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urific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Peroxidase from Pericarp of Litchi (Litchi chinensis Sonn.)

荔枝果皮过氧化物酶的纯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全 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12(5):449—454
Jouma/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荔枝果皮过氧化物酶的纯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庞学群 ,段学武2,张昭其 ,徐凤彩 ,季作梁2
(1.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 :经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和 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从荔枝果皮中分离提纯了过氧化物酶
(POD),该酶被纯化了 12.5倍,产率为 1.9%。经 SDS-PAGE确定为单一条带。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 35~C,对热具有较
强的稳定性,经 75℃处理 30 min,酶活性只损失 50%。最适 pH约为 6.5,但在 pH 4.0—8.0范围内活力仍比较稳定。该
酶在 25~(2和 0.05 mol/L磷酸缓冲液 (pH 7.0)条件下对愈创木酚 、邻苯二酚和没食子酸的 Km分别是 2.75、12.4和
12.8 mmol/L。二硫苏糖醇和抗坏血酸能完全抑制POD活性,L半胱氨酸、柠檬酸、FeSO4、GSH、SDS和ZnSO4对POD
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 FeC1 和 CuSO 对 POD则有较好的激活作用。
关键词:荔枝;过氧化物酶;纯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Q946.5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395(2004)05—0449—06
Purific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Peroxidase from Pericarp of
Litchi(Litchi chinensis Sonn.)
PANG Xue.qun , DUAN Xue.WH , ZHANG Zhao-q i , XU Feng-ca i , J I Zuo-1 i ang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2.Colege of Hort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 10642)
Abstract:Peroxidase(POD) from pericarp of litchi(Litch chinensis Sonn.) was purified by l2.5.f0ld and a
1.9% yield using ammonium sulfate. DEAE.Sepharose an d Sephadex G.75. The enzyme was determined to be
homogenous by SDS-PAGE, which was relatively heat stable with a optimum temperature of 35~C, requiring a
time ofat least 30 min at 75oC for 50% loss ofthe activity.Litchi POD had a optimum pH at 6.5,but it was stable
within a range of pH 4.0-8.0. The apparent Km values with guaiacol, catechol an d pyrogallol as substrates were
2.75.12.4 and 12.8 ITInlO儿 at 25oC an d pH 7.0,respectively.The presence of Fe3 an d Cu2 enhanced POD
activity.L-cysteine,citrate acid,FeSO4,SDS,GSH and ZnS04 partially inhibited POD activty,but it was completely
inhibited by dithiothreitol and ascorbate.
