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henotyp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Two Allelic Narrow and Rolled Leaf Mutants in Rice

两个水稻细卷叶等位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4,28(1):0007 ~ 0013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1⁃25  接受日期:2013⁃07⁃31
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课题(2011ZX08009 - 003)
作者简介:娄腊梅,女,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研究。 E⁃mail: loulamei@ 126. com
通讯作者:李学勇,男,主要从事水稻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研究。 E⁃mail: lixueyong@ caas. cn
赵宝华,男,教授,主要从事分子细菌学研究。 E⁃mail: zhaobaohua86178@ sohu. com
文章编号:1000⁃8551(2014)01⁃0007⁃07
两个水稻细卷叶等位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娄腊梅1,2   解志伟1,3   尹亮4   赵金凤1   袁守江4   张文会3   赵宝华2   李学勇1
(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北京  100081;2,河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3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4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叶片形态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 本研究分离了两个水稻突变体 F2 - 102 和 S1 - 4,其表
型为叶片宽度减小,叶片半卷及半矮化。 遗传分析表明,这两个突变体均受单一核编码隐性基因控制,
并利用 Indel标记将其定位在第 12 号染色体长臂上。 对定位区间内的编码类纤维素合成酶 D4 的基因
OsCSLD4 进行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 F2 - 102 在第二个外显子缺失了 8bp,而 S1 - 4 在第二个外显子发
生单碱基替换,导致类纤维素合成酶 D4 功能缺失,引起细卷叶表型。
关键词:水稻;细卷叶突变体;基因定位; 类纤维素合成酶 D4
DOI:10: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4. 01. 0007
    了解植物叶片发育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植物光
合效率及粮食产量尤为重要。 叶片起源于顶端分生组
织( shoot apical meristem ) 外围区域的生成细胞
(founder cell)。 生成细胞分化成叶原基,进而叶原基
沿着 3 个轴线分化发育成平整叶片[1 - 3]。 这 3 个轴线
包括叶柄到叶尖的基顶轴( prox⁃imodistal axis),面对
和背对主茎的 2 个叶面之间的近远轴(adaxial⁃abaxial
axis),以叶片中脉为中心、边缘为两侧的中侧轴
(mediolateral axis)。 这些轴线的确定对叶片的形态发
生是必需的,如若轴线极性发生变化则导致叶片的不
正常发育,如形成窄叶、卷叶、针状叶等突变性状。,随
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利用突变体研究水稻相关
基因的功能,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阐释水稻叶片的发育
和形态成为新的研究热点[4]。 窄叶性状的研究对改
良水稻株型和提高产量有重要的意义[5]。 目前被定
位的水稻卷叶基因将近 20 个,其中止于经典遗传学分
析的水稻隐性卷叶基因有 6 个,即 rl1、rl2、rl3、rl4、rl5
及 rl6;已定位在分子连锁图上的控制单一卷叶性状的
隐性基因有 6 个,即 url1 ( t)、 rl7、 rl8、 rl9、 rl10 ( t)及
rl11[6 - 12];还有 2 个控制多个性状的隐性基因 sd⁃sl 和
       
nal3, 前者表现为叶片短而微卷[13],而后者主要控制
窄叶,同时也控制矮化、内卷等性状[14]。 不完全隐性
卷叶基因 rl( t)被定位在第 2 染色体的标记 InDel 112.
