀孕鄄栽韵孕杂陨杂法的我国省域低碳发展水平评价 胡林林袁贾俊松袁毛端谦袁等 渊远远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河漫滩湿地生态阈值要要要以二卡自然保护区为例 胡春明袁刘摇 平袁张利田袁等 渊远远远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应用 蕴藻 月蚤泽泽燥灶灶葬蚤泽 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摇 雷袁安韶山袁黄华伟 渊远远苑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湖滨湿地植被及土壤退化特征 唐明艳袁杨永兴 渊远远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近 员园年北京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
李晓萌袁孙永华袁孟摇 丹袁等 渊远远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库区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的稳定 悦尧晕同位素分析 李摇 斌袁徐丹丹袁王志坚袁等 渊远苑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研究简报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 陈文婧袁李春义袁何桂梅袁等 渊远苑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植被恢复对洪雅县近 员缘年景观格局的影响 王摇 鹏袁李贤伟袁赵安玖袁等 渊远苑圆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高盐下条斑紫菜光合特性和 杂鄄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周向红袁易乐飞袁徐军田袁等 渊远苑猿园冤噎
学术信息与动态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要要要圆园员猿年第 员员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渊 陨晕栽耘悦韵蕴 悦燥灶早则藻泽泽冤会议述评
房学宁袁赵文武 渊远苑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要要要圆园员猿年第 远届生态系统服务伙伴国际学术年会述评 巩摇 杰袁 岳天祥 渊远苑源员冤噎噎噎
回顾过去袁引领未来要要要要圆园员猿年第 缘届国际生态恢复学会大会渊杂耘砸 圆园员猿冤简介
彭少麟袁陈宝明袁周摇 婷 渊远苑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园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员园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荒漠旱獭要要要旱獭属啮齿目尧松鼠科尧旱獭属袁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遥 旱獭多栖息于平原尧山地和荒漠草原地
带袁集群穴居袁挖掘能力甚强袁洞道深而复杂袁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袁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袁形
成旱獭丘遥 荒漠啮齿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袁农业开垦对功能相对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的干扰极大袁往往
导致栖息地破碎化袁对动植物种产生强烈影响袁啮齿动物受到开垦干扰后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的生态对策袁是荒
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3 卷第 20 期
2013年 10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3,No.20
Oct.,2013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2386);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CB954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2212,
4060110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 年青年人才项目以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收稿日期:2013鄄01鄄16;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5鄄27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zhangygl@ ibcas.ac.cn
DOI: 10.5846 / stxb201301160108
张卉,张芸,杨振京,阎平,孔昭宸,阎顺.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生态学报,2013,33(20):6478鄄6487.
Zhang H, Zhang Y, Yang Z J,Yan P,Kong Z C,Yan S.Surface pollen research of Nanshan region, Shihezi City in Xinjiang.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
(20):6478鄄6487.
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张摇 卉1,2,张摇 芸1,*,杨振京3,阎摇 平4,孔昭宸1,阎摇 顺5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09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摇 100049;
3.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正定摇 050803;4.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河子摇 832003;
5.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摇 830011)
摘要:天山作为亚洲大陆最大的山系之一,横贯于新疆的中部,成为分隔南、北疆自然地理区系的山系,它对花粉的传播、保存、
搬运与沉积具有重大作用。 根据对西北干旱区域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一条沿着海拔高度从 2400 m到 300 m的样带所采集的
23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资料,探讨了北坡垂直带的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 该区表土孢
粉谱可分为 4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森林植被带、森林草原植被带、蒿属荒漠带和典型荒漠带。 比较特殊的是典型荒漠带被
划分为两个亚带,一个亚带是以蒿属、藜科占主要成分的典型荒漠带,另一亚带蒿属、藜科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沼泽蕨和芦苇植
硅体,兼具典型荒漠和湿地特征。 在海拔 400 m以上,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较好,带玉中较高含量的云杉花粉验证
了以云杉为主的森林植被带。 带域中以云杉为主的乔木植物和含量较高的藜科、蒿属和蓼属等草本植物为主的孢粉组合特征
与森林鄄草原植被带的植被特征较为类似。 云杉属花粉在海拔低于 1350 m的地方即林带下方所占的比例很小,一方面由于距
林地的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可能是山风气流对云杉花粉往下搬运的能力较弱所致。 带芋的蒿属花粉含量较高,与该带植被中
绢蒿较多有一定的关系,带郁以藜科为主的花粉组合特征代表了这个植被带的荒漠植被类型。 但是在海拔 400 m之下,带郁的
亚带郁2的高含量的沼泽蕨和芦苇植硅体的孢粉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古湿地环境。 通过该部分表土花粉组合特征与草
滩湖剖面孢粉谱的对比,验证了当地农业种植选址的生态可行性,同时就开垦程度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另外,亚带
郁2的蒿属 /藜科(Artemisia / Chenopodiaceae(A / C))比值比亚带郁1高,可能与该样点受人为扰动较大有关。
关键词:天山北坡;表土花粉;云杉;草本植物;表土花粉代表性;新疆
Surface pollen research of Nanshan region, Shihezi City in Xinjiang
ZHANG Hui1,2, ZHANG Yun1,*, YANG Zhenjing3,YAN Ping4,KONG Zhaochen1,YAN Shun5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Institutes of Hydrologic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Zhengding 050803, China
4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5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China
Abstract: Tianshan Mountains, one of the largest Mountain Ridges in the Asian continent, divide Xinjiang province into
two different natural geographical parts: south and north Xinjiang. They display a distinct vertical gradien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soil typ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persal, preservation and deposition of polle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vegetation and surface pollen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we collected 23 modern pollen samples from Nanshan hill of Shihezi city along an altitudinal
