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2期,2004 年 4 月 235
收稿 2003-06-04 修定 2003-10-23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00009)。
* 通讯作者(E-mail:xfli@bio.ecnu.edu.cn, Tel:021-
62233225)。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朱金鑫 李小方*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Yeast Two-hybrid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Plants
ZHU Jin-Xin, LI Xiao-Fang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提要 酵母双杂交技术能有效地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文简单介绍了此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程序,以及十
几年来此项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 植物研究; 应用
酵母双杂交体系简称双杂交体系(two-hybrid
system),又称相互作用陷阱(interaction trap),是
1989年由Fields和Song[1]提出并初步建立的。这
一系统是在酿酒酵母中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
种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上个世纪90年代
初期发展成为一种灵敏的真核细胞内鉴定基因的方
法,可有效地用来分离能与一种已知的靶蛋白相
互作用的蛋白质的编码基因[ 2 ]。此技术以其简
便、灵敏、高效以及能反映不同蛋白质之间在活
细胞内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3]。迄今
为止,在双杂交体系的基础上已发展了很多相关
技术,人们应用双杂交体系及相关技术已取得了
很多科研成果。本文介绍这一技术在植物研究中
的应用和前景。
1 工作原理[1]
酵母双杂交系统最初是根据真核转录调控的
特点建立的。真核生长转录因子含有两个相对独
立的功能区域:DNA 结合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 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 AD)。前者负责识别结合上游顺式激活序
列(upstream activation sequence, UAS 如GAL4
U A S ),后者则与转录复合物的其它成分相互作
用,启动所调节基因的转录。B D 与 A D 可以人
为地分离,分离的 DNA-BD 和 AD 单独分别作用,
并不能激活转录反应,但是当二者在空间上较为
接近时,则呈现完整的转录因子的转录激活活
性。将 DNA-BD 序列与一已知的蛋白质 X(常称为
诱饵,bait)的基因结合,构建出BD-X 融合表达
载体;将AD 序列与拟研究的另一蛋白Y——靶蛋
专题介绍Special Topics
图1 酵母双杂交体系的原理
上游顺式激活序列(UAS)和报道基因整合在工程酵母菌的染
色体上。(a)编码蛋白质 X 的基因与编码 DNA 结合结构域的序列
(DNA-BD)融合形成一杂交体(BD-X),该杂交体表达形成的融合
蛋白能够与报道基因的 UAS 结合;编码蛋白质 Y 的基因与转录
激活结构域(AD)的序列融合形成的另一杂交体(AD-Y),该融合
蛋白不能与报道基因的 UAS 结合。(b)如果蛋白质 X 与 Y 能够相
互作用,BD 与 AD 就被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完整的转录激活因
子,从而激活报道基因的表达。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2期,2004 年 4 月236
白(target 或 prey)的基因结合,构建出AD-Y表达
载体(图1-a)。将这两个表达载体共转化至酵母细
胞内表达,此种酵母菌株即含有特定报道基因(如
LacZ、His3 等),并且已是去掉相应转录因子的
编码基因,因此本身无报道基因的转录活性。如
果蛋白质 X 和 Y 可以相互作用,则即导致 BD 与
AD 在空间上的接近,从而激活 UAS 下游启动子
调节的报道基因的表达(图 1-b); 反之,BD与 AD
就不能结合,报道基因也不能被启动表达。因此,
可以通过检测报道基因表达与否来研究蛋白质之间
的相互作用。如果将 Y 换成 cDNA 文库,就可以
从cDNA文库中筛选与已知蛋白质X相互作用的未
知蛋白质的编码序列。
2 组成
酵母双杂交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1)与BD融
合的蛋白表达载体,被表达的蛋白称诱饵蛋白
(bait)。最常用的 DNA-BD 是 GAL4 和 LEX 蛋白
的 DNA-BD。(2)与 AD 融合的蛋白表达载体,被
表达的蛋白称靶蛋白(p r e y )。最常用的 AD 是
GAL4 和 HSV VP16 的 AD。(3)带有一个或多个报
道基因的宿主菌株。常用的报道基因有LacZ和营
养缺陷型标记如His3等,前者可以方便地通过X-
gal存在时的颜色反应筛选阳性克隆,后者则根据
