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easonal Variation in Contents of C, N and P and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in Fine Roots, Stems and Needle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



全 文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4, 49 (5): 560–568, www.chinbullbotany.com
doi: 10.3724/SP.J.1259.2014.00560
——————————————————
收稿日期: 2014-04-24; 接受日期: 2014-07-07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No.2012CB416902)
* 通讯作者。E-mail: xfl@nwsuaf.edu.cn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
特征的季节变化
赵亚芳1, 2, 徐福利1, 3*, 王渭玲3, 王玲玲3, 王国兴3, 孙鹏跃3, 白小芳1, 2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凌 712100;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
摘要 以秦岭20年生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对其不同季节细根、茎(干)和针叶中的碳
(C)、氮(N)、磷(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根、茎和叶中C含量在生长季节内呈先升高再降
低而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 3种器官C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茎>针叶>细根; N含量呈波动式变化; 针叶和细根中P含量均呈
“降低→升高→降低→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茎中P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N和P含量均依次为针
叶>细根>茎。在华北落叶松整个生长季(5–10月), 细根和针叶中均为全N含量变异性最大, 茎中则为P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
3种器官中C含量的变异性均最小。华北落叶松3种器官中C:N和C:P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各器官N、P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N:P
值在茎中最高, 在细根中最低。整个生长季中C:N的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细根<茎<针叶, 而C:P和N:P的变异系数从小到
大的排序均为细根<针叶<茎。生长季节与不同器官对华北落叶松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影响的交叉分析显示, C、N和P
含量及C:N的变异主要受不同器官的影响, C:P和N:P的变异则主要受不同器官和生长季节的交互作用影响。细根C:N:P质量
比(369:7:1)与针叶(309:10:1)相近。细根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相对稳定, 不受生长季节的影响, 可用于生态系统问
题的分析。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根, 茎, 叶, 碳, 氮, 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
赵亚芳, 徐福利, 王渭玲, 王玲玲, 王国兴, 孙鹏跃, 白小芳 (2014).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
季节变化. 植物学报 49, 560–568.
生态化学计量学综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
学科的基本原理, 是一门研究生态过程中多种化学元
素(主要是C、N和P)平衡关系的学科(李征等, 2012;
曾冬萍等, 2013)。生态化学计量学创立之初主要用于
研究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
起步较晚, 但近1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洪江涛等,
2013)。C、N和P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最主要
营养元素(Sardans et al., 2012), 对植物生长和各种
生理机能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荣戗戗等 ,
2012); 且C、N和P等主要营养元素之间的化学计量
比是影响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Song et
al., 2014)。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通过C、N和P等元素
之间的计量比值, 把不同尺度、不同生物群系和不同
研究领域的生态生物学特征统一起来, 已成为目前生
态学研究的新兴工具(牛得草等 , 2011; 张向茹等 ,
2013)。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为多年生
落叶乔木, 被引种到陕西已有50多年的历史, 种植面
积很大。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在秦岭地带。秦
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然分界线, 森林植被在水平地
带上具有独特的过渡性特征。C、N和P作为森林中植
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元素, 三者关系密
