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2013, 49 (6): 501~503 501
收稿 2013-05-13 修定 2013-05-14
* 通讯作者(E-mail: ygshen@sippe.ac.cn; Tel: 021-54924233)。
五十载硕果满枝, 展未来任重道远——庆祝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
物学学会成立五十周年有感
沈允钢1,*, 程建峰1,2
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上海200032; 2江西农业大学环境生物学实验室, 南昌330045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
环境关系的科学。虽然很早就有人做些实验, 但
它的真正诞生应该从Julius von Sach (1832~1897)
算起, 因为他在世界上最早开设《植物生理学》
课程, 并撰写实验手册(1865年)和教材(1882年), 至
今快150年了。我国现代的植物生理学是20世纪
初从国外引进的, 最早是留学日本的张挺(1884~
1950)和留学美国的钱崇澍(1883~1965)分别于
1914年和1915年在国内大学开始讲授《植物生理
学》课程, 但没有在国内开展过研究工作。我国
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最早应是李继侗(1892~1961)
于1925年开创的, 较后为罗宗洛(1898~1978) 1930
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和汤佩松(1903~2001) 1933年从
美国回来, 他们在国内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
并开创了实验室, 后来建成了研究机构, 为我国植
物生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
国成立后, 1950年6月20日经中国科学院调整在中
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内成立了植物生理研究
室, 1951年底开始策划将植物生理研究室扩充成为
植物生理研究所, 1953年1月23日该室独立为中国
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1951年汤佩松创办了
《植物生理学通讯》, 初期的手刻油印本主要刊
登有关植物生理学教学方面的情况, 后来正式出
版后陆续开设了综合评论、研究论文、研究快
报、组织培养简报、专题介绍、教学园地、书刊
介绍和回忆录等栏目。1955年后, 在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等高校相继设立了植物生理专业; 在一些农业院
校、师范院校和中等农业专科学校等设有植物(作
物)生理学教研室(组), 将植物生理学列为一门重
要的专业基础课。1957年, 由于工作的发展, 中国
科学院以在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和南开大学
设立的三个植物生理工作组为基础成立北京植物
生理室, 汤佩松任室主任。它们分别为新中国造
就了大量植物生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植物生理
学工作者遍及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至
20世纪60年代初, 全国有600余人从事植物生理学
教学和科研工作, 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和学科带
头人, 涌现了一支跨行业、跨部门的专业队伍以及
受到全国植物生理工作者欢迎的刊物。所有这些,
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于
1963年10月16日下午在北京友谊宾馆开幕, 出席
这次会议的代表86人(由全国27个省市科协选派
的), 列席代表120人, 这是我国植物生理学发展道
路上一个里程碑。大会上, 罗宗洛先生发表了热
情洋溢的长篇开幕演讲, 汤佩松先生作了“三十五
年来的我国植物生理学”的主旨报告, 讨论并通过
了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章程, 选举产生了由27人组
成的第一届理事会, 其中7名为常务理事, 理事长
罗宗洛, 副理事长汤佩松和殷宏章, 秘书长崔澂。
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成
立后的15年才于1978年10月7~14日在南宁举行。
此后, 于1982年、1986年、1990年、1993年、
1996年、2000年、2004年和2009年分别在昆明、
重庆、武汉、上海、太原、厦门、贵阳和开封召
开了第三至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据资料统计,
参加历届代表大会的人数共计3 100多人次, 94人
次应邀作大会报告, 收到4 497篇论文摘要, 入选摘
要汇编的3 448篇, 学术墙报展示671篇; 自第四次
会员代表大会开始授予了荣誉会员40人, 评选出
优秀论文81篇; 青年优秀论文46篇(第六次会员代
表大会开始设置), 在最近召开的第十次会员代表
庆祝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成立50周年
植物生理学报502
大会上还现场无记名投票评选出11篇优秀墙报。
从参加代表的来源看, 2000年前均为大陆人员,
2000年开始有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参加, 2004年开
