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ssection of QTLs for Grain Shape Traits in Rice in Different Years

不同年份水稻粒形性状的QTL分析


为了分析粒形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本研究以Sasanishiki/Habataki//Sasanishiki///Sasanishiki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重复试验,采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对粒长、粒宽、粒厚等4个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定位。共检测到20个粒形QTLs,分布在第2、3、4、5、7、11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性状QTL数目在4~7之间。研究发现有4个QTL-qGW3a、qGW3b、qLWR3和qGT2能在3年中能被重复检测到;有5个QTL-qGL2、qGL7、qGW2、qGW12和qLWR2被检测到2次。这些高重复性的稳定QTL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粒形QTL在第2、3(2)和7号染色体上呈簇分布。此外,试验检测到3个新的QTL位点GT3、GT7和GT11,这反映出粒形遗传的复杂性。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粒形性状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4,28(12):2153 ~ 2158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4⁃03⁃07  接受日期:2014⁃06⁃23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LJQ2013075)
作者简介:刘进,男,主要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 Email:riceliujin@ 163. com
李清,女,主要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 Email:riceliqing@ 163. com
通讯作者:王嘉宇,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种子资源与分子育种研究。 E⁃mail:ricewjy@ 126. com
文章编号:1000⁃8551(2014)12⁃2153⁃06
不同年份水稻粒形性状的 QTL分析
刘  进  李  清  张  宇  任春元  杨贤莉  姚晓云  王嘉宇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辽宁 沈阳  110866)
摘  要:为了分析粒形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本研究以 Sasanishiki / Habataki / / Sasanishiki / / / Sasanishiki 回
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 3 年的重复试验,采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 ICIM)对粒长、粒宽、
粒厚等 4 个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定位。 共检测到 20 个粒形 QTLs,分布在第 2、3、4、5、7、11 和 12 号染
色体上,单个性状 QTL数目在 4 ~ 7 之间。 研究发现有 4 个 QTL⁃qGW3a、qGW3b、qLWR3 和 qGT2 能在 3
年中能被重复检测到;有 5 个 QTL⁃qGL2、qGL7、qGW2、qGW12 和 qLWR2 被检测到 2 次。 这些高重复性的
稳定 QTL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育种。 粒形 QTL在第 2、3(2)和 7 号染色体上呈簇分布。 此外,试验检
测到 3 个新的 QTL位点 GT3、GT7 和 GT11,这反映出粒形遗传的复杂性。 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粒形性
状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水稻;粒形;不同环境;数量性状位点
DOI:10􀆰 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4􀆰 12. 2153
    水稻粒形包括籽粒的长、宽、厚等指标,既是产量
的重要构成因子,也是评价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 其
遗传与发育机制一直是水稻育种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研
究的热点[1 - 3]。 有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水稻籽粒体积
可以提高产量,但随着籽粒体积的增加,往往导致稻米
外观和加工品质恶化[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
求日益增强。 因此,粒形改良已成为稻米品质育种的
重要方向。
粒形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采用常规育种
方法改良难度较大。 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迅速
