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员圆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森林低温霜冻灾害干扰研究综述 李秀芬袁朱教君袁王庆礼袁等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碱蓬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张爱琴袁庞秋颖袁阎秀峰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中国东部暖温带刺槐花期空间格局的模拟与预测 徐摇 琳袁陈效逑袁杜摇 星 渊猿缘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长白山林线树种岳桦幼树叶功能型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胡启鹏袁郭志华袁孙玲玲袁等 渊猿缘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
油松天然次生林居群遗传多样性及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关联分析 李摇 明袁王树香袁高宝嘉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
施氮对木荷 猿 个种源幼苗根系发育和氮磷效率的影响 张摇 蕊袁王摇 艺袁金国庆袁等 渊猿远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王若梦袁董宽虎袁何念鹏袁等 渊猿远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气体交换特性的坡位效应 段爱国袁张建国袁何彩云袁等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物降解对黑碳及土壤上苯酚脱附行为的影响 黄杰勋袁莫建民袁李非里袁等 渊猿远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猿 个树种对不同程度土壤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 吴摇 芹袁张光灿袁裴摇 斌袁等 渊猿远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冬小麦节水栽培群体野穗叶比冶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 张永平袁张英华袁黄摇 琴袁等 渊猿远缘苑冤噎噎噎噎
不同秧苗素质和移栽密度条件下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尧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彭摇 斌袁李潘林袁周摇 楠袁等 渊猿远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根域限制下水氮供应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陶先萍袁罗宏海袁张亚黎袁等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
光照和生长阶段对菖蒲根系泌氧的影响 王文林袁王国祥袁万寅婧袁等 渊猿远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植物病原菌拮抗性野生艾蒿内生菌的分离尧筛选和鉴定 徐亚军袁赵龙飞袁陈摇 普袁等 渊猿远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生物型棉蚜对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肖云丽袁印象初袁刘同先 渊猿苑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 曾宾宾袁邵明勤袁赖宏清袁等 渊猿苑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基于干扰的汪清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袁摇 菲袁张星耀袁梁摇 军 渊猿苑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李建军袁刘摇 帅袁张会儒袁等 渊猿苑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摇 宁袁王晓春袁张远东袁等 渊猿苑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园员要圆园员园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穆少杰袁李建龙袁周摇 伟袁等 渊猿苑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 侯明行袁刘红玉袁张华兵袁等 渊猿苑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周淑琴袁荆耀栋袁张青峰袁等 渊猿苑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贵州白鹇湖沉积物中孢粉记录的 缘援 缘 噪葬月援 孕援以来的气候变化 杜荣荣袁陈敬安袁曾摇 艳袁等 渊猿苑愿猿冤噎噎噎噎
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李国栋袁张俊华袁王乃昂袁等 渊猿苑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时空变化特征 蒋摇 冲袁王摇 飞袁喻小勇袁等 渊猿愿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露天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 吴健生袁乔摇 娜袁彭摇 建袁等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和 悦悦粤分析的中国生态地理分区的比较 孔摇 艳袁江摇 洪袁张秀英袁等 渊猿愿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要要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 杂月酝模型分析 潘摇 丹袁 应瑞瑶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
舟山市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能值评估 宋摇 科袁赵摇 晟袁蔡慧文袁等 渊猿愿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赵亚丽袁康摇 杰袁刘天学袁等 渊猿愿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气候与土壤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和表面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陈摇 伟袁熊摇 晶袁陈摇 懿袁等 渊猿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成都市沙河主要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 张艳丽袁 费世民袁李智勇袁等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长白山南坡的岳桦林要要要长白山岳桦林位于海拔约 员苑园园要圆园园园皂之间的山坡遥 这种阔叶林分布在针叶林带的上
面袁成为山地森林的上缘种类袁在世界山地森林中实属罕见遥 岳桦能够顽强地抗御长白山潮湿尧寒冷尧强风等恶劣气
候因素袁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纯林袁是与其独特的生长发育机理密切相关的遥 岳桦的枝干颇具韧性袁在迎风处袁
由于风吹雪压袁树干成片地向背风侧倾斜袁这种特性使它能不畏风雪袁顽强生存遥 随着海拔的升高袁岳桦林也逐渐矮
化袁这是岳桦林保护自身生存袁适应大自然的结果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 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 糟燥皂
第 33 卷第 12 期
2013 年 6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3,No. 12
Jun. ,2013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088,40901021);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2A170002)
收稿日期:2012鄄06鄄0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3鄄05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鄄mail: liguodonghd@ 163. com
DOI: 10. 5846 / stxb201206010802
李国栋,张俊华,王乃昂,彭剑峰,程弘毅.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生态学报,2013,33(12):3792鄄3804.
Li G D, Zhang J H, Wang N A, Peng J F, Cheng H Y.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field, humidity field and their eco鄄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spring in
the typical valley鄄city.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12):3792鄄3804.
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李国栋1,*,张俊华1,王乃昂2,彭剑峰1,程弘毅2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开封摇 475000;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摇 730000)
摘要:快速的城市化对城市气候要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温度场、湿度场的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强烈的影响着城市生态系
统的物流、能流,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 应用城市气候流动观测、定点观测、GIS 空间分析和遥感反演等方法,模拟分析
了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的春季温湿场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一日中 14:30 和 20:30 温度场的分布格局较为类似,
高值区主要位于火车站、第二热电厂、五里铺十字、盘旋路围成的高惯高耗区域;8:30 温度场的热中心位于西关十字至胜利宾
馆开发程度较高的商贸区附近;一日中 8:30 和 20:30 的湿度场分布格局较为相似,湿度场强度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城区北部
的徐家山森林公园、雁滩村、高滩村等开发程度较弱的绿地区和低惯低耗区,高湿度区分布与高植被覆盖率区域基本一致。 利
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热场空间分布结合 NDVI分布,进行了热力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和热力景观类型的划分,城区不同热力景观
格局的形成与能耗、人口、建筑、下垫面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NDVI>0. 5 的区域对应湿度场强度高值区、热场强度低
值区。 利用城、郊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了近 50 年城区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强度的变化规律,近 50 年城区热岛强度和干岛强
度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热岛强度的线性趋势达到 0. 31 益 / 10a,干岛强度的线性趋势达到-2. 1% / 10a,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急
剧增强。 城市热岛强度和干岛强度作为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量度,与各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建设规模、
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因素是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温度场;湿度场;热力景观;生态环境效应;河谷型城市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field, humidity field and their eco鄄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spring in the typical valley鄄city
LI Guodong1,*, ZHANG Junhua1, WANG Naiang2, PENG Jianfeng1, CHENG Hongyi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2 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humidity field profoundly affect the ecosystems energy flow and material cycle, and
further result in a series of eco鄄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contribution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to the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peopl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humidity field in typical valley鄄city were researched widely, there a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urban eco鄄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city planning, urban architecture design, urban energy usage and the health of residents for the typical valley鄄
city. Lanzhou is a typical valley鄄city in western China;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higher than average level of China; and
urban area increased rapidly in last 50 years; in addition, air pollution is very serious for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reasons. So the urban climate effect is unique in Lanzhou. Based on methods of climate mobile observation, fixed鄄point
observation,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remote sensing,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ts evolution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ield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in a spring day are simulated in the typical valley鄄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emperature field is more
similar in 14:30 and 20:30, high鄄value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train station, the second thermal power station, the
Wulipu cross and Panxuan road area. Thermal center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Xiguan cross to victory hotel in 8:30.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umidity field is similar in 8:30 and 20:30, and the large area mainly locates in Xujia mountain
forest park, Yantan village and Gaotan village with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Us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combining distribution of thermal field and humidity field with NDVI map, thermal landscape distribution is analyzed and
thermal landscape types are divided. Results show formation of urban thermal landscape pattern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energy consumption, population, building, underlying surface types, and regions while NDVI > 0. 5 are
corresponding to higher value in humidity field and lower value in thermal field, so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of green belt is
very important in eco鄄city or low鄄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Finall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urban and suburb
weather stations, and analyzing vari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dry island effect in the past 50 years. Both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and dry island intensity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linear trend of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s 0. 31益 per 10 years, and the linear trend of dry island intensity is -2. 1% per 10 years, the trends are
dramatically enhanced after the 1970s.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n the recent 10 years average to 3. 6 益 and dry
island effect intensity is 11% .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and dry island intensity were affected obviously by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scale of urba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underground and human activities.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and dry island intensity also can be a measure of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urban ecosystem.