切, 其含量变化和元素比值控制着林木的营养和健康
状况, 并共同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马永跃和王维
奇, 2011)。植物根、茎和叶的养分含量受植物养分需
求和土壤养分供应的影响, 健康生长的植物养分比率
常常会趋向一个固定值, 这种模式起初是在海洋生物
研究中被发现, 之后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也得出了类似
的结论(王绍强和于贵瑞, 2008)。目前, 关于华北落叶
松人工林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生物量和碳储量(杨秀云
·研究报告·
赵亚芳等: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 561
等 , 2012; 贾彦龙等 , 2012)、凋落物 (吕瑞恒等 ,
2012)、生长特性及分析(董满宇等, 2012)、林分密度
(任丽娜等, 2012)、林下土壤水分和养分关系(孙林等,
2011; 刘延惠等, 2012)等方面, 对其营养元素的研
究则报道较少。尽管王文新等(1992)分析了N、P和K
等营养元素在各器官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刘广全等
(2000)和谢会成等(2005)也对华北落叶松树干和叶中
N、P和K等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 但结构性C
元素研究报道较少, 特别是将结构性物质C与功能性
物质N和P联系起来, 并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对华北
落叶松不同季节根茎叶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
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由于高等植
物N和P的吸收途径与C固定分离, 使得其体内元素
的内稳性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
(牛得草等, 2011)。因此, 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细根、茎(干)和针叶中C、N和P含量及其化学
计量比的季节变化规律, 对华北落叶松各生长季不同
器官中元素的内稳性和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 确定
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相对稳定的器官, 并将
其作为华北落叶松不受生长季影响的计量特征用于
生态系统问题的分析, 以丰富华北落叶松生态系统化
学计量学领域的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实验区域位于秦岭西主峰鳌山南坡的陕西省宝鸡市太
白县太白林业局南滩林场(107°03′00″–107°46′40″E,
33°38′13″–34°09′55″N)。该区域海拔1 600–1 700 m,
年极端最高气温32.8°C, 极端最低气温–25°C, 年均
气温为7.6°C–11.1°C, 年均降水量600–1 000 mm,
年均无霜期约158天, 林木生长期约166天, 属秦岭
谷地小气候带。秦岭南北坡适宜各类植物的培育和栽
植。20年生华北落叶松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人工林林地的林分密度为2 500 plant·hm–2,
平均树高为9.3 m, 平均胸径为37.88 cm, 林下土壤
为山地棕壤, 其土层厚度小于65 cm。土壤表层(0–20
cm) 的基本理化性质为 : pH 值 6.71, 含水率为
15.68%, 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
25.89、1.44、2.49和405 mg·kg–1。林下草本植物有
大油芒 (Spodiopogon sibiricus)、披针薹草 (Carex
lancifolia)、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黄精(Poly-
gonatum sibiricum)等。
1.2 样本采集
2012年4月12日, 在20年生华北落叶松样地布设3块
20 m×20 m的样方, 每个样方采集的样品混合作为1
次重复, 3个样方共计3次重复。从每个样方中选出接
近平均胸径和树高且生长均匀的9棵树木作为标准
木。华北落叶松细根、茎和针叶样品于2012年5月中
旬进行第1次采集, 以后每月中旬取样1次, 直到10月
落叶为止, 共计采样6次。用挖掘法采集细根样品, 在
离标准木约0.5 m的地方用小铁锹挖掘0–20 cm深土
层的细根, 并挑选出直径小于2 mm的细根混合作为
细根样品。用生长锥法采集茎样品, 每次从9棵标准
木中选取5棵, 将钻取的茎混合作为样品, 以免由于
在同一棵树的胸径处取样次数较多而影响树的健康
生长。用高枝剪法采集针叶样品, 在树冠外侧的东、
西、南、北方向各取1根枝条, 摘取枝条上的所有针
叶混合成一个样品。
1.3 室内样品处理与测定
将野外采集的根、茎和叶样品, 在室内65°C条件下烘
干至恒重, 粉碎后过100目筛, 装袋封存, 用于C、N
和P的测定。样品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
法测定。全氮和全磷测定时, 样品首先用H2SO4-H2O2
消煮, 之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 用钼锑抗比色法
测定全磷(单位: mg·g–1)(鲍士旦, 2000)。
1.4 数据处理
数据的前期处理用Excel 2007软件完成, 并使用Sig-
ma Plot 12.5软件作图。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
验数据进行分析, 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不同器官
和不同采样月份对华北落叶松C、N、P含量及其化学
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用Repeated Measure ANOVA
软件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生长季华北落叶松C、N、P含量及其计
量比的动态变化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整个