http: / / www.ecologica.cn
gradient from 300 m to 2400 m. In this study, the altitudinal pollen spectra could be subdivided into 4 pollen assemblage
zones ( forest vegetation, forest鄄steppe, Artemisia desert and typical desert), and 2 subzones (Artemisia鄄Chenopodiaceae
typical desert and Thelypteris鄄Phragmites鄄Artemisia鄄Chenopodiaceae typical desert), based on modern vegetation dat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pollen spect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at elevations above 400 m
provide a good indication of modern vegetation. The most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Zone 玉 is that it ha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spruce and a very high mean vegetation cover of Picea schrenkiana. The pollen samples in Zone 域 are
dominated by Picea, Chenopodiaceae, Artemisia and Polygonum and thus represent forest鄄steppe vegetation. Below 1350 m,
pollen percentages of spruce are very low, partly because they are far away from the spruce forest and partly because the
wind鄄driven downhill transport of arboreal pollen to lower elevation is not strong. Higher pollen percentages of Artemisia in
Zones 芋 are from relatively high vegetation cover of Seriphidiam sp.. The percentages of Artemisia and Chenopodiaceae
pollen in the zone are both more than 30%, and thus reflect Artemisia desert vegetation. Mean vegetation covers of desert
vegetation are high in Zone 郁, and pollen percentages of Chenopodiaceae are also high. However, surface pollen spectra
can not accurately reflect modern vegetation at elevations lower than 400 m. Regional pollen spectra reflect desert vegetation
in the Zone 郁2 . But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lypteris spore and Phragmites fan鄄shaped phytolith are recorded in the zone,
suggesting the local wetl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tudy the surface pollen source areas, we collected surface pollen at
different altitude and identified the pollen categories. As was expected, few Thelypteris spore and Phragmites phytolith are
indentified at elevations above 400 m, inferring that they were not transported by flowing water and air.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ollen spectrum of Caotanhu fossil profile, it is able to verify the ecological feasibility of the selection of agricultural
sites, and als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ultivation on environment. The Artemisia / Chenopodiaceae (A / C) value is a
good indicator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 index for distinguishing steppe and desert vegetation in semi鄄arid and arid area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value in Zone 郁2 is higher than in Zone 郁1 . We think that it is not linked to climatic drying but
probably reflect human disturbance at Caotanhu. So in some local environments, the value should be used carefully when
human disturbance is involved in reconstructing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surface pollen; Picea; herbaceous plant; representation of surface
pollen; Xinjiang
新疆处于西风环流、蒙古高压和季风环流的交汇地带,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 由于独特的地理
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新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1鄄4],天山作为亚洲大陆最大的山系之一,
横贯于新疆的中部,成为分隔南、北疆自然地理区系的山系。 北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
-4—9 益,全年降水量 150—200 mm 以上;南疆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气温 7—14 益,全年降水量
25—100 mm[5]。 因此由于天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于新疆气候的研究,甚至全球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6鄄8]。
孢粉分析是第四纪植被、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孢粉组合可以恢复古植被,进而重建古气候、
古环境[9鄄11]。 但是,不同植物的孢粉产量、大小、保存、传播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孢粉组合中的孢粉
数量和百分比、浓度、沉积率比例不一定与实际植被中该植物的数量和比例完全一致[12]。 而表土孢粉与植被
关系的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对现代植被与表土孢粉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将化石孢粉重建
古植被的误差尽量减小[13]。 近些年,天山北坡表土花粉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 潘安定[14]首次应用灰色系
统对天山北坡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新疆干旱区花粉组合与植
被类型对应上的准确性。 阎顺等[15]对表土中云杉花粉的含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对其传播的机制有了
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云杉花粉在植被重建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 杨振京等[16]在对该区进行
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天山北坡植被垂直带的表土花粉谱,基本反应了植被特征。 这些成果开创了天山北
974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卉摇 等: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坡的表土花粉研究工作,为后来该地区的表土及地层花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很多工作还有
待进一步探讨,花粉与植被对应关系的真实性以及植物在群落中的数量关系的研究就相对欠缺。
另外,表土花粉直接反映古植被的情况在以前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因此,本文拟通过石河子南山地区 23
个不同海拔的表土孢粉分析,并与地层花粉谱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表土孢粉与植被的对应关系,并对表
土花粉反映历史时期古植被的情况进行初步探讨,为更好地认识南山地区古气候环境演变提供参考依据。
1摇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石河子市,境内有玛纳斯河、宁家河、金沟河、大南沟河、巴音沟河等。 气候上属于温带大陆性
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 2.5—5.0 益,1月平均气温为-15—-20 益,7月平均气温为 20—25 益,年均降水
量多在 500 mm以上,是中国干旱区中的湿岛。 降水季节变化很大,最大降水集中在 5、6两月,以 2月份最少。
所有植被垂直带谱的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差异在于同一类型垂直带的上下限高度及带幅宽度不同。 带谱之间
