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0, 24 (1) : 0001~0006
Journal of N uclear Agricu ltura l Sciences
文章编号 : 100028551 (2010) 0120001206
浙粳 22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特征及其基因定位
陈萍萍 1, 2 叶胜海 2 赵宁春 2 陆艳婷 2 刘合芹 2 杨 玲 1 金庆生 2 张小明 1, 2
(1.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1)
摘 要 :在浙粳 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 ,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
分析表明 ,该突变性状由 1对隐性核基因 spl ( t)控制。利用 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与珍汕 97B
杂交构建的 F2 群体进行基因定位 ,把 spl ( t)基因定位在第 12号染色体短臂端的着丝粒附近 ,位于 SSR
标记 RM7195与 RM27929之间的 0. 8cM区间内。锥虫蓝染色检测结果表明 spl ( t)类病斑的形成和发
展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 ,这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 H2 O2 氧迸发而致。突
变体经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鉴定 ,表明该突变体的抗病性与野生型品种浙粳 22相仿。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遗传定位
CHARACTER ISTICS AND GENET IC M APP ING O F A L ES IO N M IM IC M UTANT
sp l ( t) IN J apon ica RICE VAR IETY ZHEJ ING 22
CHEN Ping2p ing1, 2 YE Sheng2hai2 ZHAO N ing2chun2 LU Yan2ting2
L IU He2qin2 YANG L ing1 J IN Q ing2sheng2 ZHANG Xiao2m ing1, 2
(1. College of Chem istry and L ife Sciences, Zhejiang N orm al U niversity, J inhua, Zhejiang 321004;
2. Institu te of Crop and N uclear Technology U tiliza tion, Zhejiang A cadem y of Agricultura 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310021)
Abstract:A lesion m im ic mutant, obtained by radiation mutagenesis on the seeds of a japon ica rice variety Zhejing 22,
exhibited a lesion m im ic phenotype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stag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named spl ( t) . Relying on simp le sequence
repeat ( SSR) and recessive class analysis method to map the spl ( t) gene with a F2 population was constructed by
crossing the mutant spl ( t) with Zhenshan 97B. spl ( t) was mapped in the interval of 018cM between RM7195 and
RM27929 near centromere region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12. B lue trypan dy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lesion
m im ic trait of the mutant was caused by the p rogrammer cell death. Further study showed that the p rogrammer cell death
was caused by H2 O2 oxidative burst. By inoculation of bacterial leaf blight and blast strains, the resistances of the
mutant were sim ilar to the wild variety Zhejing 22.
Key words: rice; lesion m im ic mutant; genetic mapp ing
收稿日期 : 2009203227 接受日期 : 20092102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771330)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Y3080479、Y3080492)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 082022
05) ,农业部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核技术农业应用”项目 (200803034)
作者简介 :陈萍萍 (19822) , 女 ,福建龙岩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物技术。Tel: 0571286404100; E2mail: dongmanxibei@ sina. com。