562 植物学报 49(5) 2014

图1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中的C (A)、N (B)、P (C)含量及C:N (D)、C:P (E)、N:P (F)质量比的季节动态(平均值±标准误)

Figure 1 Seasonal dynamics of C (A), N (B), P (C) contents and C:N (D)、C:P (E)、N:P (F) mass ratios in fine roots, stems and
needle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eans±SE)


生长季节内的变化规律见图1。从图1A–C可以看出, 3
种器官的C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呈现先升高再降低
而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 C含量在针叶和茎中相对较
高(根系中较低), 在生长季内均大于细根中有机碳的
含量。3种器官的N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呈现波动式
变化。其中, 针叶N含量最高, 其次是细根, 茎中最
少。对于P含量, 针叶和细根的变化趋势相似, 均为先
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直至最后趋于一个稳定值; 而茎中
的P含量从生长初期(5–6月)到生长旺盛期(7–8月)逐
渐升高, 并在8月达到最大值, 在生长末期(9–10月)
逐渐降低并趋向于一个稳定值。
图1D–F显示了华北落叶松3种器官的C、N和P生
赵亚芳等: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 563
态化学计量特征随季节的变化。可以看出, 茎中的
C:N值呈现先升高再降低之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 细
根与针叶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整个生长季节内
C:N值较为稳定; C:P值在茎中呈现先增大再急剧减
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在细根和针叶中的变化趋势相
似, 整个生长季内C:P值也呈现较为稳定的变化趋势;
关于N:P值, 细根和茎中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后降低
的趋势, 所不同的是, 茎中的N:P值在生长初期和生长
旺盛期降低幅度较大, 而细根N:P值升高和降低的幅
度均较小, 针叶中的N:P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且细根和针叶中的N:P值在落叶期(10月)趋于稳定。
2.2 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变
异特征
华北落叶松3种器官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整个生
长季节内的变异特征不同(表1)。细根中有机碳、全氮
及全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62.74–497.54、5.78–
10.36和0.89–1.34 mg·g–1, 平均值分别为446.51、
7.92和1.21 mg·g–1, 变异系数分别为6.74%、19.56%
和16.53%; 茎中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
别为458.72–582.83、0.43–2.14和0.02–1.11 mg·g–1,
平均值分别为504.40、1.13和0.42 mg·g–1, 变异系数
分别为4.25%、36.24%和102.49%; 针叶中有机碳、
全氮及全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72.50–527.41、
5.84–23.05 和 1.31–2.22 mg·g–1, 平均值分别为
503.91、 17.06和 1.63 mg·g–1, 变异系数分别为
4.04%、32.83%和22.30%。在华北落叶松的整个生
长季(5–10月), 细根和针叶均为全N含量变异性最大,
茎中则为P的变异系数最大, 3种器官C的变异性均最
小。
C:N、C:P和N:P的季节变化规律见表1。从表1可以
看出 , 细根中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35.87–82.65、315.25–477.49和4.32–10.08; 平均值分
别为58.63、375.58和6.72; 变异系数分别为23.32%、
13.76%和27.28%。茎中C:N、C:P和N:P的变化范围
分别为238.46–1 238.41、468.87–22 773.51和0.68–
78.31; 平均值分别为528.45、6 840.14和14.20; 变
异系数分别为32.43%、118.17%和123.75%。针叶中
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54–87.83、
213.02–398.75和4.44–14.45; 平均值分别为36.23、
322.33和10.51; 变异系数分别为68.36%、22.88%和
33.03%。在整个生长季, 华北落叶松3种器官C:N的


表1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C、N、P含量及C:N、C:P、N:P质量比的变化
Table 1 Variation of C, N, P contents and C:N, C:P, N:P mass ratios for fine roots, stems and needle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Parameter Organ Mean Range Minimum Maximum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
Fine root 446.51 134.80 362.74 497.54 6.74
Stem 504.40 124.11 458.72 582.83 4.25
C (mg·g–1)
Needle 503.91 54.91 472.50 527.41 4.04
Fine root 7.92 4.58 5.78 10.36 19.56
