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 of rice fertilizer-nitrogen use efficiency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


Fertilizers can become a source of pollution when they are used in excess. Reducing application rate of fertilizer-nitrogen use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fertilizer-nitrogen use for irrigate ric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In this paper, research advanc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of fertilizer-nitrogen use and the application method of fertilizer-nitrogen use, rice genotype differences, root growth, matter accumulation,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plant characteristics were reviewed. Rice variety with stronger root system was in favor of raising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soil nitrogen; Stronger tillering ability, higher grain-leaf ratio at full heading stag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fter heading stage, seed-setting rate, grain weight, yield and harvest index of cultivars resulted in highe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ts physiology characteristic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activities of nitrate reductase, glutamate synthase and the activity of RuBP carboxylase. Ways of increasing fertilizer-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e. balancing between N and P, K, improving method of fertilizer-nitrogen and water management, and applying accurately fertilizer-nitrogen), were also discussed. At last, research hotspots regarding N losses reduction and N use efficiency enhancement were put forward.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四川省青年基金("/01"!($""();农业结构调整重
大技术研究专项(!""/$"%$"());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建设西南区项目。
作者简介:徐富贤(%’(,—),男,四川泸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生态研究。234567:89(,"%:%(;< =>4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
徐富贤%,熊 洪%,谢 戎%,张 林%,朱永川%,
郭晓艺%,杨大金!,周兴兵%,刘 茂%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泸州 (/(""";!泸州市农业局,四川泸州 (/(""")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稻基因型、根系生长、物质积累、生理代谢、植株性状与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进
展。指出水稻发根力强、根系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大,抽穗后
干物质积累量大,库容量大,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割指数高的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高;其生理学特征表
现为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和 ?9)@羧化酶的活性高。总结了从氮肥种类与平衡施肥、施肥方法与肥水运筹、
氮肥精准施用技术方面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提出了提高水稻氮效率的研究重点,即建立水稻氮素效
率间接评价的有效方法、突出水稻氮素效率的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工作,协调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矛盾的栽
培策略和深化以叶色为基础的高效定量施氮技术研究 /个方面。
关键词:水稻;氮肥利用率;基因型差异;肥水管理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8(!""’)",$%!%,$%%
!"#$%&’ () *+&’ )’*,+-+.’*/%+,*(0’% 12’ ’))+&+’%&3
8B .93C65D%,8EFG- H>DI%,8E2 ?>DI%,0H*G- J6D%,0HB K>DI3=L95D%,
-BF 865>3M6%,K*G- +53N6D!,0HFB 86DI3O6DI%,JEB P5>%
(! "#$% &’( )*+,-./ 0’12#2.2%,)#$-.&’ 3$&(%/4 *5 3,+#$.62.+&6 )$#%’$%1,7.8-*.,)#$-.&’ 9:9;;;,<-#’&;
= 7.8-*. >.’#$#?&6 @.+%&’ *5 3,+#$.62.+%,7.8-*.,)#$-.&’ 9:9;;;,<-#’&)
!42,*$&,:.QRS676TQRU =5D OQ=>4Q 5 U>9R=Q >V W>779S6>D XLQD SLQM 5RQ 9UQY 6D QC=QUU Z ?QY9=6DI 5WW76=5S6>D R5SQ >V VQRS676T3
QR3D6SR>IQD 9UQ 5DY 6D=RQ5U6DI QVV6=6QD=M >V VQRS676TQR3D6SR>IQD 9UQ V>R 6RR6I5SQ R6=Q 6U 5D 64W>RS5DS S5U[ V>R SLQ 5IR6=97S9R57
U=6QDS6USU Z ED SL6U W5WQR,RQUQ5R=L 5Y\5D=QU >D RQ75S6>DUL6W OQSXQQD QVV6=6QD=M >V VQRS676TQR3D6SR>IQD 9UQ 5DY SLQ 5WW76=5S6>D
