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南湿热地区优良牧草距瓣豆的磷、钾营养



全 文 :收稿日期:2007-11-09   接受日期:2008-01-17
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6GB2F300272)—云南特色优良牧草种子产业化生产示范;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主任基金
项目(编号:2007YNBP05)
作者简介:黄梅芬(1965—),女 ,福建泉州市人 ,硕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牧草营养和生态方面工作。Tel:0871-7391025 , E-mail:hmf@ynbp.cn
云南湿热地区优良牧草距瓣豆的磷 、钾营养
黄梅芬1 , 和占星1 , 奎嘉祥1 , 郑 毅2 , 周自玮1
(1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212;2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 , 在湿热地区赤红壤上开展优良热带豆科牧草—距瓣豆的磷 、钾营养需求的试验。
结果表明 ,施用磷 、钾肥单位面积距瓣豆的干物质产量 、氮磷钾总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明显提高;施磷可使距瓣豆
的磷含量增加 ,氮含量相对稳定 , 钾含量逐渐下降;而且年均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分别与施磷量存在的一元二
次曲线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Yp=1289+50.5X-0.55X2 , r=0.9519**;Ycp=254+12.2X1-0.14X12 , r=0.9398**)。
施钾使距瓣豆的氮 、磷含量趋于相对稳定 , 钾含量有所提高;年均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分别与施钾量之间存在
的一元二次曲线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Yk=1259+19.2X-0.087X2 , r=0.8546**;Ycp=248+4.3X1-0.0204X12 , r=
0.8055**)。结果还表明 ,距瓣豆定植的第三年 , 必须按照磷钾比例 1∶0.5~ 1.2 施入磷 、钾肥 ,以满足距瓣豆生长
的营养需求和维持距瓣豆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距瓣豆;磷营养;钾营养;赤红壤;湿热地区
中图分类号:S54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5X(2008)05-0994-07
Study on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f a legumina
(Centrosema pubescens)grown in Humid Subtropical Areas of Yunnan
HUANG Mei-fen1 , HE Zhan-xing1 , KUI Jia-xiang1 , ZHENG Yi2 , ZHOU Zi-wei1
(1 Yunnan Academa of Grassland and Animal Science , Kunming , 650212 , China;
2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Yunnan , Kunming , 650201 , China)
Abstract:Experiments of applying phosphorus(P)and potassium(K)using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s with six
treatments and four replic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a tropical legume—Centrosema
pubescens grown on the latosolic red earth in Humid Subtropical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Thus , the objective was to
obtain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and sustainable high yield of excellent tropical legumes , resolve the shortage issue of high
quality forage and increase the output of stock raised in the area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ry matter(DM)yield , the
total uptake of nitrogen , phosphorus , potassium and yield of crude protein of Centrosema pubescens per hectare signifi-
