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水稻新品种湘早籼20号的选育研究



全 文 :水稻新品种湘早籼 20 号的选育研究
朱校奇 庞伯良 万贤国 柳庆云 易卫平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 长沙 410125)
  湘早籼 20 号是采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 1 个迟熟偏早的高产
优质抗病早籼新品种。本文就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生
产示范表现等进行了叙述。并对湖南省水稻诱变育种的新进展、育种目标及选育方
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 水稻  诱变  品种选育
前    言
湘早籼 20 号 (原名湘辐 9121)系湖南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选育的 1 个迟熟偏
早的高产优质抗病早籼新品种。1992 年以来 ,该品种经省内多点试验、2 年省区试、1 年省生
产试验及 3 年省内较大面积示范种植 ,均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 ,生育期适中 ,适应性广 ,
深受广大农民欢迎。1995 年 1 月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至 1997 年 ,全
省累计推广 35 万多 hm2 ,1997 年获湖南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材 料 与 方 法
1985 年秋 ,我们在广西南宁以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系 842173 作母本 ,用γ
射线 400 Gy 处理的 IR8179247 的突变后代 (M3)作父本进行杂交 ,得杂交种子 18 粒 ,1986 年春
于长沙播种 ,得 11 棵秧苗 ( F1) ,成熟时混收种子。1987~1988 年春季于长沙、秋季于广西南
宁 ,2 年 4 代均进行多本种植 ( F2~F5) ,并于 1988 年秋在广西南宁选到 1 个表现很好的单穗 ,
1989 年春于长沙进行多本种植 ( F6) ,表现早熟、米质优良、综合性状好、后期落色好。1990 年
单本种植小区测产 ,1991 年进行品比试验 ,1992 年进行省内多点试验 ,1993 和 1994 年参加省
区试 ,并于 1994 年组织生产试验。此外 ,从 1992~1994 年我们还进行了 3 年较大面积的试种
示范试验。
研 究 结 果
(一)产量及生育期
1990 年单本小区测产 ,折合产量 7719kg/ hm2 ,比对照浙辐 802 增产 19145 % ;1991 年品
比试验 ,亦比浙辐 802 明显增产 ,平均单产 6612kg/ hm2 ,1992 年进行省内多点试验 ,全省 8 点
平均单产 667915kg/ hm2 ,比浙辐 802 增产 11129 % ,全生育期平均 10918d ,比浙辐 802 偏长 ,
比湘早籼 1 号短 416d。1993 年、1994 年参加省区试 ,全省平均单产分别为 6489kg/ hm2 、
632 核 农 学 报 1998 ,12 (4) :236~238
Acta A gricult urae N ucleatae Sinica
685015kg/ hm2 ,两年平均单产 667015kg/ hm2 ,与湘早籼 1 号相当 ,全生育期分别为 11317d 和
10716d ,分别比湘早籼 1 号短 217d 和 512d (仅比中熟早籼湘早籼 13 号长 117d) ,两年平均比
湘早籼 1 号短 3195d。1994 年参加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 681115kg/ hm2 ,比湘早籼 1 号增产
3107 % ,日产量 4112kg ,比湘早籼 1 号增加 7101 % ,全生育期比湘早籼 1 号短 4d ,在湖南属迟
熟偏早的早籼品种。
(二)主要特征特性
湘早籼 20 号株高 90cm 左右 ,株型较紧凑 ,叶色浓绿 ,叶鞘、叶缘无色 ,叶片直立 ,剑叶角
度小 ,为半叶下禾。分蘖力中等 ,成穗率较高。穗呈弧形 ,穗长 1915~2315cm ,每穗总粒数平
均 87 粒 ,结实率 87 %左右。谷粒呈长粒形 ,谷壳黄色 ,稃尖无色、无芒 ,千粒重 2517g。生育期
适中 ,在湖南作早稻栽培 ,全生育期 110d 左右 ,在双季稻区 ,有利于早晚两季搭配 ,夺取双季丰
收。抗逆性好 ,经鉴定 ,表现为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纹枯病轻 ,后期落色好 ,成熟时黄丝亮
秆。米质优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测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谷化分析室和湖南省水稻研
究所米质分析室测定 ,3 次结果平均 :糙米率 8014 % ,精米率 7212 % ,整精米率 5316 % ,垩白粒
率 917 % ,垩白大小 1016 % ,粒长宽比 3∶4 ,碱消值 6 级 ,胶稠度 50mm ,直链淀粉含量 2416 % ,
蛋白质含量 1011 %。主要指标达到省、部级优质米标准。其食味清香可口 ,柔软而不粘 ,适合
湖南多数消费者的口味。适应性广 ,在湖南各地均可种植 ,江西、湖北、四川、安徽等省也已引
种推广 ,特别适合中等肥力水平下种植。
(三)生产示范表现
湖南省韶山市于 1992 年引种湘早籼 20 号 ,表现高产、抗病 ,1994 年扩种到 140hm2 ,经湘
潭市农业局、科委、统计局等单位联合测产 ,平均单产 7053kg/ hm2 。攸县市上坪乡 1993 年种
湘早籼 20 号 614hm2 ,平均单产 6765kg/ hm2 ;1994 年攸县良种场繁殖种子 80hm2 ,种子迅速扩