4QSL>Y >V VQRS676TQR3D6SR>IQD 9UQ,R6=Q IQD>SMWQ Y6VVQRQD=QU,R>>S IR>XSL,45SSQR 5==94975S6>D,WLMU6>7>I6=57 4QS5O>76U4,
W75DS =L5R5=SQR6US6=U XQRQ RQ\6QXQYZ ?6=Q \5R6QSM X6SL USR>DIQR R>>S UMUSQ4 X5U 6D V5\>R >V R56U6DI SLQ 5OU>RWS6\Q =5W5=6SM >V
U>67 D6SR>IQD;ASR>DIQR S677QR6DI 5O676SM,L6ILQR IR56D37Q5V R5S6> 5S V977 LQ5Y6DI US5IQ,YRM 45SSQR 5==94975S6>D 5VSQR LQ5Y6DI
US5IQ,UQQY3UQSS6DI R5SQ,IR56D XQ6ILS,M6Q7Y 5DY L5R\QUS 6DYQC >V =97S6\5RU RQU97SQY 6D L6ILQR D6SR>IQD 9UQ QVV6=6QD=MZ ESU
WLMU6>7>IM =L5R5=SQR6US6=U XQRQ =L5R5=SQR6TQY OM L6ILQR 5=S6\6S6QU >V D6SR5SQ RQY9=S5UQ,I79S545SQ UMDSL5UQ 5DY SLQ 5=S6\6SM
>V ?9)@ =5RO>CM75UQ Z ]5MU >V 6D=RQ5U6DI VQRS676TQR3D6SR>IQD 9UQ QVV6=6QD=M(6 Z Q Z O575D=6DI OQSXQQD G 5DY @,^ ,64WR>\3
6DI 4QSL>Y >V VQRS676TQR3D6SR>IQD 5DY X5SQR 45D5IQ4QDS,5DY 5WW7M6DI 5==9R5SQ7M VQRS676TQR3D6SR>IQD),XQRQ 57U> Y6U=9UUQYZ
*S 75US,RQUQ5R=L L>SUW>SU RQI5RY6DI G 7>UUQU RQY9=S6>D 5DY G 9UQ QVV6=6QD=M QDL5D=Q4QDS XQRQ W9S V>RX5RYZ
5’3 6(*"2:R6=Q;VQRS676TQR3D6SR>IQD 9UQ QVV6=6QD=M;IQD>SMWQ Y6VVQRQD=Q;VQRS676TQR3G 5DY X5SQR 45D5IQ4QDS
在人增地减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下,通过
改良水稻品种、配套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加大生产投
入已成为稳步提高水稻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
途径。其中,增加氮肥的投入就是有效措施之
一[%$;]。据统计,!""!年全球氮肥用量是 %’(" 年的
&倍,平均每年以 ,_的速度递增;而水稻氮肥利用
率则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明显下降[%,/]。氮肥利用
率低引发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产效益降低等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75DS G9SR6S6>D 5DY .QRS676TQR A=6QD=Q
题。早在 !"世纪 #" 年代,就如何提高稻田氮肥利
用率问题已有大量研究,并在水稻种质资源氮利用
效率的比较、筛选、评价、利用,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
型的生理生化特性、根系形态、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特
性以及大田氮肥管理对稻谷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
效率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几
年,我国水稻氮素高效利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氮高效
吸收与利用品种的形成机制及大田实时肥水管理方
面。但存在氮肥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不统一,提出
的氮高效利用基因型的鉴定指标很难应用于田间育
种实践,以及稻谷高产与氮素高效利用的矛盾未能
很好协调等方面。本文在综述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的研究情况,提出了有待深
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以期为水稻氮肥高效吸收利用
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主要评价指标
评价氮素利用效率的指标较多,主要有 $"个方
面的评价指标。根据其意义将其归纳为 #大类(表
$)。)类是稻谷生产量与氮素投入量的比值,反映
单位氮素投入的稻谷生产量,在计算氮肥投入时,既
有施氮量,又考虑到了稻田土壤的供氮量(土壤供氮
量为不施氮下的植株氮积累量);))类是植株氮积累
量占氮素投入量的百分率,反映植株对投入氮素(含
土壤供氮量)吸收效果;)))类是干物质生产量与植
株氮积累量的比值,反映植株吸收氮后转化为生产
量的效率;)*类是稻谷生产量与投入氮素的吸收量
的比值,表示对施氮吸收后转化为稻谷产量的效率;
*类是稻谷产量与施氮量的比值,表示单位施氮量
的稻谷产出效率;*)类是灌浆期前后氮积累量的比
值,表示抽穗前植株氮积累的转化效率;*))类是子
粒氮积累量占植株全氮量的百分比,表示植株对氮
的吸收量向子粒的转化效率。在测 )、))、)*等 & 类
指标时,充分考虑了土壤供氮能力对植株产出量的
影响;而 )))、*、*)、*))等 (类指标,反映的是植株对
吸收的氮素在体内的利用率,只需设施氮处理即可。
在利用这些指标对不同基因型的氮素利用效率进行
评价研究中发现,同一品种在不同评价指标间的排
序不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不同指标反映了氮
素吸收与利用的不同侧面。因此,在对水稻进行遗
传改良以提高其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时,应有明确
的目标和重点。作者认为,提高氮素的干物质或稻
谷生产效率应该是遗传改良的重点。因为,只有氮
素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氮肥施用
量和减轻施用氮肥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表 ! 国内外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主要评价指标
"#$%& ! ’()&* &+#%,#-)./ )/0&1 .* /)-2.3&/ &**)4)&/45 .* 2)4& )/ )/-&2/#-)./#% #/0 0.6&7-)4
分类
,-./
评价指标
0123425678 689/:
计算公式
0;425678
单位
<865
典型文献
,-.6=23
97=4>/85?
) 氮农学利用率 @ 2AB787>6= /CC6=6/8=- (DEF @ % DE% @)G H@ DB268 IA G IA @ [$]
氮效率 @ 4?/ /CC6=6/8=- DEF @ G J@J F H@ DB268 IA G IA @ [$!]
)) 氮吸收利用率 @ B/=71/B- /CC6=6/8=- (,@KF @ % ,@K% @)G H@ L $""M M [$]
氮吸收效率 @ 4.52I/ /CC6=6/8=- ,@KF @ G J@J F H@ L $""M M [$!]