筛选培养基上的生长与否判断。目前常用的是选
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报道基因,因而使检测更准
确和有效。而双杂交质粒上分别带有不同的抗性
基因和营养标记基因,这很有利于实验后期杂交
质粒的鉴定与分离。
3 操作程序
现在已有几种改进的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操作
程序大同小异,这里只介绍比较通用的一种。
3.1 受体菌的背景 如酵母菌Y190,其染色体上整
合有 GAL4 上游顺式激活序列(GAL4 UAS)和报道
基因 His3。Y190 同时还含有一质粒,此种质粒
含有 GAL4 操纵基因和下游的 LacZ 基因。这样
Y190中就具备了同时受GAL4操纵基因调节的2个
报道基因。
3.2 表达诱饵蛋白质粒的构建 将已知的诱饵蛋白
编码基因按正确的取向和读码结构克隆进 DNA-
BD 质粒如 pGBT9 中(GAL4 + Polylinker+Trp1+
Ampr),构建成可表达GAL4-bait融合蛋白的质粒
pGAL4-bait,此融合蛋白即为双杂交系统中的第
一个杂交蛋白。
3.3 诱饵蛋白的鉴定 将pGAL4-bait转化Y190,
由于质粒 pGBT9 含有 Trp1 基因,所以在缺 Trp1
的培养基上可以筛选到pGAL4-bait质粒的酵母转
化子。通过检测 His3 和 LacZ 基因的表达活性,
可鉴定诱饵蛋白的特性。若此蛋白本身具有转录
激活活性,那它就不适宜做诱饵蛋白,需重新设
计或修饰;反之,就可以继续进行下续步骤。
3.4 表达靶蛋白质粒的构建 将有可能与诱饵蛋白
相互作用的另一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克隆到 AD- 质
粒如 pGAD424 或 pACT Ⅱ中,如果是筛选未知蛋
白,则把 cDNA 片段克隆在 pGAD424 或其他质粒
载体上, 构成 cDNA表达文库。此种质粒含Lue2
基因,可在缺 Lue2 的培养基上得到阳性转化子。
此质粒可表达第二个杂交蛋白。
3.5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鉴定或相互作用蛋白的
猎取 从大肠杆菌中分别提取这两种重组质粒
DNA,并共转化给感受态的酿酒酵母寄主菌株(如
Y190),再将此种共转化的酵母菌株涂布在 Gal/
His-Trp-Leu-+ 3-AT培养基上,呈现蓝色的则为阳
性;如果是筛选文库,筛选呈蓝色的阳性菌落,
并培养在仅缺Lue2的培养基中即可获得只含靶蛋
白或文库基因的质粒,提取其中的质粒转化大肠
杆菌的 DH5a, 可获得只含靶蛋白或文库质粒的
DH5a,然后进一步分离相应的质粒,并对其编
码未知蛋白的 cDNA 进行序列分析,以期发现新
基 因 。
4 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用酵母双杂交体系研究植物主要集中于模式
植物拟南芥,也偶有用于研究烟草、矮牵牛和菠
菜的报道。
4.1 筛选 cDNA文库中编码与诱饵蛋白特异作用
的未知蛋白并用于研究这些蛋白质的功能,这在
植物研究中应用最多,并涉及诸多方面。
4.1.1 植物发育生理 作为开花生理研究中的重要
里程碑之一的是1960年证实光敏色素的存在。光
敏色素是植物一种重要的光受体,参与植物发育
的光形态建成已被确认,但其在感受环境信息之
后的进一步功能,一直是以假说解释的,研究也
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后来,随着双杂交系统的完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2期,2004 年 4 月 237
善,人们开始用此技术筛选克隆与光敏色素相互
作用的蛋白质。美国Quail实验室的Ni等[4]首先以
光敏色素 C 末端序列为诱饵,从拟南芥的 cDNA
文库中筛选到一个与光敏色素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
PIF3,是一个转录因子。马力耕和孙大业[5]也克
隆到一种体内与光敏色素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
并证实被光活化的光敏色素可直接进入细胞核与转
录因子结合启动基因表达。Fankhauser等[6]和Choi
等[7]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检测到另外2种与光敏色
素相互作用的蛋白:PSK1 和 NDPK2。Quail[8]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到与光敏色素家族成员相互作
用的成分。根据对此种成分的分析,他们提出了
新的细胞内信号可能的传递途径。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的迅速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广泛
应用,越来越多控制发育的基因,尤其是控制花
器官形成的基因相继得到克隆。其中很大一部分
是含 MADS-box 的转录调控因子。研究这些基因
的生物学功能,如何对它们进行调控,势必需对
与其相互作用的因子进行鉴定,而酵母双杂交系
统则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Fearon 等[9]用此
种技术证实拟南芥花发育期间的器官特异性因子
AGAM O U S 与一特异蛋白质相互作用,后者富含
重复亮氨酸序列。这是首次证实植物中 M A D S -
