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PODS AND LEAVES BETWEEN DWARF MUTANT AND NORMAL SOYBEAN

矮秆大豆突变体叶片和豆荚生理特性的初步分析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7) 062562205
矮秆大豆突变体叶片和豆荚生理特性的初步分析
苍 晶1  李茫雪1  张 达1  王豫颖1  杨 阳1  郝再彬1  邱丽娟2
(11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 2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  要 :经NaN3 诱变获得大豆矮秆突变体 HK808 ,对其豆荚和叶片生理特性及其与原品种“东农 42”的比
较研究表明 :HK808 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低 ,但叶绿素 aΠb 比值变化不大 ;豆荚的叶绿素含量较
其对应叶片的含量低 ,且野生型的含量略高于突变体。开花结荚后突变体叶片蛋白质含量、SOD 活性逐
渐升高 ,脯氨酸含量下降 ,且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都低于东农 42 ;突变体的 SOD 活性高于东农 42 ;野生
型的 MDA 含量在鼓粒期以后增高 ,即结荚后期突变体叶片防御自由基伤害能力强。豆荚的蛋白质、脯
氨酸含量都与叶片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即前者不断增加 ,后者不断下降 ,且豆荚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
都低于叶片 ;HK808 豆荚的蛋白质含量比其野生型高。豆荚的 MDA 含量比叶片低 ,且东农 42 豆荚的
MDA 含量略高于 HK808 ,豆荚的 SOD 活性呈下降趋势 ,但比东农 42 叶片的活性高 ,表明豆荚的抗氧化
能力比东农 42 的叶片强。
关键词 :大豆 ;矮秆突变体 ;叶片 ;豆荚 ;生理特性
收稿日期 :2007202203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课题子项目 (2003AA207060 -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270841) ;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主任基金项目 (SB06A01)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C01 - 19)
作者简介 :苍晶 (19632)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博士 ,从事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Tel :0451255191723 ; E2mail : Cangjing2003 @1631com
通讯作者 :郝再彬 (19582) ,男 ,黑龙江哈尔滨人 ,教授 ,从事作物突变体育种及植物次生代谢研究。E2mail : haozaibin610 @1261com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PODS AND LEAVES
BETWEEN DWARF MUTANT AND NORMAL SOYBEAN
CANGJing1  LI Mang2xue1  ZHANG Da1  WANG Yu2ying1  YANG Yang1  HAO Zai2bin1  QIU Li2juan2
(11Life Science College ,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Harbin , Heilongjiang  150030 ;
21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ds and leaves between the normal soybean and its dwarf2mutant soybean HK808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mutant HK808 was induced from soybean dongnong 4 by NaN31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of leaves in the mutant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dongnong 4 , but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2aΠchlorophyll2
b changed little , and the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in pods was less than that in leaves of the same plant , but the cohlorophyll
content in dongnong 4 plant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utant . After florescence and pods2growing , the protein content
and the SOD activity of mutant leaves increased , however the praline content decreased , and both of them were less than that
of original plant . The SOD activity in the mutant wa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plant and the MDA content of the normal
was increasing after grain2drumming period , indicated in mutant leaves , the ability of defending the injury of free radical was
strengthened. Similar to the leaves in the mutant , content changing of protein and proline in pods performed the same trends ,
that protein content was increasing , proline content was decreasing , and both content of protein and praline in pods were less
than that in leaves , the protein content in pods of the mutant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plant . In addition , the MDA
content of pods had lower level than leaves , and for the mutant , this content was less than the normal . Although the SOD
activity showed a dropping trend , it remained higher than the normal , inducated that the mutant pods had stronger capacity in
defensing of oxidization.
