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WHEAT BREEDING IN SOUTH OF CHINA UNDER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南方小麦育种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3) 022153207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南方小麦育种
程顺和 吕国锋 张伯桥 吴宏亚 陆成彬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 ,江苏 扬州 225007)
摘  要 :南方麦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小麦面积已阶段性调整到位。阐述了南方麦区小麦
育种现状、进展、存在问题以及近期涌现出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 ,分析了南方麦区小
麦品质进一步改良的重点。讨论了南方麦区今后育种的近期与长期目标 ,以及滚动
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
关键词 :小麦 ; 农业结构调整 ; 南方麦区 ; 育种
收稿日期 :2003201213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 (2001AA241033)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 (2002 - 02 - 02A)
作者简介 :程顺和 (1939~) ,男 ,江苏溧阳人 ,研究员 ,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为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难题 ,应对加入 WTO 对农产品的冲
击 ,我国实施了农业结构战略调整 ,减少效益比较低的作物 (如麦、稻、棉、油等)生产规模 ,南方
较大幅度调整了小麦种植面积。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南方小麦生产的影响 ,
南方小麦育种的现状、进展和目前育成品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今后南方小麦育种的方向 ,
及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构思。
1  农业结构调整与南方小麦生产
111  南方小麦面积较大幅度减少
综合国家统计局资料和调研结果 ,我国小麦高峰面积由 1997 年的 300510 万 hm2 调减为
2001 年 246614 万 hm2 ,调减幅度为 1718 % ;方麦区小麦种植高峰面积从 1997 年 84014 万 hm2 ,
调减至 2001 年的 62416 万 hm2 ,调幅 2517 % ;而长江中下游麦区调减幅度更大 ,达 3617 % (表
1) 。江苏作为我国商品小麦输出大省 ,历史上常年调出省外的小麦达 100 万 t 左右 ,2002 年小
麦总产 644 万 t ,已低于全省 780 万 t 的消费需求。
表 1  南方麦区小麦面积调整情况 (万 hm2 )
年份 中下游 上游 华南 南方麦区 全国
1997 年 (高峰) 43610 38114 2310 84014 300510
调减面积 16012 3813 1714 21518 53816
2001 27518 34311 516 62416 246614
112  南方小麦已阶段性调整到位
351 核 农 学 报 2003 ,17 (2) :153~159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
国家统计局 2002 年对全国 712 万农户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粮食面积经连续两年调减
后 ,2002 年已趋于稳定。江苏省小麦经过大幅度调减 ,2002 年秋播面积没有继续下降 ,保持在
16617 万 hm2 以上。与全国粮食面积调减已趋稳定一样 ,南方麦区小麦面积目前维持在 66617
万 hm2 左右 (约占全国面积的 1Π4) ,已调整到位 ,暂时不会大幅度下调。主要原因为 : (1) 作为
人口大国的中国 ,粮食供给必须依靠自己生产为主 ,粮食自给率以不小于 90 %为宜[1 ,2 ] 。(2)