叶胜海 (19782) ,男 ,浙江丽水人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水稻遗传育种。E - mail: shenghaiye@163com。与第一作者同等贡献。
通讯作者 :张小明 (19642) ,男 ,浙江杭州人 ,硕士导师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水稻遗传育种。E2mail: xmzhang@mail. hz. zj. cn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近几年水稻转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利用基因枪、农杆菌介导等方法把目的基因导入到不同的遗传背景中 ,获得了大量的转 基因水稻植株 [ 1, 2 ]。有效地鉴别转化的阳性植株需借助标记基因进行选择 ,如何通过标记基因提高选择效率是转基因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1
核 农 学 报 24卷
目前 ,水稻转基因体系中应用的标记基因主要有
B ar基因、Gus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 HPT、N PTⅡ、CA T
等。B ar基因需要通过 B asta除草剂进行筛选 [ 3 ] ; Gus
基因检测需用 X2Gluc ( 52B r2Cl23吲哚葡萄糖苷酸酯 )
进行染色 ; HPT通过水稻叶片浸泡在潮霉素溶液中进
行检测 [ 4 ] ; N PTⅡ采用喷洒卡那霉素来检测等。抗生
素类的选择标记基因虽然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方便等
特点 ,但人们担心抗生素的应用可能会对生态和环境
造成威胁 ,长期使用则可能被转移到微生物中 ,进而增
加这些微生物在人或动物消化道内的数量 ,危及抗生
素在临床上的应用。B ar基因的长期使用 ,有可能漂
移到危害粮食作物生长的杂草中 ,使杂草获得相应抗
性而成为现有除草剂无法杀灭的“超级杂草 ”[ 5 ]。若
以水稻自身的基因作为标记基因 ,如类病斑突变体基
因、叶色基因等 ,将减少对环境和生态安全的威胁。
本课题组在晚粳稻品种浙粳 22辐照处理后形成
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表现为红色斑块的类病斑
突变体 ,二叶期开始出现明显的性状 ,可用作标记基因
对转基因材料进行筛选。本文对它进行了形态分析、
遗传分析、生理分析和分子定位 ,以期为该突变基因的
分子克隆和利用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1 供试材料
突变体材料 :晚粳稻品种浙粳 22 (单株繁殖的纯
系干种子 )经 400Gy 60 Coγ射线辐照处理后 ,从 M2 代
筛选出一株表现为红色斑块的类病斑突变体 ,经多代
自交选择获得性状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 ,命名为“spl
( t) ”。
常规材料 :浙粳 22和 R0385,晚粳稻品种 ;珍汕
97B ,早籼稻保持系 ;
112 遗传分析和定位群体构建
2007年 9月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用突
变体作母本 ,分别与浙粳 22、R0385和珍汕 97B配制
杂交组合 ,冬季在海南繁殖杂种 F1 ,单株收获。2008
年夏季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试验农场种植 F2代 ,
对群体浙粳 22 /突变体 spl ( t)和 R0385 /突变体 spl ( t)
叶片表型进行观察统计和遗传分析 ;对群体突变体 spl
( t) /珍汕 97B中有突变体表型的植株进行取样 ,用于
类病斑基因定位。
113 光合作用指标测定
2008年 4月在海南省陵水县南繁基地和 2008年
9月在杭州浙江省农科院试验田 ,晴天上午 9: 00—11:
00,选择突变体 spl ( t)与野生型最上部完全展开叶 ,利
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 L I26400 (L I2COR1USA )在有效
光强 1500μmol p rotons/ (m2·s) (饱和光 )时测定叶片
中部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气体交换参
数 ,测定条件 : CO2 浓度 (360 ±5)μmol/mol、相对湿度
60% ~70%、温度 30℃,每个材料重复 8~10株 , SPS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14 类病斑形成机制的组织化学分析
11411 细胞程序性死亡检测 将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和浙粳 22 (对照 )不同时期的叶片浸泡在锥虫蓝染
液 ( trypan blue stain 014% )中 ,置于沸水浴中染色
10m in,室温放置 12h, 215mg/m l水合氯醛 ( 10m l水中
加入 25mg水合醛 )中脱色 3~4d,观察细胞死亡情况
并拍照 ,置于 50%甘油中保存。
11412 类病斑表达诱导水稻叶片细胞产生 H2 O2 沉
积反应检测 类病斑诱导水稻叶片细胞产生 H2O2 沉
积时 ,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 ,二氨基联苯胺 ( diam ino
ben2zidine, DAB )与 H2 O2 反应 ,迅速形成红褐色聚合
物沉积。本研究参考 Thordal2Christensen等 [ 6 ]的方法
检测叶片中 H2 O2 反应物的积累。取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和浙粳 22心叶少许 ,将叶片浸泡在 1mg/m l DAB
(pH 318)中 25°C光照 8h,取出置于 95%的乙醇中煮
沸 10m in脱色 ,然后将叶片在 25°C乙醇中浸泡 4h,观
察叶片是否出现红褐色沉淀并拍照。
115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
的鉴定
