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氯酸盐在龙眼生产中运用和研究现状及其生物学效应的机理探讨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3期,2006年6月 567
氯酸盐在龙眼生产中运用和研究现状及其生物学效应的机理探讨
陆洁梅1 黄旭明2,* 王惠聪2 张承林3 杨瑞陶2 谢亮1
1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州510520;华南农业大学2园艺学院南方果树生理研究室,3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642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lorate in Longan Pro-
duction and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Chlorate
LU Jie-Mei1, HUANG Xu-Ming2,*, WANG Hui-Cong2, ZHANG Cheng-Lin3, YANG Rui-Tao2, XIE Liang1
1Guangzho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Guangzhou 510520, China; 2Physiological Laboratory for South China
Fruits,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提要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利用氯酸钾诱导龙眼成花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氯酸钾在其他生物中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探讨其对龙眼生物学效应的可能机理,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 氯酸盐;龙眼;成花;硝酸盐
收稿 2005-11-28 修定  2006-03-06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199)。
*通讯作者(E-mail: huangxm@scau.edu.cn, Tel: 020-
85288273)。
氯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农业上可用作除草
剂和落叶剂(Duke 1985)。氯酸盐是漂白剂的重要
成分之一,漂白工业将大量氯酸盐引入到环境
中,其毒理和代谢等生态生理问题,一直受生态
学家重视(van Wuk和Hutchinson 1995; Stauber
1998)。近年来,颜昌瑞等(1998)偶然发现了氯酸
钾诱导龙眼非正常开花,并意识到氯酸盐在实现
龙眼反季节生产中的巨大价值。泰国最先享受到
应用氯酸盐进行反季节生产带来的巨大效益,实
现了龙眼的周年供应,给该国龙眼产业注入更强
的竞争力,并极大地促进了出口(出口量由1998年
的0.86万吨猛增到2000年的17万吨),主要出口
到中国(Subhadrabandhu和Yapwattanaphun 2001)。
龙眼起源于我国南方,在国内具有悠久的栽培历
史。改革开放后,种植面积迅速提高,2002 年
达到 44.9 万公顷,产量超过 95 万吨,并有进一
步提高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销售问题也日益显
现,龙眼产季短(集中在 7~9 月),不耐贮藏、货
架期短等问题给销售带来了巨大压力。生产上迫
切需要进行调节产期,延长产季。2000 年,泰
国专家Subhdrabandhu 在“第一届国际荔枝龙眼
学术研讨会” (广州)中披露了反季节龙眼诱导成花
的部分技术细节,在我国即掀起了氯酸盐应用于
龙眼生产的高潮,但该项技术在生产中存在的诸
多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本文就国内外氯酸钾应
用于龙眼生产中的现状和问题作一介绍。
1 氯酸盐对龙眼和其他生物的生理学效应
1.1 氯酸钾对龙眼的生理效应 龙眼正常成花过程
需要冷凉条件诱导,而氯酸钾可以完全取代冷凉
条件诱导龙眼成花(Manochai等2005)。关于氯酸
