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9 9 1 5年第 3 卷第 2期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
— 剪刀股对抗烟碱引起遗传物质损伤的诱变效应蒲明秋 毛飞鹏
本文用剪刀股之提取物研究其对抗烟碱引起的 理后的蚕豆根尖 0 .c s m左右 ,醋酸酒精固定 5 小时 ,
致癌作用 。 本次试验亦证实了烟碱可致癌 (致蚕豆根 蒸馏水冲洗后入 SN 盐酸水解 1 . 5 小时 , 蒸馏水冲
尖的细胞突变 ) 。 试验分三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 。 洗后入 eF ul g en 溶液染色 1 . 5 小时 。 蒸馏水冲洗后
实验第① L D M 组 。第②烟碱组 。第③ L D M 对抗烟碱 用两张载玻片将根尖压成薄片 , 凉干分开经纯酒精
组 。 对照组①蒸馏水 (阴性 ) 。 ②环磷酞胺 (阳性 ) 。 诱 脱水 ,二甲苯透明 , 中性树胶封固〔均 。
变剂的配制 : L D M 溶液 : 将采集的青棵植物剪刀股 显微镜下观察 ,每片观察 1 0 0 0 个细胞 的微核
用水提取并浓缩成干粉 (棕色 ) ,再用蒸馏水配制成 数 ,统计微核率 。本试验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
Zm g /ml
、
20 m g /ml
、
20 om g /m1 浓度的水溶液 。 烟碱 微核率差异显著 (P < 0 . 01 ) ,说明试验体系可靠 。 在
溶液 : 用蒸馏水配制成 0 . Zm s/ m l 、 Zm g /m l 、 Z o m g / 试验组第① L D M 组诱发的微核率为 3%。 ,稍低于阴
ml 浓度的水溶液 。 环磷酞胺溶液 :用蒸馏水配制成 性对照组 3 . 6 编 ,说明 L D M 本身无致癌作用 。 第②
l林 g / m l 浓度的水溶液 。 选择粒大饱满的蚕豆泡涨后 烟碱组各浓度的微核率均 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统
在 20 ℃ 下催芽 ,待初生根生长约 cZ m 时 ,进行如下 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 (P < 0 . 0 1) 见表 1 。 且各剂
处理 。 用上述配制的各种诱变剂溶液同时放置 3 粒 量组之间的微核率 ,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浓度和
蚕豆 ,在 2 ℃培养 4 小时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同温 微核率之间呈现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 。第③ L D M 对
修复 24 小时 。 仅第③实验组先用三种 L D M 溶液培 抗烟碱组的微核率 4 . 6 %。明显低于烟碱诱发的微
养 4 小时 ,再用同样浓度的烟碱 Zm g /m1 溶液培养 刁 核率 46 编 (P < 0 . 01 )详见表 2 。 而接近于阴性对照
小时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同温修复 2 4 小时 。 切取处
表 1 三种浓度烟碱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
相 到 烟 碱 对 照 组
水一.02 0 m g / m -
微核率编
微 核 数
74
.
3士 6 . 6 7
( 8 2
, 79
,
6 2 )
Zm g / m l
4 6士 3 . 3 3
蒸 馏
3
.
6 6士 1 .
( 5 0
, 4 8 , 4 0 )
0
.
Z m g / m l
1 2士 3 . 0
( 2 0
,
5
, 1 1 ) ( 4
, 4 , 3 )
环磷酞胺
3 3土 3 . 6 7
( 3 9
,
3 2
, 2 8 )
表 2 三种浓度 L D M 对抗烟碱 ( Zm g /m l) 诱发的细胞微核率
剪 刀 股 对 照 组
水一.02 0 m g / m l Zm g / m l 燕 馏
微核率编
微 核 数
2 0 0m g / m l
9士 1 . 3 3
( 1 1
,
9
, 7 )
4
.
6 6士 1 . 3 3
( 3
, 7 , 4 )
4
.
6 6士 1 . 3 3
( 7
, 4 , 3 )
3
.
66士 1 .
( 4
,
4
, 3 )
环磷酞胺
3 3士 3 . 6 7
( 3 9
,
32
, 2 8 )
组 ,有力的证明 L D M 具有明显对抗烟碱引起的致
癌作用 。 试验结果表明 ,用 Zm g / m l 烟碱致细胞微核
率为 46 士 3 . 3 ,而以 Zm g / m l L D M 对抗之 , 出现的
微核率则为 4 . 6 士 1 . 3 ,微核率降低近 10 倍 ,证实
了剪刀股具有明显抑制由烟碱引起遗传物质损伤的
作用 。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吸烟是多种癌症 、 心血管
病 、 脑卒中死亡的危险因素 。 本次试验亦证实烟碱可
致癌 ,希望广大吸烟者尽快戒烟 , 以免增加患癌症的
机率 。 剪刀股可预防由烟碱引起的致癌作用 ,因此这
将使人们利用剪刀股的成分来预防吸烟危害人体健
康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 关于剪刀股对抗烟碱
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
参 考 文 献
祝庆蕃 ,等 . 蚕豆根尖细 胞微核试验 . 1 . 煤焦沥青水
悬液的诱变效应 . 遗传 1 9 8 9 ; 1 1 ( 2 ) , 7一 8
(收稿 : 19 9 4一 0 7一 06 修回 : 2 9 9 4一 12一 2 6 )
作者单位 : 河南 医科大学 (郑州 , 4 5 0 05 2)
DOI : 10. 16386 /j . cjpccd. i ssn. 1004 -6194. 1995. 02. 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