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different land-use patterns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全 文 :第 35 卷第 15 期
2015年 8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5,No.15
Aug.,2015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 201237021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1271235); 国家 “十二五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13BAD05B06); 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2012CX90202)
收稿日期:2013鄄12鄄25; 摇 摇 网络出版日期:2014鄄09鄄25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chengliang_li11@ 163.com
DOI: 10.5846 / stxb201312253030
刘艳丽, 李成亮, 高明秀, 张民, 赵庚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015,35(15):5183鄄5190.
Liu Y L, Li C L, Gao M X, Zhang M, Zhao G X.Effect of different land鄄use patterns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15):5183鄄519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刘艳丽, 李成亮*, 高明秀, 张摇 民, 赵庚星
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泰安摇 271018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探索其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该
区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 5种不同的土地利
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与裸地土
壤相比,有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水稳性、饱和含水量与毛管含水量也有相应的提高;土壤有机
碳和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土壤总盐分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 在所研究土壤中,土壤物理性质依麦田鄄棉田鄄苇地鄄
碱蓬地鄄裸地的次序从最佳向最差过渡。 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管孔隙度是土壤毛
管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团聚体水稳性主要由大于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决定,土壤总盐分含量影响土壤
饱和导水率;大于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 r = 0.8323)、速效氮含量( r = 0.7558)和有效磷含量( r =
0.9049)具有正相关关系。 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应以增加有机质的投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为基础,促进土
壤良好结构形成。 这些结果为该区土壤肥力提高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 毛管含水量; 土壤有机碳; 黄河三角洲
Effect of different land鄄use patterns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LIU Yanli, LI Chengliang*, GAO Mingxiu, ZHANG Min, ZHAO Gengxing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oil and Fertilizer,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忆
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pedogenic river deltas in China and is the fastest forming delta
that has important reserved land resources. Anthropogenic behavior and natural develop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during pedogenic processes. In order to maintain soil fertility and ensur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use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In this study, disturbed and 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oil covered by different
vegetation. Arable soil was considered to be soil cultivated with wheat and cotton, while land covered with reeds and suaeda
was considered to be natural vegetation and bare land was classified as recently formed land. These soils were considered to
be trends of mature soil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were as
follows: bulk density and porosity of the soil, water鄄stable aggregates, and saturated moisture.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vailabl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and total salt content in the soil were probed as chemical indexes. Field research
along with lab analyses was conducted at different genesis stage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changing trends in soil physical
http: / / www.ecologica.cn
characteristics and to identify the causative factors. Compared with bare land soil, the soil covered with vegetation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oil porosity, aggregate water stability, and saturated and capillary water content.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availabl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were higher in vegetation soil than in bare land soil. On the other
hand, the total salt content and soil bulk densit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oil with vegetation than in bare land soil. The
trends in soil properties improved with different vegetation in the following order wheat>cotton>reed>suaeda>bare l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identifi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of soil capillary water content are soil bulk
density, soil aggregate mean weight diameter, and soil capillary porosity. The aggregate soil water stability was determined
as>0.25鄄mm water鄄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and capillary porosity. The total salt content in the soil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hile>0.25鄄mm water鄄stable aggregates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 r= 0.8323),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 r = 0.7558),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 r=
0.9049) in the soil. Therefore, proper land鄄use management and optimization systems were established to preserve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water鄄stable aggregate formation in the soil, thereby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was determined to be the best approach for maintain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Therefore, improvement in soil fertility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soil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is
critical.