Key Words: temperature field; humidity field; thermal landscape;eco鄄environmental effect; valley鄄city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目前全球性变化趋势之一,Grimm等在《Science》杂志上的报道称[1]:2000 年城市人
口占全球人口 45% ,预期到 2030 年则将占到 60%以上;我国 2010 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49. 7% ,预计 2050
年将达到 70% 。 城市化正在快速地将乡村植被群落转变为人造的城市工程设施,下垫面性质、土地利用类
型、地表反照率、植被覆盖率等因子发生显著改变,导致城市近地层地—气能量交换和局地气候发生了明显变
化[2鄄4];同时,城市高度集中的经济活动、工业生产以及生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污染物、气
溶胶等物质,这些因素在中小尺度水平上对城市各气候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5-6],尤其对气温、湿度的影响显
著,导致城市气候出现“五岛冶效应特征,其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既影
响气候过程又影响生态过程的城市环境问题[7鄄9]。 兰州市作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因自然和人为方面的原
因,其城市气候效应较其它城市表现更加突出和独特。
Kalnay等在《Nature》杂志上的报道称:城市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0]。 城
市热场、湿度场的分布和结构强烈的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到:局
地气候[11]、城市水文[12]、城市大气环境[13]、城市生物习性[14]、城市物质循环[15]、城市能量代谢[16]以及城市
居民健康[17]等方面;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对全球或区域变暖的贡献率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18鄄20]。 揭示典型河
谷型城市的温度场、湿度场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对于河谷型城市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建
筑设计、城市能源利用和居民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类似研究大多只利用卫星遥感反演法,
而卫星遥感反演法受大气状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准确反演实际气温、湿度存在困难, 且只能反演一日中卫
星过境时刻的地面温度场[21鄄24]。 本项研究综合利用流动观测、定点观测、GIS 空间分析、遥感反演等方法,分
析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一日中不同时段的温湿场分布特征和热力景观空间格局,以期探寻将传统的城市气候
研究方法与现代 3S技术相融合的途径。
1摇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 1摇 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汇合地带,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平
39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国栋摇 等: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均海拔高度为 1 530 m,河谷相对高差达 500—600 m,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兰州市城
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如图 1 所示,1978 年兰州城市化水平为 45. 6% ,到 2010 年时兰州城市化水
平已经达到 62. 7% ,目前,兰州城市化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兰州市城区面积在近半个世纪急剧扩
张。 如图 2 所示,隋唐时期,兰州建成区面积为 0. 16 km2,到建国初期,面积只有 4. 48 km2,在这漫长的历史
时期,增幅也非常微弱,建成区面积很小。 而到 2010 年,建成区面积剧增到了 133 km2,短短 50a 时间,兰州建
成区面积扩大了 30 倍,这充分反映了兰州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张速度之快。 同时,人口也由建国前的 8. 6 万人
剧增到目前的 361. 6 万人;城市道路面积也由建国时的 65. 75伊104 m2 增长到目前的 913伊104 m2。 快速的城
市化导致:下垫面性质急剧改变,人为热大量释放。 其次,兰州河谷盆地之中气流闭塞,边界层内静风频率高,
城市上空易形成深厚的逆温层。 再次,和全球其它山谷型城市类似[25],大气污染问题严重;这些人为和自然
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兰州市的城市气候效应较其它城市表现更加突出和独特。
图 1摇 兰州城市化水平
Fig. 1摇 Urbanization level of Lanzhou
图 2摇 兰州各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
Fig. 2摇 Build鄄up area at different periods in Lanzhou
1. 2摇 数据来源
车载气象仪器的城市气候流动观测和定点观测实验数据。 2007 年 9 月 18 日 Landsat-5 TM 遥感影像。
兰州城区中心气象台和郊区榆中站建站以来的气象数据。 1颐5 万兰州市地形图;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兰
州市部分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遥感处理软件 ERDAS IMAGINE 9. 0、 ENVI 4. 5,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GIS10. 0。
1. 3摇 观测仪器
流动观测仪器为美国产 Kestrel 4000 多功能便携气象仪;天津产 DHM2 型通风干湿表;美国产 Magellan
320 GPS卫星定位系统。
定点观测仪器为澳大利亚产 Monitor SL5 波文比系统;美国产 Kestrel 4000 多功能便携气象仪;天津产
DHM2 型通风干湿表;宁波产 DYM3 型空盒气压表。
1. 4摇 研究方法
为了详细了解兰州市城区温度场、湿度场的形态结构和时空演变规律,本文综合应用了流动观测法、定点
观测法和模型模拟法进行分析,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如图 3 所示。
1. 4. 1摇 流动观测和定点观测
分别于 1999 年 1 月、1999 年 4 月、1999 年 10 月、2000 年 7 月、2006 年 7 月、2006 年 10 月、2007 年 1 月、
2007 年 4 月,在兰州市城关区进行了四季各气候要素的汽车流动观测和定点观测。 观测选择在晴朗、无风的
天气条件下进行。 流动观测的线路和测点如图 4 所示,路线和测点综合考虑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不同的建
筑密度和不同性质的下垫面类型。 在观测期间,每天用两部汽车分别携带美国产 Kestrel 4000 多功能便携气
象仪、天津产 DHM2 型通风干湿表、美国产Magellan320 GPS沿城区东、西两条线路进行早、午、晚 3 次观测,每
次观测时间持续约 3—4 h,主要集中在 7:00—10:00,13:00—16:00,19:00—22:00 3 个时间段。
49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3摇 流动观测数据模拟温湿场流程图
摇 Fig. 3摇 Flow chart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ield simulation
based on mobile observation data
流动观测的同时,在兰州大学本部,利用自动气象
站和人工观测进行定点观测,每 5 min 记录 1 次观测要
素值。 流动观测和定点观测的要素有:经纬度坐标、干
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气压、海拔高度、露
点、酷热指数 /风寒指数。 为了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分
析兰州市城市热场和湿度场的形成机制,在兰州市中心
和榆中县,利用两套澳大利亚 Monitor SL5 波文比系统
对下垫面和大气间的水热通量进行了 1a的连续对比观
测。 在流动观测期间,利用波文比系统的部分观测数据
对定点观测数据进行补充订正。
1. 4. 2摇 流动观测数据的时间差订正
观测结束后,对流动观测各测点在不同时刻的观测
要素值进行时间差订正。 首先,对定点观测每 5 min 的
观测值,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拟合得到早、午、晚 3 个时
间段的趋势方程,然后利用该方程中时间(间隔)与各
图 4摇 兰州市城区气候流动观测线路和测点示意图
Fig. 4摇 Observation points and routes of mobile surveys of urban climate in Lanzhou
