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gress on Mapping and Cloning Genes for Leaf Architectur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水稻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水稻叶形与产量关系密切。水稻叶形可以解析为叶片长、宽、厚、叶面积、叶片卷曲和叶片直立性。目前通过对水稻分离群体及突变体的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叶形基因/QTLs。为此,本文综述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进展,总结叶片卷曲和直立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已定位的基因/QTLs与产量的关系。


全 文 :核 农 学 报  2013,27(11):1662 ~ 1669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2⁃12⁃26  接受日期:2013⁃06⁃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101209),国家自然基金(31101203)
作者简介:林泽川,男,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E⁃mail:linzechuan110@ 163. com
通讯作者:曹立勇,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E⁃mail:caolycgf@ mail. hz. zj. cn
文章编号:1000⁃8551(2013)11⁃1662⁃08
水稻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林泽川  占小登  程式华  曹立勇
(中国水稻研究所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6)
摘  要:水稻叶形与产量关系密切。 水稻叶形可以解析为叶片长、宽、厚、叶面积、叶片卷曲和叶片直立
性。 目前通过对水稻分离群体及突变体的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叶形基因 / QTLs。 为此,本文综述
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进展,总结叶片卷曲和直立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已定位
的基因 / QTLs与产量的关系。
关键词:水稻;叶形;基因定位;基因功能;产量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
的主食来源。 据 FAO统计,2011 - 2012 年度全球稻米
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为 4􀆰 7 亿吨,比上一年度增加 2% ,
人均消费稻米 57kg (http: / / www. fao. org / giews / )。 我
国是水稻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在我国饮食结构里,水
稻约占主粮的 50% (http: / / faostat. fao. org / )。 因此,
水稻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 20
世纪,世界范围内水稻半矮秆和杂种优势的利用使水
稻生产出现两次单产飞跃,这两次水稻单产的飞跃为
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作出重要贡献[1 - 2]。 但由
于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面积减少,迫切要求将水稻
单产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因此,提升水稻单产一直是
育种的主要目标。 株型改良在提升水稻单产中扮演重
要角色。 为更好地进行株型改良,早在 20 世纪 60 年
代,就有学者提出“理想株型”的概念[19 - 20];在这基础
上,学者陆续提出多个育种新株型,如国际水稻所提出
的“新株型”育种计划,杨守仁的“理想株型”和“巨型
稻”,周开达的“重穗型”,以及袁隆平的“超高产水稻
株型”等[3 - 6]。 这些理论育种株型,在育种中有重要参
考价值。 育种新株型对水稻叶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
求,比如袁隆平的“超高产水稻株型”要求叶片厚、长、
窄、直立且有一定卷曲,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叶片受光面
积[6];在育种实践中,叶形同样备受关注,因为叶片作
为“源”器官,合成贮存在“库”中的有机物,是决定产
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7 - 12]。 因此,良好的叶形是高
产的重要保证。
叶形对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叶
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为水稻营养生长提供所需
能量,说明叶片在株型建成上起重要作用,而株型与产
量密切相关[15,21]。 其次,叶片作为“源”器官,合成谷
粒形成所必须的有机物,参与源库互作[12,21]。 研究表
明,70% ~ 80%的水稻产量来源于上三叶在抽穗后的
光合作用,抽穗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影响水稻群体成
穗率[7 - 8,10 - 11,16]。 叶形如直立性及叶片卷曲,尤其是
剑叶直立性和卷曲程度,关系到水稻群体的受光面积,
影响有机物合成效率,有研究还表明剑叶的卷曲与其
光合作用能力有关[17 - 18]。 由于叶片对水稻的生长、生
殖和发育有重大影响,研究它的遗传规律对于更好地
提升水稻单产有重要意义。
叶形可以解析为叶长、叶宽、叶厚、叶面积、叶片卷