存在明显的过渡,植被垂直带可分为高山座垫植被带(>3400 m)、高山亚高山草甸带(3400—2700 m)、中山森
林植被带(2700—1720 m)、森林草原过渡带(1720—1300 m)、蒿属荒漠带(1300—700 m)和典型荒漠带
(<700 m)。
表土采样点所在的石河子南山,距乌鲁木齐 75 km,属北天山的喀拉乌成山北麓,地处中山与低山过渡
带,平均海拔 1922 m,年降雨量 400—600 mm,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10.4 益,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12.4 益。 无霜期 77 d,平均降水量 456.3 mm,年平均蒸发量为 1008郾 3 mm,夏季多雨,冬有积雪,这一地区的
气候、地貌和植被垂直带分带明显,具有多种植被带类型,从下至上可分为:典型荒漠带、蒿属荒漠带、森林草
原过渡带、山地云杉林带等[17]。
2摇 实验方法
2.1摇 野外采样
沿着玛纳斯河海拔高度从约 2400 m 到 300 m 左右,每间隔海拔高度 50—100 m 取样 1 次,其中海拔为
650—400 m的地点,由于处在农田地带受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采样,总共采集了 23 块表土样品(表 1),主要
收集地表的枯落物和苔藓、地衣,当缺少枯落物和苔藓、地衣时,则采集少量表土,并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记录每
个采样点的经纬度和海拔。 样品按照海拔高度的顺序进行编号(表 1)。
表 1摇 新疆南山地区各样品对应的海拔与现代植被带类型
Table 1摇 Altitudes and vegetation zones of all samples from Nanshan region of Xinjiang
样号
Sample
海拔 / m
Altitude
植被带类型
Vegetation zone
样号
Sample
海拔 / m
Altitude
植被带类型
Vegetation zone
1 2400 森林植被带 13 1250 蒿属荒漠带
2 2350 森林植被带 14 1150 蒿属荒漠带
3 2250 森林植被带 15 1050 蒿属荒漠带
4 2150 森林植被带 16 950 蒿属荒漠带
5 2050 森林植被带 17 850 蒿属荒漠带
6 1950 森林植被带 18 750 典型荒漠带
7 1900 森林植被带 19 650 典型荒漠带
8 1850 森林植被带 20 380 典型荒漠带
9 1700 森林植被带 21 380 典型荒漠带
10 1620 森林草原过渡带 22 377 典型荒漠带
11 1450 森林草原过渡带 23 377 典型荒漠带
12 1350 森林草原过渡带
2.2摇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在实验室每块样品取 50 g,个别样品为 100 g,样品处理前,每个样品外加入 1 粒石松孢子片(26000 粒 /
片)作为指示剂以计算孢粉浓度,采用常规的酸、碱处理和重液浮选的方法进行花粉提取,应用 Olympus 光学
084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1摇 新疆南山地区表土花粉采样点
摇 Fig.1摇 Study area and locations of surface pollen sampling sites in
Nanshan region of Xinjiang
显微镜 CX31在 40伊10倍镜下对孢粉进行鉴定和统计,
除个别样品花粉含量较少外,均统计陆生植物花粉 300
粒以上。
采样点分布图(图 1)应用 ArcGIS 完成,孢粉数量
统计和百分比计算应用 Excel 软件完成,将孢粉分析结
果以占陆生植物花粉总和为基数进行百分比计算,并运
用 Tilia软件进行孢粉图式制图(图 2)。
3摇 结果与分析
23块孢粉样品共统计孢粉总数为 21128粒,它们分属
于 42 个植物科属。 其中乔木植物花粉主要有云杉属
(Picea)、落叶松属(Larix)、桦木属(Betula);中旱生灌木和
草本植物花粉主要有麻黄属(Ephedra)、白刺(Nitraria)、藜
科(Chenopodiaceae)和蒿属 ( Artemisia)等;中生或湿生草本植物花粉有禾本科 ( Gramineae)和莎草科
(Cyperaceae)等。 依据表土花粉特点和现代植被调查,该区表土孢粉谱从上至下可分为 4个孢粉组合带(图 2)。
带玉摇 森林植被带(2400—1700 m):该带植被以云杉属为主,林下生长着多种类型的灌木及草本植物,
以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忍冬( Lonicera Japonica)和天山花楸( Sorbus
tianschanica)等较多。 另外,林下还见较多的水龙骨属(Polypodium)植物。 孢粉组合中乔木植物花粉含量为
71.3%—88.89%,平均值高达 81.07%,其中云杉属花粉含量最高(平均值为 81.02%),桦属和榆属等花粉类型
含量较少。 草本和灌木植物花粉含量为 11. 11%—28. 66%,平均值为 18. 93%,其中藜科(14. 76%)、蒿属
(1郾 78%)、麻黄属(1.34%)占主要成分,还见少量的禾本科和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花粉。 该带的孢粉种类
较多,达 29个植物科属,除了云杉属(81.02%)、藜科(14.76%)含量较高外,其它种类仅占很小的比例,部分
科属的孢粉仅有几粒。
带域摇 森林草原过渡带(1700—1350 m):植被以豆科锦鸡儿(Caragana sinica)和小檗科(Berberidaceae)
灌丛为主,其次主要有蒲公英属(Taraxacum)和牛蒡(Arctium lappal)等草本植物。 孢粉组合中乔木植物花粉
含量占 2.94%—65.96%,并随海拔降低而显著减少,平均值为 36.16%,较带 I 明显降低。 其中云杉属花粉的
均值为 35.47%,其他乔木植物如桦属、落叶松属含量较低。 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为 34.04%—97.06%,均
值为 63.84%,比带 I含量增高,其中藜科(50.13%)占主要部分,蒿属(7.8%)、蓼属(2.32%)等含量也较高,还
见少量禾本科、菊科(Compositae)、石竹科等。 尽管该带较带 I 的孢粉种类有所减少,但所鉴定的植物科属也
能达到 21个。
带芋摇 蒿属荒漠带(1350—750 m):植被以蒿属、藜科和麻黄属等植物为主,主要有绢蒿( Seriphidiam
santolinum)、苔草(Carex tristachya)、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和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等。 孢粉组
合中乔木植物花粉含量较带玉、域低,其值为 0.19%—1.71%,平均值为 0.96%。 而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
达 98.29%—99郾 81%,平均值为 99.04%,主要为藜科(62.36%)、蒿属(34.33%)、麻黄属(1.99%),还有少量的
蓼科、白刺、菊科等。 与前两带相比,该孢粉带的孢粉种类较少,仅有 16个植物科属,其中蔷薇科(Rosaceae)、
伞形科(Umbelliferae)、柽柳属(Tamarix)和胡颓子科(Elaeagnaceae)等植物花粉只有几粒。
带郁摇 典型荒漠带(750—350 m): 该孢粉组合带中,蒿属、藜科等典型的荒漠植物明显占优势。 但在
400 m以下的样品中却含有大量的沼泽蕨(Thelypteris)孢子和芦苇(Phragmites)植硅体,所以甚有必要划出两
个亚带:
亚带郁1 摇 (750—650 m):乔木植物花粉含量平均值为 0.56%,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为 99郾 39%—
99郾 48%,平均值为 99.44%,为整个垂直带谱的最高值,其中藜科(79.55%)、蒿属(17.12%)和麻黄(1.66%)含
量较高,还有少量的菊科、白刺、柽柳属和禾本科植物花粉。 值得注意的是,该孢粉带的孢粉种类较芋带多,有
184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卉摇 等: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84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4个植物科属,除出现山萝卜属(Scabiosa)、豆科(Leguminosae)、十字花科(Cruciferae)外还出现了香蒲属
(Typha)、眼子菜属(Potamogeton)和黑三棱属(Sparganium)等湿生植物的个别花粉。
亚带郁2 摇 (400—350 m):位于草滩湖区范围内,孢粉组合虽以藜科、蒿属为主,但该带还出现了大量的沼
泽蕨孢子和芦苇植硅体,似乎该特征与草滩湖地层剖面中泥炭层的孢粉特征类似[35],推测该土样并不能完全
代表近代的表土沉积,而是兼具历史沉积物与表土沉积物的特征。
4摇 讨论与结果
4.1摇 北坡样带表土花粉与植被的关系
该地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大致能反映当地植被的主要特征。 带 I 中较高含量的云杉花粉可能与植被带
以云杉为主的森林植物有关,带域中以云杉为主的乔木植物和含量较高的藜科、蒿属和蓼属等草本植物为主
的孢粉组合特征与森林鄄草原植被带的植被特征较为类似。 带芋的蒿属花粉含量较高,与该带植被中绢蒿较
多有一定的关系,带郁以藜科为主的花粉组合特征代表了这个植被带的荒漠植被类型,而该带中的亚带郁2除
藜科花粉占优势外,还伴有大量沼泽蕨孢子和芦苇植硅体,与荒漠植被类型不完全相符,有待进一步讨论。
4.1.1摇 典型乔木(云杉)花粉与植被
根据表土样品和现代植被调查,新疆天山北坡地区的乔木花粉在森林植被带达到最大值,以云杉属为主,
伴生有少量的桦属和榆属。 云杉作为新疆山地的植被建群属种,种类少(雪岭云杉 Picea schrenkiana和西伯利
亚云杉 Picea obovata),分布范围具有局限性,在山地垂直地带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8]。
云杉花粉具有大的双气囊,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在实验采样分析中,尽管采样点据林地较远,有的甚至有
上千米,但是绝大多数样品中都有云杉花粉的分布,通常认为其具有超代表性[19]。 尽管在远离林地的荒漠地
区的表土样中,云杉花粉也普遍存在,但是数量很少。 在南山地区的表土孢粉垂直带谱中,乔木植物占主导的
带 I中,云杉属花粉含量高达 81.02%,而该带位于海拔 1700—2400 m的中山地区,分布有大片的雪岭云杉,长
势较好,郁闭度高,群落组合中还有珠芽蓼、忍冬和乌头等。 在海拔 1620—1700 m处分布有云杉过熟纯林,生
态环境出现恶化,较难更新恢复,云杉花粉含量开始降低。 在海拔 1350—1600 m,是大多种类花粉含量急剧
变化的过渡带,由于处于云杉林线下部的灌丛带,据林地垂直距离局部达到 300 m,随着距离的增大,云杉花
粉含量明显减少,从 65.7%下降到 2.26%,表明一般情况下,距林地的距离影响着云杉花粉的含量,据阎顺
等[15,20]对新疆表土中云杉花粉的研究数据显示,当在距林地水平距离 10 km以上时, 云杉花粉平均含量为 4.