Key Words: soil aggregate; capillary water content; soil organic carbon;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造陆速度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新生土地为该区提供了广阔的耕地后备资
源,但土壤盐渍化一直是困扰该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1]。 在不同水平土壤水盐影响下,该区形成了各种不
同的土地利用类型[2鄄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被覆盖因其涵养土壤水肥功能的不同而对土壤质量具有不同
的影响[5鄄7]。 因此,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将为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与
土壤肥力的保持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被覆盖与管理方式的差异是影响土壤理化特性的关键因素,国内外相关研究较
多。 不同植被覆盖对黄土高原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8],人工植被能够显著改善土壤性质,并且
人工植被对土壤性状的改善效果优于天然植被,乔灌木林的改善作用优于草本植物[5]。 有关南方红壤丘陵
区的研究发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差异显著,草本覆盖模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效
应最佳[9]。 红壤侵蚀裸地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中有机碳积累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及稳定性[10鄄11]。 黄河三
角洲林地与棉田的对比研究发现,多年生刺槐林其植被覆盖率大,表层土壤水分蒸发量小,土壤返盐轻,加之
林内的枯枝落叶、残死细根进入土壤,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12]。 土壤有机碳积累改善
土壤结构状况,对土壤的贮水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该方面的研究在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得到验证[13]。
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及植被类型的差异对土壤理化特性具有较大影响。 目
前,较多研究关注该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变化[3, 12, 14],而对土壤结构和水分特性的变
化还未展开深入的研究。 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分与 pH 值、含水量均呈显著的
负相关性,盐分含量过高是导致该区土壤 pH 值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旱季表层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可以
用来判断盐分含量的变化[3]。 因此,土壤水分含量被称之为调控该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黄河
三角洲土壤管理过程中,棉田灌水压盐措施,抬高了地下水位使土壤返盐严重[12]。 苜蓿地由于管理粗放,对
土壤扰动少,使孔隙度增大,盐碱度降低;尽管苜蓿的收获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而自身固氮作用使
表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保持较高水平;果园因有机肥料施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板结,盐碱度较低[14]。 尽管
盐分和养分是重要的土壤性质指标,但土壤结构和水分是影响土壤盐分和养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土
壤结构和水分等物理性质对土壤肥力保持和植被生长具有重要意义[9, 15]。
因此,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垦利县为研究区,选择该区典型自然植被和农田植被,以土壤物理结构和
481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水分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期探明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理清不同植被类型演替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关系,为该区土壤资源科学利用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摇 材料与方法
1.1摇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垦利县,地理坐标 E118毅24忆16义—118毅49忆38义,N37毅27忆05义—37毅33忆36义,属暖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 12.3 益,平均无霜期 210 d;年均降水量 692 mm,年蒸发量 1962
mm。 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积而成,以盐化潮土为主。 地下水位约 1.5 m。
1.2摇 调查与采样
2013年 4月,选择垦利县盐化潮土上持续生长 10a以上的棉花、小麦(前茬作物为玉米)、芦苇、碱蓬和裸
地 5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经过调查棉花小麦耕种前为芦苇鄄碱蓬荒地,芦苇、碱蓬荒地是由裸地演
变而来,且是盐化潮土上裸地—荒地—农田土地利用方式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类型[2]。 在每种土地
利用方式上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 5个样地,每个样地按照 5点取样法采集 0—20 cm表层混合土样,同时采集
环刀样和原状土样。 分别利用混合土样和原状土样进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测定。
1.3摇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土壤容重测定:采用环刀法(环刀容积为 100 cm3)。
土壤总孔隙度测定:利用测定容重的环刀浸入水中 24 h,称重至恒质量。
饱和含水量(%)= (浸泡后土质量-烘干土质量) /烘干土质量伊100%
总孔隙度(%)= 饱和含水量伊容重
土壤毛管孔隙度的测定:将饱和后的环刀样置于铝盒上,中间用滤纸隔开,放置 12 h 烘干至恒质量,并
称重。
土壤毛管含水量(%)= (放置后的土质量-烘干的土质量) /烘干的土质量伊100%
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含水量伊容重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
土壤水分测定:采用恒温箱烘干法。
以上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参考《土壤理化分析》 [16]。
土壤团聚体组成含量测定和平均重量直径(MWD)的计算参考《土壤理化分析》。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利用电导法;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测定利用浓硫酸鄄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土壤