6 和 InDel 113 之间,物理距离为 137kb[15]。 沈革志
等[16]和陈兆贵等[17]报道了由 T⁃DNA(Ds)插入导致的
水稻显性卷叶突变体 RL⁃A2,但未报道基因定位或克
隆的结果;罗远章等[18]将显性卷叶基因 Rl12( t)定位
于第 10 染色体上的 1􀆰 7cM区间内。 严长杰等[19]在粳
稻中花 11 中鉴定了 rl9 卷叶突变体,并将基因定位于
第 9 染色体 42 kb 的区域内,该基因编码一个 GARP
转录因子。 水稻细卷叶突变体 nrl1 不仅叶片向内卷
曲而且变细,目前已报道了多个 NRL1 基因的等位突
变体,并进行了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20 - 23]。
本研究利用60Co - γ 射线辐照和化学诱变剂甲基
磺酸已酯(EMS)分别诱变粳稻品种 F2 - 285 及日本
晴,获得了两个卷叶突变体,均表现为叶片向内半卷,
宽度减小及植株半矮化。 本文对其进行了表型分析、
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为研究水稻叶片发育的分子机
制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核  农  学  报 28 卷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以60Co - γ射线辐照粳稻品种 F2 - 285,获得了 1
个细卷叶突变体,编号为 F2 - 102;用 EMS 诱变粳稻
品种日本晴,获得了 1 个水稻细卷叶突变体,编号为
S1 - 4,两者经多代自交后稳定遗传。 这两个纯合突变
体分别与广亲和籼稻品种 Dular 杂交构建 F2 群体用
于基因定位。
1􀆰 2  方法
1􀆰 2􀆰 1  突变体性状调查  调查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
长期 2 个突变体及野生型的相关农艺学性状,如株高、
叶长、叶宽、分蘖数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 2􀆰 2  基因组 DNA的提取  采用改进的 CTAB 法提
取亲本及定位群体的基因组 DNA。 用于分离群体分
组分析法(BSA)的混池构建参照郭伟伟等[24]的方法:
调节两个亲本 DNA浓度使其一致,等量混合亲本基因
组 DNA,构建亲本混池;选取浓度相近的 10 株定位群
体单株的基因组 DNA,等量混合构建定位群体混池。
表 1  用于突变体基因定位的分子标记
Table 1  The molecular markers used to map F2 -102 and S1 -4
分子标记
Marker
F端引物
Forward sequence (5′ - 3′)
R端引物
Reverse sequence (5′ - 3′)
Indel⁃c12 - 6 CAACTAAAACCAACACAAAATCCA TGTCTAGTTGCATGTCTGAGTGTC
Indel⁃c12 - 7 GTGGCTGTTTAGGAGCGTTT CAACCAAACAGCAATGCAAC
S12 - 9 - 2 ATTCGCATCCATTCCTCAAG GCAATGTTCTTCCTCGAAGC
S12 - 11 - 4 CTCCCCCTCGTTTGTTTTTC CGAAAAGAGACAGCTGCAAG
chr12 - 4 ATAATGGTTGTCACCCTAGC CCCTTTTGGCTTCTTAAGCC
chr12 - 8 TTTGTTGTCGGCTCCATGCA CTCAATAGATTCGTCTCGCG
chr12 - 9 CATCAAAGGACTTTGGGCTG GTTGTGTCTGGATTGAAGCC
1􀆰 2􀆰 3  基因定位  首先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均匀分
布于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的 200 对 Indel 标记,对群体
混池进行连锁分析,再利用筛选出的可能连锁的标记
对群体单株进行连锁分析。 根据初定位结果,在目标
区间内发展新标记,进行精细定位,所用标记的引物序
列见表 1。 PCR总体系为 10 μL,包含 2􀆰 0μL 5 × PCR
buffer, 0􀆰 2μL 2􀆰 5mmol·L - 1 dNTPs, 5􀆰 7μL ddH2O,
1􀆰 0μL 2􀆰 0mmol·L - 1引物,1􀆰 0μL 模板 DNA,0􀆰 1μL
2􀆰 5Uμ·L - 1 Taq DNA 聚合酶。 PCR 程序为 94℃预变
性 3min;94℃变性 30 s,55℃退火 30 s,72℃复性 30 s,
共 35 个循环;72℃延伸 10 min。 PCR产物在 8%的非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快速银染法染色观察。
1􀆰 2􀆰 4  突变基因测序及功能分析  依据相关文献报
道[20 - 23],将水稻细卷叶基因 NRL1 分成 4 个片段并分
别设计引物(表 2),对 2 个突变体中的 NRL1 等位基
因进行 PCR 扩增和测序分析。 利用 NCBI ( http: / /
www. ncbi. nlm. nih. gov / )上的 blastp 程序分析 NRL1