)))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 9B- >255/B .B794=5678 /CC6=6/8=- ,NF @ G ,@KF @ OB- >255/B IA G IA @ [$$]
氮素稻谷生产效率 @ AB268 .B794=5678 /CC6=6/8=- DEF @ G ,@KF @ DB268 IA G IA @ [$$]
)* 氮生理利用率 @ .P-?6737A6=23 /CC6=6/8=-
(DEF @ % DE% @)G
(,@KF @ % ,@K% @)
DB268 IA G IA @ [$]
* 氮肥偏生产力 Q2B5623 C2=57B .B794=56165- 7C 2..36/9 @ DEF @ G H@ DB268 IA G IA @ [$]
*) 氮素运转效率 @ 5B28?.7B525678 /CC6=6/8=-
(,@KF @ % ,@HKF @)G
,@HKF @ L $""M
M [$$]
*)) 氮素收获指数 @ P2B1/?5 689/: ,@DF @ G ,@KF @ L $""M M [$!]
注(@75/):DEF @—施氮区子粒产量 DB268 -6/39 68 5P/ .375 B/=/61/9 @ C/B5636R/B;DE% @—未施氮区子粒产量 DB268 -6/39 68 5P/ R/B7S@ =785B73;H@—
氮肥施用量 ,P/ 2>7485 7C @ C/B5636R/B 2..36/9;J@J—土壤氮供应量 J763 @ ?4..3-;,@KF @—成熟期施氮区地上部植株氮积累总量 ,7523 2T71/AB7489
.3285 @ 2==4>4325678 68 5P/ .375 B/=/61/9 @ C/B5636R/B 25 P2B1/?5;,@K% @—成熟期未施氮区地上部植株氮积累总量 ,7523 2T71/AB7489 .3285 @ 2==4>4325678
68 5P/ R/B7S@ =785B73 25 P2B1/?5;,NF @—施氮区地上部植株干物质总量 ,7523 2>7485 7C 2T71/AB7489 .3285 9B- >255/B 68 5P/ .375 B/=/61/9 @ C/B5636R/B;
,@HKF @—齐穗期施氮区地上部植株氮积累总量 ,7523 2T71/AB7489 .3285 @ 2==4>4325678 68 5P/ .375 B/=/61/9 @ C/B5636R/B 25 C433 P/2968A;,@DF @—施氮区
子粒氮积累总量 ,7523 2>7485 @ 2==4>4325678 68 AB268 68 5P/ .375 B/=/61/9 @ C/B5636R/B U
V$!$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国际水稻所以常规稻品种(品系)为材料的研究
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同一评价指标在不同种植
季节间的排序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一些基因型在
不同生态条件下测得的结果吻合较好,但大多数基
因型吻合系数较差。这可能与不同基因型的氮素利
用效率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和测定误差有
关。江立庚等[##]以我国南方稻区具有代表性的籼
型杂交组合为主要材料,结合特色常规稻品种的研
究结果与国际水稻所的研究结论一致,但在排序方
法上进行了改进。将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数值标准
化后再计算各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平均
值,并以此进行综合排序,同时用吻合系数来评价各
基因型早晚稻季排序的吻合程度。这是一种有益的
尝试,但是否具有普适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筛选
无论是籼稻、粳稻,还是常规稻、杂交稻,不管是
三系杂交稻还是两系杂交稻,对氮素利用率都存在
显著的品种间差异[!"#!,#%,&’]。()*+,-./0 等[!]对 &1
个常规稻基因型的氮素利用效率进行比较发现,基
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2+3*0. 等[4’]在施氮情况
下,比较了 5.3*/0、特青及其 #4 个重组自交系后代
的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发现其变幅在 &6!!1 7)+8/
9: ; 9: <之间,基因型间差异显著。作者等研究表
明,氮吸收利用率、氮生理利用率、氮农学利用率和
氮偏生产力在 #!个杂交中稻组合间呈显著或极显
著差异。水稻基因型间氮素利用效率的极大差异,
为氮素利用效率的改良提供了遗传基础。关于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徐富贤等[#4]以 1个不育
系和 1个恢复系配组获得的 #!个杂交中稻组合为
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施氮条件下,高产组合
与氮肥高效利用率组合是统一的;杂交组合的氮肥
农学利用率主要受不育系遗传率的影响,受恢复系
的作用不大,培育氮肥高效利用杂交组合应从保持
系着手。同时还筛选出了氮肥利用率较高的不育系
!$$=,可供培育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杂交组合
的参考亲本之用。方萍等[#1]在第 & 和 6 染色体上
分别测得控制水稻根系 <>?1 @<吸收能力的 AB5各
#个,在第 6和 ! 染色体上测得控制水稻幼苗根系
上检出控制稻苗氮素生理利用率的 AB5 #个。魏海
燕等[#6]研究发现,氮素利用效率与水稻分蘖成穗率
有密切关系。国内外至今已发现 &4个有关分蘖数
目的数量性状位点,分布在除第 ’、#$号之外的其余
#$条染色体上[#!"#%],其中同存在于第 &、6、!、#& 号
染色体上的分别与水稻氮素利用和分蘖相关的数量
性状位点是否具有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就水稻不同种类间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而言,
江立庚等[##]认为,杂交稻氮素的生产效率、农艺效
率、回收效率和收获指数较常规稻高;但二系杂交
稻并没有比三系杂交稻明显提高。张云桥等[#’]于
分蘖末期测定的 ’$个水稻品种氮利用效率(地上部
干重)有明显差异,总趋势为:古老地方品种 D现代
育成品种,高秆品种 D矮秆品种,籼、粳稻间无规律
性差异。单玉华等[&$]采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常规
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粒生产效率(较大,但杂交籼稻的变化幅度低于常规籼稻。杂交
籼稻的 于常规籼稻;而杂交籼稻的 杂交籼稻的产量、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的
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与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的正
相关;而常规籼稻的产量及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