总盐分含量的测定利用电导法;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利用常规法,具体操作参考鲁如坤主
编《土壤农化分析方法》 [17]。
1.4摇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应用软件 SPSS 18.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之间的差异应用 ANOVA 单因素方
差分析鄄LSD显著性(P<0.05)检验;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明确土壤性质指标之间的联系。
2摇 结果与分析
2.1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化学性质
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反映土壤养分含量水平,由表 1可以看出土壤酸碱度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差异不
显著,pH值范围为 7.56—7.26。 土壤总盐分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显著(P<0.05),大小依次为裸
地>碱蓬地、苇地>棉田、麦田(表 1)。 棉田、麦田土壤总盐分含量显著低于荒地土壤,可能是由于耕作措施使
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降低,同时降低了地下水位,最终导致表土盐分含量降低;另外,有机肥料的输入或秸秆
还田可使土壤返盐程度降低。
5815摇 15期 摇 摇 摇 刘艳丽摇 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1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化学性质
Table 1摇 Soil basic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土地利用方式
Land use patterns
酸碱度
pH value
全盐含量
Total
salinity / %
土壤有机碳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
(g / kg)
速效氮
Available N
content /
(mg / kg)
有效磷
Available P
content /
(mg / kg)
速效钾
Available K
content /
(mg / kg)
棉花 Cotton 7.56依0.02a 0.38依0.10d 4.84依0.49bc 27.29依3.19b 18.97依3.30b 176.06依47.41a
小麦 Wheat 7.26依0.21a 0.31依0.01d 12.14依0.75a 74.59依4.58a 50.30依5.81a 189.12依16.98a
芦苇 Reed 7.34依0.12a 1.44依0.19c 3.93依0.22c 21.06依1.17b 1.36依0.77c 200.58依7.86a
碱蓬 Suaeda 7.26依0.07a 2.28依0.26b 6.65依0.17b 24.46依1.19b 3.27依0.87c 167.90依28.93a
裸地 Bare land 7.44依0.04a 3.80依0.59a 4.04依0.58bc 30.89依4.34b 1.24依.38c 148.84依12.18a
摇 摇 表中同列数值后的不同字母表明利用方式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重要的物质组成,对土壤水分保持和土壤结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本研究中不同土
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以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为 12.14 g / kg,显著高于其他处
理,其次为碱蓬地,苇地、棉田和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而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表 1)。 与其它土地利
用方式土壤相比,麦田土壤有机碳积累归因于前茬玉米秸秆的还田和有机肥的施用。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反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对植被生长具有直接影响。 如表 1 所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速效氮含量存在差异,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为 75 mg / kg,比其它利用方式土壤有显著的增加(P<
0.05),其它利用方式土壤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土壤有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之间差异显著,其变
化趋势为麦田>棉田>苇地、碱蓬地、裸地。 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是 148.84—200.58 mg / 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2.2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
图 1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
Fig.1摇 Soil bulk density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图中柱上的不同字母表示利用方式间的差异显著达 P <0.05
2.2.1摇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是土壤基础物理性质指标,直接
影响土壤的持水性和透水性,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具有
重要作用。 从图 1看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容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裸地土壤容重最高为
1.53 g / cm3,其次是碱蓬地、苇地和棉田,麦田土壤容重
最低为 1.07 g / cm3,比裸地土壤容重降低 30.0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孔隙度的范围是
42.15%—59.44%,与土壤容重具有相反的变异趋势,裸
地土壤总孔隙度最低,麦田土壤总孔隙度最高,其它利
用方式土壤总孔隙度处于中等水平(图 2)。 毛管孔隙
度在棉田、麦田两种耕作土壤上无明显差异,比裸地土
壤具有显著的提高(P<0.05)。 非毛管孔隙度除麦田土
壤较高外,其它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无明显的差异
(图 2)。
2.2.2摇 土壤团聚体组成
根据团聚体形成的多级团聚理论,微团聚体(直径 <0.25 mm)与大团聚体(直径>0.25 mm)之间通过团聚
或破碎相互转化[18鄄19],二者既互为基础又互为消长。 一般把>0.25 mm 的团聚体称为土壤团粒结构体,团粒结
构是土壤中最好的结构体,其数量与土壤的肥力状况呈正相关[20]。
通过干筛方法分离出的土壤团聚体表征土壤水稳性和非水稳性团聚体的总体状况[21],通过湿筛方法分
离出的土壤团聚体表征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由表 2所示,干筛土壤团聚体组成中以>2 mm 团聚体为主,
681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2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孔隙度
