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LANT CELL ENGINEERING:CURRENT RESEARCH,APPLIC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应用与展望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8) 052635205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应用与展望
汪勋清1  刘录祥2
(1.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1 ;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 ,总结了胚胎培养、加倍单倍体技术、原生质体培
养与体细胞杂交、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快繁技术、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生产技术的应用 ,展望了植物细胞工
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植物细胞工程 ; 基础研究 ; 技术应用 ; 展望
PLANT CELL ENGINEERING: CURRENT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WANG Xun2qing1  LIU Lu2xiang2
(1. Graduate School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
2.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basic research in plant cell engineering , highlighted the application of
embryo culture , double haploid (DH) technology , protoplast culture and somatic hybridization , somaclonal variation , rapid
propagation , and bio2products production of plant2origin , and the prospects.
Key words :plant cell engineering ; basic research ; technique application ; future prospects
收稿日期 :2008201204  接受日期 :2008204203
作者简介 :汪勋清 (19662) ,男 ,湖北通山人 ,副研究员 ,从事研究生培养管理与教学工作。E2mail :wangxq66 @caas. net . cn
  植物细胞工程是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 ,
以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为技术支持 ,在细胞和亚细胞
水平对植物进行遗传操作 ,实现植物改良和利用 , 或
获得植物来源的生物产品的科学技术。植物细胞工程
具有科学和技术双重特征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已
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一个重要学科和现代生物技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1  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研究
植物细胞工程是建立在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
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它的发展有赖于植物学、植物生
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环境工程学等
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可为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重
要的技术手段[1 ] 。
植物发育生物学是现代植物科学的重要研究内
容。离体培养的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及其调控已
成为研究植物形态建成的良好实验体系 ,极大地丰富
了植物发育生物学的内容 ,加速了其发展。植物薄层
细胞培养 ( Thin cell layers , TCL) 已成为研究离体条件
下植株再生、生理生化、遗传转化的技术[2~4 ] 。利用离
体培养技术研究花器官发育 ,已在多种植物上实现了
试管开花和结实[5~6 ] 。原生质体培养为单细胞研究提
供了良好的实验技术体系 ,已应用于植物细胞分裂、基
因表达、核质关系、细胞壁生物学、植物激素的作用机
理、物质跨膜运输等研究领域。
利用离体突变技术 ,已分离和鉴定了许多与植物
发育有关的基因 ,为揭示植物遗传与发育调控的分子
机理奠定了基础。利用花培加倍单倍体技术获得纯系
的方法 ,为有性繁殖植物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提供了
有效途径 ,进而可为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提供稳
定的基础材料 ,促进了植物遗传学的发展。同时植物
组织培养技术也为植物矿质营养、有机营养代谢 ,植物
病理学等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536 核 农 学 报 2008 ,22 (5) :635~639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建立植物高效再生体系是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的重
要领域。研究表明 ,植物再生能力表现出基因型依赖
性 (genotype2dependent) ,同时受到外植体生理状况、培
养条件 (培养基、培养环境) 的影响。植物激素诱导的
信号传递在细胞分裂、极性确定、器官分化、胚状体的
发育等离体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植物离体形态
建成中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是重要因素 ,其他
激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形态建成。尽管植物激素一
直是植物离体培养研究的热点 ,但其作用还受到营养
条件 (培养基) 、环境条件 (光照、温度、湿度、气体)等的
影响。
目前植物离体培养研究以细胞水平上的居多 ,分
子水平上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
学技术的发展 ,已分离和鉴定出一批与植物花器官、
茎、叶和根器官发育有关的基因[7 ] 。植物离体培养中
器官分化和胚状体的发育是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 ,重
新确立基因程序化表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植物离体培养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对揭
示植物离体培养的分子机理有重要作用 ,但目前获得
的证据是不完整的 ,还不能够描绘出基因程序化表达
的蓝图。植物离体培养分子机理研究的深入 ,不仅可
以丰富植物分子发育生物学的内容 ,还可为植物器官
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调控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改进提