Stem 1.13 1.71 0.43 2.14 36.24
N (mg·g–1)
Needle 17.06 17.21 5.84 23.05 32.83
Fine root 1.21 0.45 0.89 1.34 16.53
Stem 0.42 1.09 0.02 1.11 102.49
P (mg·g–1)
Needle 1.63 0.91 1.31 2.22 22.30
Fine root 58.63 46.78 35.87 82.65 23.32
Stem 528.45 999.95 238.46 1 238.41 32.43
C:N
Needle 36.23 65.29 22.54 87.83 68.36
Fine root 375.58 162.24 315.25 477.49 13.76
Stem 6 840.14 22 304.64 468.87 22 773.51 118.17
C:P
Needle 322.33 185.73 213.02 398.75 22.88
Fine root 6.72 5.76 4.32 10.08 27.28
Stem 14.20 77.63 0.68 78.31 123.75
N:P
Needle 10.51 10.01 4.44 14.45 33.03


564 植物学报 49(5) 2014
表2 华北落叶松C、N、P及C:N、C:P、N:P的整体变异来源分析
Table 2 Summary about the effect of variation from different organs, months and both interactions on C, N, P and C:N, C:P, N:P
mass ratio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Parameter Source of variation df SS MS F
Organ (O) 2 39 876.61 19 938.31 18.32*
O-error 6 6 531.41 1 088.57
Month (M) 5 21 785.97 4 357.19 13.98*
O*M 10 4 910.37 491.04 1.58
C (mg·g–1)
M-error 30 9 352.34 311.75
Organ (O) 2 2 300.09 1 150.05 2 123.51*
O-error 6 3.25 0.54
Month (M) 5 238.75 47.75 164.46*
O*M 10 270.23 27.02 93.07*
N (mg·g–1)
M-error 30 8.71 0.29
Organ (O) 2 13.60 6.80 228 118.21*
O-error 6 0.00 0.02
Month (M) 5 0.67 0.13 948.16*
O*M 10 4.70 0.47 3 318.36*
P (mg·g–1)
M-error 30 0.00 0.00
Organ (O) 2 2 781 104.16 1 390 552.08 90.87*
O-error 6 91 815.61 15 302.60
Month (M) 5(1) 192 355.25 192 355.25 2.37
O*M 10(2) 260 211.37 130 105.68 1.60
C:N
M-error 30(6) 487 401.22 81 233.54
Organ (O) 2 15 074.71 7 535.86 109.49*
O-error 6 1 518.84 2 309 112.55
Month (M) 5(1) 9 697.06 9 697.06 27.58*
O*M 10(2) 19 519.31 9 759.66 27.76*
C:P
M-error 30(6) 7 760.87 1 294.03
Organ (O) 2 503.76 251.88 8.27*
O-error 6 182.73 30.45
Month (M) 5(1) 1 820.84 1 820.837 5.66
O*M 10(2) 3 042.91 1 521.457 4.73
N:P
M-error 30(6) 1 929.33 321.556
*P<0.05。df: 自由度; SS: 离差平方和; MS: 均方; F: f分布的统计量。自由度后括号内数字为按Lower-bound方法校正后的自由度
结果。
*P<0.05. df: Degree of freedom; SS: Sum of squares of deviations; MS: Mean square; F: The statistic of f distribution. df cor-
rected with lower-bound method in parentheses in the df column.


变异系数从小到大顺序为细根<茎<针叶; C:P和N:P
的变异系数从小到大顺序均为细根<针叶<茎。
2.3 华北落叶松C、N、P含量与计量比的整体变
异分解
华北落叶松C、N、P及其计量比受采样时间和不同器
官单因素及两因素的交互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表2)。华
北落叶松C含量的变异主要受不同器官的影响, 其离
差平方和最大, 为39 876.61; 其次是采样时间, 而不
同器官和采样时间对华北落叶松C含量的影响均不显
著(P>0.05)。N含量的变异主要受不同器官的影响,
其离差平方和最大, 为2 300.09, 但采样时间以及不
同器官和采样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华北落叶松N含量的
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P含量主要受不同器
官的影响, 其次为不同器官和采样时间的交互作用,
接下来为采样时间, 三者对华北落叶松P含量的影响
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华北落叶松C:N的变异主要受不同器官的影响,
赵亚芳等: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 565
且其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采样时间以及不
同器官和采样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华北落叶松C:N的影
响不显著(P>0.05)。C:P的变异主要受不同器官和采
样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 其次为不同器官, 之后为采
样时间, 三者对华北落叶松C:P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
水平(P<0.05)。N:P的变异也主要受不同器官和采样
