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HEAVY ION IMPLANTATION ON CROP MUTAGENESIS

不同能量重离子注入农作物的诱变效应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6) 012001205
收稿日期 :20052032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275090)
作者简介 :刘志芳 (19632)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博士 ,副研究员 ,从事作物诱变育种研究。Email : lzf311 @yahoo. com. cn
不同能量重离子注入农作物的诱变效应
刘志芳1  邵俊明1  唐掌雄1 ,2  施巾帼2
李文建3  颉红梅3  卫增泉3  李桂英1
(1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Π农业部农业核技术和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 ;
21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北京 100094 ; 3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用不同能量、不同注量的 MeV 级12 C离子束辐照玉米和冬小麦干种子 ,用 MeV 级16O离子束辐照冬
小麦干种子 ,研究其对 M1 代幼苗生长的影响和 M2 代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在一定离子通量 (注量)
下 ,所用注入能量范围内的离子束对幼苗造成的辐射损伤随辐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大。用 12~16MeVΠu
的12 C离子束辐照玉米和 8MeVΠu 16O离子束辐照小麦 ,对 M1 代幼苗造成的辐射损伤比贯穿能量 (45MeVΠ
u)下的辐射损伤明显加重。12 C离子束可以诱发玉米产生植株矮化、雄性不育、白化苗、多穗型等多种类
型变异 ,多数白化苗能够转绿并正常结实。12 C和16O离子束诱发冬小麦产生的早熟和矮杆突变最多 , 12 C
辐照冬小麦原冬 6 产生的早熟突变在辐照能量为 8MeVΠu、离子通量为 80 ×107Πcm2 时高达 1017 % ;矮秆
突变在辐照能量为 8MeVΠu、离子通量为 120 ×107Πcm2 时高达 7159 %。品种间的变异频率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 :玉米 ;小麦 ;重离子辐射 ;辐射能量 ;诱变育种
EFFECTS OF HEAVY ION IMPLANTATION ON CROP MUTAGENESIS
LIU Zhi2fang1  SHAO Jun2ming1  TANG Zhang2xiong1 ,2  SHI Jin2guo2
LI Wen2jian3  XIE Hong2mei3  WEI Zeng2quan3  LI Gui2ying1
(11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Π
Key Lab of Agricultural Nuclear Technology &Aerospace Breeding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Beijing  100081 ;
21 Institute for Application of Atomic Energy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94 ;
31 Institute of Moden Physics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Lanzhou , Gansu  730000)
Abstract :12 C ions with different energy (in MeV level) and flux were implanted into dry seeds of corn and winter wheat . 16O
ions with different energy were implanted into dry seeds of winter wheat . The radiation damage of M1 generation seedling and
mutagenic effects in M2 generation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in a certain energy level , radiation damage on M1
seedling increased with the energy increasing when the integral flux was given. And radiation damage for 12 C ion beam with an
energy of 12~16MeVΠu in corn , and 16O ion beam with an energy of 8MeVΠu in wheat were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at of ion
beam with penetration energy(45 MeVΠu) . The corn mutations induced by 12 C ion beam could generate various types , such as
dwarf , male sterility , albino , multi2ear , and most albinotic seedlings could turn to normal plants and set seeds. Earliness and
dwarf were the most frequent mutations found in winter wheat induced by the two type of ions , and in winter wheat Yuandong
6 , the earliness mutation frequency was up to 1017 % induced by 12 C ion beam with an energy at 8MeVΠu and integral flux of
80 ×107Πcm2 , and dwarf mutation frequency reached 7159 % induced by an energy at 8MeVΠu and integral flux of 120 ×107Π
cm
2 1 Variations of mutation frequencies were found among varieties of corn and wheat .
