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ENDANGERED REASONS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IN THE DESERT OF ALASHAN

阿拉善荒漠特有植物沙冬青濒危原因的研究



全 文 :植   物   研   究
BULLETIN OF BOTAN ICAL RESEARCH
第 18卷 第 3期 1998年  7月
Vol. 18  No. 3 July ,   1998
阿拉善荒漠特有植物沙冬青濒危原因的研究
刘果厚
(内蒙古林学院治沙系 ,呼和浩特  010019)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荒漠特有的 ,并且是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沙冬青的野外
调查 ,并结合自然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和种子发芽试验 ,探讨了造成沙冬青濒危的原
因。研究表明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落地种子不易获得适宜生长发育的条件是造成其
衰落、稀有的重要原因 ;繁殖材料的缺乏是造成种群老化的原因之一 ,此外 ,还从地
质历史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论证了沙冬青既是自然稀有种 ,又是人为稀有
种 ,并由此提出了对其有效保护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沙冬青 ;濒危原因
STUDY ON THE ENDANGERED
REASONS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IN THE DESERT OF ALASHAN
Liu Guo- hou
( Desert treatm ent Depa rtment, Inne r Mongolia Fo restr y Colleg e, Hohho t 010019)
Abstract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i s a kind o f
everg reen bro adleaved shrub endemic to the desert in Alashan. Now the plant is
under the thi rd- g rade priority protection o f the sta te and the second- g rade in In-
ner M ongolia.
This paper deals wi th temperature, illumination, moisture and soil in the eco-
logical env ironment in the dist ribution region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 and
has made experiments in seeds of g ermina ting. As a result of analysis and study,
the declining reasons of the endangered plant , such as climatic and geological
changes, human- rela ted activi ties, as well as the rareness of falling seeds capable
o f g erminating, and the diff iculty fo r the seeds to get the sui table condi tions to
收稿日期: 1997- 10- 16
gow th have been found.
In view of the above results, w e suggested the conserv ation should be star ted
a t once, besides, some measures fo r ef fectively preserving this species are pro-
posed.
Key words  Ammopiptanthus mongol icus; Endangered factors
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 Maxim. ) Cheng f .〕是阿拉善荒漠特有的 ,并且
是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 ,为豆科 ( Leguminosae)中古老的残遗植物。沙冬青是干旱地区很好
的固沙和绿化观赏植物 ,而且其枝叶入药 ,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的功效。但是 ,由于自然历
史因素的影响和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它的分布区逐渐缩小 ,个体数量日益减少 ,处于濒危
状态。已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内蒙古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因此 ,沙冬青不仅具有重要
的资源价值和经济意义 ,而且它的存在为亚洲中部荒漠植物区系的热带起源学说找到了有
力的证据 ,对于研究豆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三世纪气候特征 ,都具有
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 ,我们对该植物的生态环境条件作了进一步分析 ,并探讨其濒危的原
因 ,为深入研究和保护这一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沙冬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生境和分布
沙冬青为常绿灌木 ,高 1. 5— 2. 0m。叶革质 ,常为掌状三出复叶 ,少有单叶 ,小叶卵形或
宽椭圆形 ,密被银白色柔毛。总状花序顶生 ,具花 8— 10朵 ,蝶形花冠、花瓣黄色 ,雄蕊 10,分
离 ,子房披针形。荚果扁平 ,矩圆形 ,含种子 2— 5粒 ,种子球状肾形 ,侧扁 ,直径约 7mm。沙冬