南方小麦面积与总产约占全国 1Π4 ,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不能减产太多。(3)没有效益更高的越冬作物可种。(4) 国产优质小麦与进口麦相比
具有竞争力 ,2002 年春季进口小麦港口完税价格达 1400 元Πt ,国产优质小麦交货价仅 1280~
1300 元Πt[3 ] 。(5)南方地区尽管经济发达 ,目前多数农民仍只能以种植业为主 ,即使在苏南高
度发达的城市如苏州市的张家港和昆山 ,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仍在种植稻、麦等粮食作物。
113  南方小麦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长江下游沿江沿海及丘陵土质偏沙的地带约 6617 万 hm2 及皖、豫、鄂交界地带 3313 万
hm2 是弱筋小麦优势生态区 ;江苏里下河地区和安徽滁县地区 6617 万 hm2 是中筋小麦优势生
态区。而我国南方小麦生产与运输成本低于北方麦区 :南方雨水与热量充沛 ,仅灌溉一项每
hm2 比北方麦区少花 80 元 ;江海水运发达 ,广州的面粉厂从江苏里下河地区调购原料小麦比
从北方麦区运费减少 011 元Πkg 以上。南方小麦商品率高达 70 %以上 ,比北方麦区高出 30 个
百分点。东南沿海是我国面粉、面制食品工业主要集中地区之一。我国南方小麦生产的发展
尽管存在上述诸多有利条件 ,但由于存在下述一些原因 ,致使面积比北方有更大幅度调减 :南
方经济发达 ,种植小麦效益比较差。南方生态条件不利于小麦蛋白质积累 ,更适宜发展蛋白质
含量低的弱筋小麦 ,弱筋与强筋小麦相比价格与用途的广泛性上处于劣势 ,且弱筋小麦品种的
选育及其弱筋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均是小麦育种中较难解决的瓶颈。
2  南方麦区小麦品种现状与进展
211  当前主栽品种
表 2 列举了 2000 年和 2001 年南方麦区种植面积 3 万 hm2 以上的品种。扬麦 158 和绵阳
26 为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品种 ,种植面积分别为 6111 万 hm2 和 4316 万 hm2 ,其中扬麦 158 目
前仍为全国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 3 个品种之一。这两个品种由于综合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和
抗逆性强 ,自九五初期育成以来一直为南方麦区主栽品种。
近年来新涌现出一批大面积品种 :如绵农 4 号 (2315 万 hm2 ) 、川麦 107 (2115 万 hm2 ) 、绵阳
28 (1715 万 hm2 ) 、皖麦 27 (1514 万 hm2 ) 、扬麦 10 号 (1217 万 hm2 ) 、宁麦 8 号 (912 万 hm2 ) 、西南
335 (811 万 hm2 ) 。这些品种虽然在品质或抗性等方面较原有主栽品种有所改善 ,但尚看不出
有综合丰产性明显优于主栽品种扬麦 158、绵阳 26 ,同时某些重要经济性状 (特别是品质方面)
又十分突出 ,能很快扩大到 33~67 万 hm2 ,甚至到更大面积的品种。
212  专用小麦品种
通过鉴定筛选已涌现出一批适应市场需要的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 ,这些品种都是农业
结构调整近年来从现有的优秀品种 (系)中筛选鉴定形成 ,并非从亲本配组开始的育种程序各
阶段都进行品质检测筛选育成 ,虽然基本适应当前市场 ,但还存在一些缺陷 ,水平还较差 ,除品
质指标存在差距外 ,优质与综合丰产性结合的差距巨大。同时南方尚未形成优质专用小麦的
451 核 农 学 报 17 卷
区域化种植 ,产业化开发的格局 ,真正的优质小麦品种也难充分发挥作用 ,难生产出使企业满
意的品质和成本较低的原料小麦。
表 2  2000~2001 年南方主要小麦品种及其种植面积 (万 hm2 )
省份 品种名称 2000~2001 年种植面积 省份 品种名称 2000~2001 年种植面积
四川
重庆
云南
安徽
绵阳 26 6813Π4316
绵阳 28 2617Π1715
绵阳 19 417Π613
川麦 107 1717Π2115
川麦 30 815Π219
川麦 28 518Π412
绵农 4 号 3513Π2315
西南 335 813Π811
云麦 39 313Π317
皖麦 27 114Π1514 贵州江苏湖北 毕麦 10 号 115Π314扬麦 158 6114Π6111扬麦 5 号 418Π410扬麦 10 号 517Π1217扬麦 11 号 - Π516宁麦 8 号 1518Π912鄂麦 14 914Π-鄂恩 1 号 614Π615华麦 8 号 219Π519华麦 9 号 - Π518