曲度和叶片直立性[22 - 23,60]。 前 4 个因子可概述为叶
片大小,它们和叶片卷曲、叶片直立性往往有一定关
联,如叶片较窄而短的一般表现为叶片直立,而宽且长
的则多为披叶,同时叶片卷曲有利于叶片的直立[13]。
叶形也有籼、粳特异性。 籼稻育成品种一般表现为剑
叶夹角在 0 ~ 45°之间,其中部分剑叶直立,但有一定
倾斜的占比例较大;而粳稻叶片较为短小,剑叶夹角普
遍较大,较少出现剑叶直立[14]。 在遗传上,叶形相关
性状属于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22 - 24],且表现
叶片与茎干夹角部分为大角度对小角度显性,而部分
2661
  11 期 水稻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则相反;叶片长度为短叶对长叶显性,叶片宽度为宽叶
对窄叶显性[22]。 近几十年来,随着分子标记的发展和
基因克隆技术的完善,在水稻上已定位到多个叶形有
关基因,部分基因实现克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阐明叶
形调控的分子机制。 因此,本文综述水稻叶形调控基
因 / QTLs的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总结叶片大小和直
立性相关的已克隆基因的作用机制,并分析这些基因
/ QTLs与产量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叶形调控机制及
水稻理想叶形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表 1  已定位到叶片大小主效 QTL
Table 1  Main QTLs for leaf size in rice
性状
Trait
QTL名称
Name of QTLs
染色体
Chromosome
标记区间
Marker interval
协同产量性状
Associated yield traits
参考文献
Reference
叶长 qFL1 1 G359 - RG352 千粒重,穗部重,二次分枝数,每穗颖花数 [27] [32][34]
Length of leaf qLL2 2 RG520 - RZ20 每穗粒数,着粒密度 [25][26]
qLL3a 3 RG445a⁃RG482a 每穗粒数 [25]
qLL3b 3 RG910a⁃RG419 每穗粒数,千粒重,着粒密度 [25] [26] [31]
qLL4 4 RM44 - BP127 [63]
qFL6 6 RZ667 - RG424FY 千粒重,每穗颖花数 [27] [28][31][32]
qFL7 7 RM3583 - RM7710 穗长,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穗部重 [32]
qFL8 8 RM5428 - MRG2181 穗长,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穗部重 [32]
qFL9 9 RM434 - RM242 [31]
qFL12 12 G1128a⁃G13146 每穗颖花数,千粒重 [27]
叶宽 qLW3 3 RG756 - CT211 [63]
Width of leaf qLW4 4 RG143 - RG214 每穗粒数,穗部重,着粒密度 [25][26][28] [35] [37]
qLW8 8 RG1034 - RG978x 每穗粒数,着粒密度,穗部重 [25]
qLW12 12 RM463 - G148 [63]
1  叶形基因定位与克隆
1􀆰 1  叶片大小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叶片大小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因此
早期的遗传研究主要是进行经典遗传学分析[22 - 24,60]。
然而,分子标记的出现使定位叶片大小基因成为可能。
目前已通过数量性状定位的方法定位到多个与叶片大
小有关的 QTLs(表 1)。 首次用 RFLP标记构建的遗传
连锁图谱对栽培品种 Lemont 和特青杂交衍生的 F2 :4
群体的叶片大小和产量相关性状作 QTL 定位,共检测
到 8 个与叶片大小有关的 QTLs,分布在第 2、3、4、7、8、
9 染色体上,其中叶长 QTLs 5 个,叶宽 QTLs 3 个。 效
应较大的叶长 QTLs 有位于第 2 染色体标记区间
RG520 - RZ260 的 qLL2,第 3 染色体 RG910a⁃RG418
的 qLL3b 和 RG445a⁃RG482a 的 qLL3a,它们对剑叶长
度分别解释 10􀆰 7% 、18􀆰 5%和 11􀆰 5%的表型变异;叶
宽 QTL 主要有位于第 4 染色体 RG143 - RG214 的
qLW4 和第 8 染色体 RG1034 - RG978x 的 qLW8,分别
对剑叶宽解释 15􀆰 0%和 5􀆰 9%的表型变异。 这两个亲
本衍生的 RILs、测交群体(中 413 和 IR64 为测交亲
本)及 BC1 群体也同样被用于定位剑叶叶片大小
QTLs,在 IR64 测交群体中检测到 qLL2,在 RILs 和中
413 测交群体中检测到 qLL3b,在所有群体中都检测到
qLW4,但 qLW8 仅仅在 RILs 中可被检测到,QTLs 的效
应在不同群体中有所变化。 这说明 qLL2、 qLL3b 和
qLW4 可以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被检测到,qLW4 在不同
背景下效应都较大,因此受遗传背景的干扰较小,可能
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调控叶宽的 QTL[26]。 Cui 等[27]利
用珍汕 97 和明恢 63 杂交衍生的 RILs 群体作叶片大
小 QTL定位,在第 1、6 染色体定位到两个调控叶片大
小的主效 QTLs,位于第 1 染色体标记区间 G359 -
RG352k的 qFA1 对剑叶效应最大,解释 11􀆰 19%的表型
变异;位于第 6 染色体 RZ667 - RG424FY的 qSA6 对倒
二叶、倒三叶叶片大小效应最大,解释 11􀆰 8%的倒二
叶表型变异和 19􀆰 47%的倒三叶表型变异。 但是该研
究没有具体说明这些 QTLs 是影响叶长还是叶宽。 这
三个研究为水稻叶片大小的 QTL 定位研究奠定良好
基础,其所检测到的 QTLs 在之后多个研究中都可被
3661
核  农  学  报 27 卷