Key words:Litchi chinensis:Peroxidase;Purifcation;Property
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POD,EC 1.1 1.1.7)能
催化过氧化物对酚类物质的氧化,导致组织褐变[1]。
POD被认为参与了梨[2]、苹 和草莓 等果实的褐
变。荔枝果皮中也存在高活力的 POD,并认为 POD
参与了荔枝果皮褐 ~。随着荔枝果皮褐变及贮藏
时间的延长,果皮 POD活性迅速增加 ]。陈贻竹和
王以柔证实,荔枝果皮 POD可催化某些酚类物质
的氧化[1q。因此,推测 POD以某种方式参与了荔枝
果皮的酶促褐变,Underhil和 Critchley甚至推测 ,
POD在荔枝果皮褐变中的作用可能比多酚氧化酶
(PPO)更大[6】。但在荔枝采后生理研究中,对果皮
POD的研究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对 POD是如何
参与荔枝果皮褐变的,了解很少。本试验分离纯化
了荔枝果皮 POD酶,并研究了它的酶学性质,为荔
收稿 日期 :2003-10-21 接受 日期 :2Oo4—02—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倾斜项目(300705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9900102);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002)资助
通讯作者Coresponding author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5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第 12卷
枝贮运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品
种为淮枝。
POD的提取与纯化 参照 Sciancalepore等
人的方法【1”,并作改进。取鲜红荔枝果皮,加入 2倍
体积己预冷 (4o(=)的 0.05 mol/L的磷酸缓冲液 (pH
7.0)和果皮重量 5%的不溶性 PVP(聚乙烯吡咯烷
酮),在高速组织捣碎机上捣碎,用4层脱脂纱布过
滤。滤液在 l5 000 X g下离心 20 min,上清液即为
POD粗提液。向酶粗提液中边搅拌边加入固体硫酸
铵至 30%饱和度,15 000 X g离心 20 min,弃沉淀。
继续向上清液中加入硫酸铵至 80%饱和度,搅拌、
静置 l一2 h,然后于 15 000×g离心 20 min,弃上清
液。沉淀用0.05 mol/L的磷酸缓冲液(pH 7.0)溶解,
并以同样的缓冲液透析2 d,透析液在50℃下加热
20 min,10 000 X g离心 20 min,弃沉淀取上清液,得
到POD提取液。将上述酶提取液上DEAE—Sepharose
层析柱 (1.5 cmx50 cm),该柱先用 0.05 mol/L的磷
酸缓冲液 (pH 7.0)平衡,用含 0-0.5 mol/L NaCI的
磷酸缓冲液进行离子强度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
0.5 ml min。),收集具有较高 POD酶活性的组分。
然后将此部分酶液上用 0.05 mol/L的磷酸缓冲液
(pH7.0)平衡过的 Sephadex G一75层析柱 (1.5 cm x
50 cm),用含 0-0.5 mol/L NaCI的缓冲液进行离子
强度线性梯度洗脱 (流速为 0.2 ml min。),收集含
有POD最高活性的组分,进行SDS—PAGE电泳。上
述过程均在 4~C下进行。
POD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按照陈贻竹
和王以柔的方法【l 进行。POD测定系统为 3 ml,其
中含 2.775 ml 0.05 mol/L磷酸缓冲液 (pH 7.0)、
0.1 ml l%过氧化氢、 0.1 ml 4%愈创木酚。加入
0.025 ml酶液后启动反应,于波长 470 am和 25℃
下记录 2min内OD值的变化。一个酶单位 (U)定
义为在测定条件下每分钟引起的光密度改变 0.Ol
所需的酶量。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 Bradford染色方
法【1 ,以牛血清蛋白作标准蛋白质。
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按郭尧君的方
法㈣进行,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为 12%,
上样量为 20 u l。电泳结束后银染。
POD最适反应an值和对 pH的稳定性 按
Sciancalepore等人的方法【l”进行。酶反应系统组成
同上,其中pH值在 6.0-8.0范围内,采用 0.05 mol/L
的磷酸 缓冲 液 ;pH值 在 3.0-5.6范 围 内,采 用