Key words :corn ; wheat ; heavy ion irradiation ; radiation energy ; induced mutation breeding
1 核 农 学 报 2006 ,20 (1) :1~5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诱变技术能使植物在原有遗传背景基本不变的情
况下出现性状变异 ,且突变性状稳定较快 ,从而加速育
种进程。诱变育种以其独特的优点成为常规育种的有
力补充和不可替代的育种手段。据不完全统计[1 ,2 ] ,目
前国际上已有 61 个国家利用诱发突变遗传操作技术
在 164 种植物上育成 2277 个品种 ,为农业生产做出了
重要贡献。在诱变育成的诸多品种中 ,采用60 Coγ射线
辐照育成的品种所占比例最高。尽管如此 ,诱发突变
的随机性和较低的有益突变频率一直困绕着国内外的
研究者 ,为了进一步提高诱变频率、创造特异新基因、
培育新品种 ,相继开展了同步辐射 (软 X) [3 ,4 ] 、离子束
辐射[5~7 ]和空间育种[8 ,9 ] 等新的诱变源和诱变方法的
研究 ,并取得了较好进展。重离子注入技术目前作为
一种新的诱变技术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多
种作物的诱变育种[10~15 ] 。但系统地研究辐射能量水
平与诱变效应相关性的报道还很少。本研究用不同能
量、不同通量的12 C和16O离子束对农作物干种子进行辐
照 ,探讨不同能量重离子对农作物的诱变效应 ,为提高
农作物诱变育种效率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用玉米稳定自交系 P133、吉 853 同一自交
穗经套袋授粉后的干种子 ,冬小麦品种原冬 6、京冬 8
和京 411 干种子为试验材料。
112  辐射处理
玉米和小麦种子的12 C和 16O离子束辐照是在兰州
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的辐照终端 HIRFL 上进行
的。种子处于室温和大气环境条件下 ,种胚朝向束流
方向排列 ,并被双面胶带粘贴在可旋转的样品盒上。
对玉米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的12 C离子束的初始
能量为 45MeVΠu ,用镍片作降能吸收片 ,获得 4、8、12、
16 和 45MeVΠu 5 个能量级与通量为 5 ×107 、10 ×107 、20
×107 、40 ×107Πcm2 ,共 20 个吸收剂量 ,每个处理的样
本量为 30 粒。
用 312MeVΠu 辐射能量 ,离子通量为 10 ×107 和 20
×107Πcm2 ; 8 和 16MeVΠu 辐射能量 ,离子通量为 20 ×
107和 120 ×107Πcm2 ;75MeVΠu 辐射能量 ,离子通量为 20
×107 和 40 ×107Πcm2 的 16O离子束及 8 和 16MeVΠu 辐
射能量下离子通量为 20 ×107 、40 ×107 、80 ×107 和 120
×107Πcm2 的12 C离子束对冬小麦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 ,
每个处理的样本量为 40 粒。
不同能量的12 C和16O离子束的 LET(传能线密度)
和近似射程列于表 1。
表 1  不同能量的12 C和16O离子束的水中射程与 LET
Table 1  Approximate range in water and LET for 12 C and
16O ion beam with different energy level
离子
ion
起始能量
initial energy(MeVΠu) 水中射程range in water (μm) LET(keVΠμm)
3 5510 41010
4 8315 33010
8 27110 19710
12C 12 55010 13010
16 93210 10710
45 599410 4515
75 1050010 3210
3 4110 71010
16O 8 20310 35010
75 900010 5510
113  M1 代幼苗的观察测量
辐照后的玉米和小麦种子及未经辐照处理的对照
置于室温 20 ℃~25 ℃下萌发并生长 ,7d 调查发芽率 ,
10d 进行苗高的测量和幼苗存活率的统计 ,计算苗高
的平均值并换算成相对苗高 ,观察幼苗叶绿素缺失情
况。
114  M2 代诱变效应的观察
M2 代用穗行法种植 ,以未经辐照处理的同一玉米
自交系后代 CK2 为对照 ,于田间进行出苗率调查及形
态学观察 ,选择与对照差异明显的突变体 ,并统计突变
频率。
2  结果与分析
211  不同能量的12 C和16 O离子束辐照对 M1 代幼苗生
长的影响
21111  M1 代幼苗死亡率  当注入的12 C离子能量为 4
~16MeVΠu 时 ,相应的注入深度约为 8315~932μm ,而
玉米种胚厚度约为 2000~2500μm ,离子束不能穿透 ;