钾的成花机制,泰国的Subhadrabandhu认为氯酸
根离子抑制了硝酸还原酶活性,氮同化过程受
阻,碳氮比提高,因而有利于成花( 黄旭明等
2004),但 Wangsin 和 Pankasemsuk (2005)以及
Sritontip等(2005a)的研究表明,氯酸钾对叶片和
顶芽总氮含量以及碳氮比无显著影响。从光合作
用来说,卢美英等(2004)发现处理初期光合速率
下降,但后期(花芽形态分化期)则升高;而泰国
Sritontip等(2005b)的实验表明,氯酸钾处理后,
萌芽前1周的光系统II 效率(Fv/Fm)和萌芽前后1周
的净 CO2 同化率提高。我们在盆栽龙眼中发现氯
酸盐破坏叶绿体,其对光合作用的抑制难以恢复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3期,2006年6月568
(未发表资料)。由此看来,氯酸钾对龙眼碳氮比
的影响并非如前人所预想,也无法与成花效应挂
钩 。
就激素平衡而言,柯冠武(2001)提出氯酸钾
通过诱导乙烯产生,加速枝条老熟,促进成花的
猜想。这一猜测得到了实验证实,氯酸钾处理后
龙眼芽的ACC (植物细胞中乙烯前体)氧化酶活性
和乙烯产生均提高(卢美英等2004)。不过,乙烯
并不能像氯酸钾那样取代低温而诱导成花,因此
乙烯不可能是氯酸钾诱导成花机制的全部答案。
陈清西和李松刚( 2 0 0 4 ) 以及 W a n g s i n 和
Pankasemsuk (2005)的研究表明,氯酸钾处理可增
加树体(叶片或芽)的 CTK 和 ABA 含量而降低 IAA
和 GA 含量,这一激素平衡的变化与传统的果树
成花激素平衡的理论是一致的(曹尚银等2003)。
氯酸钾可降低根系活力,引发一系列的应逆
生理响应,如提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引发叶片细
胞受到脂膜过氧化伤害,丙二醛含量上升(欧阳若
等 2005)。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氯酸盐可促使
叶片中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分解,各种
游离氨基酸含量全面提高,并有向芽转移的趋势
(未发表资料)。
此外,Sritontip等(2005b)推测,龙眼吸收氯
酸根后,在树体内逐步还原,形成亚氯酸根
(ClO2-)和次氯酸根(ClO-),最后转化为无毒的氯离
子。因此,他们尝试用其中间代谢产物次氯酸盐
处理正造龙眼的初步结果表明,用次氯酸钠和次
氯酸钙处理的成花率与氯酸钾处理的相近。据
Sritontip称,将次氯酸盐用于反季节诱导成花,
也取得较好的结果(未发表资料)。这说明氯酸盐
可能通过其中间代谢产物——亚氯酸根或次氯酸根
的作用间接诱导成花。这一推测需进一步证实。
虽然人们已从多个角度来探索氯酸钾促花效
应的相关生理,但尚是初步的,要进一步解开氯
酸钾对龙眼生物学效应之谜,还需借鉴氯酸盐在
其他生物中的生理研究成果。
1.2 氯酸盐对其他生物的生理学效应 氯酸盐在其
他植物上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伤害效应。水稻幼
苗或小麦经氯酸盐处理后会引起叶片扭曲、失绿
脱水,导致水稻根系外皮层、内皮层和维管束柱
(vascular cylinder)的结构破坏及表皮细胞和根毛干
枯等伤害效应(Borges 等 2004; Mackowen 等
1996)。氯酸盐处理破坏了叶片的叶绿体结构,降
低光化学效率(Borges 等 2004)。在菱形硅藻
(Nitzschia closterium)上,氯酸盐影响其游动能力
和光合作用(Balch 1987; Stauber 1998)。在农业
上,氯酸钾可作为除草剂和落叶剂(Duke 1985)。
1.2.1 氯酸盐的吸收、代谢和毒理 植物细胞对氯
酸根和硝酸根的吸收机制是一致的,氯酸根通过
硝酸载体(NO3- transporter)而被吸收(Solomonsson
和Vennesland 1972; Glass和Siddiqi 1995),即结
构相似的氯酸根与硝酸离子根竞争硝酸载体
(Solomonsson和Vennesland 1972)。硝酸载体基因
缺失的拟南芥突变体,缺乏对氯酸盐的吸收机
制,因而对氯酸钾的毒性具有免疫能力(Doddema
等 1978)。
氯酸根和硝酸根离子均会被生物体内硝酸还
原系统(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所还原,两
者竞争同一酶系统(Solomonsson 和 Vennesland
