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王伯诚,赖小芳,陈银龙,等. 肥稻模式下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生态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3) :300 - 303.
肥稻模式下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生态效应
王伯诚1,赖小芳1,陈银龙1,吴增琪2,林海忠3,项玉英1,陈 剑1
(1.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临海 317000;2.浙江省仙居县农业局,浙江仙居 317300;
3.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台州 318020)
摘要:与传统紫云英 4 月压绿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则是在单季稻秧苗移栽前的 6 月初紫云英黄枯种子完全成
熟时用旋耕机一并翻入稻田。结果表明,稻田翻耕带籽紫云英可以使水稻产量提高,迅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带籽紫
云英施用量为 11 250 ~ 45 000 kg /hm2(干草率 21. 7%)时,当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 5. 9%,水稻产量增加
10. 1% ~ 14. 1%;且当年水稻收割后紫云英自然出苗,第 2 年又会有带籽紫云英 27 000 ~ 31 500 kg /hm2(干草率
23. 1%)翻入稻田,到第 3 年有机质含量增加 9. 8%,水稻产量增加 12. 4% ~ 17. 2%;并使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
使有效磷、速效钾相对释放增加。稻田翻耕带籽紫云英收到了一次播种、多年受益的功效,起到了生态培肥连年增产
的效果。
关键词:肥稻模式;紫云英;带籽翻耕;生态培肥;土壤团聚体;水稻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2 + . 1;S511. 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3)03 - 0300 - 03
收稿日期:2012 - 08 - 29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09TG06) ;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编号:2009C2001 - TZ)。
作者简介:王伯诚(1960—) ,男,浙江临海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
生物技术和植物营养研究与应用。Tel:(0576)85196705;E - mail:
wbc1960@ 163. com。
绿肥是我国传统的有机肥源,大力发展绿肥需要有一套
科学的种植和利用方法,同时还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针对目前稻田大部分种植单季稻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匮乏和成
本提高的农业生产实际,笔者提出并实施了紫云英带籽翻耕
的稻田生态培肥增产相关技术,在仙居、黄岩累计推广面积约
12 000 hm2。与常规压绿相比,通过紫云英荚果成熟期带种
子翻耕与单季稻茬口相衔接,可减少 1 次机耕费用,且便于农
民集中用工。紫云英带籽翻耕时落到田里的种子作为下一次
播种用的种子,在单季稻收割期会自行发芽出苗,免去种子成
本和播种用工,可谓一举两得,并能年复一年循环利用,达到
一年播种、多年受益的目的,既培肥了土壤,又省工省种节约
成本,农户乐于接受,有利于面上推广。这对推进有机农业、
农田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垦农田的快速培肥等都大有裨益。笔
者 2009 年开始对该项技术进行试验和推广[1],现将连续 3 年
的定位试验和面上生产情况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09—2011年在浙江省仙居县朱溪镇后塘村缓坡
梯田(28°42N、120°45E,海拔 210 m)进行,供试土壤为红壤类
紫粉泥土土属。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 pH值 6. 63,有机质含量
25. 5 g /kg、全氮含量 1. 77 g /kg、碱解氮含量 170 mg /kg、有效磷
含量 12. 8 mg /kg、速效钾含量 130 mg /kg。
前茬作物紫云英品种为宁波大桥,后茬作物单季稻品种
