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传递细胞——物质短途运输中起作用的特化细胞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2期,2010年 2月 101
收稿 2009-12-09 修定  2010-01-06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125)、高校博士点基金(2009
3250110004)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
目(CX08B_ 026Z)。
* 通讯作者(E-mail: wangzhong@yzu.edu.cn; Tel: 0514-
8 7 9 7 9 3 5 4 )。
传递细胞——物质短途运输中起作用的特化细胞
王慧慧 1, 王峰 1, 汪月霞 2, 顾蕴洁 1, 王忠 1,*
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郑州 450002
Transfer Cells––Cells Specialized to Assist Short Distance Transport of Sol-
utes in Plants
WANG Hui-Hui1, WANG Feng1, WANG Yue-Xia2, GU Yun-Jie1, WANG Zhong1,*
1Key Laboratoty of Crop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提要: 传递细胞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各种群。传递细胞的分化主要与器官的发育程度以及转运物质的供应有关。当植物
某个部位所需的运输速率远高于溶质正常跨膜运输速率时, 在此部位就可能有传递细胞。传递细胞最基本的特征是细胞壁
向内突起生长(壁内突)并与质膜共同形成壁膜器。壁内突从形态上可划分为2种类型: 网状内突和肋状内突。大多数传递
细胞壁内突的发育在沿着溶质流动的方向表现出极性。传递细胞的胞质一般比周围薄壁组织细胞浓, 胞内富含线粒体和内
膜分泌系统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小囊泡等。传递细胞在物质的短途运输中起作用。玉米胚乳传递细胞可能还具
有防御病原微生物进入胚乳和胚的功能。本文就传递细胞的种类和特性、结构和功能、形成机制和诱导因素, 以及基因表
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介绍。
关键词: 传递细胞; 壁内突; 极性; 分化; 功能
1 传递细胞的种类
传递细胞是具有壁内突的一类植物细胞, 广泛
存在于植物界, 从低等植物的藻类、真菌到高等植
物的苔鲜、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有传递
细胞的存在(Gunning等 1968; Royo等 2007)。这
种细胞类型可能在植物进化的早期即已出现。
植物体的传递细胞有四大类: (1)维管系统传递
细胞; (2)生殖系统传递细胞; (3)与环境有物质交换
的表面传递细胞; (4)与植物共生和寄生处的传递细
胞(Gunning 1977)。
维管系统传递细胞普遍存在于植物的根、
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维管组织中, 主要有木质部传
递细胞和韧皮部传递细胞。韧皮部传递细胞常分
布在植物的小叶脉中, 而木质部传递细胞主要分布
在茎和根的维管束中。
常见的生殖系统传递细胞有花药的绒毡层细
胞, 成熟胚囊中的助细胞、反足细胞和中央细胞
(Lovisolo和Galati 2007), 幼胚中的胚柄细胞和子叶
表皮传递细胞, 种皮传递细胞, 胚乳传递细胞, 珠心
传递细胞, 苔藓、地钱和蕨类的孢子体、配子体
和胎盘传递细胞等。
与外界环境有物质交换的表面传递细胞存在
于植物体表的蜜腺、盐腺中以及水生植物沉水叶
的表皮和排水器中。与植物共生和寄生处的传递
细胞存在于植物菌根的根表皮细胞(Ashford和
Allaway 1985)以及寄生植物的吸器中。
2 传递细胞分化的位置效应
当植物某个部位所需的运输速率远高于溶质
正常跨膜运输的速率时, 在此部位就很有可能分化
出传递细胞。如植物小叶脉中的韧皮部传递细
胞、籽粒胚乳传递细胞、子叶表皮传递细胞等都
发生在溶质跨膜运输十分活跃的部位。
大麦、小麦、荞麦、玉米、高粱和薏苡等
谷类作物(简称谷物)的胚乳发育到一定阶段, 即在
颖果发育进入物质积累阶段, 在靠近维管束处胚乳
表层细胞的细胞壁上产生内突, 分化为胚乳传递细
胞。由于胚乳传递细胞对胚乳的充实起作用, 胚乳
