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橡胶树花药的培养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 785
收稿 2006-03-29 修定  2006-05-25
资助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05-09-2A)。
* E-mail: aaahs78@163.com, Tel: 0898-23301306
橡胶树花药的培养
孙爱花* 李哲 黄天带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海南儋州 571737
Anther Culture of Rubber Tree (Hevea Brasiliensis Muell. Arg)
SUN Ai-Hua*, LI Zhe, HUANG Tian-Dai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 Tropical Crop Physiology,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提要 文章介绍橡胶树的花药培养和影响其培养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橡胶树;花药培养
自从1964年 Guha和 Maheshwari报道毛叶蔓
陀罗(Datura innoxia)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以
来,花药培养已成为获得单倍体及纯合体的途径
之一。由于橡胶树生命周期长,又是异花授粉作
物,在遗传上高度杂合,并且在农作物中行之有
效的某些重要育种技术长期未能在橡胶树上得到应
用。通过花药培养诱导花粉植株,为橡胶树单倍
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培
育产量高、抗性强而生长快的优良品种,展示了
广阔的前景,并为研究各种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
提供了优良材料。通过花药培养诱导二倍体植
株,可以获得自根幼态无性系,排除不良砧木的
影响,提高产量;可以获得抗寒性强而一致的优
良砧木,减少寒害;也可获得均一的材料,供
科研使用,并为橡胶树的良种繁育提供一条值得
考虑的途径。
在分子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的今天,
花药培养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研究意义日益
突出。本文对国内外橡胶树花药培养的研究现状
及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概述,并对花
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作了分析和探讨。
1 橡胶树的花药培养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马来西亚、印
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采用离体花药相继成功
地培育出花粉单倍体及花药壁二倍体植株,此后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获得了来自
橡胶树花药壁的二倍体组织和花粉多细胞球,并
证 明 橡 胶 树 的 小 孢 子 是 可 以 启 动 发 育 的
(Satchuthananthavale和Irugulbandara 1972; Satchu-
thananthavale 1973)。我国从1973年开始橡胶树花
药培养的研究工作,于 1977 年培养出数棵植株,
但经移栽未能成活;1977~1978 年,有人先后从
‘海垦2’和‘热研88-13’2 个品种中诱导出161
棵植株,并移栽成活(王泽云等1978)。到1979年
底,已从‘海垦2’、‘海垦1’、‘热研8 8-1 3’等品
种中诱导出完整植株 137 棵,移栽成活率提高到
69%,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证明,花药植株起源
于花药壁的体细胞(王泽云等 1980,1984)。
Paranjothy和Ghandimathi (1975,1976)从花
药培养试验中获得胚状体,但未再生植株。陈正
华等 (1978,1979)从三叶橡胶花药培养中获得5
棵植株,并证明来源于花粉。岑明等(1981)对花
药胚状体和小植株根尖进行细胞学观察证明,所
获得的胚状体和小植株确实来源于花粉,而且从
胚状体到小植株这一段时间内,染色体数有逐渐