观测值的关系,来订正流动观测各测点的观测值[26]。 将每天 3 个时段的流动观测值分别订正到 3 个观测时
段的中间时刻 08:30,14:30 和 20:30 上。
1. 4. 3摇 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空间插值
流程如图 3 所示,利用订正后的流动观测气温、相对湿度数据和各测点的空间位置信息,通过 ArcGIS10. 0
软件建立 GIS空间数据库。 利用其地统计模块,进行空间数据的检验,确定统计数据的分布、异常值,寻找全
局的变化趋势,选择合适的内插模型进行表面预测;最后,进行模型诊断和模型的比较。 在插值方法的选择
上,经过空间数据统计分析、交叉验证法验证插值效果,本文选取反距离加权法和 Kriging 法,来拟合创建表
面,得到兰州市热场和湿度场。
1)反距离加权法(IDW)。
反距离加权法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 该方法模拟局部变化会获得较好的
效果。
Z =移
n
i = 1
1
(Di) p
Z i /移
n
i = 1
1
(Di) p
(1)
59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国栋摇 等: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式中, Z为未知点处的预测值; Z i 为第 i点处的观测值; Di 是预测点与各已知观测样点之间的距离; p是距离
的幂。
2)Kriging插值
该方法是建立在空间相关性的先验模型上,以变异函数理论和结构分析为基础,在有限区域内对区域化
变量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方法:
Z(x0) =移
n
i = 1
姿 iZ(xi) (2)
式中,Z(x0)为未知点 x0 处的预测值,Z(xi)为数据点 xi 处的观测值,姿 i 为克里格权重。 为了优化内插算法,
Kriging方法产生了多个变种, 有泛克里格、普通克里格、简单克里格、指示克里格、协同克里格等, 这些
Kriging方法基本原理相同,但适用条件有所不同,本文经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和插值效果比较分析,采用泛克
里格法和普通克里格法。
3)空间插值结果检验
本文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验证插值效果,即分别假设每个测点的要素值未知, 用周围测点的观测值来预测
估算;然后,依据所有采样点实际观测值与估算值的误差大小来评判插值效果的优劣。 本文在插值模型、参数
的选择时,采用平均误差(简称 ME)和均方根误差(简称 RMSE)作为评估插值效果的标准:
ME = 1
n移
n
i = 1
( zi
夷
- zi) (3)
RMSE =
移
n
i = 1
( zi
夷
- zi) 2
n
(4)
式中, zi 为第 i个测点的实际观测值; zi
夷
为估测值。
2摇 结果与讨论
2. 1摇 热场动态特征
图 5 为 8:30 的热场分布格局,城区的热中心主要集中在西关十字至胜利宾馆附近,较其它区域温度平均
高约 1. 8 益,此区域为目前兰州市的商贸中心,人口密度大,建筑容积率高;此外,邮电大楼至铁路局附近也是
一温度较高区域,此区域为兰州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较大的商贸中心。 温度较低区域位于城区的东部,雁
滩北面滩新村、高家滩等城区东北部靠近黄河沿岸附近,较其它区域温度平均低约 1. 5 益,这些区域为目前兰
州城区剩余的零星菜地和园地。
图 5摇 8:30 热场空间分布格局
Fig. 5摇 Spatial pattern of thermal field at 8:30
图 6 为 14:30 的热场分布格局,城区的热中心大体位于火车站、第二热电厂、五里铺十字围成的三角形区
域。 最高温出现在第二热电厂附近,达到 30. 6 益,较其它区域气温高出约 3 益,其释放的工业热量非常大、污
69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染也较为严重,对周边区域的气温影响较大;火车站附件为面积广大的广场,植被覆盖度很低,也是一明显的
高温中心,达到 29 益。 低温区集中在两个区域,东北部的低温中心与早上低温中心出现的区域一致,西北部
的次低温区位于草场街、佛慈大街和生物所附近,这些区域都是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图 6摇 14:30 热场空间分布格局
Fig. 6摇 Spatial pattern of thermal field at 14:30
图 7 为 20:30 的热场分布格局,此时,城区热中心的分布延续了 14:30 热中心的分布格局,但面积有所缩
减,主要集中在地矿局、广电局、五里铺、东湖小区周边区域;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零散的高温区,形成一些热力
缀块,如南关十字、拱星墩。 低温区零散分布,面积不大,形成一些低温缀块,如生物所周边区域,位于城区较
偏远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好,人口密度较小,无商贸区、工业区,夜晚形成低温中心,较其它区域平均低约
2 益。
图 7摇 20:30 热场空间分布格局
Fig. 7摇 Spatial pattern of thermal field at 20:30
2. 2摇 湿度场动态特征
分析兰州市城区春季湿度场在一日中不同时段的分布格局(图 8—图 10),发现 8:30 和 20:30 的湿度场
分布格局较为相似,相对湿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的北部,如徐家山森林公园、雁滩村、高滩村附近;另
外,处于城区西南部的五泉山公园也是一日中 3 个时段相对湿度较高的区域。 相对湿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
在西关十字、庆阳路、东岗路周边区域。 与另两个时刻相比,14:30 时的湿度场规律性不强。 总体来看,早上
的湿度场强度较大,整个区域平均相对湿度在 8:30 为 37. 2% ,14:30 时为 15. 1% ,20:30 为 17. 8% ,这种特征
符合相对湿度在一日中的变化规律,其日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气温增高时,虽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饱和
水汽压增大的更多,反而使得相对湿度减小;温度降低时,则相反。 从湿度场的空间分布格局来说,高湿度区
与高植被覆盖区基本一致,如高滩、五泉公园附近都是湿度较高地区;城区中心总体呈现湿度较低,如东岗路
周围一带,第二热电厂附近;对于城区人口密集区、商业区和建筑物密集区,从前面的热场强度分析来看,由于
这些区域气温总体相对较高,其对应的饱和水汽压也总体偏高,导致相对湿度总体偏低。 因此,相对湿度的高
79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国栋摇 等: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低与该区域热场强度的相对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受黄河的影响,黄河周边区域的相对湿度要总体
偏高。
图 8摇 8:30 湿度场空间分布格局
Fig. 8摇 Spatial pattern of humidity field at 8:30
图 9摇 14:30 湿度场空间分布格局
Fig. 9摇 Spatial pattern of humidity field at 14:30
图 10摇 20:30 湿度场空间分布格局
Fig. 10摇 Spatial pattern of humidity field at 20:30
2. 3摇 温度场和湿度场的精度验证
表 1 是依据式(3)和式(4)得到的交叉验证结果,平均误差衡量预测结果的无偏性,总体反映估计误差的
大小,越趋近于零,估值效果越好;均方根误差衡量预测结果的有效性,反映利用样点数据的估值灵敏度和极
值效应,其值越小,估值效果越好。 从交叉验证结果来看,各个时段温度场和湿度场的模拟精度普遍较高。
2. 4摇 城区热力景观与绿地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近年来,一些研究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理论,借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热场随城市发展而动态演
变的规律以及热场所演生出的生态效应[27鄄29]。 热力景观是人类在改造、适应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
89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工生态系统的热力学表现,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热力区域。 研究内容包括人类活动对热力景观的影响、
热力景观的动态性、热力景观的缀块性和热力景观的梯度性,其形成机制是建立在下垫面鄄大气系统的热量平
衡的基础之上,通过表面温度场的结构与动态变化来表达。 根据形状和功能的差异,热力景观要素分为热力
缀块、热力廊道和热力基质。 陈云浩等人以热惯量(表征物质热特性)、热耗(生活生产耗能以及新陈代谢所
产生的能量)和温度 3 个指标将热力景观划分为水体、绿化、低惯低耗、低惯高耗、高惯低耗、高惯高耗、热中
心 7 种热力景观类型[30]。
表 1摇 交叉验证结果
Table 1摇 Results of cross鄄validation
8:30 气温
Temperature / 益
14:30 气温
Temperature / 益
20:30 气温
Temperature / 益
8:30 相对湿度
Humidity / %
14:30 相对湿度
Humidity / %
20:30 相对湿度
