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mposition and pathogenic analyses of the pathogen of wheat sharp eyespot in Hebei Province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全 文 :植物保护学报 !"#$%&"()&%*)$"*+,*-"%! ./01! 2."2#$ 2D5 41/: 678$ 0/90:3/.;<=,%>-=?@ABCA=./019/29//: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00WF60EW/3!./0.WF6/2W/E!./0:WF6/5W/1#
!通讯作者"F#*B"$("$,"$+GH"%I+%,+#! JKL&-$ @+%,B&"NB+A&#=+I#=,%
收稿日期$ ./02 400 401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李海燕
0O齐永志0O甄文超0!.!
"0=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保定 /50//0 .=河北省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实验室! 保定 /50//0#
摘要!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病菌特征!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该病的发生情况!通过
细胞核染色菌丝融合反应和$6bFK8Y[序列分析测定 0DE 株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并比较其对不同
小麦品种的致病力差异" 结果表明!河北省 : 个不同生态类型麦区 :/ 个监测点均有纹枯病发生!
临漳县发病最重!其次是邯郸县和馆陶县!青县发病最轻#纹枯病菌可划分为FRK6FRKW$/&FRK
8FRK2 和FRK1 共 1 种融合群!分别占菌株总数的 339:e091e190e:9Ee和 091e#采自黑龙
港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的纹枯病菌对石新 3.3良星 DD 和邯 E05. 的平均致病力均明显强于冀东平
原区#菌株可划分为极强强中等和弱 2 个致病类型!分别占菌株总数的 219D.e::9E5e59E1e
和 0.95Ee" 表明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总体呈南重北轻的趋势!纹枯病菌群体组成较简
单!以强致病力FRK6融合群为主"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禾谷丝核菌# 立枯丝核菌# 群体组成# 致病力
@.-0.#+,+.*$*(0$,.A"*+&$*$B4#"#./,"0$,.A"*./5"$,
#$%0"4"#0.,+*C"2"+D%.)+*&"
P-X&-S&%0Od-c"%M?B-0O_B+% ]+%,B&"0!.!
"0=T"+M+"()&%*)$"*+,*-"%! FM$-,#*#$&U%-V+$G-*S"(X+A+-! W&"I-%M/50//0! X+A+-)$"V-%,+! TB-%&
.=f+SP&A"$&*"$S"(T$"H R$"@*B Z+M#&*-"% "(X+A+-)$"V-%,+! W&"I-%M/50//0! X+A+-)$"V-%,+! TB-%&#
12#,%$&,$ Y"I+*+$L-%+*B+G+V+$-*S"(@B+&*GB&$H +S+GH"*&%I *B+,B&$&,*+$-G*-,G"(*B+H&*B"M+% -%
X+A+-)$"V-%,+! (-+I G#$V+SG@+$+H+$("$L+I ASG&LH-%M@-*B *B+(-V+KH"-%**+,B%-h#+-% (-+IG=YB+
%#LA+$G"(%#,+-"(*B+-G"&*+G@+$+"AG+$V+I &(*+$G*&-%-%M@-*B X"+,BG*IS+=XSHB&&%&G*"L"G-G
$+&,*-"%G&%I $6bFK8Y[ G+h#+%,+@+$+-%*+M$&*+I *"+V&#&*+,"LH"G-*-"%G"(*B+-G"&*+G&%I *B+
V-$#+%,+V&$-&*-"% "(*B+-G"&*+G=YB+$+G#*GGB"@+I *B&*@B+&*GB&$H +S+GH"*",,#$+I &**B+:/
"AG+$V&*-"% G-*+G-% *B$++I-(+$+%*+,""M-,&$+M-"%G=YB+I-G+&G+G+V+$-*S"(P-%?B&%MT"#%*S@&G*B+
B-MB+G*!(""@+I ASX&%I&% &%I R#&%*&"T"#%*-+G!&%I d-%MT"#%*S@&G*B+"@+G*=G2/>)4$)3/& -G"&*+G
@+$+,&GG-(-+I -%*"(-V+&%&G*"L"G-GM$"#HG! -%,#I-%MFRK6! FRKW"/#! FRK8! FRK2 &%I FRK1!