始有台湾代表参加, 近些年还邀请到多位国外知
名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和现场交流。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历经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共
产生了十届理事会, 成员分布在全国的31个省市和
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澳门和台湾暂缺), 理事由最
初的27名增加至目前的94名, 常务理事从原来的7
名扩大到目前的22名, 专业委员会基本保持在9个
左右(具体名称随着学科发展而改变), 工作委员会
目前稳定为“教育科普、西部开发和青年工作” 3个
(根据当时的工作需要, 第三届设立了“国际学术交
流”, 第四至七届设立了“外事交流”)。五十年来, 先
后有529人次当选为理事、125人次当选为常务理
事, 6人当选为秘书长[崔澂(第一、二届), 夏镇澳
(第三届), 许智宏(第四届), 汤章城(第五、六届), 魏
家绵(第七、八届), 何祖华(第九、十届)], 16人当选
为副理事长[汤佩松和殷宏章(第一、二届), 娄成后
和沈允钢(第三届), 夏镇澳和陶国清(第四届), 汤章
城(第五、六届), 匡廷云(第五、六、七届), 许政暟
(第七届), 陈晓亚(第八、九、十届), 许亦农、黄学
林和吕应堂(第九届), 赵进东、宋纯鹏和蒋跃明(第
十届)], 7人当选为理事长[罗宗洛(第一、二届), 殷
宏章(第二、三届), 沈允钢(第四、六届), 许智宏(第
五、九、十届), 汤章城(第七届), 许政暟和陈晓亚
(第八届)], 5人当选为名誉理事长[汤佩松(第二、三
届), 殷宏章(第四届), 沈允钢(第五届), 汤章城和匡
廷云(第八届)]。此外, 自1982年学会第三届理事会
开始, 设立专职副秘书长一职, 先后由邓楚生、周
元吉和郁萌萌担任, 处理学会的日常工作; 并为了
更好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系和沟通, 先后聘请了
在北京的武维华和王学臣为副秘书长。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成立以来, 历经起步、停
滞和发展三个阶段。由于国内政治大气候的原因,
在前15年(1963~1978年), 除1次成立大会和2次常
务理事会外, 未开展任何形式的活动。“文革”结束
后(1978年), 学会工作得以恢复正常, 真正有机会
获得新生和发展, 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取得了
极其丰硕的成果, 多次获得本会会员、兄弟学会
和主管部门的好评与表彰; 如前面简述的会员代
表大会, 组织专题、专业和多学科学术会议或战
略研讨会, 邀请世界各国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华讲
学, 主(承)办国际或地区性学术会议, 举办植物生
理教学讨论会、植物生理学讲座及相关培训班,
开展科普宣传、发放科普资料和撰写科普著作,
积极举荐科技奖励和优秀人才, 做好学会主办两
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等。学会还积极拓展国际交流
与合作网络, 于1990年3月加入国际植物生理学会,
2009年作为发起者之一成立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
(Global Plant Council, GPC), 2012年开始与全球数
十个国家的植物科学组织同时举办“国际植物日”
主题科普活动。近年来, 学会根据植物生理学领
域发展的要求, 由会员代表大会表决并通过学会
第十届理事会讨论决定, 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 于2010年3月正式更
名为“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英文
名为“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Biology”(简称为
CSPB)。2012年, 学会还光荣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
会优秀科技社团重大奖项。截止到目前, 学会在
全国28个省市及自治区有地方性的植物生理、植
物生物学学会或专业团体, 拥有会员5 000余人。
回顾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
地认识到,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重点和范畴是随着
世界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变化的。在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 大部分工作是关于外界环境因素和内部
结构与发育时期等对一些生理过程的影响。到了
20世纪20年代, 由于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的发
展, 水生植物和单细胞菌藻的利用, 开始转入到内
部机理的探索, 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 取得
丰硕的研究成果, 为人类认识植物生命活动的规
律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在1956年讨论全国科学规
划时, 罗宗洛先生曾开玩笑地说道, 以后也许不必
制定植物生理学发展规划了, 可以全纳入到生物
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了, 虽是玩笑但确实说明了当
时的一些现状和想法。20世纪60年代, 则另有趋