吸氮量及总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群体水
培条件下的结果表明,籼稻植株的含氮率明显高于
粳稻及广亲和品种,杂交籼稻的含氮率高于常规籼
稻,而杂交粳稻的含氮率与常规粳稻无显著差异。
植株总吸氮量在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以根、叶片的变
异幅度较大,而穗及茎鞘的变异幅度则较小;根中
氮的分配比例以广亲和品种最高,常规籼稻显著高
于杂交籼稻,而常规粳稻与杂交粳稻间无显著差异。
从氮的利用效率看,粳稻及广亲和品种氮的干物质
生产效率高于籼稻,而氮的子粒生产效率低于籼稻,
氮收获指数以广亲和品种最低,其他类型间差异未
达显著水平[&#]。
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种类间的氮利用效率差异
因各研究者使用的试材和采用的评价指标不同,很
难获得一致的结论。作者认为,任何类型水稻中都
存在氮高效吸收与利用的基因型,同一基因型品种
在不同土壤类型、施肥水平及种植季节条件下对氮
肥利用效率的反应存在的差异,这可能是先期研究
中同一品种同一评价指标在不同种植季节间的排序
存在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因地制宜
的筛选适宜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的品种尤为重要。
" 水稻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
"#$ 根系生长与氮素高效利用关系
氮素对根系形态、生长及其在介质中的分布影
H#期 徐富贤,等: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
响是所有矿质营养中最大的[!!]。氮素经根系吸收
进体内后,只有不断的被同化和运转才能有效地再
吸收。根系生理特性无疑对高效氮素吸收产生重要
影响[!"]。根系吸收离子是一个动态的需能过
程[!#],高氮素吸收效率水稻的根系耗能多,为高效
氮素吸收和同化提供了能量来源。植物不同基因型
的吸收能力与根系活力大小有关[!$]。程建峰等[!%]
认为,高氮吸收效率水稻基因型的根系氧化力和还
原力强,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大,有利于植株
根部对氮素的高效吸收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拔
节期较高的根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是水稻氮素高
效吸收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水稻高氮素吸收效率栽
培调控的主攻方向和遗传改良的生理选择指标。
&’()’等[!*]的研究结果与程建峰等[!%]的报道基本
一致,但认为根系表面积不同是根系对氮肥响应的
敏感指标。杨肖娥等[!+]的研究表明,在低氮条件下
吸收利用土壤中氮素能力较强的品种,表现为根系
发达,根系生长量、分布密度大以及根对 ,-.# 的亲
和力均较高。因此,可以认为,发根力强的品种其对
氮肥的吸收力也强。
!"# 物质积累与氮素高效利用关系
魏海燕等[/$]的研究表明,氮高效类型水稻在有
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具有适宜的叶面积、光合势和
群体生长速率;有效分蘖临界叶龄至拔节阶段,无
效分蘖发生少,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速率
低;拔节以后,具有良好的群体质量,叶面积增长较
快,群体光合势和生长速率加大。董桂春等["0]认
为,不同氮素子粒生产效率(,123)类型籼稻品种间
生物产量差异不大;但高 ,123类型籼稻品种抽穗
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大且占
生物产量的比例高,其成熟期的根重、叶重和茎鞘重
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穗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
越大,这与单玉华等["!]的报道一致。高氮素子粒生
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源、库的基本特点为抽穗期的
叶面积系数较小,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速度慢、净
同化率高、库容量大,抽穗期的单位叶面积、单位干
物重和单位氮素所承担(形成)的库容量大["/]。单
玉华等["!]在群体水培条件下的研究表明,随库容量
的增大,稻株抽穗期及成熟期的吸氮量均显著提高,
且抽穗后的吸氮量随库容量增大而增加,氮素的物
质生产效率、子粒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均显著
提高。董明辉等[""]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的研究
认为,株总吸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4 5
06$#+*!);氮经济产量生产力随着水稻品种生育期
延长与作物品种产量的提高而逐渐提高,提高水稻
品种基因型的氮生物产量生产力、收获指数及氮素
收获系数,可显著提高品种的氮经济产量生产力与
作物产量。吴文革等["#]研究表明,超级稻物质生产
与积累优势始于拔节期,并随着生育进程而扩大,
抽穗以后的干物质量积累优势明显;生育中、后期
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抽穗和灌浆结实期
植株,特别是叶片含氮率的提高。
!"! 生理代谢与氮素高效利用关系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不仅涉及植物体内碳水化合
物代谢、营养信号传导、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等生理生
化反应,还与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反馈调节有
关[!7]。张云桥等[/+]认为,高氮效品种的叶绿素含
量较低,而光合速率则下降不明显;较多研究认为,
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与光合作用有关,光合作用的降
低伴随着氮代谢的降低;碳代谢与氮代谢间存在互
作,氮利用效率高的水稻基因型,其单位叶绿素和单
位氮素的光合速率均高[!+,"$8"%]。杨肖娥等[!+]的研
究还表明,在低氮条件下产量较高的品种吸收利用
土壤中氮素能力较强,生理学特征为地上部干物质
生产量和功能叶氮、碳同化代谢关键酶,即硝酸还原
酶、谷氨酸合成酶、9:;<羧化酶的活力均较高。此
外,氮高效品种 9:;< 羧化酶活力以及其水平受氮
素的提高效应较明显。这些特性均可以作为筛选和
鉴别氮高效作物基因型的生理生化指标。曾建敏
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期,氮高效利用
基因型水稻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高,而可溶性蛋
白含量相对较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收获时生
物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氮肥偏生产力、农