综 述Review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2期,2010年 2月102
的发育状况决定着谷物的产量与品质, 因而胚乳传
递细胞的研究就尤为引人关注。由于谷物胚乳传
递细胞(endosperm transfer cells)是处在发生糊粉层
的胚乳表层细胞上, 故也被称为 “被修饰了的糊粉
层细胞” (modified aleurone cells)或“传递糊粉层细
胞 ” (transfer aleurone cell)。
颖果大的谷物其胚乳传递细胞发达, 如玉米(高
荣歧等 1996; 王忠等 1997)、高粱(顾蕴洁等 2002)
和薏苡(席湘媛和冷梅 1995)这 3种作物的颖果较
大, 胚乳传递细胞壁内突长而多, 集中分布在颖果
基部大维管束旁, 并形成径向由4~5层细胞构成的
传递细胞带。在多数谷物中, 颖果大维管束与胚乳
传递细胞之间均会形成一个质外体空腔——胚乳
腔。腔中充满高浓度的糖类和氨基酸分子。
大麦和小麦颖果结构类似, 传递细胞均分布在
靠着维管束的胚乳腔周围。紧邻胚乳腔的珠心突
起表层细胞形成珠心突起传递细胞。胚乳腔另一
侧与珠心突起传递细胞相对的胚乳表层细胞形成胚
乳传递细胞。大麦、小麦和荞麦的胚乳传递细胞
没有玉米、高粱、薏苡的发达。大麦一般形成
3~4层胚乳传递细胞, 小麦形成2~3层, 荞麦仅在胚
乳最外层与珠心相邻一侧的细胞壁上产生壁内突。
传递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就胚乳传递细
胞而言, 不同谷物的胚乳传递细胞形态不同。如玉
米和高粱胚乳传递细胞多数呈棱柱形; 大麦和小麦
胚乳传递细胞呈球状或不规则形; 荞麦胚乳传递细
胞的形状则与糊粉层细胞相似, 呈立方形。
3 传递细胞的结构特点
3.1 壁膜器——一种独特的结构 /功能单元 传递
细胞最基本的特征是细胞壁向内突起生长形成内突
结构, 因而壁内突也就成为判断一个细胞是否为传
递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内突表面覆盖质膜, 质膜上
富含一系列的溶质运输器蛋白,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
独特的结构 /功能单元——壁膜器(wall-membrane
a ppa ra t us )。壁膜器作为一个基本单元( b a s i c
module)在植物体内物质短途运输的部位发挥作用
(Gunning和 Pate 1969)。传递细胞内壁膜器结构
的形成使得质膜的表面积增加几倍至几十倍不等,
极大提高了原生质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比(surface-to-
volume ratio) (Offler等 2002)。此外, 壁膜器的形
成也保证了其细胞内部尽可能的接近质膜。
3.2 传递细胞壁内突的极性发育 大多数传递细胞
壁内突的发育在沿着溶质流动的方向表现出极性
(Offler等 2002), 即传递细胞壁内突总是在溶质运
输活跃的细胞壁上发生, 发生频度和发育程度与溶
质流密切相关, 并受发生部位以及植物种类的限
制。这是传递细胞又一显著的特征。传递细胞壁
内突的极性发育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是单个传递细
胞壁内突的极性发育, 二是传递细胞带中壁内突的
极性发育。
单个传递细胞壁内突的极性发育如木质部传
递细胞壁内突在紧邻导管分子的细胞面发生; 荞麦
胚乳传递细胞仅在与珠心相邻一侧的细胞壁上出现
壁内突(高新起等 2002); 金狗尾草胚乳传递细胞
(Rost和 Lersten 1970)和白避霜花菌根表层传递细
胞(Ashford和Allaway 1985)的壁内突只在外切向壁
和径向壁上出现。
玉米胚乳基部传递细胞带中不仅每个传递细
胞壁内突发育表现出高度的极性化, 而且整个传递
细胞带壁内突发育也表现出极性。在径向方向上
靠胚乳腔的胚乳传递细胞中壁内突多而大, 靠内胚
乳的传递细胞中壁内突少而小(郑彦坤等2009); 在
切向方向上靠维管束中心的壁内突多而大, 靠维管
束边缘即接近糊粉层处的传递细胞中壁内突少而
小。对单个胚乳传递细胞来说, 细胞中的壁内突主
要分布在靠近胚乳腔的一侧, 而在近内胚乳的一侧
壁内突较少(未发表)。
当然, 也有些植物传递细胞壁内突的发育没有
明显的极性, 如小麦珠心突起传递细胞的壁内突在
每个细胞面上都发生, 且发育程度基本一致(Wang
等 1994)。
3.3 传递细胞胞质较浓且富含线粒体、内质网和
高尔基体 传递细胞在形成期, 胞质一般比其周围
薄壁细胞浓。胞质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这些线
粒体或沿质膜分布, 或位于壁内突之间的缝隙处
