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problems in red soil ecosystem in southern of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圆源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员圆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赵其国袁黄国勤袁马艳芹 渊苑远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叶生态学基础曳院对生态学从传统向现代的推进要要要纪念 耘援孕援奥德姆诞辰 员园园周年
包庆德袁张秀芬 渊苑远圆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食物链长度理论研究进展 张摇 欢袁何摇 亮袁张培育袁等 渊苑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天山盘羊夏季采食地和卧息地生境选择 李摇 叶袁余玉群袁史摇 军袁等 渊苑远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松果梢斑螟对虫害诱导寄主防御的抑制作用 张摇 晓袁李秀玲袁李新岗袁等 渊苑远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菹草附着物对营养盐浓度的响应及其与菹草衰亡的关系 魏宏农袁潘建林袁赵摇 凯袁等 渊苑远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濒危高原植物羌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黄林芳袁李文涛袁王摇 珍袁等 渊苑远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四年 韵猿熏气对小麦根际土壤氮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吴芳芳袁郑有飞袁吴荣军袁等 渊苑远苑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重金属 悦凿圆垣和 悦怎圆垣胁迫下泥蚶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陈肖肖袁高业田袁吴洪喜袁等 渊苑远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不同生境中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密度的差异 郑思宁 渊苑远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亚热带樟树鄄马尾松混交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动态特征 李忠文袁闫文德袁郑摇 威袁等 渊苑苑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空间代表性 王绍强袁陈蝶聪袁周摇 蕾袁等 渊苑苑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雅鲁藏布江流域 晕阅灾陨变化与风沙化土地演变的耦合关系 李海东袁沈渭寿袁蔡博峰袁等 渊苑苑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
高精度遥感影像下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特征的粒度效应 张庆印袁樊摇 军 渊苑苑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蔡晓布袁于宝政袁彭岳林袁等 渊苑苑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芦芽山亚高山草甸尧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尧全氮含量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武小钢袁郭晋平袁田旭平袁等 渊苑苑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湘中丘陵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特征 孙伟军袁方摇 晰袁项文化袁等 渊苑苑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东北黑土区片蚀和沟蚀对土壤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姜义亮袁郑粉莉袁王摇 彬袁等 渊苑苑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土壤氮矿化特征 解成杰袁郭雪莲袁余磊朝袁等 渊苑苑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 杨尚东袁吴摇 俊袁谭宏伟袁等 渊苑苑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园园要圆园员园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袁丽华袁蒋卫国袁申文明袁等 渊苑苑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庐山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长期动态模拟 梁艳艳袁周年兴袁谢慧玮袁等 渊苑愿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暖温带鄄北亚热带生态过渡区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 袁志良袁陈摇 云袁韦博良袁等 渊苑愿员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生境和去趋势方法下的祁连圆柏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张瑞波袁袁玉江袁魏文寿袁等 渊苑愿圆苑冤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大小兴安岭生态资产变化格局 马立新袁覃雪波袁孙摇 楠袁等 渊苑愿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态环境移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 申文明袁孙中平袁张摇 雪袁等 渊苑愿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城市遥感生态指数的创建及其应用 徐涵秋 渊苑愿缘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研究简报
大明竹属遗传多样性 陨杂杂砸分析及 阅晕粤指纹图谱研究 黄树军袁陈礼光袁肖永太袁等 渊苑愿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干旱胁迫下 源 种常用植物幼苗的光合和荧光特性综合评价 卢广超袁许建新袁薛摇 立袁等 渊苑愿苑圆冤噎噎噎噎噎
基于 陨栽杂圆和 员远杂 则砸晕粤的西施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孟学平袁申摇 欣袁赵娜娜袁等 渊苑愿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两种浒苔无机碳利用对温度响应的机制 徐军田袁王学文袁钟志海袁等 渊苑愿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北京山区侧柏林冠层对降雨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史摇 宇袁余新晓袁张建辉袁等 渊苑愿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学术信息与动态
景观生态学研究院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要要要圆园员猿厦门景观生态学论坛述评
杨德伟袁赵文武袁吕一河 渊苑怨园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怨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员圆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黄土丘陵农牧交错带要要要黄土丘陵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形态袁由于黄土质地疏松袁加之雨季集中袁降水强度
较大袁地表流水冲刷形成很多沟谷袁斜坡所占的面积很大遥 这里千百年来的农牧交错作业袁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均
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遥 利用高精度影像对小流域景观的研究表明袁这里耕地尧林地和水域景观相对比较规则简单袁荒
草地和人工草地景观比较复杂遥 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袁各类景观斑块的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
响应不同袁分维数随粒度的增大呈非线性下降趋势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3 卷第 24 期
2013年 12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3,No.24
Dec.,2013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033004)
收稿日期:2013鄄12鄄17;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12鄄22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hgqjxnc@ sina.com
DOI: 10.5846 / stxb201312172973
赵其国,黄国勤, 马艳芹.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生态学报,2013,33(24):7615鄄7622.
Zhao Q G, Huang G Q, Ma Y Q.The problems in red soil ecosystem in southern of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24):
7615鄄7622.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赵其国1, 黄国勤2,*, 马艳芹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摇 210008; 2.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南昌摇 330045)
摘要:南方红壤对于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红壤性质上的
酸、瘦、粘等弱点,分布区域降水时空不均匀,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导致红壤地区的生
态环境恶化,红壤资源潜在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使整个地区农业及经济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中国南方红
壤生态系统面临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肥力退化、季节性干旱、土壤污染、生物退化、石漠化及土地沙化、耕地面积缩减和系统功
能衰减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在综合治理措施上必须提高认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防治水土
流失和土壤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重建红壤区植被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红壤预警,从而保证南方红壤生态系统的持续稳
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红壤; 生态系统; 问题; 对策; 南方
The problems in red soil ecosystem in southern of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AO Qiguo1, HUANG Guoqin2,*, MA Yanqin2
1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n Ecological Scienc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Southern red soi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even the whole economy,
and the rapid increase in people忆s living standard. But red soil has some weakness, such as acid, thin and sticky, the
uneven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and the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which leading to soil erosion,
degradation, contaminat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d soil areas, the potenti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red soil resources are not properly exert, and the entire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severely
affected. Currently, China Southern red soil ecosystem faces many problems, such as soil erosion, acidification, fertility
degradation, seasonal drought, soil pollution, biological degradation, desertificat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reduction of
arable land and system functions decay and so on.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raise awareness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adjust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ptimize the farming system, develop three鄄dimensional
agriculture, control soil and water erosion and pollution, improve soil quality and soil fertility, reconstruct vegetate
ecosystem of red soil, establish and improve red soil early鄄warning system, so as to ensure stead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ern red soil ecosystem.