Fig.2摇 Soil porosity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占团聚体总量的 80.80%—61.99%,以裸地和苇地土壤
含量最高,其次是麦田土壤,棉田和碱蓬地土壤最低。
>0.25 mm 大团聚体组成含量反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
性,与>2 mm 团聚体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具有
相似的差异,说明>0.25 mm 大团聚体组成中以>2 mm
团聚体为主。
湿筛土壤团聚体组成反映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与
干筛组成具有很大差异,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之间
的变异较大。 湿筛土壤团聚体组成主要集中在 <2 mm
团聚体,2—0.25 mm 团聚体含量以麦田土壤最高,达
56.85%,其次是棉田土壤(表 2)。 0.25—0.053 mm微团
聚体含量以棉田和碱蓬地土壤最高,苇地土壤次之,麦
田和裸地土壤最低。 <0.053 mm 团聚体以裸地土壤含
量最高,达 81.08%,与其它植被土壤差异显著,麦田土壤 <0.053 mm团聚体含量最低。 >0.25 mm大团聚体组
成含量以麦田土壤最高,与其它利用方式土壤差异显著。
表 2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含量 / %
Table 2摇 Soil aggregat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筛分方法
Sieve method
土地利用方式
Land use patterns >0. 25 mm >2 mm 2—0.25 mm 0.25—0.053 mm <0.053 mm
干筛 Dry sieve 棉花 72.87依1.61c 63.38依1.93cd 10.92依0.25b 12.78依0.99a 12.70依0.88a
小麦 84.96依0.52b 73.15依1.21b 11.81依0.69b 11.44依1.20a 4.68依0.62c
芦苇 93.25依1.45a 79.86依1.59a 13.39依2.62b 3.57依0.50c 3.00依0.95c
碱蓬 83.83依0.89b 61.99依1.95d 21.85依1.22a 8.93依0.74b 6.97依0.54b
裸地 92.72依2.13a 80.80依1.00a 11.92依0.09b 2.68依0.08c 4.14依0.32c
湿筛 Wet sieve 棉花 5.90依0.56b 0.35依0.15cd 6.93依1.50d 59.15依3.36a 30.44依2.68cd
小麦 58.51依4.27a 1.66依0.32a 56.85依4.02a 22.99依3.82c 13.95依0.76e
芦苇 5.39依0.96b 1.02依0.20abc 4.38依0.89d 43.34依4.22b 48.94依3.93b
碱蓬 2.47依0.08c 0.34依0.08cd 2.13依0.10d 59.28依1.81a 32.82依2.18cd
裸地 0.28依0.08d 0.12依0.04d 0.28依0.03d 20.12依1.10c 81.08依2.01a
摇 摇 表中同列数值后不同字母表示利用方式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根据湿筛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反映土壤结构的水稳定性(图 3),结果显示麦
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最高,其次为苇地土壤、棉田和碱蓬地土壤;最低者为裸地土壤。 不同土地利用方
式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含量的差异可以说明,与裸地和自然植被相比,合理的农业耕作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大团
聚体的形成,土壤结构稳定性提高,可能与农田管理过程中有机肥料的施用与耕作有关。
2.2.3摇 土壤水分特性
选择毛管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 3个指标,分析土壤水分的有效性、贮量及入渗特征。 结果显
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饱和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变化范围为 25.80%—46.73%。 其中麦田土
壤饱和含水量最高,是裸地土壤的 1.81倍,其次是棉田、苇地和碱蓬地土壤,土壤饱和含水量最低的是裸地土
壤(图 4)。 土壤毛管含水量与土壤饱和含水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有相同的变异规律,麦田>棉田、苇
地、碱蓬地>裸地。 从图 5看出,土壤饱和导水率在不同植被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裸地土壤饱和导
水率最高为 9.10 mm / min,其次是碱蓬地土壤为 7.53 mm / min,麦田土壤饱和导水率次之,棉田和苇地土壤饱
和导水率最低,与其它植被土壤的差异显著。
7815摇 15期 摇 摇 摇 刘艳丽摇 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3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摇 Fig.3 摇 Soil aggregate mean weight diameter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图 4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
Fig.4摇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图 5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饱和导水率
摇 Fig.5摇 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2.3摇 土壤性质指标间的相互联系
2.3.1 摇 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其相关因子的逐步回归
分析
对与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相关的影响因子进行逐步
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相关因子对自变量的影响达
显著水平 P<0.05。 由表 3 逐步回归分析方程发现,土
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 MWD对毛管含水量具有显著的
影响,土壤容重对土壤毛管含水量的回归系数为
-13.88,说明土壤容重抑制土壤毛管水的形成;MWD、
毛管孔隙度对土壤毛管含水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
10.51、0.75,表征 MWD 和毛管孔隙度对土壤毛管水的
富集具有促进作用。 土壤饱和导水率相关因子的逐步
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总盐分含量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
的主要因子,对饱和导水率具有促进作用。 土壤中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是 MWD 的
主要影响因子,说明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促进了土壤结构稳定性。
表 3摇 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相关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方程
