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3) 052328204
对我国核农学发展规律的探讨
王志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农业部农业核技术与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94)
摘 要 :本文对我国核农学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造成我国核农
学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因素、学科之间的影响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核农学自身特点及其对
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等。国内外核农学的发展状况表明 :市场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体制不
是影响核农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核农学 ;规律
THE PONDERING ON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NUCLEAR AGRICULTURE
SCIENCES IN CHINA
WANG Zhi2dong
( Institute for Application of Atomic Energy , CAAS , Key Lab of Agricultural Nuclear Technology and
Aerospace Breeding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Beijing 100094)
Abstract :The present and history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law
of development .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human resource w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nd th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or plan economy was not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Key words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 law
收稿日期 :2002209219
作者简介 :王志东 (1958~) ,男 ,北京市人 ,研究员 ,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1 现状与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正在改变农拥科研的生存环境和
生存方式。这种改变为我国核农学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遇 ,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许多新的挑战 ,特别
是在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新的问题。有人对此议论说 :核农学是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产物 ,是冷战时期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没有出路了 ;也有人认为
核农学现在的状况是形势大好。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核农学的历史和现状 ? 如何发展核农学 ? 解决这个
问题要靠科学地认识核农学的发展规律 ,自觉地运用这个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去解决、克服前进中
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在核农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 ,经过 40 多年的艰苦创业 ,我国科学家将核
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不同领域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 ,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在
这一领域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使中国成为国际公认的核农学大国。1999 年 ,中国被国际原子能机构
确认为亚太地区核农学领域的牵头国。但在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及在科技体制改革
的过程中 ,我国核农学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 ,核农学领域的科研队伍出现萎缩 ,满足国家目标和科学目
823 核 农 学 报 2003 ,17 (5) :328~331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
标的能力相对不足。分析表 1 和表 2 的统计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 :核农学“六五”、“七五”期间获得过一
批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特别是一批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科研成果的产生 ,充分显示
了核农学的重要作用和核农学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但相对而言 ,自“八五”以来 ,核农学领域重大科
研成果的产出数量在减少 ,成果的质量在下降。
表 1 “六五”至“九五”期间核农学领域获得的国家级奖励
Table 1 Number of national awards from 1980 to 2000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国家级奖励 (项)
number of national awards 13 10 8 4
国家发明奖 (3 等以上)
national invention awards
6 3 2 0
国家科技进步奖 (3 等以上)
national progress awards 5 5 2 4
以诱变育种研究领域为例 :据对 1980 至 2000 年期间在农业生产上已有相当种植规模的农作物诱
变新品种的统计数据的分析 ,“八五”以来新品种在单位面积上的增产数量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但推
广面积较大、影响较大的新品种的产出数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 ,虽然近年来全国核农学总体上获得的
科研经费在不断增长 ,但与其它学科相比 ,增长的势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在重大项目的规划和立项等
层面上 ,核农学的影响力度在减弱。
表 2 “六五”至“九五”期间诱变育种产出情况统计
Table 2 Number and yield of new varieties by mutation method from 1980 to 200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平均增产幅度
increase in yield ( %) 11. 4 10. 6 9. 6 8. 4
平均增产数量
increase in yield (kgΠhm2) 513. 8 479. 7 480. 8 479. 3
推广面积 107hm2 以上的品种数量
new varieties with sown area over 107hm2
11 11 8 6
2 原因与规律
211 人才因素
学科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无论是新学科的创立 ,还是老学科的创新 ,都有赖于优秀人才的创造性劳
动。一个长期缺乏推动优秀人才流入的动力因素的学科 ,难免会出现人才凋零的局面。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 ,即使是在核农学艰苦创业的初期 ,一批批年轻有为、风华正茂的优秀人才投身核农学 ,促进了核农
学的发展和壮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 ,市场经济这支无形的“手”正在越
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念 ,影响着优秀人才的流向。在今天 ,将少数几个优秀科研人员吸引到农
业科研岗位 ,可以通过思想工作和特殊政策来解决问题 ,而将大批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农业科研这个行
业 ,并使其以全部聪明才智为之奋斗 ,就必须依靠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包括合理的收入水平这一
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不可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
农业是一个弱值产业 ,我国农业生产的低效益 ,间接地造成农业科研领域大多数科研人员的低收
入。农业科研人员与其它产业在总体收入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极大地遏止了年轻的优秀人才向农业科
研单位的流动。据有关专家对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调查结果分析 ,科研经费和个人收入方面的因素 ,已
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安心本职工作 ,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由 1985 年的 74 % ,下降到 1996 年的
52 % ;占被调查人数 42 %的科研人员表示其留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原因是因为所学专业的限制而没有其
他的选择。
923 5 期 对我国核农学发展规律的探讨
另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所培养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
人才达 100 多人 ;而到目前为止 ,其中留在国内农业科研、教学与科技开发工作一线的人数不足 1Π3。与
农业的其它学科相比 ,核农学领域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并给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带来较好回报的实用技