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 且其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 采样时间和不同器官对华北落叶松的N:P影响
不显著(P>0.05)。
2.4 讨论
2.4.1 不同季节根茎叶中C、N和P含量的变化分析
细根是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器官。在华北落叶松生
长季前期(5月之前)细根中的N和P含量较高, 但在生
长初期(5–6月)二者均呈降低趋势, 这是由于根系本
身生长、新根萌发以及地上植株迅速生长输出大量养
分, 使细根中的N和P呈现出减少的趋势。生长旺盛期
(6–8月), 细根中C、N和P含量普遍升高, 其原因是该
时期生长减缓, 而根系的持续吸收使养分在根中贮
存。此结论与王文新等(1992)的研究结果相似。生长
季末期到落叶期(8–10月), 细根中的C含量呈现先减
少后增加的趋势; 细根中N含量的变化与之相反, 表
现为先升高后降低, 可能是根中的N元素向枝流动所
致(王文新等, 1992); 与此同时, 该时期细根中的P含
量基本上趋于一个稳定值。
茎是连接地下吸收器官和地上同化组织的传导
器官。本研究表明, N和P含量在茎中最小, 这与王文
新等(1992)的研究结果一致。但茎中的C含量却达到
504.40 mg·g–1, 比细根和针叶中C的平均含量都高,
其原因是作为存贮器官的茎在针叶展开之前已经存
贮了大量的C物质。此外, 在生长旺盛期由于光合作
用增强, 叶中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增多, 随后运输
到茎再到根系, 致使茎中的C含量再次增加。
叶片是地上部吸收矿物质的主要器官, 是生长季
华北落叶松养分的重要贮存库。本研究结果表明, 针
叶C含量在生长初期和生长旺盛期逐渐增加(5–8月),
这与牛得草等(2011)和李征等(2012)的研究结果一
致。由于夏季环境温度升高, 光合作用增强, 针叶营
养代谢旺盛(潘岩等, 2012), 因而糖类在针叶的有效
积累增加。到了落叶期(10月)针叶C含量又有小幅回
升, 可能是由于限制了植物的N和P供应使得C的存
贮能力增强、积累速率提高(Herbert et al., 2003)。针
叶N和P含量在生长季前期(5月以前)浓度较高, 这与
张彤彤等(2012)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原因是此时期从
土壤中吸收和其它部位转移供给的流动性元素N和P
量较充足。在生长季初期(5–6月), 针叶中N和P元素
可能受稀释效应的影响(刘广全等, 2001; Townsend
et al., 2007), 其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 而到
生长旺盛期(7–8月)叶中的N和P含量又逐渐升高, 叶
片中的N和P贮量增多。这与沈善敏等(1992)对杨树叶
片营养元素的研究结果类似。华北落叶松针叶在生长
季末落叶前 (9–10月 )N含量迅速减少 , 沈善敏等
(1992)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凋落叶片中的N浓
度较生长叶片明显下降是因为该时期植物将N运移向
根和枝并贮存起来, 此阶段P含量则较稳定, 这与谢
会成等(2005)的研究结果类似。
整体来看, 结构性物质C含量在根茎叶中均很高,
变异较小且相对稳定。N以针叶中含量最高, 其次为
细根, 茎中最低, 这与刁淑清等(2009)对樟子松林木
养分含量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各器官中P含量的高低
顺序(针叶>细根>茎)与N相同, 这与王文新等(1992)
对华北落叶松各器官的营养元素研究结果类似。生长
季节与不同器官对华北落叶松C、N、P含量及其计量
比影响的交叉分析表明, 华北落叶松C、N和P含量的
变异主要受不同器官的影响。
2.4.2 根茎叶中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分析
由于植物C同化和营养元素吸收的途径不同, 在自然
条件下, 一般认为C不会限制植物的生长, N和P的变
化是影响C:N和C:P的主要因子(Hedin, 2004)。本研
究中, 华北落叶松细根、茎、针叶中C:N及C:P的季节
变化趋势与各器官N和P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图1),
这与牛得草等(2013)的研究结果相似。各器官C:N值
增加, 说明N素的利用效率提高, 与此类似, 根茎叶
中C:P值增大, 表明该生长时期P的利用效率提高(庄
明浩等, 2013)。其中, 细根中C:N、C:P及N:P的变异
均较小。生长季和不同器官对华北落叶松C、N和P计
量比影响的交叉分析显示, 华北落叶松C:N的变异主
要受不同器官的影响, C:P和N:P的变异主要受不同
器官和生长季节的交互作用影响。
本研究中 , 华北落叶松针叶C:N:P的质量比为
566 植物学报 49(5) 2014
309:10:1(折合成原子比为798:22:1), 低于全球森林
叶片的C:N:P原子比1 212:28:1(McGroddy et al.,
2004), 这与王晶苑等(2011)得出的中温带针阔混交
林叶片的C:N:P质量比321:13:1(折合成原子比为
829:29:1)较接近。茎C:N:P的质量比较大, 为1 201:3:1
(折合成原子比为3 103:7:1)。细根C:N:P的质量比为
369:7:1(折合成原子比为953:16:1), 低于全球植被细
根C:N:P的比值(1 158:24:1)(Jackson et al., 1997)。
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生物群, 如温带阔叶林、温带针
叶林和热带森林等, 具有不同的C:N:P比值。本研究
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取样于秦岭,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
候的天然分界线, 因此森林植被在水平地带上具有独
特的过渡性特征, 属秦岭谷地小气候带。另外, 土壤
养分供应、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非生物因子不同也会
引起植物的C、N和P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王振南和
杨惠敏, 2013)。进一步的分析需要结合华北落叶松凋
落物和土壤C:N:P比值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将华北落