重复检测到。
    Yue等[28]利用汕 97 和粳稻品种 IRAT109 杂交衍
生的 RILs群体作叶片大小的 QTL定位,共发现有 3 个
QTLs在两年内都可被检测到。 其中位于第 4 染色体
与叶片长、宽及面积有关的 QTL与 qLW4 共座位,其效
应在所有调控叶片大小 QTLs中最大;位于第 6 染色体
与叶面积有关的 QTL 与 Cui 等[27]报道的 qFA6 共座
位,因为加性效应同样来自“珍汕 97”,因此可以认定
是同一个 QTL。 而以珍汕 97 和 9311 杂交衍生的回交
重组自交系 ( Backcross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BRILs)则能够检测到 Cui 等[27]报道的 qFA1 和 qFA6,
qFA1 主要是通过影响剑叶的长度而影响剑叶面积,而
qFA6 位点主要是影响剑叶宽度,但该区域也有研究检
测到影响剑叶长度的 QTL,说明该区域可能通过影响
剑叶长、宽而影响叶面积;另外,该研究在第 7 和第 8
染色体分别定位到一个影响叶片长、宽的主效 QTL,这
两个 QTLs的特点是分别与抽穗期基因 Ghd7 和 Ghd8 /
DTH8 共座位,仅在长日照条件下具有较大的效
应[29 - 33]。 从这些研究来看, qLW4、 qFA1、 qLL3b 和
qFA6 在不同群体中都可被检测到,因此一些学者展开
对它们的精细定位和克隆。 Wang 等[34]以 9311 为背
景构建 NILs,对 qFA1 进行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发现 qFA1 所对应的基因可能为 OsFTL1,OsFTL1 是一
个 FLOWERING LOCUS样序列,可能与抽穗期和每穗
粒数有关。 NILs表明该位点对抽穗期有微效作用,但
尚未对 OsFTL1 做转基因验证和功能分析,因此 qFA1
详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Ding 等[35 - 36]利用珍汕
97 和 IRAT109 为亲本构建的 NILs 分解抗旱 QTLs,在
第 4 染色体发现一个效应比较大的抗旱 QTL,发现它
还与剑叶宽度、根体积及每穗粒数有关。 这个 QTL 的
位置正好与 qLW4 共座位,考虑到所用的亲本衍生的
RILs也检测到了 qLW4,因此认为该 QTL 就是 qLW4。
精细定位表明该 QTL对应的基因是 Nal1,Nal1 编码一
个植物特异性蛋白,目前其生化功能未知。 Chen
等[37]对该区域内的叶宽 QTL 作精细定位,发现它所
对应的基因也可能是 Nal1。 此外,Jiang 等[31]利用沈
农 265 和丽江新团黑谷所衍生的剩余杂合体( residual
heterozygosis lines, RHLs)在第 3、6、9 染色体各定位到
一个与剑叶长度有关的 QTL,第 3 染色体检测到的
QTL与 qLL3b位置接近;第 9 染色体的 QTL 被定位至
198kb范围内,预测内部共有 17 个基因,但尚未精确
到单个基因。
此外,抽穗期 QTLs 也可能参与调控叶片大小。
例如 Wang 等[32]报道 qFA1 对抽穗期有微效作用,且
在其研究中多个叶片大小 QTLs 与抽穗期 QTLs 共座
位,其中包括与位于第 7 染色体的 Ghd7 和位于第 8 染
色体的 Ghd8 / DTH8 等主效抽穗期 QTL 共座位的叶片
QTLs。 这两个位点的叶片 QTL 在长日照条件下效应
很大,而在短日照条件下效应较小。 这与 Xue 等[30]和
Yan等[29]所报道的这两个 QTL 在长日照与短日照条
件下的反应一致,因此推测这两个 QTL 或为 Ghd7 和
Ghd8 / DTH8。 Tan 等[38]对第 7 染色体剑叶大小 QTL
作精细定位、图位验证和转基因分析表明,该 QTL 所
对应的基因就是 Ghd7,推测可能是水稻本身为保持
“源库”平衡,在不同的抽穗期条件下形成一个相互匹
配的“源”与“库”,即长的营养生长期(长日照)配大
的“源”,以适应“库”的需求;而短日照条件下由于
“库”容量较长日照小,因此配备较小的“源”。 本文作
者的 QTL 定位结果也发现, Ghd8 / DTH8 也可能与
Ghd7 功能相似,它不仅本位点调控叶片大小,而且还
可能与一个叶片宽度 QTL有互作;一些新定位到的与
抽穗期和产量都相关的 QTL 也可能对剑叶和倒二叶
面积的大小具有效应(未发表数据)。 因此,推测与产
量相关的抽穗期 QTLs 对水稻叶片大小都具有调控作
用,这体现水稻自身在不同营养生长期条件下对自身
“源”“库”平衡的调节作用。
对叶片大小变异突变体的研究也定位到 Nal1 -
Nal7 等多个与叶片宽度有关的基因,一些研究还表明
某些株高突变体也出现叶片大小变异,说明某些株高
基因对叶片大小也具有调控作用(www. ricedata. cn)。
目前 Nal1 和 Nal7 已实现克隆,功能分析表明它们与
植物激素有关。 Nal1 突变影响叶脉特别是小叶脉的
数量和株高,通过 BLAST分析发现在动物和微生物里
不存在它的同源序列,表明它编码一个植物特异蛋白,
其生化功能未知;Nal1 突变体通过调控 OsPIN1 而改
变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是激素卸载),影响茎干细
胞分裂,但与野生型相比,它对 1 - 萘氨甲酰苯甲酸
(NPA)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作用较不敏感[36]。
通过原位杂交发现 Nal1 在茎干和叶片维管组织中高
度表达,且 Nal1 突变会导致维管组织形态变异,这说
明 Nal1 通过调控维管束形态而影响叶片宽度, 但对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影响是否与叶片大小有关,目前尚
不明确。 Nal7 编码一个包含黄素的单氧化酶,Nal7 突
变导致叶片变窄,在突变体中过表达 Nal7 的 cDNA则
会获得叶片变宽的表型;Nal7 突变体 IAA的含量在幼
苗的顶端和穗部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认为 Nal7 与
IAA的合成有关;推测 Nal7 通过影响激素含量,影响
叶原基发育,最终调控叶片宽度大小[39]。
4661
  11 期 水稻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1􀆰 2  叶片卷曲和直立性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目前通过对突变体研究已定位到 9 个卷叶基因,