0.05 mol/L的磷酸 一柠檬酸缓冲液。另外为了测定
POD对 pH的稳定性,将 0.05 ml酶液直接加入到
1.95 ml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于4~C下预先放置
24 h,然后按酶活性测定方法测定残余的 POD活
性。实验重复 3次。
POD 的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采用
Sciancalepore等人的方法【l1]o将 2.775 ml磷酸缓冲
液在不同温度 (25—65oC)水浴中分别保温 10 min,
然后加入过氧化氢、愈创木酚和酶液。反应 3 min
后,用 1 ml丙酮终止反应,立即测定 OD o对于
POD热稳定性的测定,分别将 0.5 ml酶液在不同温
度 (30、40、50、60、70、80和 90oC)水浴中保温 30 min,
然后冰浴冷却至室温,测定各处理残余 POD的活
性。实验重复 3次。
底物 Kin的测定 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愈
创木酚、邻苯二酚和没食子酸 ,根据陈贻竹和王以
柔【1 的报道,以这 3种底物测定 POD活性,所采用
的波长分别是470 hil、398 hil和 334 hil。根据上述
POD活性的测定方法,测定 POD活性,然后,利用
双倒数作图法,求出 Km值。实验重复 3次。
不同化合物对POD活性的影响 将 2.675 ml
0.05 mol/L磷酸缓冲液 (pH 7.0)、0.1 ml 1%过氧化
氢、0.1 ml 4%愈创木酚与 0.1 ml不同化合物溶液
(见表 2)均匀混合后,立即加入 0.025 ml酶液,然
后测定 POD活性。酶活性大小按无化合物时的酶
活性百分比来表示。实验重复 3次。
2结果和分析
2.1 POD的分离纯化
经硫酸铵分步盐析和热处理后,进行 DEAE—
Spharose离子交换 柱层 析 ,并用含 0-0.5 mol/L
NaCI的0.05 mol/L的磷酸缓冲液 (pH7.0)进行离
子强度线性梯度洗脱,出现两个酶活性峰。其中第
一 峰占酶活力的 78.9%,收集该活性峰 (图 1A)。然
后进行 Sephadex G一75柱层析,分离出5个主要蛋
白峰,仅第一峰具酶活性 (图 1B)。收集该活性主
峰,得到了纯化倍数为 l2.5、产率为 1.9%的荔枝果
皮 POD。对其进行 SDS—PAGE电泳得到 POD单一
条带 (图2)。纯化全过程总结于表 1。
2.2 POD最适反应 pH值和对 pH的稳定性
以愈创木酚为底物,荔枝果皮POD最适pH值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帮 5期 L崖学群等:荔枝果皮过氧化物晦的纯化及 丹酶学性质研究
管号 Fraclmn number
图 1荔转里监 POD的DEAE—s印hamsc{A}丰¨Sepbadex G-75{H)} 层析
FigI E]utitm profiles oflitcchi periea~ POD by DEAE Sepharose(A,and SephadcxG一75fB)column chromatography
表 1荔枝果皮过氧化物酶的纯化
Table l Purification ofpernxida,-,e f m lilchi pcri,ca~p
样 一
图2荔姓景皮过氧化物酶 SDS一震fE;I烯班胺凝腔电孙图谱
Fig 2 Electropho~togram ofPOD h㈣ litchi pericarp
衄 SDS—polyacrylamide gel
约为6.5,在 pH 5.6和 pH 8 0处约f『_保持虽大活力
的 50%(罔 3A),可见荔枝果皮 POD反应 pH范围
较窄 POD对 pH的稳定-性如图 3B所示,POD在
pH 4 0-8.0范围内活力比较稳定 例蜘I.在 pH4.0
和pH 8.0时的残余酶活力分别为 8 J.3%午钉75.O%,
F降I旧度 人;但当pH 3.0时.不能榆测到残余
酶活性
2.3 POD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在 25—65 范围内分别测定荔枝果皮的 POD
活力。结果表明,荔技粜皮 POD最适反应温度为
35X:,随着温度 商,酶活力逐渐下降,在 65屯时酶
活力为3O.1‰(图 4A) 将酶液 不问温度下保温
30rain后迅速冷却,立即测定其活性.结果表明,荔
枝粜皮 POD在 6O℃以下时报稳定.40 和 50 有
轻微激活作用,7O℃后酶活力迅速降低,90=CI]-f不能
榆删到酶活力(圈4B)
2.4 POD底物专一性
用不同浓度的愈刨木酚、邻苯二酚和没食予酸
作废物 ,删 定 同浓 度下的酶活性 ,然后按
Lineweaver-Burk作 法,汁算得到荔枝粜皮POD
在25℃和 0.05 moL,%磷酸缓 I 液 (pH 7.0)条件下
对愈创水酚、邻堆二酚千【I没食了酸的 Km分别是
2 75、I2 4干u l2.8mmol/L 可 l见荔枝粜皮 POD对
几种供试的酚类物质部有较商的亲和力