蛋白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和跨膜区,确定突变位点相对
于这些区域的位置。
表 2  NRL1 基因测序引物
Table 2  Primers used for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NRL1 gene
标记
Marker
正向引物
Forward sequence (5′ - 3′)
反向引物
Reverse sequence (5′ - 3′)
NRL1 - 1 GATTGCTCACTCATCGATCC ACCTGTAGGGGCTGAGAAT
NRL1 - 2 TTTTCCGTGGTGCACTCCAT ACATCCACGTGGCCTTCA
NRL1 - 3 GGGACTTCCTCAAGAACAAGGTTGCGGGAGAAGAAGATCT
NRL1 - 4 TGATCTCCTGCTTCTACGAG CACAGACGTCACACACACAA
2  结果与分析
2􀆰 1  细卷叶突变体表型鉴定
细卷叶突变体 F2 - 102 苗期无突变性状表现,从
分蘖期开始逐渐表现出半矮化(图 1 - A)、叶片半内
卷(图 1 - B)及叶片细窄(图 1 - C)等突变性状。 在抽
穗期对相关性状如叶宽、叶长、株高、分蘖数等进行调
查统计(表 3)。 结果显示,抽穗期野生型 F2 - 285 株
高平均为 81􀆰 05cm,突变体平均株高为 64􀆰 83cm,约为
野生型株高的 80% 。 野生型倒第二叶长为 21􀆰 66cm,
突变体叶长为 20􀆰 79cm,两者相比变化不明显。 野生
型叶宽为 18􀆰 32mm,而突变体叶片上卷且变细,叶宽
急剧减少为 9􀆰 2mm,相当于野生型叶宽的一半。 此
外,突变体的叶夹角有一定程度变大,导致株型松散外

  1 期 两个水稻细卷叶等位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A:抽穗期植株; B:抽穗期剑叶(自然状态); C:抽穗期剑叶(平展状态)。
A: Gross morphology at the heading stage; B: Flag leave (natural state); C: Flag leave ( flattened state) .
图 1  突变体 F2 -102 与野生型 F2 -285 表型比较
Fig. 1  Phenotyp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utant F2 -102 and the wild type F2 -285
A:抽穗期植株; B: 抽穗期剑叶(自然状态);
C:抽穗期剑叶中部(平展状态)。
A: Gross morphology at the heading stage; B: Flag leave
(natural state); C: Central part of flag leave ( flattened state) .
图 2  突变体 S1 -4 与野生型日本晴表型比较
Fig. 2  Phenotyp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utant S1 -4 and the wild type Nipponbare
扩(图 1A);分蘖数目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表 3)。
    另 1 个细卷叶突变体 S1 - 4 表型更为严重。 抽穗
期表现为矮化(图 2⁃A),平均株高 52􀆰 08cm,为野生型
日本晴的 49% (表 4)。 叶片小而内卷,不仅变细而且
变短(图 2⁃B,2⁃C)。 抽穗期倒一、倒二和倒三叶的叶
宽分别为野生型的 40% 、 43% 和 40% ,叶长分别为野
生型的 47% 、47%和 40% (表 4)。 但与 F2 - 102 不
同,S1 - 4 的分蘖数比野生型却减少了(表 4)。
表 3  抽穗期突变体 F2 -102 与野生型 F2 -285 性状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between
the mutant F2 -102 and wild type F2 -285
性状
Traits WT(F2 - 285) F2 - 102
株高 / cm Plant height 81􀆰 05 ± 3􀆰 49 64􀆰 83 ± 4􀆰 63∗∗
分蘖数 Tiller number 10􀆰 52 ± 2􀆰 46 16􀆰 08 ± 4􀆰 35∗∗
倒二叶长 / cm
Length of the second uppermost leaf
21􀆰 66 ± 2􀆰 44 20􀆰 79 ± 3􀆰 93
倒二叶宽 / mm
Width of the second uppermost leaf
18􀆰 32 ± 2􀆰 01 9􀆰 20 ± 0􀆰 61∗∗
    注:n = 20;∗和∗∗分别表示在 P < 0􀆰 05 和 P < 0􀆰 01 水平上差异显
著。 下同。
Note: n = 20; ∗, ∗∗indicat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 < 0􀆰 05 and
P < 0􀆰 01, respectively. The same as following.
