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4期,2007年 8月 769
不同形态氮素对水稻叶中抗坏血酸氧化还原势和气孔运动的影响
刘拥海 1,蒋林蓉 2,俞乐 1,彭新湘 2,*
1肇庆学院生物系,广东肇庆 526061;2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Forms of Nitrogen Nutrients on the Ascorbic Acid Re-
dox Potential and Stomatal Movement of Rice (Oryza sativa L.) Leaves
LIU Yong-Hai1, JIANG Lin-Rong2, YU Le1, PENG Xin-Xiang2,*
1Department of Biology, Zhaoqing College,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 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outh China Agricul-
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提要:硝态氮下培养的水稻叶中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明显高于氨态氮下的,并随着培养时间进程而明显升高,氨
态氮下的随着时间进程呈稍有下降趋势;硝态氮下氧化型AsA和总AsA含量虽高于氨态氮下的,但在前2 d二者差异不
明显,至 3 d时差异才显著。硝态氮下的AsA氧化还原势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氨态氮下的,二者的变化趋势相似,并
呈现明显的平行关系。
关键词:水稻;抗坏血酸(AsA)氧化还原势;气孔导度
收稿 2007-04-19 修定 2007-06-15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 2 70 7 9 9)。
* 通讯作者(E-mai l:xpeng@scau .edu.cn;Tel:02 0-
8 5 2 8 2 0 2 3 )。
硝态氮和氨态氮是高等植物的主要无机氮
源,植物一般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硝态
氮吸收后需经还原成氨态氮时才能被植物利用。
现在只有水稻等少数高等植物对以氨态氮为唯一氮
源时的敏感性不大,而大多数高等植物表现出铵
毒害症状,导致生长受抑(Magalhäes和 Huber
1989;刘永华等 2004)。有研究表明,内源硝态
氮除了作为主要氮源外,还可作为一种潜在的信
号物质(Foyer等 2003;王玉琪等 2006)。另外,
有报道指出,硝酸通过硝酸还原酶催化形成的亚
硝酸有可能通过亚硝酸还原酶催化或非酶促反应产
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而可能影响植物叶
的气孔运动(Bethke等 2004;Guo等 2003)。还有
研究显示,植物叶中抗坏血酸(a scorbic acid,
AsA)氧化还原势可能直接影响活性氧H2O2分子的
积累与转化而调控其气孔运动( S c h r o e d e r 等
2001;Chen等 2003)。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气
体交换的门户,其开放是植物的重要生命活动之
一。迄今为止,尚未见有研究硝态氮或氨态氮为
唯一氮源时植物叶中气孔开放和AsA氧化还原势
变化的报道。本文以水稻为材料,在含不同氮素
形态的木村 B营养液培养 3 d后,分别测定叶中
不同类型 AsA 含量以及叶片气孔导度的动态变
化,探讨不同形态氮素对水稻叶中AsA氧化还原
势和气孔运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为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湘中汕 2
号’,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挑
选饱满的水稻种子,以 0.1%的HgCl2表面消毒 10
min后,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于 28 ℃下以水浸种
24 h后,转入铺有 2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放
在 28 ℃恒温箱中催芽 2~3 d,期间注意保持湿
润。根长约 1 cm时,点播于尼龙网上,用木村
B营养液在玻璃温室中培养(昼间 28~32 ℃/夜间
23~26 ℃,自然光照,湿度 60%~80%)。水稻长
至三叶期,挑选长势一致的幼苗,移栽到体积为
4 L的培养盆中,继续用木村 B营养液(N为 1.65