转育和聚合粒形基因,从而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目前,
已定位的粒形 QTL或基因相对较多,被克隆的则相对
较少[1 - 3],主要有 GW2[5]、 GS3[6]、 qSW5 / GW5[7 - 8]、
GS5[9]、qGL3[10]、GS6[11]和 qGW8[12]。 且不同位点在不
同群体和环境中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1 - 2,13 - 19]。 近年
来,有关籽粒形成分子机理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
由于相关性状遗传及调控的复杂性,对水稻籽粒形态
建成的分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此,本研究以
Sasanishiki和 Habataki杂交衍生的 BILs群体为试验材
料,对粒形性状进行了 QTL 分析,以期丰富粒形的遗
传基础研究,同时为籽粒形态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与设计
利 用 Sasanishiki / Habataki / / Sasanishiki / / / Sasani
shiki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 backcross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BILs)和 2 个亲本为试验材料。 2010 年
- 2012 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实验田进行试
验,沙土壤,肥力中等,井水灌溉。 4 月 18 日 - 20 日播
种,保温旱育苗,5 月 19 日 - 21 日移栽。 行株距为
30cm ×13􀆰 3cm,每穴 1 苗,每株系插植 3 行,每行 10
株,常规田间管理。 参照《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
数据标准》的方法[20],随机选取 3 穗,各取中上部 10
粒测定粒长、粒宽、粒厚,3 次重复。
1􀆰 2  QTL分析
遗传图谱由 236 个 RFLP 标记构成,覆盖水稻基
3512
核  农  学  报 28 卷
因组约 951􀆰 3cM,标记间距为 4􀆰 03cM,平均每对染色
体上有 19􀆰 7 个标记[21],分子标记数据由日本农业生
物资源研究所的矢野昌裕博士提供。 采用 QTL
IciMapping v3􀆰 0 的 ICIM方法[22]进行 QTL分析。 LOD
阈值设为 2􀆰 5,当实际求得的 LOD 值大于 LOD 阈值
时,就认为该区段存在 1 个 QTL,同时估算每个 QTL
的加性效应值和贡献率大小, QTL 的命名遵循
McCouch等[23]命名原则。
2  结果与分析
2􀆰 1  粒形性状的表型分析
2010 年 - 2012 年 3 年间,双亲 Sasanishiki 和
Habataki在粒形性状差异明显,Sasanishiki 粒形短圆,
Habataki粒形细长。 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厚在 BILs
群体中均存在较大幅度变异,呈双向超亲分离。 峰度
和偏度分析表明,各个性状均为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
(表 1),符合 QTL作图要求。
表 1  粒形性状在 BILs群体中的分布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grain related traits in BILs population
性状
Traits
年份
Year
亲本 Parents
Sasanishiki Habataki
差值
Difference
回交重组自交系 BILs
平均值 ±标准差
Mean ± SD
变幅
Range
偏度
Kurtosis
峰度
Skewnes
粒长 2010 年 6. 70 7. 65 0. 95 6. 88 ± 0. 29 6. 17 ~ 7. 65 - 0. 52 - 0. 03
GL / mm 2011 年 7. 36 7. 85 0. 49 7. 32 ± 0. 31 6. 65 ~ 8. 09 - 0. 09 0. 47
2012 年 6. 99 7. 84 0. 85 7. 03 ± 0. 28 6. 19 ~ 7. 87 0. 38 - 0. 02
粒宽 2010 年 3. 38 3. 13 0. 25 3. 28 ± 0. 17 2. 80 ~ 3. 80 - 0. 09 0. 47
GW / mm 2011 年 3. 18 2. 88 0. 30 3. 08 ± 0. 17 2. 76 ~ 3. 49 0. 38 - 0. 02
2012 年 3. 13 2. 95 0. 18 3. 09 ± 0. 19 2. 69 ~ 3. 48 0. 22 0. 07
长宽比 2010 年 1. 98 2. 44 0. 46 2. 10 ± 0. 13 1. 83 ~ 2. 30 0. 38 - 0. 02
LWR 2011 年 2. 31 2. 72 0. 41 2. 08 ± 0. 12 1. 70 ~ 2. 33 0. 22 0. 07
2012 年 2. 23 2. 66 0. 43 2. 28 ± 0. 15 1. 97 ~ 2. 67 - 0. 03 0. 03
粒厚 2010 年 2. 21 2. 02 0. 19 2. 10 ± 0. 01 1. 90 ~ 2. 30 0. 22 0. 07
GT / mm 2011 年 2. 19 2. 00 0. 09 2. 08 ± 0. 12 1. 70 ~ 2. 33 - 0. 03 0. 03
2012 年 2. 14 2. 12 0. 02 2. 10 ± 0. 16 1. 69 ~ 2. 34 0. 20 - 0. 46
    Notw: GL: grain length; GW: grain weight; LWR: length width rate: GT: rain thick. The same as following.
