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ynamic absorption of iodine-125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hinesis L.)

青菜(Brassica chinesis L.)对碘动态吸收的同位素示踪



全 文 :第 26 卷第 12 期
2006 年 12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26 ,No. 12
Dec. ,2006
青菜( Brassica chinesis L. )对碘动态吸收的同位素示踪
严爱兰 ,翁焕新 3 ,洪春来 ,谢伶莉
(浙江大学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373043)
收稿日期 :2005210223 ;修订日期 :2006203224
作者简介 :严爱兰 (1977~) ,女 ,浙江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E2mail :yal200 @126. com3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gswenghx @zju. edu. cn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373043)
Received date :2005210223 ;Accepted date :2006203224
Biography : YAN Ai2Lan , Ph. D. candidate , mainly engaged in environment and biogeochemistry.
摘要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元素 ,食物中严重缺碘可以导致人体中甲状腺功能的失调。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
青菜在水培条件下对碘 (125 I)的吸收和富集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植物对碘吸收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青菜根部
能迅速吸收125 I并向地上部分输送 ,青菜各部位125 I的比活度大小顺序是根 > 茎 > 叶 ;青菜茎对碘的吸收量白天大于夜晚 ,青菜
叶对碘的吸收夜晚大于白天 ;青菜植株不同部位叶片碘含量存在差异 ,上部嫩叶中125 I 高于下部叶片 ,说明青菜中125 I 的富集特
征是植物对碘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共同作用的结果。青菜培养时间经过 120h 后 ,125 I 的消耗途径主要是作物的吸收和自然挥
发 ,125 I 的放射性衰变丢失的量相对较少。研究为培育含碘作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125 I ; 青菜 ; 同位素示踪 ; 吸收 ; IDD
文章编号 :100020933(2006) 1224120207  中图分类号 :Q149 ,X171. 3  文献标识码 :A
Dynamic absorption of iodine2125 in Chinese cabbage ( Brassica chinesis L. )
YAN Ai2Lan , WENG Huan2Xin 3 , HONG Chun2Lai , XIE Ling2Li  ( Institution of Environment and Biogeochemistry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27 , China)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 12) :4120~4126.
Abstract : Iodine has been long known a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the synthesis of thyroid hormones. Severe iodine deficiency
in diet leads to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n humans. Here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of iodine supply by cultivating iodized
crops. We studied the dynamic absorption pattern of 125 I by Chinese cabbage ( Brassica chinesis L. ) from liquid media , using the
isotope trace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25 I is absorbed quickly by roots and generally transported to shoots. The iodine
accumulation capacity in different tissue types ranks as root > stem > leaf . More 125 I was absorbed during the day than during the
night in stems , but opposite in the leaves. Analysis on leaves from different nodes reveals a differential absorption pattern that 125 I
accumulates more in the upper leaves than in the lower leav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ctive and passive 125 I absorption
mechanisms may coexist in liquid cultivated Chinese cabbage. After 120 hours , most of 125 I in the liquid media was absorbed by
Chinese cabbage and some was lost through volatiliz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initial scientific basis for cultivating organic iodized
crops as an alternative to iodized salt to reduce iodine deficiency.