&,,"#%*-%M("$339:e! 091e! 190e! :9Ee &%I 091e "(*B+*"*&-G"&*+G! $+GH+,*-V+S=YB+-G"&*+G
($"LX+-"%MM&%M)&-% &%I )-+IL"%*)&-% @+$+G-M%-(-,&%*SL"$+V-$#+%**"*B+*B$++@B+&*,#*-V&$G
*B&% *B"G+($"L*B+J&G*+$% H&-%=YB+V-$#+%,+"(0DE G2/>)4$)3/& -G"&*+G@+$+I-V-I+I -%*"("#$
H&*B"*SH+G! &,,"#%*-%M("$219D.e! ::9E5e! 59E1e &%I 0.95Ee "(*B+*"*&-G"&*+G! $+GH+,*-V+S=
YB+$+G#*G-%I-,&*+I *B&*@B+&*GB&$H +S+GH"*",,#$+I -% X+A+-)$"V-%,+@-*B &*+%I+%,S"(B-MB+$
G+V+$-*S-% *B+G"#*B *B&% -% *B+%"$*B=YB+,"LH"G-*-"% "(G2/>)4$)3/& -G"&*+G@&GG-LH+&%I *B+
H$+I"L-%&%*&%&G*"L"G-GM$"#H @&GFRK6! @B-,B @&GB-MBSV-$#+%*&%I H&*B"M+%-,*"@B+&*,$"HG=
3"4 5.%(#$ @B+&*GB&$H +S+GH"*G2/>)4$)3/& 4%.%&"/*G=*)"&3/ BSHB&&%&G*"L"G-GM$"#H H&*B"M+%-,-*S
OO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 G2/>)4$)3/& 4%.%&"/*
V&% I+$X"+V+%或立枯丝核菌G=*)"&3/f#B%引起的
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 世纪 3/ 年代初在欧洲和
北美洲发生严重")$+@`a+-%*"GB!0D51#) 上世纪
5/ 年代以前在我国麦区尚属于次要病害!而 3/ 年
代后逐渐成为长江流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麦区的主
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优质高产"贾廷祥等!
0DD1#D/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气候变暖(氮肥用量
的提高(新耕作制度的改变及大面积感病品种的推
广!纹枯病已由河北省小麦次要病害上升为仅次于
白粉病的第 . 大病害) 0DD3*./0/ 年!河北省小麦
纹枯病发生面积均在 E/ 万 BL. 以上!对小麦生产造
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徐芳等!./0.#) 据河北省植
保植检站统计!./00*./0: 年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
分别为 5/9.(5.9E 和 519D 万 BL.!每年导致小麦产
量损失均超过 E 万*)
国内研究表明!我国小麦纹枯病菌的优势菌群
为禾谷丝核菌的 TFR0 "FRK6#(TFRK:(TFRKE(
FRT0 融合群和立枯丝核菌的 FRK2(FRK1 融合群
"陈延熙等!0D3E吴帮承和颜思齐!0DD:张会云
等!.//5#) 潘以楼和吴汉章"0DD.#研究发现!江苏
省小麦纹枯病菌以禾谷丝核菌 TFR0 为主!且融合
群内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可划分为 : 种不
同致病力类型于金凤等".//5#研究认为!山东省
小麦纹枯病菌的优势菌群也为禾谷丝核菌 TFR0!
该融合群内 2 种致病力类型的致病力强度和菌株数
量均明显不同汪敏等 "./00#证明禾谷丝核菌
TFR0 是河南省不同地区的优势菌群!以中等致病
力类型和强致病力类型为主!但 FRKW"/#(FRKW8
和FRK2 也曾有报道"朱明德和刘新安!0D33岳红
宾等!0DD5#陈莹等".//D#明确了中国北纬 :: 度
地区约 DEe菌株均属于 FRK6融合群!不同地区菌
株间的致病力均无显著差异)
目前!河北省山前平原区(黑龙港平原区和冀东
平原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病原菌群体特征尚缺乏
系统研究) 本研究旨在明确河北省麦区纹枯病的田
间危害程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的分化
特点!以期为河北省抗病或耐病小麦品种的利用与
合理布局!及现行耕作制度下小麦纹枯病的可持续
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6 材料与方法
686 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和菌株$石新 3.3(良星 DD 和邯
E05. 均为河北省小麦优势品种!分别由河北省石家
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山东省德州市良星
种子研究所和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选育) 融合
群标准菌株"FRK6(FRKW&(FRKJ(FRKW"/#(FRK8(
FRK1#和禾谷丝核菌致病力标准菌株"强致病力$
T0E(Z/:/0(Z32::中致病力$Z32/0弱致病力$
Z32/E(6:.#分别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孔令晓研究
员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怀谷研究员惠赠)
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 H"*&*"G#,$"G+&M&$!