分布在第 2、3、4、7、10 染色体,其中 6 个已实现克隆;
已定位到 3 个披叶(直立性)基因,其中两个已被克隆
的基因均位于第 3 染色体,另一个只进行了细胞学观
察,尚未有定位研究(www. ricedata. cn)。
图 1  水稻卷叶和披叶分子机制
Fig. 1  Molecular mechanism of leaf rolling and drooping in rice
1􀆰 2􀆰 1  叶片卷曲基因克隆进展与调控机制  叶片的
卷曲可以划分为内卷和外卷。 卷叶的形成需要经过一
系列的发育环节,包括叶片模式建成、叶片极性建立及
某些细胞的特化[40 - 41]。 卷叶发生的主要机制(图 1)
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特化细胞的变异导致卷叶。
Zhang等[17]报道 SLL1 突变体导致卷叶,深入研究发现
SLL1 与水稻叶片远轴面厚壁组织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有关。 SLL1 编码一种属于 SHAQKYF 家族的蛋白,通
过 RT⁃PCR研究发现,其突变体中多个与细胞程序性
死亡有关的基因表达异常。 这说明 SLL1 可能通过调
控叶片远轴面厚壁组织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而调控叶片
卷曲;细胞观察也发现 SLL1 突变体有部分出现泡状细
胞异常,但分析认为 SLL1 与泡状细胞异常可能无关。
又如,显性突变体 CFL1 编码一个具有 WW 结构域的
蛋白,CFL1 主要在特化表皮细胞及角果裂开脱落处表
达,过表达 CLF1 会出现角质层受损,导致卷叶。 推测
CFL1 可能影响叶片特化表皮细胞角质层发育而调控
叶片卷曲[42]。 第二,叶片泡状细胞的改变引起叶片卷
曲。 泡状细胞是一类体积很大、细胞壁很薄及高度液
泡化的细胞,因此它的数目和体积的改变使得没有足
够的渗透压以支撑叶片的正常形态,从而出现卷
叶[43 - 45]。 例如,Roc5 编码与 GLABRA2(拟南芥亮氨
酸拉链同源域基因第 IV类)同源的蛋白,Roc5 能够影
响泡状细胞的大小和数目。 研究表明 Roc5 对泡状细
胞的发育起负调控作用,它结合在表皮因子基因 PFL1
的启动子区域,特异性的调控 PFL1。 当 Roc5 被抑制
时,PFL1 表达减少,泡状细胞数目和大小增加,叶片外
卷;而当它被过表达时,PFL1 表达增加,泡状细胞大小
和数目减少,出现内卷[46]。 半卷叶基因 SRL1 也与泡
状细胞有关,SRL1 突变体表现为泡状细胞数目增加,
叶片半卷。 研究发现 SRL1 编码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
蛋白,特异性调控编码液泡 H + - ATPase亚基和 H + -
焦磷酸酶基因表达,抑制液泡的形成,减少泡状细胞数
量;突变体则增加泡状细胞数量,引起半卷叶[47]。 此
外,RL14 编码 20G⁃Fe(II)氧化酶,影响次生壁组分而
影响水分在叶片中运输,突变导致叶片失水,泡状细胞
异常而引起卷叶;ACL1 在顶端生长点、叶原基和幼叶
中表达,ACL1 突变导致泡状细胞大小和数量增加,表
皮扩张,近轴面和远轴面发育不协调,导致叶片卷
曲[48 - 49]。
1􀆰 2􀆰 2  叶片直立性基因克隆进展与调控机制  叶片
的直立包括“直”和“立”两个部分,“直”指的是叶片
笔直而不发生较大程度弯曲,“立”则体现叶片与茎干
的角度,即叶片夹角。 直立特性改变都可能导致披叶
表型,但表现有所不同。 “直”特性改变会出现叶片部
分向下弯曲,但叶片与茎干夹角可能变化不大;而
“立”特性改变会导致整个叶片斜披甚至下垂,叶片与
茎干夹角发生较大变化。 在水稻分离群体里,叶片夹
角属于连续分布的数量性状,受多个基因调控。 因此
通过 QTL定位的方法,已定位到若干与叶片夹角有关
5661
核  农  学  报 27 卷
的 QTL,其中在第 1、2、3 染色体各定位到 2、3、4 个,第
8、9 和 12 染色体各定位到 1 个[32,50 - 51]。 但尚未有
QTL实现克隆。 而截止至 2012 年,突变体研究已克隆
到 2 个与叶片直立性有关的基因(www. ricedata. cn)。
结果表明,叶片中脉细胞异常则往往导致叶片“直”特
性发生变化。 Huang 等[52]报道 dlt2 突变体表现为披
叶、叶片伸长且不定根增加。 研究发现,dlt2 突变不仅
缺少中脉细胞,而且近轴维管束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
被破坏,分析认为叶中脉细胞和近轴维管束的缺少导
致披叶,但生长素极性运输被破坏与披叶表型无关。
又如 DL通过影响叶片中脉的发育而调控叶形,DL 基
因突变引起叶片和叶鞘中脉缺失,最终通过未知机制
导致披叶[58]。 原位杂交发现 DL特异性地在叶原基中
部高度表达。 细胞观察表明,DL突变体缺少近轴小维
管束,叶片中脉结构类似于大中脉的横向面;在叶片发
育 P3 - P4 阶段,中轴的近轴 -远轴面均没有出现细
胞沿轴分裂现象,且中央维管束近轴没有大量的细胞
聚集,说明 DL与细胞分裂可能有关,推测 DL 可能通
过影响叶原基中央区域细胞分裂能力而调控叶片
“直”特性[61 - 62]。 叶颈近轴细胞的发育异常与叶片
“立”特性密切相关。 Zhao 等[53]报道 LC2 突变增加叶
片基部细胞的分裂而引起披叶表型,LC2 编码一种
VIN 3 -类蛋白,其突变导致细胞分裂有关基因 R2、
CDKA;2 及 XTR1 表达上调;它可能受植物激素 BR、
GA和 IAA的介导,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其突变体中只
有 BR 有关基因表达量出现变化。 由此,LC2 通过在
叶片基部近轴调控与细胞分裂有关基因,该过程还可
能受 BR信号转导影响,最终导致叶片基部近轴的细
胞数目变异而影响叶片“立”特性。
1􀆰 3  叶形相关基因 / QTLs与产量的关系
水稻叶片作为“源”,合成“库”中所积累的绝大多
数有机物。 因此,叶形必然与产量紧密相关。 然而值
得注意的是,在遗传上,叶片大小是受多个基因调控的
复杂数量性状,但每个基因位点通过影响不同的产量
因素而影响产量(表 1)。 如上述在多个群体都可被检
测到的叶片大小 QTLs中,所有研究都表明 qLW4 与每
穗粒数有关,在 Lemont ×特青杂交衍生的 F2:4群体中
还发现它与每穗籽粒重有关[25 ,35]。 在 9311 ×
IRAT403 杂交衍生的 BRILs 群体里,qFA1 与穗部重、