cantly increased with P and K fertilizer application , especiall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yield was obtained through K fer-
tilizer application.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 application rate and DM yield (Yp =1289+
50.5X-0.55X2 , r=0.9519**)and yield of crude protein of Centrosema pubescens(Ycp=254+12.2X1-0.14X12 , r
=0.9398**), phosphoru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an increase P content and decrease K content with the growth of Cen-
trosema pubescens.Meanwhile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on-linear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K rate and DM yield(Yk
=1259+19.2X-0.087X2 , r=0.8546**)and yield of crude protein of Centrosema pubescens(Ycp=248+4.3X1-
0.0204X12 , r=0.8055**), and K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an increase K content of Centrosema pubescens.Based on
analyses of plant and soil samples , it is concluded that P and K fertilizers should be applied at a ratio of 1∶0.5-1.2 after
Centrosema pubescens plan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third year to maintain and stabilize high DM yield and quality of Cen-
trosema pubescens.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 14(5):994-1000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Key words:Centrosema pubescens;phosphorus;potassium;latosolic red earth;Humid Subtropical Areas
  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优良热带豆科牧草 —
距瓣豆(Centrosema pubescens Benth.)是云南省肉牛
和牧草研究中心于 198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 ,其营
养价值高 、适口性好 ,大多数营养成分基本可以满足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要[ 1] ,成为改善云南湿热区低水
平草场和提高草食家畜生产水平的重要热带豆科牧
草品种之一。
由于云南亚热带湿热地区存在土壤养分淋失严
重 ,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等有害杂草容易侵
入以及豆 、禾科混播中豆科竞争力弱等诸多不利因
素;而且亚热带赤红壤普遍缺磷 、钙 、镁等 ,钾含量
高低受地势 、土质 、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种
植牧草的大部分土壤呈酸性反应(pH<5.3), 属贫
瘠 、高渗透 、高矿化和低水平盐基饱和度土壤[ 2] ,特
别是磷含量低 ,铝含量高 、活性大 ,缺钙和镁等 ,成为
影响热带豆科牧草成功定植和生产的一个限制因
素。
有关距瓣豆的营养需求 ,国外进行过较多的研
究 ,但大都侧重于施磷 、钾 、硫和石灰条件下的品比
试验以及以距瓣豆为主的混播草场的施肥研
究[ 3-4] 。国内有关距瓣豆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报道
甚少 ,而且以距瓣豆为试验对象 ,较全面地进行营养
需求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和占星等曾在云南湿热地
区 ,以赤红壤为对象开展的磷 、硫 、石灰和 7种元素
筛分对距瓣豆干物质产量影响的试验。初步结果表
明 ,磷为限制距瓣豆生长的肥力因子 ,其次是钼和
铜;施用钙镁磷肥能显著提高距瓣豆的干物质产
量[ 5] 。
本试验考虑土壤条件以及植物生长特点和动物
营养需要等因素 ,重点研究了云南湿热地区单播距
瓣豆不同磷 、钾施量及其配比;结合分析磷 、钾肥的
施用对土壤主要矿质元素浓度的影响 ,补充和完善
优良牧草距瓣豆在湿热地区营养需求 ,以确保距瓣
豆成功定植和获得优质高产的施肥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以东的曼中田畜牧