叶松地上部和地下部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全面地揭示
华北落叶松生长期根茎叶、凋落物和土壤的3种元素
(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此外, 本研究表明, 华
北落叶松细根的C:N:P比值与针叶相近, 这与Jack-
son等(1997)对全球植被细根和森林叶片的研究结论
一致。
植物根、茎和叶的养分含量受植物养分需求和土
壤养分供应的影响, 植物的养分比率常常会趋向一个
稳定值, 讨论植物的内稳性需要具体到固定的植物器
官。华北落叶松为多年生落叶乔木, 本研究显示华北
落叶松在整个生长季3种器官中细根的C:N、C:P和
N:P变异系数均最小, 表明华北落叶松细根C、N和P
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相对稳定, 可以作为华北落叶松
不受生长季节影响的计量特征用于生态系统问题的
分析。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如华北落叶松的季节生长
规律和养分回收等层面)揭示了植物不同器官C、N、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的季节变化规律。若要进一
步探明植物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
的季节变化机理, 需对华北落叶松不同器官在不同季
节的资源分配规律及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鲍士旦 (2000). 土壤农化分析.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pp.
30–34, 265–270.
刁淑清, 沈海龙, 丛健 (2009). 樟子松林木养分元素含量与
分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7, 15–17.
董满宇, 江源, 王明昌, 张文涛, 杨浩春 (2012). 芦芽山林线
华北落叶松径向变化季节特征. 生态学报 32, 7430–7439.
洪江涛, 吴建波, 王小丹 (2013).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植物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 应用生态学报 24,
2658–2665.
贾彦龙, 许中旗, 纪晓林, 徐学华, 黄选瑞 (2012). 燕山北部
山地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生物碳贮量. 自然资源学报 27,
1241–1251.
李征, 韩琳, 刘玉虹, 安树青, 冷欣 (2012). 滨海盐地碱蓬不
同生长阶段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6,
1054–1061.
刘广全, 土小宁, 史玲芳 (2000). 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
元素的空间分布. 生态科学 19(4), 16–22.
刘广全, 赵士洞, 王浩, 土小宁 (2001). 锐齿栎林非同化器官
营养元素含量的分布. 生态学报 21, 422–429.
刘延惠 , 王彦辉 , 于澎涛 , 熊伟 , 郝佳 , 张晓蓓 , 徐丽宏
(2012). 六盘山南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林
业科学 48, 1–9.
吕瑞恒, 李国雷, 刘勇, 贾黎明, 江萍, 林娜 (2012). 不同立
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的分解特性. 林业科学 48,
31–37.
马永跃, 王维奇 (2011). 闽江河口区稻田土壤和植物的C、N、
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 亚热带农业研究 7, 182–187.
牛得草, 董晓玉, 傅华 (2011). 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
化学计量特征. 草业科学 28, 915–920.
牛得草, 李茜, 江世高, 常佩静, 傅华 (2013). 阿拉善荒漠区
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植物
生态学报 37, 317–325.
潘岩, 白红彤, 李慧, 姜闯道, 石雷 (2012). 栽培地区、采收
季节和株龄对迷迭香精油成分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植物学
报 47, 625–636.
任丽娜, 王海燕, 丁国栋, 高广磊, 刘玲 (2012). 密度调控对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干旱区
资源与环境 26, 138–143.
荣戗戗, 刘京涛, 夏江宝, 陆兆华, 郭彩虹 (2012). 莱州湾湿
地柽柳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生态学杂志 31, 3032–
3037.
沈善敏, 宇万太, 张璐, 廉鸿志 (1992). 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
循环及外循环研究I. 落叶前后各部位养分浓度及养分贮量
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3, 296–301.
赵亚芳等: 华北落叶松根茎叶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 567
孙林, 熊伟, 管伟, 王彦辉, 徐丽宏 (2011). 华北落叶松树体
储水利用及其对土壤水分和潜在蒸散的响应: 基于模型模
拟的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35, 411–421.
王晶苑, 王绍强, 李纫兰, 闫俊华, 沙丽清, 韩士杰 (2011).
中国四种森林类型主要优势植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5, 587–595.
王绍强, 于贵瑞 (2008). 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
量学特征. 生态学报 8, 3937–3947.