Key words :125 I ; Brassica chinesis L. ; isotope tracer ; absorption ; IDD
碘有“智力元素”之称 ,它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作用过程中起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1 ] 。缺碘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由于碘缺乏而对人体发育造成的全部影响
被称为“碘缺乏病 ( IDD ,Iodine Deficiency Disease)”[2 ] 。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调查已研究证实 ,目前除冰岛之外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有 IDD 流行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
16 亿人受到碘缺乏的威胁[3 ] ,我国所有省、市均有 IDD ,病区人口达到 4125 亿人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健康
以及社会的发展[4 ] 。
食盐加碘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防治碘缺乏病较为有效的措施 ,但在我国缺碘地域分布广 ,人口多 ,经济还不
发达的现实情况下 ,实行全民食盐加碘的措施存在一些不足 ,如食盐中添加的无机碘具有易挥发的特点 ,因此
在生产、储藏、运输和烹饪过程中都会造成碘的丢失 ,有人估计大约有 90 %的碘都会无效地浪费掉[2 ] 。
调查结果表明 ,在我国膳食碘的主要来源为谷类和蔬菜 ,占总碘摄入量的 52 %~70 %[5 ] ,在发达国家占
9214 %(UK国家饮食与营养调查 ,1997~1998) 。因此食物是人体摄入碘的主要来源 ,通过植物经食物链补充
人体微量元素的措施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6 ,7 ] 。对于蔬菜 ,碘在可食部分的富集主要通过木质部运输[8 ] ,因
此蔬菜可有效富集碘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碘量[9 ] 。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环境中碘与碘缺乏病之间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进而探讨环境的致
病因素等方面[10~12 ] ,这对于人们认识碘缺乏病的发病机理和制定防治碘缺乏病的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对
环境中碘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碘在土壤、植物、人体之间的迁移和转化富集规律等的研究不多[9 ] 。有研究
表明[13~20 ] ,碘在植物体内的各个器官均有分布 ,为了深入了解植物对碘吸收的生物学机制 ,本文以青菜为研
究对象 ,通过水培试验 ,利用同位素示踪剂 (125 I)观测青菜对碘的吸收过程 ,以及碘在青菜体内的转移和分布 ,
从而为探索培育含碘蔬菜 ,实现人体自然补碘的有效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表 1  Hogland 均衡营养液的组分和浓度
Table 1  Uniforn ingredi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Hogland nutritious
liquid
宏量组分 Macronutrient 微量组分 Micronutrient
组成
Combination
浓度
Concentration
(mmolΠL) 组成Combination 浓度Concentration(mmolΠL)
KNO3 6100 H3BO3 10100
Ca (NO3) 2 3150 MnSO4·H2O 0150
KH2PO4 1133 ZnSO4·7H2O 0150
MgSO4·7H2O 0150 CuSO4·5H2O 0120
NaCl 0148 (NH4) 6Mo7O24 0101
Fe2EDTA 200用于本文研究的青菜 (Chinese cabbage) 的品种为苏州青 ,拉丁名为 Brassica chinesis L. 。青菜的育苗过程 :首先将种子放入 55 ℃左右的温水中浸种 15min ,然后再用 1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5min ,浸泡后的种子用自来水反复冲洗干净后 ,把种子均匀平铺在干净纱布上 ,置于 30 ℃的恒温箱中催芽。当大于 80 %的种子发芽以后 ,转入石英砂中继续生长 ,3~4d 以后定期供应适量的 1Π2 Hogland 均衡营养液 (表 1) 。待青菜苗长出 2 片真叶时 ,选取长势一致的幼苗 ,小心地将其
移出苗床 ,用海绵固定 ,根系自然悬垂在溶液中 ,保持
24h 连续通气。先用自来水培养 3d ,再分别用 1Π2 和完全 Hogland 营养液[21 ] 各培养 3d 后 ,开始用于碘同位素
(125 I)示踪试验。
同位素示踪剂 (Na 125 I)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提供 ,放射性比活度为 :80 ×37MBqΠml (2005206221) ,放化
纯度大于 9919 %。
青菜碘吸收的同位素示踪试验在体积为 50cm ×80cm ×20cm 的长方形塑料盆中进行。在供试盆中加入
5LHogland 营养液 ,随即添加 35μl Na 125 I ,谨慎搅拌 ,使之均匀分布 ,此时 ,水培液中125 I的比活度为 537BqΠml。
然后移栽长势一致的青菜 50 株 ,并用塑料泡膜固定。试验期间的室内温度为 (30 ±3) ℃。
青菜栽入加入Na 125 I的水培液后 ,分别在 5、10、20、30、60min 和 2、3、4、6、12、24、36、48、60、72、96、120h 间隔
取样 ,其中 12、36、60h 采样时为夜晚 ,24、48、72h 采样时为白昼。每次随机取青菜 1 株 (2 次重复) ,根部用去离
子水冲洗干净后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水 ,并用吹风机吹干 ,然后分根、茎、叶 3 个部位 (3 次重复) ,分别装入 12cm
×12cm 塑料样品袋中 ,称取 100mg(鲜重 ,数据处理时把 mg 转化成 g) ,测量其放射性活度。同时每次同步取
水培液 10ml ,吸取 1ml 置塑料小试管中进行同位素活度测量 (3 次重复) 。
放射性活度测量采用 BH1224 型微机一多道一体化能谱仪。该谱仪配置倒置的Φ70mmNaI 闪烁探头 ,安
装在铅屏蔽室中。测样器皿采用自备的Φ75mm ×110mm 的一次性塑料测样杯 ,将其置于倒置的闪烁探头上
面 ,并用自制的定位装置固定测量位置 ,以保证所有样品测量几何位置的一致性。探头工作电压 631V ,闭值
0128。选取一个谱峰 (0~30 道)进行计数测量 ,测量结果经探测效率、死时间、衰变等校正后换算成样品的放
121412 期 严爱兰  等 :青菜 ( Brassica chinesis L. )对碘动态吸收的同位素示踪  
射性比活度 ,测量误差控制在 5 %以内。所有样品在采样当天完成测量 ,以减少样品由于水分挥发而造成的
误差。
2  结果与分析
图 1  青菜对125 I 的动态吸收和累积图
Fig.1  Graph of dynamic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125 I by Brassica
chinesis L.