11511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选用水稻白叶枯病病菌 ( X anthom onas oryzae pv1
oryzae, Xoo ) PXO99A、J18、P6 和 Zhe173 生理小种
( PXO99A和 J18由中科院上海植生所何祖华老师提
供 , P6和 Zhe173由浙江师范大学杨玲老师提供 ) ,鉴
定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菌株先在
PSA培养基上 28℃暗培养 2d,配成 OD600值为 110 (约
109 个菌体 /m l)的悬浮液。分蘖期 ,室外 22℃~33℃,
每菌株接 10株 ,方法为每单株选 3张全展新叶 ,用剪
刀沾上菌液剪叶尖 (使叶片形成创口以便细菌侵染 )
接种 ,以浙粳 22为对照 ,一周后调查发病情况。
11512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选用水稻稻瘟病菌 ( Pyricu laria grisea ( Cooke) S acc)
0970、09150、0948、09128和 0915等 5个生理小种 (浙
江省农业科学院植微所陶荣祥老师提供 ) ,鉴定突变
体 spl ( t)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将保存在滤纸上稻瘟
病小孢子用灭菌水洗下 ,双层纱布过滤 , 10 ×10显微
镜观察每视野 100个小孢子。分蘖期 ,室外 22℃~
2
1期 浙粳 22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特征及其基因定位
33℃,对未展开心叶的分蘖进行注射接菌 ,每菌株接
10株 ,以浙粳 22为对照 ,一周后调查发病情况。
116 水稻总 DNA 的提取
参考 McCouch[ 11 ]的方法提取水稻叶片总 DNA。
117 类病斑 spl ( t)基因定位
选择已公布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类病斑 spl ( t)基因
的初 步 定 位 , SSR 引 物 序 列 引 自 http: / /www1
gramene1org,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合成。20μl的 PCR反应体系中包含模板 DNA 1μl、
20mmol/L Mg2 + 2μl、 10mmol/L dNTPs 014μl、
10μmol/L的引物各 1μl、10 ×PCR buffer 210μl和 2U /
μl的 Taq DNA 聚合酶 015μl、ddH2 O 1311μl。在
B iometra PCR仪上进行 PCR扩增。反应条件为 : 94℃
预变性 5m in; 94℃ 30 s, 55℃ 30 s, 72℃ 30 s, 34个循环 ;
72℃延伸 10m in。反应产物用 3%琼脂糖凝胶电泳分
离 ,溴化乙锭染色后紫外灯下观察 , B ioRAD凝胶成像
仪拍照。
118 连锁分析
采用 MAPMAKER 310作图软件对分离群体的类
病斑性状和分子标记分离的数据进行连锁分析。计算
遗传距离 (Centimorgan, cM ) ,并构建目标基因区域的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211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的表型特征
spl ( t)出现的类病斑为不规则的红色斑块 ,叶片
(图 1A)、叶鞘 (图 1B )、剑叶 (图 1C)和穗轴 (图 1D )
等都会出现症状 ,属于全生育期类病斑。在海南陵水
南繁基地和杭州试验农场两地种植观察 ,类病斑突变
体表型一致 ,说明不受生长环境影响。突变体 spl ( t)
植株与野生型浙粳 22植株比较 ,植株略矮、穗长稍短、
分蘖减弱、结实率下降 (表 1)。
图 1 不同生长时期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及其野生型浙粳 22叶、叶鞘、剑叶和穗轴的表型
Fig. 1 Phenotype of spl ( t) mutant and the wild type Zhejing 22
A: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 和野生型浙粳 22的叶片表型 ; B: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 和野生型浙粳 22的叶鞘表型 ;
C: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和野生型浙粳 22的剑叶表型 ; D: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 )和野生型浙粳 22的穗轴表型
A: leaf phenotype of spl ( t) and wild type Zhejing 22; B: leaf sheath phenotype of spl ( t) and wild type Zhejing 22;
C: flag leaf phenotype of spl ( t) and wild type Zhejing 22; D: panicle axis phenotype of spl ( t) and wild type Zhejing 22
表 1 突变体 spl ( t)及其野生型株高、穗长和结实率比较
Table 1 The comparisons of p lant height, panicle length, seed setting rate
of the spl ( t) mutant and its wild type
品种
variety
株高
p lant height ( cm)
穗长
panicle length ( cm)
结实率
seed setting ( % )
突变体 spl ( t) mutant 90168 16168 6518
野生型浙粳 22 wild type Zhejing 22 104130 17117 9313
212 遗传分析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和浙江
杭州两个试验地点连续种植 3代 ,均表现红色类病斑 ,
无分离现象 ,说明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的类病斑性状