学利用率及氮生理利用率分别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
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
关。程建峰等["7]研究指出,灌浆期较高的穗颈伤流
游离氨基酸含量是高氮收割指数水稻氮代谢的主要
生理特征。
!"$ 植株性状与氮素高效利用关系
江立庚等[//]以南方籼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进行大田试验,认为基因型生育期对其氮素吸收与
利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生育期较长的基因型其氮
素吸收效率、稻谷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农艺效率
较高。=’>?@AB 等["+]则认为,生育期太长反而降低
氮素的稻谷生产效率;而 C’AA’ 等[7]观察到生育期
中等的水稻材料,其稻谷生产效率高。魏海燕等[/$]
以 /!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的研究表明,不同氮利用效
率类型水稻群体茎蘖数没有明显的特征差异,但氮
7/!/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高效利用型水稻的茎蘖成穗率显著高于氮低效类
型。徐富贤等[!"]研究认为,杂交中稻的氮肥利用率
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
下,杂交中稻氮高效利用与高产并重组合的植株主
要形态特征是: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大,倒 "叶
长而窄,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割指数高,对
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的决定系数分别为
#"$##%和 #&$’(%,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
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张云桥等[!#]以 #)个不同类
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的研究表明,株高、叶色和叶绿素
含量可作为预测水稻品种氮利用效率的指标;朴钟
泽等[*)]探讨了 # 个不同生态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
利用效率差异、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
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在施氮和未施氮两种条
件下,收获期生理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总量和氮
素转移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与稻谷产量、穗数、
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氮素稻谷生产
效率高的基因型,其成熟稻草和子粒的氮浓度低,而
氮素收割指数高[*!]。
! 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 氮肥种类与平衡施肥
水稻生产最常用的氮肥种类包括尿素、碳铵、硫
铵和磷铵。只要使用得当,应用这些氮肥单位氮量
对稻谷的增产效果差异不大[*(]。因此,生产上对肥
料种类的选择主要看其施用后氮素是否容易挥发而
造成氮素损失及其氨气对水稻植株的伤害。其中尿
素施用后氨挥发量相对较少,既能作底肥,又可作面
肥、追肥等,在水稻生产上应用最为普遍。施肥时间
距水稻需肥时间越近,氮的损失越低。
缓释肥作为基肥施用后,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
段对氮素的需要适量地提供养分,进而减少氮的损
失,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目前生产上试用的缓
释肥主要是硫包尿素,其他还有钙镁磷肥包衣碳铵、
尿素甲醛等[*"+**]。这些形态的缓释肥能明显起到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作用,但由于生产成本过高而
制约了它们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氮、磷、钾是水稻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由于
氮肥施用对产量的增产效果更直观,生产上普遍存
在重施氮肥轻施磷、钾的现象,致使许多稻田土壤
磷、钾及某些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缺乏。在这些稻
田补充施用适量的磷、钾肥和其他必要的中、微量营
养元素,通过平衡施用,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水稻单
产,还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 施肥方法与肥水运筹
氮肥深施不仅可减少氨的挥发,还能有效地提
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而且点状深施比条状深施效
果好[*"]。朱兆良等[**]认为,综合考虑氮素的损失、
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劳动力消耗等因素,氮肥深施的
深度以 ,—!) -.为宜;超大粒尿素采用深施的方
法,其适宜氮素施用量是传统方法适用量的 /,%
! #"%。由于氮肥深施只能作基肥才具有生产适
用性,若用缓释肥深施,可利用减少施肥次数的人工
费弥补缓释肥价格过高之不足。
我国水稻生产在氮肥施用时期上重前期轻后
期,一般基蘖肥占总施氮量的 &&%!!))%。前期施
氮过多会促使分蘖多发、最高苗过多、成穗率下降,
过多的无效分蘖浪费了氮肥;以及前期秧苗根系发
生少,对氮肥的需求量少[(,+(/,(#],必然造成氨的挥
发损失等不利影响。丁艳锋等[*&]研究认为,增施氮
素基、蘖肥,虽然有利于拔节前氮素基、蘖肥利用率
的提高,但不利于整个生育期的氮素基、蘖肥利用率
和总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氮素基、蘖肥用量适宜,相
对吸氮速率平稳减小,各生育阶段吸氮比例协调,氮
素利用率和产谷效率协同提高是高产的重要条件。
万靓军等[*,]的研究表明,氮肥运筹对常优 !号产量
影响极大,基蘖肥与穗肥施氮比例为 ,) 0 *),穗肥以
叶龄余数 *、( 叶等量施氮时,产量最高;产量与总
吸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
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江立庚等[*/]研究认为,
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及
其回收效率和运转效率增加。凌启鸿等[*’]、蒋彭炎
等[*#]提出在早发基础上,当全田总苗数达到高产计
划穗数的 ’)%左右时开始灌深水或搁田控制后期
无效分蘖的有效方法,可使成穗率提高到 #)%!