图 1 显示了青菜对125 I 吸收的动态变化。从图 1
(图 1 中经方差分析和 t 值检验 ,青菜根、茎、叶中的含
125 I 量在 p < 0105 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 中可看到青
菜不仅能够从水培液中吸收125 I ,而且能够在较短的时
间内将125 I 通过根部转移到茎、叶各个部位。检测结果
表明 ,青菜在水培液中生长 5min 后 ,就能在青菜根部检
测出125 I ,10min 后 ,在青菜的茎、叶中也能检测到微量的
125 I 了。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 ,青菜根、茎、叶中125 I 的活
度逐渐增强 ,其中根部吸收的125 I 明显大于茎和叶 ,当青
菜生长到 720min ( 12h) 时 , 根部 125 I 的累积量已达
405613BqΠ1000mg ,是生长时间 120min (2h)的 1618 倍 ;茎
和叶中125 I 的含量也分别达到 33214 BqΠ1000mg 和 5018
BqΠ1000mg。
青菜根部从水培液中吸收的125 I 除了将大部分滞留
在根部外 ,同时将一部分125 I 向茎、叶输送。为了定量地评价根部碘向茎、叶的输送 ,本文定义 :地上部分 (即茎
和叶)中125 I 活度占全株 (即根、茎和叶)中125 I 总活度的比例 ,为运输指数 ( t) ,即 :
t =
地上部分125 I活度
全株125 I活度 ×100
  根据运输指数 (表 2) ,可以看到 ,青菜培养时间从 24h 到 120h ,运输指数 t 从 1818 上升到 2710 ,反映出青
菜根部吸收的碘向地上部分输送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这与青菜根部125 I 的吸收量是随时间增加变
化的趋势相一致。从表 2 中可以看到 ,青菜培养在 24~72h 期间 ,每 24h 根部对125 I 吸收量的增加幅度在 3000
~4000Bq ,而在 72~120h ,每 24h 根部对125 I 吸收量的增加幅度降低为 1000~2000Bq ,相对应的根部中125 I 活度
占全株的百分含量也随青菜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而同时茎、叶中125 I 活度占全株的百分含量相对增加 ,这
说明了根部的碘向茎、叶部分输送的动力主要是浓度梯度 ,根部125 I 的浓度越大 ,向上运输的量也越大。这些
  
表 2  不同时期青菜对125 I 的吸收、运输和分配
Table 2  Absorption ,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odine in different time
时间
Time (h)
部位
Parts
鲜重 Fresh
weight (g)
比活度 Specific
activity(BqΠg) 活度Activity(Bq) 占全株 ( %)Of the plant 占地上部 ( %) Of theabove ground plant 运输指数 (t)Transportation index
根 Root 016 732117 439310 8112 —
24 茎 Stem 414 17618 77719 1414 7614 1818
叶Leaf 314 7016 24010 414 2316
根 Root 016 1434817 860912 7918 —
48 茎 Stem 415 37912 170614 1518 7812 2012
叶Leaf 313 14412 47517 414 2118
根 Root 016 2034213 1220514 7818 —
72 茎 Stem 414 58212 256117 1615 7719 2112
叶Leaf 316 20117 72611 417 2211
根 Root 016 2373811 1424219 7613 —
49 茎 Stem 412 76213 320117 1712 7214 2317
叶Leaf 318 32116 122211 615 2716
根 Root 016 2544718 1526817 7310 —
120 茎 Stem 418 87216 418815 2011 7413 27
叶Leaf 315 41315 144713 619 2517
2214  生  态  学  报 26 卷
研究结果表明了当有外源碘存在时 ,青菜能够迅速地吸收碘 ,并富集在根部 ,同时将其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地上
部分 ,当根部富集的碘含量越高 ,向地上部分输送的碘越多 ,运输系数 ( t)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以及根部
中碘含量占全株碘含量百分比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证明这点。
由表 2 还可以看出 ,青菜地上部分的125 I主要积累在茎部 ,茎中积累的碘占地上部分碘含量的 75 %左右 ,