mmol·L-1)培养 5 d左右,后转入 100% 氨态氮(将
营养液中的氮素全部换成NH4Cl或(NH4)2SO4,N
浓度为 3 mmol·L-1)营养液培养 2 d后,接着分别
转入100%氨态氮或100%硝态氮(将营养液中的氮
素全部换成KNO3、Ca(NO3)2或NaNO3,N浓度为3
mmol·L-1) 营养液中培养。每 3 d换一次营养液,
信息与资料 Imformation and Data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4期,2007年 8月770
营养液的 pH 为 5.0),分别于 0、1、2、3 d随
机取相同叶位的样品测定各种生理生化指标。
AsA含量测定参考Kampfenkel等(1995)的Fe3+
还原法,略作改进。取 0.1 g水稻幼苗叶片,加
1 mL 6% (W/V)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
TCA)于 4 ℃冰浴下研磨成匀浆,转移至 1.5 mL指
形管中,冷冻离心(15 000×g,5 min)后,取上
清液用于测定。1 mL反应体系中含 50 µL上清
液、150 µL 0.2 mol·L-1磷酸钠缓冲液(PBS,pH
7.4)、50 µL H2O、250 µL 10% TCA、200 µL
42% H3PO4、200 µL 4%联吡啶、100 µL 3%
FeCl3,混匀后放入 42 ℃水浴中保温 40 min,测
定波长 525 nm处的吸光值。总AsA与还原型AsA
的测定不同之处是在加 10% TCA之前,先加 50
µL 10 mmol·L-1二硫苏糖醇(1,4-dithio-DL-threitol,
DTT),混匀后放入 42 ℃水浴中保温 15 min,再
加入 50 µL 0.5%的 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N-
ethylmaleimide,NEM),混匀后于室温中放置 1
min。空白对照均用相同体积的 6% TCA替代上清
液。用同样方法制作标准曲线后,计算总AsA和
还原型AsA含量,脱氢AsA(即氧化型AsA)含量
即为二者之差。
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Li-
6400,Li-Cor Inc,Incoln NE,USA)测定。测
定于上午 9:00~11:00进行,测定时用人工光源,
光量子通亮密度为 800 µmol·m-2·s -1,叶室温度
(25±3) ℃,叶室气体流速为 500 mL·min-1。叶室
中充不含 CO2的氮气,重复测定 6次。
用 Excel 2003处理数据并作图,用统计分析
软件 SAS 6.12进行方差分析。除非特别说明者
外,文中图表数据均为 3 次取样的平均值。
结果与讨论
1 不同形态氮素下水稻叶中不同类型AsA含量的
变化
图 1~3的结果显示,不同形态氮素营养液培
养的水稻叶中各类型 AsA 含量的变化有明显差
异。硝态氮和氨态氮培养下的还原型AsA含量差
异显著,硝态氮下还原型AsA含量随着培养时间
进程而明显升高,氨态氮下的随着时间进程的变
化不大,总的来说,呈稍有下降趋势,至 3 d时
前者含量是后者的 2.7倍(图 1)。氧化型AsA含量
图 1 不同形态氮素下水稻叶中还原型AsA含量的变化
图 2 不同形态氮素下水稻叶中氧化型AsA含量的变化
图 3 不同形态氮素下水稻叶中总AsA含量的变化
在硝态氮和氨态氮培养下的差异较小,均随着培
养时间进程有较小变化,前者略有上升,后者稍
有下降,前 2 d二者差异较小,至 3 d时前者比
后者高出近 40%,差异显著(图 2)。硝态氮和氨
态氮培养的总AsA含量变化趋势与氧化型AsA基
本一致,前者略有上升,后者稍有下降,前 2 d
二者差异较小,至 3 d 时前者比后者高出约为
51%,差异显著(图 3)。一般认为还原型 AsA极
易氧化生成单脱氢 AsA 自由基,后者在单脱氢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4期,2007年 8月 771
AsA还原酶作用下还原为还原型AsA,或者通过
发生非酶歧化反应生成还原型AsA和脱氢AsA即
氧化型AsA,而氧化型AsA通过AsA-谷胱甘肽代
谢途径(Halliwell-Asada循环)中脱氢AsA还原酶和
谷胱甘肽还原酶等作用还原为还原型AsA (Asada
1992)。根据这些说法,可以认为硝态氮和氨态
氮下培养的水稻叶中不同类型AsA的含量差异可
以反映不同形态氮素培养下的水稻叶中AsA代谢
的不同。
2 不同形态氮素下水稻叶中还原型 AsA/氧化型
AsA比值的变化
图 4表明,硝态氮和氨态氮下培养的水稻叶
中还原型AsA/氧化型AsA比值变化差异显著:硝
态氮下的还原型AsA/氧化型AsA的比值随着培养
时间进程一直持续上升;而氨态氮下培养的还原
型AsA/氧化型AsA的比值则基本上不变,2 d后
甚至略有下降。一般来说,还原型 AsA/氧化型
AsA比值的大小代表叶片细胞中氧化还原势的高
低,二者比值变化的差异可以反映不同形态氮素
下水稻叶中AsA氧化还原势的差异,而维持较高
