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ELECTING OF A NEW SOFT WHEAT VARIETY OF YANGFUMAI 2

优质弱筋小麦扬辐麦2号的选育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4) 052361203
优质弱筋小麦扬辐麦 2 号的选育
何震天 陈秀兰 韩月澎 王锦荣 杨鹤峰 柳学余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江苏 扬州 225007)
摘  要 :采用扬麦 158 与突变品系 129012 杂交 ,再经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
扬辐麦 2 号 ,其品质符合国家弱筋小麦标准 ,表现高产稳产 ,抗逆性强 ,千粒重高 ,后期熟相好 ,
适应长江中下游淮南麦区种植。
关键词 :弱筋小麦 ;新品种 ;杂交辐射诱变
SELECTING OF A NEW SOFT WHEAT VARIETY OF YANGFUMAI 2
HE Zhen2tian  CHEN Xiu2lan  HAN Yue2peng  WANGJin2rong  YANG He2feng  LIU Xue2yu
(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 Lixiahe District , Yangzhou , Jiangsu , 225007)
Abstract :A new variety Yangfumai 2 was developed by hybridization ( Yangmai158 ×mutation line 1-9012) and
irradiation. The flour quality of new variety meets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soft wheat , and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show stable high yield , high stress toloerance and high 10002grain weight .
Key words :soft wheat ; new variety ; irradiation and hybridization breeding
收稿日期 :2003205202
作者简介 :何震天 (1964~) ,男 ,副研究员 ,从事稻麦辐射育种研究。E2mail :yz. xxhg @public. yz. js. c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小麦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以弱筋小麦为原料制作的各种食品市场占
有率不断增加。我国每年约需 60 亿 kg 的弱筋小麦原料 ,其中 90 %左右依靠进口[1 ] ,长江中下游的沿
江、沿海以及丘陵地区 ,土壤沙性 ,保肥供肥能力差 ,适宜生产弱筋小麦 ,为农业部划定的唯一优质弱筋
小麦生产优势产业带。为提高优质小麦的生产 ,我们进行了优质弱筋小麦的选育和产业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990 年选用扬麦 158 与突变品系 1-9012 杂交 ,当年种植 F1 ,1991 年秋利用 300Gy 60 Coγ射线照射后
代干种子种植 M1 ,1992 年秋播种植 M2 穗行 ,1993 年秋播进入株系圃 ,选择优良抗病单株 ,经过筛选于
1996 年夏混收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升入 1996 - 1997 年度鉴定圃 ,其中扬辐麦 9798 农艺性状稳定、产量
表现突出 ,1997 - 1999 年度进行品比和多点鉴定 ,1999 - 2002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
试验 ,2000 - 2003 年度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2002 年和 2003 年分别通过江苏
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扬辐麦 2 号。
2  结果
211  扬辐麦 2 号的生物学特征及生育期
该品种春性 ,全生育期 214d ,与扬麦 158 相仿或略迟 1d ,幼苗直立 ,分蘖性强 ,发苗快 ,苗茁壮 ,主茎
163 核 农 学 报 2004 ,18 (5) :361~363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
11 张叶片 ,5 个伸长节间 ,株高 90~95cm ,穗长 815cm ,长芒白壳长方形穗 ,籽粒卵圆形 ,每亩 28~30 万
穗 ,每穗 40~42 粒 ,千粒重 42g ,抗寒性强 ,中抗梭条花叶病、白粉病、赤霉病 ,纹枯病轻 ,后期熟相好。
212  主要经济特征
21211  产量高  该品种 1999 - 2002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中间试验 ,产量居参试品种首位 ,区域试
验平均单产 630316kgΠhm2 ,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5118 % ,达极显著水平 ,生产试验平均单产 543115kgΠ
hm2 ,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6129 %。2000 - 2003 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小麦中间试验 ,产量也居第一 ,区