术成果相对较少 ,而进入核农学研究领域的机会成本高于其它学科 ,加上人们潜意识中的恐“核”心理 ,
因而造成核农学领域的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
212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是由于不同学科所受到的不同的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其内部因
素是不同学科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发展规律 ;而外部因素则主要包括需求拉动力的强弱和
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等。当内外部因素对某一学科的作用达到最优化时 ,这一学科就必然会走在其它
学科的前面 ,成为带头学科。而以基础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就成为现代技术体系中的
主导技术。可以说 ,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 ,就是带头学科和主导技术的发展、形成与更替的历史。
在 20 世纪 ,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进展最大 ,也最为深刻。而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
技术则是 20 世纪对人类产生最大影响的 4 项主导技术。核农学就是以核物理与核化学作为研究手段 ,
以生命活动为研究对象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在近 20 年间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更加迅速地发
展 ,正在成为当代科技的新的主导技术。而核技术的发展则相对趋于平缓 ,缺少突破性进展。按照科学
发展的一般规律 ,交叉学科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其成长基础的主要相关学科的发展水
平。但这并不等于判定核农学的发展前景是暗淡的。因为 ,核农学的发展不仅需要与核技术结合 ,同样
需要与其它学科结合 ,前提是只要这种结合有利于核农学自身向深度和广度去发展 ,而不是被其它学科
所同化。核农学与分子生物技术的结合可以推动核农学发展的深度 ,核农学与航天技术的结合则明显
地拓展了核农学研究工作的宽度。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完全局限于核农学创立时的学科基础 ,可能会导
致核农学创新能力的衰竭 ;而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 ,不断汲取其它学科的新成果来丰富和深化核农学研
究的内涵 ,就完全可以使核农学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因此 ,核农学的发展要重视自身优势的发挥 ,不仅要重视研究领域的拓展 ,而且一定要重视在深度
上推进 ,要在渗透过程中强调和把握好学科发展的结合点。在寻找与其它学科新的结合点方面 ,我们的
工作起步相对较慢 ,工作的深度也远远不够。但有一点可以看清楚 ,既核农学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概
念 ,中国核农学的发展仍有相当大的潜力。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历程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
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学科发展的速度由快趋缓 ,也是一个学科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在学科发展的
不同阶段 ,应该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会、也不可能长期无止境地快速发展下去 ,都必
然会有一个由加速到匀速发展的历程。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213 自身特点及对新形势的适应性
核技术的应用具有高度分散、高度渗透的特点。核农学的研究领域包含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
产后的各个环节 ,渗入到育种、土肥、植保、栽培和加工等许多方面 ,因而同样具有高度分散和高度渗透
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可能是长处 ,又可能是短处 ,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种特点的
长处包括研究范围广、涉足领域多、成果影响面宽 ,参与申请项目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其短处在于 ,当
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不够或者说渗透不够时 ,难以争取和组织实施以我为主的重大项目 ,也就难以产生对
国家目标和学科目标有重大影响力度的科研成果 ,因而在制定相应重大项目的规划时 ,缺少发言权。这
一点可能又会进一步的妨碍我们对重大项目的争取。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重大科
研项目的争取与组织实施 ,是培养本学科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 ,而优秀人才的成长又会进一步对争取重
大项目和推动学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发挥关键作用。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 ,需要核农学界增强适应
性 ,保持凝聚力 ,扬长避短 ,立足长远。
我国核农学的科研体系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虽然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多年 ,但核农学领域大
部分科研成果的产出形式和推广模式仍无法较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
求。由于许多科研成果内容单一 ,缺乏综合配套的实用性技术 ,因此许多科技成果难以做到果尽其用 ,
033 核 农 学 报 17 卷
成果的显示力度在减弱。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科研成果大多数停留在小规模生产或中试阶段 ,达不到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同时也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的科技成果和配套技术的开发能力。美
国在昆虫辐射不育领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成功范例、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在食品辐照领域实现大规模
产业化的成功范例 ,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利用植物辐射诱变技术进行花卉育种及其产业化开
发的成功范例 ,以及突尼斯科学家在利用核技术研究盐碱地生物修复方面所取得的出色成果 ,使我们从
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上得到启示。同时 ,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还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 :并不仅仅是计划
经济的土壤适宜核农学的发育和生长 ,市场经济的土壤同样可以满足核农学的发育和生长。冷战时代
的结束不仅没有妨碍核农学在国外的发展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核农学的繁荣。我们的问题 ,源于
人才、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 ,导致我们没有充分发挥出核农学应有的优势和特点 ,没有做到扬长避短。
3 遵循规律 ,适应改革
中国核农学的发展历史和国外核农学的发展现状都表明 :核农学是大有可为的。无论是计划经济
体制 ,还是市场经济体制 ,一门学科只要能够满足国家目标或科学目标的需求 ,就应该能够找到自己的
发展空间。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对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带来了冲击 ,也带来了机遇 ,许多学科抓
住机遇 ,乘势而上 ,一派繁荣景象。那么 ,同样是进行农业科研 ,为什么有些学科就能够迅速发展呢 ? 自
然界中那些对变化了的生存环境具有一定适应能力的生物 ,就能够存活下来 ;对学科发展而言 ,适者生
存的法则是同样适用的 ,关键还是在于能否在农业科研与生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
说 ,如果一个学科不能够满足国家目标或科学目标的需求 ,不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话 ,
那么 ,这个学科即使在科技体制改革中被保留下来 ,也是没有生命力 ,因而它早晚还是会枯萎的。
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科学研究的产出能力、创造能力 ,而不是削弱或破坏这个能
力。核农学作为一种农业高技术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具有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只要我们
认真研究并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 ,坚持立足长远 ,坚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发展核农学 ,我们就有理由相
信 ,通过调整和重组队伍 ,建立起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效吸引优秀人才的运行机制 ,中国核农学的优势和
潜力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中国核农学就一定能够在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战场上创造出更加
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
[1 ] 黄季昆. 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7
[1 ] 王志东等. 中国粮食作物辐射诱变育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核农学报 ,2002. 16 (6) :403~410
133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
2003 ,17 (5) :32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