场 ,地理位置东经101°17′,北纬22°47′。海拔890m ,
年降雨量 2220 mm ,年蒸发量 1865 mm , 年均温度
20.6℃、夏季最高温达 42℃,属典型的南亚热带高温
高湿气候 。原生植被以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
ta)、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蕨类(Pteris
spp.)等为主 ,还有本地禾本科牧草和少数的豆科山
蚂蝗属(Desmodium spp.)等 。土壤属于铁铝土纲的
过渡性土类 —赤红壤(Latosolic red earth),由泥质岩
类风化发育 ,由于交换性铝占优势 ,致使土壤呈 5.2
~ 5.6 的酸性反应 。供试土壤 0—20 cm 的基础养
分:有机质 30.1 g/kg ,全N 1.7 g/kg ,有效P 、交换性
K 、有效S 、有效 Cu 、有效 Zn和有效Mn分别为 10.6 、
90 、7.7 、0.62 、1.65和11.3 mg/kg 。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 ,磷钾肥试验各
设置 6个施肥水平 。磷肥试验设施 P 0 、12 、24 、36 、
48 、60 kg/hm2 ,以钙镁磷肥(含 P 8%)作肥源;钾肥
试验设施 K 0 、22 、44 、66 、88 、110 kg/hm2 ,以硫酸钾
(含 K 44%)作肥源 。每个处理 4个重复 ,小区面积
2 m×5 m ,小区间距以 0.5 m 沟道隔开 。两试验另
施硫酸钾 100(磷肥试验)或钙镁磷肥 300(钾肥试
验)以及硼砂(B 11%)5 、硫酸铜(Cu 24%)7 、硫酸锌
(Zn 36%)5 、硫酸锰(Mn 26%)10 、钼酸铵(Mo 54%)
0.3 kg/hm2作底肥。供试距瓣豆栽培品种贝拉尔脱
(Centrosema pubescens Benth.cv.Belalto)。播种量 6
kg/hm2;雨季来临之前 ,种子与适量胶体甲基纤维
素混匀后 ,用澳大利亚产距瓣豆属根瘤菌 CB1923接
种 ,再用中性的轻质碳酸钙丸衣化 ,最后将接种的种
子均匀撒播在试验小区内 ,并覆土。根据各施肥处
理用量一次性施肥 ,并在试验期内不再施入任何肥
料 。在播种后 30 d及时清除杂草 ,以后每次刈割测
产完毕后清除杂草 。
1.3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牧草产量根据距瓣豆长势每年测产 3次 , 3年
共计测产6次 。其中 ,每次刈割测产结束时 ,所有试
验小区的距瓣豆全部刈割移出 ,其留茬高度均为 20
cm左右。取样称量的鲜草在 80℃烘箱中烘 48 h ,测
干重。
土壤养分含量按常规方法。在试验开始前和结
束时分别对试验地 0—20 cm 的土壤取样分析。全
氮用 H2SO4-H2O2 消煮 ,用 Tecator 1030 自动分析定
氮仪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 ,稀释热
法(水合热法);有效磷用 Olsen法(0.5 mol/L NaH-
CO3);钾采用乙酸铵浸提 ,火焰光度法;有效硫采
用磷酸盐浸提 ,硫酸钡比浊法测定;有效锌 、有效锰
和有效铜 EDTA浸提后 ,采用GBC-901原子吸收分
9955 期    黄梅芬 ,等:云南湿热地区优良牧草距瓣豆的磷钾营养
光光度计分析;有效硼即水溶性硼用沸水浸提 ,甲
亚胺比色法;有效钼用阴离子树脂交换法测定;pH
值采用水∶土=1∶2.5的水浸提 ,电位测定法测定。
牧草养分含量于定植第二年的 8月 29 日和定
植第 3 年的 9 月 5 日分别对营养分枝期距瓣豆取
样 ,测定其营养成分 。植株样品经 H2SO4-H2O2 消
煮 ,全氮用 Tecator 1030自动分析定氮仪法;磷用钒
钼黄比色法;钾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
试验数据采用 Excel 2000进行均值 、标准误差
的计算以及曲线方程拟合和作图;采用 SPSS11.0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与多重
比较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磷 、钾对距瓣豆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在配施钾肥的基础上 ,以施 P 36 kg/hm2 ,可以
获得最高年均干物质产量 ,比不施磷的对照提高
107.8%(表 1)。方差分析表明 ,施磷能明显提高距
瓣豆的干物质产量(P <0.01),而且施磷量与年平
均干物质产量间存在的一元二次非线性方程的拟合
程度较好(Y=1289+50.5X-0.55X2 , r=0.9519** ,
SE=±285)。Pearson 相关分析表明 ,磷肥对增加年
平均干物质产量有明显的作用(r=0.731**)。
施磷使定植第 2年和第 3年距瓣豆植株N含量
相近(P>0.05),尤以定植第 2年植株 P 、K含量明
显高于定植第 3年的含量(P <0.01)。
表 1 不同施磷和钾量对距瓣豆年干物质
产量的影响[ kg/(hm2.a)]
Table 1 Effect of various P and K rates on the dry matter
yields of Centrosema pubescens
磷用量
P rates
干物质产量
DMY
钾用量
K rates
干物质产量
DMY
0 1199±226 Bc 0 1050±175 b
12 2009±397 Ab 22 1930±630 a
24 2065±334 Aab 44 2137±378 a