box的转录调控因子与非MADS-box蛋白之间发生
作用。
花粉形成、花粉管萌发及其伸长生长机制也
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PRK1是矮牵牛花粉中特异
表达的一种受体类似物(receptor-like)激酶。此种
蛋白是有丝分裂后配子体发育和胚囊形成所必需
的,但是有关 PRK1 在此途径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还知之甚少。Seong[10]用 PRK1的激酶区域作诱饵
筛选与 PRK1 相互作用的蛋白时,得到一 cDNA 克
隆,其编码的蛋白与人和酵母的翻译起始因子
eIF2B 中的 b亚基有很高的同源性。这暗示,在
花粉发育过程中,由 PRK1 介导产生的信号,其
所调节的基因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翻译水平上进
行的。
P颗粒(granule)的形成是植物育性所必需的,
而GLH 蛋白是组成P颗粒的重要成分, Smith等[11]
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证实其与受粉必需蛋白 CSN-5
及 KGB-1 相关,还与细胞骨架蛋白 ZYX-1 有关。
4.1.2 细胞周期调控 植物生长发育是以细胞的分
裂、生长和分化为基础的,因此在细胞水平上研
究植物的发育必然要涉及到细胞周期的调控。近
年研究得知,控制细胞周期的关键酶是一种依赖
于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K),因此研究植物发育过程中CDK 活
性的调节遂非常活跃。Doonan和Forbert[12]用双杂
交技术分离了 CDK 的相互作用蛋白,如 cdk 抑制
子和suc1 的同源物。Zhou 等[13]研究植物 CDK 抑
制因子 ICK 与细胞周期调节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证实可能存在 A 组和 B 组两组 C D K 抑制因
子,与这两组抑制因子相互作用的细胞周期调节
因子并不一样。人们已经知道,E2F 是调节哺乳
动物细胞周期的转录因子,一些植物中的 E2F 同
源基因也已相继得到克隆。Ramirez-Parra 和
Gutierrez等[14]以 E2F作“诱饵”,采用酵母双杂
交技术在小麦中分离到一种编码小麦 DP 蛋白的
cDNA 克隆。Sekine 等[15]在烟草中也证明 NtE2F
与烟草Rb(retinoblastoma)相关蛋白是相互作用的。
4.1.3 信号转导 蛋白质磷酸化是细胞间以及细胞
内外信号转导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原核细胞和动
物细胞中已广泛进行了研究。但在植物细胞中研
究的起步相对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
研究植物激素作用的分子机制中,逐步发现许多
与动物细胞及原核细胞中磷酸化途径同源的基因,
如乙烯受体ETR1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的
CKI1 都是组氨酸激酶。但是这些基因的功能如
何、在其作用过程中还有哪些因素参与都是有待
解决的问题。双杂交系统的完善是对这方面研究
的极大推进。Yamada等[16]在研究组氨酸到天冬氨
酸的磷酸化信号转导途径时,发现一拟南芥的
AtDBP (Arabidopsis thaliana DNA-binding protein)
蛋白可以与细胞分裂素诱导的ARR4反应调节因子
相互作用。Urao等[17]从拟南芥中克隆到这一途径
中的1个组氨酸激酶(ATHK1)、3个磷酸化中间产
物(ATHP1~3)和 4个反应调节因子(ATRR1~4)的编
码基因,并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检测了它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初步查清了拟南芥中从组氨酸转到天
冬氨酸的磷酸化信号转导的可能路径。同样,
Ichimura 等[18]对拟南芥的MAPK 信号级联系统也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2期,2004 年 4 月238
作了研究。他们以 ATMEKK1 为诱饵,筛选得到
M A P K K 同源物 A T M K K 2 和 M A P K 的同源物
ATMP K 4 以及一未知蛋白。ATMKK 2 和拟南芥
中的 MEK1 (一种 MAPKK)同源性很高。这些结果
表明 ATME KK、ATM KK2/ME K1 和 ATM PK4 有
可能组成拟南芥中的 M A P K 级联。
此外,戴良英等[19]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了
从拟南芥的茉莉素信号转导链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
基因——CoI1基因的互作基因。Yamazaki等[20]研
究藻类植物Perilla frutescens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途
径调节机制,并证实特异 bHLH 因子 MYC-F3G1
可与另一 bHLH 因子 MYC-RP 以及含 WD40 重复
序列的蛋白 PFWD 相互作用,而与光诱导 MYB 因
子 M Y B - P 1 则不发生作用。他们认为 M Y C -
F 3 G 1、M Y C - R P 和 P F W D 的蛋白复合体对 P .