)[F#培养基$马铃薯 .// M(蔗糖 ./ M(琼脂粉 01 M(
蒸馏水 0 /// LP)
试剂与仪器$赫斯特荧光染料 ::.13 "X"+,BG*
6S+#![-ML&公司) JHH+%I"$(T+%*$-(#M+13/2Z离心
机!德国JHH+%I"$(公司FW8.5./ )TZ仪!美国FHK
H-+I W-"GSG*+LG公司[)QK01/ 智能生化培养箱和
)RQK://6光照培养箱!宁波海曙赛福实验仪器厂
\aK1// 倒置荧光显微镜!上海蔡康光学仪器厂)
687 方法
68786 小麦纹枯病调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与保存
参考王裕中等"0DD2#方法进行) ./00*./0:
年!分别调查河北省山前平原区"0E#(黑龙港平原
区"0.#和冀东平原区".#共 :/ 个监测点小麦乳熟
期纹枯病的发生情况$每年每监测点选 E 块样田!每
样田面积为 0// L. "0/ Lu0/ L#!五点取样!每点
调查 1/ 个抽穗茎!统计各监测点发病株数和严重
度!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严重度按 / 1^ 级标准"方
中达!0D33#划分$/ 级$无病症0 级$叶鞘有典型病
斑!但不侵茎. 级$病菌侵入茎秆!病斑宽度环茎不
超过茎秆周长的 0;.: 级$病斑环茎宽度为 0;. ^
:;2 茎秆周长2 级$病斑环绕茎秆 :;2 以上或茎秆
已软腐1 级$枯孕穗或枯白穗) 病情指数 v""各
级病株数u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 u最高病级
值# u0//) 同时!采集病株带回实验室!采用组织
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先剪取茎秆病健交界处组织块
". LLu: LL#!经 5/e酒精消毒 1 G和 /90e升汞
消毒 :/ G后!用无菌水冲洗 1 次!最后将组织块转
接到)[F培养基上!.1p(黑暗倒置培养!: I 后对
分离物进行纯化(鉴定并转接在斜面培养基试管中
2p保存)
68787 纹枯病菌细胞核数目观察与融合群鉴定
采用赫斯特荧光染色液对菌株细胞核染色"周
善跃等!./0.#$称取赫斯特荧光染料 /9//0 M!经
0// LP超纯水溶解后配制成浓度为 0/ "M;LP染色
液!备用无菌条件下!将分离菌株分别转接到 )[F
3D2 植O物O保O护O学O报 2. 卷
培养基上!于 .1p黑暗条件下(湿度为 3/e培养箱
内倒置培养 : I后!即得菌株菌落用打孔器在各菌
株菌落边缘打取直径为 1 LL菌饼!菌丝面向下接
种到)[F培养基上!每皿接种 0 个菌饼!距离菌饼
091 ,L处放置盖玻片!.1p黑暗条件下倒置于培养
箱内培养) 待菌丝长至盖玻片 0;: 处时!用镊子取
出盖玻片!滴 0/ "M;LP染色液染色 1 L-% 后!在倒
置荧光显微镜 :1. %L激发光下观察细胞核数目)
采用对峙培养法判定菌株与融合群标准菌株的
融合情况"W&%I"%-!0D5D[%+B +*&=!0DDE#$将处于
生长状态的纹枯病菌菌株与 E 种融合群标准菌株同
时打取菌饼后!均接种于干净载玻片上!菌饼相距 .
,L!于 .1p黑暗条件下(湿度为 3/e培养箱内对峙
培养) 当菌丝生长至相互接触时!用番红7Kf7X染
色液染色!盖上盖玻片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
丝细胞的融合情况)
68789 纹枯病菌$6bFK8Y[序列的扩增测序和比对
选取与标准菌株不完全融合的小麦纹枯病菌菌
株!采用TYFW法提取病菌基因组 6bF"陈怀谷等!
.//1#) 采用真菌 $6bFK8Y[ )TZ扩增通用引物
8Y[0 "1mKYTTRYFRRYRFFTTYRTRK:m#和 8Y[2 "1mK
YTTYTTRTYYFYYRFYFYRTK:m# 扩增待测菌株的
$6bFK8Y[ 6bF序列片段) )TZ扩增反应体系为$
D2p预变性 . L-%D2p变性 0 L-%!1Dp退火 0 L-%!
5.p延伸 0 L-%!.1 个循环5.p充分延伸 . L-%!
2p保存) )TZ产物测序后!在 bTW8中进行同源序
列"WPF[Y#比对分析)
6878; 纹枯病菌致病力测定
带菌麦粒培养基的制备$分别将分离所得和标
准致病力各菌株的 1 个菌饼"直径 1 LL#接种到含
有 2/ M无菌麦粒的 0// LP三角瓶中!.1p黑暗培
养 2/ I后得接菌麦粒培养基!培养期间每 : I 摇匀
0 次!每菌株接种 . 瓶)
致病力测定$: 种供试小麦种子分别经 0e
XMT. 表面消毒 1 L-%"R$?+M"$?` X&%%&!./0:#!用
无菌水冲洗 1 次后!置于铺有 . 层湿润滤纸的培养
皿中!.3p培养箱中黑暗保湿催芽!露白后再分别播
入装有 0 >M灭菌土"0.0p!间歇湿热灭菌 . 次!每
次 0 B#营养钵"长 u宽 u高$0/ ,Lu0/ ,Lu05
,L#中!每钵每品种各 01 粒!周围撒入 /91 M麦粒接
种体!表面覆盖 2 ,L灭菌土) 以撒入未接种病菌麦
粒培养基为对照) 每个菌株分别接种 : 个小麦品
种!每品种 : 次重复!每重复 E 钵!.1p(02 Pw0/ 6
条件下在光照培养箱内培养!:/ I 后参考汪敏等
"./00#分级标准进行调查$/ 级$无症状0 级$外层
叶鞘变褐或有明显的纹枯病斑!但病斑直径小于叶
鞘周长的 0;.: 级$外层叶鞘有明显的纹枯病斑!病
斑直径大于叶鞘周长的 0;.!但内层叶鞘无症状1
级$内层叶鞘变褐或有明显的纹枯病斑!但病斑直径
小于叶鞘周长的 0;.5 级$内层叶鞘有明显的纹枯
病斑!病斑直径大于叶鞘周长的 0;.!但植株不死
苗D 级$植株死苗) 根据不同小麦品种接种分离菌
株及不同致病力标准菌株后的病情指数!参考汪敏
等"./00#分类方法划分分离菌株的致病力类型)
689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均采用JC,+.//: 和 [)[[ 0E9/ 进行
统计分析!并用6#%,&%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
性检验) 利用 F$,R8[ D9/ 软件得到采自不同生态
类型区的不同菌株对不同品种小麦致病力差异分布
图根据分离菌株及标准菌株接种不同小麦品种后
的平均病情指数!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K
RaF#对病原菌致病力进行聚类分析)
7 结果与分析