辐照能量为贯穿能量 45MeVΠu 时 ,射程约为 6000μm ,
离子束从种胚中穿过。M1 代玉米幼苗死亡率与辐射
能量关系见趋势图 1。在相同注量的情况下 ,用注入
能量 4~16MeVΠu 辐照 ,幼苗死亡率随能量的增加而上
升 ,表明12 C离子束未穿透种胚时 ,玉米 M1 代幼苗的辐
射损伤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用贯穿能量 45MeVΠu
时 ,12 C离子束辐照造成的辐射损伤比较大的注入能量
12~16MeVΠu 时要小得多。
21112  M1 代幼苗相对苗高  M1 代玉米幼苗相对苗
高与辐射能量关系见表 2。在离子通量相同的情况
2 核 农 学 报 20 卷
图 1  M1 代玉米幼苗死亡率与离子能量的关系
Fig. 1  Relationship between lethal seedling rate
and radiation energy in M1 generation of corn
下 ,相对苗高随12 C离子束能量水平的增加而下降 ,表
明玉米 M1 代幼苗的辐射损伤随辐照能量的增加而增
大。但在能量为 16MevΠu ,离子通量为 20 ×107Πcm2 时
相对苗高的数据与上述规律不符 ,可能是由于在本处
理中只有 1Π5 的幼苗存活 ,死亡率高导致被统计样本
少造成的 ,但该能量致使幼苗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注
入能量的结果 ,可以证明上述规律的存在。用贯穿能
量 45MeVΠu 辐照时 ,12 C离子束造成的辐射损伤比用 12
~16MeVΠu 辐照时要小得多 ,甚至在辐射能量 45MeVΠ
u ,离子通量为 5 ×107Πcm2 时 ,玉米 M1 代幼苗相对高
度为 104 % ,出现刺激生长效应。
表 3  12 C和16O离子束辐射冬小麦种子对 M1 代幼苗生长的影响
Table 3  The influence on the M1 seedling growth in winter wheat seeds implanted with 12 C and 16O ion beams
离子
ions
能量 energy
(MeVΠu) 通量 fluence( ×107Πcm2) 原冬 6 Yuandong 6 京 411 Jing 411 京冬 8 Jingdong 8相对苗高relative seeding
height ( %)
条状叶绿
素缺失
c. h. d.
相对苗高
relative seeding
height ( %)
条状叶绿
素缺失
c. h. d.
相对苗高
relative seeding
height ( %)
条状叶绿
素缺失
c. h. d.
12C 8 10 100 - 100 - 100 -
20 3118 + 3013 + 3414 +
40 2311 + 2813 + 2517 +
80 1814 + 3113 + 3112 +
120 1712 + 3019 + 2512 +
312 10 9518 - 113 - 9814 -
20 8715 - 9613 - 8110 -
16O 8 10 100 - 100 - 100 -
20 2010 + Π - 1410 +
120 1719 + Π - - -
75 20 8010 - 8819 - 7316 -
40 3915 - 4010 - 3418 -
注 :“ - ”为无叶绿素缺失 ;“+ ”为有叶绿素缺失。
Note :“ - ”without chlorophyll deficiency ;“+ ”with chlorophyll deficiency. c. h. d : stripped chlorophyll deficiency.
表 3 中16O离子辐照小麦的结果也表明 ,75MeVΠu
的贯穿能量造成的 M1 代幼苗的生长抑制程度比
8MeVΠu 注入能量时幼苗生长受抑制的程度要轻。对
同一小麦品种 ,辐射能量为 8MeVΠu ,通量为 20 ×107Π
cm
2 时 ,16O离子束辐照使 M1 代幼苗苗高降低程度大
于相同情况下12 C离子束的作用 ,说明离子注入的情况
下 ,16O离子束造成的辐射损伤比同等情况下12 C离子束
的辐射损伤大。
表 2  12 C离子束注入玉米种子对 M1 代幼苗的相对苗高的影响
Table 2  The relative seedling height in M1 generation of
corn seeds implanted with 12 C ion with different energy
level and integral flux ( %)
能量 energy(MeVΠu) 通量 fluence ( ×107Πcm2)
5 10 20 40
4 9217 9913 8910 8019
8 6518 5017 4215 5613
12 3615 4515 2415 2313
16 4010 3113 5210 2118
45 10410 6815 6911 5410
注 :对照的苗高为 100 %。
Note : The seedling relative height of CK was set as 100 %.