36 2492±222 Aa 66 1886±330 a
48 2276±124 Aab 88 2066±473 a
60 2412±213 Aab 110 2495±726 a
  注(Note):DMY—Dry matter yield ,同列中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
示差异达 1%和 5%显著水平 ,下同Different capital and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means significant at 1% and 5% levels , respectively.The
same below.
  表 1还看出 ,在配施磷肥的基础上 ,距瓣豆的年
均干物质产量以施钾 110 kg/hm2 达到最高水平 ,比
不施钾的对照提高 137.6%。方差分析表明 ,施钾能
显著增加距瓣豆的年均干物质产量(P <0.05),并
且施钾量与距瓣豆干物质产量之间存在的一元二次
曲线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Y =1259 +19.2X -
0.087X2 , r=0.8546** ,SE=±513.6)。Pearson相关
分析显示 ,施钾肥对增加年均干物质产量有显著的
作用(r=0.591**)。
2.2 施磷 、钾对距瓣豆氮 、磷 、钾含量和吸收量的影

2.2.1 施磷 、钾对距瓣豆氮 、磷 、钾含量的影响 表
2显示 ,施磷对定植第 2年距瓣豆的 P 含量有不同
程度的提高 ,N含量略有提升;但与对照比较 ,K含
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定植第 3年距瓣豆的 N 、P 、K
含量均低于定植第 2年 ,但仍比不施磷对照处理高。
施 P 60 kg/hm2处理的距瓣豆植株 P 含量比对照提
高 53.3%;N含量以施 P 48 kg/hm2的处理最高 ,比
对照提高10.4%;K含量比对照降低 11%~47.2%。
t检验结果显示 ,与不施钾比较 ,施钾使定植第 2年
距瓣豆的 N 、P 、K含量呈不同程度的提高;定植第 3
年则略低于定植第 2年 ,但仍比对照有所提高 ,钾肥
的后效仍可显见(表 2)。经 t检验发现 ,施钾使定植
第 2年和第 3 年的距瓣豆的 N 、P 含量相近(P >
0.05),定植第 2年的距瓣豆的K含量明显的高于定
植第3年 (P<0.01)。
2.2.2 磷 、钾肥对单位面积距瓣豆氮磷钾吸收量的
影响 以表 2中定植第 2年距瓣豆(即丰产年)营养
期的NPK 养分含量分析结果为标准 , 分别计算施
磷 、钾肥对单位面积距瓣豆年均干物质产出 N 、P 、K
量 ,结果见表 3。
表 3看出 ,与不施磷对照比较 ,施磷使单位面积
磷吸收量增加幅度大于其干物质的增加幅度 ,而单
位面积NPK总吸收量增加幅度与其干物质增加幅
度相近 。施 P 36 kg/hm2的距瓣豆N 、P 吸收量 、NPK
总吸收量和施P 12 kg/hm2 的K吸收量为最高水平 ,
分别比对照提高128%、139%、91%和 56%。施 P对
距瓣豆的 NPK 吸收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P <
0.01),且以施 P 36~ 48 kg/hm2 为宜 。经 Pearson相
关分析发现 ,施 P 对提高距瓣豆的 P 吸收量(r=
0.724**)、N吸收量(r=0.700**)及 NPK总吸收量
(r=0.689**)有明显作用 ,但对增加距瓣豆的 K吸
收量影响不大(r=0.381)。
996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14 卷
表 2 施磷和钾对营养期距瓣豆氮 、磷 、钾含量的影响(g/ kg)
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P and K rates on N , P and K contents of Centrosema pubescens in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
施磷量
P rates
定植第 2年
2nd year
定植第3 年
3rd year
施钾量
K rates
定植第 2 年
2nd year
定植第 3 年
3rd year
N P K N P K N P K N P K
0 32.0 1.8 15.0 30.8 1.5 9.1 0 30.0 1.3 13.0 27.6 1.2 6.7
12 34.0 2.4 14.0 31.4 1.7 8.1 22 33.0 1.7 16.0 33.4 1.3 9.1
24 32.0 2.2 9.2 32.7 1.6 5.7 44 35.0 1.9 17.0 30.5 1.9 9.1
36 35.0 2.3 7.5 31.6 1.5 6.7 66 32.0 1.9 15.0 30.8 1.7 11.0
48 35.0 2.3 12.0 34.0 1.6 7.2 88 32.0 2.3 15.0 30.9 1.7 8.8
60 32.0 2.4 11.0 30.5 2.1 4.8 110 34.0 1.9 15.0 32.8 1.7 7.7
  表 3还看出 ,施钾使单位面积氮磷钾总吸收量
以及磷 、钾吸收量增加幅度大于其干物质产量的增
加幅度 。以施 P 110 kg/hm2 的距瓣豆 N 、P 、K 吸收
量和 NPK 总吸收量最高 ,分别比对照提高 170%、
269%、172%和 173%。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施钾量