1972)。氯酸根通过硝酸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亚氯
酸根和次氯酸根离子(Goksøyr 1952; Fåhræus 1952),
然后进一步转化为氯离子。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
导酶,其基因可为硝酸根离子诱导表达(许长蔼
1991)。当环境中无硝酸根离子时,氯酸根也能
轻微刺激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因而 NADH 的氧化
量显著增加(Stauber 1998)。La Brie等(1991)证明
氯酸根离子可诱导拟南芥硝酸还原酶 m R N A 形
成,但硝酸还原酶蛋白却可被氯酸根代谢中间产
物亚(次)氯酸根破坏。
大量研究表明,氯酸根离子本身对植物细胞
并无毒,但转化为亚氯酸根和次氯酸根后就表现
出毒性。次氯酸盐也常常用来做植物表面消毒,
处理不当也会伤害植物组织( 王首锋和梁海曼
1996)。硝酸还原系统在这一转化中起关键作用
(Goksøyr 1952; Fåhræus 1952; Mackown等1996;
Borge 等 2004)。如果植物缺少硝酸还原酶活性,
则氯酸盐处理就不会表现毒性(Borge等2004)。正
因为如此,氯酸盐也广泛用于筛选微生物和作物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3期,2006年6月 569
中对氯酸根具有免疫能力的硝酸还原酶缺失突变体
(Singh等1977; Nelson等1983; 郭慧1989)。
硝酸载体和硝酸还原酶均可为硝酸盐诱导。
其中,植物根系有 3 类硝酸载体,包括 2 种高亲
和(high-affinity)和1种低亲和(low-affinity)、低运
力(low-capacity)硝酸载体(Glass和Siddiqi 1995)。
2种高亲和硝酸载体分别是高运力和低运力载体。
高亲和、高运力载体受硝酸根离子的诱导(Glass
和Siddiqi 1995)。 由于硝酸根离子一方面可诱导硝
酸载体和硝酸还原系统活性,从而提高氯酸根离
子的吸收和代谢潜力;而另一方面又与氯酸根离
子竞争硝酸载体和还原酶系统,因此,硝酸根离
子的存在对氯酸盐毒性的表达也有影响(Goksøyr
1952; Solomonsson和Vennesland 1972; Stauber
1998)。如当硝酸盐浓度很低时,微型藻(Nitzschia
和Dunaliella)对氯酸根离子敏感;而当介质中的
硝酸盐比例很高或无硝酸盐时,则不表现出伤害
效应(Stauber 1998)。在番茄上,硝酸还原酶对
氯酸根离子的亲和性远低于对硝酸根离子的亲和
性,两者的Km值分别是4和0.15 mmol·L-1 (Hofstra
1977)。因此,一定浓度的硝酸盐可以保护植物
不受氯酸盐的伤害。
此外,一些厌气细菌(Dechlorosoma sp. KJ 及
Pseudomonas sp. PDA)还拥有另外一套独特的氯酸
根代谢系统。氯酸根被过氯酸还原酶还原为亚氯
酸根后,再由亚氯酸歧化酶(chlorite dismutase)直
接分解为无毒的氯离子并释放氧气(Xu 和 Logan
2003),因而,这些细菌对氯酸盐具有抗性,成
为消除氯酸根污染的“生态工具”。这套氯酸根
代谢系统是否在高等植物中存在还缺乏研究。
1.2.2 氯酸盐的其他生理作用 某些物种的氯酸钾
毒害效应似乎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无关(Prieto 和
Fernandez 1993)。菱形硅藻对氯酸盐很敏感,但
氯酸盐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并无抑制效应,而且在
含亚氯酸盐的培养基中不表现毒害(Stauber 1998),
说明氯酸钾对此种海藻可能有直接的毒性。在这
些生物中,氯酸根的毒害效应很可能是由于氯酸
根离子改变了脱氢酶活性,因而细胞色素在电子
传递过程中失活,干扰呼吸电子传递过程所致
(Stauber 1998)。Lees和Simpson (1957)也证实了
在硝化细菌中亚氯酸根离子破坏了电子传递系统中
的细胞色素活性。
氯酸盐是强氧化性物质,也可能通过氧化细
胞的重要成分而造成毒害(Stauber 1998)。Steffen
和 Wetze (1993)发现,在人类的红血球中,氯酸
根离子氧化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血色素导致酶失活