21211  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品种  下游有宁麦 9 号、扬麦 9 号、皖麦 18 ,中游有豫麦 50。而宁麦
9 号和扬麦 9 号为 2 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 ,这些品种在相应的区域种植一般均能
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 (表 3) ,但其优质弱筋指标比较容易因栽培措施不当或气候条件
的变化而改变 ,蛋白质含量、湿面筋、稳定时间等指标很容易窜高。理想的弱筋小麦品种粗蛋
白含量应下降到 10 %以下 ,以增加其弱筋稳定性 ,并且具有较好的延展性 ,以改善其在加工专
用粉中的适应性 ,但其难度很大 ,十分缺乏这类优秀的弱筋种质。
表 3  主要弱筋、中筋类小麦品种品质指标
品种名称 容重(gΠl) 出粉率( %) 降落值(S) 粗蛋白( %干基) 湿面筋(14 % mb) 沉降值(ml) 形成时间(min) 稳定时间(min) 评分
宁麦 9 号 797 7813 375 1119 2315 2212 1140 2714
扬麦 9 号 789 7419 379 1211 2312 2311 1124 1167
豫麦 50 766 7517 266 1216 2315 1614 1133 1130
皖麦 18 784 7417 378 1214 2517 2317 1132 2156
扬麦 158 789 7310 498 1418 2514 3315 2170 510
扬麦 10 号 806 7314 491 1512 2713 3415 2113 510 57
扬麦 11 号 796 6713 420 1510 2618 3616 2100 319
扬麦 12 号 792 1418 2913 3217 2120 318
绵阳 26 793 7312 331 1418 2617 2816 1193 316
绵阳 19 720 350 1413 2716 3618 1175 419
重庆面包麦 1418 3216 3518 3100 316 44
GBΠT11789321999
国标弱筋 1 等 ≥750 ≥300 ≤1115 ≤220 ≤25
GBΠT1732021998
国标中筋 ≥770
吸水率
≥5610 ≥1310 ≥2810 30~45 3~7 拉伸面积40~80
GBΠT1789221999
国标强筋 2 级 ≥770 ≥300 ≥1410 ≥320 710 烘培 80
精制级面条粉
1993 商业部标准 ≥200 ≥2810 ≥410
精制级馒头粉
1993 商业部标准 ≥250 25~30 ≥310
21212  优质中筋专用小麦品种  下游有扬麦 158、扬麦 10、11、12 号、皖麦 27 等 ,上游有绵阳
26、19、20 ,重庆面包麦 ,云麦 39、42 等 ,此类品种在生产上数量最多 ,种植面积最大 ,这与当前
市场对中筋小麦的大量需求一致。其中皖麦 27、扬麦 10 号和扬麦 11 号表现突出 ,皖麦 27 种
551 2 期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南方小麦育种
植面积由 2000 年 114 万 hm2 ,增加到 2001 年 1514 万 hm2 ,扬麦 10 号由 2000 年的 517 万 hm2 增
加到 1217 万 hm2 ,扬麦 11 号 2001 年审定当年种植面积扩大为 516 万 hm2 。这些品种在相应地
区种植一般均可达到优质中筋甚至强筋 2 级的国家标准 (表 3) ,有的甚至可加工出很好的面
包。但这些品种的大面积丰产性和平均筋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1213  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  长江上游高寒地带适宜栽培的有绵阳 82253、川育 12 等 ,长江
中下游有皖麦 33、安农 8455 等 ,华南麦区有龙溪 18 ,这些品种种植面积较小。皖麦 33、安农
8455 在江苏淮南的泰州和宜兴种植其主要品质达到国标强筋一级 ,而且其烘烤品质均达到对
照金象粉、中优 9507 的水平 (见表 4) 。这表明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存在选育并种植一部分强筋
面包小麦品种的可能性。
表 4  淮南麦区种植的几个强筋品种品质指标
品种名称 地点 硬度 吸水率( %)
蛋白质含量
(14 %mb)
沉淀值
(ml)
湿面筋
(14 %mb)