2􀆰 2  粒形性状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表 2),粒长与粒宽、粒厚无明显相
关,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粒厚呈极显著正
相关,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长宽比与粒厚呈显著
或极显著负相关。 此外,同一性状在不同年份间均存
在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粒宽和长宽比相关系数较大,粒
宽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76、0􀆰 660 和 0􀆰 560,长宽比相关
系数分别为 0􀆰 777、0􀆰 570 和 0􀆰 650,而粒厚的相关系数
较小,粒厚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12、0􀆰 548 和 0􀆰 419,这
表明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环境下相对比较稳定,而粒
厚可能更易受环境影响。
2􀆰 3  粒形性状 QTL分析
共检测到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厚的 QTLs
32 个,2010 年、2011 年、2012 年 3 年分别检测到 14、9
和 9 个,分布于第 2、3、4、5、7、11 和 12 号染色体上,
LOD值变异范围为 2􀆰 50 ~ 5􀆰 90,单个 QTL的表型贡献
率为 7􀆰 66% ~23􀆰 69% (图 1、表 3)。
共检测到 4 个粒长 QTLs,分别位于第 2、5 和 7(2
个)号染色体上,其 LOD 值介于 2􀆰 57 ~ 3􀆰 06 之间,表
型贡献率为 13􀆰 08% ~ 23􀆰 69% ,加性效应值为 - 0􀆰 19
~ 0􀆰 21。 其中位于第 2 染色体上的 qGL2 和位于第 7
染色体上的 qGL7a能在 2 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
位基因分别来自长粒亲本 Habataki 和短粒亲本
Sasanisiki,均为主效 QTL。
5 个粒宽 QTLs 分布在第 2、3、4 和 12 号染色体
上。 其 LOD值介于 2􀆰 55 ~ 5􀆰 90 之间,解释表型变异
为 7􀆰 66% ~ 8􀆰 52% 。 其中 qGW2、qGW3a 和 qGW12 在
2 或 3 个环境中被检测到,表型贡献率相对较大,为主
效 QTL,其它位点贡献率较小;除 qGW3b 的增效基因
来自细长粒亲本 Habataki外,其它 QTL位点增效等位
4512
  12 期 不同年份水稻粒形性状的 QTL分析
        表 2  粒形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grain related traits
性状 Traits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粒长
GL
粒宽
GW
长宽比
LWR
粒厚
GT
粒长
GL
粒宽
GW
长宽比
LWR
粒厚
GT
粒长
GL
粒宽
GW
长宽比
LWR
粒厚
GT
2010年 粒长 GL 1. 000
粒宽 GW 0.162 1. 000
长宽比 LWR 0.549∗∗ -0. 733∗∗ 1. 000
粒厚 GT -0. 050 0. 491∗∗ -0. 447∗∗ 1. 000
2011年 粒长 GL 0. 501∗∗ 1. 000
粒宽 GW 0.576∗∗ 0. 158 1. 000
长宽比 LWR 0.777∗∗ 0. 458∗∗ -0. 718∗∗ 1. 000
粒厚 GT 0. 512∗∗ -0. 050 0. 297∗∗ -0. 257∗ 1. 000
2012年 粒长 GL 0. 442∗∗ 0. 536∗∗ 1. 000
粒宽 GW 0.660∗∗ 0. 560∗∗ 0. 216 1. 000
长宽比 LWR 0.570∗∗ 0. 650∗∗ 0. 396∗∗ -0. 802∗∗ 1. 000
粒厚 GT 0. 548∗∗ 0. 419∗∗ 0. 111 0. 450∗∗ -0. 344∗∗ 1. 000
    注:∗ 表示显著(P < 0􀆰 05),∗∗表示极显著(P < 0􀆰 01)。 下同。
Note:∗ and ∗∗mea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 05 and 0􀆰 01 probability levels, respectively. The same as following.