(Gunning和 Pate 1969)。传递细胞富含线粒体可
能与活跃的物质跨膜运输需要大量的能量相关。
传递细胞中既形成糙面内质网, 也形成滑面内质
网。发达的内质网有利于加强细胞内物质的合成
和转运。有人认为, 传递细胞中大量的内质网与质
膜一起构成胞内外物质运输的连续体。此外, 传递
细胞中还含有大量大小不一的囊泡。这些囊泡主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2期,2010年 2月 103
要由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产生。多数人认为, 高尔基
体小泡参与成壁物质的外运过程, 并且高尔基体小
泡的膜很可能是壁内突质膜扩增的主要来源。传
递细胞与其他细胞相邻的壁上有丰富的胞间连丝,
且一般成簇存在。这些胞间连丝参与植物细胞间
的共质体运输。
小麦胚乳传递细胞中有时会有小淀粉体形
成。这些淀粉体明显比内胚乳中的淀粉体小
(Morrison等 1978)。薏苡胚乳传递细胞中除了淀
粉体外, 还有脂体和蛋白体。有些玉米胚乳传递细
胞的质体中还会形成结晶状物质, 这些结晶状物质
主要由镁、磷、钙和锌组成。
有些传递细胞如籽粒胚乳传递细胞在完成它
的物质短途运输功能后进入衰亡期。在衰亡期中,
细胞内含物解体, 细胞质外撤, 成为仅存的胞壁和
残体。
4 传递细胞壁内突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
4.1 传递细胞壁的组成 与导管分子不同, 传递细胞
中壁内突并不木质化。多数人认为传递细胞中壁
内突是次生壁, 但也有人认为是初生壁的次生加厚
(Vaughn等 2007)。有关于壁内突的性质尚有待于
进一步研究确定。DeWitt等(1999)比较分析了玉
米传递细胞和薄壁细胞的壁成分。结果表明, 尽管
两者在壁形态上显著不同, 但在壁的化学组成上是
基本一样的。这两种壁的糖基组成、总脂和总蛋
白含量没有大的差别,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成
分的量也基本相同, 只是它们在蛋白质表达谱和无
机离子含量上有些差别。
Vaughn等(2007)用透射电镜观察蚕豆子叶远
轴侧表层传递细胞壁, 发现细胞壁有 3层, 依次为
初生壁、次生均一壁层和次生壁内突。壁内突结
构又由两个在结构上完全不同的区域组成: 其内层
是电子不透明区域; 其外层是电子透明区域。胼胝
质主要存在于外层区域。壁内突的这种双层结构
也可能是细胞在双重固定过程中由于细胞质收缩或
是由于壁内突物质收缩形成的赝象。
4.2 传递细胞壁内突的分类 不同物种以及同一物
种不同部位传递细胞的形态和发育程度存在很大的
差异。壁内突从形态上可划分为 2种类型: 网状内
突(reticulate wall ingrowths)和肋状内突(flange wall
ingrowths) (Talbot等 2002)。
细胞壁上随机地产生小的乳突, 然后由小乳突
产生分支, 并且相互交联, 形成形态各异的迷宫状
内突。这种壁内突形态称为网状内突。大多数植
物的传递细胞壁内突形态都属于这一类型, 如单子
叶植物中小麦茎节处韧皮部传递细胞和珠心突起传
递细胞, 无毛紫露草茎节处木质部传递细胞, 旱稗
中胚乳传递细胞等; 双子叶植物中紫花罗勒和豌豆
茎节处木质部传递细胞, 蚕豆叶片小叶脉、根瘤
处、侧生根附近的木质部传递细胞以及子叶远轴
侧表皮传递细胞等。
若细胞壁上形成的突起呈曲线形的肋状或片
状, 这种壁内突形态就称为肋状内突。肋状内突相
互交联后会变得十分复杂。这一类型中最典型的
就是玉米胚乳传递细胞。起先传递细胞中产生薄
片状的肋状突起, 后来成壁物质大量沉积在细胞基
部, 使得基部肋状内突加粗, 并产生许多侧向突起
连接了相邻的肋状内突, 进而形成了复杂的壁内突
网络。除玉米胚乳传递细胞外, 单子叶植物中小
麦、水稻和紫羊茅以及双子叶植物紫堇中茎节处
木质部传递细胞的壁内突形态也都属于这一类型。
4.3 传递细胞壁膜器的形成机制 传递细胞壁膜器
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 壁内突的形成与覆盖其上的
质膜的形成。
传递细胞的壁内突主要由排列松散的纤维素
微纤丝组成。纤维素微纤丝的产生与沉积对壁内
突的形成至关重要。纤维素微纤丝由质膜上纤维
素合酶复合体合成。与此复合体相偶联的蔗糖合
成酶分解蔗糖为纤维素的合成提供底物 UDP G
(Wardini等 2007)。不少人认为胞质中的微管在质
膜内侧的排列方向引导壁内突上纤维素微纤丝的沉
积方向, 进而控制不同类型壁内突形态的产生。
与壁物质沉积同时发生的是富含各种转运蛋
白的质膜的合成和组装。富含转运蛋白的质膜最
终覆盖于整个复杂的壁内突上形成一个连续的封闭
系统。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产生的小囊泡参与传递