2􀆰 2  突变体遗传分析
用纯合突变体 F2 - 102 和 S1 - 4 与广亲和籼稻品
种 Dular 杂交,F1 植株均表现正常,F2 群体出现性状
分离,具有正常叶和细卷叶两种表型,F2 - 102 及 S1
- 4 的 χ2 检测正常株与突变株符合 3∶ 1分离比,推断
这两个细卷叶突变表型都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
(表 5)。
2􀆰 3  细卷叶突变体基因定位
在 F2 - 102 和 S1 - 4 与 Dular 配制的 F2 群体中,
分别获得了 44 个和 236 个突变单株(表 5),被用于突
变基因定位。 用均匀分布于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的

核  农  学  报 28 卷
       表 4  突变体 S1 -4 与野生型日本晴性状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between
the mutant S1 -4 and wild type Nipponbare
性状
Traits
日本晴
Nipponbare S1 - 4
株高
Plant height / cm
106􀆰 08 ± 2􀆰 28 52􀆰 08 ± 5􀆰 93∗∗
分蘖数
Tiller number
15􀆰 44 ± 2􀆰 57 11􀆰 17 ± 4􀆰 63∗∗
倒一叶长
Length of the first uppermost leaf / cm
33􀆰 2 ± 4􀆰 72 15􀆰 51 ± 2􀆰 86∗∗
倒一叶宽
Width of the first uppermost leaf / cm
16􀆰 55 ± 1􀆰 07 6􀆰 70 ± 0􀆰 84∗∗
倒二叶长
Length of the second uppermost leaf / cm
46􀆰 06 ± 5􀆰 10 21􀆰 65 ± 3􀆰 25∗∗
倒二叶宽
Width of the second uppermost leaf / mm
13􀆰 5 ± 0􀆰 50 5􀆰 77 ± 0􀆰 68∗∗
倒三叶长
Length of the third uppermost leaf / cm
50􀆰 7 ± 3􀆰 57 22􀆰 31 ± 3􀆰 25∗∗
倒三叶宽
Width of the third uppermost leaf / mm
12􀆰 00 ± 0􀆰 63 4􀆰 78 ± 0􀆰 62∗∗
表 5  细卷叶突变体 F2 -102 及 S1 -4 的遗传分析
Table 5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mutants F2 -102 and S1 -4
杂交组合
Cross combination
正常植株
Normal
细卷叶植株
Narrow and
Rolled leaf
总数
Total
x2
(3∶ 1)
F2 - 102 / Dular 156 44 200 0􀆰 96
S1 - 4 / Dular 764 236 1000 1􀆰 05
Indel标记在亲本间进行多态性筛选,再用筛选出的多
态性标记对群体进行初步定位。 结果发现,两者都与
12 号染色体上的标记 s12 - 9 - 2 及 s12 - 11 - 4 紧密
连锁。 在这两个标记之间进一步发展新的 Indel标记,
将基因定位在 s12 - 9 - 2 与 chr12 - 8 之间(图 3A)。
该区间的物理距离为 936kb,含有几十个基因,其中的
LOC_ Os12g36890 为已报道的细卷叶突变体基因
NRL1[20 - 23]。 根据突变体表型的相似性,我们将 NRL1
做为候选基因。
将 NRL1 基因分成 4 个片段分别设计引物,对突
变体 F2 - 102 和 S1 - 4 所含 NRL1 基因进行 PCR扩增
和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F2 - 102 突变体中的 NRL1
基因第 1253 到 1260 位碱基(共 8bp)发生缺失,导致
NRL1 蛋白从第 418 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图 3⁃B);
S1 - 4 突变体中 NRL1 基因第 3468 位上的碱基由 G突
变成 A,密码子由 TGG 突变成了终止密码 TGA,导致
蛋白质的翻译提前终止(图 3⁃B)。 因此,F2 - 102 和
S1 - 4 是 NRL1 基因的 2 个新的等位突变体。
注:A: 突变体基因定位。 标记下面的数字为交换个体数目,上排为
F2 - 102,下排为 S1 - 4;B:NRL1 基因结构,箭头表示突变位点。
Note: A:Molecular mapping of the mutated gene. Figure below each
marker represent the number of recombinants detected. The upper row
was from the F2 - 102 x Dular F2 population, while the lower from the
S1 - 4 x Dular F2 population; B: Structure of the NRL1 gene. Arrows
    indicate the mutation site of F2 - 102 and S1 - 4.