形成时间
(min)
稳定时间
(min)
面包重量
(g)
面包体积
(cm3) 评分
CK1 中优 9507 6010 1615 5310 3818 810 1415 15514 705 8110
CK2 金象粉 1410 3514 2913 1215 1410 16015 750 8210
安农 8455 宜兴 6718 6115 1415 4611 2918 7310 1113 16214 770 8510
中优 16 宜兴 7216 5915 1618 5716 2414 1115 2315 16018 775 8815
安农 8455 泰州 6815 6211 1317 4510 2415 115 1111 16214 695 8115
皖麦 33 泰州 7015 5916 1419 4715 2418 2015 3012 15414 750 8613
国标强筋 1 级 ≥62 ≥15 ≥36 ≥10 ≥750 ≥80
国标强筋 2 级 ≥60 ≥14 ≥32 ≥7 ≥700 ≥80
21214  苗头品系  近年来 ,通过系统的品质改良 ,育成一批丰产性与品质都很突出的苗头品
系。上游中筋品种 (系) 有绵阳 MS1、川麦 SW8188、川育 5876926、渝 9427 ,弱筋品系有绵阳 962
12 ;长江中下游有中强筋小麦品系扬 982161、扬 002139、扬 002126、安农 98108、安农 92484、皖
9120 ;弱筋小麦品系有扬 97265、扬 002118。有的新品系品质十分突出 ,如安农 922484 和安农
98108 ,除湿面筋含量外其余主要指标均达到国标强筋 2 级 (表略) ,在区试中分别比对照增产
8186 %和 10 % ,是两个丰产性与优质中强筋结合得很好的品种。扬 97265 与扬 002118 品质指
标达到国家弱筋专用小麦标准。扬 97265 于 2002 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定名为扬麦 13 ,在
同时参加的江苏省弱筋组区试中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6181 %。扬 002118 参加国家区试和江苏
省区试 ,在 2002 年江苏省弱筋组区试中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9131 %。这两个品系被列为国家
弱筋小麦品系繁育基地和农业部小麦优势产业基地选用品种。
3  展  望
311  小麦育种的方向
以市场为导向、国民经济发展形势为依据 ,远近结合 ,统筹构思。南方小麦在近期内 (1~2
个 5 年计划内)应使小麦品质得到全面改良 ,育成一批中强、弱筋配套的小麦品种 ,完全代替进
口小麦 ,甚至可以部分出口至亚洲的一些小麦进口国家和地区 ,如日、韩、台、印尼等 ;从长远
看 ,育种目标仍应以高产、低耗、优质为基本目标 ,注重产量结构 ,理想株型、光合效率、抗病、抗
虫、抗逆 ,提高肥水利用率的育种。
31111  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  目前全国小麦总消费量约 111 亿 t 中 ,商品小麦约 4000 万 t ,
651 核 农 学 报 17 卷
其中 15 %即 550 万 t (200 万 t 制面包、350 万 t 制饼干、糕点用)用于制作强筋与弱筋食品 ,其余
85 %均用于制作中强筋与中筋的面条、饺子、馒头等。因此 ,我国南方麦区应该根据自然条件
和市场需求把育种目标定位在以优质中强筋与弱筋两类小麦为主 ,这是因为 : (1) 南方麦区适
宜种植弱筋小麦的面积在 100 万 hm2 左右 ,约占南方麦区小麦面积的 15 % ,其余均适宜栽培中
筋和中强筋小麦 ,这样的比例基本符合市场需求。(2)中强筋小麦在遇到不利的气候或栽培条
件时 ,可能变为中筋类的品质 ,这样正好满足市场对大量中筋、中强筋小麦的需求。
这里所讲中强筋小麦指标就是指国标强筋 2 级的指标 ,目前实际上一部分品种已接近这
一标准 ,但就多数品种而言应着力于提高面筋蛋白的质量。优质谷蛋白亚基 5 + 10、23 对提高
面团强度和弹性有积极的正向作用[4 ,5 ] ,中强筋小麦除要注意改良面筋蛋白的质量外 ,还应十
分重视淀粉的品质改良 ,Wx 蛋白缺失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 ,提高淀粉的粘度[6 ] ,应培育 Wx 蛋
白缺失基因型的小麦品种 ,以改良小麦的淀粉品质 ,这将有利于是改善面条、饺子类食品的多
项品质指标。这是当前我国各地开展糯性小麦育种的主要应用内容之一。此外还应该注意与
面粉色泽有关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色素等的研究。