细胞质膜的形成过程。这些小囊泡极有可能在合
成过程中, 其膜上就已包含各种运输蛋白, 小囊泡
运输到质膜旁通过胞吐的方式扩增了传递细胞的质
膜。
McCurdy等(2008)通过对具网状壁内突形态
的蚕豆子叶表皮传递细胞和具肋状壁内突形态的小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2期,2010年 2月104
麦茎节处木质部传递细胞以及玉米胚乳传递细胞进
行研究提出了网状内突和肋状内突的形成模型。
网状内突形成模型认为微管杂乱无序的排列
使得质膜上纤维素合酶复合体产生无序缠结的纤维
素物质在均一壁层上随机沉积, 产生小的乳突。随
后位于这些小乳突顶端质膜上纤维素合酶复合体继
续产生纤维素微纤丝, 小乳突延伸。单一乳突侧面
又形成新的小乳突, 这些乳突相互交联, 从而形成
了复杂的网状内突。
肋状内突形成模型认为平行排列的微管作为
模板引导了纤维素微纤丝的合成和平行堆积。微
管在质膜上平行排列形成特定的条行区域。内含
成壁物质的小囊泡只可以在这一区域与质膜融合,
并释放其内含物。纤维素合酶复合体于是在胞壁
空间中合成纤维素微纤丝。新形成的纤维素微纤
丝平行排列。随着这些壁物质的不断堆积, 微管被
推向两旁。纤维素微纤丝以新形成的平行排列的
微纤丝束为模板在其上继续合成和自我组装, 进而
确立肋状内突的形态。
5 传递细胞的功能
5.1 转运溶质 传递细胞总是位于植物体中物质活
跃运输的瓶颈部位。壁内突的形成是传递细胞的
首要特征, 且传递细胞内富含线粒体和内膜分泌系
统细胞器。通过外科手术去除蚕豆子叶和小麦胚
乳中一部分的传递细胞后糖类的吸收速率降低。
传递细胞质膜两边的膜电势差非常大, 大约在–150
至 –200 mV之间(Offler等 2002)。传递细胞的质
膜上富含糖类/H+运输器(sugar/H+ transporters)和氨
基酸 /H+运输器(amino acid/H+ transporters)。这些
运输器蛋白和质膜上的H+-ATP酶相连接。上述实
验结果暗示着传递细胞在物质短途运输中起作用。
Gunning和Pate (1969)将各种传递细胞介导的
跨膜物质流运输概括为4类: (1)从外界环境中吸收
溶质, 如水生植物沉水叶的表皮和根表皮; (2)将溶
质分泌到外界环境中, 如盐腺、蜜腺等各种腺体;
(3)从组织内部或胞质外部吸收溶质, 如维管薄壁组
织, 苔藓、地钱、蕨类和寄生被子植物的吸器, 胚
囊和胚; (4)将溶质分泌到组织内部或胞质外部, 如
花药的绒毡层, 苔藓、地钱和蕨类的配子体。在
某些植物的籽粒中, 母体与子代之间会形成十分巧
妙的传递细胞对, 如蚕豆种皮内层的传递细胞相对
子叶表层传递细胞, 大麦和小麦珠心传递细胞相对
着胚乳传递细胞。前者是输出流, 后者是输入流。
5.2 防御功能 玉米胚乳传递细胞层中大量专一性
转录产物的研究表明, 玉米胚乳传递细胞除了传递
营养物质以外, 还可能起到防御病原物进入胚乳和
胚的功能。从玉米胚乳传递细胞中分离出的
cDNAs, 称为 BETL1到 x, 它们编码了具有信号肽
且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蛋白。BETL1和 BETL3
包含防御素基因的特征序列: CXXXC-GXC-CXC。
植物防御素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BETL2是这一
系列基因中表达程度最高的基因。BETL2基因产
物为一个前肽原, 然后通过切除信号肽和一个29个
残基的结构域最终产生由40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
多肽。这一成熟多肽可以分泌至胎座合点端
(placentochalaza), 形成一道抗真菌的屏障。BETL4
可能也起着抗病原菌的作用(Thompson等 2001)。
大麦胚乳传递细胞层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
大麦胚乳传递细胞层中乙烯诱导的Cys蛋白水解酶
Mir1的高度表达以及GDP-D-Man焦磷酸化酶的转
录上调可能与防御机制的激活相关( T h i e l 等
2008)。传递细胞在玉米和大麦以外的其他物种中
的防御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5.3 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养分再利用 玉米、高粱
和大麦等作物籽粒中胚乳传递细胞在籽粒发育过程
中会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大麦和小麦的珠心突起传递细胞在籽粒发
育过程中也会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珠心突起传