供依据。
2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211  胚胎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胚胎培养是胚、胚珠、子房和胚乳的离体培养
技术 ,其应用领域包括胚胎的发育机理、克服杂交不亲
合性和胚拯救、克服珠心胚的干扰、打破种子休眠 ,缩
短育种周期 ,获得体细胞胚和人工种子 ,建立植物高效
再生体系等 ,并在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和药用植物
上广泛应用[8~11 ] 。
胚乳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利用价值的三倍
体植株。目前有 40 多种植物的胚乳培养达到了不同
程度的细胞分化和器官分化 ,不少植物已得到再生植
株。我国在马铃薯、小麦、水稻、苹果、桃、猕猴桃等 10
多种植物上得到了胚乳再生植株[12 ] 。胚乳培养还可
作为研究淀粉等营养物质合成和代谢的实验体系。通
过胚乳培养产生的一些非整倍体 ,可以作为遗传分析
的材料。但相对于其他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培养 ,
胚乳培养相对较难 ,故应用并不普遍。
植物离体受精 ( in vitro fertilization , IVF) 可以通过
离体柱头授粉、离体子房授粉、离体胚珠授粉、离体精
细胞和卵细胞融合等方法实现。该技术可以克服植物
授粉不亲和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进行胚胎、种子和果实
发育机理等基础研究。人工分离的精细胞和卵细胞融
合后进行合子胚培养 ,已在玉米等植物上获得成
功[13 ] 。植物离体受精技术是植物细胞工程中的重要
实验技术 ,为研究植物胚胎发育机理提供了新的实验
系统 ,为开发新的植物转基因途径提供了可能[14 ] 。
212  加倍单倍体技术及其应用
加倍单倍体技术 (Double haploid Technology) 是指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单倍体植物材料 (花药、花
粉、未受精的子房和胚珠) 获得单倍体植物 ,然后通过
自然或人工加倍的方法获得双倍体植株的技术 ,其中
以花药和花粉培养应用最为广泛。
利用加倍单倍体技术进行花药和花粉培养 ,已在
250 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 ,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
盟等在花培育种中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花
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方面总体上处于世界前列 ,由朱
自清等研制的 N6 培养基广泛应用于禾本科植物的花
药和花粉培养 ,已成为国内外花培的通用培养基[12 ] 。
利用花培技术 ,我国在水稻、小麦、油菜、大麦、甜椒等
作物上培养了许多新品种 ,中花系列水稻品种、京花系
列小麦、华油一号油菜等一大批育成品种的推广 ,取得
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花培技术获得染
色体代换系、附加系 ,已应用于小麦、大麦以及一些茄
科植物的遗传改良 ,大大提高了远缘杂交育种的效率。
雌核发育 ( Gynogenesis) 是植物存在的自然现象 ,
在离体条件下可以通过培养未受精的子房和胚珠产生
单倍体植株 ,也可以在活体条件下通过授以不同种类
的花粉或通过物理方法处理 (如辐照处理) 的花粉 ,诱
导雌核发育[15 ] ,目前已在小麦、水稻、玉米、甜菜、向日
葵、马铃薯、西葫芦、洋葱、黄瓜、非洲菊、百合、小黑杨、
三叶橡胶、烟草、矮牵牛等 10 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
离体条件下诱导孤雌生殖获得加倍单倍体的技术发展
时间不长 ,现已开始应用于作物的改良、构建遗传分析
和转基因的受体材料。
213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是植物细胞工程的核
心技术之一 ,为克服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创造新的
种质资源 ,实现植物遗传转化和进行细胞学的基础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自 1971 年 Takebe 等首次
报道获得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以来 ,原生质体
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一直是植物细胞工程的重要研
究领域 ,在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选择、培养基与培养环
636 核 农 学 报 22 卷
境控制、体细胞杂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建立
了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的技术程序[16 ,17 ] 。
目前获得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包括粮食作物、蔬
菜、果树、花卉、林木、药用植物以及真菌和海藻等。原
生质体培养一直以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 ,但近年来
开始从一年生向多年生 ,从草本向木本 ,从高等植物向
低等植物发展。我国在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体
细胞杂种评价和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首次获
得的原生质体植株种类的数量处于世界前列 ,在原生
质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体细胞杂种鉴定、新种质
的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成果[12 ] 。原生
质体培养技术在植物细胞生理和遗传学、基因组学、蛋
白质组学研究中也有应用。
利用体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
性 ,创造新的物种或类型 ,实现植物种间、属间 ,以至科
间的体细胞杂交 ,如番茄 + 马铃薯、甘薯栽培种 + 野生
种、甘蓝 + 白菜、拟南芥 + 甘蓝型油菜、酸橙 + 甜橙 ,红
橘 + 枳壳的杂种培育等。利用细胞融合技术 ,还获得
了一些特异的新种质 ,如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细胞质
雄性不育烟草等。尽管目前已在多种植物上建立了体
细胞杂交和遗传操作的技术程序 ,但还有相当多的植
物在原生质体培养上存在技术困难 ,仍需进一步加强
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技术集成和创新。
214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植物改良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somaclonal variation) 是植物体
细胞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利用体细胞
无性系技术可以选育植物优良的品种 (品系) ,获得育
种的中间材料或作为复合育种的一个中间环节 ,还可
以利用突变体材料做遗传分析和生理生化等基础研
究。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通常是单一或少数性状的变
异 ,因此特别适合综合性状良好 ,但个别性状需要改良
的品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体细胞无