这里所说的弱筋小麦指标 ,就是国家弱筋小麦标准 ,但目前达标的弱筋小麦品种其弱筋品
质稳定性不够 ,气候与栽培条件的变动容易使其弱筋品质变劣 ,筋力上升。所以未来弱筋小麦
品质指标应更严些 ,蛋白含量应小于 10 % ,并且使面粉的延展性得到提高。
总之 ,小麦品质改良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 ,优质品种应该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或持平 ,
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广泛的适应性 ,这样的品种才能得到农民和加工企业的欢迎。
31112  抗性育种  南方麦区小麦生长后期多雨、高温、高湿易诱发小麦多种病害。小麦赤霉
病和白粉病一直是南方麦区的两大主要病害。近年来 ,小麦纹枯病和小麦黄花叶病毒病不断
蔓延扩展 ,并且危害日益严重。因此南方麦区应继续以抗病 (赤霉、白粉、纹枯、土传病毒、锈病
等) 、抗虫 (蚜虫) 、抗逆 (冻害、湿害、高温逼熟) ,抗倒 (适合规模农业机械作业) 为主要育种目
标 ,通过少施农药既省工节本又减少食品和环境污染 ,增加小麦的经济价值 ,是提高稳产性和
发展规模农业的必然要求。
31113  肥水利用率育种  肥料利用率高低是小麦遗传特性之一。例如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
心很注意提高小麦品种对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他们育成的普通小麦品种在施氮水平 0、75、150
和 300kgΠhm2 的条件下 ,1950~1985 年间籽粒产量和氮利用率的遗传增益相对值分别为每年
增长 111 %、110 %、112 %和 119 % ,而绝对值分别为 32、43、59 和 89kgΠhm2 。Veery 系及其后代
(包括 Kau、Ahile、Pastor 和 Baviacora 等)对氮和磷具较高的利用率 ,因而表现出生产同样数量的
小麦所需的土地和氮肥量越来越少[7 ] 。加强肥水利用率种质的鉴定筛选 ,选育肥水利用率高
的品种 ,减少肥料使用 ,将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也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312  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
当前 ,无论是传统育种还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都十分重视重要农艺性状的聚合研究 ,并提
出多种聚合育种方案 ,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案效果明显、效率较高。
传统育种一般都是以丰产性为主的综合性状改良 ,其实质就是人类利用各种种质 ,对杂交
分离群体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 ,使大量农艺性状朝着人类需要的方向集中的过程。
由于分离群体中性状变异不定向性和选择时环境因素的干扰 ,育种效率低 ,预见性差 ;滚动回
交与遗传标记结合进行性状聚合 ,其目标具体、预见性强、效率高 ,有利于传统育种 (杂交、回
交)与现代生物技术 (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的结合。
751 2 期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南方小麦育种
31211  滚动回交的效果  能摈弃供体亲本不良性状 ,获得轮回亲本大部分优良性状 :以我们
用滚动回交进行抗小麦白粉病育种为例 ,多数供体亲本农艺性状很差 :植株高、成熟迟、黄叶 ,
有些亲本如 TP114 回交早代结实性很差。通过回交和后代选择 ,这些不良性状均可以摈弃 (表
5) 。表中各育成品种 (系)是经过 3~8 次回交育成 ,它们的株高、成熟期、赤霉病抗性等与最后
一个轮回亲本很相似 ,不仅植株太高、成熟太迟等不良性状消失了 ,而且与供体亲本 TP114 回
交早代严重不实 (不实率 30 %~40 %)的缺陷也完全被排除了。
表 5  供体亲本及育成品种(系)农艺性状
名称 Pm 基因或来源 株高 (cm) 成熟期(月Π日) 抗赤霉病性 抗白粉病性 产量(kgΠ66617hm2) 比扬麦158 ±%ck ±% 备注
YumaΠ8Chancellor Pm4a 130~135 6Π4~5 MR2R3 扬麦 10 号 Pm4a 95 6Π1 MR HR 407134 1181 江苏省区试3 扬麦 11 号 Pm4a 93 5Π30 MR HR 319155 1175 江苏省区试
