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利用核辐射育成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扬稻6号



全 文 :利用核辐射育成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扬稻 6 号
戴正元 张洪熙 李爱宏 谭长乐 赵步洪
徐卯林 黄年生 刘晓斌 郭勋斌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扬州 225007)
扬稻 6 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稻 4 号与“3021”杂交 , F1 种子经60 Co2γ
射线辐照诱变 ,再经连续定向选育而成的中籼新品种。该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适
应性广于一体 ,是建设两高一优农业和生产无公害绿色稻米的理想品种 ,已在苏、皖、
鄂、豫等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关键词 :辐照突变系  水稻品种  扬稻 6 号
此文于 1999 年 7 月 26 日收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水稻育种家们正在重视并致
力于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 ,我所在高产、多抗育种的基础上 ,突出
优质与高产、多抗的有机聚合 ,并采用有性杂交与理化诱变等综合育种方法 ,育成了优、丰、抗
于一体的中籼新品种扬稻 6 号 ,已在苏、皖、鄂、豫等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1  选育经过
1986 年以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的扬稻 4 号为母本 ,优质、丰产品系 3021 为父本 ,进行有
性杂交 ,1987 年获 F1 代 ; F1 代种子经60Coγ辐照诱变 ,于 1988 年获 M1 代 ;连续 4 年 ,采用集
团法和系统谱法选择及室内米质鉴定 ,1992 年筛选出优良稳定株系 92108。1994~1996 年参
加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1997 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为扬稻 6 号。并于 1998~1999
年同时参加安徽、湖北、河南 3 省区域试验和安徽省的生产试验。
2  特征特性
211  植物学特征及生育期
扬稻 6 号苗期矮壮 ,繁茂性好 ,分蘖性中等 ,株高 115cm ,茎秆粗壮 ,地上部伸长节间 5 个 ,
总叶片数 17~18 张 ,穗长 24cm ,穗层整齐 ,熟相颇佳。一般成穗数 225 万/ hm2 左右 ,每穗总
粒 165 粒以上 ,结实率 90 %以上 ,千粒重 31g 左右。全生育期 145d 左右 ,为迟熟中籼类型。
212  主要特性
21211  产量水平高  1994 年本所丰产栽培试验 ,单产 912115kg/ hm2 ,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16172 %。1995~1996 年参加江苏省中籼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921115kg/ hm2 ,较对照扬辐籼 2
号增产 7121 % ,名列第一位。1996 年破格参加江苏省中籼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8579kg/ hm2 ,
较对照扬辐籼 2 号增产 7147 %。1995 年江苏兴化市连片种植 1218hm2 ,平均单产 1035010kg/
hm2 ,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1414 % ,最高单产 1102510kg/ hm2 。1996~1998 年在苏、皖、鄂、豫等
773 核 农 学 报 1999 ,13 (6) :377~379Acta A gricult urae N ucleatae Sinica
省大面积示范种植 ,单产均在 9000kg/ hm2 左右 ,最高单产达 11625kg/ hm2 。
21212  米质优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测中心测定 ,扬稻 6 号糙米率 8019 % ,精米率
7417 % ,米粒长宽比为 3 ,垩白度 5 % ,透明度 2 级 ,直链淀粉含量 1716 % ,碱消值 7 级 ,胶稠度
97mm ,蛋白质含量 1113 % ,其品质主要指标达部颁一级米标准。且米饭松散柔软 ,冷后不硬 ,
适口性好。1993 年扬州市农业局组织科研、教学、推广及种子等部门专家品尝鉴定 ,扬稻 6 号
综合评分达 96 分 ,分别较对照协优 63、汕优 63 高 28 分和 30 分。
21213  抗性强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 ,扬稻 6 号对白叶枯病致病型代表菌株 KS2626、
浙 173、GD1358 和 J S4926 均表现抗病 ,病级均为 3 级 ;对江苏稻瘟病强、中、弱 3 个致病类型中
的 ZA49、ZE3、ZG1 生理小种均表现高抗 ,病级为 R。另据中国水稻所和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
鉴定 ,扬稻 6 号耐热性和苗期耐冷性较强 ,耐性均为 3 级。该品种还具有高度抗倒能力。
21214  生育后期生理优势明显  据研究 ,扬稻 6 号齐穗至成熟期间绿色叶面积下降速度缓
慢 ,成熟期绿叶数仍有 313 张 ,比对照汕优 63 多 114 张 ;且光合产物积累速度快、生产量大 ,齐