表 3  在 3 年间检测到的粒形相关性状的 QTL
Table 3  The QTL controlling grain related traits for three years
性状
Traits
位点
Loci
区间
Interval
LOD值  LOD Value 表型贡献 Variance explained 加性效应 Additive effect
2010 年 2011 年 2102 年 2010 年 2011 年 2102 年 2010 年 2011 年 2102 年
粒长 qGL2 R418 ~ C1221 2􀆰 57 2􀆰 79 21􀆰 95 23􀆰 69 0􀆰 21 0􀆰 20
GL / mm qGL5 C119 ~ R372 2􀆰 63 13􀆰 08 - 0􀆰 16
qGL7a R2677 ~ R1245 2􀆰 79 2􀆰 90 16􀆰 66 16􀆰 00 - 0􀆰 19 - 0􀆰 18
qGL7b C145 ~ R646 3􀆰 06 14􀆰 29 - 0􀆰 15
粒宽 qGW2 G1340 ~ S2068 2􀆰 56 2􀆰 79 8􀆰 41 11􀆰 21 0􀆰 08 0􀆰 10
GW / mm qGW3a C606 ~ C1452 4􀆰 20 2􀆰 50 2􀆰 55 12􀆰 03 8􀆰 46 7􀆰 66 0􀆰 09 0􀆰 06 0􀆰 08
qGW3b C136 ~ C1468 5􀆰 90 3􀆰 34 3􀆰 37 18􀆰 52 15􀆰 20 12􀆰 91 - 0􀆰 13 - 0􀆰 11 - 0􀆰 11
qGW4 R2737 ~ C1100 3􀆰 98 11􀆰 81 0􀆰 09
qGW12 R496 ~ C901 5􀆰 05 3􀆰 10 15􀆰 81 11􀆰 84 0􀆰 09 0􀆰 08
长宽比 qLWR2 G1340 ~ S2068 3􀆰 83 2􀆰 51 19􀆰 98 11􀆰 79 - 0􀆰 11 - 0􀆰 07
LWR qLWR3a C161B ~ C606 2􀆰 58 2􀆰 96 2􀆰 69 13􀆰 08 9􀆰 87 13􀆰 86 - 0􀆰 09 - 0􀆰 06 - 0􀆰 09
qLWR3b C136 ~ C1351 2􀆰 62 13􀆰 60 0􀆰 08
qLWR4 C1100 ~ R514 2􀆰 54 12􀆰 00 - 0􀆰 07
qLWR5 C119 ~ R372 2􀆰 70 12􀆰 03 - 0􀆰 07
qLWR7 R2677 ~ R1245 2􀆰 51 11􀆰 47 - 0􀆰 07
qLWR12 C1069 ~ G1406 3􀆰 86 16􀆰 40 - 0􀆰 09
粒厚 qGT2 C132 ~ G1340 3􀆰 40 2􀆰 54 2􀆰 77 16􀆰 58 9􀆰 57 12􀆰 83 0􀆰 01 0􀆰 07 0􀆰 07
GT / mm qGT3 C1351 ~ C1468 3􀆰 90 15􀆰 57 - 0􀆰 01
qGT7 R2677 ~ R1245 4􀆰 26 19􀆰 63 0􀆰 09
qGT11 S723 ~ C50 2􀆰 59 11􀆰 68 - 0􀆰 06
5512
核  农  学  报 28 卷
基因来自短圆粒亲本 Sasanisiki。
检测到 7 个长宽比 QTLs,LOD值介于 2􀆰 58 ~ 3􀆰 69
之间,表型贡献率范围为 9􀆰 87% ~ 19􀆰 98% 。 其中,
qLWR2 和 qLWR12 贡献率较大,为主效 QTLs,增效等
位基因均来自 Sasanisiki;同时,位于第 2 染色体的
qLWR2 在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贡献率分别为
19􀆰 98%和 11􀆰 79% ,加性效应值为 - 0􀆰 11 和 - 0􀆰 07,
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 Sasanisiki。 在第 3 染色体检测
到 2 个相关 QTLs,分别为 qLWR3a 和 qLWR3b,贡献率
分别为 9􀆰 87%和 13􀆰 86% ,其中 qLWR3a 在 3 个环境
中被检测到。 此外,除 qLWR3a外所有长宽比 QTLs增
效基因均来自 Sasanisiki。
    检测到 4 个粒厚 QTLs,分别位于第 2、3、7 和 11
染色体上,其 LOD值在 2􀆰 59 ~ 4􀆰 26 之间,表型贡献率
为 9􀆰 57% ~ 19􀆰 63% ,效应较大的 QTL 分别为 qGT2、
qGT3 和 qGT7,贡献率分别为 16􀆰 58% 、 15􀆰 57% 和
19􀆰 63% 。 其中,qGT2 能在 3 个环境中被检测到,3 年
的贡献率分别为 16􀆰 58% 、9􀆰 57%和 12􀆰 83% ,效应值
分别为 0􀆰 01、 0􀆰 07 和 0􀆰 07, 增效等位基因来自
Sasanisiki。
注: 1 年被检测到, 2 年被检测到, 3 年被检测到。
Note: , , and represent QTL location of one ,two and three year, respectively.