7%;距林地 20 km以上云杉花粉平均含量为 4.2%;距林地 100 km以上,云杉花粉平均含量则降至 3郾 12%;距
林地 200 km以上,云杉花粉平均含量仅占 3.1%。 李文漪[21鄄22]等对新疆柴窝堡盆地、天山天池等地区的表土
花粉研究也表示云杉花粉的含量与距林地的距离有较大的关系,并认为当云杉花粉百分含量大于 20%时才
能考虑是否有云杉林的存在。 海拔低于 1350 m 为蒿属荒漠带和典型荒漠带,植被数量极少,且大部分为藜
科、蒿属等,乔木百分比仅为 0.89%,其中云杉花粉含量为 0.37%,与荒漠地带罕见乔木的情况较相符。
从花粉谱中可以看出,云杉属花粉在海拔低于 1350 m的地方即林带下方所占的比例很小,一方面如前面
所述是由于距林地的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可能是山风气流对云杉花粉往下搬运的能力较弱所致[20]。 需要指
出的是,本次采样没有涉及高海拔的草甸植被带,不能判断完整的植被带是否会出现距林地较远的林线上部
的云杉花粉含量较高的情况,但是结合以前的研究,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可能是受山谷风的影响,大量的研究
证明,高山上升气流对云杉花粉的搬运作用非常显著。 其中,花粉的“爬山冶现象在高山地带非常普遍[23],至
于山风对云杉花粉的搬运能力与低海拔地区较低含量的云杉花粉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1.2摇 典型草本植物花粉与植被
在整个植被垂直带中草本植物花粉主要有藜科、蒿属和麻黄属等,其中藜科和蒿属占大部分,藜科花粉最
高达到 88.88%,带 I 中藜科花粉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 14. 76%,其它各(亚)带分别为 50. 13%、57. 05%、
79郾 55%和 71.76%,蒿属花粉在垂直带上的分布分别为 1.78%、7.79%、39.45%、17.12%和 17.92%,藜科和蒿属
花粉因为其产量高、易保存和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在表土花粉中明显具超代表性,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
384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卉摇 等: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点[24鄄26]。 阎顺等[27]在研究中指出藜科和蒿属作为新疆荒漠区和荒漠草原区的建群植物,分布广泛,但是其花
粉的分布更为广泛,几乎所有的植被带样品中都有其分布。 李文漪等[21]认为当它们在植被中的含量达到
30%以上时,则可以基本反映植被情况。 在本次采样的植被带中,带芋花粉组合以藜科和蒿属为主,两者的百
分含量均超过 30%,与所处的蒿属荒漠植被带相符,能够基本反映当地的植被状况。 除了带玉之外其它各
(亚)带的藜科含量均超过了 30%,部分能够反映低海拔地区的荒漠植被状况,但是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有
所不同,在距荒漠地带较远的过渡带百分含量仍然超过 30%,显示了藜科花粉的传播能力很强,支持其花粉
超代表性的说法。
图 3摇 新疆南山地区表土花粉不同花粉带蒿属 /藜科比值
摇 Fig.3摇 Artemisia / Chenopodiaceae (A / C) pollen ratio of different
surface pollen zones in the Nanshan region of Xinjiang
A / C比值在花粉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翁成
郁等[28]研究了西昆仑地区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
被的数量关系,指出 A / C 花粉含量比值可作为干燥程
度的一个指示参数,对气候、环境的恢复具有很大意义。
孙湘君等[29]认为高含量的蒿属花粉一般代表较湿润的
高海拔地区生长的以蒿属为主的干草原,而高含量的藜
科花粉则代表低海拔地区的荒漠,并指出使用 A / C 值
恢复古环境时,其前提条件是蒿属与藜科花粉之和必须
占优势,起码超过花粉总数的一半,A / C 值才有指示旱
生植被的生态意义。 Van Campo[30]的研究表明,A / C可
以用来区分温带草原和沙漠,并且可以用来重建当地降
雨量的变化状况。 Herzschuh[31]也认为 A / C比值可以作为区分干旱度的一个代用指标。 南山地区的表土孢
粉研究表明,蒿属的花粉集中在蒿属荒漠,藜科花粉则集中在蒿属荒漠和典型荒漠带。 另一方面,带芋的 A / C
比值为 0.12—2.79,均值为 1.06,其他各(亚)带的 A / C值均小于 0.5(图 3),亚带郁2虽然部分反映的是古湿地
环境,但是现代植被是荒漠植被,蒿属和藜科所占比例与亚带郁1相差不大。 另外,在草滩湖湿地的古沉积环
境下,又使得该亚带的 A / C比值略大于亚带郁1。 A / C 值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环境的干湿程度,但在局部环境
下也反映人类对植被的干扰程度[32]。 与亚带郁2相比,亚带郁1的采样地受人类干扰较严重,分布有人工种植
的杨树,另外还分布有大片的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苦豆子生长的地方大多为荒漠和半荒漠区内较潮
湿的地段,地下水位较浅,比较适合人类活动,在人类干扰较严重的情况下,A / C 比值有减少的趋势[33]相
符合。
4.2摇 表土花粉代表性问题
石河子南山海拔 400 m以上的表土花粉垂直分布与杨振京[33]沿天山博格达峰附近雪线至古尔班通古特
沙漠的长约 100 km, 宽约 20 km的样带上采集的位于海拔 2400—400 m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类似,反映了当
地现生植被分布的情况,但是在海拔 400 m以下的花粉组合中,指示湿地环境的沼泽蕨孢子所占比例(基数为
统计孢粉总数)竟高达 49.4%,且芦苇植硅体含量也较多(10—180 粒),同时还见有水生植物(黑三棱、眼子
菜、香蒲等)花粉的出现。 为了验证这些表土花粉的物源,沿不同海拔高度采集了表土花粉样品进行鉴定,发
现沿途并未出现沼泽蕨孢子,而只有在海拔低于 400 m处才开始出现沼泽蕨孢子以及芦苇植硅体,表明它们
不是从天山搬运而来,而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原地的湿生古环境。 因此海拔 400 m以下的花粉组合特征不能
完全反映当地植被,而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历史时期古湿地的沉积特征,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合理解释剖面
地层中的花粉特征以及较客观的恢复古植被景观和古气候特征。 值得提出的是,作者们对草滩湖村湿地
4550a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进行了研究[34鄄35],表明该地区的历史植被和气候演变明显,2500 cal. a BP
至今,水生植物生长,形成湿地景观,尽管湿地周围大区域仍是以蒿属、藜科为主的荒漠草原。 在草滩湖村剖
面中,沼泽蕨孢子和芦苇植硅体大量分布在深 66 cm 以上的泥炭层中(约 2500 cal. a BP) [34],恰好与该地区
400 m以下的表土中出现高比例的沼泽蕨孢子和芦苇植硅体相一致,从而为该表土花粉反映历史时期的植被
484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与环境情况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该地区表土花粉的特殊代表性与其位于军垦地带有着较大的关系,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
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全垦区面积 7529 km2,自治区直辖市-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南倚天山,是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直辖的以农牧业为依托的军垦新城,史料记载,石河子的开垦历史远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东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代 2000 余年,相袭至今。 20 世纪 50 年代初,石河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
驻石河子进行开荒生产,垦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36鄄37]。 历史时期长期的翻耕使得表土层揭开,造成
实际采集的表土样品混杂了一定的地层土壤,甚至完全是地层土壤,从而使得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
系欠缺,但却较好地反映了历史时期的植被环境特征。
值得提出的是,在草滩湖区采集的表土中,在距离较近的表土样品中(样品 20 和样品 21)的孢粉组合却
有较大的差异。 其中,采于豆子农田地的样品(样品 21)中未见沼泽蕨孢子,但有较多的芦苇植硅体,根据不
同植物的生境特点来看,地下水位、水质和土壤特性等均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分布,这里仅较为简单地讨论地
下水位的情况,其他特性有待进一步的工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该沉积样品对应的历史时期的积水
较深,不利于蕨类植物生长,但对水分适应幅度很广的芦苇群落则大量分布。 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在开垦选址
的时候考虑到了地下水位的问题,虽然在历史时期该地区水面积较大,但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和人为活动
的影响,草滩湖湿地的水面积逐渐减少,现代景观已经少见有地上水,而且地下水位的下降也非常明显,曾经
相对的高湖地段退水后正好符合农作物对土壤水分的需求。 另一方面说明不同程度的开垦对地表揭露的程
度也不同,虽然该表土样品可以明显看出古湿地的环境,但是具体对应哪个历史时期则无法判断。 可以结合
同一地点的剖面样品孢粉组合特征以及年龄数据来了解开垦深度,从而对开垦程度予以判断,这对于土地利
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对土地翻耕要求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摇 结论
(1)通过对天山北坡按海拔梯度从海拔 2400 m到 300 m采集的 23块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以及植被的调
研,将该区表土孢粉谱分为 4个孢粉带,分别对应森林植被带、森林草原植被带和蒿属荒漠带和典型荒漠带。
在海拔 400 m以上,花粉含量的垂直变化与植被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典型荒漠带由于其特殊的花粉
组合被划分为两个亚带,其中亚带郁2含有大量的沼泽蕨孢子和芦苇植硅体对指示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云杉属花粉在整个垂直植被带中都有分布,与云杉自身较强的飞行能力有关,在低海拔地区含量明
显减少一方面由于距林地较远,另一方面可能与山风的搬运能力较弱有关。 在森林植被带达到最大值,与该
带的建群种为云杉有关。
(3)南山地区的表土孢粉研究表明蒿属的花粉集中在蒿属荒漠,藜科花粉则集中在蒿属荒漠和典型荒漠
带,与理论情况较符。 带玉、域以及亚带郁1和郁2的 A / C 均小于 1,带芋的 A / C 比值为 0.12—2.79,均值为