穗期干物重比汕优 63 高 1316 %、成熟期高 1517 % ,齐穗至成熟净干物质积累量较汕优 63 高
2212 %。加之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的比率较高 ,因而在每穗粒数比汕优 63 多 3612 粒的情况
下 ,结实率仍高 7 个百分点 ,千粒重高 219g。
21215  配合力好  扬稻 6 号一般配合力强 ,不但是优良的常规中籼稻 ,而且是三系和两系杂
交稻及常规育种的优良亲本。江苏农科院以其作父本 ,配制的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 (原名
65002) 1999 年 4 月已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 ,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试项目 ;配制的红莲型
杂交稻粤优 938 通过江苏省区试进入省生产试验。本所以其作亲本 ,育成的优质中籼新品系
“98149”和“97127”均已参加省区试。
21216  适应性强  据 1996 年本所栽插密度 (秧龄 35d) 和肥料试验 ,扬稻 6 号具有较强的适
应性。1)栽插密度幅度宽 ,每公顷栽插 22153 穴、3010 万穴、3715 万穴和 4510 万穴 ,4 种密
度 ,其产量分别为 945414kg/ hm2 ,1010515kg/ hm2 ,985810kg/ hm2 和 979210kg/ hm2 。尽管密
度变幅很大 ,而产量变幅幅度却较小。2) 对肥料适应幅度宽 ,在每公顷施用纯氮 11215kg、
18715kg、26215kg 条件下 ,产量变幅为 932511~991810kg/ hm2 ,其变幅幅度不大。
3  栽培技术要点
通过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及大面积生产应用 ,该品种栽培上必须注意 3 点 :
1)适期早播 ,培育壮秧。一般掌握在 5 月上旬播种 ,秧龄 30~35d。水育秧一般秧田播种
量 18715~22510kg/ hm2 、旱育大苗播种量为 300kg/ hm2 ,大田用种量 3715~4510kg/ hm2 。水
育秧在秧苗二叶一心期喷施本所研制生产的秧苗生长健壮素 1500g/ hm2 ,矮化促蘖效果显著。
旱育秧采用本所研制生产的高吸水壮苗壮根种衣剂 (国家专利产品)旱育保姆、旱抛成功 ,可防
青枯和黄化死苗及病虫危害 ,矮化、促蘖、壮根、补素、增产。
2)栽足基本苗数 ,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公顷栽足 30 万穴 ,肥力水平低的田块栽足 3715
万穴 ,每穴茎蘖苗不少于 4 苗 ,确保每公顷基本苗 120~150 万。该品种为大穗型 ,需肥量较杂
交籼稻汕优 63 略高 ,一般施用纯氮 225kg/ hm2 左右 ,并配合施用磷、钾肥。在肥料运筹上 ,采
取“前重、中控、后稳”的原则 ,基面肥占 60 %、分蘖肥占 20 %、穗粒肥占 20 % (以保花增粒为
主) 。当群体苗数达到 225 万/ hm2 左右的够穗苗时 ,及时分次拷田 ,最高茎蘖苗控制在 330 万
873 核 农 学 报 13 卷
/ hm2 左右。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 ,收获前 1 周断水。
3)防病治虫 ,丰产增收。根据各生育时期病虫发生动态 ,坚持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
尤其要加强对螟虫和稻飞虱的防治 ,确保丰产丰收。
4  讨  论
1)有性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是选育水稻优良品种的有效途径。以高产、多抗的大面积
主栽品种与优质、丰产材料为亲本构成杂交组合 ,F1 代附加核辐射诱变处理 ,可拓宽遗传变异
范围、增加基因重组和突变类型 ,通过对后代的严格定向选择 ,能获得理想的目标材料。如扬
稻 6 号聚合了扬稻 4 号的高产、多抗、广泛适应性特性和 3201 优质、丰产等优点 ,突破了以往
育种上存在的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
2) 在育种工作中 ,创造和发展变异是选择的基础 ,而选择和利用变异则是实现目标的关
键。我们在扬稻 6 号的选育过程中 ,建立了严格定向筛选、逐代综合考评的选择程序 ,低世代
侧重筛选病虫抗性和品质 ,高世代侧重筛选产量性状 ,个体和群体协调评估 ,从个体看性状匀
称 ,从群体看分布协调 ,不断优化 ,综合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戴正元 ,等. 优质高产多抗中籼稻新品种扬稻 6 号. 江苏农业科学 ,1997 (4) :13~14
2  朱智伟 ,等. 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 世界农业 ,1999 (3) :19~21
YANGDAO 6 ———A NEW CULTIVAL WITH FINE QUAL ITY AND HIGH YIELD
DEVELOPED FROM THE STRAINS OF RICE IRRADIATED BY 60Co2γ RAYS
Dai Zhenyuan  Zhang Hongxi  Li Aihong  Tan Changle  Zhao Buhong
Xu Maolin  Huang Niansheng  Liu Xiaobin  Guo Xunbin
( L i xiahe Region A gricult ural Research Instit ute , Yangz hou  225007)
973Acta A gricult urae N ucleatae Sinica
1999 ,13 (6) :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