#&%,促进大穗的形成,较好地协调了穗数与穗大的
矛盾进而增加库容达到增产的目标[&)],即有效提高
了氮肥利用率。曾勇军等[&!]认为,施氮有利于增加
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
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
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分配
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干物质生产效率
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周江明等[&"]指出,与淹
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技术能使晚稻产量提高,土壤
氮残留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生理
利用率分别提高,且增幅随着土壤背景氮的上升而
提高;施氮方式上,以氮素基肥 0追肥为 &) 0 &)的效
果最佳。作者推测,通过增加水稻本田栽秧基本苗
#!(!&期 徐富贤,等: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
数,适当减少基蘖肥施氮量,在产量水平持平的前提
下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依据品种生长发育特性,严
格控制分蘖肥的施用时间和施用量,通过搁田和合
理的穗肥施用比例,在有效抑制无效分蘖发生和生
长的同时增加水稻拔节后的物质生产和积累量,将
是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 氮肥精准施用技术
氮肥的精准施用包括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指导
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技术两个方面。前者有水稻管
理系统[!"]、氮素管理模式[!!]和实地施肥管理模
式[!#]三种。它们的共同持点是根据土壤养分供给
状况、气候条件、施肥水平、目标产量及水稻不同生
长时期的营养状况等,通过计算机模拟为稻农提出
更为经济有效的施肥推荐。虽然其具有较好地增产
增收效果[!$],但受条件限制很难在水稻大面积生产
上推广应用。下面着重对实地氮肥管理技术进行讨
论。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是以氮肥管理为中心,
多元素配合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施肥模式。该技术
依据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量,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
特征以及品种特性确定水稻的目标产量,采用施肥
决策支持系统确定水稻对氮的需求量和主要生育阶
段的施氮比例;在水稻主要生育期用快速叶绿素测
定仪(%&’()或叶色卡()**)观测叶片氮素状况并依
据指导施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
在东南亚应用该模式可以使水稻增产 ++,,同时可
较大幅度的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近年我国
南方稻区开展了类似的试验示范,并取得较大进展。
刘立军等[#0.#+]的研究证明,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在不
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对氮、磷、钾的吸收高峰均
出现在穗分化至抽穗期,此阶段氮、磷、钾的吸收量
约占最终总吸收量比例均明显高于农民习惯施肥方
法。
确定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指示叶是实地氮
肥管理的首要目标。诊断水稻氮素营养丰缺状况的
方法很多,其中通过测定水稻叶片或植株全氮含量
被认为是比较准确的方法;但这种方法需要在实验
室分析,因而具有滞后性[+]。沈掌泉等[#1]利用作物
缺氮时下部叶片氮素向上部叶片转运的植物营养原
理,首先提出一种利用上下部叶片光谱特性比值来
诊断作物氮素营养的方法。叶绿素计 %&’(值用来
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具有快速、简便和无损的特
点,但其诊断精度受水稻品种、生育时期、测定叶位、
测定叶片的点位、生态环境的影响[#2]。在使用叶绿
素计 %&’(值测定叶位的选泽上,存在两种分歧:一
是选择最上部全展叶作为测定叶片[#".#!],二是认为
下位叶比顶 + 叶更好[##.#$]。江立根等[#-]、李刚华
等[#/]认为,以某一特定叶片的 %&’(值或以叶色差
的大小来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和推荐水稻穗肥施
用时,顶 2叶是较为理想的指示叶或参照叶。但王
绍华等[$0.$+]的则认为,用顶 "叶与顶 2叶的叶色差
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具有普适性,提出在有效分
蘖临界叶龄期、倒 1叶出生期和抽穗期顶 "叶与顶 2
叶叶色相近为高产水稻的标志。当土壤供氮不能满
足库需氮时,顶 "叶叶色浅于顶 2叶,粳稻植株含氮
量 1$ 3 4 53,(6和籼稻植株含氮量 1! 3 4 53,(6可
作为水稻氮素丰缺的临界指标。
在根据 %&’(值确定高效施氮量方面,徐富贤
等[$1]的研究表明,粒肥施用效果与齐穗期植株营养
水平关系密切,齐穗期剑叶 %&’(值、叶片含氮量和
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 2个因子决定粒肥高效施
用量。建立了根据齐穗期剑叶 %&’( 值(7)预测粒
肥的高效施氮量(8,53 4 9:1)的回归方程:8 ;
. 20<$/-07 = +2"01 ; 0剑叶的 %&’(值高于 "2粒肥,此为临界的苗情诊断指标。在 %&’( 值指导
的氮肥管理模式中,从移栽后 +!—10 ? 开始,直至
开花灌浆期每周测最上一片全展叶片的 %&’(值,
当 %&’(值低于某一给定的阈值时,追施氮肥 @ 2!