21113  M1 代幼苗叶绿素条状缺失情况  由表 3 可
见 ,8MeVΠu 的16O和12 C离子束分别辐照冬小麦种子 ,M1
代幼苗第 1 叶片的主叶脉处均出现叶绿素条状缺失现
象 ,但在低能 312MeVΠu 和高能 75MeVΠu 时都没有观察
到叶绿素条状缺失现象。由于 16MeVΠu 的所有试验处
理的幼苗无一存活 ,因此未能对该辐射能量下的幼苗
叶绿素缺失情况进行观察。M1 代幼苗出现的叶绿素
条状缺失现象也在注入能量 8MeVΠu 和 12MeVΠu 的 12 C
离子束辐照玉米种子的试验中观察到。
212  MeV级12 C和16 O离子束辐照对 M2 代的诱变效应
21211  对玉米 M2 代的诱变效应  观察玉米 M2 代 ,发
3 1 期 不同能量重离子注入农作物的诱变效应
现12 C离子束可诱发玉米植株矮化、雄性不育、雌性不
育、全株不育、叶绿素缺失 (白化苗) 、多穗型、长穗型、
多穗行等多种类型变异 (见表 4) ,而且多数矮化突变
都伴随着育性的改变。在4~16MeVΠu注入能量辐照的
情况下 ,M2 代植株的变异频率与12 C离子束通量成正
比。在辐照能量为 4MeVΠu 通量为 40 ×107Πcm2 时 ,诱
发 M2 代产生了较高比例的雄性不育变异 (11165 %) ,
在辐照能量为 8MeVΠu , 通量为 40 ×107Πcm2 时 , 有 210 %的植株发生了多穗型变异 ,果穗由原来的 1~2个增加到 4~5 个 ,而且同一穗位上着生 3~4 个果穗 ;在 45MeVΠu 贯穿能量辐照的情况下 ,当离子通量为 5×107Πcm2 时诱发玉米自交系产生了 1118 %的多穗型变异 ;当离子通量为 10 ×107Πcm2 时可诱发 M2 代产生较多的叶绿素缺失突变 ,出现白化苗 ,而且一部分白化苗能够转绿并正常结实。
表 4  12 C离子束辐照玉米种子 M2 代突变类型和变异频率
Table 4  Mutant type and frequencies in M2 generation of corn seeds implanted with 12 C ion ( %)
能量 energy
(MeVΠu) 离子通量fluence( ×107Πcm2) 总变异频率totalmutation 矮化shorteningstraw 雄性不育male sterile 全株不育total plantsterile 白化苗whiteningseedling 多穗型polyear type 多穗行polyear2line 长穗型long ear type
4 5 5155 5155 1110 1110 0100 0100 0100 0100
10 5170 5170 0100 3165 0100 0100 0100 0100
20 7185 7125 2135 3115 0100 0100 0100 0100
40 13185 13185 11165 1110 0100 0100 0100 0100
8 5 1160 1160 0100 1160 0100 0100 0100 0100
10 6165 5135 4170 0165 0100 0100 0165 0100
20 8160 7175 6190 0185 0100 0100 0100 0100
40 9110 7110 4105 3105 0100 2100 0100 0100
12 1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40 5100 5100 0100 5100 0100 0100 0100 0100
16 10 5135 5135 0100 5135 0100 0100 0100 0100
40 7115 3105 0100 3105 0100 1105 0100 3105
45 5 4111 1170 1170 0185 0138 1118 0100 0100
10 4135 0100 0100 0100 4135 0100 0100 0100
20 2155 2155 0100 0150 0100 0100 0100 0100
40 2140 2140 1105 0160 0100 0100 0100 0100
21212  对冬小麦 M2 代的诱变效应  观察冬小麦 M2
代 ,发现12 C和16O离子束能诱发冬小麦在抽穗期、株高、
穗型、芒性、穗蜡和育性等方面产生多种类型变异。在
试验范围内 ,冬小麦的诸多变异类型中以早熟、矮杆等
有益变异最多 , 12 C辐照冬小麦原冬 6 产生的早熟突变
在辐照能量为 8MeVΠu、通量为 80 ×107Πcm2 时高达
1017 % , 秆突变在辐照能量为 8MeVΠu、通量为 120 ×
107Πcm2 时高达 7159 % ;M2 代总变异频率和有益突变
(早熟、大穗、矮杆)频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品
种间的变异频率也有差异 ,原冬 6 的总变异频率最高 ,
为 3114 %~ 2515 % ,京 411 的总变异频率最低 , 为
1125 %~3129 %。
3  讨论
高能离子束辐射是植物诱变、品种改良的有效方
法。刘振声等[10 ] 用 600MeVΠu 高能重离子 56 Fe 和
570MeVΠu 高能重离子40Ar辐照水稻 ,卫增泉等[11 ] 用 45
~75MeVΠu 高能重离子12 C辐照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