和细胞瓦解。氯酸钾处理的水稻幼苗显著加剧了
叶细胞膜质过氧化(Borge 等 2004)。1947 年,
Åberg发现氯酸根离子不可逆地抑制小麦过氧化氢
酶活性(van Wuk和Hutchinson 1995),表明氯酸
根的效应还与过氧化氢的产生有关。细胞内过氧
化氢酶受到抑制会导致细胞内过氧化氢剧增,从
而引发活性氧对植株的伤害。因此,外用过氧化
氢处理能明显抑制菱形硅藻的生长,而过氧化氢
酶可逆转这一效应(Florence和Stauber 1986)。
2 氯酸钾在龙眼生产中的运用与问题
利用氯酸钾对龙眼进行产期调节的研究始于
我国台湾(颜昌瑞等1998),但其成功的运用却在
泰国。在台湾专家的协助下,泰国用氯酸钾成功
地实现了反季节诱导龙眼成花,并能周年供应龙
眼鲜果,这一技术披露后,世界各地的龙眼产区
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黄旭明等2004) (表1)。
氯酸钾使用方法有土壤淋施、叶面喷施和树
干注射等。其中,叶面喷施操作容易,但效果
较差,且易出现落叶等不良反应;树干注射用药
量低,在每厘米树干直径注射0.025~0.25 g氯酸
钾(对 20 cm树干的施用量相当于每株施用0.5~5
g),随注射量的增加,诱导成花的效果提高,但
操作很烦琐;故生产中大多采用土壤淋施方式
(Manochai等2005)。我国龙眼产区也主要以树冠
滴水线附近开沟土施为主,喷施甚少,目前尚无
树干注射方面的报道。
施用季节对诱导成花的效应有一定影响,接
近正造花诱导季节(冷凉季节)处理的效果比其他季
节相对高且稳定,叶面喷施的效果尤为如此
(Manochai等2005; 李建光等2003; 贺海英和王泽
槐 2001)。在泰国,冷季土施的效果最好,其次
是热季,而雨季效果最差(Manochai等2005); 而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3期,2006年6月570
在国内,氯酸钾促进正造成花的效果好于反季节成
花,反季节成花率低且不稳定(李建光等2003)。在
施用的生理时期方面,末次梢的叶片越老熟,处理
的效果越佳;幼叶的存在不利于氯酸钾诱导成花
(Manochai等 2005)。
在地域上,氯酸钾的应用效果在纬度较低的
龙眼产区比在高纬度产区好。在泰国清迈处理后
21~49 d开花,且成花率高(土施普遍在75%以上)
(Manochai等2005); 而国内总体上应用氯酸钾成花
效果较差,处理后 25~90 d 抽花序,成花率不稳
定,从无花到100% 不等(表 1),仅在局部地区如
海南和粤西等产区应用成功。此外,国内报道的
有效施用量多为每株500~2 000 g (表 1),按 20
m2 树冠投影面积计,为 25~100 g·m-2,远高于泰
国及美国报道的5~15 g·m-2有效施用量(Manochai
等2005; Crane等2005),其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生
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随着氯酸钾在生产中的应用,一些问题逐步
暴露出来。首先,氯酸钾在龙眼上的应用还停留
在经验上的尝试,缺乏完整理论体系。例如,氯
酸钾诱导龙眼成花的机理、吸收和转化的规律、不
同生物学效应表现的相关剂量和树体敏感性等问题
均尚未揭示清楚。这些应用基础的研究远跟不上生
产实践的需求。处理氯酸钾后,树间成花效应差异
很大,即使同一品种、树势相近且物候期相同的植
株个体,有的能成花,有的不能成花(李建光等
2003; 朱建华和彭宏祥2002),说明树间存在内在
生理差异,导致对氯酸钾的不同反应。但这些生理
差异是什么,尚缺研究。其次,氯酸钾处理可产生
多种效应,其发生规律未被揭示清楚,施用后有一
定风险。例如,氯酸钾可以诱导龙眼成花,但也可
使产生的花序干枯(田间观察); 可导致花序不断产
生,影响新梢抽发,干扰枝梢生长节奏(黄旭明等
2004); 可产生伤害效应,引发大量落叶,导致树
势下降,抑制成花,甚至植株死亡(李建光等2003;
李连英2002; 朱建华和彭宏祥2002; 华敏等2004;
Jungyoosuk 2005)。我们采用不同剂量注射、喷施
和土施处理田间或盆栽龙眼,均未能成功诱导成
花,却出现不同程度伤害效应(未发表资料)。 其
三,处理后的花序发育和开花时间无法掌握,同步
表1 国内外应用氯酸钾诱导龙眼成花的情况
国家或地区 使用方法 处理季节 剂量 效果 参考文献
泰国 土施 各月份 8 g·m-2 (树冠面积) 10~4 月成花率>77%, 5~9 月<52% Manochai 等 2005