递细胞区靠胚乳腔的某些表层细胞中富含内质网,
这些内质网可能参与水解酶分泌到邻近细胞进而降
解邻近细胞的过程(Cochrane和Duffus 1980)。传
递细胞的降解能促使养分再度利用, 为发育中的胚
乳提供营养物质。
6 诱导传递细胞分化的因素
种子胚乳传递细胞和子叶表层传递细胞的分
化主要受己糖所诱导。蚕豆子叶能够进行体外培
养, 故可以用来作为研究传递细胞分化的模式实验
系统。在植物体中, 子叶只有在远轴侧即靠种皮一
侧的表层细胞分化为传递细胞, 近轴侧的表层细胞
仍维持其薄壁细胞形态。当子叶被培养在含有葡
萄糖和果糖各50 mmol·L-1的培养基上后, 远轴侧和
近轴侧的表层细胞都在其外周壁上形成壁内突, 细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2期,2010年 2月 105
胞质变浓且富含线粒体, 分化为传递细胞; 而在含
蔗糖 100 mmol·L-1的培养基上培养, 蚕豆子叶表皮
并不能分化为传递细胞(Offler等 1997)。在植物体
内原维持其薄壁细胞形态的子叶近轴侧表层细胞在
体外培养的条件下由于其表面直接和己糖接触而分
化为传递细胞, 这一结果确立己糖是在种子传递细
胞分化中起作用的。
转化酶(invertase)能够将蔗糖分解为单个的葡
萄糖和果糖。研究细胞壁转化酶与传递细胞分化
的关系将有助于从侧面支持己糖参与种子传递细胞
分化这一观点。目前已在多种植物的籽粒中检测
到了细胞壁转化酶的转录产物, 如在大麦籽粒灌浆
之前靠胚乳腔的胚乳表层和珠心突起表层中检测到
了细胞壁转化酶 H vC WIN V1 转录产物的积累
(Weschke等 2003)。在玉米中, 细胞壁转化酶
INCW2主要在籽粒基部胚乳表层细胞中大量表
达。高粱细胞壁转化酶基因 SbIncw的表达产物于
花后 6~12 d在靠胚乳腔的胚乳细胞表层和珠心表
层积累(Jain等 2008a)。
外界环境中铁离子的缺乏可以诱导某些植物
根的表层细胞分化为传递细胞, 如向日葵的根表皮
细胞在缺铁24~48 h内将会在其外周壁上形成壁内
突(Kramer等 1980)。甜菜的根表皮细胞在潜在性
缺铁条件下也会分化为传递细胞( L a n d s b e r g
1994)。传递细胞的形成可能增加植物吸收铁的效
率, 因而植物能够在缺铁的不利环境中继续生长。
某些微生物和动物侵入植物体后也可以诱导
这些植物分化出传递细胞。如白避霜花被真菌侵
染后, 与菌根真菌接触的根表皮和部分皮层细胞的
外切向壁和径向壁上会产生壁内突。线虫幼虫侵
入马铃薯根皮层后分泌的唾液能分解细胞壁形成一
个大的多核体细胞。这个多核体细胞壁在紧邻维
管细胞的一侧会形成壁内突, 线虫就永久性地寄生
在这个多核体细胞中。Jones和Northcote (1972)
认为被线虫侵染的多核体细胞就像一个大的贮藏与
消耗库, 维管细胞与多核体之间大量的溶质运输诱
导了多核体壁内突的形成。
近年来有实验证据认为生长素、乙烯和赤霉
素等植物激素均参与传递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过
程。Dibley等(2009)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蚕豆子叶
近轴侧表层细胞分化为传递细胞的基因表达结果表
明, 参与生长素 /乙烯信号转导的基因在表层细胞
中受专一性诱导表达。他们进一步用生长素竞争
性抑制剂 PCIB (p-chlorophenoxyisobutyric acid)处
理蚕豆子叶后发现表层细胞的壁内突分化明显减
少, 有些细胞几乎不形成壁内突。用乙烯前体物质
ACC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处理番
茄的根后, 这些根表皮细胞将会分化为传递细胞。
Offler等(2002)也认为, 真菌和线虫入侵植物后导致
组织受伤产生乙烯, 乙烯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传递细
胞分化的诱导。Thiel等(2008)使用激光显微切割
技术对大麦珠心传递细胞和胚乳传递细胞进行转录
组分析的结果表明, 赤霉素参与调控大麦珠心传递
细胞分化梯度的确立, 乙烯则参与调控了大麦胚乳
传递细胞分化和防御功能的获得。
7 传递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
薄壁细胞分化为传递细胞的过程中包括很多
基因的诱导表达, 如在由蚕豆子叶表层细胞分化为
传递细胞的过程中, 参与生长素 /乙烯信号转导、
线粒体代谢、贮藏物水解代谢、细胞分裂、膜
泡运输、细胞壁生物合成等的基因都受专一性诱
导表达(Dibley等 2009)。
在种子胚乳发育过程中, ZmMRP-1 (Zea mays