786 河北省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区域发生特点
./00*./0: 年河北省 : 个不同生态类型区小
麦纹枯病均有发生!发病程度与地理位置有关!总体
呈南重北轻的趋势) 各区不同监测点间小麦纹枯病
发病情况差异显著$发病程度最重的是黑龙港平原
区的临漳县!病情指数为 :E95其次是邯郸县(馆陶
县和隆尧县!病情指数均在 ./ 以上发病较轻的是
青县(博野县和滦南县!病情指数分别仅为 093(.92
和 :90"表 0#) 对分离物进行纯化(鉴定后!共保存
0DE 株小麦纹枯病菌)
787 纹枯病菌细胞核数目特征及融合群种类分布
获得的 0DE 株丝核菌菌株中!利用 X"+,BG*6S+
::.13 对细胞核染色(番红7Kf7X染色与标准菌株
菌丝融合群测定和 $6bFK8Y[ 序列测序比对可知!
05E 株的细胞核为双核!./ 株为多核"图 0#所有菌
株可划分为FRK6(FRKW"/#(FRK8(FRK2 和FRK1 共
1 类融合菌群!各融合菌群菌株数量分别为 05:(:(
0/(5 和 : 株!分别占供试菌株总数的 339:e(
091e(190e(:9Ee和 091e)
789 纹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分析
在 0DE 株菌株中!使石新 3.3 病情指数超过 21
的菌株主要分布在黑龙港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的中
部及南部!另外采自临漳(邯郸及隆尧地区的菌株致
病力明显强于其它地区!石新 3.3 病情指数均高于
DD22 期 李海燕等$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OOO 表 6 7E66"7E69 年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及菌株分布
Y&A+0 8%,-I+%,+G"(@B+&*GB&$H +S+GH"*&%I I-G*$-A#*-"% "(G2/>)4$)3/& -G"&*+G-% I-(+$+%*+,""M-,&
$+M-"%G-% X+A+-)$"V-%,+($"L./00 *"./0:
生态类型区
J,""M-,&
$+M-"%
监测点
7AG+$V&*-"%
G-*+
病情指数
6-G+&G+
-%I+C
菌株
数量
[*$&-%
%"=
监测点
7AG+$V&*-"%
G-*+
病情指数
6-G+&G+
-%I+C
菌株
数量
[*$&-%
%"=
监测点
7AG+$V&*-"%
G-*+
病情指数
6-G+&G+
-%I+C
菌株
数量
[*$&-%
%"=
黑龙港平原
X+-"%MM&%M
)&-%
山前平原
)-+IL"%*
)&-%
冀东平原
J&G*+$%
X+A+-)&-%
临漳
P-%?B&%M
:E95 x39/ & 0. 宁晋
b-%M<-%
029. x.90 I+ 1 广平
R#&%MH-%M
E9. x19. (MB 0/
邯郸
X&%I&%
:09/ x19. A D 威县
]+-C-&%
0.9E x293 I+ 5 深州
[B+%?B"#
295 x.9. MB 3
馆陶
R#&%*&"
.090 x:9: , 1 大名
6&L-%M
0.9E x:90 I+ 3 泊头
W"*"#
E90 x29. (MB .
饶阳
Z&"S&%M
0D93 x291 , 5 成安
TB+%M-&%
009. xE9/ +(M 0. 河间
X+<-&%
:9D x.9: B 2
临城
P-%,B+%M
029E x093 I+ 1 安平
F%H-%M
D93 x295 +(M 3 青县
d-%MC-&%
093 x092 B 1
磁县
T-C-&%
0291 xE91 I+ 3 * * * * * *
隆尧
P"%MS&"
./9: x59: , E 柏乡
W&-C-&%M
0E9E x593 ,I 1 南和
b&%B+
029E x09E I+ 1
安新
F%C-%
D9D xE91 +(MB 3 定兴
6-%MC-%M
:9D x090 B 1 蒿城
R&",B+%M
009E x:95 +( 5
定州
6-%M?B"#
E90 x:9: (MB E 徐水
Q#GB#-
:9: x09: B 3 辛集
Q-%<-
E9. x095 (MB 3
清苑
d-%MS#&%
293 x:9D MB 5 博野
W"S+
.92 x/9D B : 赵县
_B&"C-&%
19: x:90 MB 3
玉田
c#*-&%
:91 x/9D B : 滦南
P#&%%&%
:90 x091 B . * * *
OO表中数据为平均数x标准差) 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经 6#%,&%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 !y/9/1 水平差异显著) 6&*&&$+
L+&% x[6=6-(+$+%*+*+$G-% *B+G&L+,"#L% -%I-,&*+G-M%-(-,&%*I-(+$+%,+&*!y/9/1 +V+AS6#%,&%-G%+@L#*-H+$&%M+*+G*=
E/冀东平原区的菌株对石新 3.3 的致病力呈中等
致病力水平!其病情指数在 :/ 2^/ 之间所有供试
菌株对良星 DD 和邯 E05. 的致病力也呈南强北弱的
趋势黑龙港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纹枯病菌菌株平
均致病力均明显强于冀东平原区!各区菌株对 : 个
小麦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 109/5(2D9:2 和
2090.黑龙港平原区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 : 个品种
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由强到弱依次为石新 3.3(良星
DD 和邯 E05.!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 159EE(1/930 和
22952"表 .#) 山前平原和冀东平原 . 地区纹枯菌
菌株对 : 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差异与黑龙港平原区
相一致!且品种间差异显著"图 .#)
78; 纹枯病菌致病类型特点
根据 0DE 株分离所得菌株及 E 株标准致病力菌
株接种 : 个小麦品种后的平均病情指数!可将 ./.