土施 各叶龄 8 g·m-2 (树冠面积) 叶片越老熟效果越好 Manochai 等 2005
注射 0.025~0.25 g·cm-1 (枝条直径) 花芽 60%~ 90 % Manochai 等 2005
土施 10 月 200~800 g· 株-1 成花率 100% Wangsin 和
Pankasemsuk 2005
喷施 秋季及冬季 1~2 g·L-1 热季成花率12%,冬季90%~96.7%; Manochai 等 2005;
>2 g·L-1 严重落叶 Chrroensri等2005
美国佛罗里达 土施 2 月初 5~15 g·m-2 促进成花,不影响品质 Crane 等 2005
中国台湾 土施 5 、7 月 1 000 g·株-1 成花率 38.5%~75% 颜昌瑞等 1998
中国海南 土施 11 月上旬 成花率 1 0 0 %,促进早熟 李建光等 2003
中国福建 土施 4 月 成花率 8.9% 柯冠武 2001
土施 5~9 月 1 500~2 500 g·株-1 成花率 50%~100% 卢文川等 2001
中国广东 土施或喷施 11 月 100 g·株-1或1 g·L-1 成花率 100% 贺海英和王泽槐2001
土施或喷施 4 月 120 g·株-1或0.5 g·L-1 成花率 0% 贺海英和王泽槐2001
土施 3~12 月 180 g·m-1 (树冠直径) 成花率 49.6%~94.8% 曾祥有等 2002
土施 秋冬季 6~18 g·株-1 (盆栽) 落叶,成花率 0 % 未发表资料
中国广西 土施 4 月 500~1 250 g·株-1 成花率 33.3%~40% 蒋雪林等 2002
土施 1 月 50~130 g·m-1 (树冠直径) 成花率 100% 周瑞通 2003
土施 3 月 70~160 g·m-1 (树冠直径) 成花率 48 % 周瑞通 2003
土施 10 月 20 g·m-2 (树冠面积) 成花率 83.3% 陈林强 2003
土施 12 月 ~次年 1月 450~1 000 g·株-1 成花率 20%~5 0% 李连英 2002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3期,2006年6月 571
性差,呈现多次性开花;有些处理树在坐果的同时
还不断开花,甚至发生在同一枝梢上,造成了花果
同期,难于管理(黄旭明等2004)。此外,如果在反
季节成功诱导龙眼开花,坐果和果实发育所处的不
利气候环境也会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反季节龙眼的生
产。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迫切需要对氯酸钾的效
应展开更深入的生理研究。
3 结语
龙眼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可被氯酸盐诱导开花
的植物(Manochai等2005)。但它也与其它植物一
样,会受到氯酸盐的伤害。氯酸盐剂量在成花和
伤害效应中很重要(Manochai等 2005; 黄旭明等
2004),这两种生物学效应可能有部分共同的生理
机制。氯酸盐在其他植物中的生理学研究结果为
我们进一步揭示氯酸盐对龙眼生物学效应可以提供
某些启示:(1)氯酸盐的生物学效应与其代谢过程
密切相关,其代谢中间产物(次氯酸或亚氯酸离
子)可能与其生物学效应有更为直接的关系;(2)氯
酸盐的生物学效应与硝酸转运(硝酸载体)和还原系
统有关系,两者均受硝酸根离子的影响,因此,
用氯酸钾处理龙眼生物学效应可能会受土壤或树体
内硝酸根离子的影响,进而可能引起龙眼响应氯
酸钾处理的地域和个体差异;(3)氯酸盐对硝酸还
原的干扰和蛋白质的降解,可以改变树体内的氮
素营养状态,也可能改变一氧化氮(NO)等含氮信
号的变化(沈文飚2005),从而可能对其生物学效
应起作用;(4)龙眼可感受低温胁迫信号而诱导开
花,而氯酸盐也有类似低温和干旱等引起的胁迫
性反应,即可能诱导产生与低温相同的胁迫信
号,进而取代低温而诱导龙眼开花。这些推测是
否如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可能为科学合理地应
用氯酸盐调节龙眼产期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曹尚银, 张秋明, 吴顺(2003). 果树花芽分化机理研究进展. 果树
学报, 20 (5): 345~350
陈林强(2003). 龙眼应用氯酸钾控梢促花试验. 广西林业科学, 32
(4): 209~210
陈清西, 李松刚(2004). 氯酸钾诱导龙眼成花与内源激素的变化.