MYB-related protein-1)是第一个得到鉴定的传递细
胞专一性转录因子。它所编码的蛋白包含了核定
位信号和一个MYB相关DNA结合域。ZmMRP-1
在受精后很快表达, 此时的胚乳发育处在游离核期,
胚乳组织还是一个合胞体。ZmMRP-1转录产物在
籽粒基部的核质区积累, 细胞化以后该区域的细胞
分化成传递细胞(Gomez等 2002)。ZmMRP-1的启
动子活性受碳水化合物调控, 葡萄糖是最有效的诱
导因子(Barrero等 2009)。ZmMRP-1可能是玉米
中转运溶质信号的初始感受器。在原本应分化为
糊粉层细胞的胚乳表层细胞中异位表达ZmMRP-1
能使这些细胞伸长并且产生壁内突, 分化为传递细
胞。ZmMRP-1强烈地激活了传递细胞专一性基因
BETL-1、BELT-2和 ZmTCRR-1的表达(Royo等
2009; Muniz等 2006)。ZmTCRR-1编码了传递细
胞专一性类型 A反应调控因子(type-A response
regulator)。反应调控因子是存在于在细菌、酵母
和植物中的一类信号转导分子。ZmTCRR-1在花
后 8~14 d的胚乳传递细胞层中专一性表达, 但其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2期,2010年 2月106
表达产物蛋白不仅存在于胚乳传递细胞层, 还存在
于胚乳内的传导组织(conductive tissue)中, 这表明
Z m T C R R - 1 可能参与胞间的信号转导。此外,
BETL-3、BETL-4和 meg1 (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1)也在胚乳传递细胞区域专一性表达(Gutierrez-
Marcos等 2004; Hueros等 1999)。有趣的是, 在玉
米籽粒中, 母本与父本之间2:1的基因比也对胚乳传
递细胞的分化至关重要。四倍体胚乳(2m:2p)基部
表层细胞不形成壁内突(Becraft 2001)。
此外, 在大麦、豌豆、高粱等作物中也鉴定
出一些与传递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在大麦籽粒
胚乳第一次平周分裂后, END1基因就在中央腹沟
附近的胚乳表层中表达, 后来在这一区域形成了传
递细胞(Doan等 1996)。豌豆 E2748基因控制子叶
表皮细胞分化为传递细胞(Borisjuk等 2002)。在高
粱籽粒中, SbSnRK1b在受精后12~24 d的基部胚乳
传递细胞区域中专一性积累。SnRK1可能参与己
糖信号的感受以及胚乳成熟过程中糖类到淀粉的代
谢转化调节(Jain等 2008b)。TaPR60在六倍体小
麦胚乳传递细胞中专一性表达, 根据其蛋白产物的
分子模型预测此蛋白可能属于脂结合蛋白家族, 参
与脂类的转运(Kovalchuk等 2009)。
8 结语
传递细胞作为一种细胞特化类型参与物质的短
途运输过程。作物籽粒中传递细胞的发育与作物
的产量有密切联系, 故而传递细胞生物学(transfer
cell biology)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正受到植物学
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 60年代至 80年
代传递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
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显微和超微结构。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之后, 由于高分辨率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现
代细胞分子技术的应用, 植物传递细胞的研究取得
了重大突破。阐明传递细胞壁内突的三维结构和
不同壁内突类型中纤维素微纤丝的排列为研究传递
细胞壁内突形成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传递细胞呈
现出特有的基因表达模式, 其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如玉米、大麦、豌豆等
胚乳和子叶传递细胞特征基因的分离和鉴定。但
尚未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如: 诱导传递细胞分化的
最初分子信号是什么?参与其信号转导途径的成分
是保守的吗?传递细胞特征基因有哪些?传递细胞
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顺序以及关键性调控基因是
什么?壁膜器的形成及其功能获得的机制是什么?