青萌动较早 , 4月中旬即进入花期 , 5月中旬终花 , 7月下旬果实开始成熟。染色体为 2n= 18。
生于石质、沙砾质、沙质 (覆沙 )荒漠地带 ,常常在低山带或山前、山间谷地形成条带状或
团块状群落。地表常有薄层覆沙 ,沙层厚度在 5— 25cm,多数处于固定半固定状态。沙层过厚
时 ,随之过渡为沙冬青—沙蒿群落 ,乃至完全退出 ,沙冬青很少进入条件比较严酷的典型荒
漠带深处。它不能忍受过分严酷的干旱环境条件 ,所出现的地方 ,都是当地环境中水、热条件
相对比较良好的地段。因此 ,我们认为 ,沙冬青基本上是一个草原化的类型。
沙冬青主要分布在阿拉善荒漠的东部、南部和鄂尔多斯西部 ,并以此为分布中心 ,向南
分布到我国甘肃省兰州北部的中条山附近 ,向北伸入蒙古人民共和国荒漠带的南端。该植物
的垂直分布范围在 1000— 1300m之间。
2. 沙冬青分布区自然概况分析
2. 1 温度条件
沙冬青分布于温带荒漠区 ,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据分布区内的乌海市气象局和阿拉善
盟气象局从 1961年至 1995年 35年的记载资料 ,沙冬青适应温度变化的范围极大 ,分布区的年
平均气温 9. 7℃ ,七月平均气温 25. 7℃ ,一月平均气温 - 8. 3℃ ,极端最高气温 39. 4℃ ,极端最
低气温为 - 32. 6℃ ,而地面最高温度达 68. 5℃ ,地面最低温度为 - 36. 6℃ ,最大冻土厚度达
1. 08m ,年平均有效积温 (≥ 10℃的积温 )为 3780. 9℃ ,年平均日均温≥ 10℃的日期为 177d( 4
月 17日至 10月 10日 ) ,无霜期平均 156d( 128- 177)。
2. 2 光照条件
342 植  物  研  究                18卷
沙冬青分布区的光照充足 ,日照时数多 ,全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 3264hr,有时达 3328hr。
因其群落结构简单 ,仅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三个层片 ,而沙冬青是灌木层中最高的 ,且是
唯一的常绿植物 ,又生长稀疏 ,故不受其它植物的遮挡 ,易接受阳光辐射 ,但是 ,调查结果表
明 ,沙冬青无论在阳坡还是在阴坡均有分布 ,且长势又趋同 ,这说明沙冬青虽为阳性喜光植
物 ,但还具有忍耐一定程度庇荫的特性。
2. 3 水分条件
沙冬青分布区处于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部 ,气候干旱 ,降水极少 ,年平均
降水量≤ 139. 8mm,而且大多集中在 6- 8月 ,平均蒸发量≥ 3217. 7mm ,为降水量的 23倍之
多 ,干燥度为 4. 05— 8. 90。由于沙冬青植株多生长在土壤贫瘠、多砾石、岩石、粗砾的裸露地
表 ,植被稀疏 ,土壤保水性能极差 ,这充分说明其适应干旱的特性。
2. 4 土壤条件
沙冬青分布于草原化荒漠地带 ,土壤以灰钙土、灰棕荒漠土和砂砾质棕漠土为主 ,土壤
容重在 1. 41以上 ,孔隙度在 42. 6— 46. 7%之间 ,属于紧实性土壤 ,对分布区内 0— 1. 5m之间
不同深度的 30个样方土样分析结果表明 ,沙冬青分布区的 pH值在 8. 42— 9. 15,全盐含量 0.
25— 0. 38% , HCO-3为 11. 5— 22. 3ppm , Cl-为 3. 9— 7. 9ppm, SO- -4 为 10. 0— 15. 4ppm , Ca+ +
为 3. 3— 11. 8ppm , Mg+ + 2. 7— 8. 9ppm , Na+ + K+ 为 8. 3— 26. 8ppm,说明分布区土壤呈较强
的碱性 ,沙冬青能适应盐碱地生长 ,但是 HCO-3受土壤 pH值影响较大 ,碱性较大时 ,土壤中
会积累起 HCO-3 ,因本区内土壤中 HCO-3含量较高 ,会与 Cl-和 NO-3等阴离子进行竞争 ,导
致其它阴离子吸收减少 ,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土壤中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 ,也是土壤养分及植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 ,
从土壤分析结果可知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极低 ,只有 0. 13— 0. 42% ,全氮含量也只有 0. 031—
0. 043% ,说明该地区土壤极为贫瘠。另外 ,土壤速效养分的数量是土壤供肥能力的主要内容
之一 ,可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分析结果为 ,土壤速效氮为 10. 8— 26. 3ppm,速效磷为 3.
3— 13. 1ppm,供应水平都极低 ,速效钾为 81— 200ppm ,但供应不稳定 ,且有时供应水平较
低。这说明分布区土壤供肥能力普遍较低 ,沙冬青还能适应土壤贫瘠。
3. 沙冬青濒危原因的探讨
通过对沙冬青原产地的考察与分析 ,初步认为其濒危的原因主要是:
3. 1 历史原因
沙冬青沦为衰退、稀有的原因 ,主要是地质历史变迁。据郑斯绪的研究 ,沙冬青与喜马拉
雅所产的黄花木属 ( Piptanthus )虽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但不是出自同一近祖 ,和南非的 Po-
dalyria亲缘关系较近 ,但在系统发育上也不十分密切。另外 ,从我们所做的发芽试验结果可
知 ,沙冬青种子需在 30℃左右才能萌发 ,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其热带起源的特征 ,看来它
是和古地中海、古热带气候相联系的 ,至少是第三纪的古热带气候条件下孕育发展起来的喜
温嗜湿类群 ,其旱生特征是后来逐渐演化获得的。
在第三纪早期 ,沙冬青的现代分布区那时地处古地中海沿岸 ,是有利于沙冬青繁衍的。
在第三纪始新世中期 ,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合拢 ,产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古地中海
逐渐消失 ,其分布由沿海的低海拔生境到内陆的高海拔生境 ,变化是较大的。由于第四纪时
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没有直接受冰川袭击 ,沙冬青在这个古老残遗植物的“避难所”
3433期       刘果厚: 阿拉善荒漠特有植物沙冬青濒危原因的研究
里幸免于绝灭。经历了地质历史的变迁和伴随而来的气候由潮湿温热到现在的干旱寒冷的