3 年依次为天丝香(早熟优质香米,价高、生育期短、产量偏
低)、嘉优 99、钱优 100。氮磷钾化肥为尿素(含 N 46%)、过
磷酸钙(含 P2O5 12%)、氯化钾(含 K2O 60%)。
1. 2 试验方法
1. 2. 1 试验设计 2009 年,设 5 个处理,处理 1 为 CK(对
照,没有紫云英,仅有稻茬,不使其生草) ,处理 2、处理 3、处理
4、处理 5 紫云英带籽翻耕时地上部分当时的草秆实物重量分
别为 11 250、22 500、33 750、45 000 kg /hm2(试验带籽紫云英
干草率为 21. 7%,当时生产上一般稻田的带籽紫云英产量为
15 180 ~ 25 200 kg /hm2)。试验设 3 个重复,小区面积 20 m2,
随机区组排列。2010—2011 年,延续上一年 5 个处理试验带
来的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
云英地上部测产后翻耕。紫云英翻耕时间在水稻移栽前
10 ~ 12 d,约在每年 6 月初。水稻移栽密度、肥水等各小区一
致,按当地常规操作进行。
1. 2. 2 测定项目及方法 水稻收割前于田间考察有效穗数,
取植株样品,分析植株性状,水稻收获后各小区分别晾晒测
产。收割水稻的同时,分别取田间各小区耕作层 0 ~ 20 cm土
壤样品于实验室分析测定,采用常规分析方法[2],分析土壤
团粒结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养分含量等理
化性质。
带籽紫云英翻耕入土后,其草秆为有机肥,其种子在稻田
表层经过水稻本田生长阶段并休眠越夏,在水稻生育后期田
面落干后自然出苗。观测紫云英生长情况,每年考察和记载
紫云英带籽翻耕草秆量、种子量和出苗情况。
1. 3 数据处理与统计检验
试验结果通过 SPSS 18. 0 进行相关分析,多重比较采用
Duncans极差法。供试土壤各级别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计
算公式为:各级别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干重)=该级别团聚
体质量 /土壤样品总质量 × 100%。
土壤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计算公式[3]如下:
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 exp(∑
n
i = 1
Wi lndi /∑
n
i = 1
Wi]
—003—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年第 41 卷第 3 期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3.03.055
式中:lndi 为 i级团聚体平均直径的自然对数;Wi 为 i 级团聚
体组分的干重。
2 结果与分析
2. 1 紫云英带籽翻耕时的播种量与生长群体关系
2009 年,插秧前进行 5 个处理的翻耕时约有种子量
118. 5 ~ 478. 5 kg /hm2 与草秆一起翻耕播下,当年水稻收割后
12 月初考察,紫云英田间植株密度为 288 ~ 954 株 /m2,株高
4. 0 ~ 11. 5 cm,有 6 ~10 个复叶。2010 年,翻耕期田间植株密
度为 144 ~189株 /m2,各处理草秆量为 27 000 ~31 500 kg /hm2
(干草率 23. 1%) ,种子量为 249. 0 ~ 334. 5 kg /hm2。2011 年,
各处理前期田间植株密度很高,1 月初田间植株密度为 801 ~
963株 /m2,翻耕期田间植株密度为 144 ~ 180 株 /m2,各处理草
秆量为 12 450 ~ 15 000 kg /hm2(干草率 50. 0%) ,种子量为
279. 0 ~ 307. 5 kg /hm2。总体表现为上一年翻压数量多的,初
期群体密度高,但结荚期各翻耕处理的草秆量和种子量差异
逐渐减少,趋向一致性(表 1) ,可能是因为苗长高后,被挤在
下面的苗遮阴后枯萎。这说明紫云英的田间群体密度在生长
过程中会自我调节。当然,紫云英带籽翻耕后,大部分种子深
埋在耕作层中下层很难出苗,只有在表层中的那些种子有机会
成功出苗。尽管如此,因为播种量大,仅表层中的那些种子也
已远远超过本田紫云英生产的需要,本试验只需 118. 5 kg /hm2
就够了,但为了省工省时,也就未再加以处理,好在这些多余的
种子也变成了有机肥料的一部分。
表 1 紫云英带籽翻耕试验生态还田的草秆量及种子量
kg /hm2
处理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草秆量 种子量 草秆量 种子量 草秆量 种子量
3 年草秆干
物质总量
CK — — — — — — —
2 11 250 118. 5 28 500 249. 0 12 450 307. 5 15 250
3 22 500 240. 0 27 000 273. 0 14 400 285. 0 18 320
4 33 750 358. 5 27 750 334. 5 15 000 279. 0 21 234