传递细胞的发育是否可以人为操纵, 进而增加溶质
的吸收效率, 改善作物的产量与品质(Offler 等
2002)?玉米胚乳的体外培养技术(Gruis等2006)和
研究传递细胞分化的模式实验系统蚕豆子叶表皮细
胞离体培养技术(Wardini等 2007)以及激光显微切
割转录组分析技术(Thiel等 2008)的建立都为解决
这些问题提供了技术平台。传递细胞生物学研究
中取得的进展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细
胞分化机制, 尤其是细胞极性的发育以及次生壁沉
积的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高荣歧, 董树亭, 胡昌浩, 王群瑛(1996). 玉米胚乳传递细胞发育
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7 (3): 324~332
高新起, 任秋萍, 席湘媛(2002). 荞麦糊粉层传递细胞的超微结构
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 (4): 101~104
顾蕴洁, 王忠, 陈义芳, 陈刚, 黄海(2002). 高粱胚乳发育的观察与
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 (3): 99~108
王忠, 顾蕴洁, 李卫芳, 董明辉, 卞爱华(1997). 玉米胚乳的发育及
其养分输入的途径. 江苏农学院学报, 18 (3): 1~7
席湘媛, 冷梅(1995). 薏苡胚乳传递细胞的超微结构. 植物学报,
37 (3): 171~176
郑彦坤, 王慧慧, 顾蕴洁, 孔妤, 王峰, 王忠(2009). 玉米胚乳传递
细胞的结构观察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9 (12): 2464~2467
Ashford AE , Allaway WG (1985). Transfer cells and hartig net in
the root epidermis of the sheathing mucorrhiza of Pisonia
grandis R. BR. from Seychelles. New Phytol, 100: 595~612
Barrero C, Royo J, Grijota-Martinez C, Faye C, Paul W, Sanz S,
Steinbiss HH, Hueros G (2009). The promoter of ZmMRP-
1, a maize transfer cell-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is
induced at solute exchange surfaces and responds to trans-
port demands. Planta, 229 (2): 235~247
Becraft PW (2001). Cell fate specification in the cereal endosperm.
Semin Cell Dev Biol, 12 (5): 387~394
Borisjuk L, Wang TL, Rolletschek H, Wobus U, Weber H (2002).
A pea seed mutant affected in the differentia tion of the
embryonic epidermis is impaired in embryo growth and seed
maturation. Development, 129: 1595~1607
Cochrane MP, Duffus CM (1980). The nucellar projection and
modified aleurone in the crease region of developing cary-
opses of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var. distichum) .
Protoplasma, 103 (4): 361~375
DeWitt G, Richards J, Mohnen D, Jones AM (1999). Comparative
composi t iona l a na lysi s of wal l s with two di ffer ent
morphologies: a rchetypica l ver su s tr ansfer-cell -l ik e.
Protoplasma, 209 (3): 238~245
Dibley SJ, Zhou Y, Andriunas FA, Talbot MJ, Offler CE, Patrick
JW, McCurdy DW (2009). Early gene expression programs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2期,2010年 2月 107
accompanying trans-differentia tion of epidermal cells of
Vicia faba cotyledons into transfer cells. New Phytol, 182
(4): 863~877
Doan DNP, Linnestad C, Olsen OA (1996). Isolation of molecu-
lar markers from the barley endosperm coenocyte and the
surrounding nucellus cell layers. Plant Mol Biol, 31: 877~886
Gomez E, Royo J, Guo Y, Thompson R, Hueros G (2002). Estab-
lishment of cereal endosperm expression domains: identifi-
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maize transfer cell-specific tran-
scription factor, ZmMRP-1 . Plant Cell, 14: 599~610
Gruis DF, Guo H, Selinger D, Tian Q, Olsen OA (2006). Surface
position, not signaling from surrounding maternal tissues,
specifies aleurone epidermal cell fate in Maize. Plant Physiol,
141: 898~909
Gunning BES (1977). Transfer cells and their role in transport of
solution in plants. Sci Prog, 64: 539~568
Gunning BES, Pate JS (1969). “Transfer cells” Plant cells with
wall ingrowths, specialized in relation to short distance trans-
port of solutes––their occurrenc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rotoplasma, 68: 107~133
Gunning BES, Pate JS, Briarty LG (1968). Specialized “transfer
cells” in minor veins of leaves and their possible significance
in phloem translocation. J Cell Biol, 37: C7~C12
Gutierrez-Marcos JF, Costa LM, Biderre-Petit C, Khbaya B,
O’Sullivan DM, Wormald M, Perez P, Dickinson HG (2004).
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1 is a novel maize endosperm
transfer cell-specific gene with a maternal parent-of-origin
oattern of expression. Plant Cell, 16 (5): 1288~1301
Hueros G, Royo J, Maitz M, Salamini F, Thompson RD (1999).