265  核 农 学 报 2007 ,21 (6) :562~566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Key words :soybean ; dwarf mutant ; leafs ; pod ;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自美国 R L Cooper[1 ] 的大豆半矮秆密植栽培模式
(Solid - Seeded - Semi dwarf System) ,即“SSS”系统引进
以来 ,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在我国主要大豆生产区
得到广泛应用 ,该栽培模式可使大豆增产 20 %左右 ,
但推广应用的关键是要求大豆品种的株高在 40~
60cm[2 ,3 ] 。国内有关矮秆、半矮秆大豆的研究报道较
少 ,且主要集中于矮秆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模式的研
究[4~6 ] 。我们用 NaN3 对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 42 进行
化学诱变处理 ,获得 1 株矮杆突变体 HK808[7 ] ,其节间
距短 ,株高是野生型的 1Π2 ,经单株选育 ,连续 7 代自交
表现稳定遗传 ,成熟种子蛋白质含量比东农 42 高
2106 %[8 ] ,该突变体的获得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大豆种
质资源 ,为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大豆籽粒的重量累积绝大部分源于开花后的光合
产物 , 因此延缓开花后叶片的衰老 , 提高光合能力有
利于增加粒重[9 ] ,关于大豆开花后叶片衰老规律的研
究报道较少[10~12 ] 。豆荚作为叶片的同源器官 ,同样具
有光合能力[13 ,14 ] ,其发育进程及生理状态也会影响到
籽粒的重量。所以 ,研究大豆结荚期叶片和豆荚的衰
老规律对于高产栽培和高光效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
本文对矮秆大豆突变体 HK808 叶片和豆荚在结
荚成熟过程中的一些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比较 ,为开
展相关的理论及其推广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野生型大豆 ( Glycine max cv. ) “东农
42”及其 M7 突变体 HK808。2000 年对东农 42 用
1mmolΠL NaN3 进行诱变处理[7 ] ,M1 代种植 ,2001 年种
植 M2 群体 ,2002 年种成株系 ,经 2 次海南岛加代繁
育 ,于 2005 年获得品系 M7 ,从中随机选取种子作为试
验材料。
112  方法
2005 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实验实习基地种植
HK808 和野生型东农 42。采用小区对比相邻种植 ,行
距 65cm ,行长 10m ,株距 5cm ,5 行区。5 月 2 日播种。
从 7 月 6 日到 8 月 16 日 (即 R2 ~R6 期。R2 :开花盛
期 ;R3 :结荚初期 ;R4 :结荚盛期 ;R5 :鼓粒始期 ;R6 :鼓粒
盛期) ,约每 10d 取样 1 次 ,共取样 5 次 ,分别记为 R2 、
R3 、R4 、R5 和 R6 期。随机选取各材料第 9 节位的叶
片 ,用直径为 1cm 的打孔器打成圆片 ,混合后取样 ,测
定 113 中各项指标。样品栽培及取样均为 3 次重复。
1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采用丙酮法[15 ] ;蛋白质含量的
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 - G250 法[15 ] ;丙二醛 (MDA) 的测
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 [16 ] ;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比色法[17 ] ;脯氨酸含量的
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17 ] 。
2  结果与分析
211  突变体叶片和豆荚的叶绿素含量变化
不同生育期相同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
(表 1) ,HK808 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东农 42 ,为东农
42 含量的 77 % ,但叶绿素 aΠb 的比值则变化不显著 ,都
近似于 216∶1 ,这是因为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均减少。
同一材料豆荚的叶绿素含量均较叶片低 ,这与本
试验观察的豆荚同化细胞中的叶绿体数量少有关。8
月 6 日 ( R5 期) 取样的豆荚叶绿素含量达到较高值 ,