园艺学报, 31 (4): 451~455
郭慧(1989). 粟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etariae)氯
酸钾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5 (2):
218~220
贺海英, 王泽槐(2001). 强氧化剂对龙眼的催花研究. 广东园艺, 2
(4): 42~44
华敏, 何凡, 王祥和, 陈业光, 韩剑, 李向宏(2004). 氯酸钾对储
良、石硖龙眼催花效果比较. 中国南方果树, 33 (5): 35~42
黄旭明, 陆洁梅, 王惠聪(2004). 氯酸盐在龙眼生产上的应用和研
究现状. 中国南方果树, 31 (1): 62~64
蒋雪林, 苏维佳, 刘耀成, 黄树长(2002). 龙眼药物催花试验初报.
广西热带农业, 82: 6~7
柯冠武(2001). 台湾龙眼催花技术引进示范的实践及启示. 广东
园艺, 2 (1): 37~38
李建光, 潘学文, 李荣, 戴宏芬(2003). 氯酸钾对龙眼催花技术的
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20 (5): 410~414
李莲英(2002). 施用氯酸钾对龙眼成花影响初探. 广西农学报, 4:
23~25
卢美英, 周歧伟, 朱建华, 黄景芬, 朱建武, 何全光, 黄永敬, 徐炯志,
黄桂香(2004). 氯酸钾对龙眼花芽分化期若干生理指标影响
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 (4): 177~181
卢文川, 洪振德, 尤传德, 王振川, 李孙逵(2001). 龙眼花期调控技
术实验初探. 福建果树, 117: 5~7
欧阳若, 刘和平, 李平, 王惠聪, 胡桂兵(2005). 氯酸钾引起‘石
硖’龙眼的应逆生理反应.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7 (1): 34~38
沈文飚(2005). 硝酸还原酶也是植物体内NO合成酶. 植物生理
学通讯, 39 (2): 168~170
王首锋, 梁海曼(1996). 升汞和次氯酸钠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
生长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32 (2): 117~120
许长蔼(1991). 植物体内NO3-可给性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调节.
植物生理学通讯, 27 (3): 173~177
颜昌瑞, 赵政男, 张哲玮(1998). 化学药剂对龙眼催花之影响. 中
国园艺(台湾), 44 (4): 517~518
曾祥有, 黎华寿, 曾运友(2002). 不同季节施用KClO3化学调控剂
对龙眼促花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生态科学, 21 (3): 220~222
周瑞通(2003). 氯酸钾对不同品种龙眼催花试验初报. 广西园艺,
49: 31
朱建华, 彭宏祥(2002). 龙眼药物催化技术探讨. 广西热带农业,
3: 12~14
Balch WM (1987). Studies of nitrate transport by marine phy-
toplankton using 36Cl-ClO3- as a transport analogue. I. Physi-
ological findings. J Phycol, 23: 107~118
Borges R, Miguel EC, Dias JMR, Cunhab M, Bressan-Smith RE, de
Oliveira JG, de Souza Filho GA (2004). Ultrastructur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of chlorate toxicity
on rice seedlings. Plant Sci, 166: 1057~1062
Chrroensri P, Jutamanee K, Tawatpun J, Tongumpai P, Krisanapook
K (2005). Effects of potassium chlorate and girdling on
flowering of ‘Phet sakhon’ longan. Acta Hortic, 665: 269~274
Crane JH, Zee F, Bender GS, Faber B, Brunner B, Chia CL (2005).