Key Words: red soil; ecosyste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southern
红壤产生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是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
http: / / www.ecologica.cn
育成的红色呈酸性且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 广义的红壤是指我国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
红色或黄色的土壤, 包括铁铝土纲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等所有土类,以及半淋溶土纲的燥红土,一般
统归为红壤系列[1]。 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从世界范围
来看,红壤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常见于热带雨林区。 欧洲特别是地
中海东岸和巴尔干半岛地区也有类似于红壤的土壤存在。 东亚地区北起长江沿岸,南抵南海诸岛、南洋群岛,
东迄台湾,西至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的范围为红壤的重要分布地带。 我国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东、
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台湾 10 省(区),以及安徽、湖北、江苏、重庆、四川、西藏和上
海等 7省(区、市)的部分区域,总面积 218万 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2.7%,其中红壤系列的土壤面积约
128万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 58.7%[2鄄4]。 我国红壤的形成过程是脱硅富铝化过程与生物富集过程两种相互作
用的结果。 脱硅富铝化过程是红壤形成的基础,它与红壤古风化壳的形成有密切联系;而生物富集过程是现
代生物富集作用影响红壤发育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对红壤形成的影响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5]。 根据红壤
成土条件、附加成土过程、属性及利用特点,红壤可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等 5 个亚
类。 红壤亚类具有土类典型特征,分布面积最大;黄红壤亚类为向黄壤过渡类型,在本区均分布于山地垂直
带,下接红壤亚类,上接黄壤土类;红壤性土亚类是剖面发育较差的红壤类型,主要分布于红壤侵蚀强烈的丘
陵山区,江西兴国一带和福建东南部有较多分布。
新中国成立 60多年来,我国在红(黄)壤资源调查与区划、红(黄)壤资源的垦殖利用、红(黄)壤耕地肥力
的培育、红(黄)壤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对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迅速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红壤性质上的酸、瘦、粘等弱点,红壤分布区域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
匀,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导致红壤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红壤资源潜
在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6],使整个地区农业及经济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摇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1.1摇 水土流失
土壤的主要分布地带红壤地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同时雨量多,强度大,降雨集中,有时一次降雨可高达
200—300 mm以上,在土地利用不合理及地面覆盖差时,暴雨就加速了水土流失的发展。 据统计长江流域以
南的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 8000万 km2。 这些地区,由于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别是暴
雨多,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在高雨量的冲击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特别是有深厚花岗岩风化壳的红
壤地区,严重者每年土壤侵蚀模数也在 1000 t / km2以上,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 仅长江上游 35.2
万 km2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流失量就达 15.6亿 t,年均侵蚀模数达 4432 t / km2 [7]。
1.2摇 土壤酸化
红壤的脱硅富铝化过程,本是一个较缓慢的酸化过程。 在近代,由于受酸雨的影响,红壤酸化的进程加速
了,从而对作物生长与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的酸雨控制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
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该酸雨控制区则是我国南方红壤
主要分布区,据统计目前我国南方受酸化土壤的分布面积约 200万 hm2,雨水 pH值 4.5—5.0,最低可达 3.0—
2.0[8]。 例如江西南昌是我国南方两个酸雨中心之一,雨水 pH 值 4.5—5.0,最低值为 3.2,酸雨频率在 80%
以上[9]。
1.3摇 肥力退化
土壤退化,特别是红壤的退化,不仅为全球所关注,而且是关系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南方
红壤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1 / 5,人口占全国 40%,耕地占全国的 30%。 但由于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土
壤退化问题极为严重。 由于红壤受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
与平衡的失调,加剧了土壤尤其是早地的养分贫痔化及肥力衰减过程[9]。 据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当前农田中
68%为中低产田,耕地普遍缺少有机质和氮素,全部旱地和 60%的水田缺磷,耕地中 58%缺钾,80%缺硼,64%
616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缺钥,49%缺锌,18%缺镁。 可见,营养元素的缺乏和土壤肥力的衰退,已严重阻碍着本区农业生产的持续
发展[10]。
1.4摇 季节性干旱
目前我国南方红壤区季节性干旱频发,由早期的仅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发展到现在的危害人民的饮水
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目前制约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11]。 南方红壤区总降水量丰
富,但分配极不平衡,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南方 50 年乃至 100 年一遇的干旱
气候事件近年日益频繁。 2003 年江西、湖南等地出现了特大干旱,2006 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袭击了四川、
重庆,2007 年湖北、四川遭遇严重干旱[12鄄13],2009 年至 2011 年云南省连续出现三次“百年大旱冶。 据统计截
至 2013年 8 月上旬,湖南、贵州、重庆等南方 13 省(市)耕地受旱面积 649.13 万 km2,其中作物受旱面积
595郾 33万 km2(重旱 180.8万 km2、干枯 71.8万 km2),待播耕地缺水缺墒面积 56.2 万 km2,此外,红壤本身水
分性质不良,调蓄供水能力较弱[14],也是干旱的一个重要原因。
1.5摇 土壤污染
近期,土壤污染事件频发,“镉大米冶、“重金属蔬菜冶等事件的曝光引发了舆论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
据统计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 1.5亿亩,占 18亿亩耕地的 8.3%。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副主任钱冠林近期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易修复等特点,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
食物安全。 他指出,总体上中国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
题尤为突出。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化肥和农药[15]。 其中土壤重金属污
染成为污染的重中之重,目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近 320 万 hm2,造成资源浪费和土壤生产力及农林产
品质量下降。 因此整治矿区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6摇 生物退化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
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近年来南方红壤区人口的迅速增长、生物生境的破碎化、环境污染、外来的物种入侵以
及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一位因素是生境的
破坏和破碎化,第二重要因素则是生物入侵[16鄄17],外来物种如果生存和繁殖能力强,则会压制和排挤本地物