!"0 53 4 9:1;%&’(阈值为 2!适宜于大多数热带现
代籼稻品种,如果无氮区对照的产量达 " A 4 9:1 时,
则不需施用基肥[+]。BCDDEFG 等[$2]采用 %&’( 足量
指数(施肥处理区测得的 %&’(值占足量氮肥处理
区 %&’(值的百分数)代替 %&’(阈值指导施肥,当
%&’(足量指数低于 /0,时,追施 @ 20 53 4 9:1。由
于 %&’(测定仪价格偏高而限制了其推广应用,许
多国家尝试采用叶色卡()**)指导施肥[$"]。虽然
)**不如 %&’(能精确估测水稻叶片的含氮状况,
但可以对特定品种和当地生长条件下的应用 %&’(
对 )** 进行校正,给出适宜的临界叶色来指导施
肥。
$ 提高水稻氮素效率的研究重点
氮素吸收和利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
程,尽管前人已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但需要研究
的问题仍然很多。综观已有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
题,作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应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为
011+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中心,并按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 建立水稻氮素效率间接评价的有效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水稻氮效率的评价方法较多
(表 !),由于不同方法反映了氮肥利用效率的不同
侧面,其中有的评价方法还存在一定缺陷。采用差
减法,如氮农学利用率、氮吸收利用率和氮生理利用
率 "项评价指标,其结果受供试土壤基础肥力和施
氮水平影响较大,一般氮利用效率随着供试土壤基
础肥力的提高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结果
仅能反映某一品种在试验特定条件下氮素效率;偏
氮肥生产力没有考虑到试验土壤地力对稻谷产量的
作用;氮收割指数和氮素运转效率 #项评价指标,
虽然较好地反映了氮素的分配问题,但我们实际更
关心的是稻谷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也
研究提出了一些水稻氮素高效利用的鉴定指
标[#$%#&,#’,"&%"(],如测穗颈伤流游离氨基酸含量、幼
穗分化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羧化酶的活力
和拔节期根系总吸收面积等指标,主要在实验室分
析完成,在大田选种上的可操作性不强,且在时效上
滞后。因此,有必要研究创新水稻氮高效利用评价
方法。
我们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在每公顷施
氮 !$- ./和 - ./ 两种施氮水平下,虽然施氮条件下
!0个组合间茎叶含氮量、子粒含氮量、子粒产量的
变异幅度分别比未施氮处理高,平均值也分别比未
施氮处理显著增加 !"&1"#2、’’1’&2和 ’#1$’2,但
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施氮处理 !0个组合平均值比未
施氮处理仅低 &10’2。表明增施氮肥对提高组合
间的茎叶含氮量、子粒含氮量和子粒产量有显著作
用,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则略有下降。由于氮素稻
谷生产效率在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表现相对稳定,
而且施氮条件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越高的组合,在
未施氮条件下的表现也越高(二者的相关系数 3 4
-1&0-&!!)。我们同时发现,两种施氮条件下影响
氮素利用率的植株性状不尽相同。在众多性状中,
收割指数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相关程度最高,两种
施氮水平下相关系数分别为 -1("’$!!、-1&5&"!!,
而且表现较稳定。为此,我们认为可以将氮素稻谷
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63789 ./ : ./,;)4
稻谷产量 :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含氮总量”]作为水稻
氮素利用评价指标,而且作为提高水稻氮素效率的
遗传改良目标。此方法优势在于,一是综合了以往
研究者氮利用评价方法优点;二是把氮素利用率反
映到稻谷产量上,将氮素利用率与水稻产量紧密衔
接,更符合生产实际;三是有利于选育氮素高效利
用品种。因为,我国水稻优质高产育种仍以田间选
育为主,育种家需要从众多育种材料中直观快速选
出氮素高效利用材料的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氮
素稻谷生产效率是以收割指数作为预测的关键因
子,该方法需要开展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收割指数,
收割指数与水稻植株农艺性相关性研究,寻找出
!—#个与收割指数密切相关植株外观性状,作为水
稻育种家田间选择氮素高效利用品种指标,以进一
步简化氮素高效利用评价方法。
!"$ 突出水稻氮素效率的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工

关于水稻氮素利用的遗传改良研究,目前主要
集中于氮素利用高效基因的筛选及其干物质等性状
的配合力等方面。尽管方萍等[!5]已经在水稻第 #、
$、0和 !#号染色体上分别测到与 ;<=5 >;、;?%" >;吸
收能力和稻苗生理利用效率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
但在有关机理尚未完全探明之前,水稻氮利用效率
的改良也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水稻氮素效
率的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应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工
作:
!)以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为指标,在低氮条件下,
探明各稻作区代表性品种(组合)、骨干不育系及恢
复系的氮效率(差异)状况;研究氮素稻谷生产效率
的遗传力、配合力及其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利用等遗
传规律;进一步明确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氮素生理
利用指标、植株形态特征、有关产量性状等的相互关