1郾 06,虽然 A / C值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环境的干湿程度,但在局部环境下也反映人类对植被的干扰程度。 这表
明在应用 A / C比值进行古环境恢复时需要结合具体的研究环境进行说明。
(4)表土花粉通常与现代植被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是当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相差较大,难以对区域植
被和现代地理环境因素作出解释时,可以考虑其与古地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层孢
粉和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依据,对研究农业开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eferences:
[ 1 ]摇 Ji Z K, Liu H Y. Shifting of vertical vegetation zones in Manas River drainage on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the Late Glacier.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09, 11(5): 534鄄541.
[ 2 ] 摇 Yan 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ternary sporo鄄pollen assemblage and the vegetation succesion in Xinjiang. Arid Land Geography, 1991, 14(2):
1鄄9.
[ 3 ] 摇 Liu X Q, Herzschuh U, Shen J, Jiang Q F, Xiao X Y. Holocen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s inferred from Wulungu Lake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2008, 70(3): 412鄄425.
584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卉摇 等: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 4 ]摇 Luo C X, Zheng Z, Tarasov P, Pan A D, Huang K Y, Beaudouin C, An F Z.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pollen distribu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vegetation in the Xinjiang region, northwestern Chin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009, 153(3 / 4): 282鄄295.
[ 5 ] 摇 Hu R J. Physical Geography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China.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4.
[ 6 ] 摇 Zhang Y, Kong Z C, Ni J, Yan S, Yang Z J. Late Holocene palaeoenvironment change in central Tianshan of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Grana,
2007, 46(3): 197鄄213.
[ 7 ] 摇 Zhang Y, Kong Z C, Yan S, Yang Z J, Ni J. "Medieval Warm Perio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Xinjiang, NW Chin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9, 36(11), doi: 10.1029 / 2009GL0 37375.
[ 8 ] 摇 Zhang Y, Kong Z C, Yan S, Yang Z J, Ni J. Fluctuation of Picea timber鄄line and paleo鄄environment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鄄shan Mountains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14): 1747鄄1756.
[ 9 ] 摇 Zhao Z M, Liu A M, Peng W, Ji W H, Li R S, Wang Y Z, Zhu Y T.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northern Qinghai鄄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spore鄄pollen analysis. Arid Land Geography, 2007, 30(3): 381鄄391.
[10] 摇 Xiao J Y, Wu Y S, Zheng M P.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ate Quaternary flora in Chaby俸r Caka Salt Lake, Tibet. 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1996, 13(4): 395鄄399.
[11] 摇 Yu J X, Liu A M, Huang Y Z, Lu D B, Mou S Y, Yue L, Yang J L. Pollen鄄based reconstructions of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of Yang Lake area, Tibet.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4, 21(1): 91鄄100.
[12] 摇 Yang Z J, Xu J M. Advances in studies on relationship among polle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002, 26(S1): 73鄄81.
[13] 摇 Feng X H, Yan S, Ni J. Pollen鄄based and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holocene palaeovegetation of surface soil of Xinjia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6): 702鄄707.
[14] 摇 Pan A D. Research on spore鄄pollen assemblages in surface soil of various vegetation in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3, 13(3): 227鄄233.
[15] 摇 Yan S, Kong Z C, Yang Z J, Zhang Y, Ni J. See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Picea pollen in surface soils of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 24(9): 2017鄄2023.
[16] 摇 Yang Z J, Kong Z C, Ma K P, Ni J. Study on surface pollen of vertical zone in the north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 / / Abstracts presented at a
meeting commemorating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Botanical Society of China ( 1993—2003). Beijing: Advanced Education Press, 2003:
262鄄262.
[17] 摇 Comprehensive Expedition of Xinji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Botany, CAS. Vegetation of Xinjiang and its Utiliza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8: 80鄄91.
[18] 摇 Editorial Committee for Forests of Xinjiang. Forest of Xinjiang. Urumqi: Xinjiang People Press,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1989: 123鄄124.
[19] 摇 Li W Y, Yao Z J. A 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nus pollen in surface sample and Pinus vegetation. Acta Botanica Sinica,
1990, 32(12): 943鄄950.
[20] 摇 Yan S. The discussion on the pollen of pine family in surface soil in Xinjiang. Arid Land Geography, 1993, 16(3): 1鄄9.
[21] 摇 Li W Y. Quaternary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8: 2鄄30,43鄄48.
[22] 摇 Li W Y. On dispersal efficiency of picea pollen. Acta Botanica Sinica, 1991, 33(10): 792鄄800.
[23] 摇 Yang Z J, Zhang Y, Bi Z W, Yang Q H, Kong Z C, Yan S, Yan M J. Surface pollen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Xinjiang. Arid Land Geography, 2011, 34(6): 880鄄889.
[24] 摇 Luo C X, Zheng Z, Pan A D, An F Z, Beaudouin C, Huang K Y.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oil spore鄄polle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vegetation in
Xinjiang, China. Arid Land Geography, 2007, 30(4): 536鄄543.
[25] 摇 Zhang S R, Xu Q H, Nielsen A B, Chen H, Li Y C, Li M Y, Hun L Y, Li J Y. Pollen assemblag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in the
Qaidam Basin, NW China. Boreas, 2012, 41(4): 602鄄613.