种,形成优势种群,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18],例如滇池草海 20 世纪 60 年代曾有 16 种高等植物,但随着水葫
芦的大肆“疯长冶,使大多数本地水生植物失去生存空间而死亡,到 90年代只剩下 3种高等植物[19]。
1.7摇 石漠化及土地沙化
随着人口剧增,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
土流失的加剧,导致石漠化的形成与面积的不断扩大,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南方红壤的数量和质量的安全。
据调查,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35920 k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0.39%。 全省有 32个县市
的土地石漠化面积大于全省平均水平,有 14个县市的土地石漠化面积大于 30%,有 8个县市的石漠化状况非
常严重,石漠化已成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红壤丘陵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虽然我国南方红壤
沙化面积虽不大,但分布范围较广。 据国家林业局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统计,南方的湿润沙化土地
分布广泛,面积达到 0.88万 km2,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
12个省区市的 260个县市区。
1.8摇 耕地面积缩减
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
仅约为 1.217亿 hm2,比 1997年的 1.299 亿 hm2减少 0.082 亿 hm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 10 多年前的 0.105
hm2减少到 0.092 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使本区本来就紧张的人地关系更趋紧
张,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目前,红(黄)壤地区人均耕地仅 0.067hm2比全国人均耕地少 1 / 3,为世界人均
耕地的 1 / 5,例如 1996 年至 2008 年的 12 年间,广东省耕地面积减少 41. 05 万 hm2,平均每年减少
7167摇 24期 摇 摇 摇 赵其国摇 等: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421万 hm2。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的非农业占用,到 2000年本区人均耕地减至 0.057 hm2。
1.9摇 系统功能衰减
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其中除提供食物、药品、建筑材料及遗传资源等产品外, 更为
重要的是调节气候、维持大气组成的稳定、土壤的形成与维持、废弃物扩散、害虫控制、物质循环等作用, 这些
作用构建了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最终总是通过物种来实现的, 所以生态系统中多样
性的状况直接影响其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 当今绝大多数生态系统正遭受多样性的丢失。 英国皇家
生态系统研究所首次评估: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鱼的捕捉量和土壤质量面临衰退,过度开采、管理不善
和环境改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过去的 60年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了 30%,然而,只用 20%的
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我国南方红壤区由于土壤质量衰退,过度开采、管理不善和环境改变等,致使整个南方红
壤区生态系统功能面临衰减的危险。
2摇 我国南方红壤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土、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热带、
亚热带经济林木、经济作物及名贵药材等名特优创汇产品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针对上述面临的问题,在综合治理措施上必须提高认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防
治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重建红壤区植被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红壤预警等方面,从而促
进整个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2.1摇 提高认识
目前对红壤的认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红壤肥力的现状及其分布的认识的不足,大多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 缺乏对最新状态的了解,特别是对其动态变化方面的认识[20];二是对红壤质
量的评价指标认识不统一,偏重于土壤化学和物理性质的评价,缺乏完善的生物学评价指标;第三是对红壤保
护认识的不足。 对于红壤保护的重要性,大部分群众了解较少,一些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红壤;第四从生态学
角度来看,对红壤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我国南方红壤不仅仅是指红壤,而应将其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必须将其包括的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 因此要保持红壤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首先就
要提高人们对红壤的认识。
2.2摇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的“沟谷农业冶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高效集约持续农业,实现本区各
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形成茶果、蚕桑、竹木、畜禽及水产等新型支柱产业,变资源和区位优势为
经济及持续发展优势[21]。 具体来说,应采取下列主要措施:(1)建立合理高效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 在
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蔬菜生产,活跃城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发展与草畜动物
相适应的青绿饲料产业,开发青饲玉米、割藤甘薯、黑麦草等高产饲料作物。 通过开辟青绿饲料资源促进以山
羊、黄牛、家兔为主导的畜牧业的发展;多元多熟的复合种植模式建立的三元种植结构还有利于植物的共生互
惠,有效利用光、热、水、肥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植被的年覆盖率。 (2)大力发展各种林农间作、果农间作、林
牧结合的立体农业模式。 我国南方红壤区低山丘陵较多,发展山地立体农业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例如依据
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空间的多层次性,实行多种生物结构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副业。 目前立
体农业模式主要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
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较为成功的案例主要有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千烟洲
立体山区农业。
2.3摇 优化耕作制度
作物都有自己的宜土特性,按作物宜土种植,不但产量较高,而且培肥改土效果也显著。 可以根据红壤的
熟化程度,选择最适宜的作物既可充分利用红壤的增产潜力,又有良好的养地效果。
首先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的传统农业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高效集
816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约持续农业,形成茶果、蚕桑、竹木、畜禽及水产等新型支柱产业,变资源和区位优势为经济及持续发展优势。
例如采取“双三制冶(即双季稻三熟制)种植面积,重视旱粮生产,增加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
提高水耕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或异质性),发展“两水一旱冶(如两季水稻+冬种马铃薯或冬种蔬菜)或水旱轮
作及旱地间混套轮作多熟制等新型耕作制度。
其次充分利用冬闲田。 冬闲田的大量存在,浪费了丰富的光、热、水资源。 由于冬闲持续 5—7个月之久,
不仅浪费了全年光照的 35%—45%,积温的 25%—35%,降水的 30%—60%,少利用一季土地,降低了复种指
数,而且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释放出来的养分遭到淋溶、挥发而损失。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冬闲田。 目前南方
红壤区冬作结构单一(其中绿肥比重占冬种面积的 50%左右,油菜占 30%左右,而春粮比重极小)、产量低、效
益差等特点,以消灭冬闲田为突破口,在提高绿肥鲜草单产的同时,稳定或适当压缩面积,增加油莱、马铃薯和
蔬菜等的种植面积,并实行绿肥过腹还田,促进农牧结合。 此外,也有相当面积的秋闲田,因秋旱不能复种双
季晚稻,可发展秋玉米、秋大豆、秋薯类等,并组成玉米间作大豆、玉米间作薯类以及大豆间作薯类等方式。