表现是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分别与浙粳 22
和 R0385杂交 , F1 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种植不表现类
病斑表型 ,说明类病斑性状为隐性遗传。F2 在杭州试
验田种植 ,对苗期类病斑情况进行观察 ,发现类病斑表
型与无类病斑表型分离非常明显 ,说明类病斑性状受
主效基因控制。F2 代类病斑表型与无类病斑表型的
分离比符合 1∶3 (表 2) ,说明类病斑性状是受一对隐
性主效核基因控制。
3
核 农 学 报 24卷
213 光合作用指标分析
2008年 4月海南陵水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 spl ( t)
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低于野生型 ,而突变体的蒸腾
速率与野生型相似。由于海南测定时突变体叶片没有
区分是否包含病斑 ,为区分突变体光合性能的降低是
由类病斑减小叶片的绿色叶面积引起 ,还是由类病斑
影响无类病斑叶片区域的光合性能引起 , 2008年 9月
杭州试验农场测定叶片无类病斑区的光合作用。突变
体无类病斑区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
度均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区别 ,而突变体有类病斑区的
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单位叶面积净同化
速率减少是由类病斑减少单位绿色面积引起 (表 3)。
表 2 F2 群体中正常株和类病斑突变株的分离
Table 2 The segregation ratios of normal individuals
over mutants in the F2 populations
杂交组合
cross combination
无类病斑
表型株数
No1 of
normal
individual
类病斑
表型株数
No1 of
mutant
分离比例
segregation
ratio
χ2
spl ( t) /浙粳 22
spl ( t) /Zhejing 22 182 614 1∶3 1182 <χ20105, 1 = 3184
spl ( t) /R0385 188 665 1∶3 3182 <χ20105, 1 = 3184
表 3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及其野生型浙粳 22的光合作用指标
Table 3 Photosynthesis index of the mutant spl ( t) and wild type Zhejing 22
种植地区
growing area
品种
variety
光合速率
photosynthesis rate
(μmol/m2 ·s)
蒸腾速率
transp iration rate
(mmol/m2 ·s)
气孔导度
stomotal conductance
(mmol/m2 ·s)
海南 Hainan 突变体 spl ( t) 17118 ±613a 5184 ±0193a 0156 ±0123a
野生型 wild type 21154 ±4199b 5147 ±1111a 0188 ±0119b
突变体叶片无类病斑区 non2spl ( t) 17173 ±2145b 6159 ±0137b 0163 ±0107a
杭州 Hangzhou 突变体叶片有类病斑区 spl ( t) 12136 ±3188a 5106 ±0189a 0151 ±0115a
野生型 wild type 17135 ±3146b 51995 ±0147ab 0164 ±0116a
注 :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在 01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Note: Data with different letter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105 level.
214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形成机制的组织化学分析
21411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检测
锥虫蓝染色是检测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组织学方
法。红斑叶和浙粳 22 (对照 )叶片染色结果表明 ,红斑
叶无类病斑的叶片上出现许多深蓝色的着色点 (图
2A) ,表明这些部位正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 ;随着植株
的生长 ,叶片出现类病斑表型时其着色点分布密集
(图 2B ) ;且叶片叶龄越长 ,类病斑斑块越多 ,着色点也
越多 ,在类病斑斑点的周围 ,也出现深蓝色的染色点
(图 2C) ,说明类病斑正在扩展中。浙粳 22叶片上虽
然也出现散布的深蓝色着色点 (图 2D ) ,但着色部位分
布在叶脉部分 ,这是由于水稻植株正常生长过程中 ,叶
脉中的导管细胞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而致 ,表明 spl ( t)
类病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
图 2 spl ( t)和浙粳 22锥虫蓝染色后的叶片局部
Fig. 2 The local leaf of spl ( t) and Zhejiang 22 dyed by blue trypan
A, B, C: spl ( t)不同时期的叶片 ; D:浙粳 22
A, B, C: the spl ( t) leaf of different stage; D: Zhejing 22
4
1期 浙粳 22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特征及其基因定位
21412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的类病斑表达诱导水稻
叶片细胞产生 H2 O2 沉积 H2 O2是植物细胞内主要