[26] 摇 Zhao Y, Li F R, Hou Y T, Sun J H, Zhao W W, Tang Y, Li H. Surface pollen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moder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deserts in Chin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012, 181: 47鄄53.
[27] 摇 Yan S, Xu Y Q. Spore鄄pollen association in surface鄄soil in Altay, Xinjiang. Arid Zone Research, 1989, (1): 26鄄33.
[28] 摇 Weng C Y, Sun X J, Chen Y S. Nume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assemblages of surface samples from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Acta Botanica
Sinica, 1993, 35(1): 69鄄79.
[29] 摇 Sun X J, Du N Q, Weng C Y, Lin R F, Wei K Q. Palaeovegeta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 of Manasi Lake, Xinjiang, N. W. China during the last
14000 years. Quaternary Sciences, 1994, (3): 239鄄248.
[30] 摇 Van Campo E, Courc P, Sixuand H.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Bangong Co basin (Western Tibet) . Part 2: The pollen record.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996, 120(1 / 2): 49鄄63.
[31] 摇 Herzschuh U. Reliability of pollen ratios for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7, 34 ( 7):
684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265鄄1273.
[32] 摇 Zhang Y, Kong Z C, Wang G H, Ni J. Anthropogenic and climatic impacts on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 north鄄
eastern China.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0, 19(5): 621鄄631.
[33] 摇 Yang Z J. A study on Modern Palynology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Mid鄄Tianshan Mt, Xinjiang [D]. Beij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AS, 2004.
[34] 摇 Zhang Y, Kong Z C, Ni J, Yan S, Yang Z J. Pollen record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Caotanhu wetland in Xinjiang since 4550 cal. a BP.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7): 1049鄄1061.
[35] 摇 Zhang Y, Yang Z J, Kong Z C, Yan 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 of wetland sediment in Caotanhu wetland, Shihezi city
in Xinjiang province of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5): 616鄄620.
[36] 摇 Xinjiang Institute of Archaeological, Shihezi Museum of Military Colony. Investigations of Cultural Relics in Shihezi. Cultural Relics of Xinjiang,
1998, (4): 54鄄64.
[37] 摇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People忆s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Beijing: Newstar Press, 2003.
参考文献:
[ 1 ]摇 纪中奎, 刘鸿雁. 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晚冰期以来植被垂直带推移. 古地理学报, 2009, 11(5): 534鄄541.
[ 2 ] 摇 闫顺. 新疆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植被演替. 干旱区地理, 1991, 14(2): 1鄄9.
[ 5 ] 摇 胡汝骥. 中国天山自然地理.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 8 ] 摇 张芸, 孔昭宸, 阎顺, 杨振京, 倪健. 天山北坡晚全新世云杉林线变化和古环境特征. 科学通报, 2006, 51(12): 1450鄄1458.
[ 9 ] 摇 赵振明, 刘爱民, 彭伟, 计文化, 李荣社, 王毅智, 朱迎堂. 青藏高原北部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 干旱区地理, 2007, 30(3):
381鄄391.
[10] 摇 萧家仪, 吴玉书, 郑绵平. 西藏扎布耶盐湖晚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初步研究.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6, 13(4): 395鄄399.
[11] 摇 喻建新, 刘爱民, 黄永忠, 卢定彪, 牟世勇, 岳龙, 杨家禄. 西藏羊湖地区近 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植物学通报, 2004,
21(1): 91鄄100.
[12] 摇 杨振京, 徐建明. 孢粉鄄植被鄄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Z1): 73鄄81.
[13] 摇 冯晓华, 阎顺, 倪健. 新疆表土孢粉的植被定量重建. 地理科学, 2011, 31(6): 702鄄707.
[14] 摇 潘安定. 天山北坡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研究. 地理科学, 1993, 13(3): 227鄄233.
[15] 摇 阎顺, 孔昭宸, 杨振京, 张芸, 倪健. 新疆表土中云杉花粉与植被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04, 24(9): 2017鄄2023.
[16] 摇 杨振京,孔昭宸,马克平,倪健. 天山北坡植被垂直带的表土花粉研究 / /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鄄2003)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62鄄262.
[17] 摇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新疆植被及其利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80鄄91.
[18] 摇 《新疆森林》编辑委员会. 新疆森林.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123鄄124.
[19] 摇 李文漪, 姚祖驹. 表土中松属花粉与植物间数量关系的研究. 植物学报, 1990, 32(12): 943鄄950.
[20] 摇 阎顺. 新疆表土松科花粉分布的探讨. 干旱区地理, 1993, 16(3): 1鄄9.
[21] 摇 李文漪. 中国第四纪植被与环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鄄30, 43鄄48.
[22] 摇 李文漪. 云杉花粉散播效率问题. 植物学报, 1991, 33(10): 792鄄800.
[23] 摇 杨振京, 张芸, 毕志伟, 杨庆华, 孔昭宸, 阎顺, 严明疆. 新疆天山南坡表土花粉的初步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11, 34(6): 880鄄889.
[24] 摇 罗传秀, 郑卓, 潘安定, 安放舟, Beaudouin C, 黄康有. 新疆地区表土孢粉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7, 30(4):
536鄄543.
[27] 摇 阎顺, 许英勤. 新疆阿勒泰地区表土孢粉组合. 干旱区研究, 1989, (1): 26鄄33.
[28] 摇 翁成郁, 孙湘君, 陈因硕. 西昆仑地区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被的数量关系. 植物学报, 1993, 35(1): 69鄄79.
[29] 摇 孙湘君, 杜乃秋, 翁成郁, 林瑞芬, 卫克勤. 新疆玛纳斯湖盆周围近 14000年以来的古植被古环境. 第四纪研究, 1994, (3): 239鄄248.
[33] 摇 杨振京. 新疆天山中段北坡地区现代孢粉学研究 [D]. 北京: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4.
[34] 摇 张芸, 孔昭宸, 倪健, 阎顺, 杨振京. 新疆草滩湖村湿地 4550年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科学通报, 2008, 53(3): 306鄄316.
[35] 摇 张芸, 杨振京, 孔昭宸, 阎顺. 新疆石河子草滩湖湿地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分析. 地理科学, 2012, 32(5): 616鄄620.
[36] 摇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石河子军垦博物馆. 石河子市文物普查简报. 新疆文物, 1998, (4); 54鄄64.
[37] 摇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疆的历史与发展.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3.