5 45 000 478. 5 31 500 315. 0 14 550 282. 0 24 317
注:草秆量为翻耕时实物重,种子量为干重,2009 年、2010 年、
2011 年草秆干草率依次为 21. 7%、23. 1%、50. 0%。
2. 2 紫云英带籽翻耕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水稻产量验收结果(表 2)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带籽紫
云英处理均有极显著增产作用,且增产作用有逐年递增的趋
势,第 1年增产 10. 1% ~ 14. 1%,第 2 年增产 9. 7% ~ 14. 9%,
第 3 年增产 12. 4% ~ 17. 2%。2009 年,处理 4 产量最高,继
续增加翻耕量(处理 5) ,产量并没有再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实际上,从田间表现看,处理 5 的 3 个小区插秧后秧苗有落黄
和发僵情况出现,初期田间不断有气泡冒出现象,且与对照相
比,处理 4、处理 5 水稻生育期均要延长 2 ~ 3 d,而对照最早
黄熟。很明显,这是因为紫云英带籽翻耕以后,田间处于淹水
嫌气还原条件,产生还原性气体,短时间不容易消解。绿肥当
季肥效较慢,而后劲十足,这对生育期较长的水稻品种十分有
利。第 2 年和第 3 年水稻小区产量表现正常,这与稻田自然
产草量没有超过第 1 年处理 4 的翻入量有关。因此,在肥稻
模式下进行绿肥生产时,本田生产本田消化的要控制绿肥产
量水平,应减少化肥的投入,少施或不施化肥。
表 2 紫云英带籽翻耕试验水稻小区产量情况
处理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小区产量
(kg)
增产
(%)
小区产量
(kg)
增产
(%)
小区产量
(kg)
增产
(%)
CK 10. 15bB — 13. 4bB — 14. 5dC —
2 11. 18aA 10. 1 14. 7aA 9. 7 16. 3cB 12. 4
3 11. 46aA 12. 9 14. 8aA 10. 4 16. 7bA 15. 2
4 11. 58aA 14. 1 15. 3aA 14. 2 16. 9aA 16. 6
5 11. 40aA 12. 3 15. 4aA 14. 9 17. 0aA 17. 2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显著(P < 0. 05)。
从 3 年的水稻经济性状考察结果(表 3)看,与对照相比,
紫云英带籽翻耕处理的有效穗数增加尤为突出,这是构成产
量增加的一个直接主导因素,而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差异很小;
天丝香早熟品种株高略有增加,而嘉优 99 和钱优 100(生育
期较长品种)则略有降低;另有穗长、总粒数略有参差。因
此,增产的原因可能是紫云英带籽翻耕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
显著增加,从而使水稻的群体优势被发挥出来。
表 3 紫云英带籽翻耕试验水稻植株经济性状(2011 年 10 月 26 日)
处理
株高
(cm)
穗长
(cm)
总粒数
(粒 /穗)
实粒数
(粒 /穗)
结实率
(%)
千粒重
(g)
有效穗数
(万穗 /hm2)
理论产量
(kg /hm2)
CK 122. 0 23. 8 189. 3 154. 1 81. 4 25. 68 175. 3 6 937
2 122. 1 24. 7 189. 1 154. 9 81. 9 25. 45 188. 8 7 443
3 120. 3 24. 7 194. 3 159. 2 81. 9 25. 47 196. 7 7 976
4 120. 7 24. 5 197. 7 159. 3 80. 6 25. 67 195. 6 7 999
5 120. 7 24. 8 197. 3 159. 1 80. 6 25. 43 194. 5 7 869
2. 3 紫云英带籽翻耕对稻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2009 年水稻收获后的土壤分析结果(表 4)表明,与对照
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处理有机质含量增加 2. 0% ~ 8. 6%,
平均增加 5. 9%;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pH 值降低;
有效磷含量平均值增加,但翻耕量高的处理有效磷含量减少,
这可能与水稻产量提高后谷草带走的养分多有关。
到 2011 年,与对照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处理有机质含
量增加 6. 4% ~13. 2%,平均增加 9. 8%;全氮、碱解氮、有效
表 4 紫云英带籽翻耕试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2009 年 10 月 10 日)