HK808 豆荚的叶绿素含量比东农 42 低 ,达到 1 %水平 ,
差异显著 (图 1) 。
图 1  HK808 和东农 42 叶片与豆荚的总叶绿素含量变化
Fig. 1  Comparis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between blades and pods
212  突变体叶片和豆荚的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变化
随着籽粒的成熟 ,大豆叶片和豆荚的蛋白质含量
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并且叶片的蛋白质含量明显
高于豆荚 ,这可能与叶片比豆荚含叶绿体数目多 ,形成
的光合产物多有关。从不同材料来看 , HK808 叶片的
蛋白质含量比东农 42 低 ,但其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却高
于东农 42[8 ] ,这或许与 HK808 叶片蛋白质向籽粒转
365 6 期 矮秆大豆突变体叶片和豆荚生理特性的初步分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 1  不同时期 HK808 与东农 42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in leaf between the HK808 and Dongnong 42
材料
cultivars
取材时间
date (mΠd) 叶绿素 chlorophyll (mg·g - 1FW)a b (a + b) aΠb
HK808
东农 42
Dongnong 42
7Π6 1. 269 ±0. 096 3 0. 466 ±0. 005 3 1. 735 ±0. 101 3 2. 723
7Π16 1. 080 ±0. 211 3 0. 422 ±0. 076 3 1. 502 ±0. 285 3 2. 558
7Π26 1. 174 ±0. 204 3 0. 454 ±0. 061 3 1. 627 ±0. 266 3 2. 589
8Π6 1. 079 ±0. 11733 0. 426 ±0. 048 3 1. 505 ±0. 15833 2. 529
8Π16 1. 083 ±0. 12733 0. 127 ±0. 05533 1. 521 ±0. 18133 2. 477
平均 average 1. 137 ±0. 755 33 0. 379 ±0. 04933 1. 578 ±0. 19833 2. 575
7Π6 1. 455 ±0. 132 0. 502 ±0. 039 1. 957 ±0. 171 2. 898
7Π16 1. 159 ±0. 175 0. 455 ±0. 079 1. 615 ±0. 255 2. 548
7Π26 1. 299 ±0. 088 0. 554 ±0. 042 1. 853 ±0. 117 2. 345
8Π6 1. 411 ±0. 219 0. 540 ±0. 073 1. 951 ±0. 292 2. 613
8Π16 2. 022 ±0. 183 0. 804 ±0. 063 2. 826 ±0. 230 2. 517
平均 average 1. 469 ±0. 159 0. 670 ±0. 059 2. 040 ±0. 213 2. 584
  注 : 3 和33分别表示在 5 %和 1 %水平上差异显著。
Note : 3 and33 mean ,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5 % and 1 % level , respectively.
移较多有关。R5 期 HK808 豆荚的蛋白质含量比东农
42 高 (图 2) ,但 R6 期则下降 ,这种下降可能与豆荚的
蛋白质向籽粒转移有关。
图 2  HK808 和东农 42 叶片与豆荚的蛋白质含量变化
Fig. 2  Comparison of protein content in
leaf and pod between HK808 and Dongnong42
HK808 和东农 42 的叶片和豆荚脯氨酸含量变化
规律基本相同 ,都呈下降趋势 ,且豆荚的脯氨酸含量低
于叶片 (图 3) 。HK808 叶片的脯氨酸含量比东农 42
低 ,但其豆荚的脯氨酸含量比东农 42 高 ,与两个品种
的叶片和豆荚的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相同。开花结荚
前期 (7 月 6 日到 7 月 16 日) ,东农 42 叶片的脯氨酸含
量升高 ,7 月 16 日 (R3 期) 以后开始下降 ,至 8 月 6 日
(R5 期)降到最低 ,此后又开始升高。叶片脯氨酸含量
下降 ,一方面可能与叶片蛋白质含量升高有关 ,另一方
面可能与其游离氨基酸被转移到籽粒中用于合成贮藏
蛋白有关。