王文新, 郭景唐, 陈峻崎 (1992). 华北落叶松各器官营养元
素分布及季节变化.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4, 124–129.
王振南, 杨惠敏 (2013). 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对非生物
因子的响应. 草业科学 30, 927–934.
谢会成, 葛云, 孙居文, 李际红, 杨茂生 (2005).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叶内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 福建林学院学报 25, 163–
166.
杨秀云, 韩有志, 张芸香, 武小钢 (2012). 采伐干扰对华北落
叶松细根生物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32, 64–73.
曾冬萍, 蒋利玲, 曾从盛, 王维奇, 王纯 (2013). 生态化学计
量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33, 5484–5492.
张彤彤, 徐福利, 汪有科, 林云 (2012). 施用氮、磷、钾对密
植梨枣生长与叶片养分季节动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
学报 18, 241–248.
张向茹, 马露莎, 陈亚南, 杨佳佳, 安韶山 (2013). 黄土高原
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土壤学
报 50, 818–825.
庄明浩, 李迎春, 郭子武, 杨清平, 陈双林 (2013). CO2浓度
升高对毛竹和四季竹叶片主要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 239–245.
Hedin LO (2004). Global organiza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
nutrient interac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10849–
10850.
Herbert DA, Williams M, Rastetter EB (2003). A model
analysis of N and P limitation on carbon accumulation in
Amazonian secondary forest after alternate land-use
abandonment. Biogeochemistry 65, 121–150.
Jackson RB, Mooney HA, Schulze ED (1997). A global
budget for fine root biomass, surface area, and nutrient
conte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4, 7362–7366.
McGroddy ME, Daufresne T, Hedin LO (2004). Scaling of
C:N:P stoichiometry in forests worldwide: implications of
terrestrial redfield-type ratios. Ecology 85, 2390–2401.
Sardans J, Rivas-Ubach A, Peñuelas J (2012). The ele-
mental stoichiometry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cosys-
tems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smic lifestyle an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 review and perspec-
tives. Biogeochemistry 111(1–3), 1–39.
Song ZL, Liu HY, Zhao FJ, Xu CY (2014).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N:P:Si in China’s grasslands. Plant Soil
380, 165–179.
Townsend AR, Cleveland CC, Asner GP, Bustamante MM
(2007). Controls over foliar N:P ratios in tropical rain fo-
rests. Ecology 88, 107–118.

568 植物学报 49(5) 2014
Seasonal Variation in Contents of C, N and P and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in Fine Roots, Stems and Needle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Yafang Zhao1, 2, Fuli Xu1, 3*, Weiling Wang3, Lingling Wang3, Guoxing Wang3, Pengyue Sun3, Xiaofang Bai1, 2
1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We collected 20-year-old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from a plantation in Qinling to explore the contents of C, N
and P and their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in fine roots, stems and needles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content
of C increased first, then decreased and increased again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May to October). The order of
the mean content of C in organs was stems > needles > fine roots. The content of N in fine roots, stems and needles
tended to fluctuat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content of P in both needles and fine roots decreased first, then in-
creased and decreased again, then remained stable. The content of P in stems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order of the mean content of both N and P in organs was needles > fine roots > stems. The
content of N had the greatest variability in fine roots and needles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
tion (cv%) of P was greatest for stems. The variability of C in the 3 organs was the smallest. The changes in C:N and C:P
ratios were opposite to that of corresponding N, P content in fine roots, stems and needles. The ratio of N:P peaked in
stems and was minimal in fine roots. The order of the cv% for C:N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was fine roots < stems
< needles and for both C:P and N:P was fine roots < needles < stems. Factorial analysis of variation for each parameter,
with sampling season and organ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 N and P and C:N mass ratio
mainly depended on the organ. C:P and N:P mass ratios we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organs and season.
The mass ratio of C:N:P was similar in fine roots (369:7:1) and needles (309:10: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 N and P
stoichiometry were relatively stable in fine roots.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fine roots were affected less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L. principis-rupprechtii in Qinling, which helps i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fine root, stem, needle,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Zhao YF, Xu FL, Wang WL, Wang LL, Wang GX, Sun PY, Bai XF (2014). Seasonal variation in contents of C, N and P
and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in fine roots, stems and needle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Chin Bull Bot 49, 560–568.
———————————————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xfl@nwsuaf.edu.cn
(责任编辑: 孙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