Humidity / %
平均误差 Mean Error 0. 0792 0. 1228 0. 1280 -0. 0745 -0. 0164 -0. 0151
均方根误差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0. 7650 1. 3040 0. 8878 2. 2670 1. 0080 1. 9810
从 3 个时段的热场和湿度场分布格局来看,在部分区域,高、低温度区域呈相互镶嵌状,形成热力缀块;部
分区域热中心呈弥散状,形成热中心连片发展的态势;而在部分区域形成热力廊道,呈现线状或带状的热力景观
现象;对于占主体的高度连续性、相对均质背景的部分为热力基质。 按照热力景观的划分方法,五泉山、徐家山、
高滩、刘家滩一带为绿化区,整体热场强度最低;雁滩北部部分区域、盐场堡、生物制品研究所一带建筑容积率
低、热场强度较低,该区域为低惯低耗区;汽修二厂至排洪南路一带、东岗镇、以及雁滩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多
为低层建筑区,道路硬化程度较低,为高惯低耗区;剩余的区域为高惯高耗区和热中心,如第二热电厂就是典型
的热中心。 兰州市城区不同热力景观格局的形成与能耗、人口、建筑、下垫面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表征植被状况的指数很多,在植被遥感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指数,它是近
红外波段与可见光波段数值之差与这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值,如式(5)所示,该指数是指示植物生长状况
和植被覆盖度最好的指示因子[28],美国宇航局就是利用 NDVI 指数来制作全球范围内的月际植被数据库。
本文为了解兰州市绿地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 NDVI 分析,本研究购置了中科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2007 年 9 月 18 日 Landsat鄄5 TM遥感影像;该产品已进行过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影像左上区云量为 1% ,其
余 3 个区域包括研究区的云量为 0,天气晴好。 在遥感处理软件的支持下经过几何精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
正、NDVI计算等步骤,图 11 为反演的兰州市 NDVI图。 对于 TM数据,NDVI可以表示为:
NDVI = (NIR - R) / (NIR + R) (5)
式中,NIR和 R分别是 TM影像的近红外波段(Band4)和红外波段(Band3)的 DN。
图 11摇 兰州市 NDVI分布图
Fig. 11摇 NDVI map of Lanzhou
99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国栋摇 等: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NDVI其数值范围统一到-1 和 1 之间,较高的 NDVI 值指示着包含较多的绿色植被。 2004 年 Sobrino 研
究认为:当 NDVI<0. 2 时,像元完全由裸露地表(裸土或建筑地面)覆盖;当 NDVI>0. 5 时,像元完全由植被覆
盖;当 0. 2臆NDVI臆0. 5 时,像元由裸露地表和植被共同组成;当 NDVI<0. 2 时,像元为裸露地表[31]。
与城市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如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相比,城市
绿地的生态环境热效应显著区别于这些典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研究表明,城市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
呈现指数函数型关系[32]。 由地表能量平衡可知,植被具有较大的热惯性、热容量以及较低的热传导、热辐射
率。 在太阳辐射下,水泥路面和建筑物由于吸热面和储热量较多,表面储存的热量要多于绿地,热储存量相当
于地面净辐射的 15%—30% ,而下垫面构成中有森林和草地覆盖的地方,热存储量只相当于地面净辐射的
5%—15% [33]。 研究发现,城乡不同下垫面地表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下垫面类型的
波文比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旱田>公共绿地>水域。 城市人
工建筑用地具有较高的显热通量,较低的潜热通量。 由于城市地表显热通量和波文比明显高于周边植被覆盖
地表,导致城市地表向低层大气供热的增加,这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34]。 绿地景观类型的热
环境效应明显区别于其它景观,其对应的城市地表温度要显著低于典型的城市景观类型。 分析兰州城区
NDVI分布与热场、湿度场之间的关系发现:NDVI>0. 5 的高值区(高植被覆盖区)对应高湿度区、低温区,如徐
家山森林公园、五泉公园、高滩附近区域都是 NDVI高值区,平均 NDVI>0. 5,同时这些区域都是湿度场强度较
强区域、热场强度较弱区域。 总体而言,城市的 NDVI 和热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反的分布特点,城市的 NDVI
分布和湿度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 城市绿化具有降温增湿、调节小气候效应,相关研究表明:当绿地宽
度>42 m时,绿地能发挥显著的降温增湿效益[35];在一些区域,绿化能使局地气温降低 3—5 益,最大可降低
12 益,增加湿度 3%—12% ,最大可增加 33% [36]。 因此,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绿地的合理规划非常重要。
2. 5摇 城区的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
应用城郊对比法来研究城市气候效应,以位于城区的兰州中心气象台(36毅03忆N、103毅53忆E)代表城区站,
以位于兰州城区东南约 30 km的榆中站(35毅52忆N、104毅09忆E)代表乡村站。 城市热岛作为城市气候最典型的
特征,为人们所广泛关注。 城、郊站点的气温差作为衡量城市热岛强度的指标,可反映由于城区建设、下垫面
性质改变和人类生产活动等引起的气温变化。 图 12 为近 50 年兰州城、郊气温的年际变化和热岛强度的变
化。 分时段来看,20 世纪 60 年代热岛强度约为 2. 3 益;70 年代热岛强度约为 2. 5 益;80 年代热岛强度约为
3. 1 益;90 年代热岛强度约为 3. 5 益;近 10 年热岛强度平均约为 3. 6 益。 总体上来看,近 50 年城市热岛强度
逐渐增强,线性趋势达到 0. 31 益 / 10a。
图 12摇 城、郊气温和城市热岛强度的年际变化
Fig. 12摇 Annual variability of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
008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城市人工构筑的下垫面大多为不透水层,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留存在地表的水分非常少,地面较为干燥;
城市地表植被覆盖面积少;这些因素造成城市的自然蒸发、蒸腾量比郊区小,空气含水量少,使得城区平均水
汽压比郊区低,再加上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其相对湿度比郊区显得更小,从而形成城市干岛[37]。 图 13 为近
50 年兰州城区和郊区的相对湿度和城区干岛强度变化趋势图。 近 50 年,郊区相对湿度变幅不大,在均值
63%上下波动;但城区相对湿度呈现下降的趋势;1965 年之前,城、郊相对湿度差别不大,从 70 年代开始,干
岛效应逐渐明显,干岛强度增大。 分时段来看,20 世纪 60 年代平均干岛强度为 3. 2% ;70 年代平均干岛强度
为 4. 3% ;80 年代平均干岛强度为 7. 1% ;90 年代平均干岛强度为 10% ;近 10 年平均干岛强度为 11% 。 总体
来看,近 50 年干岛效应逐渐增强,相对湿度的线性递减趋势达到-2. 1% / 10a。 城区热岛强度和干岛强度是人
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一种量度,与各时间段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建设规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人类活
动等因素是密切联系的、相适应的[38]。
图 13摇 城、郊相对湿度和干岛强度的年际变化
Fig. 13摇 Annual variability of urban dry island intensity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
3摇 结论
本研究主要利用汽车携带观测仪器进行城市气候流动观测,观测数据结合 GIS 空间插值技术,模拟分析
了河谷型城市春季一日中的温湿场分布和演变规律;结合 TM遥感影像反演的 NDVI图,进行了热力景观空间
格局分析。 利用近 50 年的城、郊气象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城区的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的变化规律和
强度特征。
(1)热场动态特征
一日中 14:30 和 20:30 热场高温区的分布格局较为相似,高温区主要位于火车站、第二热电厂、五里铺十
字、盘旋路围成的区域;第二热电厂附近温度较其它区域平均约高出 3益;8:30 热中心主要位于西关十字至胜