增加的趋势,往往是以 9 的倍数增加。
王泽云等(1989)认为橡胶树花药体细胞植株集
芽接树和实生树的优点于一体,是一种幼态自根
无性系,表现出生长快、产量高和发育时期从老
植物生理学与农业及生产应用 Plant Physiology and Agriculture and Applications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786
态回复到幼态等优点,也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
新一代种植材料。吴胡蝶等(1994)研究 6-BA 和
ABA 影响橡胶花药体细胞胚形成及植株再生的结
果表明,培养基中加入 6-BA 后,橡胶树体细胞
胚和植株的诱导率提高。其作用可能是促进胚胎
原始细胞的发育或是消除愈伤组织中残留2,4-D对
胚胎原始细胞发育的抑制作用。但添加的浓度要
适宜,浓度过高,活性太强,胚状体发育反而受
阻,不能达到提高植株诱导率的效果,一般以2~5
mg·L-1 范围的 6-BA 较适宜;添加0.2~0.5 mg·L-1
的 ABA 也可明显提高胚状体的数量、质量以及植
株的诱导率。可见,ABA 对橡胶花药体细胞的形
成和植株再生也有良好的效应。杨少琼和莫业勇
(1994)对生长在系比区内的2个巴西橡胶无性系的
花药体细胞植株产量和生理特性进行初步检测和观
察的结果表明,‘海垦 2’花药体细胞植株的第
一割年的产量高于供体无性系 45.2%,与胶乳再
生和排胶有关的10项生理参数的分析都显示其具
有与高产相适应的生理基础;‘海垦1’花药体细
胞植株的产量高于供体无性系20.6%,但此产量主
要是通过胶乳严重长流获得的,有一定的缺憾。
Arokiaraj等 (1994,1996,1998)应用农杆菌
介导和基因枪法,成功地将 b- 葡萄苷酸酶(GUS)
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II)等基因导入橡胶树花药
的愈伤组织,并获得完整植株。曾宪松等(1997)
用0.5%的秋水仙素处理橡胶树二倍体花药体细胞
愈伤组织(浸泡或滴渍) 1 d,可有效地从多倍性的
细胞再分化成多倍性胚状体并再生植株。梁国平
和肖三元(2004)对几个橡胶品系的花药进行离体培
养,从中筛选出易获得诱导率高、质量好胚状体
的橡胶品种‘云研73-477’,其胚状体的诱导率达
到76.83%,诱导出完整植株37株,成苗率16.9%,
移栽成活 21 株,成活率 56.8%,为进一步开展
橡胶树花药培养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品种材料。
2 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2.1 材料 用作花药培养的亲本植株的基因型、生
理状态以及接种时花粉所处的发育时期等对植株的
诱导频率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接种前应对所用的
材料进行严格的选择。
2.1.1 基因型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是影响花药培养
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植株的花药对培养的反
应不同,表现在花药培养力如愈伤组织诱导率、
分化率、胚状体诱导率及植株诱导率等,有些材
料对某些培养基没有反应。目前培养成功的植物
种类以茄科、禾本科和十字花科的植物所占比例
较大,从大麦、小麦、大豆、亚麻等作物进行
研究都证实,不同基因型植物的花药诱导能力和
器官形成能力有差异,即存在明显的基因型效应
(朱睦元等1990;Kintzios 和 Fischbeck 1994;
Kiviharju和Tauriainen 1999)。在橡胶树花药培养
中,只有少数橡胶树无性系能通过花药培养产生
大量植株,这些无性系有:‘P R 1 0 7’、‘G T 1’、
‘海垦 2 ’、‘海垦 1 ’、‘热研 8 8 - 1 3 ’、‘热
研7-33-97’等(王泽云等 1978,1980;Carron
等1998)。黄德贵等(1982)研究不同花药材料对诱
导反应的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基本培养基的适
应程度不同,而且对同一培养基不同附加成份的
适应程度也有差异。许多抗寒力较强的材料诱导
愈伤组织比较困难,而许多愈伤组织诱导率很高
的材料又很难分化出胚状体或植株。因此认为,
选择合适基因型的橡胶树无性系对花药离体培
养诱导再生植株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2.1.2 生理状况 不同生长季节、栽培环境、不同
部位的花蕾导致其花粉的生理状态均可能不同,
诱导率有明显差异。一般认为,采集自适宜环境
条件下的供体植株花药培养的胚诱导率和植株再生