占全株总碘的 1414 %~2011 % ;而叶中的碘积累量占地上部分碘含量的 25 %左右 ,只占全株总碘的 414 %~
619 % ,说明转移到叶片上的125 I是很少的。有研究表明[22 ,23 ] ,碘在很多植物植株里的含量分配为根 > 叶 > 茎 ,
而青菜中碘的含量为根 > 茎 > 叶 ,这可能与青菜的结构组织有关。作为非必需元素的碘主要贮存在液泡、胞
间隙这些部位 ,对于青菜来说 ,茎中输导组织相对自由空间较多 ,因而单位重量的碘分布也较多。
图 2  青菜根、茎、叶对125 I的比活度变化
Fig. 2  Graph of specific activity of 125 I in Brassica chinesis L. root、stem and leaf
青菜的茎和叶在白昼和夜晚对125 I的累积量是不一样的 。从图 2 (图 2 中经方差分析和 t 值检验 ,青菜根、
茎、叶中的含125 I量在 p < 0105 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 ,青菜根、茎和叶中的含碘量总的呈现出随着
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是在经历白昼和黑夜时 ,茎和叶中碘的累积量却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浓度特征。在
培养时间为 24、48h 和 72h 时 ,正值白昼 ,青菜叶中碘的累积量有所升高 ,在叶片125 I累积量随培养时间变化的
曲线中呈现出峰值 ,而同时青菜茎中碘的累积量明显降低 ,在茎125 I累积量随培养时间变化的曲线中呈现出谷
值 ;培养时间为 12、36h 和 60h 时 ,正值夜晚 ,青菜叶中碘的累积量有所降低 ,在叶片125 I吸收量随培养时间变化
的曲线中呈现出谷值 ,而青菜茎中碘的累积量明显升高 ,在茎125 I累积量随培养时间变化的曲线中呈现出峰
值。这表明了青菜叶中碘的累积量在夜晚降低 ,在白昼增加 ;而青菜茎中碘的累积量却是在夜晚增加 ,在白昼
减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关。白昼由于青菜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强
烈 ,为了满足植物的这一生物过程的需要 ,从根部将会输送更多的水分与营养通过茎供应给叶片 ,这时会有更
多碘被转移至青菜叶片中 ,而茎中累积的碘也相应减少 ,结果造成叶中碘含量在白昼升高和茎中碘含量减少
的现象 ;在夜晚 ,青菜的光合作用停止 ,蒸腾作用也大大减弱 ,转移到青菜叶片中的碘也随着通过茎输送给叶
片的水分与营养的供应量的明显减少而减少 ,这时从根部向上输送的碘主要积累在青菜茎中 ,结果造成茎中
碘含量在夜晚升高和叶中碘含量减少的现象。因此 ,青菜茎和叶中碘累积量在白昼与夜晚增减变化呈相反的
趋势 ,说明了青菜对碘的累积除了通过被动吸收途径随吸水过程而进入植株体内 ,青菜叶同时还存在着有选
择性的主动吸收碘的过程。
青菜叶面上125 I的含量分配也表明了青菜对碘的主动吸收行为。根据对培养 48h 和 96h 的青菜叶中125 I含
量的测定表明 ,位于青菜不同部位的叶片中碘含量是不同的 (图 3、图 4) , (注 :图 4 中经方差分析和 t 值检验 ,
青菜叶中的含125 I量在 p < 0105 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 125 I分布量从小至大依次为老叶 < 叶 1 < 叶 2 < 叶 3 <
叶 4 < 叶 5 < 嫩叶 ,即上部叶高于下部叶 ,愈接近顶部的嫩叶积累的125 I愈多 ,这与硒在番茄叶上的含量分配是
一致[24 ] ,呈现出碘在青菜叶上主要集中在生命活动旺盛部分的分别特征。为了维持青菜生长的需要 ,根部从
水培液中吸取青菜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并将它们不断地输送至新生的嫩叶上 ,在这生物转移过程中 ,
321412 期 严爱兰  等 :青菜 ( Brassica chinesis L. )对碘动态吸收的同位素示踪  
125 I也随之被分配在这些嫩叶之中 ,老叶开始枯黄 ,表明它们在青菜生长过程中已不起作用 ,根部也就逐渐减
少 ,直至最后停止对它们提供水分和营养 ,输送到这些老叶上的125 I也随之相应减少。因此 ,125 I在青菜植株不
同部位叶片上的分布差异 ,与青菜生长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有关。
图 3  青菜叶序
Fig. 3  The order of Brassica chinesis L. leaf
图 4  不同的时间125 I在青菜叶上的含量分配
Fig. 4  Specific activity of 125 I in Brassica chinesis L. leaf in different time
图 5  水培液中125 I动态变化图
Fig. 5  Graph of dynamic change of 125 I in the water