性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成为继花培技术之后又一实用
化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目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已广
泛应用于植物抗病育种、抗除草剂育种、品质育种、抗
非生物逆境 (耐盐、耐旱、耐寒) 育种 ,获得了一批农作
物、园艺作物、林木新品种[18 ,19 ] 。
利用人工诱变创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已成为植
物细胞工程育种的重要技术。人工诱变方法包括物理
诱变 (γ射线、X 射线、中子、电子束、离子束、激光、紫
外线、空间环境) 、化学诱变 (甲基磺酸乙酯、秋水仙素、
叠氮化钠、平阳霉素、52BU、EB 等)和生物诱变 (转座子
插入突变、跳跃基因等) 。利用诱变技术对植物的种
子、组织、器官等进行处理 ,能够增加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 ,获得有益性状突变 ,结合离体诱变筛选技术 ,能够
提高选择和育种的效率。国内外利用人工诱变结合组
织培养技术 ,获得了一大批植物新品种和新材料 ,其中
以离体辐射诱变取得的成果最为突出 ,开创了空间环
境诱变的新领域[20~24 ] 。
215  植物快繁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快繁技术应用于高附加值经济植物、珍稀濒
危植物、转基因植物、育种原种以及植物脱毒苗的快
繁 ,是植物细胞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取得了显
著的经济效益。利用超低温保存种质法结合快繁技术
可以实现植物种质资源的中长期保存和利用。
植物快繁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商业
化应用 ,FAO 将植物快繁技术作为成本效益高效型技
术向发展中国家推广。通过茎尖培养或利用组织培养
技术结合物理、化学方法获得无毒苗 ,已成为植物细胞
工程技术的重要方面。我国开展植物快繁研究较早 ,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规模化植物快繁脱毒研究和
应用 ,植物种类包括果树、蔬菜、花卉、林木、药用植物
等 ,其中以脱毒马铃薯、兰花、甘蔗、香蕉、葡萄、草莓、
苹果、柑橘、杨树等规模较大。
光自养微繁技术 (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
是在无糖培养基和人工控制的环境中 ,外植体利用
CO2 进行光合作用 ,以完全自养的方式进行生长繁殖。
该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快繁中的污染率 ,促进植株的
生长发育 ,显著提高再生苗的移栽成活率 ,适合自动化
和工厂化生产[25 ]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 ,国内外
对光自养微繁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 ,确立了技术经济
的可行性 ,并逐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26 ] 。
植物快繁生物反应器的出现 ,为植物快繁技术带
来了根本性变革 ,成为快繁技术发展的新方向[27 ] 。植
物快繁生物反应器具有生产规模大、便于自动化控制、
显著降低玻璃化苗的比例、降低成本和污染及节约人
力资源等特点 ,目前已在木薯、马铃薯、咖啡、橡胶、菠
萝、甘蔗、香蕉、苹果、梨等植物上获得成功。利用生物
反应器生产大量的繁殖体和制作人工种子 ,可实现人
工种子生产的规模化 ,为植物快繁、杂种优势利用和种
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植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遗传育种
的物质基础。目前已至少在 40 多个属的植物中研究
了种质超低温保存的方法 (germplasm cryopreservation) ,
确定了超低温保存种质的遗传稳定性和技术有效性。
超低温保存后再生的植株 ,经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染
色体数目和结构、DNA 的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 ,认为
736 5 期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应用与展望
出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频率与常规快繁方法相
似[28 ,29 ] 。超低温保存种质具有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的优点 ,是中长期保存种质资源方法的有益补充 ,但在
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取代目前常用的种质资源保存
方式。
216  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的生产
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植物来源的生物产
品 ,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领域 ,应用范围包括生
产天然药物 (人参皂苷、地高辛、紫杉醇、长春碱、紫草
宁等) 、食品添加剂 (花青素、胡萝卜素、甜菊苷等) 、生
物农药 (鱼藤碱、印楝素、除虫菊酯等) 和酶制剂 (SOD
酶、木瓜蛋白酶)等[30 ] 。利用细胞悬浮培养、固定化细
胞培养和毛状根培养技术设计生物反应器 ,可以实现
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建立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基础上的植物来源生物
产品的生产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 ,已发展成为比较
成熟的技术 ,其技术体系包括筛选高产细胞系、选用合
适的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物质、饲喂前体、诱
导子等) 、优化培养环境、发展固定化培养技术、改进产
品的分离和提取技术。发根农杆菌 ( Agrobacterium
rhizogens)能在无激素的条件下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并
快速生长 ,已应用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目前毛状
根生物反应器已在紫草、人参、金鸡纳、甘草、烟草等植
物中得到应用 ,其中韩国已实现人参的不定根和毛状
根的工厂化生产[31 ,32 ] 。
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由于技术、工艺和成本等原
因 ,目前仅有少数产品 (人参皂苷、紫草宁、紫红素、紫
衫醇等)在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该技术在
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的生产方面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植物细胞工程展望
311  加强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研究
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有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与发