率高,从季节上看,冬春季较夏秋季更适于进行
花药培养(Yang等 1992)。王泽云等(1978,1980)
认为不同花期橡胶树的花药分化能力也不同,虽
然春、夏、秋三季的花都能诱导出胚状体,但
其数量则是秋花多于春、夏花。
2.1.3 花粉的发育时期 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
是提高花粉植株诱导频率的重要因素。被子植物
的花粉发育经历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小孢子阶
段)、双核期和三核期(雄配子阶段),单核期又可
分为单核早、中、晚 3 个时期。在花药培养早
期的研究中发现,并不是任何时期的花粉都可以
培养产生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只有花粉发育到一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 787
定时期对离体的刺激才最敏感。然而,对大多数
植物而言,单核中期至单核晚期的花粉最容易形
成花粉胚或花粉愈伤组织(卫志明2003)。在橡胶
树育种中,许多研究者也认为单核晚期( 长度
3 ~ 4 m m )的花粉最容易培养(王泽云等 1 9 7 8,
1980,1984;陈正华等 1978,1979;黄德贵
等 1982)。
2.1.4 预处理 花药预处理对提高胚状体诱导频率
有很好的效果,不同作物所用的处理方法不同。
一般采用30~35℃高温或3~10℃低温对花蕾进行
处理的效果较好。其它预处理方法如浸泡和离心
等也有人研究和尝试过(李靖等2005)。目前,低
温处理花粉胚胎发生能力的机制有2种不同看法。
Nitsch和Norreel (1973)认为低温处理改变花粉粒第
1 次有丝分裂的轴向,从而导致花粉朝着胚胎的
方向发育;而Sunderland (1978)则认为低温的作
用不在于改变纺锤轴取向,而是保持花粉的活
力,因而营养细胞得以完成细胞质的改组转向胚
胎发生。此外,低温预处理也能延缓花药壁组织
的衰老和降低花粉的死亡率( 王伟光和高亦珂
2005)。黄德贵等(1982)在探索低温处理对橡胶树
花药形成愈伤组织的效应中见到,经低温处理的
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有明显提高,他们还观察
到,一般容易诱导愈伤组织的品种或是采用含生
长调节物质较高的培养基,低温处理的作用即不
显 著 。
2.2 培养基
2.2.1 基本培养基 选择合适的基本培养基是花药
培养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林木花药培养所采用
的基本培养基有 M S、N i t s c h、B 5、B N、B H、
MB、N 6、Miller、H。较为常用的是 MS、BN、
H、MB 培养基(张冰玉等 2003)。许多研究者认
为,诱导橡胶树花药愈伤组织的基本培养基以
M S 或 M B ( M S 培养基的大量元素和铁盐,用
Bourgin 及Nitsch烟草培养的微量元素及有机生长
物质)较好(王泽云等 1978,1980,1984;陈正
华等1978,1979)。黄德贵等(1982)认为诱导花
药愈伤组织的基本培养基 MB 的效果比 MS 好。陈
正华等(1986)也认为 MB 的诱导效果好。MS 培养
基是一种高盐培养基,特别是含 N H 4 + 的浓度较
高。有研究表明,高浓度 N H 4 + 可促进橡胶树花
药培养时的胚状体发生,低浓度 NO3- 可提高其花
粉胚状体的诱导率(陈正华1986)。
2.2.2 碳源 林木花药培养主要以蔗糖为碳源。因
树种不同,所用蔗糖浓度有很大差别(2%~10%)。
为了得到较高的橡胶树花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
胚状体诱导率,国内的很多学者单就不同浓度蔗
糖效应作过探讨。陈正华(1988)研究三叶橡胶的
花药培养的结果表明,在脱分化培养基中添加
2%~10% 蔗糖均可促进花药愈伤组织分化,但组
织学观察表明,接种25 d后的小孢子存活率是添
加 10% 蔗糖比添加 3% 蔗糖高 1 倍以上,最适浓
度为 7 % ~ 8 % 。
2.2.3 激素 在花药培养的不同时期,所用的生长
调节物质种类和浓度不同。在脱分化培养基中细
胞分裂素类物质与生长素类物质共同使用对诱导愈
伤组织十分重要,缺少其中之一,花药诱导均不
能成功。经常使用的生长素类物质有 2 , 4 - D 、
I A A、N A 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有 K T、6 - B A,
其浓度范围有0.5~2.0 mg·L-1不等。在分化培养基
中,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也应与生长素类物质配合使用。一