处理 pH值 有机质
(g /kg)
全氮
(g /kg)
碱解氮
(mg /kg)
有效磷
(mg /kg)
速效钾
(mg /kg)
CK 6. 63 25. 5 1. 77 170 12. 8 130
2 6. 28 26. 0 1. 70 179 16. 9 130
3 6. 01 27. 7 1. 60 187 15. 1 130
4 6. 10 27. 0 1. 78 182 11. 0 140
5 6. 02 27. 3 1. 49 186 8. 8 140
—103—王伯诚等:肥稻模式下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生态效应
磷的含量均有所增加;pH 值与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但总体
降低(表 5)。速效钾含量变化进一步说明增产带走了一部分
养分;而如果 pH 值降低多了则要采取措施,用一些碱性
肥料。
表 5 紫云英带籽翻耕试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2011 年 11 月 10 日)
处理 pH值 有机质
(g /kg)
全氮
(g /kg)
碱解氮
(mg /kg)
有效磷
(mg /kg)
速效钾
(mg /kg)
CK 5. 66 26. 5 1. 79 133 13. 2 110. 0
2 5. 63 28. 9 1. 88 143 14. 7 100. 0
3 5. 69 29. 1 1. 92 137 13. 6 110. 0
4 5. 64 28. 2 1. 86 141 15. 1 100. 0
5 5. 62 30. 0 1. 98 139 13. 7 80. 0
2. 4 紫云英带籽翻耕对稻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紫云英连续带籽翻耕 3 年后测定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含量,结果见表 5。总体来看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着耕层级别
的减小逐渐增多,d≤0. 106 mm 级别团聚体含量最多(占
30. 02%) ,d > 2 mm级别团聚体含量最少(仅占 4. 17%) ;以
0. 25 mm 为界,d > 0. 25 mm 级别团聚体(通常称为大团聚
体)与 d≤0. 25 mm级别团聚体(通常称为微团聚体)[4]约各
占一半,前者略大于后者。紫云英带籽翻耕处理中 0. 5 mm≥
d > 0. 25 mm和 0. 25 mm≥d > 0. 106 mm 级别团聚体含量均
明显高于对照,而d > 2 mm(处理 5 例外)、2 mm≥d > 1 mm和
d≤0. 106 mm级别团聚体含量则要低于对照,说明紫云英带
籽翻耕处理过的土壤有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
(0. 5 mm≥d > 0. 106 mm)富集的现象。
表 6 耕层土壤各级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2011 年 11 月 10 日)
处理
耕层土壤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d >2 mm 2 mm≥d >1 mm
1≥d >
0. 5 mm
0. 5 mm≥
d >0. 25 mm
0. 25 mm≥d >
0. 106 mm
d≤
0. 106 mm
CK 4. 48 8. 71 15. 34 21. 50 17. 22 32. 74
2 4. 16 6. 87 15. 36 26. 13 20. 02 27. 45
3 3. 78 5. 54 12. 03 26. 92 21. 17 30. 56
4 2. 58 4. 52 14. 89 29. 57 17. 67 30. 77
5 5. 84 4. 85 13. 65 27. 03 20. 07 28. 56
平均 4. 17 6. 10 14. 25 26. 23 19. 23 30. 02
土壤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GMD)是反映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GMD 能更好地反映土壤
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特征[5]。图 1 结果显
示,处理 2(0. 248 mm)、处理 5(0. 239 mm)GMD 明显高于对
照(0. 235 mm) ,而处理 3(0. 220 mm)、处理 4(0. 222 mm)则
低于对照。由此可见,在较短试验期内(3 年) ,紫云英带籽翻
耕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有影响,但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