散推广。岳阳县柏祥镇 1992 年从我所引种湘早籼 20 号 ,比同熟期的对照品种增产 10 % ,
1993 年种植 7hm2 ,平均单产 6360kg/ hm2 ,而其它感稻瘟病的品种减产严重 ,收成很差。1994
年该镇扩大种植到 270hm2 ,外地乡镇引种了 260 多 hm2 ,1995 年推广到 1067hm2 ,占当地早稻
面积的 60 %左右 ,1996 年全镇种植 1400hm2 ,占该镇早稻总面积的 70 %。
(四)栽培技术要点
湘早籼 20 号适宜于作早籼中迟熟栽培 ,与双季杂交晚稻和高产常规晚稻相搭配 ,有利于
双季获高产。在湖南作早稻栽培 ,一般 3 月底至 4 月初播种 ,地膜覆盖 ,大田用种量 105kg/
hm2 ,播植密度 13 ×20cm ,或 17 ×20cm ,每蔸 5~6 苗。插足基本苗 ,以增加有效穗数 ,提高产
量。该品种作晚稻种植 ,宜在 7 月 8 日左右播种。施足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 ,早施追肥 ,增施磷
钾肥 ,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提高成穗率。以中肥水平种植最为适宜 ,不要偏施氮肥 ,以免倒伏。
注意防治病虫害。谷粒黄熟时 ,叶片仍为青绿色 ,应及时收割。
讨    论
(一)关于湖南省水稻辐射育种的新进展
诱变育种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育种手段 ,已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
粮食作物 ,其中辐射诱变育种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八五以来 (1991~1997 年) ,湖南省
直接或间接利用诱变因素育成的水稻品种 (组合) 就有 27 个 ,这些品种 (组合) 是指通过了省、
732 4 期 水稻新品种湘早籼 20 号的选育研究
地 (包括地级市)两级审 (认)定的。其中包括湘早籼 20 号在内的 21 个常规水稻品种中 ,直接
应用诱变因素 (主要是γ射线)育成的和间接育成 (主要是与突变体杂交) 的品种数大致各半、
平分秋色。7 年来全省通过省级审定命名的水稻品种 (组合) 共有 50 个 ,其中利用诱变手段育
成的有 13 个 ,占 26 %。它们分别是 :威优辐 26、威优晚 3、汕优晚 3、湘早籼 10 号、湘早籼 11
号、湘早籼 16 号、湘早籼 18 号、湘早籼 19 号、湘早籼 20 号、湘早籼 21 号、湘早籼 23 号、湘晚
籼 5 号和湘晚籼 7 号。展示了全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长足进展 ,同时也充分说
明辐射诱变育种是行之有效的育种途径之一。
(二)关于育种目标和选育方法问题
目前 ,水稻育种的起点已经很高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难度很大 ,而要解决水稻
品种 ,特别是早稻品种丰、优、抗的矛盾 ,集三大优点于一身 ,更是难上加难 ,这一点已成为当前
育种界的共识。因此 ,要选育一个影响大、覆盖面广的品种是很不容易的。从 60 年代至今 ,南
方稻区早稻大面积推广的良种如广陆矮 4 号、浙辐 802、原丰早、竹系 26、湘矮早 9 号、湘早籼
13 号等大部分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 3 者兼顾的高产型品种 ,但由于抗病性的退化和人们
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些品种不可能“超期服役”[3 ] 。因此 ,能集丰、优、抗于一体的品种
是大势所趋 ,但由于播种面积日趋减少 ,产量仍要排在首要位置。湘早籼 20 号由于具有高产
稳产、生育期适中 ,抗性好、米质优、后期落色好、不早衰等优点 ,较圆满地解决了丰、优、抗的矛
盾 ,所以该品种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辐射与杂交相结合选育新品种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育种新方法 ,通常的作法是辐
照杂交组合不同世代的种子[1 ,2 ] 。但湘早籼 20 号是先对杂交亲本之一进行辐照处理 ,使之产
生突变 ,然后取尚未稳定的后代 (M3 具有米质优、抗性好的特点) 作父本、与另一亲本 (丰产性
好的新品系)杂交后选育而成的。在选择方法上 ,我们采取按组合混收种子、经南繁北育加速
世代至 M8 F5 才开始选择 ,同时 ,选择以穗为单位进行 ,以加速进程 ,减少工作总量 ,提高选择
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万贤国等. 提高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效果的研究 ,中国核科技报告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3
2  唐传道等. 杂交水稻新组合威优晚 3 的亲本选育及应用技术 ,核农学通报. 1987 ,18 (1) :1~4
3  段传嘉等.“八五”期间常规水稻育种进展 ,作物研究 ,1997 ,11 (1) :29~31
MUTATION BREEDING OF NEW RICE VARIETY
“XIANZAOXIAN No. 20”
Zhu Xiaoqi  Pang Boliang  Wang Xianguo  Liu Qingyu  Yi Weiping
( Hunan Instit ute f or A pplication of A tomic Energy in A gricult ure , Changsha , 410125)
832 Acta A gricult urae N ucleatae Sinica
     1998 ,12 (4) :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