般而言,加入 0.5~1.0 mg·L-1 2,4-D、0.5~1.0
mg·L-1 KT 均可促进橡胶树花药胚性愈伤组织的诱
导,加入0.1~0.2 mg·L-1 NAA、0.2~1.0 mg·L-1
KT、0~0.5 mg·L-1 GA3 能显著促进胚状体增长(王
泽云等1978)。添加0.2~0.5 mg·L-1的 ABA也可明
显提高胚状体的数量、质量以及植株的诱导率(吴
胡蝶等1994)。刘桂珍和陈正华(1999)在悬浮培养
基中加入1.0 mg·L-1 2,4-D即能促进胚胎发生。
2.2.4 活性炭 活性炭在花药培养中有普遍提高出
苗率的作用(Fridborg和Eriksson 1975;Johansson
等 1982)。在橡胶树花药培养中,添加适量的活
性炭,可以降低组织培养物产生的有害代谢物质
的浓度,从而有利于细胞生长。在脱分化培养基
中增加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再添加 0 . 0 5 % ~
0.1% 活性炭,可成倍提高‘RRIM600’等品种
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在分化和出苗培养基中各添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788
加 0.1% 活性炭,可提高分化频率;有的胚状体
可增长数倍,植株增长 1 倍(王泽云等 1988)。
除了上述 4 种影响培养基效果的因素外,天
然附加物椰子汁(coconut water,CW)对提高橡胶
树花药胚性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诱导率也有作用。
2.3 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 花药培养的方式一般采
用固体培养基培养,但近年来也有许多用液体培
养基培养花药。还有人采用悬浮细胞培养获得巴
西橡胶的胚状体(Wilson和Street 1975;Wilson等
1976)。Veisseire等(1994)用类似方法虽然获得了
胚状体,但均未得到小植株。刘桂珍和陈正华
(1999)用悬浮细胞培养方法成功地获得巴西橡胶胚
状体及再生植株。
培养条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橡胶树花药培
养的培养温度一般为 25~28℃,诱导愈伤组织和
胚状体阶段,应在黑暗条件下,而在胚状体诱导
幼苗阶段则应照光,可用日光灯每天照明 12 h,
光强为45 mmol·m-2·s-1。
2.4 植株的诱导和移栽 橡胶树花药培养植株诱导
中有3个关键步骤:(1)花药接种在脱分化培养基
中,促使花药愈伤组织化;(2)愈伤组织化的花药
转移至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产生胚状体;(3)肉眼
可见的胚状体转入成苗培养基上,促使其生根、
抽茎、生叶、成为小植株。促使花药植株移栽
成活,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有发育
良好的根系;(2)掌握适宜的时机,不可过早移
栽;(3)移栽苗前锻炼;(4)室内温度、湿度和光
照应适宜;(5)成活的苗应进行野外锻炼。
3 结语
花药培养是橡胶树组织培养中研究较早和较
多的一个方向,也是橡胶树遗传转化的重要途径
(谭德冠等2005)。至今,虽已获得了一定数量的
花药植株,但与农作物相比,其发展比较落后。
主要原因是花药植株的诱导率在总体上比较低,
不能形成足够的选择群体;另外,橡胶树花药培
养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强,性状优良的某些品种
很难诱导出花药植株。因此限制了花药植株在橡
胶树育种及遗传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
鉴于橡胶树花药培养的落后局面和巨大应用
潜力,除应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以外,以下
几个问题值得今后研究与考虑:
(1)根据花药植株的利用目的不同,可选择具
有代表性的品种进行花药培养,综合运用各种手
段提高花药植株的诱导率。同时,应用分子生物
学手段进行花药培养的基础性研究,从根本上找
出基因型影响花药植株诱导率的原因。
(2)在提高花药植株诱导率的基础上,将花药
培养技术与细胞离体筛选、诱变、转基因技术相
结合,在短时间内,培育高抗优质的橡胶树新品
种。特别是以花药培养单倍体愈伤组织或单倍体植
株作为转化受体,以实现外源基因的稳定转化。
(3)在提高花药植株诱导率的基础上,构建双
单倍体群体,从而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
建、基因克隆以及各种遗传学研究提供理想的研
究材料。