  水培液中125 I含量的下降与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性相
关 (图 5) ,相关系数 R = - 019917 ( p < 0101) 。从图 5 中
可以看到 ,随着青菜培养时间的增加 ,水培液中125 I的含
量呈线性减少 ,到第 5 天时 ,125 I含量已经下降至引入量
的 47149 %。
图 6 显示了水培液中125 I的减少量与青菜对碘的吸
收量随时间的变化 ,阴影部分为水培液中丢失的碘随时
间的变化关系。从图 6 中可以看到水培液中丢失的125 I
量和青菜对125 I的吸收累积量随青菜培养时间的延长而
增加。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被青菜吸收的125 I量占
水培液中125 I减少量的比例越来越小 (图 7) ,在第 12 小
时 ,青菜吸收的125 I量占水培液中减少的125 I量的 53106 % ,到 120h 只占 36144 % ,仅占原始125 I引入量的 1911 %。
图 6 中显示 ,越到培养期的后期 ,青菜植株中的125 I上升的量越不明显 ,这和培养液中125 I的量越来越少有关系。
根据125 I的质量平衡计算 ,可以得到125 I的消耗量 (L ) ,L 包括 3 部分 ,即被青菜所吸收的量 ,自然蒸发量和放射
性衰变量 ,因此 :
L = 青菜吸收量 ( a) + 自然挥发量 ( v) + 放射性衰变量 ( d)
式中 , a 根据实际测定 ; d 根据放射性衰变公式A = A0 e - 01693tΠT1Π21Π2 求得 ,A0 为初始活度 , T1Π2为半衰期 , t 为经
过的时间 ,A0 减去 A 得到的值 ,即为由于125 I核的自身衰变引起的125 I丢失量 ; v = L - a - d。
根据测定 ,青菜培养时间 6~120h ,125 I的消耗量从 56971172Bq 增至 L = 51376615Bq ,图 7 显示了有 53 %~
36 %的125 I被青菜所吸收 ;50 %~40 %的125 I自然蒸发 ;614 %~11 %的125 I通过放射性衰变丢失。这一结果表明 ,
在试验时间内引起水培液中125 I消耗的主要途径除了被青菜吸收外 ,就是自然挥发 ,随着水分的蒸发而导致125 I
挥发的过程 ,在温度较高的白昼挥发掉的125 I多于夜晚 ,这已被试验证实。由放射性衰变丢失的125 I较少在青菜
培养时间从 6h 至 120h 时 ,放射性衰变丢失的125 I占总消耗量从 614 %增加至 11 % ,相当于原始引入125 I总量的
012 %~516 %。另外 ,在取样时带出的附在青菜根部表面的125 I ,也可能会造成一部分125 I的损失。
图 7 还显示出 ,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 ,青菜吸收的125 I占125 I总消耗量的比例逐渐降低 ,而自然挥发和放射
性衰变的125 I占125 I总消耗量的比例逐渐升高的趋势。青菜吸收的125 I占125 I总消耗量的比例逐渐降低 ,是因为随
4214  生  态  学  报 26 卷
着取样次数的增加 ,培养器皿中的青菜棵数越来越少 ,则青菜对碘的总吸收量也就越来越少 ,对于单棵青菜来
说 ,由图 1 也可以看出 ,对碘的吸收量是越来越多的。自然挥发的125 I总消耗量的比例逐渐升高 ,是因为水培
液中碘的挥发是持续进行的 ,加上培养器皿的敞开 ,随着时间的增加 , 消耗的碘也就越来越多。放射性125 I的
衰变量是时间的函数 ,时间越长 ,衰变掉的量也就越多。
图 6  不同时间水培液中剩余的125 I与青菜累积的125 I的动态变化
Fig. 6  Vanity of rem ainder of 125 I in the water and accumulation of 125 I in
Brassica chinesis L. the different time
图 7  不同时间青菜吸收125 I量、125 I核自衰变量和125 I自然挥发量占
水培液中125 I减少量的百分比
Fig. 7  Absorption of 125 I by the Brassica chinesis L. ,nuclear disintegration
of 125 I and natural volatilization of 125 I accounted for the percent of the total
loss of 125 I in thewater in the different time
3  结论
根据青菜对125 I吸收的动态检测结果表明 ,5min 后在青菜根部可能检测到125 I放射性活度 ,10min 后在叶子
上检测到125 I的放射性活度 ,125 I在青菜体内的含量分布顺序为根 > 茎 > 叶 ,其中青菜根、茎和叶中的125 I累积量
分别占全株的 7310 %~8112 % ,1414 %~2011 %和 414 %~619 % ,这说明当有外源碘存在时 ,青菜能迅速吸
收 ,并从根部 ,通过茎向叶片运输。
青菜茎和叶对125 I的吸收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茎在夜晚累积的125 I多于白昼 ,而叶在白昼累积的