展。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研究植物细胞全
能性表达、细胞脱分化、器官发生和形态建成相关基因
的功能和表达调控 ,将揭示植物再生的分子基础 ,有利
于实现植物再生的人工调控。同时 ,加强植物代谢工
程的基础研究 ,加快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的
整合 ,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将大大推进转基因
植物、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
312  完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体系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体系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集
成和优化。培养和选育高效型的优良细胞株系 ,建立
植物高频率再生体系 ,优化突变体筛选、无糖培养和快
繁技术 ,开发适合规模生产的低成本培养基 ,优化植物
细胞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工艺 ,加强计算机技术和自
动化控制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中的应用 ,形成一套集
成创新的技术体系 ,将推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向高效、
可控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13  开拓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发展比较成
熟的技术 ,是植物改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随着现代
农业的不断拓展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应不断开拓新的
应用领域 ,如推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与空间技术的结
合 ,发展空间细胞融合技术 ,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的应
用 ,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海藻新品种 ,生产海洋
来源的植物功能产品 ,开拓植物细胞工程在环境保护
中的应用等。
314  加快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 ,催生了一大批先进实
用的研究成果和技术 ,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在大力
推广常规脱毒和快繁技术的同时 ,加快发展植物快繁
生物反应器和光自养微繁技术 ,将为种苗业带来新的
变革。生产微型营养器官的人工种子可能成为最先规
模化应用的人工种子技术 ,以体细胞胚为繁殖体的人
工种子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应用植物细胞培
养技术生产植物来源的生物产品 ,尽管目前仅在少数
植物上实现了商业化生产 ,但随着植物细胞工程生物
反应器技术的完善 ,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315  重视植物细胞工程质量管理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呈现发展规模化、管理规范化
和操作自动化的趋势。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在组织培养
实验室、种苗快繁的质量管理以及植物来源生物产品
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中实行良好实验室规范 ( GLP) 、良
好生产规范 ( 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 HACCP)
系统 ,我国一些植物快繁企业也开展了 GMP 论证。植
物细胞工程技术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 ,
必然对其技术产品的质量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植物细胞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推动了现代生物技
术的发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和技术体系 ,植
物细胞工程为高效、优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做出了重
大贡献。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 ,有赖于生命科学技术
和工程技术的进步 ,同时也促进了现代生命科学技术
的进步和发展。重视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研究 ,加强
学科交叉融合 ,突出技术集成创新 ,将为植物细胞工程
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现代农业和生命科学
836 核 农 学 报 22 卷
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
[ 1 ]  谢从华 ,柳 俊. 植物细胞工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
~11
[ 2 ]  王 蒂. 植物组织培养.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64~65
[ 3 ]  Bui Van Le , Maria H , Cruz de Carvalho , Yashine Zuiy2Fodil ,et al .
Direct whole plant regeneration of cowpea [ Vigna unguiculata (L )
Walp ] from cotyledonary node thin cell layers explants. J Plant Physiol ,
2002 ,159 :1255~1258
[ 3 ]  Jaime A , Teixeira da Silva. Simple multiplication and effectiv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in vitro2grown tobacco by stem thin cell layers. Plant
Science ,2005 ,169 :1046~1058
[ 4 ]  Guan C M , Zhu S S , Li X G, Zhang X S. Hormone2regulated
inflorescence induction and TFL1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callus in
vitro. Plant Cell Rep ,2006 ,25 : 1133~1137
[ 5 ]  Kokkirala Venugopal Rao , Kasula Kiranmayee ,Umate Pavan ,Telakapalli
Jaya Sree , et al . Induction of multiple shoots from leaf segments , in
vitro2flowering and fruiting of a dwarf tomato. J Plant Physiol , 2005 ,
162 :959~962
[ 6 ]  Grecory E Phillips. In vitro Morphogenesis in plants2 Recent Advance.