图 3  细卷叶突变体 F2 -102 及 S1 -4 的
基因定位和克隆
Fig. 3  Map⁃based cloning of the gene mutated
in F2 -102 and S1 -4
2􀆰 4  NRL1 蛋白结构分析
NRL1 基因含有 2 个外显子及 1 个内含子
(图 3⁃B),编 码 1 个 类 纤 维 素 合 成 酶 OsCSLD4
(cellulose synthase⁃like D4)。 该蛋白全长 1215 个氨基
酸,含有 8 个跨膜区,其中 2 个位于氨基端,其余 6 个
聚集在羧基端(图 4)。 中间为活性区域,含有 1 个保
守的 D,D,D,QXXRW基序,该区域不仅是核苷糖结合
位点,也是纤维素合成催化位点。 突变体 F2 - 102 中
第 1253 - 1260 位碱基缺失,导致 NRL1 蛋白从第 418
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使其后续活性区域及羧基端
六个跨膜区域都不能正常翻译表达。 突变体 S1 - 4 的
第 3468 位碱基由 G 突变为 A,密码子由 TGG 变为终
止密码 TGA,致使 NRL1 蛋白从第 1156 位的色氨酸开
始后续氨基酸无法正常合成,导致 NRL1 蛋白的最后
一个跨膜蛋白无法合成。
01
  1 期 两个水稻细卷叶等位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注:1.蓝色框为 8 个跨膜区; 2.红三角处为 D,D,D,QXXRW保守区;3.箭头指示不同等位突变体的突变位点。
Note: 1. Blue box: eight transmembrane domains; 2. Red triangle: the D,D,D,QXXRW motif;3. Arrows indicate the
mutation sites of various allelic mutants.
图 4  NRL1 蛋白结构及 NRL1 等位突变体的突变位点
Fig. 4  Structure of the NRL1 protein and mutation sites of the NRL1 allelic mutants
3  讨论
目前,对 NRL1 基因的研究已有多篇报道,突变体
nd1[20]中,NRL1 基因 cDNA 中的第 2894 位碱基由 C
变为 T,导致第 965 位氨基酸由丙氨酸变为缬氨酸;
nrl1[21]突变体中,第 2 个外显子缺失 58bp,导致第 727
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Hu 等[22]将其研究的 3 个突
变体分别命名为 nrl1 - 1、nrl1 - 2、 nrl1 - 3,这 3 个突
变体均发生单碱基替换;cd1[23]突变体中,第 1 个外显
子中插入了 8bp,致使发生移码突变,并过早产生终止
(图 4)。 本试验分离了 2 份水稻细卷叶突变体,其表
型与上述突变体相似,均为叶片宽度减小,叶片半卷及
半矮化。 遗传分析表明,这 2 个突变体受单一核编码
隐性基因控制。 图位克隆及序列分析表明,突变基因
也为 NRL1,其中 F2 - 102 在第 2 个外显子上缺失了
8bp,S1 - 4 的第 3468 位碱基由 G 突变为 A,导致
NRL1 功能缺失,致使叶片卷曲,植株矮化。 因此,这两
个突变体是 NRL1 基因的 2 个新的等位突变体。 截止
本研究,已有 8 个 NRL1 基因的等位突变体被报道,诱
变方式包括化学诱变、辐射诱变以及组织培养等。 这
一方面说明 NRL1 位点是基因组中的突变热点,另一
方面也说明 NRL1 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NRL1 基因编码一个类纤维素合成酶蛋白
OsCSLD4,属于类纤维素合成酶家族(CSL),该家族中
的蛋白催化各种多聚糖的 β 链接[25]。 植物基因组中
CSL基因家族成员众多,又可分为 9 个亚家族,即
CSLs A⁃H[26]以及 CSLJ[27]。 CSLA 家族催化甘露聚糖
和葡甘露聚糖的合成[28 - 30],CSLC 家族催化 β - 1,4
葡聚糖合成[31], CSLF 和 CSLH调节(1,3;1,4) - β -
D -葡聚糖的合成[32 - 34],CSLD 可能催化阿拉伯木聚
糖的合成[20]。 单糖组成和糖基连接分析显示 nd1 突
变体茎中木聚糖和纤维素含量降低,根尖木聚糖含量
减少不多但分支木糖分布增加[20]。 因此,破坏 CSLD4
基因功能将会导致细胞壁多糖修饰发生复杂变化,改
变细胞壁结构从而影响细胞形态与植株构型。 朱丽
等[35]构建了水稻卷窄叶突变相关基因 OsCSLD4 的干
涉载体 pANDAH05。 转基因阳性植株显示类似于突变
体的表型,叶片明显变窄,卷曲程度增加,株高降低。