图 1  粒形相关性状的 QTL
Fig. 1  Location of QTL detected for grain related traits on the genetic map
比较 2010 年、2011 年和 2012 年检测到的 QTL,有
4 个 QTL(qGW3a、qGW3b、qLWR3a 和 qGT2)在 3 年里
均能被检测到;包括 2 个粒宽 QTL⁃qGW3a 和 qGW3b、1
个长宽比 QTL⁃qLWR3 和 1 个粒厚 QTL ⁃qGT2。 有 5 个
QTL在 2 年中均被检测到,分布于第 2、7 和 10 染色体
上;包括 2 个粒长 QTL⁃qGL2 和 qGL7、2 个粒宽 QTL⁃
qGW2 和 qGW12 和 1 个长宽比 QTL⁃qLWR2。
3  讨论
粒形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近年来,粒形
QTL定位的研究报道较多,多数集中在初步定位,而精
细定位和克隆研究报道相对较少[1 - 3]。 王松凤等[24]
采用 BILs和 CSSLs群体进行多环境粒形分析,检测到
30 个 QTLs,但只有 30% 的 QTLs 能稳定表达;Wan
等[7]、Weng等[8]、王松凤等[24]、李泽福等[25]、翁建峰
等[26]采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 QTL 定位的结果表
明,qGL2、 qGW2、 qGS2、 qGW3⁃1、 qGW3⁃2、 qSW5、 qSL6、
qGL7、qGW12 和 qSL12 在不同环境中能够稳定表现。
本研究 3 年间共检测到 20 个粒形性状 QTLs,其中
qGW2、qLWR3a 和 qGW5 与前人已克隆的 GW2[5]、
GS3[6]和 GW5[7 - 8]位于相近区间。 定位到 2 个重复性
较好的 QTLs (qGL7a 和 qGW12),分别位于第 7 号染
色体 R2677 ~ R1245 区间和第 12 染色体 R496 ~ C901
6512
  12 期 不同年份水稻粒形性状的 QTL分析
区间,鲜见相关图位克隆的报道,下一步工作将对这 2
个 QTL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克隆。 此外,本研究检测
到的 qGW3a 和 qGT11 与边建民等[27]以 Sasanisiki 和
Habataki构建的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群体所定位的
QTL⁃qPTGW和 qPTGW11 位于相近区间,这些 QTL 可
能是重复性较好的多效 QTL位点。
前人对粒厚遗传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1 - 5,28 - 30]。
本研究定位到 4 个粒厚 QTLs,分别位于第 2、3、7 和 11
号染色体上。 其中,连续 3 年均检测到 qGT2,这与
Song等[5]克隆的粒宽基因 GW2 位于相近区域,可能
是其等位基因或一因多效。 在第 3、7 和 11 号染色体
上检测到 3 个新的粒厚 QTLs (qGT3、qGT7 和 qGT11),
其中, qGT3a 和 qGT7 的贡献率分别为 15􀆰 57% 和
19􀆰 63% ,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 Sasanisiki。
    此外,对控制粒形 QTL位点所在的染色体区域进
行分析发现,粒形 QTL 出现成簇分布的现象(表 4)。
检测到 6 个多效性“热点”区域,这些区域均与 2 个或
3 个粒形性状相关,分布在第 2、3(2 个)、4、5 和 7 号
染色体上。 第 2 染色体 C132 ~ S2068 区间内定位到控
制粒宽、长宽比和粒长的 3 个 QTLs;第 3 染色体 C1351
~ C1468 内定位到控制粒宽、长宽比、粒厚的 3 个
QTLs;第 7 染色体 R2677 ~ R1789 区间内定位到控制
粒长、长宽比和粒厚的 3 个 QTLs。
表 4  粒形性状多效性区域
Table 4  Grain related traits QTL pleiotropic region
染色体 Chromosome 区域 Interval 性状 Traits 多效性 QTL位点 Pleiotropic QTL
2 C132 ~ S2068 粒宽、长宽比、粒厚 qGW2、qLWR2、qGT2
3 C161B ~ S11493 粒宽、长宽比 qGW3a、qLWR3a
3 C1351 ~ C1468 粒宽、长宽比、粒厚 qGW3b、qLWR3b、qGT3
4 R2739 ~ R514 粒宽、长宽比 qGW4、qLWR4
5 C119 ~ R372 粒长、长宽比 qGL5、qLWR5
7 R2677 ~ R1789 粒长、长宽比、粒厚 qGL7a、qGT7、qLWR7
4  结论
本研究以籼粳交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
材料,对粒形性状进行多环境 QTL 分析,共检测到 20
个粒形相关 QTL,相关 QTL在第 2、3 和 7 号染色体上
呈簇分布,有 9 个 QTL能在 2 个或 3 个环境中被重复
检测到。 其中,QTL⁃qGW3a、qGW3b、qLWR3 和 qGT2 在
3 年环境中能被重复检测到,这些 QTL 的重复性和稳
定性较好。 此外,本研究还检测到 4 个新的粒厚的
QTL 位点,其中 qGT2 和 qGT7 解释表型变异超过
15% ,且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优质粳稻 Sasanisiki。 下
一步将进一步构建次级群体对这些稳定表达和“热
点”区域的主效 QTL 进行研究,以期精细定位相关的
主效 QTL和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元件”。
致谢:感谢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Yano博士提
供 Sasanishiki / Habataki / / Sasanishiki / / / Sasanishiki 回
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参考文献:
[ 1 ]  江良荣,李义珍,王侯聪,黄育民.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进展与分