frutescens中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有调节作用。
4.1.4 与植物蛋白相互作用的病毒蛋白 自从上个
世纪40年代提出从遗传上说明病原和寄主相互关
系的基因对基因学说之后,人们对致病和抗病机
制的认识即一步步深入,70年代开始运用分子生
物学观念和技术分析病原的无毒基因和致病基因以
及寄主的防卫基因和抗病基因,现在又开始研究
病原诱导下寄主多种防卫反应发生的早期信号传导
机制以及病原致病基因与植物反应基因间的互作。
万曦等[21]用Duplex-A酵母双杂交系统克隆植物早
期结瘤素基因 ENOD40 的受体基因,得到 5 个克
隆,为进一步分析根瘤形成过程中信号转导打下
了基础。Wittmann等[22] 通过拟南芥cDNA文库筛
选证实芜菁镶嵌病毒与拟南芥真核转录起始因子
4E之间可以相互作用。Wang等[23] 的实验表明夏
南瓜黄色镶嵌病毒(ZYMV)的 RNA 依赖型 RNA 聚
合酶和宿主多聚腺苷酸(Poly-A)结合蛋白[Poly-(A)
binding protein, PABP]可以相互作用,这一结果可
以帮助人们了解病毒感染过程中宿主PABP的重要
作用。用此技术研究植物抗病性,在小麦、烟
草、番茄和玉米中也均有报道[24~26]。
4.2 检测两种或多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分
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研究植
物生命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不同功能
基因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实验室中分离,如控制
发育的多种基因、调节植物抗性的基因、参与植
物感受外界因子的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等。这些基
因在相关的生物学功能中的关系是直接的或是间接
的,如何调控,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往往要确定
它们之间是否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可以快
速而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并已在以下领域的研
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4.2.1 信号转导级联反应 在植物中,一些MAP
激酶(M A P K )、M A P K 激酶(M A P K K )和 M A P K K
激酶(MAPKKK)的同源物已有所报道,但在高等
植物中这些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MAPK 级联的
分子分析的报道还未见。Mizoguchi等[27]用双杂交
技术证明 A T M P K 4 (一种 M A P K )、M E K 1 (一种
MA PK K )和 AT M E K K 1 (一种 MA PK K K )可以相互
作用,在拟南芥中形成一特殊的 MAPK 级联。这
是首次报道植物中可能有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级联。 Ichimura等[18]以ATMEKK1
为诱饵,用双杂交系统筛选得到 MAPKK 同源物
ATMKK2 和 MAPK 的同源物 ATMPK4, 以及一未
知蛋白。进一步分析这些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
用,发现 ATMPK4 与 ATMEKK1 的 N 末端的调
节域相互作用,而 ATMKK 2/ MEK 1 和 ATME KK 1
的C末端的激酶活性域相互作用,由此认为这3种
蛋白有可能在体内形成复合物。
4.2.2 植物发育调控基因的相关性 植物发育调控
基因的研究一直是植物科学中的研究热点,运用
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和遗传方法,越来越多的
基因得到分离,双杂交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这些基
因在生物功能上的相关性。目前这方面的应用还
不是太多。Spillane等[28]在研究拟南芥生殖发育时
期调控细胞增殖的polycomb group蛋白FIE基因家
族中,发现其与 MEA(编码动物 Pc-G 蛋白基因的
同源基因)产物可以相互作用。
4.2.3 多蛋白复合体亚基间的联系 植物的很多生
物学功能是由一系列蛋白质复合体执行的,最典
型的例子就是执行能量转换的光合作用的运行,
如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是由在类囊体膜上具
有一定分子排列方式及空间构象的膜脂蛋白复合体
完成的。其中催化 ATP 合成的 ATP 合酶(又称光
合磷酸化反应耦联因子)具有CF0和CF1两个部分共
9 种亚基,每种亚基均行使其特有功能。研究高