【ILE 3一^ l三j。日凸0 掣悝o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52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第 12卷

lg


o
2

lg


o
0
pH pH
图3荔枝果皮 POD的最适 pH(A)和对pH的稳定性 (B)
Fig.3 pH Cllves ofactivity(A)and stability(B)oflitchi pedcarp POD
温度 Temperature(oC)
图 4荔枝果皮 POD的最适反应温度 (A)和热稳定性 (B)
Fig.4 Optimum temperature(A)and thermal smb~ity 03)of litchi peficarp POD
2.5不同化合物对 PoD活性的影响
不同化合物对荔枝果皮POD活性的影响如表
2所示。0.1 mol/L的DTT、AsA能完全抑制 POD活
性,而半胱氨酸、柠檬酸、FeSO 、SDS、GSH及 ZnSO
则对 P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NaC1和
CaC1:在高浓度时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但低浓度时
有轻微的激活作用。FeC1,和 CuSO 对 POD均有激
活作用,特别是在浓度较高时;而 Na:SO,则对 POD
活性无明显影响。
3讨论
在 H:O:存在的情况下,POD能催化多种酚类
物质氧化并形成褐色产物p】。愈创木酚被认为是
POD的最适底物,葡萄⋯ 和大豆 POD对愈创木酚
的Km分别为 5.5和 5.9 mmol/L,豌豆三种 POD同
功酶 N、C1、C2对 愈创木酚 的 Km 分别为 10.2、
10.8、10.2 mmol/L【1 5】。在本试验中,荔枝果皮POD
表2 不同化合物对荔枝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Table 2 Efect ofvarious compounds on POD activity from
litchi peficarp
化合物
Compound
相对活性Relmive activity(%)
O.1 mmol/L l mmoI/L
Na2SO3浓度分别为 100 lag L- 和 500 lag L~ The concentration
ofNa2SO3 solution is 100 lag L and 500 lag L- ,respectively.
一o/a一誊,、弓∞o0 ∞≯焉Ia正
∞ ∞ ∞ ∞ ∞
一 言o∞Q0 8^焉Ia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5期 庞学群等:荔枝果皮过氧化物酶的纯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453
对愈创木酚的Km 为 2.75 mmol/L,可见愈创木酚
对不同来源的 POD的亲和力是不一样的。我们还
发现荔枝果皮 POD对邻苯二酚和没食子酸的 Km
分别为 12.4 mmol/L和 12.8 mmol/L,表明不同酚类
物质对 POD的亲和力差异较大。
不同来源 POD的最适 pH和对pH的稳定性不
一 样,但比较接近。如以愈创木酚为底物时,草莓[1司、
葡萄⋯ 和番茄 等果实的 POD的最适 pH分别为
6.0、5.5和 5.5。我们以愈创木酚为底物测得荔枝果
皮 POD的最适 pH为 6.5,并且反应 pH范围较窄,
与草莓比较相似【l61。Civelo等发现草莓 POD在pH
4.0-11.0比较稳定,低于pH 3.0时不能检测到残余
酶活力[1司;而辣椒 POD在 pH 6.0-9.0范围内稳定,
在pH 5.0以下时失活很快,而pH 3.0时完全失活[1目。
我们也发现,荔枝果皮 POD在 pH 4.0-8.0范围内
稳定,在pH 3.0以下完全失活。Burnete认为,POD
在 pH 3.0以下完全失活是 由于在低 pH条件下
POD失去了亚铁原卟呤(Heme group)组份[ ,该组
份是构成POD结构及活性中心的必需成分 。
荔枝果皮 POD最适温度为 35℃,介于草莓果
实 POD(30~C)[ 司和葡萄果实 POD(40~C)[ 之间。
随着温度的升高,草莓果实POD活性迅速降低,
50~C时酶活力只有最适温度时的 20%[ ,而温度对
荔枝果皮 POD活力影响较小,随温度升高酶活力
下降缓慢,65℃仍然保持 30.1%的酶活力,这与葡萄
果实的 POD比较一致⋯】。荔枝果皮 POD也表现较
高的热稳定性,在 60~C以下稳定,超过 60~C酶活力
开始下降,80℃处理 30 min尚保持 39.8%的酶活
力,与大豆 POD相似㈣。而葡萄 POD在 65℃下
2 min就 失活 50%[ ”,草莓 果实 POD 在 60℃仅
5 min就失活 80%以上 。因此不同植物来源 POD
的热稳定性差异较大。
Halpin研究表明,铁离子是 POD活性中心的
必需成分[151。本研究发现,Fe 显著抑制 POD活性,
而 Fe 可激活 POD活性,暗示荔枝果皮 POD活性