每穗颖花数及二次分枝数 QTL共座位,以 IRAT403 作
为背景构建的 NILs里,在该区域含有“9311”供体片段
的植株中,上述产量性状均增加,因此推测 qFA1 可能
影响穗重、每穗颖花数及二次分枝数[34]。 qFA6 在珍
汕 97 ×明恢 63 杂交衍生的 RILs中被报道与产量和灌
浆充实度有关,而在 9311 × IRAT403 衍生的 BRILs 中
则被报道单年与二次分枝数、穗重有关[27 ,32]。 此外,
对叶片具有调控作用的抽穗期 QTL 如 Ghd7 和 Ghd8 /
DTH8 对产量有较大影响,推测其它参与叶片大小调
控的抽穗期 QTL 可能也与产量有关,且从 Ghd7 和
Ghd8 来看,主要是影响每穗粒数而影响单产[29 - 30,33]。
在已克隆的叶片卷曲和直立性基因方面,调控叶片卷
曲基因 SLL1 被报道能够增加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因
此可能具有增加产量潜力[17]。 但由于利用突变体研
究这些基因,因此往往协同其它不良性状,或者出现极
端表型,所以暂时难以评估它们对产量的影响。 由此
可见,叶片主要影响的产量性状有:每穗粒数、单株产
量、穗部分枝数、灌浆充实度等,叶片调控产量是通过
每一个基因位点对产量的一个或若干因子进行调控,
而叶片的多基因遗传体系最终通过复杂网络调控产量
(表 1)。
2  水稻叶形基因研究及在株型育种中
展望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
具有重要作用[54]。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半矮杆利用和
70 年代杂种优势利用使水稻获得大幅增产,但此后,
水稻产量潜力一直处于徘徊局面。 为实现单产潜力第
三次飞跃,学者提出株型育种的理论;在 1996 年,我国
学者提出采用株型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
稻育种技术路线[2 - 6,55 - 56]。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
所,在产量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良好的叶
形是高产的有力保证,是超级稻育种的重要内容。 目
前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叶形 QTL,同时还发现与
产量有关的抽穗期 QTL也参与叶形调控;研究表明叶
片对产量的影响是通过每一个 QTL 位点影响一个或
若干产量构成因素,而并非影响所有的产量因素;研究
还推测叶片的适度卷曲可能有利于叶片直立和光合作
用能力的提高。 这些结论不仅有助于揭示叶形的遗传
和调控机制,而且使我们认识到在育种中协调叶片、产
量及抽穗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研究也存
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叶片厚度基因的定位研究不多。
叶片厚度改良也是叶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叶片
厚度的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术如生物切片或显微观
察等才能测量,操作繁琐。 有学者提出用比叶重(单
位面积叶片干重)的方法测量叶片厚度[59]。 其次,克
隆的调控叶片大小基因并不多,已克隆的基因没有明
确在种质资源中的位点变异多样性。 很多效应较大的
6661
  11 期 水稻叶形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
QTL目前尚未实现克隆,已克隆的 qLW4 可在多个群
体中检测到,但其在种质资源中位点多样性尚不清楚,
也就是它的功能标记目前尚缺。 此类功能标记如在粒
型方面,学者设计一套根据粒型基因 GS3 在不同类型
水稻中等位变异的功能标记,该功能标记可为水稻分
子育种提供服务[57]。 再次,抽穗期 QTLs 对叶片调控
机制不清楚。 正如以上所描述,目前发现和产量有关
的抽穗期 QTL对叶片大小有影响,但抽穗期如何调控
叶片大小目前尚不清楚。 Wang 等[32]报道多个叶片大
小相关 QTLs 与抽穗期 QTLs 共座位,其中与 Ghd7 和
Ghd8 / DTH8 共座位的 QTLs 效应很大,但尚不能明确
这两个 QTLs 就是 Ghd7 和 Ghd8 / DTH8。 Tan 等[38]对
第 7 染色体叶片大小相关 QTL 精细定位发现对应的
基因就是 Ghd7。 因此,在叶片大小有关 QTLs研究中,
不能够忽略与之共座位的抽穗期 QTLs,但抽穗期如何
参与叶片大小的调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目前定位的 QTLs主要是在育种骨干亲本或栽培
种中鉴定到的,因此在改良这些用于定位研究的亲本
的过程中可以作为参考。 但这些 QTLs 都是已被利用
的 QTLs,它们有的只有在特定的定位群体里才可被检
测到,而在种质资源中的表现尚不清楚,因此大大限制
了它们的运用范围。 另外,以上已提及这些 QTLs 有
的尚未实现克隆,而已克隆的尚未有功能标记,因此很
难运用它们进行分子育种。 所以目前需要的研究主要
是理想叶形 QTL 的挖掘以及它们在不同遗传背景条
件下的反应,实现 QTL 克隆并开发功能标记,这样才
能够有助于叶片分子改良的开展。
增加叶片面积的 QTLs 往往能够增加每穗粒数,
比较典型的有 Ghd7 和 qLW4;适当的叶片卷曲有利于
水稻群体的受光,提高群体光合作用能力或成穗
率[16,18]。 因此,可以通过选择良好叶形来提高水稻产
量。 如宁波农科院选育的高产杂交稻甬优 6 号表现为
叶片狭长而坚挺、叶面积指数大、叶比重(即叶片厚度
大)高,甬优 6 号的良好叶形是其高产的重要形态基
础[64 - 65]。 但在杂交稻亲本选择方面,由于每穗粒数与
叶片大小有联系,因此大穗品种往往表现大叶。 在杂
交育种中,要考虑叶片的杂种优势,即 F1 可能会出现
比亲本大出很多的叶片,叶片太大容易出现披叶,不利
于水稻群体光合作用,反而影响产量。 育种实践表明,
水稻育种突破性进展依赖于种质的创新,如半矮秆和
不育系材料的运用。 因此,创造良好的种质或为塑造
良好叶形的有效途径。 如学者通过辐射诱变和航空育
种的方法,获得一批品质或者抗性得到改良的品系,可
以作为育种亲本或者亲本改良的遗传变异来源[66 - 67]。