213  突变体叶片和豆荚的MDA 含量变化 图 3  HK808 和东农 42 叶片与豆荚的脯氨酸含量变化Fig. 3  Comparison of proline contentin blade and pod between从 7 月 6 日到 7 月 16 日 ( R2 ~R3 期) ,叶片中MDA 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 ,7 月 16 日到 7 月 26 日 (R3~R4 期) ,叶片 MDA 含量逐渐下降 ,从 7 月 26 日 ( R4期)开始又逐渐升高 ,表明进入鼓粒期大豆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逐渐增多 ,叶片开始进入衰老 ;但 HK808叶片的 MDA 含量在 8 月 6 日到 8 月 16 日 (R5~R6 期)的下降明显低于东农 42。可见 ,HK808 的叶片后期抗氧化能力比原品种强。豆荚的 MDA 含量都较叶片低 ,并且东农 42 豆荚中 MDA 含量略高于 HK808 (图 4) ,可见 ,豆荚的抗氧化能力比叶片强 ,且 HK808 豆荚的抗氧化能力强于东农 42。豆荚的抗氧化能力强 ,对于减缓生育后期因叶片衰老而造成的光合能力下降有积极的作用。214  突变体叶片和豆荚的 SOD 比活力变化随着生育期的延续 ,豆荚的 SOD 活性变化都呈下降趋势 ,而叶片的 SOD 活力都呈上升趋势。HK808 叶片的 SOD 活性明显高于东农 42 (图 5) ,与 MDA 的变
465 核 农 学 报 21 卷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图 4  HK808 和东农 42 叶片与豆荚的 MDA 含量变化
Fig. 4  Comparison of MDA content in blade and pod
between HK808 and Dongnong42
图 5  HK808 和东农 42 叶片与豆荚的 SOD 比活力变化
Fig. 5  Comparison of SOD activity in blade and
pod between HI808 and Dongnong42
化趋势一致。这进一步证明 HK808 叶片的抗氧化能
力比东农 42 强。东农 42 豆荚的 SOD 活力较其叶片
高 ;HK808 豆荚的 SOD 比活力则较其叶片低。可见 ,
大豆不同品种的同一器官及同一材料不同器官的 SOD
活性变化都存在差异。
8 月 6 日~16 日 (R5~R6 期) ,HK808 的 SOD 活性
升高与其 MDA 含量下降相一致 ,表明 HK808 消除自
由基的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东农 42 ,这对于缓解大豆
开花后造成的叶片衰老具有积极的作用。
3  讨论
豆荚的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低于叶片 ,这一方面
与豆荚的叶绿素含量少导致合成的光合产物少有关 ;
另一方面 ,与豆荚和籽粒间的输导系统结构联系密切 ,
其光合产物易于输出有关。此外 ,叶片的蛋白质含量
升高与其脯氨酸含量降低相符合 ,表明结荚期叶片中
的氨基酸不断被用于合成蛋白质 ;但相对于叶片来说 ,
豆荚中的脯氨酸用于合成蛋白质的量较少 ,这能否说
明豆荚中的氨基酸形成后可以直接运往籽粒 ,而叶片
中的氨基酸形成后先合成蛋白质贮存在叶片里 ,然后
再输出到籽粒 ,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徐豹等[18 ]关于大豆蛋白质与其氨基酸组成的相
关性研究表明 ,多数氨基酸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 ,并
且认为提高蛋白质含量会导致大多数氨基酸含量降
低。孟祥勋等的分析表明[19 ] ,大豆蛋白质有 4 种氨基
酸 (甘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与蛋白质含量
无显著相关 ,另有 12 种氨基酸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
相关。本研究显示 ,大豆叶片与豆荚中 ,蛋白质和氨基
酸的含量呈负相关 ,与徐豹等研究结果相似。大豆光
合器官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是否与其籽粒
中两者的相关性一致 ,尚待进一步证实。
自由基的产生是导致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 ,如·O2
参与启动膜脂过氧化或膜脂肪脱脂作用[19 ] 。通常 ,细
胞内产生的活性自由基会受到其植物体产生的保护酶
调节与控制 ,在逆境胁迫下和衰老过程中这些保护酶
可清除过量的自由基 (如·O -2 由 SOD 清除 , H2O2 由
CAT和 POX等清除) ,维持代谢平衡 ,保护细胞的正常
结构 ,因而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忍耐、减缓和抗御逆境
胁迫 ,延缓植物器官的衰老过程 ;膜质过氧化作用的结
果导致积累 MDA。因此 ,MDA 和 SOD 是反映植物衰
老的重要生理指标。据报道 ,大豆进入鼓粒中期 ,叶片
的光合能力降低 50 %以上[21 ] 。本试验结果显示 ,随着
生育期的延续 ,大豆叶片的 MDA 含量逐渐升高 ,表明
随着籽粒的成熟 ,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含量逐渐升
高 ,叶片逐渐进入衰老 ,因而会导致光合作用下降 ;豆
荚的 MDA 含量始终低于叶片 ,表明该时期豆荚比叶片
的膜脂过氧化程度轻 ,这对于维持豆荚的光合作用 ,增
加光合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豆荚的 SOD 活性在结荚后期下降 ,但 MDA