利宾馆附近。 3 个时段的低温中心分布都较为相似,主要位于东北部的雁滩北面滩新村、高家滩,该区域为城
区菜地和园地的集中分布区;另一个低温区位于生物所、徐家山公园附近,20:30 较其它区域温度平均约低
2益,该区域是城区森林覆盖率较大的一个区域。
(2)湿度场动态特征
一日中 8:30 和 20:30 的湿度场分布格局较为相似,湿度场强度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城区北部的徐家山
森林公园、雁滩村、高滩村,五泉山公园也是一强度较大的区域。 湿度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关十字、庆阳路、
东岗路等中心商贸区周边。 14:30 湿度场规律性不强。 一日 3 个时段中,8:30 湿度场强度最大,20:30 时次
之,14:30 时最小。 高湿度区与高植被覆盖区分布基本一致。 相对湿度的高低与该区域热场强度的强弱也有
密切的联系。
108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国栋摇 等: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3)热力景观空间分布格局
对城区热力景观进行划分,五泉山、徐家山、高滩、刘家滩一带为绿化区;雁滩北部部分区域、盐场堡、生物
制品研究所一带为低惯低耗区;汽修二厂至排洪南路一带、东岗镇、以及雁滩部分区域为高惯低耗区;剩余的
区域为高惯高耗区和热中心。
(4)城区 NDVI分布与温湿场空间格局的关系
NDVI>0. 5 的高值区对应高湿度区、低温区,徐家山公园、五泉公园、高滩部分区域都是 NDVI 相对高值
区,平均 NDVI>0. 5,同时这些区域都是湿度场强度较高、热场强度较低区域。 城市的 NDVI 值与热场强度值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反的特点。
(5)近 50 年城区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近 50 年城市热岛强度逐渐增强,线性趋势达到 0. 31 益 / 10a。 近 50 年郊区相对湿度变幅不大,在 63%上
下波动,但城区相对湿度呈下降的趋势;1965 年之前,城、郊相对湿度差别不大,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干岛效
应强度增幅明显。 近 50 年干岛效应逐渐增强,相对湿度的线性递减趋势达到-2. 1% / 10a。 兰州城市热岛强
度和干岛强度作为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量度,与各时间段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建设规模、城
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因素是密切联系、相适应的。
References:
[ 1 ]摇 Grimm N B, Faeth S H, Golubiewski N E, Redman C L, Wu J G, Bai X M, Briggs J M.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 Science, 2008,
319(5864): 756鄄760.
[ 2 ] 摇 Wang F, Ge Q S. Estimation of urbanization bias in observed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09 using satellite land鄄use dat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57(14): 1708鄄1715.
[ 3 ] 摇 Yang X C, Zhang Y L, Liu L S, Zhang W, Ding M J, Wang Z F. Sensitivity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change to land use / cover types in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9, 52(8): 1207鄄1215.
[ 4 ] 摇 Li X, Yang X Q, Tang J P, Sun X G, Fang J B. Multiple Urban heat islands an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during summer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cluster region simulated with WRF / NCAR. 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1, 31(4): 441鄄450.
[ 5 ] 摇 Arnfield A J. Two decades of urban climate research: a review of turbulence, exchanges of energy and water, and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3, 23(1): 1鄄26.
[ 6 ] 摇 Rizwan A M, Dennis Y C L, Liu C H. A review on the generation, determination and mitig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 20(1): 120鄄128.
[ 7 ] 摇 Zhang K X, Wang R, Shen C C, Da L J.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Shanghai,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0, 169(1 / 4): 101鄄112.
[ 8 ] 摇 Buyantuyev A, Wu J G. Urban heat islands an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link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temperatures to land鄄cover and
socioeconomic patterns. Landscape Ecology, 2010, 25(1): 17鄄33.
[ 9 ] 摇 Wu J B, Chow K C, Fung J C H, Lau A K H, Yao T.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city clusters鄄their interactions and seasonal
variati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1, 103(3 / 4): 489鄄499.
[10] 摇 Kalnay E, Cai M. 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鄄use change on climate. Nature, 2003, 423(6939): 528鄄531.
[11] 摇 Li W L, Liu H L, Zhou X J, Qin Y. Urban heat island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ai lake effect on local circumflue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e D: Earth Sciences, 2003, 33(4): 405鄄415.
[12] 摇 Dixon P G, Mote T L. Patterns and causes of Atlanta忆s urban heat island鄄initiated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2003, 42(9):
1273鄄1284.
[13] 摇 Shi J, Cui L L, He Q S, Sun L. The changes and causes of fog and haze days in Easter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 (5):
533鄄542.
[14] 摇 Shi L J, Diao Z K, Liu R J. Coloniza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M fungi in urban ecosystem: a review.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1, 22(7): 1939鄄1943.
[15] 摇 Chen Q S, Li L H, Han X G, Dong Y S, Wang Z P, Xiong X G, Yan Z D. Acclimatization of soil respiration to warm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 24(11): 2649鄄2655.
[16] 摇 Fung W Y, Lam K S, Hung W T, Pang Y S, Lee Y L. Impact of urban temperature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Hong Kong. Energy, 2006, 31
208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4): 2623鄄2637.