Table 3摇 Step regression equation of soi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factors
物理性质指标
Soil physical index
主要相关因子
Main factors
逐步回归分析方程
Step regression equation
毛管含水量 (Y1) 容重 (X1),MWD (X2),毛管孔隙 (X3) Y1 = 17.14-13.88伊 X1+10.51伊 X2+0.75伊 X3
饱和导水率(Y2) 总盐分含量 (X1) Y2 = 1.97+1.70伊 X1
MWD (Y3) R0.25 覮(X1),毛管孔隙度(X2) Y3 =-0.13+0.01伊 X1+0.005伊 X2
摇 摇 覮R0.25表示>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2.3.2摇 土壤>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养分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是土壤中良好的团粒结构,表征土壤良好肥力的形成。 分别对>0.25 mm水稳性
881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盐分、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
量与土壤有机碳、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 分别为 0.8323、0.7558 和
0.9049(表 4)。
表 4摇 土壤>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Table 4摇 The correlation of>0.25 mm water 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and soil nutrition content
R0.25
土壤养分指标
Soil nutrition index
相关分析方程
Correlation equation
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Y SOC(X1) Y= 4.50 +0.12伊X1 0.8323
Available N(X2) Y= 23.53+0.87伊 X2 0.7558
Available P(X3) Y= 3.51+0.79伊X3 0.9049
3摇 讨论
黄河三角洲土壤成土时间短,在土壤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对土壤肥力的保持具有重要作
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显著影响。 土壤容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综合反映,研
究发现麦田土壤容重比其它利用方式土壤有显著降低,棉田与两种荒地土壤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裸地土壤容
重最高。 麦田管理过程中耕作和有机肥料的施用促进土壤孔隙结构的形成,使土壤容重降低。 另一方面采样
时小麦处于返青期,根系的大量生长与穿插作用使土壤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 与麦田相比,棉田管理粗放,
与自然植被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影响的差异不显著。 与有植被土壤相比,裸地土壤没有耕作管理和外源有机
物质的输入,土壤孔隙结构难以形成,使土壤容重保持较高的水平。
土壤孔隙度直接反映土壤的结构性质,对土壤持水和通气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孔隙组成中毛管孔隙
是主要的有效孔隙组成,研究发现土壤孔隙度在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的差异与土壤容重呈相反的规律(图 1,
图 2)。 土壤容重和孔隙的形成受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含量是土壤物理性质的敏感性指标,反应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本研究中通过干筛和湿
筛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干筛团聚体组成均以>2 mm 团聚体组成为
主,含量达 60%—80%。 麦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 2—0.25 mm组成为主,>0.25 mm团聚体含量达 56%,较其
它利用方式土壤有显著增加。 棉田、碱蓬地、苇地和裸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组成颗粒逐渐减小(表 2)。
对比分析干筛湿筛团聚体组成,>0.25 mm团聚体麦田土壤以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其它利用方式土壤以非水稳
性团聚体为主。 以往的研究表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是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状况具有较好
的相关性[20]。 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速效氮和有效磷
含量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 4)。 土壤良好团粒结构形成,对土壤养分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是根据水稳定性团聚体计算得到,可表征土壤结构的水稳性,本研究中以麦田
土壤最高,并与其它植被土壤的差异显著(图 3)。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决
定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主要影响因子(表 3),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22]。 本研究中土壤水
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 = 0.6393),说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促
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及结构稳定性[9鄄10]。 有研究报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土壤碳库中
的颗粒有机碳[23]。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对土壤持水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中选择毛管含水量表征土壤有效水含量,麦田土壤毛管含水量最高,同是农业耕作土壤,棉田土壤
毛管含水量比麦田土壤有明显的降低,说明不同的作物类型及其农业管理方式影响土壤的有效水含量。 与裸
地土壤相比,芦苇和碱蓬对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图 4)。 有关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量影响的研
究发现,植被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
理特性对土壤的蓄水和持水性能产生作用[24]。 本研究对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关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验证
9815摇 15期 摇 摇 摇 刘艳丽摇 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了上述说法(表 3),土壤容重增加抑制土壤含水量的提高,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管孔隙对保