能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距瓣豆 N 、P 、K 产量及 NPK
总量(P<0.01)。Pearson 相关分析表明 ,施 K对增
加距瓣豆的N(r=0.587**)、P(r=0.745**)、K吸
收量(r =0.531**)以及 NPK 总吸收量(r =
0.577**)有明显作用。
表 3 不同施磷 、钾量对距瓣豆氮 、磷 、钾年吸收量的影响[ kg/(hm2·a)]
Table 3 Effect of various P and K rates on annal uptakes of N , P &K of Centrosema pubescens
吸收量 施磷量 P rates 施钾量 K rates
Uptake 0 12 24 36 48 60 0 22 44 66 88 110
  N 38.3 C 68.3 AB 66.3 B 87.3 A 79.8 AB 77.3 AB 31.5 B 63.8 AB 74.8 A 60.5 AB 66.3 AB 85.0 A
  P 2.3 C 5.0 AB 4.5 B 5.5 AB 5.0 AB 5.8 A 1.3 B 3.0 AB 4.3 A 3.5 A 4.8 A 4.8 A
  K 18.0 B 28.0 A 19.3 B 19.0 B 27.0 A 26.5 A 13.8 B 30.8 A 36.3 A 28.3 AB 31.0 A 37.5 A
合计 Total 58.6 B 101.3 A 90.1 A 111.8 A 111.8 A 109.6 A 46.6 B 97.6 AB 115.4 A 92.3 AB 102.1 A 127.3 A
  试验表明 ,不论施磷还是施钾 ,均可不同程度地
促进距瓣豆从土壤中吸收 N 、P 和 K。与对照相比 ,
NPK吸收总量分别提高 79%(54%~ 91%)和 129%
(98%~173%)。对距瓣豆采用刈割移出体系 ,施磷
的距瓣豆 N 、P 、K 年均移出量分别比对照多移出 N
37.5(28~ 49)kg/hm2 、P 2.9(2.2~ 3.5)kg/hm2 和 K
6.0(1~10)kg/hm2;而施钾的距瓣豆年均移出量也
分别比对照多移出 N 38.6(29.0~ 53.5)kg/hm2 、P
2.8(1.7~3.5)kg/hm2 和K 19.0(17.0~23.7)kg/hm2
(图 1)。可见 ,不论施磷还是施钾 ,单位面积距瓣豆
N 、P 年均净移出量相近 ,而施钾处理距瓣豆的 K 年
均净移出量比施磷处理多 13 kg/hm2 ,增加217%。
2.3 施磷 、钾对距瓣豆粗蛋白产量的影响
施P 36 kg/hm2 可使距瓣豆的粗蛋白产量达到
最高水平 ,比不施磷对照提高 127%。方差分析表
明 ,不同施磷量能明显提高距瓣豆粗蛋白产量(P <
0.01),并且施磷量与距瓣豆的粗蛋白产量之间存在
的一元二次曲线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r =
0.9398**)(图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磷肥对提
图 1 施磷钾对距瓣豆氮 、磷 、钾年均净移出量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applying P &K rates on net removal rates of
N , P and K of Centrosema pubescens per year
高距瓣豆蛋白质产量有明显作用(r=0.699**)。
图 3看出 ,施 K 110 kg/hm2可使距瓣豆的粗蛋
白产量达到最高水平 ,比不施钾对照提高 169%。
经方差分析不同施钾量能显著地提高距瓣豆的粗蛋
白产量(P <0.01),并且施钾量与距瓣豆的粗蛋白
产量之间存在的非线性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r=
9975 期    黄梅芬 ,等:云南湿热地区优良牧草距瓣豆的磷钾营养
图 2 施磷对距瓣豆粗蛋白产量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P application on
crude protein yield of Centrosema pubescens
图 3 施钾对距瓣豆粗蛋白产量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K application on
crude protein yield of Centrosema pubescens
0.8063**)(图 3)。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施钾对提
高距瓣豆蛋白质产量亦有促进作用(r=0.585**)。
2.4 施磷 、钾肥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 5)表明 ,施磷能提高土壤有效 P、
K 、B含量 ,以施 P 12 kg/hm2 的土壤 K 、B 和施 P 24
kg/hm2的土壤 P 提高最多 ,分别比对照提高 33.8%、
36.7%和 50%,但都低于试验前土壤的 P 、K 含量 ,
尤其以土壤 P含量降幅最大 ,以致土壤中 P 、K浓度
均处于低至极低的水平[ 6-8] 。试验结束时 ,施磷处
理土壤 S 、Mn含量高于试验前 ,并与 B 、Mo含量一样
均高于临界水平[ 6-8] ;土壤 Cu 含量比对照稍有增
加 ,且高于试验前的含量 ,但略低于临界值[ 6] 。
  施钾可使土壤有效 P 、S 和 B 含量呈不同程度
提高 ,尤其以施 K 22 kg/hm2 的土壤 P 和施 K 44
kg/hm2的土壤 S和施K 110 kg/hm2的土壤 B提高最