子改良策略[J] .分子植物育种,2003,1(2):243 - 255
[ 2 ]  Xing Y Z, Zhang Q F. Genetic and molecular bases of rice yield
[J] .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2010,61:421 - 442
[ 3 ]  卢忠诚,戴超浩,张玉川,许永汉,於金生. 水稻产量性状相关基
因的克隆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 . 核农学报,2013,27(10):1479
- 1489
[ 4 ]  徐建龙,薛庆中,罗利军,黎志康.水稻粒重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
解析[J] .中国水稻科学,2002,16(1):6 - 10
[ 5 ]  Song X J, Huang W, Shi M, Zhu M Z, Lin H X. A QTL for rice
grain width and weight encodes a previously unknown RING⁃type E3
ubiquitin ligase [J] . Nature Genetics, 2007,39(5):623 - 630
[ 6 ]  Fan C, Xing Y, Mao H, Lu T, Han B, Xu C, Li X, Zhang Q.
GS3, a major QTL for grain length and weight and minor QTL for
grain width and thickness in rice, encodes a putative trans⁃membrane
protein [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112(6):1164
- 1171
[ 7 ]  Wan X, Weng J, Zhai H, Wang J, Lei C, Liu X, Guo T, Jiang L,
Su N, Wan J. QTL analysis for rice grain width and fine mapping of
an identified QTL allele gw5 in a recombination hotspot region on
chromosome 5[J] . Genetics, 2008,179(4): 2239 - 2252
[ 8 ]  Weng J, Gu S, Wan X, Gao H, Guo T, Su N, Lei C, Zhang X,
Cheng Z, Guo X, Wang J, Jiang L, Zhai H, Wan J. Isolation and
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GW5, a major QTL associated with rice
grain width and weight [J] . Cell Research, 2008,18: 1199 - 1209
[ 9 ]  Li Y, Fan C, Xing Y, Jiang Y, Luo L, Sun L, Shao D, Xu C, Li
X, Xiao J, He Y, Zhang Q. Natural variation in GS5 plays an
7512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28(12):2153 ~ 2158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grain size and yield in rice[ J] . Nature
Genetics, 2011,43(12): 1266 - 1269
[10]  Zhang X, Wang J, Huang J, Lan H, Wang C, Yin C, Wu Y, Tang
H, Qian Q, Li J, Zhang H. Rare allele of OsPPKL1 associated with
grain length causes extra⁃large grain and a significant yield increase
in rice[J] .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52): 21534 - 21539
[11]  Sun L, Li X, Fu Y, Zhu Z, Tan L, Liu F, Sun X, Sun X, Sun C.
GS6, a member of the GRAS gene family, negatively regulates grain
size in rice[J]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3,55(10):
938 - 949
[12]  Shomura A, Izawa T, Ebana K, Ebitani T, Kanegae H, Konishi S,
Yano M. Deletion in a gene associated with grain size increased
yields during rice domestication [ J] . Nature Genetics, 2008, 40
(8):1023 - 1028
[13]  Xie X, Jin F, Song M H, Suh J P, Hwang H G, Kim Y G,
McCouch S R, Ahn S N. Fine mapping of a yield⁃enhancing QTL
cluster associated with transgressive variation in an Oryza sativa ×
O. rufipogon cross[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8,116
(5):613 - 622
[14]  Wan X Y, Wan J M, Jiang L, Wang J K, Zhai H Q, Weng J F,
Wang H L, Lei C L, Wang J L, Zhang X, Cheng Z J, Guo X P.