可通过诱变或者种质资源中优异基因位点挖掘等途径
获得具有良好叶形的种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
方法来改良现有的优异亲本,达到将良好叶形基因导
入到优异亲本的目的。 但在此过程中,还必须克服导
入与优异叶形基因连锁或者不连锁的其它不利基因的
问题,这样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塑造理想叶形,提高水稻
单产。
参考文献:
[ 1 ]   Peng J, Richards D E, Hartley, N M, Murphy G P, Devos K M,
Flintham J E, Beales J, Fish LJ, Worland A J, Pelica F, Sudhakar
D, Christou P, Snape J W, Gale M D and Harberd N P. ‘Green
revolution’ genes encode mutant gibberellin response modulators
[J] . Nature, 1999, 400:256 – 261
[ 2 ]   袁隆平. 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J] . 杂交水稻,1984(1): 1
- 3
[ 3 ]  Khush G S. Prospects of and approaches to increasing the genetic
yield potential of rice. In “ Rice Research in Asia, Progress and
Priorities”, edited by R. E. Evenson et. Al[M]. CAB International
and IRRI, 1996: 59 - 71
[ 4 ]  杨守仁, 张步龙, 王进民.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
论[J] . 中国农业科学, 1984, 17(3): 6 - 13
[ 5 ]  周开达,马玉清,刘太清,沈茂松. 杂交水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
的选育———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J] . 四川农业
大学学报, 1995, 13(4): 403 - 407
[ 6 ]  袁隆平.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J] . 杂交水稻,1997,(6): 1 - 6
[ 7 ]  Yoshida S. Fundamentals of rice crop science [M]. Manila, The
Philippines: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1981,
[ 8 ]   Gladun I V, Karpov E A. Distribution of assimilates from the flag
leaf of rice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period of development [ J] .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993, 40: 215 – 219
[ 9 ]   Tomoshiro T, Mitsunori O, Waichi A. Comparison of the formation
of dry substance by the old and new type of rice cultivars [ J] .
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1983, 52: 299 – 305
[10]   Kholupenco I P, Burundukova O L, Zhemchugova V P, Voronkova
N M, Chernoded G K. Source⁃sink relations in Far⁃Eastern rice
cultivars as related to their productivity[J] .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996, 43: 141 – 148
[11]   Gladun I V, Karpov E A. Production and partitioning of assimilates
between the panicle and vegetative organs of rice after flowering[J] .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993, 40: 728 – 773
[12]   Hirota O, Oka M, Takeda T. Sink activity estimation by sink size
and dry matter increase during the ripening stage of barley (Hordeum
vulgare) and rice(Oryza sativa) [J] . Annals of Botany, 1990, 65:
349 – 354
[13]   Shi Z Y, Wang J, Wan X S, Shen G Z, Wang X Q, Zhang J L.
Over⁃expression of rice OsAGO7 gene induces upward curling of the
leaf blade that enhanced erect⁃leaf habit[ J] . Planta, 2007, 226:
99 - 108
[14]  孙旭初. 水稻叶型的类别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J] .中国农业
7661
核  农  学  报 27 卷
科学,1985, 4: 49 - 55
[15]  Wang Y H, Li J Y. The plant architecture of rice(Oryza sativa)
[J]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5, 59: 75 – 84.