第三发展间混套作,在红壤旱地上发展间混套作,实行全年“绿色覆盖冶,做到“根不离土,土不离根冶,既
有抗旱保墒、抢时间争季节、保持水土的作用,又能大幅度提高旱地生产力、培肥土壤肥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研究表明,旱地发展间混套作 3熟制,可使单位产量和产值比现有旱地平均提高
3—4倍。 对红壤生态系统来说,通过合理间作套种,特别是安排豆科绿肥和豆科作物参与间套,可以稳定水
热动态,防止冲刷,减轻干旱,促进作物与土壤之间的协调,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恢复和培育土壤肥力。
2.4摇 防治红壤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及其诱导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中最严重的障碍因素。 水土流失治理应以
预防为主,目前许多地方,人们并没有认诀到这一点,水土流失一边治理, 一边破坏,并且治理从数量上抵消
不了流失面积的扩大,而且质量上治理后的土壤生产力远未恢复到遭受侵蚀之前的土壤生产力水平[22]。 对
已已经产生水土流失问题的土壤,应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开发与治理相结合,长、中期与近期利益相
结合的办法,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典型代表模式是江西千烟洲的“丘顶薪炭林、山腰果、茶、
桑, 丘脚棉、油、麻刀的冶“一丘多用冶生态农林牧业。 该模式从丘陵顶部到下部“沟谷冶大体上是阔叶林或针
阔混交林—经济林或毛竹(幼林地内可种人工牧草)—果园或人工牧草地—农田—鱼塘。 经过六年的实践,
在原来植被破坏很严重的 200 hm2荒地上,水土流失减少了 78%,人均收入增加了 5—8倍,农林牧生态环境
日益改善[23]。
2.5摇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确保红壤丘陵区坡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主要包括合理施用化肥;增
施有机肥;扩种绿肥;发展秸秆还田和覆盖技术等方面。 (1)合理施用化肥。 要根据作物的生产特性,结合土
壤肥力状况,并考虑作物的耕作制度,因地制宜,采取配方施肥、以产定肥、测土施肥或诊断施肥等多种方法,
减少氮肥的投入量,调整氮磷钾到合适的比例。 (2)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
的肥力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 随着有机肥用量的提高,土壤 pH 值降低,逐渐接近中性;土壤有
机质、全 N、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也随着增加[24]。 (3)扩种绿肥。 目前南方红壤区
冬作结构单一(其中绿肥比重占冬种面积的 50%左右,油菜占 30%左右,而春粮比重极小)、产量低、效益差等
特点,以消灭冬闲田为突破口,在提高绿肥鲜草单产的同时,稳定或适当压缩面积,增加油莱、马铃薯和蔬菜等
的种植面积,并实行绿肥过腹还田,促进农牧结合[25]。 如红壤旱地(果园)种植绿肥翻压后,不但能直接补充
各种营养元素,而且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绿肥是一种养分完全的优质生物肥源,在提供作物养分、防止
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节能降耗方面均有良好作用,种植绿肥作物是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26]。 据报道,
在丘陵红壤旱地上连续种植三年绿肥后,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分别由 6.4 g / kg、0.4 g / kg、0.36
g / kg提高到 12.1 g / kg、0.66 g / kg、0.67 g / kg,分别提高了 89%、65%、86%。 (4)发展秸秆还田和覆盖技术。 作
物秸杆中含有糖类、纤维、脂肪、含氮化合物等,经微生物分解后,可形成大量活性有机质并释放出矿质营养元
9167摇 24期 摇 摇 摇 赵其国摇 等: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素,特别是豆科作物秸杆,富含氮素,肥效尤佳。 免耕秸秆还田抛秧能够培肥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土
壤结构得到了改良,同时杜绝了农民将油菜秸秆焚烧,减少了环境污染[27]。 丘陵红壤旱地(果园)秸杆就地
还田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易推广的增产培肥措施,也是解决红壤钾肥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
覆盖栽培主要包括残茬覆盖、秸秆覆盖、活体覆盖以及塑料薄膜覆盖等,能减少土壤的耕作,增加地表覆盖度,
实现土壤的“少动土冶、“少裸露冶,达到“适度湿润冶和“适度粗糙冶等土壤状态,对于改善土壤环境具有多种独
特的生态经济作用[28鄄30]。
2.6摇 综合治理,减少污染,保护土壤资源
我国目前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壤可达 1000 万 hm2,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 土壤污染会引起
并加速环境污染,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人类的健康,威胁人类生存安全[31]。
防治土壤污染必须以防为主,清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以改良,控制土壤中污染
物的迁移和转化,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残留。 对已经污染的土地可通过客土、换土、去表土、翻土、加入改良剂
等降低污染,并进行生物修复,还可通过选择抗污染品种、改变耕作制度、改种木本植物及工业用植物等来减
少污染对作物的危害,另外还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及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水灌溉、固体废物
的土地处理的管理。
2.7摇 完善红壤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省、县二级土肥检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明确省、县二级土肥检测机构职责和分工,省级重点
是满足耕地质量调查和科学施肥需要的土壤理化性状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壤微量元素、重金属、残留、农
产品品质等项目的分析;县级主要承担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监测的土壤、肥料常规项目分析和部分土壤微量
元素分析以及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建立土壤地力(质量)监测网络:在网络节点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农业区划和地貌类型、不同种植制度,
设立长期定位监测点、动态监测点与试验区。 在管理的方式上,要采取统一布局,一次抽取、分级管理、分级负
责的方法,省、县二级各负其职,定期监测,动态管理,定期发布土壤地力(质量)报告或白皮书,为各级政府和
农业部门提供第一手的决策依据,为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提供数字化分析报告。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应用 GIS技术,对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农田水利、土壤污染、
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等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构建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并跟踪时空变化,实
施动态管理。
3摇 结束语
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总面积 6400万 km2,占全球总面积 45.2%,人口 25 亿,占全球 48%。 随着温带地
区荒地日益减少,全球土地利用的重点,已逐渐由温带向热带、亚热带转移[32]。 我国热带、亚热带红壤区,占
世界同类地区总面积的 8%,与世界情况相比,具有巨大的生产与资源潜力,同时也面临农业与生态环境问
题。 因此,当前加速该区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不但对我国,而且将对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经济
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与指导意义。
从当前的形势看,红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综合的系统工程。 首先,必须将红壤生态系统功
能建设建立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冶理念认识———即“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及惠民福祉观,既满足自身
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冶的认识基础上;其次,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
护相结合,综合利用以上措施指导南方红壤生态环境建设;第三,按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
究,加强对污染红壤的环境治理和修复的研究,为整个南方红壤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证
明,要保证整个南方红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坚持奋进,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References:
[ 1 ]摇 Li Q K, Xiong Y. Chinese soil. Science Press,1987.