125 I多于夜晚。125 I在青菜叶片上的含量分布特征为 ,在植株上部的叶片高于下部叶片 ,越近顶部的嫩叶积累的
125 I越多 ,这是青菜对碘的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起水培液中125 I消耗的主要途径除了被青菜吸收外 ,还有自然挥发 ,其中由青菜对125 I的吸收占125 I总消
耗量的 36 %~53 % ;自然挥发的125 I占125 I总消耗量的 50 %~40 % ;由放射性衰变丢失的125 I较少 ,约占125 I总消耗
量的 614 %~11 %。
上述研究表明 ,青菜和菠菜[25 ]一样具有对碘较强的吸收和富集特性。根据每日推荐的摄入碘量 :10 岁以
下儿童为 40~120μg ,成人为 150μg ,孕妇为 175μg ,乳母为 200μg[26 ] ,可以通过控制食用蔬菜的多少来控制每日
碘摄入量 ,也可以通过食用一定含量的含碘蔬菜来补充。青菜的生长周期短 ,鲜嫩的青菜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
美味可口 ,是人们十分喜爱的日常蔬菜 ,因此可以将青菜作为一种富碘的经济作物来培育 ,是实现对人体自然
补碘较为理想的载体。
References :
[ 1 ]  Hans Gerber , Hans2Jakob Peter , Erich Bürgi , et al . Colloidal aggregates of insoluble inclusions in human goiters. Biochimie , 1999 ,81 :441~445.
[ 2 ]  Chi X Z. trace element and body health. Beijing :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 1993. 205~206.
[ 3 ]  Shohei Harada , Naoshi Ichihara , Junri Arai , et al . Influence of iodine excess due to iodine2containing antiseptics on neonatal screening for congenital
521412 期 严爱兰  等 :青菜 ( Brassica chinesis L. )对碘动态吸收的同位素示踪  
hypothyroidism in Hokkaido prefecture , Japan.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onatal Screening , 1994 ,3 : 115~123.
[ 4 ]  Zheng B S ,Wang B B , et al .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Of Iodine In Atmosphere And Plant Review And A Hypothesi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 2001 ,
8 (2) :359~365.
[ 5 ]  Hou X L , Chai C F , Qian Q F , et al . The study of iodine in Chinese total diets.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1997 ,193 : 161~167.
[ 6 ]  Delange F J T. Iodine deficiency in Europe ,Acontinuing concern. In : Dunn and Glinoer D eds. NATO AST Series A , 1993 ,241 :5~93 ,171~219.
[ 7 ]  Jopke P , Bahadir M , Fleckenstein J , et al . Iodine determination in plant materials.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1996 , 27 : 741~
75.
[ 8 ]  Herret R A , Hatfield Jr. H H , Crosby D G, et al . Leaf abscission induced by the iodine ion. Plant Physiol , 1962 ,37 :358~363.
[ 9 ]  Dai J L , Zhu Y G, Zhang M , et al . Selecting iodine2enriched vegetables and the residual effect of iodate application to soil .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 2004 , 101 (3) :265~275.