和植物均取得了较好结果。李文建[12 ] 、颉红梅等[13 ] 在
离子束辐照对冬小麦的生物学效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研究 ,包括14N 离子束注入辐照与贯穿辐照对冬小麦干
种子萌发的影响 ,不同能区的14 N、40 Ar、40 Fe 离子束辐
照对冬小麦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及诱变机理的研究 ,取
得了很大进展。我们的试验采用 45MeVΠu 以下的 MeV
级 12 C离子束和 75MeVΠu 以下的MeV 级16O离子束对诱
发玉米、小麦突变进行探讨也取得了较好的诱变效果 ,
出现了较高的突变频率和较宽的突变谱 ,而且12 C、16O
离子束辐照可引起 M1 代明显的生物损伤效应。在一
定通量下 ,M1 代幼苗的损伤效应与离子的辐射能量呈
现非线性关系。用 45MeVΠu 贯穿能量12 C离子束辐照
对玉米造成的辐射损伤比用 12~16MeVΠu 注入能量辐
4 核 农 学 报 20 卷
照小得多。唐掌雄等[3 ,4 ] 用质子和软 X 射线辐照冬小
麦种子观察到的 M1 代幼苗叶绿素条状缺失现象在本
试验中也观察到 ,这种现象与后代的遗传突变之间存
在何种关系尚需继续探讨。
李文建等[14 ]提出了离子束 Bragg 峰在麦粒中定位
的自由基探针技术 ,为小麦定点定位诱变提供了技术
支持。杨俊诚等[15 ]对7Li 离子注入小麦耔粒径迹的研
究表明 ,7Li 离子束在生物体中的注入深度与注入离子
能量有关。依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本试验中不同辐照
能量的12 C和16O离子束对玉米、小麦造成的辐射损伤程
度存在很大差异的结果 ,我们初步推断 ,离子注入深度
与生物体受到的辐射损伤程度及诱变效果存在一定的
相关性。
玉米属大粒种子作物 ,由于受辐照面积的限制 ,本
项研究中所用样本容量较小 ,只得到了初步的试验结
果 ,今后如果条件允许 ,应加大样本容量并在 16~
45MeVΠu 之间增加几个辐照能量的深入研究。尽管如
此 ,本研究结果仍然可以说明 MeV 级12 C离子束和 16O
离子束是农作物种子辐照诱变的有效技术方法 ,采用
适宜的辐射能量和离子通量是提高农作物辐射诱变效
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 1 ]  Maluszynski M K, Nichterlein L , et al . Officially released mutant
varieties2the FA)ΠIAEA database. Mutation Breeding Review ,2000 ,12 :1
[ 2 ]  Liu L , Van Zanten L , et al . Officially Realeased Mutant Varieties in
China. Mutation Breeding Review ,2004 ,14 :1~62
[ 3 ]  唐掌雄 ,等. 同步辐射 (软 X 射线、紫外线) 辐照农作物的生物效
应研究初报. 核农学通报 , 1995 ,18 (6) :260~262
[ 4 ]  唐掌雄 ,施巾帼 ,等. 同步辐射 (软 X、紫外线) 辐照麦类作物种子
的诱变效应. 核农学报 , 1998 , 12 (6) :321~326
[ 5 ]  余增亮 ,等. 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机理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1989 ,1 :12~16
[ 6 ]  唐掌雄 ,刘志芳 ,等. 重离子辐照冬小麦诱变效应的研究. 核技
术 ,2005 ,28 (1) :30~33
[ 7 ]  卫增泉 ,颉红梅 ,等. 重离子束在诱变育种和分子改造中的应用.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3 ,20 (1) :38~41
[ 8 ]  温贤芳 ,张 龙 ,等. 天地结合开展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核农
学报 ,2004 ,18 (4) :241~246
[ 9 ]  刘录祥 ,王 晶 ,等. 作物空间诱变及其地面模拟研究进展. 核农
学报 ,2004 ,18 (4) :247~250
[10 ]  刘振声 ,丘泉发 ,等. 加速重离子辐射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1 ,9 (3) :139~144
[11 ]  卫增泉 ,颉红梅 ,等. 重离子束在诱变育种和分子改造中的应用.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3 ,20 (1) :38~41
[12 ]  李文建 ,卫增泉 ,等. 氮离子束注入与贯穿小麦种子的生物效应
初步研究. 辐射研究与辐射生物学报 ,1995 ,13 (3) :167~169
[13 ]  颉红梅 ,卫增泉 ,等. 不同能区重离子束在小麦育种上的比较研
究. 核技术 ,1998 ,21 (10) :617~623
[14 ]  李文建 ,卫增泉 ,等. 重离子束的 Bragg 峰定位与麦粒的自由基探