多 ,分别比对照提高 800%、243%和 35.6%;但是土
壤 P 、K含量大都低于试验前土样 ,并接近或低于临
界值[ 6-8] 。另外 ,供试土壤的 S 、Mo 、Mn 含量高于临
界水平 ,Cu含量略低于临界值[ 6-8] 。
3 讨论
3.1 距瓣豆的磷营养
当牧草的含磷量低于 0.2%时 ,可导致放牧家
畜发生软骨病和磷缺素症[ 9] ,甚至会引起繁殖力的
表 5 施磷钾肥对试验第三年土壤(0—20 cm)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
Table 5 Effect of P and K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mineral content of 0-20 cm soil at the third year of trial
P/K用量 Rates 有效养分含量 Available nutrient content(mg/kg)
(kg/ hm2) P K S Cu Mo Mn B
施磷处理 Applying P treatment
0 1.0 65.0 30.0 1.0 0.7 16.0 0.49
12 5.0 87.0 30.0 1.1 0.4 16.0 0.67
24 6.0 72.0 25.0 1.1 0.6 13.0 0.57
36 3.0 79.0 31.0 1.1 0.4 16.0 0.55
48 5.0 79.0 31.0 1.1 0.7 17.0 0.57
60 5.0 72.0 22.0 1.1 0.8 14.0 0.64
施钾处理 Applying K treatment
0 1.0 87.0 7.0 1.0 0.5 15.0 0.59
22 9.0 58.0 15.0 1.1 0.6 17.0 0.60
44 2.0 101.0 24.0 1.0 0.4 17.0 0.65
66 2.0 79.0 21.0 1.1 0.5 17.0 0.72
88 2.0 87.0 11.0 1.0 0.6 14.0 0.61
110 2.0 87.0 6.0 0.8 0.7 16.0 0.80
998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14 卷
下降[ 7] 。所以施磷是提高牧草(特别是豆科)的干物
质产量 、含磷量和生产优质饲草的一个重要途
径[ 7 ,9] ,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放牧家畜出现缺
磷症。虽然距瓣豆对磷的敏感性不及柱花草(Sty-
losanthes spp.)[ 10] ,但它是一种需磷量高的热带豆科
牧草[ 11] 。研究表明 ,热带的大多数土壤的磷缺乏是
限制距瓣豆生长的主要矿物元素;随着施磷量递
增 ,距瓣豆的干物质产量 、氮产量 、根瘤重量和磷的
有效性增加 ,施磷效果明显[ 4] 。本试验在缺磷的酸
性赤红壤上配施定量钾肥 ,距瓣豆干物质产量随施
磷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进而提高距瓣豆氮 、磷含
量 ,但钾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与原田勇[ 12] 的
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施磷能显著增加距瓣豆氮磷钾
总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 ,这与 Couto 等[ 4]用砖红壤
盆栽距瓣豆的施磷试验结果一致。施磷所增加的单
位面积氮磷钾总量与其干物质产量增加幅度相近 ,
但是磷的吸收量增加幅度大于其干物质产量增加的
幅度 。虽然定植第 3年磷含量高于对照 ,但距瓣豆
的再生能力明显减弱 ,生长渐缓 ,产量骤减。
据报道 ,距瓣豆定植第 3年 ,土壤中磷含量接近
或处于严重缺乏状态[ 3 , 7-8] ,必须施用磷肥 ,以满足
距瓣豆生长的营养需求量 。湿热地区的大部分土壤
属于酸性 、富含高岭石粘土矿物 ,其比 2∶1型粘土矿
物的土壤能固定或吸持更多的磷[ 8] ,因而在强酸性
土壤上 ,通过施用磷肥来提高牧草磷含量没有太大
的效果[ 13] ;也有研究认为 ,在缺磷的聚铁网纹半干
湿润淋溶土上 ,施磷可以明显增加热带豆科地上部
分N 、P 、K 、Ca 和Mg 的含量 ,但是高量施磷 ,对这些
热带豆科的初期生长似乎没有作用[ 14] ,因此施用大
量磷肥 ,以改变原始土壤中缺磷状况来培育土壤是
不经济和不可取的[ 15] 。虽然距瓣豆干物质含磷量
在0.14%~ 0.18%[ 1] ,但是矫正磷缺乏的施磷量因
土壤吸持磷特性的不同而异[ 16] 。特别是在湿热地
区赤红壤土上种植优良豆科牧草 ,要注意土壤特性
和土壤环境 ,通过施用适量磷等技术措施来提高距
瓣豆的产量 、磷含量和改善品质的同时 ,重视草畜配
套和制定合理的载畜量也是非常必要的 。
3.2 距瓣豆的钾营养
在低钾土壤上 ,只有当其他矿质元素缺乏被矫
正后 ,施钾效果才显现[ 17] ;因土壤含钾量的不同 ,
定植距瓣豆的需钾量从 K 30~ 50 kg/hm2 不等[ 18] 。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赤红壤上施钾可提高距瓣豆 N 、
P 、K含量和距瓣豆粗蛋白产量 ,与Couto 等[ 4]的田间
试验结果一致;施钾使距瓣豆的 K含量增加 ,N 、P
含量相对稳定 ,与原田勇[ 12]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而且施钾使距瓣豆单位面积 NPK 总吸收量以及 P、
K吸收量的增加幅度大于干物质产量增加的幅度 ,