等植物 ATP 合酶各亚基间的相互作用对完善结构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2期,2004 年 4 月 239
和调节酶的功能有重要意义。石晓冰等[29,30]用双
杂交系统检测菠菜叶绿体 ATP 合成酶 CF1 各亚基
(abged)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a与 b、a与 e、
b与 d亚基间有稳定的相互作用;g和 e的相互作
用较强;g与 d、d与 e间有微弱的或短暂的相互
作用;a 与 g、a 与 d、b 与 g 等亚基在酵母系统
中无相互作用。由此,他们认为高等植物叶绿体
CF1d亚基的高级结构,以及 d亚基在 ATP 合酶上
的空间位置可能与细菌 A T P 合酶有所不同。此
外,他们还检测了叶绿体 ATP 合酶 CF1 与 CF0 亚
基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有助于研究 ATP 合酶
在催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亚基间的相互关系。
4.3 确定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 在分子
水平上有时候需要确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所必需的结
构域,这对基因工程和分析突变原因相当必要。
长期以来,人们多选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多个
嵌套缺失突变体(overlapping deletion mutants),然
后再将其导入生物体表达,最后用免疫沉淀等方
法检测,或者用体外标记结合免疫沉淀。这些方
法费时、费力,在植物研究中除了模式植物拟南
芥转基因方法比较成熟外,多数还受到基因转化
效率的限制。酵母双杂交系统可以快速、方便地
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这方面的应用还刚刚起
步。Ehrhardt等[31]筛选到2个特异的植物K+in通道
蛋白 SKT2 和 SKT3,用此方法证明它们之间通过
C 末端相互作用,该末端包含一保守区域。
5 结束语
酵母双杂交技术创立至今的十几年中,在基
因和蛋白质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许
多有价值的结果。除了在酵母中应用外,此项技
术已扩展到哺乳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研究中[9]。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鉴定的多种受体、转录因子、蛋
白激酶、磷酸化酶、肿瘤发生蛋白、细胞骨架
蛋白以及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因子不胜枚举[32]。
但从总体来说,此项技术在免疫、细胞、动物、
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明显多于植物,国内在这方
面的研究尤为欠缺。迄今,人们对植物生长、发育
和植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及机制,还有许多问题
不很清楚,如花形态建成中的基因控制、营养生
长的基因控制、生化代谢合成的基因调控等。尽
管目前已经建立了各种克隆新基因的技术[33],克
隆了许多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相关的基因,但酵
母双杂交技术无疑会推动这些问题的研究。这一
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只需对细胞内环境蛋白——蛋白
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不必像传统生化方法
那样花费大量精力去纯化蛋白。相信今后借助此
种系统,可以圆满而有成效地解决植物生命活动
中的许多难题。
参考文献
1 Fields S, Song O-K. A novel genetic system to detect 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s. Nature, 1989,340:245~256
2 王关林,方宏筠. 植物基因工程.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42~246
3 张迪,霍克克,顾科隆等.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高技
术通讯, 2000,10(3):98~101
4 Ni M, Tepperman JM, Quail PH. Binding of phytochrome B to
its nuclear signaling partner PIF3 is reversibly induced by light.