针技术. 核技术 ,1996 ,19 (3) :130~132
[15 ]  杨俊诚 ,于伟翔 ,等. 16Li 离子束注入小麦的径迹的研究. 同位
素 ,2000 ,13 (4) :215~218
(上接第 26 页)
[ 2 ]  Zhu H , Muthukrishana S , Krishnaveni S , et al . Biolistic transformation
of sorghum using a rice chitinase gene. J Genet Breed , 1998 , 52 : 243
~252
[ 3 ]  Bhaskaran S , Smith R H. Enhance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Sorghum
bicolor from shoot2tip culture. In vitro Cell Dev Biol ,1988 , 24 : 65~70
[ 4 ]  Nahdi S , de Wet J M J . 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Sorghum Bicolor lines
from shoot apices. Int . Sorghum &Millets Newsletter , 1995 , 36 : 88~
90
[ 5 ]  Gould J , Devey M , Hasegawa O , et al . Transformation of Zea mays L.
using Agrobactium tumefaciens and the shoot apex. Plant Physiol , 1991 ,
95 : 426~434
[ 6 ]  赵天永 ,王国英 ,谢友菊. 用基因枪将 gus 基因导入玉米和小麦
的茎尖分生组织 (简报)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4 , 2 (2) : 93~
94
[ 7 ]  Gould J , Ulian E , Smith R. Transformation of petunia and corn plants
( Petunia hybrida and Zea mays) using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nd
the shoot apex. Biotechnol Agricult For , 1993 , 23 : 302~314
[ 8 ]  Fontana G S , Santini L , Caretto S , et al .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grain legume Cicer arietinum L (chickpea) . Plant Cell Rep , 1993 , 12 :
194~198
[ 9 ]  Park S H , Pinson S R M , Smith R H , et al . T2DNA integration into
genomic DNA of rice following Agrobacterium inoculation of isolated rice
shoot apices. Plant Mol Biol , 1996 , 32 : 1135~1148
[10 ]  吴关庭 ,胡张华 ,等. 农杆菌介导高羊茅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核
农学报 ,2005 ,19 (5) :340~346
[11 ]  Cheng X Y, Sardana R , Kaplan H , et al . Agrobacterium2transformed
rice plants expressing synthetic cryIA ( b) and cryIA ( c) genes are highly
toxic to striped stem borer and yellow stem borer. Proc Nalt Acad Sci
USA , 1998 , 95 : 2767~2772
[12 ]  Rueb S , Hensgens L A M. Improved 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β2D2
glucuronidase activity in monocotyledonous plants. Rice Genet Newsl . ,
1989 , 6 : 168~169
[13 ]  Seetharama N , Sairam R V , Rani T S. Regeneration of sorghum from
shoot tip cultures and field performance of the progeny. Plant Cell ,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 2000 , 61 : 169~173
5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20 (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