[17] 摇 Qian Y J, Li S Z, Wang Q, Yang K. Advanc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0, 6
(4): 241鄄247.
[18] 摇 Wang S W. The global warming debat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19): 1961鄄1962.
[19] 摇 Shao Q Q, Sun C Y, Liu J Y, Ban Y F. Impact of urban expansion o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overestimation to regional air temperature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11): 1292鄄1232.
[20] 摇 Zhang A Y, Ren G Y, Zhou J X, Chu Z Y, Ren Y Y, Tang G L. 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rends over chin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0, 68(6): 957鄄966.
[21] 摇 Xiao R B, Ouyang Z Y, Zhang Z M, Wang X K, Li W F, Zheng H. Advances in methodology of urban heat island. Meteorological Monthly,
2005, 31(11): 3鄄6.
[22] 摇 Peng W F, Zhou J M, Luo H L, Yang C J, Zhao J F.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land use and spatio鄄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heat effect: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10): 1738鄄1749.
[23] 摇 Zhou H M, Zhou C H, Ge W Q, Ding J C. The surveying on thermal distribution in urban based on GIS and remote sens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2): 189鄄197.
[24] 摇 Yue W Z, Xu L H. Thermal environment effect of urban land use type and pattern鄄a case study of central area of shanghai c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2): 243鄄248.
[25] 摇 Yang S P, Lv S H, Chen Y C, Ao Y H, Yu Y. Simulation of afforestation effect on urban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of valley city in winter.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10, 30(3): 691鄄698.
[26] 摇 Li G D, Wang N A, Zhang J H, Zhao L Q. Urban thermal field and heat island effect of Lanzhou city in summer.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5): 709鄄714.
[27] 摇 Meng D, Li X J, Gong H L, Zhao W J.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pattern and typical urban landscapes effect linked with thermal
environment in Beijing.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13): 3491鄄3500.
[28] 摇 Jia B Q, Qiu E F, Cai C J. The dynamics of surface heat status of Tangshan City in 1993—2009.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 (20):
6215鄄6223.
[29] 摇 Huang J C, Zhao X F, Tang L N, Qiu Q Y. Analysis on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urban thermal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sation: a
case study of Xiamen Cit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2): 622鄄631.
[30] 摇 Chen Y H. Research on Patterns, Process, Simulation and Effect of Urban Spatial Thermal Environment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 85鄄117.
[31] 摇 Sobrino J A, Jimnez鄄Munoza J C, Paolini L.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al from Landsat TM5.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4, 90
(4): 434鄄446.
[32] 摇 Xu Q 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impervious surface with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urban eco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29(5): 2456鄄2462.
[33] 摇 Cui Y P, Liu J Y, Hu Y F, Wang J B, Kuang W H. Modeling the radiation balance of different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57(9): 1046鄄1054.
[34] 摇 Liu Y, Shintaro G, Zhang D F, Kuang W H. Urban surface heat flux inversion based on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land
cover.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1): 101鄄112.
[35] 摇 Zhu C Y, Li S H, Ji P, Ren B B.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width of urban green belts on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2): 383鄄394.
[36] 摇 Yang S H. Urba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155鄄179.
[37] 摇 Wang X Q, Gong Y B. The impact of an urban dry island on the summer heat wave and sultry weather in Beijing Cit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16): 1657鄄1661.
[38] 摇 Yu S Q, Bian L G, Lin X C. Changes in the spatial scale of Beijing UHI and urban developmen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5, 35(S2): 116鄄127.
参考文献:
[ 2 ]摇 王芳, 葛全胜. 根据卫星观测的城市用地变化估算中国 1980—2009 年城市热岛效应. 科学通报, 2012, 57(11): 951鄄958.
[ 3 ] 摇 杨续超, 张镱锂, 刘林山,张伟, 丁明军, 王兆峰. 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 /覆被类型的敏感性.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009,
39(5): 638鄄646.
[ 4 ] 摇 李欣, 杨修群, 汤剑平, 孙旭光, 房佳蓓. WRF / NCAR 模拟的夏季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多城市热岛和地表能量平衡. 气象科学, 2011, 31
308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国栋摇 等: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4): 441鄄450.
[11] 摇 李维亮, 刘洪利, 周秀骥, 秦瑜. 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与太湖对局地环流影响的分析研究.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3, 33(2):
97鄄104.
[13] 摇 史军, 崔林丽, 贺千山, 孙林. 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地理学报, 2010, 65(5): 533鄄542.
[14] 摇 史立君, 刁志凯, 刘润进. 城市生态系统中 AM真菌侵染与群落结构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7): 1939鄄1943.
[15] 摇 陈全胜, 李凌浩, 韩兴国, 王智平, 熊小刚, 阎志丹. 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生态学报, 2004, 24(11): 2649鄄2655.
[17] 摇 钱颖骏, 李石柱, 王强, 杨坤.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4): 241鄄247.
[18] 摇 王绍武. 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议. 科学通报, 2010, 55(16): 1529鄄1531.
[19] 摇 邵全琴, 孙朝阳, 刘纪远, 班艺舫. 中国城市扩展对气温观测的影响及其高估程度. 地理学报, 2009, 64(11) . 1292鄄1232.
[20] 摇 张爱英, 任国玉, 周江兴, 初子莹, 任玉玉, 唐国利.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气象学报, 2010, 68(6): 957鄄966.
[21] 摇 肖荣波, 欧阳志云, 张兆明, 王效科, 李伟峰, 郑华. 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气象, 2005, 31(11): 3鄄6.
[22] 摇 彭文甫, 周介铭, 罗怀良, 杨存建, 赵景峰. 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面热效应时空变化特征的关系———以成都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0): 1738鄄1749.
[23] 摇 周红妹, 周成虎, 葛伟强, 丁金才. 基于遥感和 GIS 的城市热场分布规律研究. 地理学报, 2001, 56(2): 189鄄197.
[24] 摇 岳文泽, 徐丽华.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的热环境效应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地理科学, 2007, 27(2): 243鄄248.
[25] 摇 杨胜朋, 吕世华, 陈玉春, 奥银焕, 余晔. 绿化对冬季山谷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沙漠, 2010, 30(3): 691鄄698.
[26] 摇 李国栋, 王乃昂, 张俊华, 赵力强. 兰州市城区夏季热场分布与热岛效应研究. 地理科学, 2008, 28(5): 709鄄714.
[27] 摇 孟丹, 李小娟, 宫辉力, 赵文吉. 北京地区热力景观格局及典型城市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生态学报, 2010, 30(13): 3491鄄3500.
[28] 摇 贾宝全, 邱尔发, 蔡春菊. 唐山市域 1993—2009 年热场变化. 生态学报, 2011, 31(20): 6215鄄6223.
[29] 摇 黄聚聪, 赵小锋, 唐立娜, 邱全毅.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以厦门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12, 32(2):
622鄄631.
[30] 摇 陈云浩, 李京, 李晓兵. 城市空间热环境遥感分析: 格局、过程、模拟与影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85鄄117.
[32] 摇 徐涵秋. 城市不透水面与相关城市生态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生态学报, 2009, 29(5): 2456鄄2462.