In vitro Cell Dev Bio Plant ,2004 ,40 :342~345
[ 7 ]  Michael Sauer Jiri Friml . In vitro culture of Arabidopsis within their
ovules. The plant Journal ,2004 ,40 :835~843
[ 8 ]  Liu S M ,Sykes S R , Clingeleffer P R. Improved in ovulo embryo culture
for stenospermocarpic grapes ( Vitis vinifera L. ) . Australi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3 ,54 :869~876
[ 9 ]  王玉柱 ,孙浩元 ,杨  丽. 核果类果树胚培养研究进展与育种成
效. 果树学报 ,2004 ,21 (4) :59~63
[10 ]  李桂英 ,王琳情 ,施巾帼. 辐射花粉促进普通小麦与窄颖赖草属
间杂交的研究. 核农学报 ,1999 ,13 (6) :325~329
[11 ]  Chu Chih2Ching.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botanists to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植物学报 ,2002 ,44 (2) :1075~1084
[12 ]  Kranz E , Kumlehn J . Angiosperm fertilization , embryo and endosperm
development in vitro. Plant Science ,1998 , 142 :183~197
[13 ]  胡适宜. 谈谈有花植物的离体受精. 大自然 ,2007 , (4) :4~6
[14 ]  牟春红 ,王 彬 ,谢兆辉 ,吴先军 , 胡延玉 ,汪旭东. 植物孤雌生殖
的诱导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11) :1319
~1324
[15 ]  Davey M R , Anthony Paul , Power J B , Lowe K C. Plant protoplast :
status and biochemical perspectives. Biotechnology Advances , 2005 ,23 :
131~171
[16 ]  Yamagishi H , Landgre M , Forsberg J , Glimelius K. Production of
asymmetric hybrids between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Brassica napus
utilizing an efficient protoplast culture system. Theor Appl Genet ,2002 ,
104 :959~964
[17 ]  陆柳英 ,莫 饶 ,李开绵.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的研究进
展. 广西农业科学 ,2007 ,38 (3) :238~243
[18 ]  孙振元 ,韩 蕾 ,李银风.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与应用.
核农学报 ,2005 ,19 (6) :479~484
[19 ]  吴伟刚 ,刘桂茹 ,杨学举. 诱变和组织培养相结合在植物育种中
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1 (11) :198~201
[20 ]  石淑稳 ,吴江生 ,牛勤思.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离体诱变2紫外线对
小孢子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7 ,21 (1) :17~19
[21 ]  马 爽 ,李文建 ,周利斌 ,余丽霞 ,董喜存. 观赏植物诱变育种的
研究现状与进展. 核农学报 ,2007 ,21 (4) :378~382
[22 ]  温贤芳 ,汪勋清. 中国核农学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核农学报 ,
2004 ,18 (3) :164~169
[23 ]  刘录祥 ,郭会君 ,赵林殊 ,古佳玉 ,赵世荣. 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
基本成就与展望. 核农学报 ,2007 ,21 (6) :589~592
[24 ]  Toyoki Kozai , Chieri Kubota. Developing a photoautotrophix
micropropagation sytem for woody plants. J Plant Reserach ,2001 ,114 :
525~537
[25 ]  管道平 ,杨其长 ,刘文科 ,肖  平 ,杨建荣. 植物光自养微繁技术
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 ,2006 ,33 (3) :680~686
[26 ]  Hahn Eun Joo , Paek Kee yoeup . Multiplication of Chrysanthemum shoots
in bioreactors as affected by culture method and inoculation density of
single node stems.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05 ,81 :301~
306
[27 ]  Shane Turner ,Siegfried L Krauss , Eric Bunn , Tissa Senaratna , et al .
Genetic fidelity and viability of Anigozanthos viridis folloeing tissue
culture , cold storage and cryopreservation. Plant Science , 2001 , 161 :
1099~1106
[28 ]  Hao Yu jin , Liu Qun long , Deng Xiu xin. Effect of cryopreservation on
apple genetic resources at morphological chromosomal , and molecular
levels. Cryobiology ,2001 ,43 :46~51
[29 ]  Bourgaud F , Gravit A , Milesi S , Gontier E. Production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lant Science , 2001 ,
161 :839~851
[30 ]  Archana Giri ,Lakshmi Narasu M. Transgenic hairy roots : recent trends
and applications.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01 ,18 :1~22
[31 ]  孔 静 ,金 鑫 ,李晓波. 毛状根培养生产天然活性物质. 中国
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2003 , (3) :21~27
936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 ,22 (5) :63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