AsA氧化还原势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氧化能力。
Chen和Gallie (2004)的研究表明,H2O2积累水平
与AsA氧化还原势的高低呈明显负相关,因此他
们认为AsA可直接或间接通过AsA过氧化物酶的
作用清除积累的 H2O2。
3 不同形态氮素下水稻叶气孔导度的变化
图 5表明,硝态氮和氨态氮培养下的叶气孔
导度变化差异显著:硝态氮下的叶气孔导度随着
培养时间的进程有较明显的增加,而氨态氮下的
气孔导度则随着时间进程大幅度下降。硝态氮下
图 4 不同形态氮素下水稻叶中还原型
AsA/氧化型AsA比值的变化
的AsA氧化还原势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氨态氮
下的,二者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并呈明显的平行
关系。硝态氮下叶中 AsA氧化还原势(即还原型
AsA/氧化型AsA的比值)在培养进程中持续上升,
与此对应的气孔导度也有较明显增加,这表明硝
态氮下叶气孔是持续开放的;而氨态氮下叶中
AsA氧化还原势在培养进程中基本上保持不变,
至 2 d后还略有下降,此时气孔导度大幅度下降,
这表明氨态氮下叶气孔是大量关闭的。
参考文献
刘永华, 朱祝军, 魏国强(2004). 不同光强下氮素形态对番茄谷氨
酰胺合成酶和光呼吸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40 (6): 680~
682
王玉琪, 张建军, 朱国辉, 彭新湘(2006). 不同形态氮素培养下水
稻叶片中蛋白质差异表达.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32
(4): 403~410
Asada K (1992). Ascorbate peroxidase—a hydrogen peroxide-
scavenging enzyme in plants. Physiol Plant, 85: 235~241
Bethke PC, Badger MR, Jones RL (2004). Apoplastic synthesis
of nitric oxide by plant tissues. Plant Cell, 16: 332~341
Chen Z, Gallie DR (2004). The ascorbic acid redox state controls
guard cell signaling and stomatal movement. Plant Cell, 16:
1143~1162
Chen Z, Young TE, Ling J, Chang SC, Gallie DR (2003). Increas-
ing vitamin C content of plants through enhance ascorbate
recycl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0: 3525~3530
Foyer CH, Parry M, Noctor G (2003). Markers and signals asso-
cia ted with nitrogen assimilation in higher plants. J Exp
Bot, 54: 585~593
Guo FQ, Okamoto M, Crawford NM (2003). Identification of a
plant nitr ic oxide synthase gene involved in hormonal
signaling. Science, 302: 100~103
Kampfenkel K, Van Montagu M, Inze D (1995). 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ascorbate and dehydroascorbate from plant
tissue. Anal Biochem, 225: 165~167
Magalhäes JR, Huber DM (1989). Ammonium assimilation in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as affected by nitrogen form and pH
control in solution culture. Fertil Res, 21: 1~6
Schroeder JI, Kwak JM, Allen GJ (2001). Guard cell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and engineering drought hardiness in plants. Nature,
410: 327~330
图 5 不同形态氮素下水稻叶气孔导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