784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卉摇 等: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猿袁晕燥援圆园 韵糟贼援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泽皂葬造造 葬灶凿 皂藻凿蚤怎皂 泽糟葬造藻泽忆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遭怎灶凿葬灶糟藻 燥枣 韵皂皂葬泽贼则藻责澡藻泽 遭葬则贼则葬皂蚤蚤 蚤灶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孕葬糟蚤枣蚤糟
再粤晕郧 酝蚤灶早曾蚤葬袁 悦匀耘晕 载蚤灶躁怎灶袁 云耘晕郧 再燥灶早躁蚤怎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圆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皂燥蚤泽贼怎则藻 葬灶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燥灶 泽燥蚤造 悦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憎藻贼造葬灶凿 葬灶凿 泽贼藻责责藻 燥枣 贼澡藻 在燥蚤早藻 则藻早蚤燥灶袁 悦澡蚤灶葬
宰粤晕郧 阅葬灶袁 蕴灾 再怎造蚤葬灶早袁 载哉 蕴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葬灶凿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遭蚤燥灶燥皂蚤糟 泽贼则葬贼藻早蚤藻泽 燥枣 凿藻泽藻则贼 则燥凿藻灶贼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贼燥憎葬则凿泽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燥枣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蚤燥灶
再哉粤晕 杂澡怎葬蚤袁 云哉 匀藻责蚤灶早袁 宰哉 载蚤葬燥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月贼鄄糟燥贼贼燥灶 燥灶 孕则燥责赠造藻葬 躁葬责燥灶蚤糟葬袁 葬灶 耘灶藻皂赠 陨灶泽藻糟贼 燥枣 月藻皂蚤泽蚤葬 贼葬遭葬糟蚤 渊郧藻灶灶葬凿蚤怎泽冤
在匀韵哉 云怎糟葬蚤袁郧哉 粤蚤曾蚤葬灶早袁再粤晕郧 再蚤扎澡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远源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蚤灶 贼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皂蚤糟则燥鄄造葬灶凿枣燥则皂 皂燥凿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宰耘陨 宰藻蚤袁 再哉 再怎灶袁 允陨粤 云怎赠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远圆冤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粤 皂怎造贼蚤鄄泽糟葬造藻 枣藻藻凿蚤灶早 澡葬遭蚤贼葬贼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燥枣 砸藻凿鄄糟则燥憎灶藻凿 糟则葬灶藻 凿怎则蚤灶早 泽责则蚤灶早 皂蚤早则葬贼蚤燥灶 葬贼 贼澡藻 杂澡怎葬灶早贼葬蚤澡藻噪燥怎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袁
蕴蚤葬燥灶蚤灶早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宰哉 匝蚤灶早皂蚤灶早袁 在韵哉 匀燥灶早枣藻蚤袁 允陨晕 匀燥灶早赠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苑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怎则枣葬糟藻 责燥造造藻灶 则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枣 晕葬灶泽澡葬灶 则藻早蚤燥灶袁 杂澡蚤澡藻扎蚤 悦蚤贼赠 蚤灶 载蚤灶躁蚤葬灶早 在匀粤晕郧 匀怎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灶袁 再粤晕郧 在澡藻灶躁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远源苑愿冤噎噎
阅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造藻葬枣 糟葬则遭燥灶袁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灶凿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燥枣 贼憎燥 凿燥皂蚤灶葬灶贼 泽责藻糟蚤藻泽 蚤灶 葬 孕燥赠葬灶早 蕴葬噪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
在匀耘晕郧 再葬灶皂蚤灶早袁 再粤韵 月燥袁 宰哉 匝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泽贼蚤皂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葬遭燥增藻早则燥怎灶凿 遭蚤燥皂葬泽泽 怎泽蚤灶早 澡蚤早澡 泽责葬贼蚤葬造 则藻泽燥造怎贼蚤燥灶 则藻皂燥贼藻 泽藻灶泽蚤灶早 蚤皂葬早藻则赠
匀哉粤晕郧 允蚤灶造燥灶早袁 允哉 宰藻蚤皂蚤灶袁 在匀耘晕郧 郧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源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泽贼鄄遭藻灶藻枣蚤贼泽 燥枣 贼澡藻 糟造燥灶葬造 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蚤燥灶 燥枣 悦赠灶燥凿燥灶 凿葬糟贼赠造燥灶袁 葬 泽贼燥造燥灶 澡藻则遭葬糟藻燥怎泽 责造葬灶贼袁 怎灶凿藻则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燥怎泽 造蚤早澡贼蚤灶早 糟燥灶凿蚤贼蚤燥灶
栽粤韵 再蚤灶早泽澡蚤袁 匀韵晕郧 杂澡藻灶早糟澡怎灶袁蕴陨粤韵 再燥灶早皂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远缘园怨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月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赠糟造蚤灶早 燥枣 运燥藻造则藻怎贼藻则蚤葬 责葬灶蚤糟怎造葬贼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皂蚤糟则燥藻造藻皂藻灶贼泽 蚤灶 载蚤葬灶早贼葬灶 酝葬灶早葬灶藻泽藻 酝蚤灶藻 憎葬泽贼藻造葬灶凿
蕴哉韵 在澡葬燥澡怎蚤袁 栽陨粤晕 阅葬造怎灶袁 栽陨粤晕 匀燥灶早凿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缘员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藻糟贼燥皂赠糟燥则则澡蚤扎葬造 枣怎灶早蚤 渊 贼蚤灶糟贼燥则蚤怎泽 渊孕藻则泽援冤 悦燥噪藻则 驭 悦燥怎糟澡冤燥灶 贼澡藻 遭蚤燥皂葬泽泽 燥枣 皂葬泽泽燥灶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皂葬泽泽燥灶蚤葬灶葬冤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怎灶凿藻则 泽蚤皂怎造葬贼藻凿 葬糟蚤凿 则葬蚤灶 悦匀耘晕 在澡葬灶袁宰粤晕郧 蕴蚤灶袁 杂匀粤晕郧 匀藻 渊远缘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遭蚤燥糟澡葬则 燥灶 泽藻造藻糟贼藻凿 泽燥蚤造 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葬灶凿 燥灶 憎澡藻葬贼 葬灶凿 皂蚤造造藻贼 赠蚤藻造凿
悦匀耘晕 载蚤灶曾蚤葬灶早袁匀耘 载怎泽澡藻灶早袁郧耘晕郧 在藻灶早糟澡葬燥袁藻贼 葬造 渊远缘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燥怎则糟藻 燥枣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造葬灶贼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蚤灶 贼澡藻 再葬灶澡藻 则蚤增藻则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院 贼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葬灶凿 责澡赠造燥早藻灶藻贼蚤糟 遭葬糟噪鄄
早则燥怎灶凿 在匀粤晕郧 蕴蚤袁 宰耘晕 在澡燥灶早皂蚤灶早袁酝陨粤韵 蕴蚤葬灶责藻灶早 渊远缘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早藻灶藻则葬造 遭蚤燥造燥早赠 葬灶凿 藻曾责藻则蚤皂藻灶贼葬造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造蚤枣藻 贼葬遭造藻 葬遭燥怎贼 粤泽赠灶葬糟贼葬 葬皂遭则燥泽贼燥皂葬藻
宰粤晕郧 载蚤怎皂藻蚤袁 在粤晕郧 蕴蚤葬灶泽澡藻灶早袁 蕴陨晕 月葬燥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缘缘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泽藻增藻则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燥灶 藻皂遭则赠燥灶蚤糟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杂藻责蚤葬 造赠糟蚤凿葬泽
孕耘晕郧 砸怎蚤遭蚤灶早袁允陨粤晕郧 载蚤葬皂蚤灶袁再哉 杂澡怎早怎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远缘远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栽澡藻 贼澡蚤灶灶蚤灶早 则藻早怎造葬则 燥枣 贼澡藻 贼澡藻 泽澡则怎遭遭藻则赠 葬贼 栽燥灶早早怎造蚤灶早 晕葬贼蚤燥灶葬造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 燥灶 匀葬蚤灶葬灶 陨泽造葬灶凿袁悦澡蚤灶葬