的活性氧 ,也是导致植株发病的氧化应激反应 [ 7 ]的主
要物质 ,作为信号转导分子 , H2 O2 调控植物的过敏性
反应 [ 8 ] ,调节植物的免疫系统 [ 9 ]。取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和野生型品种浙粳 22的叶片 ,经二氨基联苯胺
(DAB)染色 , spl ( t)有明显的 H2 O2 沉积的红褐斑点产
生 (图 3B ) ,而对照浙粳 22叶片无红色沉淀 (图 3A ) ,
表明 spl ( t)类病斑表达引起水稻细胞产生过敏性反应
(Hypersensiti Response, HR ) 的 氧 迸 发 ( oxidative
burst) ,由此推测 spl ( t)的类病斑可能是由 H2 O2 引起
的。
图 3 浙粳 22和 spl ( t) DAB处理后的叶片局部
Fig. 3 The local left of spl ( t) and
Zhejing 22 treated by DAB
A:浙粳 22; B: spl ( t)
A: Zhejing2; B: spl ( t)
215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
spl ( t)和野生型浙粳 22接种白叶枯病 PXO99A、
J18、P6和 Zhe173菌株 ,结果表明 spl ( t)和浙粳 22对
J18和 Zhe173均表现为抗病 ,对 P6和 PXO99A均表现
为感病。 spl ( t ) 和野生型浙粳 22 接种稻瘟病
( Pyricu la ria grisea ( Cooke) Sacc) 0970、09150、0948、
09128和 0915等 5个生理小种 , spl ( t)和浙粳 22都表
现抗病。表明 spl ( t)是一个与对照种抗性无明显差异
的突变体 ,并无特别的抗病性。
216 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基因的定位
随机取分布在 12条染色体上的 240对 SSR标记 ,
对突变体 spl ( t)和珍汕 97B进行多态性分析 ,共发现
83对 SSR标记在两个亲本间有多态性。用 F2 群体中
的 12株突变单株 DNA的混合池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
表明 spl ( t)与 RM7003和 RM519连锁 ,进一步利用这
2个标记对 708株突变单株进行分析 ,表明 spl ( t)基因
位于 RM7003与 RM519之间。
为将 spl ( t ) 基因定位在更小的范围内 , 在
www1gramene1org网站上寻找 RM7003和 RM519之间
已有的 SSR标记并合成了 17对引物 ,其中 RM7195和
RM27929在两亲本间有多态性并与 spl ( t)连锁 ,用这
2对标记对 F2 代定位群体进行连锁分析的结果表明
spl ( t)位于 RM7195与 RM27929间的 018cM 区间内
(图 4 ) ,与 RM7195和 RM27929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173cM和 0107cM。
图 4 水稻 spl ( t)基因在第 12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遗传定位
Fig. 4 Mapp ing of the spl ( t) gene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12
3 讨论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大多为自然突变或诱导突变 ,
多为隐性基因突变产生 ,在目前已报道的 26个 spl类
病斑突变体中只有 3个为显性基因突变产生 [ 10 ]。类
病斑突变体可诱导抗病基因的表达 ,从而提高抗病能
力。 crd1、crd2和 crd3突变体在病斑出现时可提高植
保素稻壳酮 A的水平及抗病基因 PB Z1和 PR1的表
达 [ 11 ]。M izobuchi等 [ 10 ]发现 14个 spl突变体中有 8个
能提高对稻瘟病的抗性 ,其中 5个突变体中的抗病基
因 PB Z1、PR1和 Cht3高表达 , spl13和 spl14的抗病基
因在类病斑出现前就已表达 ,有助于增强对稻瘟病和
白叶枯病的抗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水稻类病斑突变体都与抗病性有
关 ,本文报道的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与野生型浙粳 22
相比 ,对水稻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并无差异 ,可能
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的氧化应激
反应 ,导致细胞产生 H2 O2 沉淀 ,引起细胞的程序性死
亡 ,形成类病斑。自然界中生物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
5
Journal of N uclear A gricu ltura l Sciences
2010, 24 (1) : 0001~0006
间存在某种互作 ,植物类病斑突变体也不例外 ,水稻类
病斑突变体 xsl1219对白叶枯病不具有抗性 [ 12 ] ,玉米
中的 les22与病原菌的识别和防卫反应并无关系 [ 13 ]。
类病斑突变体在转基因、遗传育种上的利用尚较
少见 ,主要是因为类病斑突变体对作物的农艺性状有
较大的负面影响 ,如水稻类病斑突变体 blm 的株高在
苗期明显矮于其野生型 [ 14 ]。本文报道的类病斑突变
体 spl ( t)植株与野生型浙粳 22比较 ,植株略矮、穗长
稍短、分蘖减弱、结实率下降 ,其原因可能是突变体 spl
( t)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比野生型低 (类病斑突变体
的绿色叶面积减小而致 ) ,换句话说类病斑并不影响
叶片无类病斑区的光合性能。但由于类病斑的发生减
少了叶片绿色面积 ,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 ,光合产
物减少 ,影响了植株的生长 ,使得突变体的株高、穗长、
结实率与野生型浙粳 22相比有所下降。本文研究的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 spl ( t)二叶期出现红色病斑 ,性状