[16]   凌启鸿,苏祖芳,张海泉. 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关系及其影响
因素研究[J] . 作物学报, 1995, 21(4): 463 - 469
[17]  Zhang G H, Xu Q, Zhu X D, Qian Q, Xue H W. SHALLOT⁃LIKE1
is a KANADI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modulates rice leaf rolling by
regulating leaf abaxial cell development[J] . The Plant Cell, 2009,
21(3): 719 - 735
[18]  朱德峰,林贤青,曹卫星. 不同叶片卷曲度杂交水稻光合特性比
较[J] .作物学报, 2003, 23(3): 329 - 333
[19]  松岛省三.稻作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20]  Donald C M. The breeding of crop ideotypes[J] . Euphytica,1968,
17: 385 - 403
[21]  毛礼钟.水稻叶片的本领[J] . 植物杂志, 1985, (3): 4 - 5
[22]  夏仲炎. 粳稻叶型的遗传与选择研究[ J] . 作物学报, 1983, 9
(4): 275 - 282
[23]  孙旭初.水稻叶型的类别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J] .中国农业
科学, 1985, (4): 49 - 55
[24]  晏月明,王绪信. 籼粳稻杂交的剑叶形态遗传分析[ J] . 遗传,
1990, 12(1): 1 - 4
[25]  Li Z K, Pinson S R M, Stansel J W, Paterson A H. Genetic
dissection of the source⁃sink relationship affecting fecundity and yield
in rice (Oryza sativa. L) [ J] . Molecular Breeding, 1998, 4: 419
- 426
[26]  Mei H W, Luo L J, Ying C S, Wang Y P, Yu X Q, Guo L B,
Paterson A H, Li Z K. Gene actions of QTLs affecting several
agronomic traits resolved in a recombinant inbred rice population and
two testcross populations [ 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3, 107: 89 – 101
[27]  Cui K H, Peng S B, Xing Y Z, Yu S B, Xu C G, Zhang Q.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source, sink and
transport tissue with yield traits in rice[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3, 106: 649 – 658
[28]  Yue B, Xue W Y, Luo L J, Xing Y Z. QTL analysis for flag lea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yield and yield traits in
rice[J] .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6, 33(9): 824 - 832
[29]  Yan W H, Wang P, Chen H X, Zhou H J, Li Q P, Wang C R,
Ding Z H, Zhang Y S, Yu S B, Xing Y Z, Zhang Q F. A major
QTL, Ghd8, play pleiotropic roles in regulating grain productivity,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rice[J] . Molecular Plant, 2011,
4(2): 319 - 330
[30]  Xue W, Xing Y, Weng X, Zhao Y, Tang W, Wang L, Zhou H, Yu
S, Xu C, Li X, and Zhang Q. Natural variation in Ghd7 is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heading date and yield potential in rice[ J] .
Nature Genetics, 2008, 40: 761—767
[31]  Jiang S K, Zhang X J, Wang J Y, Chen W F, Xu Z J. Fine
mapping of the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FLL9 controlling flag leaf
length in rice[J] . Euphytica, 2010, 176: 341 - 347
[32]  Wang P, Zhou G L, Cui K H, Li Z K, Yu S B. Clustered QTL for
source leaf size and yield traits in rice ( Oryza sativa L. ) [ J] .
Molecular Breeding, 2011a, DOI 10􀆰 1007 / s11032 - 010 - 9529 - 7
[33]  Wei X J, Xu J F,Guo H N, Jiang L, Chen S H, Yu C Y, Zhou Z
L, Hu P S, Zhai H Q, Wan J M. DTH8 suppresses flowering in
rice, influencing plant height and yield potential simultaneously[J] .
Plant Physiology, 2010, 153(4): 1747 - 1758
[34]   Wang P, Zhou G L, Yu H H, Yu S B. Fine mapping a major QTL
for flag leaf size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n rice[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1b, DOI 10􀆰 1007 / s00122 - 011 - 1669 - 6
[35]  Ding X P, Li X K, Xiong L Z. Evaluation of near⁃isogenic lines for
drought resistance QTL and fine mapping of a locus affecting flag leaf
width, spikelet number and root volume in rice[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1, 123: 815 - 826
[36]  Qi J, Qian Q, Bu Q Y, Li S Y, Chen Q, Sun J Q, Liang W X,
Zhou Y H, Chu C C, Li X G, Ren F G, Klaus P, Zhao B R, Chen
J F, Chen M S, Li C Y. Mutation of the rice Narrow leaf1 gene,
which encodes a novel protein, affects vein patterning and polar
auxin transport[J] . Plant Physiology, 2008, 147: 1947 – 1959
[37]   Chen M L, Luo J, Shao G N, Wei X J, Tang S Q, Sheng Z H,
Song J, Hu P S. Fine mapping of a major QTL for flag leaf width in
rice, qFLW4, 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NAL1
[J] . Plant Cell Report, 2012, 31: 863 - 872
[38]  Tan C, Weng X Y, Yan W H, Bai X F, Xing Y Z. Ghd7, a
pleiotropic gene controlling flag leaf area in rice [ J] . Hereditas,
2012, 34(7): 901 - 906
[39]  Fujino K, Matsuda Y, Ozawa K, Nishimura T, Koshiba T, Fraaije
M W, Sekiguchi H. NARROW LEAF7 controls leaf shape mediated
by auxin in rice[J] .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8, 279:
499 - 507
[40]  Micol J L, Hake S.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leaves [ J] . Plant
Physiology, 2003, 131: 389 – 394
[41]   Sinha N. Leaf development in Angiosperms[ J] .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9, 50: 419 - 446
 
[42]   Wu R H, Li S B, He S, Wabmann F, Yu C H, Qin G J, Schreiber
L, Qu L J, Gu H Y. CFL1, a WW domain protein, regulates
cuticle development by modulating the fuction of HDG1, a class IV
homeo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and Arabidopsis[J] . Plant
Cell, 2011, 23: 3392 - 3411
[43]   Jane W N, Chiang S H T.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bulliform
cells in Arundoformosan a Hack [ J ] . Taiwani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1991, 36: 85 – 97
[44]   Moore R, Clark, W D. Botany [M], Ed2. WCB / McGraw Hill,
1998, Dubuque, Iowa
[45]   Moulia B. The biomechanics of leaf rolling[ J] . Biomimetics,1994,
2: 267 – 281
[46]   Zou L P, Sun X H, Zhang Z G, Liu P, Wu J X, Tian C J, Qiu J
L, Lu T G. Leaf rolling controlled by the homeodomain Leucine
Zipper Class IV gene Roc5 in rice [ J] . Plant Physiology, 2011,
156: 1589 - 1602
[47]   Xiang J J, Zhang G H, Qian Q, Xue H W. SEMI⁃ROLLED LEAF1
encode a putative glycosylphos phatidylinositol⁃anchored protein and
modulates rice leaf rolling by regulating the formation of bulliform
cells[J] . Plant Physiology, 2012, 159: 1488 - 1500
8661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27(11):1662 ~ 1669
[48]  Fang L K, Zhao F M, Cong Y F, Sang X C, Du Q, Wang D Z, Li
Y F, Ling Y H, Yang Z L, He G H. Rolling⁃leaf 14 is a 2OG⁃Fe
(II) oxygenase family protein that modulates rice leaf rolling by
affecting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leaves [ J ] .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2, 10(5): 524 - 532
[49]  Li L, Shi Z Y, Li L, Shen G Z, Wang X Q, An L S, Zhang J L.