TP114 Pm2 + 6 140~150 6Π5~7 HR3 扬麦 12 号 Pm2 + 6 92 6Π1 MR HR 34011 214 国家区试
Compton 慢粉 95~100 6Π2 左右 MR MR3 扬 99G42 Compton 98 6Π2 MR HR 521 115 2000 年品比
92R175 Pm21 100~110 6Π1 左右 免疫3 扬 99G56 Pm21 101 6Π1 MR 免疫 536 413 2000 年品比
小白冬麦 地方品种 110 左右 6Π4~5 免疫2高抗3 扬 02G64 地方品种小白冬麦 93 6Π1 MR HR 437 616 鉴定圃
95 唐 568 来自“斯燕” 6Π2 MS HR3 扬 02G48 95 唐 568 103 6Π1 MR HR 452 1012 鉴定圃
BPM16 引自波兰Lael780 6Π1 R2HR3 扬 01G56 BPM16 97 6Π1 MR HR 44315 414 品比3 育成品种 (系)
表 5 中育成品种 (系)的最后轮回亲本均为扬麦 158 的优系 ,它们在一系列典型的数量性
状 (产量、熟期、品质)上和一些遗传基础复杂的性状 (抗赤霉病性) 都与扬麦 158 相似或更好 ,
特别是与丰产性很难结合的抗赤霉病性也能与扬麦 158 一样 ,达到 MR 水平 ,说明滚动回交有
效 ,育成品种 (系)农艺性状甚至可以超过轮回亲本。
育成一批优秀近等基因系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用滚动回交育成的一批综合丰产性超过
轮回亲本的近等基因系中 ,有从 Y·CΠ扬麦 5 号ΠΠ852854Π3 扬麦 1582 中选育出扬 932111 ,于 1998
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定名为扬麦 10 号 ;从 Y·CΠ扬麦 5 号ΠΠ852854Π3Π扬麦 1583 中选育出扬
96G25、扬 96G27 分别参加了江苏省、安徽省区试 ,其中扬 96G25 于 2001 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
定定名为扬麦 11 号 ;从 TP114Π扬麦 5 号ΠΠ85 - 854ΠΠ扬麦 1583 中选育出扬 95276 ,于 2001 年通过
国家品种审定定名为扬麦 12。上述品种由于在丰产性、品质、抗病性都比当前推广品种有所
改善 ,正在苏、皖两省淮南麦区大面积推广之中。上述 3 个品种 2002 年夏收面积合计 3313 万
hm2 ,累计面积 60 万 hm2 以上。
31212  性状聚合的育种体系 ———2 个步骤 ,3 个环节  分项转育和聚合提高是性状聚合的两
个步骤 ,分项转育是以滚动回交的方式把各目的基因分别转入综合丰产性好的农艺亲本中 ,形
成一系列带不同目的基因的农艺性状好的近等基因系 ;聚合提高是在携不同目的基因农艺性
状好的近等基因系间滚动回交 ,最后得到受生产上欢迎的聚合系 ———品种。聚合过程应该遵
循先转育后聚合或边转育边聚合的顺序 ,反之则行不通。在育种实践中 ,上述过程 ———分项转
育与聚合提高是同时进行、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是分项转育 ,每个性状都转育出
851 核 农 学 报 17 卷
一批农艺性状好的近等基因系 ,那么聚合提高则水到渠成。
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的选用以及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是聚合育种的 3 个重要环节。(1)
供体亲本的选用 :根据利于转育成功和安全的原则 ,供体亲本最好应用综合性状好的普通小
麦 ,其次用从近缘植物中用杂交方法转育过来的材料 ,再次才考虑用转基因材料 ,我国规定有
机食品不允许用转基因作物生产。(2)轮回亲本的选用 :各育种单位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成
果 ,把不同时期最好品种的最优选系作轮回亲本滚动回交 ,以确保回交后代综合丰产性处于最
好的水平 ,克服回交育种赶不上育种整体速度的缺陷。我们在抗白粉病回交育种工作中 ,一开
始用扬麦 5 号的最优系 ,接着第 2 年用当时综合丰产性突出 ,但高感白粉病的品系扬 85285 的
优系连续滚动回交 ,其后又用新育成的扬麦 158 及其相继育成的优系 91F138、92F101、93F8 等
作轮回亲本。(3)准确简便的性状鉴定方法 :目的性状的可靠鉴定是滚动回交的关键 ,直接鉴