表明 OsCSLD4 在水稻叶片形态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除 NRL1 基因外,另外 2 个水稻内卷叶基
因 SLL1 和 SRL1 也被克隆出来。 SLL1 基因编码
KANADI家族转录因子,正调控叶片下表面叶肉细胞
向厚壁细胞的分化。 在其功能缺失突变体中由于下表
面不能形成厚壁细胞,机械撑力丧失,从而导致叶片内
卷[36]。 SRL1 基因编码 GPI 锚定蛋白,负调控叶片上
表面泡状细胞(一类特殊大型薄壁细胞)的形成。 在
其功能缺失突变体中叶片上表面泡状细胞数目增多,
机械撑力减弱,也导致叶片内卷[37]。 本研究中的
NRL1 基因编码类纤维素合成酶 OsCSLD4,在其功能
缺失突变体 nd1 中细胞壁多糖成分及修饰发生了改
变[20],推测其厚壁细胞和泡状细胞的机械撑力也会发
生改变,从而导致叶片内卷。 本文报道的这 2 个新的
等位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类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在植物
细胞壁合成和株型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遗传资源材
料。
4  结论
水稻突变体 F2 - 102 和 S1 - 4 是 NRL1 / OsCSLD4
11
核  农  学  报 28 卷
基因的 2 个新的等位突变体。 类纤维素合成酶 D4 的
功能缺失导致叶片变窄并且卷曲,这表明类纤维素合
成酶在水稻叶片形态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1 ]  Tsiantis M. Control of shoot cell fate: beyond homeoboxes [ J] .
Plant Cell, 2001, 13(4): 733 - 738
[ 2 ]  Scanlon M J. Developmental complexities of simple leaves [ J] .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0, 3 (1): 3l - 36
[ 3 ]   Bowman J L, Eched Y, Baum S F. Establishment of polarity in
angiosperm lateral organs [J] . Trends Genet, 2002, 18 (3): 134
- 141
[ 4 ]  祁永斌,杨卫兵,叶胜海,刘合芹,金庆生,何祖华. 水稻双剑叶
突变体的表型、遗传分析及 BR 应答[ J] . 核农学报, 2012, 26
(6): 847 - 852
[ 5 ]  王寅,徐建伟,张丹丹,舒小丽,吴殿星. 与栽培密度相关的水稻
形态基因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 2011, 25(5): 951 - 958
[ 6 ]  郎有忠,张祖建,顾兴友,杨建昌,朱庆森. 水稻卷叶性状生理生
态效应的研究Ⅱ.光合特性、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J] . 作物学
报, 2004, 30(9): 883 - 887
[ 7 ]  徐东,吴海滨,杨文韬,巩鹏涛,李有志,赵德刚.水稻单侧卷叶突
变体 B157 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J]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6(2): 220 - 226
[ 8 ]  李仕贵,马玉清,何平,黎汉云,陈英,周开达,朱立煌. 一个未知
的卷叶基因的识别和定位[ J]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6
(4): 391 - 393
[ 9 ]  邵元健,陈宗祥,张亚芳,陈恩会,祁顶成,缪进,潘学彪. 一个水
稻卷叶主效 QTL 的定位及其物理图谱的构建[ J] . 遗传学报,
2005, 32(5): 501 - 506
[10]  严长杰,严松,张正球,梁国华,陆驹飞,顾铭洪.一个新的水稻卷
叶突变体 rl9( t)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J] . 科学通报, 2005,
50(24): 2757 - 2762
[11]  Luo Z K, Yang Z L, Zhong B Q, Li Y F, Xie R, Zhao F M, Ling
Y H, He G H. Genetic analysis and fine mapping of a dynamic
rolled leaf gene, RL10 ( t ), in rice ( Oryza sativa L. ) [ J ] .