持土壤水分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毛管含水量具有正相关关系(R =
0.5691),说明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对水分的保持[6]。 土壤总盐分含量是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其
影响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摇 结论
本研究通过选择典型样地进行野外采样、室内分析及数据统计,开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主要物理
性质影响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与裸地相比,植被覆盖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孔隙度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和总盐
分含量,小麦和棉花比芦苇、碱蓬荒地植被对土壤性质具有更强的调节作用。
(2) 麦田和棉田耕作土壤比荒地和裸地自然土壤更强地促进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
肥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毛管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容重、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
管孔隙度;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的影响;土壤总盐分含量是土壤饱
和导水率的主要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摇 Fang H, Liu G, Kearney M. Georelational analysis of soil type, soil salt content, landform, and land us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35(1): 72鄄83.
[ 2 ] 摇 李静, 赵庚星, 杨佩国, 马淑惠.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6): 110鄄114.
[ 3 ] 摇 杨劲松, 姚荣江.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地理科学, 2007, 27(3): 348鄄353.
[ 4 ] 摇 赵庚星, 李静, 王介勇, 酆德柱. 基于 TM图像和 GIS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10): 78鄄82.
[ 5 ] 摇 王凯博, 时伟宇, 上官周平. 黄土丘陵区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5): 80鄄86.
[ 6 ] 摇 杜峰, 山仑, 梁宗锁, 谭勇.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过程中的土壤水分效应.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669鄄678.
[ 7 ] 摇 易湘生, 李国胜, 尹衍雨, 王炳亮. 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的初步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0): 1708鄄1719.
[ 8 ] 摇 Fu X L, Shao M A, Wei X R.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as affected by vegetation types in Nor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Geoderma,
2010, 155(1 / 2): 31鄄35.
[ 9 ] 摇 王昭艳, 左长清, 曹文洪, 杨洁, 徐永年, 秦伟, 张京凤. 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土壤学报, 2011, 48
(4): 715鄄724.
[10] 摇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3, 23(10): 2176鄄2183.
[11] 摇 谢锦升, 杨玉盛, 陈光水, 朱锦懋, 曾宏达, 杨智杰.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 28(2):
702鄄709.
[12] 摇 丁晨曦, 李永强, 董智, 尹若波, 王雅楣, 沈运扩.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 11(2): 84鄄89.
[13] 摇 张扬, 赵世伟, 侯庆春, 华娟. 云雾山草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水库特性及影响因素.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3): 200鄄204.
[14] 摇 李庆梅, 候龙鱼, 刘艳, 马风云.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6): 1132鄄1136.
[15] 摇 胡良军, 邵明安.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水分生态环境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8): 1045鄄1048.
[16] 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17] 摇 鲁如坤主编.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8] 摇 Tisdall J M, Oades J M. Organic matter and water鄄stable aggregate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2, 33: 141鄄163.
[19] 摇 Oades J M, Waters A G. Aggregate hierarchy in soil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1991, 29: 815鄄828.
[20] 摇 Six J, Elliott E T, Paustian K.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域. A normalized stability index and the effect of mineralog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0, 64(3): 1042鄄1049.
[21] 摇 周虎, 吕贻忠, 杨志臣, 李保国.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9): 1973鄄1979.
[22] 摇 姜灿烂, 何园球, 刘晓利, 陈平帮, 王艳玲, 李辉信.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0, 47(4):
715鄄722.
[23] 摇 李江涛, 张斌, 彭新华, 赖涛.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4, 41(6): 912鄄917.
[24] 摇 赵世伟, 周印东, 吴金水. 子午岭北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4): 119鄄123.
091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