参考文献
岑明, 陈正华, 钱长发, 王传华, 何永陶, 肖育玲(1981). 三叶橡胶
花药培养过程中的染色体倍数研究. 遗传学报, 8 (2):
169~174
陈正华(1986). 木本植物单倍体诱导的成就与特点. 见: 陈正华
主编.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75~91
陈正华(1988). 木本植物的花药培养. 见: 胡含, 陈英主编. 植物
体细胞遗传与作物改良.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40~142
陈正华, 陈发祖, 钱长发, 王传华, 张世杰, 许绪恩, 区晓慧, 何永
陶, 卢俊民(1978). 三叶橡胶花粉植株的诱导. 遗传学报, 5
(2): 99~107
陈正华, 陈发祖, 钱长发, 王传华, 张世杰, 许绪恩, 区晓慧, 何永
陶, 卢俊民(1979). 三叶橡胶花粉植株的获得. 中国科学, (6):
617~624
陈正华, 许绪恩, 庞任声(1986). 橡胶树属的花药培养及花粉植
株的研究. 见: 陈正华主编.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 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81~500
黄德贵, 陈曼雅, 吕美娜, 林醒华, 吴福生, 林玉英(1982). 巴西橡
胶花药培养的研究. 福建热作科技, (2): 1~11
李靖, 李焕秀, 李敏, 王梅(2005). 蔬菜花药培养研究进展. 中国
蔬菜, (6): 36~39
梁国平, 肖三元(2004). 橡胶树花药离体培养及完整植株的诱导.
热带农业科技, 27 (1): 8~10, 27
刘桂珍, 陈正华(1999). 巴西橡胶悬浮细胞培养胚胎发生与植株
再生. 热带作物学报, 20 (4): 1~5
谭德冠, 孙雪飘, 张家明(2005). 巴西橡胶树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 789
理学通讯, 41 (5): 674~678
王伟光, 高亦珂(2005). 花药培养的研究进展.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 (3): 280~284
王泽云, 吴胡蝶, 陈雄庭(1989). 橡胶树花药体细胞植株的优良
性状. 热带作物学报, 10 (2): 17~22
王泽云, 吴胡蝶, 陈雄庭, 赖康(1988). 活性炭在橡胶花药培养中
的效应. 热带作物研究, (1): 12~14
王泽云, 吴胡蝶, 曾宪松, 陈传琴, 李琼英(1984). 巴西橡胶花药
胚的发生和花药植株起源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5 (1): 9~13
王泽云, 曾宪松, 陈传琴, 吴胡蝶, 李琼英, 范高俊, 卢文娟(1978).
从离体花药诱导巴西橡胶植株. 热作科技通讯, (5): 1~
7, 19
王泽云, 曾宪松, 陈传琴, 吴胡蝶, 李琼英, 范高俊, 卢文娟(1980).
用离体花药诱导巴西橡胶植株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1 (1):
16~26
卫志明(2003). 花药和花粉培养. 见: 余叔文, 汤章诚主编. 植物
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6~29
吴胡蝶, 王泽云, 陈雄庭(1994). 6-BA、ABA 对橡胶花药体细
胞胚形成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3): 1~4
杨少琼, 莫业勇(1994). 两个巴西橡胶无性系的花药体细胞植株
胶乳的生理特性. 热带作物学报, 15 (2): 13~20
曾宪松, 张树珍, 张银东, 郑学勤, 陈惠吟, 郑楷(1997). 离体培养
橡胶树体细胞诱导纯多倍性无性系方法的研究初报. 热带作
物学报, 18 (2): 15~20
张冰玉, 苏晓华, 周祥明, 纪丽丽, 黄秦军, 张香华(2003). 林木花
药培养研究进展及展望. 植物学通报, 20 (6): 656~663
朱睦元, 徐阿炳, 袁妙葆, 黄纯农, 黄培忠(1990). 基因型和培养
条件对大麦花药培养的影响. 植物学通报, 7 (1): 8~21
Arokiaraj P, Jones H, Cheong KF, Coomber S, Charlwood BV
(1994). Gene insertion into Hevea brasiliensis. Plant Cell
Rep, 13 (8): 425~431
Arokiaraj P, Jones H, Jaafar H, Coomber S, Charlwood BV (1996).