响还没有达到一致的显著水平。
3 讨论
紫云英在稻田的生产能利用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 CO2
和氮素固定在紫云英上,紫云英同时也吸收土壤养分,再返还
土壤,因此土壤中有机碳和氮素营养含量提高了,本试验所得
数据证明了这一点;通过翻耕和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的磷、
钾等养分得到了有效释放[6],并且新鲜的有机物质能促进土
壤中原有机质的分解[7],水稻根系伸展又得到了更多得养
分,增产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与传统盛花期压绿相比,带籽翻耕时紫云英已老熟枯萎,氮
素有一定损失[8],但紫云英老熟后干物质增加了,且种子熟透会
使出苗率提高[9]。这里翻耕的种子很多,对留种田有帮助。
3. 1 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生态培肥作用
土壤有机质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影响土壤的保
肥供肥能力,在衡量培肥效果时,有机质提高量是一个十分重
要的指标[10]。从本试验结果看,紫云英带籽翻耕一般用量
27 000 ~ 31 500 kg /hm2(干草率 23. 1%)就能使当年土壤有
机质含量平均增加 5. 9%,第 3 年增加 9. 8%。
3. 2 紫云英带籽翻耕对水稻的增产作用
紫云英带籽翻耕量 11 250 ~ 45 000 kg /hm2(干草率
21. 7%)能提高当季水稻产量 10. 1% ~ 14. 1%。翻耕自然生
草培肥后,增产最高能达 17. 2%。紫云英翻入土中,改善了
土壤疏松条件,对水稻根系的生长十分有利,使分蘖力提高、
有效穗数增加,从而促进增产。本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带籽
翻耕量超过 33 750 kg /hm2 对当季水稻生长会有不利影响。
这是面上生产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3. 3 紫云英带籽翻耕技术特点
本试验所在地区单季稻大田移栽期一般为 6 月 10 日前
后,而紫云英带籽翻耕目的是图个方便,也就是在水稻移栽前
翻压,这个时期绿肥结荚成熟,一次性翻耕入土,伴随着旋耕
机的转动,种子全面撒落在整个耕作层,秋季无需再播种就会
自然长出苗来。这既解决了水稻所需的有机肥源问题,又节
省了种子、播种劳力及 1 次翻耕绿肥的费用(如果是传统的 4
月中旬压绿,则经过 1 ~ 2 个月到插秧前,翻耕后的大田田面
又会长出各种杂草,且田土沉实,又得翻耕 1 次或者花费劳动
力去除掉杂草)。紫云英带籽翻耕可谓一举多得,能一次播
种、多年受益。
紫云英带籽翻耕与传统压绿的不同点:一是翻压时间推
迟,在插秧前 12 d 左右进行,便于农民集中操作。二是翻压
时,紫云英草籽成熟,草秆黄枯,操作方便。三是翻压时种子入
土量大。传统压绿一般用种量 22. 5 kg /hm2 左右[11],而带籽翻
耕把全部种子都翻入土中。据试验和生产实际,带籽翻耕落田
种子有 118. 5 kg /hm2 就够了,所以需要时也可以适时到田里
采种 1 /2 ~2 /3。四是播种期提前,在插秧前种子随紫云英草
秆翻压进入土壤,这利用了草籽淹水越夏不出苗这一特点。
采用带籽翻耕技术,生产中局部地方杂草有所加重,特别
是连续带籽翻耕几年以后,看麦娘等杂草尤为多发,可进行年
内重点除草,或在结籽前灭除,必要时提前翻耕。
—203—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年第 41 卷第 3 期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4 结语
在肥稻模式下,采用紫云英带籽翻耕是一项提高土壤肥
力方便快捷的技术,随季节而为,在单季稻移栽(6 月上中旬)
前 12 d左右就地翻耕,这时紫云英已黄枯老熟而倾斜倒伏田
面,灌水即可旋耕作业,使土壤耕作层充满了带籽紫云英有机
物质,改善了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整个土体充满了活力。该方
法在土壤物理性状方面,使土壤结构改善,影响土壤水稳性团
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吸收;在土
壤养分方面,能提高有机质、速效养分的含量,从而培肥土壤;
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省工省种节约成本,增加了稻谷产
量,建议在劳动力紧张的地方采用。
参考文献:
[1]王伯诚,赖小芳,陈银龙,等. 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稻田生态培肥效
应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1(9) :74 - 76.