[10 ]  George T F Wong , Xian2Hao Cheng. The formation of iodide in inshore waters from the photochemical decomposi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iodine. Marine
Chemistry , 2001 , (74) :53~64.
[ 11 ]  Horvatic G, et al . Echographic thyroid changes in iodine deficiency and excess. Clinical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Ultrasound ,1998 , (7) :S26.
[12 ]  Noel R Rose , Raphael Bonita , Lynne Burek. Iodine :an environmental trigger of thyroiditis. Autoimmunity Reviews ,2002 , (1) :97~103.
[13 ]  Shi J J , Guo J F. Behavior of HTO in simulated rice2water2soil ecosystem.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2003 ,14 (2) :269~272.
[14 ]  Shi J J , Chen H. The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ritium water in Chinese cabbage2soil eco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ica , 2002 ,22(8) :1260~1265.
[15 ]  Lui X H , Liu Q G, Kuang Y H. Absorption of 125 I and 3 H in aquatic plants. Acta Agric Nucl Sin. , 1998 ,12 (6) :359~364.
[16 ]  Sheppard S C ,Evenden W G. Response of some vegetable crops to soil2applied halides. Can.J . Soil Sci . , 1992 ,72 :555~556.
[17 ]  Lui X H , Liu Q Y, Kuang Y H , et al . The behaciour of iodine2125 in simulated paddy soil . Acta Agric Nucl Sin , 1998 ,12 (1) :41~46.
[18 ]  Whitehead D C. Iodine in the UK environment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agriculture.J Appl Ecol , 1979 ,16 :269~279.
[ 19 ]  Barakat M Z ,Bassiouni M , El2Wakil M. Evaluation of iodine content of certain vegetables. Bull . Acad. Pol . Sci . , Ser. Sci . Biol . , 1972 , 8 : 531~533.
[20 ]  Yuita K. Dynamics of iodine , bromine , and chlorine in soil  Ⅱ. Chemical forms of iodine in soil solutions. Soil Sci . Plant Nutr. ,1992 , 38 (2) : 281~
287.
[21 ]  Zhang S W ,Zheng G S ,Meng L. Effect of calcium on senescence of cultivated tree peony.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2002 ,8 (4) :483~487.
[22 ]  Liao Z J .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of trace element and biologic effect . Beijing :China Enviro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1992. 41~60.
[23 ]  Yang X R. Plant Physiology.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 1981. 183~187.
[24 ]  Wen X F. China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ahou :Hen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 1999. 342.
[25 ]  Sun X W , Weng H X , Yong W B , et al . The biogeochemical absorption by spinach fertil izing outer source iodine.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
2004 ,10 (2) : 192~197.
[26 ]  Ziegler E E , Filer L J J r. Modern nutrition. Beijing : People’s Healthy Publishing House , 1998. 361~365 , 369.
参考文献 :
[ 2 ]  迟锡增主编. 微量元素与身体健康.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3. 205~206.
[ 4 ]  郑宝山 ,王滨滨 ,等. 大气与植物中碘的环境地球化学———综述与新的假说. 地学前缘 ,2001 ,8 (2) :359~365.
[13 ]  史建军 ,郭江峰. 氚水在模拟水稻2水2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2) :269~272.
[14 ]  史建军 ,陈晖. 青菜2土壤生态系统中氚水的迁移与分布动态. 生态学报 ,2002 ,22 (8) :1260~1265.
[15 ]  刘晓、红刘琼英、邝炎华 ,等. 水生植物对25 I和3 H的吸收、分配及消长. 核农学报 , 12 (6) :359~364.
[17 ]  刘晓红、刘琼英、邝炎华 ,等. 碘2125 在盆栽水稻田中的去向 ,核农学报 ,1998 , 12(1) :41~46.
[21 ]  张圣旺 ,郑国生 ,孟丽. 钙素对栽培牡丹花衰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 (4) :483~487.
[22 ]  廖自基编著. 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及生物效应.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41~60.
[23 ]  杨学荣主编. 植物生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183~187.
[24 ]  温贤芳主编. 中国核农学.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42.
[25 ]  孙向武 , 翁焕新 , 雍文彬 ,等. 菠菜对外源碘的生物地球化学吸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 (2) :192~197.
[26 ]  Ziegler E E , Filer L J , J r. 现代营养学 (第 7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61~365 ,369.
6214  生  态  学  报 2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