中心的铁离子可能是高价铁离子。Cu2十对荔枝果皮
POD活性也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
抗坏血酸是 POD的有效抑制剂[21】。本研究发现
0.1 mmol/L的抗坏血酸 (AsA)能完全抑制 POD活
性。巯基试剂如二硫苏糖醇(DTT)、半胱氨酸和谷
胱甘肽 (GSH)也能完全或强烈抑制荔枝果皮 POD
活性。虽然二氧化硫可以抑制荔枝果皮褐变[91,但本
研究发现 500 t, gL Na SO3对荔枝 POD没有抑制
作用。王璋认为 SO 抑制 POD活性的机理在于它
能破坏 H 0:,对 POD活性的抑制效果取决于它与
H 0 的比例 。通常在测定 POD活性时采用过量
的 H 0 ,因此 NaESO3不足以破坏 H 0 ,也就不能抑
制 POD活性。
综上所述,荔枝果皮 POD对供试的几种酚类
物质都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事实上,可作为 POD底
物的酚类物质种类远比PPO多[3】,考虑到荔枝果皮
具有高活力的 P0D ,推测 POD在荔枝果皮褐变
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荔枝 POD与多数其他
来源的植物 POD相似,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因此
选择热处理抑制 POD活性作为防褐采后技术往往
要求较高的温度,难以取得较好防腐效果[2川;但荔枝
果皮 POD在低 pH条件下很不稳定,并且活力低,
一 些强还原剂如 DTT、AsA等可强烈抑制 POD活
性,因此,从抑制荔枝果皮 POD活性的角度 出发,
本研究为进一步筛选合适的化学药剂、结合热处理
及浸酸处理防止荔枝果皮褐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Walker J R Ferar P H.Diphenol oxidas~,enzyme-catalysed
browning and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J].Biotechn Gen Eng Rev,
l998.15:457-498.
【2] Richard F F, Gauillard F A. Oxid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catechins,an d4一methylcatecholinmodel solutionsbycombinations
ofpear(帅 comFnuni~cv.Willians)polyphenol oxidase and
peroxidase:a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peroxidase in enzymatic
browning【J】.J Agri Food Chem,1997,45:2472-2476.
【3]Nicolas J J,Richard-ForgetF,GoupyP,eta1.Enzymatic brown ing
reactions in apple and apple products[J].Crit Rev Food Sci Nutr,
l994.34:l09-157.
【4]Lepoz-Serrano M,Barcelo A R.Purif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asic peroxidase isoenzyme from strawbery 【J].Food Chem,
l996.55:l33-137.
【5]Ray P K.Post-harvest handling of litchi fruit in relation to colour
retention-a critical appraisal[J].J Food Sci Techn,l998,35:lO3一
l16.
【6]Underhil S J R,Critchley C.Celular localization of polyphenol
oxidase an d pemxidase activity in Litchi chinensis Sonn.pericarp
【J】.Aust J Plant Physiol,l 995,22:627—632.
【7]Lin z F(林植芳),Lj S S(李双顺),Zhang D L(张东林),et a1.The
changes of oxida tion an d peroxida tion in postharvest litchi fruit
【J].Acta Bot Sin(植物学报),1988,30:383-387.(in Chinese)
【8]Huang S,Hart H,Lee H,et a1.Enzymic colour changes during
postharvest storage of lychee fruit【J】.J Food Sci,l 990,55:l 762一
l763.