株菌株划分为极强(强(中等和弱 2 种致病力类型)
其中!E 株标准菌株分别位于不同致病力类型$极强
致病力类型包括 T0E(Z/:/0 和 Z32::Z32/0(
OOOO
图 6 纹枯病菌菌丝细胞核数量及菌丝融合反应"2// u#
\-M=0 b#LA+$"(%#,+"#G&%I BSHB&&%&G*"L"G-G
$+&,*-"% "(G2/>)4$)3/& -G"&*+G"2// u#
&$ 双核菌丝 A$ 多核菌丝 ,$ 完全融合 I$ 不融
合) &$ W-%#,+&*+LS,+-#L A$ L#*-%#,+&*+LS,+-#L
,$ &%&G*"L"G-G I$ %"K&%&G*"L"G-G=O
//1 植O物O保O护O学O报 2. 卷
表 7 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纹枯病菌对 9 种小麦品种的毒力差异
Y&A+. 6-(+$+%,+G-% *B+V-$#+%,+"(G2/>)4$)3/& -G"&*+G*"*B$++@B+&*,#*-V&$G-% I-(+$+%*$+M-"%G-% X+A+-)$"V-%,+
生态类型区
J,""M-,&$+M-"%
病情指数#6-G+&G+-%I+C
石新 3.3 [B-C-% 3.3 良星 DD P-&%MC-%MDD 邯 E05. X&% E05.
平均值$ a+&%
黑龙港平原 X+-"%MM&%M)&-% 159EE x.903 & 1/930 x.9:0 A 22952 x.900 , 109/5 x:9.2 &
山前平原 )-+IL"%*)&-% 12952 x.9:. & 1/912 x09:D A 2.951 x0905 , 2D9:2 x:9/2 &
冀东平原 J&G*+$% X+A+-)&-% 2E9DE x09/0 & 2092. x:9/: A :29D3 x.920 , 2090. x:9// A
OO表中数据为平均数x标准差) #($中不同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同行(同列数据经6#%,&%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y/9/1 水平差异
显著) 6&*&&$+L+&% x[6=6-(+$+%*"@+$,&G++*+$G-%#"$$ -%I-,&*+G-M%-(-,&%*I-(+$+%,+-% *B+G&L+$"@"$,"#L% &*!y/9/1 +V+AS
6#%,&%-G%+@L#*-H+$&%M+*+G*=
图 7 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 6F= 株小麦纹枯病菌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差异分布示意图
\-M=. [,B+L&*-,I-G*$-A#*-"% L&H "(0DE G2/>)4$)3/& -G"&*+G@-*B I-(+$+%*V-$#+%,++V+G*"*B$++@B+&*
,#*-V&$G($"LI-(+$+%*$+M-"%G-% X+A+-)$"V-%,+
&!A和,分别代表供试纹枯菌对石新 3.3!良星 DD 和邯 E05. 的致病力) &! A! &%I ,$ YB+V-$#+%,+"(*B+*+G*+I G2/>)4$)7
3/& -G"&*+G*"[B-C-% 3.3! P-&%MC-%MDD &%I X&% E05.! $+GH+,*-V+S=
O
Z32/E 和 6:. 分别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类型) 极
强(强(中等和弱 2 种致病力类型菌株侵染小麦后!
其平均病情指数间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 1E9/3(
2392.(2.955 和 .19D1各类型菌株数量分别 D/(EE(
01 和 .1 株!分别占总数的 219D.e( ::9E5e(
59E1e和 0.95Ee!其中!极强和强致病力类型菌株
所占比例高达 5D91De)
9 讨论
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小麦的优质高产存在密切
关系"陈浩梁!./00#) 郭春强等".//3#研究表明不
同小麦品种病情指数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如豫麦系列品种小麦病情指数为 ./ 时!其千粒重比
常年均减少 0:e左右石明旺等".///#认为小麦纹
0/12 期 李海燕等$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枯病严重度每提高一级!产量损失就增加 0/e ^
./e) 本研究发现!./00*./0: 年所调查的河北省
: 个生态类型区各监测点每年均发生小麦纹枯病!