026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 2 ]摇 Liang Y, Zhang B, Pan X Z.Current statu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ies of soil erosion for hilly region in the Southern China.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8, 6(1): 22鄄27.
[ 3 ] 摇 Wang J P, Cao C G, Zhang W J. Planting countermeasures to difference of water鄄heat resource on dry land in red鄄yellow soil region of south china.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5, 26(4):306鄄308.
[ 4 ] 摇 He X Y, Xie W M. The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about improving use red鄄yellow soil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3, (2): 1鄄4.
[ 5 ] 摇 Zhao Q G. A study on recent pedogenesis and its developing age of red soils in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s, 1992, (4):344鄄351.
[ 6 ] 摇 Hu M Y, Ou Y C X, Dai J, Wu S H, Wen Z P. Research Progress on Utilization of Red Soil Resources in China.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9, 8(1):53鄄57.
[ 7 ] 摇 People. The overview of soil erosion in china. 2005鄄07鄄 19 [2013鄄 12鄄 07] . http: / / scitech. people.com.cn / GB / 25509 / 50262 / 50980 / 3553777.
Html.
[ 8 ] 摇 Shi Z H, Cai C F, Zhang G Y, Ding S W, Wang T W. The preliminary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red soil degradation in the south of HuBei province.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17(12):193鄄195
[ 9 ] 摇 Zhao Q G, The problems about the red soil degradation in china.Soils.1995, 28(06):281鄄285
[10]摇 Sun B, Zhang T L, Zhao Q G.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oil nutrient barren about red soil in hilly region in south china. Soil, 1995, 16
(03):281鄄285.
[11] 摇 Peng S Z, Wu J Y, Jun Q.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easonal drought in south china.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12, 13(2):
6鄄10.
[12] 摇 Sui Y, Huang W H, Yang X G, Li M S. Characteristics and adaption of seasonal drought in souther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玉: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resourc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2, 23(7): 1875鄄1882.
[13] 摇 Wu X W, Yan Y. Countermeasure of drought controlling Jiangxi province. Jiangxi Hydrau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34(2): 85鄄87.
[14] 摇 Wang M Z. Study on Seasonal Drought in Southern China. Rural Eco鄄 Environment, 1997, 13(2):6鄄10
[15] 摇 Zhang G X. Soil pollu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Shan tou technology 2002, (4):27鄄28.
[16] 摇 Wilcove D S, Rothstein D, Dubow J. Quantifying threat imperiled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 1998.48(8):607 鄄615.
[17] 摇 Xie Z Q, Chen Z G, Fan D Y, Xiong G M. Global consequence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iological invas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3, 14(10):1795鄄1798.
[18] 摇 Chen Z M, Yang J X, Su R F, Chen X Y. Present status of the indigenous f ishes in Dianchi Lake, Yunnan.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1, 9(4):
407鄄413.
[19] 摇 Ding J Q.The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its effect on ecosystem safety. Review of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4
(4):16鄄20.
[20] 摇 Sun B, Zhao Q G.Evaluation indexes and methods of soil quality concerning red soil degrad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9, 18(2):118鄄128.
[21] 摇 Zhao Q 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red soil uplan region in southeast china. Soils, 1998, (4):
169鄄177.
[22] 摇 Shi X Z, Shi D M.The integrated utilization of red soil resources and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in China.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2, 6
(1):33鄄38.
[23] 摇 Southmountain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expedi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Th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about Red鄄yellow hills. Science
Press,1989.
[24] 摇 Hu C, Cao Z P, Luo Y R, M a Y L. Effect of long鄄term application of microorganism compost or vermim compost on soil fertility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hinese journal of eco鄄agriculture, 2007, 15(3):48鄄51.
[25] 摇 He Y Q, Wang X X, Sun B, Li C L. 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on the fertility of red soil with proposals for the regulation of degraded red
soi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4,13:78鄄82.
[26] 摇 Yang Z P, Xu M G, Nie J. Effect of long鄄term winter planting鄄green manure on reddish paddy soil quality and it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under
double鄄rice cropping system.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1, 25(3):92鄄102.
[27] 摇 Song S R, Ge S P, Yang Y. Study on the returned rapeseed straw and seedling鄄broadcast with no鄄tillage techniques for rice. An 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7, 13(10):166.
[28] 摇 Cannell R Q, Hawes J D. Trend intillage practices in relation to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emperate climates. Soil Tillage
Res, 1994, 30:245鄄282.
[29] 摇 Reeves D W. The rol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maintaining soil quality in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s. Soil Tillage Res, 1997, 43(1 / 2):131鄄167.
[30] 摇 Arshad M A. Tillage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different agro鄄ecosystems. Soil Tillage Res., 1999, 53(1):
1鄄2.
1267摇 24期 摇 摇 摇 赵其国摇 等: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1]摇 Liu J, Zhang Y Z. The Degrad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Red Soil域.The Control Strategy for Degraded Red Soil.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
(7):62鄄66.