Evidence for factors regulating transfer cell-specific expres-
sion in maize endosperm. Plant Mol Biol, 41 (3): 403~414
Jain M, Chourey PS, Li QB, Pring DR (2008a). Expression of cell
wall invertase and several other genes of sugar metabolism
in rela tion to seed development in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J Plant Physiol, 165 (3): 331~344
Jain M, Li QB, Chourey PS (2008b).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es of sucrose non-fermenting- 1-related kinase 1
(SnRK1b) gene during development of sorghum and maize
endosperm and its implicated role in sugar-to-starch meta-
bolic transition. Physiol Plant, 134: 161~173
Jones MGK, Northcote DH (1972). Nematode-induced syncy-
tium—a multinucleate transfer cell. J Cell Sci, 10: 789~809
Kovalchuk N, Smith J, Pallotta M, Singh R, Ismagul A, Eliby S,
Bazanova N, Milligan A, Hrmova M, Langridge P et al (2009).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wheat endosperm transfer cell-spe-
cific protein TaPR60. Plant Mol Biol, 71 (1): 81~98
Kramer D, Römheld V, Landsberg E, Marschner H (1980). Induc-
tion of transfer-cell formation by iron deficiency in the
root epidermis of Helianthus annuus L. Planta, 147 (4):
335~339
Landsberg EC (1994). Transfer cell formation in sugar beet roots
induced by latent Fe deficiency. Plant Soil, 165 (2): 197~205
Lovisolo MR, Galati BG (2007). Ult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gagametophyte in Eleusine tristachya (Lam.) Lam.
(Poaceae). Flora, 202: 293~301
McCurdy DW, Patrick JW, Offler CE (2008). Wall ingrowth
formation in transfer cells: novel examples of localized wall
deposition in plant cells. Curr Opin Plant Biol, 11 (6):
653~661
Morrison IN, O’Brien TP, Kuo J (1978). Initital cellular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leurone cells in the ventral re-
gion of the developing wheat grain. Planta, 140 (1): 19~30
Muniz LM, Royo J, Gomez E, Barrero C, Bergareche D, Hueros G
(2006). The maize transfer cell-specific type-A response
regulator ZmTCRR-1 appears to be involved in intercellular
signalling. Plant J, 48 (1): 17~27
Offler CE, Liet E, Sutton EG (1997). Transfer cell induction in
cotyledons of Vicia faba L. Protoplasma, 200 (1): 51~64
Offler CE, McCurdy DW, Patrick JW, Talbot MJ (2002). TRANS-
FER CELLS: cells specialized for a special purpose. Annu
Rev Plant Biol, 54: 431~454
Rost TL, Lersten NR (1970). Transfer aleurone cells in Setaria
lutescens (Gramineae). Protoplasma, 71 (4): 403~408
Royo J, Gómez E, Barrero C, Muńiz L, Sanz Y, Hueros G (2009).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the maize endosperm transfer
cell-specific gene BETL1 by ZmMRP-1 is enhanced by two
C2H 2 zinc finger-conta ining proteins. Planta , 230 (4):
807~818
Royo J, Gómez E, Hueros G (2007). Transfer cells. In: Olsen OA
(ed). Endosperm Development and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Cell Monographs Series. Berlin: Springer-Verlag, 73~89
Talbot MJ, Offler CE, McCurdy DW (2002). Transfer cell wall
architecture: a contribution towards understanding localized
wall deposition. Protoplasma, 219 (3): 197~209
Thiel J, Weier D, Sreenivasulu N, Strickert M, Weichert N, Meizer
M, Czauderna T, Wobus U, Weber H, Weschke W (2008).
Different hormonal regulation of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in nucellar projection and endosperm transfer cells:
a microdissection-based transcriptome study of young bar-
ley grains. Plant Physiol, 148 (3): 1436~1452
Thompson RD, Hueros G, Becker HA, Maitz M (2001). Develop-
ment and functions of seed transfer cells. Plant Sci, 160 (5):
775~783
Vaughn KC, Talbot MJ, Offler CE, McCurdy DW (2007). Wall
ingrowths in epidermal transfer cells of Vicia faba cotyle-
dons are modified primary walls marked by localized accu-
mulations of arabinogalactan proteins. Plant Cell Physiol,
48 (1): 159~168
Wang HL, Offler CE, Patrick JW (1994). Nucellar projection
transfer cells in the developing wheat grain. Protoplasma,
182 (1): 39~52
Wardini T, Talbot MJ, Offler CE, Patrick JW (2007). Role of
sugars in regulating transfer cell development in cotyledons
of developing Vicia faba seeds. Protoplasma, 230 (1): 75~88
Weschke W, Panitz R, Gubatz S, Wang Q, Radchuk R, Weber H,
Wobus U (2003). The role of invertases and hexose trans-
porters in controlling sugar ratios in maternal and filial tis-
sues of barley caryopses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Plant J,
33: 39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