与陈防等[ 19]施钾使作物钾素含量增加 ,且其增幅超
过作物产量的增幅的结论一致 。有研究指出 ,距瓣
豆干物质中 K含量在 13.5~ 18.8 g/kg ,不出现缺钾
症状[ 20] ,低于 7.5 g/kg 时 ,才会出现缺钾症状[ 21] 。
在热带地区 ,成熟初期收获的饲草钾含量丰富 ,生长
期的豆 、禾科牧草通常含有较高的钾量(K 10~ 50
g/kg ,DM),所以放牧牲畜可获得足量的钾[ 22] 。但由
于自然稀释作用[ 23] 和营养物质转移到根系[ 24] ,结
果造成钾素缺乏 ,这对于热带地区是一个极为严重
的问题 。
随着距瓣豆定植年限延长和刈割利用的增加 ,
土壤钾含量基本接近或处于缺乏状态[ 3 ,6-8] 。为了
满足距瓣豆生长的营养需求 ,在距瓣豆定植的第 3
年必须施入钾肥 ,以维持距瓣豆高产稳产 。由于土
壤钾状况波动大 ,且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于氮;加
之赤红壤是以 1∶1型高岭石粘土矿物为主 ,其固钾
能力低[ 7] ,在湿润地区钾淋失严重[ 9] 。为此 ,从距瓣
豆钾含量和土壤钾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 ,在此类土
壤上施 K 22~44 kg/hm2 可获得理想的产量和改善
牧草品质。此外 ,磷 、钾配施比单施磷肥或钾肥更有
利于提高距瓣豆的产量和质量 ,以磷钾比例约为 1∶
0.5~ 1.2 ,并适量施用微肥 ,有利于距瓣豆生长和养
分吸收 。
总之 ,根据本试验结果 ,在湿热地区定植距瓣豆
的推荐施肥量为:P 36~ 48 、K 22~ 44 、B 1.1 、Cu
1.2 、Mn 3.9 kg/hm2和 Co 126 、Mo 162 g/hm2 。
参 考 文 献:
[ 1]  Wilson L L , Fisher D D , Katsigianis T S et al.Mineral composition of
tropical forages and metabolic blood profiles of grazing cattle and sheep
on calcium-dominated Caribbean soils[ J] .Trop.Agric.(Trinidad),
1981 , 58(1):53-62.
[ 2]  Shaw N H , Bryan W W.Tropical pasture research-principles and
methods[M] .Bucks , England: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
(C.A.B.), 1976.101-133.
[ 3]  Schultze-Kraft R , Clements R J.Centrosema pubescens:Biology ,
agronomy , and utilization [ M ] .Cali , Colombia: Centrosema
Pubescens Internacional de Agricultura Tropical(CIAT), 1990.
[ 4]  Couto W , Sanzonowics C.Soil nutrient constraint s for legume-based
pastures in the Brazilian cerrados[ A] .Smith J A , HaysV W(eds.).
Proceedings of the XIV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 held at Lexing-
ton , Kentucky , 1981[ C] .Boulder , CO , USA:Westviews Press ,
1983.320-323.
9995 期    黄梅芬 ,等:云南湿热地区优良牧草距瓣豆的磷钾营养
[ 5]  和占星 ,黄梅芬 ,杨国荣 , 等.云南南亚热带湿热豆科牧草定
植需肥量初探[ J] .草业科学 , 1991, 8(5):27-30.
He Z X , Huang M F , Yang G R et al.Preliminary study on ferti lizer
application rates for establi shing legume pastures in sub-tropical humid-
warm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J] .Pratacultural Sci., 1991 , 8(5):
27-30.
[ 6]  云南农业地理编写组.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云南农业地理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2-67.
Compi ling Group of Yunnan Agric.Geography.A Series of China a-
gricultural geography—Yunnan agricultural geography[M] .Kunming:
Yunnan People Press , 1981.2-67.
[ 7]  鲁如坤 ,谢建昌, 蔡贵信 ,等.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Lu R K , Xie J C , Cai G X et al.Soil-priniciples of plant nut rition
and fertilization[M] .Beijing:Chemisty Industry Press , 1998.