[32] 摇 Zhong J H, Tang S Y, Tan J. Improvement of agro鄄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 china: taking Xinyi village of
Wuhua county as an example.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93, 12(4):52鄄54.
参考文献:
[ 1 ]摇 李庆逵, 熊毅. 中国土壤(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鄄 39
[ 2 ] 摇 梁音, 张斌, 潘贤章, 史德明.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1): 22鄄27.
[ 3 ] 摇 汪金平, 曹凑贵, 张卫健.南方红黄壤不同类型区旱地水热资源差异及种植对策.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 26(4): 306鄄308
[ 4 ] 摇 贺湘逸, 谢为民. 我国红黄壤利用改良的成就和问题. 土壤通报, 1983,(2): 1鄄4
[ 5 ] 摇 赵其国. 我国红壤现代成土过程和发育年龄的初步研究. 第四纪研究, 1992,(4): 344鄄351
[ 6 ] 摇 胡月明, 欧阳村香, 戴军,吴顺辉, 温志平. 我国红壤资源农业利用研究进展. 土壤与环境, 1999, 8(1): 53鄄 57
[ 7 ] 摇 人民网. 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2005鄄07鄄19 [2013鄄12鄄07]http: / / scitech. people.com.cn / GB / 25509 / 50262 / 50980 / 3553777. Html.
[ 8 ] 摇 史志华, 蔡崇法, 张光远, 丁树文, 王天巍. 鄂南红壤退化评价指标初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17(12): 11鄄13
[ 9 ] 摇 赵其国. 我国红壤的退化问题. 土壤, 1995, 28(6):281鄄285.
[10] 摇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养分贫瘩化的综合评价.土壤, 1995, (3): 119鄄128
[11]摇 彭世彰, 吴佳姚, 俊琪. 南方季节性干旱成因及抗旱对策.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3):149鄄151
[12]摇 隋月, 黄晚华, 杨晓光, 李茂松.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与适应玉:降水资源演变特征.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
(7):1875鄄1882.
[13] 摇 吴学文, 严义. 江西防旱抗旱对策思考. 江西水利科技, 2008, 34(2):85鄄87.
[14] 摇 王明珠. 我国南方季节性干旱研究.农村生态环境, 1997, 13(2): 6鄄 10.
[15] 摇 张光兴.土壤污染及防治对策.汕头科技, 2002, (4):27鄄28.
[17] 摇 谢宗强, 陈志刚, 樊大勇, 熊高明.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0): 1795鄄 1798.
[18] 摇 陈自明, 杨君兴, 苏瑞凤, 陈小勇. 滇池土著鱼类现状. 生物多样性, 2001,9(4): 407鄄413.
[19] 摇 丁建清. 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 4(4): 16鄄 20.
[20] 摇 孙波, 赵其国.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1999,18(2): 118鄄128.
[21] 摇 赵其国.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土壤, 1998, (4): 169鄄177.
[22] 摇 史学正,史德明.综合利用我国红壤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学报.1992,6(1):33鄄38.
[23] 摇 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地综合科学考察队. 红黄壤丘陵开发和治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24] 摇 胡诚, 曹志平, 罗艳蕊, 马永良.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3): 48鄄51
[25] 摇 何园球, 王兴祥, 孙波, 李成亮.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肥力的影响与退化红壤的调控.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 78鄄82.
[26] 摇 杨曾平, 徐明岗, 聂军, 郑圣先, 高菊生, 谢坚, 廖育林. 长期冬种绿肥对双季稻种植下红壤性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评价. 水土保持学
报, 2011, 25(3): 92鄄102
[27]摇 宋执儒, 葛诗平, 杨勇. 油菜秸秆还田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初探.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10):166
[31]摇 刘杰, 张杨珠. 红壤地区土壤退化与恢复重建研究(域)退化红壤的防治对策.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7): 62鄄66
[32] 摇 钟继洪, 唐淑英, 谭军. 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五华县新一村为例. 生态学杂志, 1993, 12(4): 52鄄54
226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猿袁晕燥援圆源 阅藻糟援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栽澡藻 责则燥遭造藻皂泽 蚤灶 则藻凿 泽燥蚤造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泽燥怎贼澡藻则灶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葬灶凿 蚤贼泽 糟燥怎灶贼藻则皂藻葬泽怎则藻泽
在匀粤韵 匝蚤早怎燥袁 匀哉粤晕郧 郧怎燥择蚤灶袁 酝粤 再葬灶择蚤灶 渊苑远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燥枣 耘糟燥造燥早赠院 责则燥皂燥贼蚤灶早 藻糟燥造燥早赠 枣则燥皂 贼则葬凿蚤贼蚤燥灶 贼燥 皂燥凿藻则灶院 栽燥 悦燥皂皂藻皂燥则葬贼藻 栽澡藻 员园园贼澡 粤灶灶蚤增藻则泽葬则赠 燥枣 耘援 孕援 韵凿怎皂忆泽
月蚤则贼澡凿葬赠 月粤韵 匝蚤灶早凿藻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怎枣藻灶 渊苑远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燥燥凿 糟澡葬蚤灶 造藻灶早贼澡 贼澡藻燥则赠院 葬 则藻增蚤藻憎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灶袁 匀耘 蕴蚤葬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孕藻蚤赠怎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云燥则葬早蚤灶早 葬灶凿 遭藻凿 泽蚤贼藻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燥枣 栽蚤葬灶泽澡葬灶 葬则早葬造蚤渊韵增蚤泽 葬皂皂燥灶 噪葬则藻造蚤灶蚤冤蚤灶 悦藻灶贼则葬造 栽蚤葬灶泽澡葬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蚤灶 杂怎皂皂藻则