域试验平均单产 5092135kgΠhm2 ,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1162 % ,达显著水平 ,生产试验平均单产 468919
kgΠhm2 ,比对照一扬麦 158 增产 1213 % ,比对照二豫麦 18 增产 31158 %。在大面积的示范种植中 ,扬辐麦
2 号也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 ,2000 - 2001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邮司徒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种植
1217hm2 ,经有关专家验收 ,平均单产 6840kgΠhm2 ;大丰东坝头农场种植 7313hm2 ,经该场农业科测产验
收 ,实收单产 7746175kgΠhm2 ,比扬麦 158 增产 1714 %。
21212  品质优  扬辐麦 2 号籽粒粉质 ,皮色略淡 ,子粒饱满。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
中心和南京经济学院粮油食品检测中心检测 ,蛋白质含量为 11105 %和 11131 % ,湿面筋 1819 %和
2016 % ,形成时间 110min 和 118min ,稳定时间 113min 和 210min ,达到弱筋小麦国家标准 (见表 1) 。
表 1  扬辐麦 2 号历年品质检验结果
检测单位 检测时间 粗蛋白( %)
湿面筋
( %)
降落值
(S)
形成时间
(min)
稳定时间
(min)
软化度
(B. U. ) 评价值 送样单位
南京经济学院 2000 11131 2016 336 118 210 90 40
农业部谷物测试中心 (哈尔滨) 2001 11105 1819 110 113 125 36
弱筋小麦国标 GBΠT17893 - 1999 ≤1115 ≤2210 ≥300 ≤215 里下河农科所全国区试统一抽检
21213  适应性广  两年江苏省淮南麦区区试和生产试验表明 ,扬辐麦 2 号在大多数试点产量均比扬麦
158 增产 ,且达极显著水平 ;两年国家长江中下游麦区区试表明 ,在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河南等省 ,扬
辐麦 2 号产量均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湖北襄樊农科所 1998 - 1999 年度引入试种 ,亩产 47915kg ,比对照
鄂恩 1 号增产 2516 % ;说明扬辐麦 2 号适应性广 ,可适宜长江中下游淮南麦区种植。
21214  抗逆性较强  扬辐麦 2 号耐肥抗倒性强于扬麦 158 ,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为中感 ,梭条花叶病
为中抗 - 中感。据示范单位田间调查 ,该品种对条锈病 ,叶锈病 ,纹枯病和叶枯病具有较好的耐抗性。
扬辐麦 2 号抗寒性强 ,1998 年是严重的暖冬年 ,小麦生育进程大大提前 ,旺长现象严重 ,在新洋农场 ,该
品种尽管旺长 ,但冬前没有拔节 ,而同期的扬麦 158 已冬前拔节。2 - 3 月份的倒春寒 ,扬辐麦 2 号的冻
害明显轻于扬麦 158。高邮御甲农科站 1999 年 3 月对上年 10 月 18 日播种的扬州市小麦新品种进行冻
害比较试验 ,调查表明扬辐麦 2 号的冻害明显轻于其它品种 (见表 2) 。
表 2  扬州市小麦新品种冻害调查表( 1999 年 3 月)
品种 (系) 宁麦 8 号 宁麦 9 号 苏麦 6 号 扬麦 11 号 扬辐麦 2 号 95 - 8 95 - 7 扬麦 158CK
主茎冻死率 ( %) 4810 9410 100 86 43 95 62 94
大分蘖冻死率 ( %) 2813 6410 9810 69 28 53 41 75
3  讨论与结论
扬辐麦 2 号产量高、抗性强、品质达到弱筋小麦国家标准 ,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委员会审定 ,并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 2004 年主导推广品种。我们在扬辐麦 2 号的选育中 ,得出以下经验
和体会 :
(1)弱筋小麦的亲本选配十分重要 ,既要选择高产综合性状好的做亲本 ,但双亲中至少有一个应为
弱筋类型品种 ,如扬辐麦 2 号的其中一个亲本 1-9012 就是弱筋小麦扬麦 5 号的亲缘。另一个亲本扬麦
263 核 农 学 报 18 卷
158 具有高产综合性状好的优势 ,给后代选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背景环境 ; (2) 在选择中产量是基础 ,要
求有足够的穗数 ,穗型大小适宜 ,每穗粒数达到 40~45 粒左右 ,籽粒饱满 ,千粒重 42g 左右 ,后期熟相
好。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密度加大后穗粒数稳定的材料 ; (3) 鉴定工作中选择一个好的对照品种很重要 ,
我们一直坚持用原种级种子作对照 ,这样才能选择到大面积生产认可的新品种 ,同时还要加大多点示范
的力度 ,以鉴定品种的适应能力。(4)注重种性加工 , 新品种推广应用初期群体内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
变异 ,因此 ,扬辐麦 2 号育成稳定后我们就注重提纯复壮 ,使种性得到进一步优化 ,当品种审定后 ,优化
种会不断出来 ,可延长品种的应用时间 ; (5)重视弱筋小麦的调优栽培技术 ,弱筋小麦的湿面筋和蛋白质
含量受环境、栽培条件影响较大 ,强化区域性种植 ,在长江中下游的沿海、沿江、丘陵等沙性土壤地区 ,适
期早播 ,基本苗适宜 ,N、P、K搭配合理 ,肥料运筹注重基肥 ,控制追肥量 ,后期注重生产调节剂的应用 ,
以改善品质[3 ] 。
参考文献 :
[1 ]  陆成彬. 加强弱筋小麦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0 (2) ,188~189