向,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和生态学的发展, 使植物
生理学走向“宏观”, 进入群体和群落中, 甚至还要
向太空发展, 送植物上天, 开发星球。20世纪70年
代至80年代, 植物生理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
平、整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分别发展, 向微观和
宏观两端拓展且越走越远, 对个体和器官生理有
沈允钢等: 五十载硕果满枝, 展未来任重道远——庆祝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成立五十周年有感 503
些冷落。20世纪90年代后, 分子遗传和细胞工程
的蓬勃发展与进入植物生理研究领域, 使得人们
在想“将来植物生理学是否还会作为一个学科存
在”, 尤其是一些大学去掉植物生理学专业而纳入
生命科学学院或植物生物学专业, 但这并没有什
么关系。因为一个学科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是孤
立的, 肯定要与其他的学科交叉和渗透, 故其内容
的改变是必然的(教材内容也不例外)。学科的领
域、范畴, 甚至名称都会改变, 如具权威性的国际
评论刊物“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1950~1987)在1988~2001年改为“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2年
后又改为“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就研
究的时间尺度而论, 从van Helmont实验的5年缩短
到几天、几小时, 现在则缩短到秒级、毫秒级、
微秒级、纳秒级甚至皮秒级。不管学科内容如何
变化, 科研工作依然会继续发展, 正如F. C. Steward
所说: “植物生理学——问题在变更, 钻研在继续”
(Plant Physiology——The Changing Problems, The
Continuing Quest)。因为科学是追求“了解自然和
改造自然”, 这将是一个无穷尽的工作。人们对植
物的生命活动了解得并不多, 控制和改造它们则
差得更远。
人类要想获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
须克服当前那种短视甚至盲目的作为, 顺应自然
运转的规律, 让地球的生物圈有良性的循环, 不要
自毁环境, 自断活路。万物生长靠太阳, 而自然界
中真正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使无机物变成有
机物质来解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是植物的生命活
动。植物生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它特殊
的研究领域和范畴,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就只能
使人们对植物生命现象的认识向微观深入, 从过
去的个体、器官、细胞、亚细胞和生化反应的水
平, 向代谢过程和性状控制的原初原因——基因
表达与调控的探索前进了一大步。可是分子生物
学不可能代替植物生理学, 这是因为, 植物在自然
界中的生存与繁衍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而体现出
来的, 植物各个器官的生命活动必须在个体水平
上进行整合, 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根据
我国的实际情况, 有的外国学者说, 植物生理学的
中心, 19世纪是在欧洲, 20世纪是在美国, 21世纪则
将是在中国, 这话是有些道理的。我们有特殊的
气候条件, 包括亚热带是植物花样最多的区域(如
西双版纳), 有各种地理环境(沙漠、高山、草原和
原始森林)及江湖海洋; 更有优越的制度和强大的
国力来规划协调与保障支持, 具备“天时, 地利, 人
和”。只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 是一定能实现
的。当前, 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面对这个现实, 如何面向国家重大战
略需求, 将我国植物生理学研究继续向更高水平
推进, 是每一位植物生理学工作者的重任。作为
植物生理学科学工作者自己的组织, 中国植物生
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一定要更好地为会员提
供工作支持, 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学
会的社会服务和咨询功能; 进一步深化学会改革,
采取更灵活的机制来发展会员、筹措经费和开展
活动。作为国家级学会应继续加强与国际相关学
会、国内兄弟学会和地方植物生理学会的相互联
系与合作, 促进我国植物生理学工作者的团结协
作 , 提高我国植物生理学的整体研究和教学水
平。因此, 以研究植物生命活动为己任的植物生
理工作者, 必须振奋起来, 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
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 面
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加强植物生命活动的基础
研究, 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让我们为
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