蕴陨 再藻袁 再哉 再怎择怎灶袁杂匀陨 允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苑远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澡蚤遭蚤贼蚤燥灶 燥枣 责蚤灶藻 糟燥灶藻憎燥则皂袁 造葬则增葬藻 阅蚤燥则赠糟贼则蚤葬 责则赠藻则蚤袁 燥灶 澡藻则遭蚤增燥则藻鄄蚤灶凿怎糟藻凿 凿藻枣藻灶泽藻泽 燥枣 孕蚤灶怎泽 贼葬遭怎造藻葬枣燥则皂蚤泽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袁 蕴陨 载蚤怎造蚤灶早袁 蕴陨 载蚤灶早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苑远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责藻则蚤责澡赠贼燥灶 贼燥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造藻增藻造 葬灶凿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责藻则蚤责澡赠贼燥灶 葬灶凿 凿藻糟葬赠 凿藻早则藻藻 燥枣 孕燥贼葬皂燥早藻贼燥灶 糟则蚤泽责怎泽
宰耘陨 匀燥灶早灶燥灶早袁孕粤晕 允蚤葬灶造蚤灶袁在匀粤韵 运葬蚤袁藻贼 葬造 渊苑远远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则则藻造葬贼蚤增藻 泽贼怎凿赠 遭藻贼憎藻藻灶 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糟燥灶泽贼蚤贼怎藻灶贼泽 葬灶凿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燥枣 晕燥贼燥责贼藻则赠早蚤蚤 砸澡蚤扎燥皂葬 耘贼 砸葬凿蚤曾 燥枣 藻灶凿葬灶早藻则藻凿 责造葬贼藻葬怎
责造葬灶贼 匀哉粤晕郧 蕴蚤灶枣葬灶早袁 蕴陨 宰藻灶贼葬燥袁 宰粤晕郧 在澡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远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凿怎糟藻凿 糟澡葬灶早藻泽 蚤灶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贼则葬灶泽枣燥则皂葬贼蚤燥灶 燥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蚤灶 皂葬蚤扎藻 则澡蚤扎燥泽责澡藻则藻 遭赠 源鄄赠藻葬则 藻曾责燥泽怎则藻 贼燥 韵猿
宰哉 云葬灶早枣葬灶早袁 在匀耘晕郧 再燥怎枣藻蚤袁 宰哉 砸燥灶早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远苑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凿蚤早藻泽贼蚤增藻 藻灶扎赠皂藻 葬糟贼蚤增蚤贼赠 燥枣 栽藻早蚤造造葬则糟葬 早则葬灶燥泽葬 藻曾责燥泽藻凿 贼燥 糟葬凿皂蚤怎皂 葬灶凿 糟燥责责藻则
悦匀耘晕 载蚤葬燥曾蚤葬燥袁 郧粤韵 再藻贼蚤葬灶袁宰哉 匀燥灶早曾蚤袁藻贼 葬造 渊苑远怨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葬灶凿 凿藻灶泽蚤贼赠 燥枣 月葬糟贼则燥糟藻则葬 凿燥则泽葬造蚤泽 渊匀藻灶凿藻造冤 蚤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澡葬遭蚤贼葬贼泽 在匀耘晕郧 杂蚤灶蚤灶早 渊苑远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蚤贼贼藻则 枣葬造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葬灶凿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凿赠灶葬皂蚤糟 燥枣 悦蚤灶灶葬皂燥皂怎皂 糟葬皂责澡燥则葬 葬灶凿 孕蚤灶怎泽 皂葬泽泽燥灶蚤葬灶葬 皂蚤曾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泽 蚤灶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泽 悦澡蚤灶葬
蕴陨 在澡燥灶早憎藻灶袁 再粤晕 宰藻灶凿藻袁 在匀耘晕郧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园苑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泽泽藻泽泽蚤灶早 贼澡藻 泽责葬贼蚤葬造 则藻责则藻泽藻灶贼葬贼蚤增藻灶藻泽泽 燥枣 藻凿凿赠 糟燥增葬则蚤葬灶糟藻 枣造怎曾 燥遭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 泽贼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贼藻则则藻泽贼则蚤葬造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宰粤晕郧 杂澡葬燥择蚤葬灶早袁悦匀耘晕 阅蚤藻糟燥灶早袁在匀韵哉 蕴藻蚤袁藻贼 葬造 渊苑苑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怎责造蚤灶早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遭藻贼憎藻藻灶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晕阅灾陨 葬灶凿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葬藻燥造蚤葬灶 泽葬灶凿赠 造葬灶凿 蚤灶 贼澡藻 再葬则造怎灶早 在葬灶早遭燥 砸蚤增藻则 月葬泽蚤灶 燥枣
栽蚤遭藻贼袁 悦澡蚤灶葬 蕴陨 匀葬蚤凿燥灶早袁 杂匀耘晕 宰藻蚤泽澡燥怎袁 悦粤陨 月燥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澡蚤早澡藻则 则藻泽燥造怎贼蚤燥灶 蚤皂葬早藻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早则葬蚤灶 泽蚤扎藻 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蚤灶 葬 泽皂葬造造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燥枣 贼澡藻 枣葬则皂蚤灶早鄄责葬泽贼燥则葬造 扎燥灶藻
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赠蚤灶袁 云粤晕 允怎灶 渊苑苑猿怨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糟葬则遭燥灶 皂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 蚤灶凿藻曾 蚤灶 葬造责蚤灶藻 泽贼藻责责藻
悦粤陨 载蚤葬燥遭怎袁再哉 月葬燥扎澡藻灶早袁孕耘晕郧 再怎藻造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苑苑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贼燥贼葬造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贼 泽皂葬造造 泽糟葬造藻 蚤灶 泽怎遭葬造责蚤灶藻 皂藻葬凿燥憎 葬灶凿 孕蚤糟藻葬 皂藻赠藻则蚤 枣燥则藻泽贼 蚤灶 蕴怎赠葬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宰哉 载蚤葬燥早葬灶早袁 郧哉韵 允蚤灶责蚤灶早袁 栽陨粤晕 载怎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糟贼蚤增藻 责燥燥造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蚤灶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泽 葬贼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怎糟糟藻泽泽蚤燥灶葬造 泽贼葬早藻泽 蚤灶 悦藻灶贼则葬造 匀怎灶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杂哉晕 宰藻蚤躁怎灶袁 云粤晕郧 载蚤袁 载陨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泽澡藻藻贼 葬灶凿 早怎造造赠 藻则燥泽蚤燥灶 燥灶 泽燥蚤造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 造燥泽泽藻泽 蚤灶 贼澡藻 遭造葬糟噪 泽燥蚤造 则藻早蚤燥灶 燥枣 晕燥则贼澡藻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允陨粤晕郧 再蚤造蚤葬灶早袁 在匀耘晕郧 云藻灶造蚤袁 宰粤晕郧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苑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藻贼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泽燥蚤造泽 燥枣 晕葬责葬澡葬蚤 憎藻贼造葬灶凿 蚤灶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再怎灶灶葬灶