在匀韵哉 宰藻蚤袁蕴韵晕郧 悦澡藻灶早袁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遭燥袁藻贼 葬造 渊远缘远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葬怎泽藻 燥枣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蚤灶 郧燥造燥早 栽蚤遭藻贼葬灶 粤怎贼燥灶燥皂燥怎泽 孕则藻枣藻糟贼怎则藻 蚤灶 贼澡藻 栽澡则藻藻 砸蚤增藻则泽 匀藻葬凿憎葬贼藻则泽 砸藻早蚤燥灶 燥枣 匝蚤灶早澡葬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在匀粤韵 在澡蚤责蚤灶早袁宰哉 载蚤葬燥责怎袁蕴陨 郧怎燥袁藻贼 葬造 渊远缘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蚤皂怎造葬贼藻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凿藻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灶 泽怎遭泽贼则葬贼藻 择怎葬造蚤贼赠 燥枣 造蚤贼贼藻则枣葬造造 蚤灶 葬 孕造藻蚤燥遭造葬泽贼怎泽 葬皂葬则怎泽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砸葬蚤灶赠 粤则藻葬 燥枣 宰藻泽贼
悦澡蚤灶葬 载陨粤韵 再蚤灶造燥灶早袁 栽哉 蕴蚤澡怎葬袁 匀哉 栽蚤灶早曾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缘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责蚤早皂藻灶贼 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蚤灶 匝蚤灶扎澡燥怎 遭葬赠 凿怎则蚤灶早 葬增藻则葬早藻 憎葬贼藻则 责藻则蚤燥凿
蕴粤晕 宰藻灶造怎袁 蕴陨 酝蚤灶早皂蚤灶袁 蕴陨 栽蚤葬灶泽澡藻灶 渊远缘怨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鄄遭葬泽藻凿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造葬灶贼 枣蚤则藻责则燥燥枣蚤灶早 糟葬责葬遭蚤造蚤贼赠 枣燥则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 遭则燥葬凿鄄造藻葬增藻凿 憎燥燥凿赠 责造葬灶贼泽
蕴陨 载蚤怎责藻灶早袁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凿燥灶早袁 再哉 杂澡怎择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园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贼藻则泽责藻糟蚤枣蚤糟 葬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孕葬则怎泽 皂葬躁燥则 葬灶凿 燥贼澡藻则 遭蚤则凿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蚤灶 月藻蚤躁蚤灶早 载蚤泽澡葬灶 则藻早蚤燥灶
阅韵晕郧 阅葬赠蚤灶早袁 云粤晕 在澡燥灶早躁蚤袁 蕴陨 在澡葬曾蚤躁蚤藻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员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藻葬泽蚤遭蚤造蚤贼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责葬泽泽蚤增藻 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藻凿 贼则葬灶泽责燥灶凿藻则泽 蚤灶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赠 泽贼怎凿蚤藻泽 燥枣 杂蚤遭藻则蚤葬灶 糟澡蚤责皂怎灶噪
再粤晕郧 匀怎蚤袁 酝粤 允蚤葬灶扎澡葬灶早袁 砸韵晕郧 运藻 渊远远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阅赠灶葬皂蚤糟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憎葬贼藻则 凿藻枣蚤糟蚤贼 燥枣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葬灶凿 蚤贼泽 责燥泽泽蚤遭造藻 糟造蚤皂葬贼蚤糟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晕燥则贼澡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匝蚤灶袁 酝耘陨 载怎则燥灶早袁 再粤晕 悦澡葬灶早则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源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贼澡藻 造藻增藻造泽忆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则燥增蚤灶糟蚤葬造 造燥憎鄄糟葬则遭燥灶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云粤匀孕鄄栽韵孕杂陨杂 皂藻贼澡燥凿
匀哉 蕴蚤灶造蚤灶袁 允陨粤 允怎灶泽燥灶早袁 酝粤韵 阅怎葬灶择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泽葬枣藻贼赠 贼澡则藻泽澡燥造凿 燥枣 葬 枣造燥燥凿责造葬蚤灶 憎藻贼造葬灶凿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贼澡藻 耘则鄄运葬 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袁 悦澡蚤灶葬
匀哉 悦澡怎灶皂蚤灶早袁 蕴陨哉 孕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蕴蚤贼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远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藻 遭蚤泽泽燥灶灶葬蚤泽 皂藻贼澡燥凿 贼燥 泽贼怎凿赠 泽燥蚤造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 泽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蚤燥灶 燥灶 贼澡藻 造燥藻泽泽 责造葬贼藻葬怎
蕴陨哉 蕴藻蚤袁粤晕 杂澡葬燥泽澡葬灶袁匀怎葬灶早 匀怎葬憎藻蚤 渊远远苑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泽燥蚤造 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澡怎皂葬灶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蚤灶 造葬噪藻泽蚤凿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袁 晕葬责葬澡葬蚤
栽粤晕郧 酝蚤灶早赠葬灶袁 再粤晕郧 再燥灶早曾蚤灶早 渊远远愿员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泽怎则枣葬糟藻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贼燥 怎则遭葬灶蚤扎葬贼蚤燥灶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藻曾贼则藻皂藻 澡蚤早澡鄄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遭葬糟噪早则燥怎灶凿 蚤灶 则藻糟藻灶贼
贼藻灶 赠藻葬则泽 燥枣 月藻蚤躁蚤灶早 蕴陨 载蚤葬燥皂藻灶早袁 杂哉晕 再燥灶早澡怎葬袁 酝耘晕郧 阅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远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葬遭造藻 蚤泽燥贼燥责藻 渊 员猿悦 葬灶凿员缘晕冤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枣蚤泽澡 枣燥燥凿 憎藻遭 燥枣 贼澡藻 载蚤葬燥躁蚤葬灶早 月葬赠 蚤灶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蕴陨 月蚤灶袁 载哉 阅葬灶凿葬灶袁 宰粤晕郧 在澡蚤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苑园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晕燥贼藻泽
阅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悦韵圆 藻曾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蚤贼泽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糟燥灶贼则燥造泽 蚤灶 葬灶 怎则遭葬灶 早则藻藻灶鄄造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月藻蚤躁蚤灶早 韵造赠皂责蚤糟 云燥则藻泽贼 孕葬则噪
悦匀耘晕 宰藻灶躁蚤灶早袁 蕴陨 悦澡怎灶赠蚤袁 匀耘 郧怎蚤皂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苑员圆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匀燥灶早赠葬 悦燥怎灶贼则赠 蚤灶 则藻糟藻灶贼 员缘 赠藻葬则泽
宰粤晕郧 孕藻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灶憎藻蚤袁 在匀粤韵 粤灶躁蚤怎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苑圆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葬灶凿 杂粤酝杂 早藻灶藻 藻曾责则藻泽泽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则藻凿 葬造早葬 孕燥则责澡赠则葬 赠藻扎燥藻灶泽蚤泽 哉藻凿葬 怎灶凿藻则 澡蚤早澡 泽葬造蚤灶蚤贼赠
在匀韵哉 载蚤葬灶早澡燥灶早袁 再陨 蕴藻枣藻蚤袁 载哉 允怎灶贼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远苑猿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远源苑远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猿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猿园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宋金明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猿卷摇 第 圆园期摇 渊圆园员猿年 员园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猿摇 晕燥郾 圆园 渊韵糟贼燥遭藻则袁 圆园员猿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