[ 8]  Tisdale S L , Nelson W L , Beaton J D(金继运 , 刘荣乐 ,等译).土
壤肥力与肥料(第四版)[ 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Tisdale S L , Nelson W L , Beaton J D(Translated.by Jin J Y , Liu R L
et al).Soi 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s(4th Ed.)[M] .Bei jing:China A-
gricultural Scientech Press.1998.
[ 9]  Forth H D(唐耀先 , 谭世文 ,张伯泉 ,等译).土壤科学原理(第
六版 , 1978)[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4.
Forth H D(Translated by Tang Y X , Tan S W , Zhang B Q et al).
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6th Ed.1978)[M] .Bei jing:Agricutu-
ral Press , 1984.
[ 10]  漆智平 ,张如莲.热带牧草与草地可持续性利用研究[ J] .草
地学报 , 2000 ,8(2):182-186.
 Qi Z P , Zhang R L.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pical forage
and sustainable grassland utilization[ J] .Acta Agrest ia Sin., 2000 , 8
(2):182-186.
[ 11]  Kerridge P C , Ratclif f D.Comparative growth of four tropical pasture
legumes and guinea grasswith different phosphorus sources[ J] .Trop.
Grassl., 1982, 16(1):33-40.
[ 12]  原田勇.牧草の营养と施肥[M] .东京:株式会社养贤堂 ,
1977.14-16 , 128.
 Harada Y.Nutri tion and fertilization of forage[M] .Tokyo:Yokendo
Ltd., 1977.14-16 , 128.
[ 13]  McDowell L R.Nutrition of grazing ruminant in warm climate[M] .
New York:Academic Press , 1985.443.
[ 14]  Kolawole G O , Kang B T.Effect of seed size and phosphorus fertil-
izat ion ongrowth selected legumes[ J] .Commun.Soi l Sci.Plant
Anal.1997 , 28(13-14):1223-1235
[ 15]  Holmes W(唐文青译).草地生产与利用[M] .乌鲁木齐:新疆
人民出版社.1986.33-35.
 Holmes W(Transl.by Tang W Q).GRASS its production and uti-
lization[M] .Urumchi:Xinjiang People Press.1986.33-35.
[ 16]  Snyder G H , Kretschmer A E , Sartain J B.Field response of four
tropical legumes to lime and superphosphate[ J] .Agron.J., 1978 ,
70(2):269-273
[ 17] .Kerridge P C.Fertilization of acid tropical soils in relation to pasture
legumes[ A] .Andrew C S , Kamprath E J(eds.).Proceedings of the
soils[ C] .Brisbane , Australia:CSIRO , Melbourne , Vic., Australi-
a.1978.395-415
[ 18]  CIAT.Tropical pastures program annual report 1981. Serie CIAT
02ETP(1)81[ R] .Cali , Calombia , 1982.304.
[ 19]  陈防 ,鲁剑巍 ,万运帆 , 等.长期施钾对作物增产及土壤钾素
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J] .土壤学报 , 2000 , 37(2):233-241.
 Chen F , Lu J W , Wan Y F et al.Effect of long term potassium ap-
plication on soil potassium content and forms[ J] .Acta Pedol.Sin.,
2000 , 37(2):233-241.
[ 20]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Centrosema
pubescens Benth[ OL] .http:/ /www.fao.org/ ag/ AGP/ AGPC/
doc/ Gbase/DATA/ Pf000019.HTM.2007-6-24.
[ 21]  Andrew C S , Robins M F.The effect of potassium on the growth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me tropical and temperate pasture legumes ,
I:Growth and critical percentages of potassium[ J] .Aust.J.Agric.
Res., 1969 , 20(6):999-1007.
[ 22]  Gutteridge R C.Potassium fertilizer studies on Brachiaria mutica/
centrosema pubescens pasture grown on soi ls derived from coral lime-
stone , Malaita , Solomon Islands, 2:The fate of applied fertilizer
potassium[ J] .Trop.Agric., 1978 , 55(4):359-367.
[ 23]  Fleming G A.Mineral composition of herbage[ A] .Bulter G W , Bai-
ley R W(eds.).Chemist ry and biochemist ry of herbage[M] .Lon-
don:Academic Press , 1973.529-563.
[ 24]  Tergas L E , Blue W G.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Jaraguagrass
[ Hyparrhenia rufa (Nees)Stapf] during the dry season in a tropical
savanna as affected by nitrogen fertilization[ J] .Agron.J., 1971 ,
63:6-9.
100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1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