含量也呈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 POX或 CAT活性在后期
升高有关[9 ] 。
突变体叶片的 SOD 活性显著高于原品种 ,原品种
的MDA 含量在鼓粒后期增高 ,表明结荚后期 HK808
叶片具有较强的防御自由基伤害能力。该突变体的获
得 ,为进一步培育抵抗逆境、延缓衰老、蛋白含量高的
大豆新品种提供了可参考的试验材料。
开花结荚后突变体叶片的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都
小于野生型 ,可能与其叶绿素含量低有关 ,也可能与其
叶柄短[8 ] ,积累的光合产物易于向籽粒输出有关。叶
柄连接茎和叶 ,在决定叶片角度、植株冠层结构以及同
化产物的运输和贮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2 ] ,是大豆
565 6 期 矮秆大豆突变体叶片和豆荚生理特性的初步分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群体合理的光合冠层分布 ,以截获更多光能 ,获取高产
的基础。因此 ,短叶柄大豆材料引入大豆育种 ,可以有
效提高单位面积种植密度 ,进而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
[ 1 ]  Cooper R L. Development of short - statured soybean cultivars. Crop
Science , 1981 ,21 :127~131
[ 2 ]  刘忠堂.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02 ,21 (2) :
117~122
[ 3 ]  何志鸿 ,杨庆凯 ,刘忠堂.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 哈尔滨 :黑龙
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 :188~200
[ 4 ]  齐 宁 ,刘忠堂 ,等. 美国矮秆半矮秆大豆的特性及育种利用. 作
物品种资源 ,1999 , (2) :45~46
[ 5 ]  胡喜平 ,郭 泰 ,等. 半矮秆大豆新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产量表现
及通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00 ,16 (5) :20~22
[ 6 ]  胡喜平 ,刘忠堂 ,等. 利用美国大豆资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育种的
研究. 大豆科学 ,2001 ,20 (3) : 209~214
[ 7 ]  郝再彬 ,吴东岚. 矮秆大豆突变体的获得. 核农学报 , 2004 , 18
(3) :204~206
[ 8 ]  苍 晶 ,于龙凤 ,张  达 ,等. 矮杆大豆突变体 HK11 结英期的一
些形态和生理特征. 中国粮油学报 ,2007 ,29 (2) :1~8
[ 9 ]  傅金民 , 张庚灵 ,等. 大豆开花后叶片衰老规律的研究. 西北植物
学报 , 2000 ,20 (5) :796~801
[10 ]  许长城 ,邹 琦. 大豆叶片旱促衰老及其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作物学报 ,1993 ,19 (4) :359~364
[ 11 ]  Crafts2Brandner S J . Phosphorus nutrition influence on leaf senescence in
soybean. Plant Physiol , 1992 ,98 (3) : 1128~1132
[12 ]  苍 晶 ,于龙凤 ,等. 大豆叶绿素缺失突变体 HS 821 的一些化学
特性. 核农学报 ,2007 ,21 (1) :9~12
[13 ]  李茫雪 ,王学东 ,等. 大豆豆荚与叶片的一些形态和生理特性比
较研究初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35 (6) :651~655
[14 ]  苍 晶 ,王学东 ,等. 大豆豆荚与叶片的光合特性比较. 中国农学
通报 ,2005 ,21 (2) :85~87
[15 ]  郝再彬 ,苍 晶 ,徐 仲. 植物生理实验技术. 哈尔滨 :哈尔滨出
版社 ,2004 :69~70 ; 123~124 ; 137~138 ; 144~145
[16 ]  中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305~306
[17 ]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
社 , 2000 :167~169
[18 ]  徐 豹 ,庄丙昌 ,等. 中国大豆主要生产品种蛋白质、脂肪及其组
分的相关性分析. 大豆科学 ,1988 ,7 (3) :175~184
[19 ]  孟祥勋 ,胡明祥. 大豆籽粒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成分的相关分析.