Genome, 2007, 50(9): 811 - 817
[12]  施勇烽,陈洁,刘文强,黄奇娜,沈波,Hei L, 吴建利.一个新的水
稻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 .中国科学(C 辑:生命
科学), 2009, 39(4): 407 - 412
[13]  夏令,陈亮,郭迟鸣,张红心,赵政,沈明山,陈亮. 一个新的水稻
矮秆突变体 sd - sl 的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 J] .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6(6): 847 - 851
[14]  Wang D K, Liu H Q, Li K L, Li S J, Tao Y Z.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a narrow leaf mutan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
[J]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5): 752 - 758
[15]  邵元健,潘存红,陈宗祥,左示敏,张亚芳,潘学彪.水稻不完全隐
性卷叶主基因 rl( t)的精细定位[ J] . 科学通报,2005, 50(19):
2107 - 2113
[16]  沈革志,王新其,殷丽青,王江,李琳,张景六. T⁃DNA插入水稻群
体中卷叶突变体 R1 - A2 的遗传分析[J] .实验生物学报, 2003,
36(6): 459 - 464
[17]  陈兆贵,王江,张泽民,刘芳,朱海涛,宛新杉,张景六,张桂权. T⁃
DNA(Ds)插入产生的水稻卷叶突变的遗传分析[ J] . 华南农业
大学学报, 2006, 27(1): 1 - 4
[18]  罗远章,赵芳明,桑贤春,凌英华,杨正林,何光华.水稻新型卷叶
突变体 rl12( t)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 .作物学报, 2009, 35
(11): 1967 - 1972
[19]   Yan S, Yan C J, Zeng X H, Yang Y C, Fang Y W, Tian C Y, Sun
Y W, Cheng Z K, Gu M H. Rolled leaf 9, encoding a GARP protein
regulates the leaf abaxial cell fate in rice [ J]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8, 68(3): 239 - 250
[20]  Li M, Xiong G Y, Li R, et al. Rice cellulose synthase⁃like D4 is
essential for normal cell⁃wall biosynthesis and plant growth [J] . The
Plant Journal, 2009, 60(6): 1055 - 1069
[21]   Wu C, Fu Y P, Hu G C,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ice mutant with narrow and rolled leaves [ J] . Planta, 2010, 232
(2): 313 - 324
[22]  Hu J, Zhu L, Zeng D L,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RROW AND ROLLED LEAF 1, a novel gene regulating leaf
morphology and plant architecture in rice [ J]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0, 73(3): 283 - 292
[23]  Luan W J, Liu Y Q, Zhang F X, et al. OsCD1 encodes a putative
member of the cellulose synthase⁃like D sub⁃family and is essential
for rice plant architecture and growth [ J] .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1, 9(4): 513 - 524
[24]  郭伟伟,李光贤,王光全等.水稻直穗散穗形状的初步研究[ J] .