定是最基本的鉴定方法 ,也是建立其它标记鉴定方法的基础。例如 :各种病害的发病率、严重
度等 ,籽粒品质的理化检验方法等 ,粒重的称重、株高的尺量等 ;其次要注意形态、生化、分子等
标记的利用 ,它们对于那些直接鉴定比较烦琐的性状或在开花后才能鉴定的性状则是必不可
少的技术。同时要注意针对一些具体性状特别是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糯性胚乳选育中 ,用 I22
KI 溶液染全糯 ×非糯的 F1 植株上收获的属于 F2 代的籽粒 ,可以在 95 %概率保证下获得 1Π191
的全糯籽粒 ,这就只要种植分离群体的 1Π191 即可 ,可大大节省科研成本。
回交过程中供选群体较小 ,单株选择并不严格 (后代优良农艺性状主要来自轮回亲本) ,这
就为应用价格昂贵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温室、夏繁加代 ,未成熟胚培养成苗技术 ,玉米花粉
诱导双单倍体等技术创造了条件 ,因此滚动回交有利于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 ,提高育种效率。
我们应该逐步使传统育种纳入聚合育种框架 ,将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充分地为育种
服务 ,使南方麦区 21 世纪的小麦育种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取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
[ 1 ]  世界银行. 中国的粮食安全.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 2 ]  朱希刚. 中国粮食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 3 ]  杨卫路. 粮油市场报. 20022329
[ 4 ]  张学勇 ,董玉琛 ,游光侠. 中国小麦大面积推广品种及骨干亲本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5 (3) :245~249
[ 5 ]  Hamer RJ , Weegls PL , Maraseille JP. Prediction of the bread2making quality of wheat : the use of HMW glutein2a subunit2based
quality scoring systems. J Cereal Sci . 1992 ,15 :91~102
[ 6 ]  Yamamori M , Quynh NT.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Wx2Al , B1 and D1 protein deficiencies on apparent amylase content and starch past2
ing properties in common wheat . Theor Appl Genet . 2000 ,100 :32~38
[ 7 ]  Ortiz2Monasterio J I , Sayer KD , Rajaram S ,et al . Genetic progress in wheat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under four nitrogen rates.
Crop Sci . 1997 ,37 :898~904
THE WHEAT BREEDING IN SOUTH OF CHINA UNDER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CHENG Shun2he  LU Guo2feng  ZHANG Bo2qiao  WU Hong2ya  LU Cheng2bin
(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the Lixiahe District , JAAS , Yangzhou Sub2center of
National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of P R China , Yangzhou , Jiangsu prov.  225007)
951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
2003 ,17 (2) :1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