Nature , 1999,400:781~784
5 马力耕,孙大业. 光敏色素与转录因子结合直接调控植物基
因表达和发育.生命科学,2001,(4):148~150
6 Fankhauser C, Yeh KC, Lagarias JC et al. a substrate phospho-
rylated by phytochrome that modulates light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Science, 1999,284: 1539~1541
7 Choi G, Yi H, Lee J et al. Phytochrome signalling is mediated
through 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2. Nature , 1999,401:
610~613
8 Quail PH. 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s. Seminas Cell Dev
Biol,2000,11:457~466
9 Fearon ER, Finkel T, Maura L et al. Karyoplasmic interaction
selection strategy:A general strategy to detec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mammalian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2,
89(17):7958~7962
10 Park SW,Yu SH, Kim MII et al. Interaction of PRK1 recep-
tor-like kinase with a putative eIF2B b-subunit in tobacco. Mol
Cells, 2000,10:626~632
11 Smith P, Leung-Chiu WM, Montgomery R et al. The GLH
Proteins,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 granule components, associ-
ate with CSN-5 and KGB-1, proteins necessary for fertility, and
with ZYX-1, a predicted cytoskeletal protein. Dev Biol, 2002,
251:333~347
12 Doonan J, Fobert P.Conserved and novel regulators of the plant
cell cycle. Curr Opin Cell Biol, 1997,9:824~830
13 Zhou Y, Fowke L, Wang H. Plant CDK inhibitors: studies of
interactions with cell cycle regulators in the yeast two-hybrid
system and functional comparisons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plants. Plant Cell Rep, 2002,20:967~975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0 卷 第 2期,2004 年 4 月240
14 Ramirez-Parra E, Gutierrez C. 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 DP, a
heterodimerization partner of the plant 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which stimulates E2F-DNA binding. FEBS Lett, 2000, 486:
73~78
15 Sekine M, Ito M, Uemukai K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
tion of the E2F-like gene in plants. FEBS Lett, 1999,460:117~122
16 Yamada H, Hanaki N, Imamura A et al. An Arabidopsis protein
that interacts with the cytokinin-inducible response regulator,
ARR4, implicated in the His-Asp phosphorylay signal
transduction. FEBS Lett, 1998,436:76~80
17 Urao T, Miyata S, Yamaguchi-Shinozaki K et al . Possible His
to Asp phosphorelay signaling in an Arabidopsis two-compo-
nent system. FEBS Lett, 2000,478:227~232
18 Ichimura K, Mizoguchi T, Irie K et al. Isolation of ATMEKK1 (a
MAP kinase kinase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s and analysis of
a MAP kinase cascade in Arabidopsi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8,253:532~543
19 戴良英,李栒,罗宽.拟南芥COI1互作基因的分离.湖南农
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359~363
20 Yamazaki M, Makita Y, Springob K et al . Regulatory mecha-
nisms for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chemotypes of Perilla
frutescens var. crisp. Biochem Eng J, 2003,14:191~197
21 万曦,Vieghels I, Franssen H等.克隆植物早期结瘤素基因
ENOD 40 的受体基因.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 9( 3) :
293~296
22 Wittmann S, Chatel H, Fortin MG. Interaction of the viral pro-
tein genome linked of turnip mosaic potyvirus with the transla-
tional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iso) 4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using the yeast two-hybrid system.Virology, 1997,234:84~92
23 Wang X, Ullah Z, Grumet R. Interaction between zucchini yel-
low mosaic potyvirus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and host
Poly-(A) binding protein .Virology,2000,275:433~443
24 Collin S, Fernández-Lobato M, Gooding PS et al. The two
nonstructural proteins from wheat dwarf virus involved in viral
gene expression and replication are retinoblastoma-binding
proteins. Virology, 1996,219:324~329
25 Schaad MC, Anderberg RJ, Carrington JC. Strain-specific inter-
action of the tobacco Etch virus NIa protein with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eIF4E in the yeast two-hybrid system. Virology,
2000,273:300~306
26 Liu L, Saunders K, Thomas CL et al. Bean yellow dwarf virus
RepA, but not Rep, binds to maize retinoblastoma protein, and
the virus tolerates mutations in the consensus binding motif.
Virology, 1999,256:270~279
27 Mizoguchi T, Ichimura K, Irie K et al. Identication of a possible
MAP kinase cascad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based on pairwise
yeast two-hybrid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tests
of yeast mutants. FEBS Lett, 1998, 437:56~60
28 Spillane C, MacDougall C, Stock C et al. Interaction of the
Arabidopsis polycomb group proteins FIE and MEA mediates
their common phenotypes. Curr Biol ,2000, 10: 1535~1538
29 石晓冰,魏家绵,沈允钢. 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菠菜叶绿
体 ATP 合酶 CF-1 各亚基间的相互作用. 中国科学 C 辑,
2000,(3):276~281
30 石晓冰,魏家绵,沈允钢. 叶绿体 ATP合酶 CF1 与 CF0亚基
间的相互作用. 科学通报,2001,(18):1550~1554
31 Ehrhardt T, Zimmermann S, Muller-Rober B. Association of plant
K+in channels is mediated by conserved C-termini and does not
affect subunit assembly. FEBS Lett, 1997, 409:166~170
32 张树民,陈英碚. 酵母双杂交体系的新发展. 国外医学遗传
学, 1999,22(5):225~227
33 白书农,谭克辉. 高等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基础.见:余叔
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 北京:科学
出版社,199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