[2 ]  GBΠT17892 - 1999 ,GBΠT17893 - 1999 ,主要粮食作物质量标准
[3 ]  潘永圣 ,王龙俊.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技术规范. 当代农业 ,2002 , (21) ,14~15
(上接第 360 页)
[ 1 ]  包慈华. 海岸红杉组织培养诱导完整植株的初步研究. 科学通报 , 1979 , 24 (7) : 321~323
[ 2 ]  单雪艳. 植物细胞培养与遗传操作.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440~448
[ 3 ]  范国强 , 翟晓巧 ,蒋建平 ,等. 不同种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林业科学 , 2002 ,38 (1) :29~35
[ 4 ]  范国强 ,翟晓巧 ,毕会涛 ,等. 金丝楸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 ,38 (4) :359
[ 5 ]  黄健秋. 马尾松成熟合子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科学通报 , 1995 , 40 (1) : 72~75
[ 6 ]  刘桂珍 ,梁国平. 巴西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 园艺学报 ,1997 ,24 (3) :303~304
[ 7 ]  施士争 ,等. 泡桐组织培养系统性研究初报. 江苏林业科技 ,1995 ,22 (3) :20~22
[ 8 ]  唐巍 ,欧阳番 ,郭仲琛 ,等. 火炬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林业科学 ,1993 ,4 (3) : 115~119
[ 9 ]  王影 ,黄敏仁 ,陈道明 ,等. 小叶杨原生质体培养植株再生及其同工酶变化. 林业科学 ,1995 ,31 (4) : 310~318
[10 ]  王善平 ,许智宏 ,卫志明 ,等. 毛白杨的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中国科学 (B 辑) ,1990 ,1260~1263
[11 ]  卫志明 ,许智宏 ,许农 ,等. 悬铃木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植物学报 ,1991 ,33 (11) : 813~818
[12 ]  卫志明 ,许智宏 ,许农 ,等. 桑树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2 ,28 (4) :248~249
[13 ]  卫志明 ,镰田博·原田宏.  Ê (Paulownia fortunei) の∂ Í ¨ Œ の植物体再生. 植物组织培养 ,1991 ,8 (2) :111~113
[ 14 ]  Becwar M R , Nagmani R ,et al . Initiation of embryogeni cultures and somatic embryos development in loblolly pine. Can J For Res , 1990 ,20 :810
~81
[15 ]  Hakman I , Fowke L C.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cea glaua and Picea mariana. An J Bot , 1987 , 65 : 656~659
[16 ]  Julie A. Techniques for enhanced release of leaf protoplast in Populus. Plant Cell Reports , 1986 , 5 :284~287
[17 ]  Laine E & David A.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immature embryos and protoplast of Pinus caribaea. Plant Sci , 1990 ,69 :215~224
[18 ]  Schenk R U & Hildebrant A C. Medium and techniques for induction and growth of monocotyledonous and dicotyledonous plant cell cultures. Can
J Bot ,1972 , 50 :199~204
[19 ]  Sticklen M B.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of Ulmus ×Pioneer. Plant Science ,1986 ,47 :29~34
[20 ]  Von Arnold S & Woodward S. Organpgenesis and embryogenesis in mature embryos of Picea sitchensis. Tree Physiol ,1988 ,4 :291~300
[21 ]  范国强 ,蒋建平 ,贺窑青 ,等. 悬铃木体外高效植株再生系统建立. 园艺学报 , 2003 ,30 (2) :236~238
[22 ]  程林梅 ,孙毅 , 刘少翔 ,等. 大豆不同外植体植株再生的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88 ,20 (2) :21~24
[23 ]  程林梅 ,孙毅 , 岳焕荣. 大豆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01 ,2 (1) :66~70
363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
2004 ,18 (5) :36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