【9]Zauberma G,Ronen Akerman M,et a1.Postharvest retention of
the red colouroflitchifruitpericarp[J].SciHort,1991,47:89—97.
【10]ChenYz(陈贻竹),WangYR(王以柔).A studyonperoxidase
in litchee pericarp【A].In:Acta Botanical Austro Sinica Vo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54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第 12卷
[c].Beijing:Science Pres,1989.47—52.(in Chinese)
[1 1]Sciancalepore V,Longone V,Alviti F S Partial purific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peroxidase from Malvasia grapes[J].hiler J
EnolViticult,1985,36:105-110
[12]Bradford M M.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 tities of prote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J].Anal Biochem,1976,72:248—254.
[13]GuoY J(郭尧君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A].
In:He Z X,Zhang S z.Electrophoresis[M].Beijing:Science
Press,1999.127—138.(in Chinese)
[14]Sessa D J,An.demon R L.Soybean peroxidase:purific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J].J A Food Chem,1981,29:960—965.
[15]Halpin B,Pressey Jen J,et a1.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roxidase isoenzymes from green peas(Pisum sativum)[J].J
Food Sci,1 989,54:644-649.
[16]Civelo P M,Martinez G A,Chaves A et a1.Peroxidase from
strawberry fruit rFraga~/a n, m珊sn Duch):partial pur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some properties[J].J Agri Food Chem,1995,43:
2596—2601.
[17]Jen J J,Seo A,Flurkey W H.Tomato peroxidase:purification via
hydrophobic chromatography[J].J Food Sci,1980,45:60—63.
【18]Pomar F,Bemal M A,Diaz J,et a1.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kinetic properties of pepper fruit acidic peroxidase [J]
Phytochem,1997,46:1313—1317.
[19]Bumete F.Peroxida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ood flavor and
quality:A review[J].J Food Sci,1977,42:1-6.
[20]Farel R L,Murtagh K E,Tien M,et a1.Physical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of lignin peroxidase isoenzymes from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J].Enzyme Microb Techn,1989,Il:322—328.
[2 1]Kim S H,Shinkle J R,Roux S J.Phytochrome induces changes in
the immunodetectable level of a wall peroxidase that precede
growth changes in maize seedling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9,86:9866—9870.
[22]Wang Z(王璋 ).Food Enzymology[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1994.229—253.(in Chinese)
[23]Zhang Z Q(张昭其),Pang X w(庞学群),Duan X w(段学武),
et a1. An thocyan in degradation and changes of anthocyaninase
activity during lychee pericarp browning[J].Sci A Sin(中国农
业科学),2003,36:945-949.(in Chinese)
[24] JiangYM,Liu SX,Chem F,et a1.A reassessment ofheat
treatment as a mean s of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brown ing of
litchi(Litchi chinensis Sonn.)fruit[J].Int J Trop A ,1996,14:
163一l67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年征订启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学会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玉琛研究员担任主编,2000年创刊,200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 CN 11-4996/S,国际统一刊号
ISSN 1672—1810。
报道内容:大田、园艺作物,观赏、药用植物,林用植物、草类植物及其他一切经济植物的有关植物遗传
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综述或评论。诸如,种质资源的考
察、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创新、信息学、管理学等;以及起源、演化、分类等系统学;基因发掘、鉴定、克隆、
基因文库建立、遗传多样性研究。
读者对象:从事植物遗传资源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各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农业行政和推广人员。
季刊,大 16开本,96页。定价 1O元,全年 4O元。各地邮局发行,邮发代号:82-643。
本刊编辑部常年办理订阅手续,如需邮挂每期另加 2元。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 12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86657 62180279(兼传真)
电子信箱:zwyczyxb2003@sina.com
zwyczyxb2003@163.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