Agrobacterium-meditated transformation of Hevea anther
calli and their regeneration into plantlets. J Nat Rubber Res,
11 (2): 77~87
Arokiaraj P, Yeang HY, Cheong KF, Hamzah S, Jones H, Coomber
S, Charlwood BV (1998). CaMV 35S promoter directs b-
glucuronidase expression in the laticiferous system of trans-
genic Hevea brasiliensis (rubber tree). Plant Cell Rep, 17 (8):
621~625
Carron MP, Lardet L, Dea BG (1998). Hevea micropropagation
by somatic embryogenesis. Plantations Res Dev, 5 (3):
187~192
Fridborg G, Eriksson T (1975). Effects of activated charcoal on
growth and morphogenesis in cell cultures. Physiol Plant,
34: 306~308
Guha S, Maheshwari SC (1964). In vitro production of embryos
from anthers of Datura. Nature, 212: 497~498
Johansson L, Andersson B, Eriksson T (1982). Improvement of
anther culture technique: activated charcoal bound in agar
medium in combination with liquid medium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Physiol Plant, 54: 24~30
Kintzios S, Fischbeck G (1994). Anther culture response of Hor-
deum spontaneum-derived winter barley lines. Plant Cell
Tiss Org Cult, 37 (2): 165~170
Kiviharju EM, Tauriainen AA (1999). 2,4-Dichlorophenoxyace-
tic acid and kinctin in anther culture of cultivated and wild
oats and their interspecific crosses: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A. sativa L. Plant Cell Rep, 18 (7~8): 582~588
Nitsch C, Norreel B (1973). Factors favoring the formation of
androgenetic embryos in anther culture. Basic Life Sci, 2:
129~144
Paranjothy K, Ghandimathi H (1975). Morphogenesis in callus
cultures of Hevea briasiliensis. In: Malaysia (ed). Proc Natl
Plant Tissue Cult Symp, 19~25
Paranjothy K, Ghandimathi H (1976).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of Hevea. Proc Int Rubber Conf, (2): 59~84
Satchuthananthavale R (1973). Hevea tissue culture. Quart J
Rubber Res Inst Ceylon (Sri Lanka), 50 (1~2) : 91~97
Satchuthananthavale R, Irugulbandara ZE (1972). Propagation
of callus from Hevea anthers. Quart J Rubber Res Inst Ceylon,
49 (3~4): 65~68
Sunderland N (1978). Strategi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yield in
anther culture. Proc Symp Plant Tiss Cult. Beijing: Science
Press, 65~86
Veisseire P, Linossier L, Coudret A (1994). Effects of abscisic acid
and cytokini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matic embryos in
Hevea brasiliensis. Plant Cell Tiss Org Cult, 39 (3):
219~223
Wilson HM, Eisa M, Irwin SWB (1976). The effects of agitated
liguid medium on in vitro cultures of Hevea brasiliensis.
Physiol Plant, 36: 399~402
Wilson HM, Street HE (1975). The growth, anatomy and mor-
phogenetic potential of callus and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of
Hevea brasiliensis. Ann Bot, 39: 617~682
Yang Q, Chauvin JE, Hervé Y (1992). 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anther culture of cauliflower (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Plant Cell Tiss Org Cult, 28 (3): 2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