且纹枯病发病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黑龙港平原区(
山前平原区和冀东平原区其中!黑龙港平原区的临
漳县和邯郸县 . 个监测点小麦病情指数均在 :/ 以
上) 据此推断!临漳县和邯郸县等监测点小麦千粒
重可能会降低 0/e以上!同时对纹枯病小麦成穗和
穗粒数的不利影响!最终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能超
过 01e)
采自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 0DE 株小麦纹枯
病菌中!主要为致病力较强的双核丝核菌!且以FRK
6"TFR0#融合群为主!同时也存在 FRKW"/#融合
群!本研究明确了河北省今后小麦纹枯病防治的主
要对象) 同时!该结论与其它省小麦纹枯病菌群体
组成相似!如汪敏等"./00#从河南省采集的 015 株
小麦纹枯病菌中!01E 株为 FRK6融合群!0 株为
FRKW"/#融合群于金凤等".//5#从山东麦区采集
的 11 株纹枯病菌菌株中!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
菌株数量分别为 12 和 0 株方正等".//E#研究表
明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也以双核丝核菌FRK6融合
群为优势菌群!占菌株总数的 D393e) 另外!本研
究从河北省麦区分离到少量多核立枯丝核菌!但李
永娟等".//5#发现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仅有双核
禾谷丝核菌FRK6"TFR0#融合群!结果的差异可能
是因采集地区或采集时间不同所致)
河北省不同区域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存在明显
差异!但均以较强致病力的菌株为主!对石新 3.3(
良星 DD 和邯 E05. 这 : 个河北省优势小麦品种平均
病情指数在 2. 以上的菌株数量比例高达 5D91De)
该类强致病力菌株的大量存在和小麦抗性品种的缺
乏!可能是近十年来河北省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的
最重要原因) 汪敏等"./00#将河南省小麦纹枯病
菌划分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 : 种类型!而本研究
将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划分为极强(强(中等和弱致
病 2 种类型!这可能与试验所选用的小麦品种和纹
枯病菌自身特性有关)
采自黑龙港平原区的纹枯病菌对 : 个小麦品种
的致病力均明显强于山前平原和冀东平原区!且山
前平原和冀东平原区中南部菌株的致病力也均明显
强于东北部)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南强北弱
的特点可能是导致该省纹枯病发生程度呈南重北轻
趋势的主要因素) 关于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不同融
合群菌株的致病分化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致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怀谷研究员和河
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孔令晓研究员对本试验提
供帮助!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Z+(+$+%,+G#
W&%I"%-Z!=0D5D=[&($&%-% 7&G&$&H-I %#,+&$G*&-% ("$(#%M-=
aS,""M-&! 00"2#$ 35: 4352
TB+% XR! \&%M_! TB+% X6! P-% P! ]&%Mc_=.//1=T"LH&$-G"%
"(@B+&*GB&$H GH"*H&*B"M+%-,-G"&*+GA&G+I "% *B+-%*+$%&
*$&%G,$-A+I GH&,+$G+h#+%,+=F,*&)BS*"H&*B""M-,&[-%-,&! :1
"0#$ .2 4.D "-% TB-%+G+# +陈怀谷! 方正! 陈厚德! 林玲!
王裕中=.//1=小麦纹枯病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区序列比
较=植物病理学报! :1"0#$ .2 4.D,
TB+% XP=./00=F%&SG-G"% ",,#$+%,+&%I I&L&M+"(@B+&*GB+&*B
A-MB*=!"#$%&"(FM$-,#*#$&T&*&G*$"HB""MS! 0".#$ 5 40.