Overexpression of ACL1(abaxially curled leaf 1) increased bulliform
cells and induced abaxial curling of leaf blades in rice [ J ] .
Molecular Plant, 2010, 3(5): 807 - 817
[50]  董国军,滕本宽,滕胜,胡兴明,曾大力,郭龙彪,钱前. 水稻剑叶
角度的 QTL分析[J] .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3): 219 - 222
[51]  胡文德,张红, 江建华, 王盈盈, 孙大远, 王晓帅, 洪德林.粳稻
大剑叶角资源的发现及剑叶角度的遗传分析与 QTL 定位[ J] .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1): 34 - 42
[52]  Huang J L, Che S G, Jin L, Qin F, Wang G X, Ma N N.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a drooping leaf 2 mutation in rice[ J] .
Plant Science, 2011, 180(6): 757 - 765
[53]  Zhao S Q, Hu J, Guo L B, Qian Q, Xue H W. Rice leaf
inclination2, a VIN3 - like protein, regulates leaf angle through
modulating cell division of the collar[J] . Cell Research, 2010, 20:
935 - 947
[54]  程式华.粮食安全与超级稻育种[J] .中国稻米, 2005, 4: 1 - 3
[55]  程式华,廖西元,闵绍楷. 中国超级稻研究:背景、目标和有关问
题的思考[J] .中国稻米, 1998, (1): 3 - 4
[56]  程式华,曹立勇,庄杰云,吴伟明.关于超级稻品种培育和基因利
用问题[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3): 223 - 228
[57]  Wang C R, Chen S, Yu S B. Functional markers developed from
multiple loci in GS3 for fin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of grain length
in rice[ 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1, 122: 905 -
913
[58]  Nagasawa N, Miyoshi M, Sano Y, Satoh H, Hirano H, Sakai H,
Nagato Y. SUPERWOMAN 1and DROOPING LEAF genes control
floral organ identity in rice[ J] . Development, 2003,130(4): 705
- 718
[59]  吕川根,宗寿余,姚克敏,夏士健,胡凝,邹江石. 水稻叶片形态
因子的遗传力分析[J] . 江苏农科学报, 2006, 22(2): 95 - 99
[60]  沈福成. 水稻剑叶长、宽、角度及比叶重的遗传[ J] .贵州农业科
学, 1983, (6): 18 - 25
[61]  Yamaguchi T, Nagasawa N, Kawasaki S, Matsuoka M, Nagato Y,
Hirano HY. The YABBY gene DROOPING LEAF regulates carpel
specification and midrib development in Oryza sativa [ J] . Plant
Cell, 2004, 16: 2500 - 2509
[62]   Ohmori Y, Toriba T, Nakamura H, Ichikawa H, Hirano H Y.
Temporal and spatial regulation of DROOPING LEAF gene expression
that promotes midrib formation in rice[J] . The Plant Journal, 2011,
65: 77 - 86
[63]  李仕贵,何平,王玉平,黎汉云,陈英,周开达,朱立煌. 水稻剑叶
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 . 作物学报, 2000, 26(3): 261
- 265
[64]  王晓燕, 钱兴苗, 章志远, 马荣荣, 王国生, 陈志良. 籼粳亚种
间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 6 号高产制种技术 [ J] . 杂交水稻,
2007, 22 (6): 30 - 31
[65]  徐德海,王晓燕,马荣荣,禹盛苗,朱练峰,欧阳由男,金千瑜. 重
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 6 号超高产生理特性[ J]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796 - 4804
[66]   吴殿星,舒庆尧,夏英武. 浙江大学水稻诱变育种回顾与动态研
究[J] . 核农学报, 2000, 14(4) : 251 - 254
[67]  王俊敏,魏力军,骆荣挺,张铭铣,孙野青,徐建龙. 航天技术在
水稻诱变育种中的运用研究[ J] . 核农学报, 2004, 18 (4) :
252 - 256
Progress on Mapping and Cloning Genes for Leaf
Architectur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LIN Ze⁃chuan  ZHAN Xiao⁃deng  CHENG Shi⁃hua  CAO Li⁃y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Rice Improvement /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re, Hangzhou, Zhejaing  310006)
Abstract:Leaf architecture, which plays important role on determining grain yield potential in rice, was characterized as
leaf length, leaf width, leaf thinness, leaf area, leaf rolling and leaf erect ability. Recently,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mapping and isolating leaf architecture related QTLs and genes by studies for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and
mutants. This review, therefore, aims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on mapping and cloning genes related to leaf
architectur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function and trying to elucidate their association with grain yiel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about formation of leaf rolling and erect abilit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Rice(Oryza sativa. L); Leaf Architecture; Gene Mapping; Gene Function; Yield
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