Commercial sapindaceous fruit production in the USA. Acta
Hortic, 665: 93~101
Doddema H, Hofstra JJ, Feenstra WJ (1978). Uptake of nitrate by
mutan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disturbed in uptake or
reduction of nitrate. I. Effect of nitrogen source during growth
on uptake of nitrate and chlorate. Physiol Plant, 43 (4):
343~350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3期,2006年6月572
D u k e S O ( 1 9 8 5 ) . E f f e c t o f h e r b i c i d e s o n
nonphotosynethetic biosynthetic process. In:
Duke SO (ed). Weed Physiology (vol 1). Repro-
duction and Ecophysiology. Boca Raton: CPC Press,
91~106
Fåhræus G (1952). Influence of nitrate conduction upon chlorate
toxicity in microorganisms. Acta Chem Scand, 5: 1416~1417
Florence TM, Stauber JL (1986). Toxicity of copper complexes
to the marine diatom Nitzschia closterium. Aquat Toxicol, 8:
11~26
Glass ADM, Siddiqi MY (1995). Nitrogen absorption by plant
roots. In: Srivastava HS, Singh RP (eds). Nitrogen Nutrition
in Higher Plants. New Delh: Associated Publishing,
21~56
Goksøyr (1952). On the effect chlorate upon the nitrate reduction
on the plant. II. The effect upon nitrate-reducing system in
Escherichia coli. Physiol Plant, 5: 228~240
Hofstra JJ (1977). Chlorate toxicity and nitrate reduction activity
in tomato plants. Physiol Plant, 41: 65~69
Jungyoosuk P (1999). Off-season longan good or bad news for
growers. Kehakarn Kaset, 23: 73~74
La Brie ST, Wilkinson JQ, Crawford NM (1991). Effect of chlorate
treatment on nitrate reductase and gene expression in
Ab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Physiol, 97: 863~879
Lees H, Simpson JR (1957). The biochemistry of the nitrifying
organisms. 5. Nitrite oxidation by Nitrobacter. Biochem J, 65:
297~305
Mackown CT, Vansanford DA, Rothwell CG (1996). Nitrate
uptake and assimilation and chloate tolerance of wheat. Crop
Sci, 36: 313~319
Manochai P, Sruamsiri P, Wiriya-alongkorn W, Naphrom D,
Hegele M, Bangerth F (2005). Year around off season flower
induction in longan (Dimocarpus longan Lour.) trees by
KClO3 applications: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Sci Hortic, 104:
379~390
Nelson RS, Ryan SA, Harper JE (1983). Soybean mutants lacking
constitutiv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I. Nitrogen
assimilation, chlorate resistance and inheritance. Plant
Physiol, 72: 510~514
Prieto R, Fernández E (1993). Toxicity of and mutagenesis by
chlorate are independent of nitratereductase activity in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Mol Gen Genet, 237:
429~438
Singh HN, Sonie KC, Singh HR (1977). Nitrate regulation of
heterocyst differentiation and nitrogen fixation in a chlor-
ate-resistant mutant of the blue-green alga Nostoc muscorum.
Mutat Res, 42: 447~452
Solomonsson LP, Vennesland B (1972). Nitrate reductase and
chlorate toxicity in Chlorella vulgaris Beijerinck. Plant
Physiol, 50: 421~424
Sritontip C, Khaosumain Y, Changjaraja S, Poruksa R (2005a).
Effects of potassium chlorate, sodium hypochlorite and cal-
cium hypochlorite on flowering and some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Do’ longan. Acta Hortic, 665: 269~274
Sritontip C, Khaosumain Y, Changjaraja S, Poruksa R (2005b).
Effects of potassium chlorate, potassium nitrate, sodium
hypochlorite and thiourea on off-season flowering and pho-
tosynthesis of ‘Do’ longan. Acta Hortic, 665: 291~296
Stauber JL (1998). Toxicity of chlorate to marine microalgae.
Aquat Toxicol, 41: 213~227
Steffen C, Wetzel E (1993). Chlorate poisoning: mechanism of
toxicity. Toxicology, 84: 217~231
Subhadrabandhu S, Yapwattanaphun C (2001). Regulation off-
season flowering of longan in Thailand. Acta Hortic, 558:
193~198
van Wuk DJ, Hutchinson TH (1995). The ecotoxicity of chlorate
to aquatic organisms: a critical review. Ecotox Environ Saf,
32: 244~253
Wangsin N, Pankasemsuk T (2005). Effects of potassium chlorate
on flowering, total nitrogen, 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C/N ratio and contents of cytokinin-like and
gibberellin-like substances in stem apex of ‘Do’ longan. Acta
Hortic, 665: 255~258
Xu JL, Logan BE (2003). Measurement of chlorite dismutase
activities in perchlorate respiring bacteria. J Microbiol
Method, 54: 23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