明显且不受环境影响 ,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结实正
常 ,可作为转基因体系的标记基因。
参考文献 :
[ 1 ] H iei Y.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rice (O ryza sativa L. )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boundaries of the T–
SNA [ J ]. Plant, 1994, 6: 271 - 2821
[ 2 ] 朱常香 ,胡全安 ,温孚江 ,郑成超 ,张 杰. 用两个抗虫基因分别
转化水稻及抗虫株系的获得 [ J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9, 7
(3) : 259 - 2661
[ 3 ] 陈 游 ,程世军 ,王 江. 检测转基因水稻中 PTT抗性表达的快
速简便方法 [ J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0, 36 (1) : 50 - 521
[ 4 ] 张 俊 ,马 洪 ,胡国成 ,斯华敏 ,付亚萍 ,戴良英 ,孙忠修. 用叶
片检测转基因水稻对潮霉素反应的可靠性研究 [ J ]. 浙江农业学
报 , 2005, 17 (6) : 341 - 345
[ 5 ] Pavletich N P, Pabo C O. Zinc finger2DNA recognition: Crystal
structure of a Zif 2682 DNA comp lex at 2. 1A [ J ]. Science, 1991,
252: 809– 817
[ 6 ] Thordal2 Christansen H, Zhang Z G, W ei Y 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H2O2 in p lants: H2O2 accumulation in pap illae and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during the barley powdery m ildew inter -
action [ J ]. Plant J, 1997, 11 (6) : 1187 - 1194
[ 7 ] Foyer C H, Mullineaux P M. Causes of photooxidative stress and
amelioration of defense system s in p lants [M ]. USA: CRC Press,
1994: 127 - 154
[ 8 ] Levine A, Tenhaken R, D ixon R, Lamb C. H2O2 from the oxidative
burst orchestrates the p lant hypersensitive disease resistance response
[ J ]. Cell, 1994, 79: 583 - 593
[ 9 ] A lvarez M E, Pennell R I, Meijer P, Ishikawa A, D ixon R A,
Lamb C.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mediate a system ic signal
network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 lant immunity [ J ]. Cell, 1998,
92: 773 - 784
[ 10 ] R itsuko M, H ideyuki H, Ryota K, Yoko N, A tsushi Y, H ikaru S,
Tsugufum i O, Masahiro O.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ice
lesion - m im ic mutants with enhanced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and
bacterial blight [ J ]. Plant Sci, 2002, 163: 345 - 353
[ 11 ] Takahashi M, Kinoshita T, Takeda K. Character exp ression and
causal genes of some mutants in rice p lant [ J ]. J Fac Agr Hokkaido
Univ, 1968, 55: 496 - 512
[ 12 ] 郝中娜 ,张红志 ,陶荣祥.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 J ]. 核
农学报 , 2007, 21 (4) : 328 - 33
[ 13 ] Hu G, Yalpani N, B riggs S P. Aporphyrin pathway impair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henotype of a dom inant disease lesion m im ic
mutant of maize [ J ]. Plant Cell, 1998, 10: 1095 - 110
[ 14 ] Kim J A, Shim J K, Lee S K, Jeon J S, Koh H J, Jung Y H, Lee
J H, Agrawal G K, Rakwal R, Lee Y H, Iwahashi H, Jwa N S.
The rice (O ryza sativa L. ) blast lesion m im ic mutant, blm, may
confer resistance to blast pathogens by triggering multip le defense -
associated signaling pathways [ J ]. Plant Physiol B iochem, 2005,
43: 397 - 406
(责任编辑 王媛媛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