[33] 摇 崔耀平, 刘纪远, 胡云锋, 王军邦, 匡文慧. 城市不同下垫面辐射平衡的模拟分析. 科学通报, 2010, 57(6): 465鄄473.
[34] 摇 刘越, Shintaro G, 庄大方, 匡文慧. 城市地表热通量遥感反演及与下垫面关系分析. 地理学报, 2012, 67(1): 101鄄112.
[35] 摇 朱春阳, 李树华, 纪鹏, 任斌斌. 城市带状绿地宽度与温湿效益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11, 31(2): 383鄄394.
[36] 摇 杨士弘. 城市生态环境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55鄄179.
[37] 摇 王喜全, 龚晏邦. “城市干岛冶对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影响. 科学通报, 2010, 55(11): 1043鄄1047.
[38] 摇 于淑秋, 卞林根, 林学椿. 北京城市热岛“尺度冶变化与城市发展.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005, 35(S1): 97鄄106.
408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 猿猿袁晕燥援 员圆 允怎灶援 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燥枣 枣则燥泽贼 凿葬皂葬早藻 贼燥 枣燥则藻泽贼泽 蕴陨 载蚤怎枣藻灶袁 在匀哉 允蚤葬燥躁怎灶袁 宰粤晕郧 匝蚤灶早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凿增葬灶糟藻泽 蚤灶 泽葬造贼鄄贼燥造藻则葬灶糟藻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杂怎葬藻凿葬 责造葬灶贼泽 在匀粤晕郧 粤蚤择蚤灶袁 孕粤晕郧 匝蚤怎赠蚤灶早袁 再粤晕 载蚤怎枣藻灶早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藻凿蚤糟贼蚤燥灶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枣 砸燥遭蚤灶蚤葬 责泽藻怎凿燥葬糟葬糟蚤葬 枣造燥憎藻则蚤灶早 凿葬贼藻泽 蚤灶 藻葬泽贼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忆泽 憎葬则皂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扎燥灶藻
载哉 蕴蚤灶袁 悦匀耘晕 载蚤葬燥择蚤怎袁 阅哉 载蚤灶早 渊猿缘愿源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造藻葬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燥枣 月藻贼怎造葬 藻则皂葬灶蚤蚤 泽葬责造蚤灶早泽 贼燥 贼澡藻 葬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灾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匀哉 匝蚤责藻灶早袁 郧哉韵 在澡蚤澡怎葬袁 杂哉晕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早藻灶藻贼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糟澡蚤灶藻泽藻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贼葬遭怎造葬藻枣燥则皂蚤泽冤 灶葬贼怎则葬造 泽藻糟燥灶凿葬则赠 枣燥则藻泽贼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憎蚤贼澡 贼澡藻蚤则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蕴陨 酝蚤灶早袁宰粤晕郧 杂澡怎曾蚤葬灶早袁 郧粤韵 月葬燥躁蚤葬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凿凿蚤贼蚤燥灶 葬枣枣藻糟贼泽 则燥燥贼 早则燥憎贼澡袁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则藻藻 责则燥增藻灶葬灶糟藻泽 燥枣 杂糟澡蚤皂葬 泽怎责藻则遭葬 蚤灶 遭葬则则藻灶 泽燥蚤造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袁 宰粤晕郧 再蚤袁 允陨晕 郧怎燥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员员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藻灶糟造燥泽怎则藻 燥灶 泽燥蚤造 悦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蚤皂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 蚤灶 杂贼蚤责葬 早则葬灶凿蚤泽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粤晕郧 砸怎燥皂藻灶早袁 阅韵晕郧 运怎葬灶澡怎袁匀耘 晕蚤葬灶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造燥责藻 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灶 早葬曾 藻曾糟澡葬灶早藻 糟澡葬则葬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皂葬蚤灶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枣燥则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凿则赠鄄澡燥贼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允蚤灶早泽澡葬
砸蚤增藻则 阅哉粤晕 粤蚤早怎燥袁 在匀粤晕郧 允蚤葬灶早怎燥袁 匀耘 悦葬蚤赠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遭蚤燥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燥灶 凿藻泽燥则责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藻灶燥造 葬凿泽燥则遭藻凿 燥灶 遭造葬糟噪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泽燥蚤造
匀哉粤晕郧 允蚤藻曾怎灶袁 酝韵 允蚤葬灶皂蚤灶袁 蕴陨 云藻蚤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葬灶凿 遭蚤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燥蚤造 凿则燥怎早澡贼 泽贼则藻泽泽 蚤灶 贼澡则藻藻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宰哉 匝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郧怎葬灶早糟葬灶袁 孕耘陨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葬则鄄造藻葬枣 则葬贼蚤燥 燥枣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蚤泽 则藻造葬贼藻凿 贼燥 赠蚤藻造凿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蚤灶 贼澡藻 憎葬贼藻则鄄泽葬增蚤灶早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在匀粤晕郧 再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蚤灶早澡怎葬袁匀哉粤晕郧 匝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缘苑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燥扎燥灶藻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泽蚤泽袁 凿则赠 皂葬贼贼藻则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葬灶凿 赠蚤藻造凿 燥枣 则蚤糟藻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 择怎葬造蚤贼赠 葬灶凿 责造葬灶贼 凿藻灶泽蚤贼赠
孕耘晕郧 月蚤灶袁蕴陨 孕葬灶造蚤灶袁在匀韵哉 晕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远愿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灶凿藻则 则燥燥贼 则藻泽贼则蚤糟贼蚤燥灶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枣 糟燥贼贼燥灶 责造葬灶贼泽 早则燥憎灶 憎蚤贼澡 怎灶凿藻则鄄皂怎造糟澡 凿则蚤责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栽粤韵 载蚤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哉韵 匀燥灶早澡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葬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造蚤早澡贼 葬灶凿 早则燥憎贼澡 泽贼葬早藻 燥灶 燥曾赠早藻灶 凿蚤枣枣怎泽蚤燥灶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 燥枣 粤糟燥则怎泽 糟葬造葬皂怎泽 则燥燥贼泽
宰粤晕郧 宰藻灶造蚤灶袁 宰粤晕郧 郧怎燥曾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 再蚤灶躁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泽燥造葬贼蚤燥灶袁 泽糟则藻藻灶蚤灶早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赠贼燥责葬贼澡燥早藻灶 葬灶贼葬早燥灶蚤泽贼蚤糟 藻灶凿燥责澡赠贼藻泽 枣则燥皂 憎蚤造凿 粤则贼藻皂蚤泽蚤葬 葬则早赠蚤
载哉 再葬躁怎灶袁 在匀粤韵 蕴燥灶早枣藻蚤袁 悦匀耘晕 孕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贼憎燥 澡燥泽贼鄄遭蚤燥贼赠责藻泽 燥枣 粤责澡蚤泽 早燥泽泽赠责蚤蚤 渊匀藻皂蚤责贼藻则葬院 粤责澡蚤凿蚤凿葬藻冤 燥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糟怎糟怎则遭蚤贼葬糟藻燥怎泽 澡燥泽贼 责造葬灶贼泽
载陨粤韵 再怎灶造蚤袁 再陨晕 载蚤葬灶早糟澡怎袁 蕴陨哉 栽燥灶早曾蚤葬灶 渊猿苑园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早藻灶凿藻则 葬灶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燥灶 贼澡藻 憎蚤灶贼藻则蚤灶早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悦澡蚤灶藻泽藻 皂藻则早葬灶泽藻则
在耘晕郧 月蚤灶遭蚤灶袁 杂匀粤韵 酝蚤灶早择蚤灶袁 蕴粤陨 匀燥灶早择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蚤灶凿蚤糟葬贼燥则泽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澡藻葬造贼澡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蚤灶 宰葬灶早择蚤灶早 枣燥则藻泽贼则赠
再哉粤晕 云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灶早赠葬燥袁 蕴陨粤晕郧 允怎灶 渊猿苑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匀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 泽责葬贼蚤葬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阅燥灶早贼蚤灶早 蕴葬噪藻