"-% TB-%+G+# +陈浩梁=./00=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探
析=农业灾害研究! 0".#$ 5 40.,
TB+% c! P-]! _B&%MQQ! _B&%MWd! c# X[! TB+% XR=.//D=
T"LH"G-*-"% &%I V-$#+%,+"(H&*B"M+% "(@B+&*GB&$H +S+GH"*-%
%"$*B &*-*#I+::z"(TB-%&=!"#$%&"(Y$-*-,+&+T$"HG! .D"E#$
000/ 40002 "-% TB-%+G+# +陈莹! 李伟!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D=中国北纬 :: 度地区小麦纹枯病菌
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麦类作物学报! .D"E#$ 000/ 4
0002,
TB+% cQ! Y&%M]X! _B&%M6X! !-&% Qc=0D3E=FH$+-L-%&$S
G*#IS"% +*-""MS"(GB&$H +S+GH"*"(@B+&*-% TB-%&=!"#$%&"(
)&%*)$"*+,*-"%! 0:"0#$ :D 422 "-% TB-%+G+# +陈延熙! 唐
文华! 张敦华! 简小鹰=0D3E=我国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
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 0:"0#$ :D 422,
\&%M_! TB+% XR!TB+% X6!]&%Mc_=.//E=YB+H$"(-+&%I V-$K
#+%,+"(@B+&*GB&$H +S+GH"*H&*B"M+%G-% !-&%MG#=!"#$%&"(
Y$-*-,+&+T$"HG! .E"0#$ 005 40./ "-% TB-%+G+# +方正! 陈怀
谷! 陈厚德! 王裕中=.//E=江苏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组成及
其致病力研究=麦类作物学报! .E"0#$ 005 40./,
\&%M_6=0D33=Z+G+&$,B L+*B"IG"(H&%*H&*B""MS":$I +I-*-"%#=
W+-<-%M$ TB-%&FM$-,#*#$+)$+GG! HH=:05 "-% TB-%+G+# +方中
达=0D33=植病研究方法"第 : 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 HH=:05,
R$?+M"$?P! X&%%&f=./0:=J(+,*G"(GB&$H +S+GH"*"G2/>)4$)3/&
4%.%&"/*# "% S-+I &%I M$&-% h#&-*S"(@-%*+$@B+&*=J#$"H+&%
!"#$%&"()&%*)&*B""MS! 0:1"0#$ 035 4.//
R#"Td! P-&")F! R+TW! R#"[!! TB+% d! X#&%Mda=.//3=
7,,#$+%,+"(GB&$H +S+GH"*&%I -*G+(+,*"% S-+I "(@B+&*=
X#A+-FM$-,#*#$&[,-+%,+G! 25"1#$ 1:1 41:E "-% TB-%+G+#
+郭春强! 廖平安! 葛昌斌! 郭松景! 陈琦! 黄全民=.//3=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对产量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 25
"1#$ 1:1 41:E,
!-&YQ! ]# RW! P-# T6=0DD1=YB+H$+G+%*$+G+&$,B G-*#&*-"% &%I
,"%*$","#%*+$L+&G#$+"($""*$"*G-% @B+&*=[,-+%*-&FM$-,#K
*#$&[-%-,&! .3":#$ 20 423 "-% TB-%+G+# +贾廷祥! 吴桂本!
./1 植O物O保O护O学O报 2. 卷
刘传德=0DD1=我国小麦根腐性病害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 .3":#$ 20 423,
P-c!! P-# [! _B# !X! TB+%M)=.//5=W-""M-,&,B&$&,*+$-G*-,G"(
*B+H&*B"M+%G($"L@B+&*GB&$H +S+GH"*&%I ,"$% GB+&*B A-MB*
-% X+A+-)$"V-%,+=Z+V-+@"(TB-%&FM$-,#*#$&[,-+%,+&%I
Y+,B%""MS! D"0#$ 25 410 "-% TB-%+G+# +李永娟! 刘顺! 朱
杰华! 成鹏=.//5=河北省小麦及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
初步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D"0#$ 25 410,
)&% cP! ]# X_=0DD.=TB&$&,*+$-G*-,G&%I H&*B"M+%-,-*SI-(+$+%*-K
&*-"% &L"%MTFR0 -G"&*+G"(G2/>)4$)3/& 4%.%&"/*V&% I+$X"K
+V+% ($"L@-%*+$@B+&*-% !-&%MG#=!-&%MG# !"#$%&"(FM$-,#K
*#$&[,-+%,+G! 3":#$ :/ 4:1 "-% TB-%+G+# +潘以楼!吴汉
章=0DD.=江苏小麦纹枯病菌"G2/>)4$)3/& 4%.%&"/*V&% I+$
X"+V+%#TFR0 群菌株的特性和致病力分化=江苏农业学
报! 3":#$ :/ 4:1,
)$+@Z6! a,-%*"GB FX=0D51=J(+,*G"(A+%"LS&%I "*B+$(#%M-K
,-I+G"% *&>+K&! +S+GH"*&%I GB&$H +S+GH"*I-G+&G+G"(@-%*+$
@B+&*=)&%*)&*B""MS! .2".#$ E5 450
[B-a]! Z# _R! b-# Pc! 7# Qd! ]&%Mcd! _B# 6c=.///=
[*#IS"% *B+$+G-G*&%,+"(@B+&*V&$-+*-+G*"@B+&*GB&$H +S+GH"*
&%I S-+I "GG+G=!"#$%&"(X+%&% g",&*-"%KY+,B%-,&Y+&,B+$G
T"+M+! .3"0#$ 01 403 "-% TB-%+G+# +石明旺! 茹振钢! 牛