QTL analysis for rice grain length and fine mapping of an identified
QTL with stable and major effect s [ 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112(7): 1258 - 1270
[15]  李生强,崔国昆,关成冉,王俊,梁国华. 基于水稻单片段代换系
的粒形 QTL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2011,25(2):161 - 168
[16]  曾瑞珍,Talukdara A,刘芳,张桂权.利用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
粒形 QTL[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4):647 - 654
[17]  吴秀菊,万向元,江玲,肖应辉,刘世家,陈亮明,翟虎渠,万建民.
多环境下稻米粒重的 QTL 定位[ J] . 作物学报,2007,33 (11):
1771 - 1776
[18]  张强,袁圆,陈凯,梁云涛,章禄标,郑天清,徐建龙,张文忠,黎志
康.利用双向导入系剖析水稻源尧库相关性状的 QTL[ J] . 核农
学报,2013,27(3):261 - 271
[19]  林文春,余守武,阮关海,樊叶杨,谢建坤. 水稻千粒重 QTLqtgw1
基因的精细定位[J] . 核农学报,2014,28(2):217 - 223
[20]  韩龙植,魏兴华.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 132
[21]  Nagata K, Fukuta Y, Shimizu H, Yagi T, Terao T.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sink size and ripening trait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
[J] . Breed Sciences, 2002,52(4): 259 - 273
[22]  Wang J K, Li H H, Zhang L Y, Li C H,Meng L. Users’manual of
QTL IciMapping V3. 1[EB / OL]. Beijing: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01⁃09) [2012⁃
05⁃10] . http: / / www. isbreeding. net.
[23]   McCouch S R, Cho Y G, Yano M, Paul E, Blinstrub M, Kinoshita
T. Report on QTL nomenclature [ J] . Rice Genet Newslett, 1997,
14: 11 - 13
[24]  王松凤,李辉,刘喜,陈亮明,刘世家,江玲,万建民. 水稻粒形相
关性状及千粒重 QTL 的稳定性分析[ 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31(3):1 - 7
[25]  李泽福,万建民,夏加发,翟虎渠.水稻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
位点分析[J] .遗传学报,2003,30(3):251 - 259.
[26]   翁建峰,万向元,郭涛,江玲,翟虎渠,万建民.利用 CSSL 群体研
究稻米加工品质相关 QTL 表达的稳定性[ J]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10):2128 - 2135
[27]   边建民,贺浩华,石桓,朱昌兰,彭小松,傅军如,贺小鹏,陈小荣,
胡丽芳,欧阳林娟.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及其
QTL定位[J] . 核农学报,2014,28(1):36 - 43
[28]  姜树坤,张喜娟,王嘉宇,刘进,张凤鸣,徐正进.水稻粒形相关性
状的 QTL 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42(3):269 - 272
[29]  张强,姚国新,胡广隆,汤波,陈超,李自超.利用极端材料定位水
稻粒形性状数量基因位点[J] .作物学报,2011,37(5):784 - 792
[30]  张亚东,张颖慧,董少玲,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
凌,于新.特大粒水稻材料粒形性状的 QTL 检测[ J] . 中国水稻
科学,2013,27(2):122 - 128
Dissection of QTLs for Grain Shape Traits in Rice in Different Years
LIU Jin  LI Qing  ZHANG Yu  REN Chun⁃yuan  XU Na  YANG Xian⁃li  YAO Xiao⁃yun  WANG Jia⁃yu
(Key Laboratory of Northeast Rice Biology and Breeding / Rice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To further understand how the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of rice grain type trait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ree years data, a backcross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 BILs) derived from Sasanisiki / Habataki / / Sasanisiki / / /
Sasanishiki and its linkage map including 236 molecular markers were used for analyzing and mapping grain type QTLs
by ICIM method. A total of 20 QTLs were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 2, 3, 4, 5, 7, 11 and 12. Each trait had 4 to 7
QTLs. qGW3a, qGW3b, qLWR3 and qGT2 were detected in all three years, and qGL2, qGL7, qGW2, qGW12 and
qLWR2 were detected in two years. These constitutive QTL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olecular assistant select breeding in
rice. Four QTLs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 2、3 (2) and 7. Meanwhile, we also detected several new QTL
( qGT3, qGT7, qGT11). These data indicated the genetic basis of shape traits is complexity. The result of this work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mechanism for molecular breeding of rice grain trats.
Key words:Rice; Grain shape traits; Different yea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