载陨耘 悦澡藻灶早躁蚤藻袁 郧哉韵 载怎藻造蚤葬灶袁 再哉 蕴藻蚤糟澡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枣藻则贼蚤造蚤贼赠 蚤灶 耘怎糟葬造赠责贼怎泽 则燥遭怎泽贼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泽 葬枣贼藻则 糟燥灶贼则燥造造藻凿 遭怎则灶蚤灶早 蚤灶 贼澡藻 则藻凿 泽燥蚤造 则藻早蚤燥灶 葬灶凿 蚤贼泽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再粤晕郧 杂澡葬灶早凿燥灶早袁 宰哉 允怎灶袁 栽粤晕 匀燥灶早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苑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泽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增藻则 蚤灶 贼澡藻 再藻造造燥憎 砸蚤增藻则 月葬泽蚤灶 枣则燥皂 圆园园园 贼燥 圆园员园
再哉粤晕 蕴蚤澡怎葬袁 允陨粤晕郧 宰藻蚤早怎燥袁 杂匀耘晕 宰藻灶皂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苑苑怨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燥灶早鄄贼藻则皂 凿赠灶葬皂蚤糟 泽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灶 枣燥则藻泽贼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泽 蚤灶 酝燥怎灶贼 蕴怎泽澡葬灶
蕴陨粤晕郧 再葬灶赠葬灶袁 在匀韵哉 晕蚤葬灶曾蚤灶早袁载陨耘 匀怎蚤憎藻蚤袁藻贼 葬造 渊苑愿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藻糟蚤藻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蚤灶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鄄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贼则葬灶泽蚤贼蚤燥灶 扎燥灶藻
再哉粤晕 在澡蚤造蚤葬灶早袁 悦匀耘晕 再怎灶袁 宰耘陨 月燥造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员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燥枣 匝蚤造蚤葬灶 躁怎灶蚤责藻则泽 则葬凿蚤葬造 早则燥憎贼澡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葬灶凿 凿藻贼则藻灶凿蚤灶早 皂藻贼澡燥凿 贼燥 糟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蚤灶 匝蚤灶早澡葬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遭燥袁 再哉粤晕 再怎躁蚤葬灶早袁 宰耘陨 宰藻灶泽澡燥怎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圆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栽澡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葬责蚤贼葬造 蚤灶 阅葬曾蚤葬燥曾蚤灶早葬灶造蚤灶早袁 匀藻蚤造燥灶早躁蚤葬灶早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酝粤 蕴蚤曾蚤灶袁 匝陨晕 载怎藻遭燥袁 杂哉晕 晕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苑愿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葬灶凿 蚤皂责造藻皂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皂燥遭蚤造藻 凿葬贼葬 糟燥造造藻糟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枣燥则 枣蚤藻造凿 泽怎则增藻赠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杂匀耘晕 宰藻灶皂蚤灶早袁 杂哉晕 在澡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载怎藻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 则藻皂燥贼藻 泽藻灶泽蚤灶早 怎则遭葬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蚤灶凿藻曾 葬灶凿 蚤贼泽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载哉 匀葬灶择蚤怎 渊苑愿缘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晕燥贼藻泽
郧藻灶藻贼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葬灶凿 阅晕粤 枣蚤灶早藻则责则蚤灶贼 燥枣 孕造藻蚤燥遭造葬泽贼怎泽 遭赠 陨杂杂砸 匀哉粤晕郧 杂澡怎躁怎灶袁 悦匀耘晕 蕴蚤早怎葬灶早袁 载陨粤韵 再燥灶早贼葬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远猿冤噎噎噎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葬灶凿 枣造怎燥则藻泽糟藻灶糟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蚤灶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燥枣 源 凿则燥怎早澡贼 则藻泽蚤泽贼葬灶糟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蕴哉 郧怎葬灶早糟澡葬燥袁 载哉 允蚤葬灶曾蚤灶袁 载哉耘 蕴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苑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燥糟噪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糟藻 燥枣 悦燥藻造燥皂葬糟贼则葬 葬灶贼蚤择怎葬贼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灶怎糟造藻葬则 渊陨栽杂圆冤 葬灶凿 皂蚤贼燥糟澡燥灶凿则蚤葬造 渊员远杂 则砸晕粤冤 阅晕粤 泽藻择怎藻灶糟藻 葬灶凿 泽藻糟燥灶鄄
凿葬则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酝耘晕郧 载怎藻责蚤灶早袁 杂匀耘晕 载蚤灶袁 在匀粤韵 晕葬灶葬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皂藻糟澡灶蚤泽皂 燥枣 贼澡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枣 蚤灶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糟择怎蚤泽蚤贼蚤燥灶 贼燥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蚤灶 贼憎燥 哉造增葬 泽责藻糟蚤藻泽
载哉 允怎灶贼蚤葬灶袁 宰粤晕郧 载怎藻憎藻灶袁 在匀韵晕郧 在澡蚤澡葬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凿赠灶葬皂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则葬蚤灶枣葬造造 贼澡燥怎早澡 孕造葬贼赠糟造葬凿怎泽 韵则蚤藻灶贼葬造蚤泽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糟葬灶燥责赠 蚤灶 月藻蚤躁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粤则藻葬 杂匀陨 再怎袁再哉 载蚤灶曾蚤葬燥袁在匀粤晕郧 允蚤葬灶澡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苑愿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园员怨苑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丁摇 平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猿卷摇 第 圆源期摇 渊圆园员猿年 员圆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猿摇 晕燥郾 圆源 渊阅藻糟藻皂遭藻则袁 圆园员猿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