大豆科学 ,1987 ,6 (3) : 213~219
[20 ]  刘华山 ,孟凡庭 ,等. 土壤渍涝对芝麻根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
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41 (1) :45~47
[21 ]  王金陵 ,杨庆凯 ,吴宗璞. 中国东北大豆.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99 :301
[22 ]  许守民 ,苗以农. 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的研究———大豆叶片结构及
其发育的研究. 大豆科学 ,1988 ,7 (1) :35~39
(上接第 576 页)
[ 1 ]  丘元盛 ,周淑萍 ,莫小真 ,等. 水稻根联合固氮细菌的研究. 科学
通报 , 1980 ,25 : 1008
[ 2 ]  丘元盛 ,周淑萍 ,莫小真 ,等. 水稻根联合固氮细菌的研究 I. 菌种
的分离和鉴定. 微生物学报 , 1981 , 21 (4) :468~472
[ 3 ]  Okon Y. Azospirillum2plant associations. Boca Raton , FL , USA : CRC
Press , 1994 , P 1~175
[ 4 ]  董越梅 ,李久蒂 ,朱至清. 铵载体 (Amt) 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
2000 , 17 (1) : 39~45
[ 5 ]  Meletzus D , Rudnick P , Doetsch N ,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lnK2
amtB Operon of Azotobacter vinelandii . J Bacteriol , 1998 , 180 : 3260~
3264
[ 6 ]  Van Dommelen A , Keijers V , Vanderleyden J , et al . ( Methyl )
ammonium transport in the nitrogen2fixing bacterium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 J . Bacteriol , 1998 , 180 : 2652~2659
[ 7 ]  Tat R , Riccio A , Merrick M , et al . The Rhizobium etli amtB gene
encoding for an NH +4 transporter is down2regulated early during bacteriod
differentiation. Mol Plant2Microbe Interact , 1998 , 11 : 188~198
[ 8 ]  Sch¾fer A A ,Tauch W ,Jager J , et al . Small mobilizable multi2purpose
cloning vectors derived from the Escherichia coli plasmids p K18 and
p K19 : selection of defined deletions in the chromosome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ene , 1994 , 145 : 69~73.
[ 9 ]  Figurski D H , Helinski D R. Replication of an origin2containing
derivative of plasmid RK2 dependent on a plasmid function provided in
tra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979 , 73 : 1648~1652.
[10 ]  尤崇杓 ,王耀东 ,林 敏 ,等. 水稻接种耐铵型工程菌株的效应.
生物工程进展 , 1993 , 13 (6) : 43~46
[11 ]  林 敏 ,方宣钧 ,尤崇杓. 粪产碱菌与水稻的联合过程. 核农学
报 , 1993 , 7 (2) :98~104
[12 ]  Sonnhammer E , Eddy S , Birney E.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s and
HMM2profiles of protein domai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 1998 , 26
(1) : 320~322
[13 ]  Kelly D J , Thomas G H. The tripartite ATP2independent periplasmic
(TRAP) transporters of bacteria and archaea. FEMS Microbiol Rev ,
2001 , 25 : 405~424
[14 ]  Windgassen M , Urban A , and Jaeger K E. Rapid gene inactiva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FEMS Microbiol Lett , 2000 , 193 : 201~205
[15 ]  Christiansen2Weniger C , Van Veen J A. NH +4 2excreting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mutants enhance the nitrogen supply of a wheat host . Appl
Enion Microbiol , 1991 , 57 : 3006~3012
[16 ]  李永兴 ,董越梅 ,李久蒂. 联合固氮菌 Enterobacter gergoviae 5727 泌
铵突变株的分离和特性. 植物学报 , 1996 , 38 (7) : 563~567
[17 ]  Merrick M , Filser M , Elmerich C. The use of translocatabale genetic
elements to construct a fine2structure map of the Klebsiella pneumoniae
nitriogen fixation ( nif ) gene cluster. J Gen Microbiol , 1980 , 117 : 509
~520
665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7 ,21 (6) :562~56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