立元! 欧行奇! 王远芹! 朱道元=.///=不同小麦品种对小
麦纹枯病抗性及产量损失测定的研究=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3"0#$ 01 403,
[%+B W! !&A&<-[X! b+&*+[a! 6-)4$)3/& GH+,-+G$
*&C"%"LS! L"+,#&$A-""MS! +,""MS! H&*B""MS&%I I-G+&G+
,"%*$"= b+*B+$&%IG$ f#@+$F,&I+L-, )#A-GB+$G! HH=
2D 4E:
]&%Ma! Pi WP! Q-%MQ)! P-XP=./00=T"LH"G-*-"% &%I V-$#K
+%,+V&$-&*-"% "(*B+H&*B"M+% "(@B+&*GB&$H +S+GH"*($"L
X+%&% )$"V-%,+=F,*&)BS*"H&*B""M-,&[-%-,&! 20"1#$ 11E 4
1E/ "-% TB-%+G+# +汪敏! 吕柏林! 邢小萍! 李洪连=./00=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其致病力分化研究=植
物病理学报! 20"1#$ 11E 41E/,
]&%Mc_!]# _\! [B-!Z!TB+% XR! [B&"Wf=0DD2=[*#IS"%",K
,#$+%,+"(@B+&*GB&$H +S+GH"*-% !-&%MG# &%I *B+(&,*"$G-%(#K
+%,-%M-*GI+V+"HL+%*-% (-+IG=!"#$%&"()&%*)$"*+,*-"%! .0
".#$ 0/D 4002 "-% TB-%+G+# +王裕中! 吴志凤! 史建荣! 陈
怀谷! 邵伯坤=0DD2=江苏省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病害消
长因素分析=植物保护学报! .0".#$ 0/D 4002,
]# WT! c&% [d=0DD:=[*#I-+G"% *B+G*$&-%G"(*B+H&*B"M+%G"(
GB+&*B A-MB*"(@B+&*-% [-,B#&% )$"V-%,+=!"#$%&"(["#*B@+G*
FM$-,#*#$&U%-V+$G-*S! 01".#$ 0.1 40.D "-% TB-%+G+# +吴
帮承! 颜思齐=0DD:=四川省小麦纹枯病菌系研究=西南农
业大学学报! 01".#$ 0.1 40.D,
Q# \! d-c_! _B&%M[a! _B+% ]T! _B&%McT=./0.=[*#IS"%
I-G+&G+! -%G+,*H+G*G&%I @++IG"(@-%*+$@B+&*#%I+$*B+%+@
(&$L-%MGSG*+L-% X+A+-)$"V-%,+=TB-%+G+FM$-,#*#$&[,-+%,+
W#+*-%! .3".0#$ 0DD 4./: "-% TB-%+G+# +徐芳! 齐永志!
张书敏! 甄文超! 张月辰=./0.=新耕作制度下河北省冬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状况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3".0#$
0DD 4./:,
c# !\! _B&%MYc! _B&%MQR=.//5=R+%+*-,&%I V-$#+%,+V&$-&K
*-"% "(@B+&*GB&$H +S+GH"*-G"&*+G"G2/>)4$)3/& 4%.%&"/*FRK6#
($"L [B&%I"%M)$"V-%,+=F,*&)BS*"H&*B""M-,&[-%-,&! :5
"2#$ 203 42.1 "-% TB-%+G+# +于金凤! 张天宇! 张修国=
.//5=山东小麦纹枯病菌致病性与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5"2#$ 203 42.1,
c#+XW! ]&%M[_! c#&% XQ! P-XP=0DD5=[*#IS"% *B+-I+%*-(-K
,&*-"% &%I H&*B"M+%-,-*S"(G2/>)4$)3/& -% X+%&% )$"V-%,+=
!"#$%&"(X+%&% FM$-,#*#$&U%-V+$G-*S! :0 ".#$ 0/: 40/3
"-% TB-%+G+# +岳红宾! 王守正! 袁红霞! 李洪连=0DD5=河
南丝核菌分组和致病性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0".#$
0/: 40/3,
_B&%MXc! TB+% Z_! \+%MRX! P-# 6Y! ]&%M!! ]&%MQ!! P"#
T!! _B&%M\=.//5=Z+G+&$,B &IV&%,+G&%I H$"GH+,*"% @B+&*
GB&$H +S+GH"*-% TB-%&=!"#$%&"(Y$-*-,+&+T$"HG! .5 "E#$
001/ 4001: "-% TB-%+G+# +张会云! 陈荣振! 冯国华! 刘东
涛! 王静! 王晓军! 楼辰军! 张凤=.//5=中国小麦纹枯病
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麦类作物学报! .5"E#$ 001/ 4001:,
_B"# [c! !-_!_B&"T6!P-# c! P-W6=./0.=F%&G*"L"G-GM$"#HK
-%M&%I M+%+*-,I-V+$G-*S"(L&-?+H&*B"M+%G2/>)4$)3/& *)"&3/-%
[B&%I"%M=aS,"GSG*+L&! :0"0#$ :0 4:D "-% TB-%+G+# +周善
跃! 纪震! 赵川德! 刘颖! 李宝笃=./0.=山东省玉米纹枯
菌融合群类型及遗传多样性=菌物学报! :0"0#$ :0 4:D,
_B# a6!P-# QF=0D33=)$+-L-%&$SG*#IS"% -I+%*-(S&%I A-""M-,&
GH+,-&*S"(*B+H&*B"M+% "(GB+&*B A-MB*"(@B+&*-% X+%&%
)$"V-%,+=!"#$%&"(X+%&% FM$-,#*#$&U%-V+$G-*S! .. ":#$
::. 4::3 "-% TB-%+G+# +朱明德! 刘新安=0D33=河南省小
麦纹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河南农业
大学学报! ..":#$ ::. 4::3,
$责任编辑%高O峰&
:/12 期 李海燕等$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