蕴陨 允蚤葬灶躁怎灶袁 蕴陨哉 杂澡怎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蚤则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造蚤皂葬贼藻鄄早则燥憎贼澡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燥枣 粤遭蚤藻泽 枣葬曾燥灶蚤葬灶葬 枣则燥皂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泽 葬贼 酝蚤赠葬造怎燥袁 憎藻泽贼藻则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载哉 晕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糟澡怎灶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葬灶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源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灶藻贼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糟造蚤皂葬贼藻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枣则燥皂 圆园园员 贼燥
圆园员园 酝哉 杂澡葬燥躁蚤藻袁 蕴陨 允蚤葬灶造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贼燥责燥早则葬责澡蚤糟 枣藻葬贼怎则藻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蚤灶 贼澡藻 糟燥葬泽贼葬造 憎藻贼造葬灶凿 燥枣 再葬灶糟澡藻灶早
匀韵哉 酝蚤灶早澡葬灶早袁 蕴陨哉 匀燥灶早赠怎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遭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泽燥怎贼澡 藻凿早藻 燥枣 酝怎 哉泽 杂葬灶凿赠 蕴葬灶凿
在匀韵哉 杂澡怎择蚤灶袁 允陨晕郧 再葬燥凿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苑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则藻糟燥则凿藻凿 皂葬蚤灶造赠 遭赠 责燥造造藻灶 枣则燥皂 遭葬蚤曾蚤葬灶 造葬噪藻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造葬泽贼 缘援 缘噪葬月援 孕援
阅哉 砸燥灶早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允蚤灶早忆葬灶袁在耘晕郧 再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愿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枣蚤藻造凿袁 澡怎皂蚤凿蚤贼赠 枣蚤藻造凿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藻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泽 蚤灶 泽责则蚤灶早 蚤灶 贼澡藻 贼赠责蚤糟葬造 增葬造造藻赠鄄糟蚤贼赠
蕴陨 郧怎燥凿燥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允怎灶澡怎葬袁 宰粤晕郧 晕葬蚤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怎则枣葬糟藻 憎葬贼藻则 增葬责燥则 燥增藻则 灶燥则贼澡藻则灶 葬灶凿 泽燥怎贼澡藻则灶 则藻早蚤燥灶泽 燥枣 匝蚤灶造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允陨粤晕郧 悦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云藻蚤袁 再哉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藻糟燥鄄则蚤泽噪 蚤灶 燥责藻灶 皂蚤灶藻 葬则藻葬 宰哉 允蚤葬灶泽澡藻灶早袁 匝陨粤韵 晕葬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皂责葬则蚤泽蚤燥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早藻燥早则葬责澡蚤糟葬 则藻早蚤燥灶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 葬灶凿 悦悦粤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运韵晕郧 再葬灶袁允陨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载蚤怎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愿圆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藻糟燥鄄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杂月酝 皂燥凿藻造 孕粤晕 阅葬灶袁 再陨晕郧 砸怎蚤赠葬燥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皂藻则早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则早藻 赠藻造造燥憎 糟则燥葬噪藻则渊蕴葬则蚤皂蚤糟澡贼澡赠泽 糟则燥糟藻葬冤 葬择怎葬糟怎造贼怎则藻 泽赠泽贼藻皂 葬则燥怎灶凿 阅燥灶早躁蚤 蚤泽造葬灶凿 蚤灶 在澡燥怎泽澡葬灶
杂韵晕郧 运藻袁 在匀粤韵 杂澡藻灶早袁 悦粤陨 匀怎蚤憎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怎皂 泽贼则蚤责藻 葬则则葬灶早藻皂藻灶贼 枣燥则 蚤灶贼藻则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葬灶凿 皂蚤曾藻凿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皂葬蚤扎藻 渊在藻葬 皂葬赠泽 蕴援 冤 早藻灶燥贼赠责藻泽
在匀粤韵 再葬造蚤袁 运粤晕郧 允蚤藻袁 蕴陨哉 栽蚤葬灶曾怎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糟造蚤皂葬贼藻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燥灶 贼澡藻 糟葬则燥贼藻灶燥蚤凿 葬灶凿 糟怎贼蚤糟怎造葬则 藻曾贼则葬糟贼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造藻葬增藻泽
悦匀耘晕 宰藻蚤袁 载陨韵晕郧 允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再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葬则遭燥灶 泽藻择怎藻泽贼则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曾赠早藻灶 则藻造藻葬泽藻 葬泽 憎藻造造 葬泽 糟燥燥造蚤灶早 葬灶凿 澡怎皂蚤凿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蚤灶 早则藻藻灶蚤灶早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燥枣
杂澡葬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藻灶早凿怎 在匀粤晕郧 再葬灶造蚤袁 云耘陨 杂澡蚤皂蚤灶袁 蕴陨 在澡蚤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愿愿愿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 卷摇
《生态学报》2013 年征订启事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 1981 年,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探索生态学奥秘,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生态学报》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价和
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
《生态学报》为半月刊,大 16 开本,300 页,国内定价 90 元 /册,全年定价 2160 元。
国内邮发代号:82鄄7,国外邮发代号:M670
标准刊号:ISSN 1000鄄0933摇 摇 CN 11鄄2031 / Q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
馆等订阅。
通讯地址: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摇 电摇 摇 话: (010)62941099; 62843362
E鄄mail: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摇 网摇 摇 址: www. ecologica. cn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吴文良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SHENGTAI摇 XUEBAO)
(半月刊摇 1981 年 3 月创刊)
第 33 卷摇 第 12 期摇 (2013 年 6 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摇
(Semimonthly,Started in 1981)
摇
Vol郾 33摇 No郾 12 (June, 2013)
编摇 摇 辑摇 《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电话:(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北京 399 信箱
邮政编码:100044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8013 号
Edited by摇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ECOLOGICA SINICA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Tel:(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Editor鄄in鄄chief摇 WANG Rusong
Supervised by摇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摇 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Publish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
Beijing摇 100717,China
Printed by摇 Beijing Bei Lin Printing House,
Beijing 100083,China
Distribut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Beijing 100717,China
Tel:(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Domestic 摇 摇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摇 摇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P. O. Box 399 Beijing 100044,China
摇 ISSN 1000鄄0933
CN 11鄄2031 / Q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82鄄7 国外发行代号 M670 定价 90郾 00 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