变化 ,虽然沙冬青还能延续至今 ,但它已成为一个衰退的残遗种 ,其现代分布区是残存的。
3. 2 气候因素不协调
曾经几次在原产地野外调查发现 ,虽然未到果期 ,但仍能在一些植株周围的地面上捡到
少量以前的种子 ,根据我们测试 ,当年种子在常温下浸入清水中 , 2天的胀种率为 30% , 5天可
达 95% ,而隔年的种子 2天胀种率为 9% ,水浸 10天后才达 60% , 4— 5年后的种子几乎失去发
芽能力。另外 ,沙冬青种子在满足了水分条件的前提下 ,当年种子在 30℃左右时发芽率可达
85% ,在室温 ( 17— 20℃ )条件下 ,发芽率仅有 21% ,且需要很长时间 , 40℃时种子完全丧失了
发芽力。可是 ,在分布区的自然条件下 , 4— 5月份很难满足水热条件 ,到了 6月份 ,虽然温度可
以满足发芽的需要 ,但此时水分非常缺乏 ,到了 7— 8月份 ,月平均降水可达 32. 8mm,水分有
时可满足发芽的条件 ,但此时温度较高 ,特别是地面温度更高 ,白天可高达 68. 5℃ ,伤害了种
子的活力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沙冬青天然更新较为困难 ,故在分布区内较难找到幼苗 ,因
此 ,我们认为缺少天然更新的环境条件是造成种群老化的原因之一。
3. 3 繁殖材料短缺
沙冬青用种子繁殖。其荚果成熟后自然开裂 ,种子落地。可是 ,虽然沙冬青结实量较大 ,
但种子被虫蛀食率较高 ,抽测 20个样方的种子 ,平均虫蛀率为 30% ,因而减少了天然更新的
繁殖材料 ,导致了个体数量不易增多的局面。特别是因为羊喜欢吃沙冬青的荚果 ,而且分布
区内又被频繁放牧 ,所以 ,落地种子极少。另外 ,由于沙冬青种子光滑 ,没有多数荒漠植物特
有的附属物 ,不易受风力作用传播 ,并且种子扁平 ,粒大且较重 (千粒重平均为 51. 1g ) ,落地
种子不仅风不易传播 ,而且鸟类不易食或不食 ,也不能依靠动物传播 ,仅能靠天然降水形成
的地表径流从山坡地带入谷底或河床内 ,扩大一些自然更新的范围。所以 ,缺乏良好的繁殖
材料也是造成种群老化的原因之一。
3. 4 人为破坏严重
除上述原因 ,人为破坏也相当严重。由于沙冬青的分布区内地下煤源丰富 ,在近 30年来 ,
小煤窑、炼焦厂、白灰窑相继建成 ,造成大量植被被挖掘 ,引起风蚀流沙严重 ,空气污染日益
加剧 ,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另外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 ,不仅挤占了沙
冬青本来就很小的生存地域 ,而且随意砍伐 ,致使其分布区日益缩小 ,数量急剧下降 ,所以 ,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濒危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沙冬青既是一个自然稀有种 ,也是一个人为稀有种。对其保护方面 ,
应加强就地保护工作 ,建议尽快建立沙冬青自然保护区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严禁砍伐和
放牧 ,切实加强管理和研究 ,注意果实害虫的防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进行土壤改良 ,降
低碱性 ,以便促进养分的供应和吸收。除此外 ,还应进行迁地保护的研究 ,积极开展繁殖试验
和引种驯化。另外 ,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防止继续樵采和破坏 ,使这个在地球上行将绝灭的
物种能够继续传种接代。
参  考  文  献
1. 马毓泉等 . 内蒙古植物志 .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89
2. 中国植被编委员 . 中国植被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3
3.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 .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 (上册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3
344 植  物  研  究                18卷
4.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 . 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 (上册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4
5.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委员会 . 内蒙古植被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5
6. 付立国等 . 中国植物红皮书 (第一册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2
7. 刘家琼、丘明新 . 我国特有的常绿植物—沙冬青的生态生理及解剖学特征 . 植物学报 , 1982, 24( 6): 568— 574
8. 林成谷等 . 土壤学 .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6
9. 张涛、蒋志荣 . 沙冬青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 中国沙漠 , 1987, 7( 3): 41— 47
10. 赵一之等 .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 .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1992
11. 韩雪梅、屠骊珠 . 沙冬青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1991, 22( 1): 119— 127
12. Ch eng Szehsu. Ammopiptan th us Cheng f . A new genus of Leguminos ae f rom cent ral Asian. ( in Rus sian) Bot , Zh.
1959, 44( 10): 1381- 1386
3453期       刘果厚: 阿拉善荒漠特有植物沙冬青濒危原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