核农学报, 2012, 26(1): 11 - 16
[25]  Lerouxel O, Cavalier D. M, Liepman A. H. and Keegstra K,
Biosynthesis of plant cell wall polysaccharides⁃a complex process
[J] .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6, 9(6): 621 - 630
[26]  Keegstra K, Walton J. Beta⁃glucans—brewer’ s bane, dietician’ s
delight [J] . Science, 2006, 311(5769): 1872 - 1873
[27]   Fincher G B. Revolutionary tim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cell wall
biosynthesis and remodeling in the grasses [ J] . Plant Physiology,
2009, 149(1): 27 - 37
[28]  Dhugga K S, Barreiro R, Whitten B, Stecca K, Hazebroek J,
Randhawa G S, Dolan M, Kinney A J, Tomes D, Nichols S,
Anderson P. Guar seed beta⁃mannan synthase is a member of the
cellulose synthase super gene family [ J ] . Science, 2004, 303
(5656): 363 - 366
[29]  Liepman A H, Wilkerson C G, Keegstra K. Expression of cellulose
synthase⁃like (Csl) genes in insect cells reveals that CslA family
members encode mannan synthases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
(6): 2221 - 2226
[30]   Liepman A H, Nairn C J, Willats W GT, Sørensen I, Roberts A W,
Keegstra K. Functional genomic analysis supports conservation of
function among cellulose synthase⁃like A gene family members and
suggests diverse roles of mannans in plants [ J] . Plant Physiology,
2007, 143(4): 1881 - 1893
[31]   Cocuron J C, Lerouxel O, Drakakaki G, Alonso A P, Liepman A
H, Keegstra K, Raikhel N, Wilkerson C. A gene from the cellulose
synthase⁃like C family encodes a beta - 1, 4 glucan synthase [ J] .
21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28(1):0007 ~ 0013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 104(20): 8550 - 8555
[32]  Burton R A, Wilson S M, Hrmova M, Harvey A J, Shirley N J,
Medhurst A, Stone B A, Newbigin E J, Bacic A, Fincher G B.
Cellulose synthase⁃like CslF genes mediate the synthesisof cell wall
(1,3;1,4) - beta⁃D⁃glucans [ J] . Science, 2006, 311 (5769):
1940 - 1942
[33]  Burton R A, Jobling S A, Harvey A J, Shirley N J, Mather D E,
Bacic A, Fincher G B. The genetics and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of
the cellulose synthase⁃like HvCslF gene family in barley [ J] . Plant
Physiology, 2008, 146(4): 1821 - 1833
[34]  Doblin M S, Pettolino F A, Wilson S M, Campbell R, Burton R A,
Fincher G B, Newbigin E, Bacic A. A barley cellulose synthase⁃like
CSLH gene mediates ( 1, 3; 1, 4 ) - beta⁃D⁃glucan synthesis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106(4): 5996 -
6001
[35]   朱丽,胡江,颜美仙,高振宇,刘坚,钱前,郭龙彪. 水稻窄卷叶相
关基因 OsCSLD4 的 RNAi 研究及表达分析 [ J] . 核农学报,
2010, 24(5):873 - 880
[36]  Zhang G H, Xu Q, Zhu X D, Qian Q, Xue H W. SHALLOT⁃
LIKE1 is a KANADI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modulates rice leaf
rolling by regulating leaf abaxial cell development [ J] . Plant Cell,
2009, 21(3): 719 - 35
[37]  Xiang J J, Zhang G H, Qian Q, Xue H W. Semi⁃rolled leaf1
encodes a putative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anchored protein and
modulates rice leaf rolling by regulating the formation of bulliform
cells [J] . Plant Physiology, 2012, 159(4):1488 - 500
Phenotyp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Two Allelic
Narrow and Rolled Leaf Mutants in Rice
LOU La⁃mei1, 2   XIE Zhi⁃wei1, 3   YIN Liang4   ZHAO Jin⁃feng1
YUAN Shou⁃jiang4   ZHANG Wen⁃hui3   ZHAO Bao⁃hua2   LI Xue⁃yong1
( 1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School of Life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3School of Life Scienc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4Shando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Leaf shape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al trait of rice. In this study, two allelic mutants F2 - 102 and S1 - 4
were isolated, which showed reduced leaf width, semi⁃rolled leaves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dwarfism.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se phenotypes were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nuclear gene,which was mapped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2 using Indel markers. Sequence analyses of the encompassed OsCSLD4 gene encoding the cellulose
synthase⁃like D4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8bp deletion and a single base substitution within the second exon of
OsCSLD4, respectively. Thus mutations in OsCSLD4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narrow and rolled leaf phenotype.
Key words:Rice; Narrow and Rolled Leaf Mutant; Gene Mapping; Cellulous Synthase⁃Like D4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