[2]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2000.
[3]周 虎,吕贻忠,杨志臣,等.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
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 :1973 - 1979.
[4]黄小娟,郝庆菊,袁 雪.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团聚体分形
特征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6) :97 - 102.
[5]孙汉印,姬 强,王 勇,等.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31(2) :369 - 376.
[6]何念祖,孟赐福. 植物营养原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7:378 - 384.
[7]陆 欣. 土壤肥料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84 - 302.
[8]吴增琪,朱贵平,张惠琴,等. 紫云英结荚翻耕还田对土壤肥力及
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 :270 - 273.
[9]沈生元,莫美英,穆利明,等. 单季稻田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
利用技术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 :151 - 153.
[10]杨志臣,吕贻忠,张凤荣,等. 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
培肥效果对比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3) :214 - 218.
[11]陈文华,沈连法,沈生元,等. 太湖地区紫云英最佳播种期和播
种量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 :154 - 155.
潘明安,黄仁军,袁天泽,等. 不同秸秆腐熟剂的玉米秸秆堆腐效果对比[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3) :303 - 304.
不同秸秆腐熟剂的玉米秸秆堆腐效果对比
潘明安,黄仁军,袁天泽,袁项成,沈远明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万州 404155)
摘要:探讨 3 种不同秸秆腐熟剂的玉米秸秆还田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腐熟剂玉米秸秆腐熟效果差异明
显,元骏牌秸秆腐熟剂秸秆腐解程度和释放养分效果较好。
关键词:秸秆还田;腐熟剂;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S141.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3)03 - 0303 - 02
收稿日期:2012 - 08 - 28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编号:2011GGB265)。
作者简介:潘明安(1982—) ,男,重庆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
生态环境研究。E - mail:pma26103@ 163. com。
通信作者:黄仁军,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保及生态环境研究。
E - mail:18996696258@ 189. cn。
秸秆的用途很多,可以直接还田,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腐
解,释放出的碳氮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
质[1 - 4]。秸秆经氨化处理后,适口性好,消化率比普通秸秆饲
料增加 20% 左右,是肉制品及奶制品产业重要的饲料来
源[5 - 6]。秸秆还可以通过生物转化生产食用菌,如平菇、鸡腿
菇、蘑菇等,其生物转化率可达 70% ~ 100%,废料可作为农
家肥直接还田[7 - 9]。本研究探讨 3 种不同秸秆腐熟剂的玉米
秸秆还田应用效果,以期为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科
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参试腐熟剂:有机废物发酵菌曲(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
程有限公司) ,元骏牌腐秆剂(成都华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宝融牌秸秆腐熟剂(河南宝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玉米
秸秆。
1. 2 试验设计
2011 年在田间地头将玉米秸秆堆成垛,添加秸秆腐熟剂
和适量的家畜粪尿或污泥等,定期观测秸秆腐熟情况。试验
设 3 个处理:处理Ⅰ,元骏牌秸秆腐熟剂 +玉米秸秆;处理Ⅱ,
宝融牌秸秆腐熟剂 +玉米秸秆;处理Ⅲ:有机生物菌曲 +玉米
秸秆;对照为不加腐熟剂的玉米秸秆。保证秸秆有一定的含
水量,并且各处理的秸秆含水量基本一致,有利于腐熟菌剂的
微生物生长和秸秆腐解。按使用说明书施用秸秆腐熟剂,采
用网袋法模拟堆沤还田。网袋长 40 cm,宽 30 cm,厚 0. 8 ~
1 cm。每个网袋秸秆重量相同,分别添加腐熟剂。将网袋埋
在秸秆堆里,取样时随机选取 1 个网袋,用水冲净网袋上黏附
的杂物,60 ℃下烘干,称量,磨碎,测定剩余秸秆中养分含量,
养分释放率计算公式如下:
养分释放率 =(原始秸秆某养分含量 -剩余秸秆养分含
量)/原始秸秆养分含量 × 100%。
—303—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年第 41 卷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