系,为高效氮效率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及材料基础。
#)深入研究控制氮素利用效率基因数目和位点
与其他基因(性状)的关系(独立或连锁)及高效基因
的表达,为分子标记与基因克隆提供科学依据。
")协调氮素吸收能力与氮生理利用率的相互关
系。作者在氮肥高效利用基因型筛选工作中发现,
氮素吸收能力强的品种,往往其氮生理利用率不高,
能否在现有氮素吸收能力基础上提高氮素利用效
率,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氮素吸收和氮素
利用在生理上是相互作用的。一般而言,氮素吸收
能力强的品种根系发达、活力强,地上部生长表现为
分蘖力强、苗峰高、成穗率低、群体每穗着粒数少、齐
穗期粒叶比低(库小源足)、稻谷收割指数低、最终氮
素稻谷生产率不高。反之,氮素吸收能力弱的品种
根系不发达、活力弱、地上部生长表现为分蘖力弱、
苗峰不高、成穗率高、群体每穗着粒数多、齐穗期粒
叶比高(库大源小)、稻谷收割指数高、最终氮素稻谷
!##!$期 徐富贤,等: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
生产率较高。因此,要将氮素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
综合在同一遗传背景中,从理论上讲可能性极小。
因此,培育吸氮能力中上的重穗型品种,即培育氮素
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相对结合的品种将是近期的研
究重点,并以收割指数作为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间
接选择指标。由于结实率对收割指数的影响较大,
在应用收割指数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时应满足两
个条件,一是灌浆结实期稻株生长正常,特别没有受
极端气候的危害;二是取样群体平均有效穗数的整
穴作为测定对象。在生产上若要筛选氮素利用率
高,同时产量又要高的品种,则在品种比较试验中选
择收割指数和产量均高的品种即可。
!"# 协调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矛盾的栽培策

由于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是一对矛盾,而
且通过遗传育种将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集中体
现于同一个品种上尚有一定难度。但利用栽培途径
可使矛盾得到一定程度协调。
对氮高效吸收、利用率不高的品种,一是适当减
少施氮量尤其是基蘖肥施用量,降低苗峰,增施穗粒
肥促大穗,提高粒叶比和稻谷收割指数;二是采取
稀植强化栽培,适当降低苗峰,较大幅度提高群体每
穗着粒数,近而实现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的相
对统一。对氮素吸收率不高、利用率较高的品种,可
通过适当增加施氮量和重底早追的施氮法,在提高
对氮素的吸收效率基础上稳定氮素利用率,以达到
提高氮肥施用效率的目的。在品种的合理布局上,
应根据各地水稻生产的施氮水平确定相应的推广品
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施氮水平高达 !!"! !#$
%& ’ ()!,宜推广氮素吸收率不高、利用率较高的品
种;长江上游地区施氮水平较低仅 *!$ ! *+$
%& ’ ()!,以推广氮高效吸收、利用率不高的品种为
佳。
!"$ 深化以叶色为基础的高效定量施氮技术研究
协调氮素供应与水稻对氮素的需求有两种策
略:一是对氮素供应变化“缓冲”能力强的品种;二
是根据水稻对氮的需求调节施肥方式。由于水稻吸
氮速度很快,稻田中氮素浓度很难维持在水稻对氮
素的需求水平上。因此,根据水稻对氮素的需求,采
取分次施肥方法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有效手段。先
期研究形成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指导施肥和实地
氮肥管理技术,虽然能准确地指导施肥,但因受实施
条件的限制,很难在大面积生产中推广。目前大面
积生产中推广的控制基、蘖肥的施用量,合理的穗粒
肥施用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水稻氮素
利用效率,但仍不够准确。使用叶绿素计 ,-./ 值
或叶色卡(011)实时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并根
据给定的阈值、足量指数指导施肥,已取得一定进
展。但其诊断精度受水稻品种、生育时期、稻田土壤
类型影响较大。因此,有待进一步开展多品种在多
种环境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 ,-./或叶色卡(011)
读数值与高效施氮量的定量关系研究。具体方法
是:以多个水稻叶色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分别
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稻田,通过不同基、蘖肥
施氮量以塑造主要施肥期当时植株营养状况的差
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设氮肥施用量处理,以建立水
稻主要生育期氮肥高效施用量与施肥当时叶片
,-./或叶色卡(011)读数值关系的综合预测模型。
参 考 文 献:
[*] 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等 2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策略[3]2 中国农业科学,!$$!,4"(5):*$5"6**$47
-89& , :,;<=9& 3 0,>(?9& @ ; !" #$ % A8B8=CD( BEC=E8&F G9 G)HC?IG9&
J8CEGKGL8CM9GEC?&89 &CGD2 ,G92,!$$!,4"(5):*$5"6**$47
[!] 刘立军,王志琴,桑大志,等 2 氮肥管理对稻谷产量和品质的影
响[3]2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4(4):OP 6
"*7
0G< 0 3,Q=9& > R,,=9& / > !" #$ % SJJ8DE ?J 9GEC?&89 )=9=&8)89E ?9
CGD8 FG8KN =9N &C=G9 T<=KGEF[3]2 3 2 U=9&L(?< V9GI2(.&CGD2 W 0GJ8
,DG 2),!$$!,!4(4):OP6"*7
[4] 叶全宝,张洪程,魏海燕,等 2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
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研究[3]2 作物学报,!$$",4*(**):*O!! 6
*O!+7
U8 R :,>(=9& ; 1,Q8G ; U !" #$ % SJJ8DEB ?J 9GEC?&89 J8CEGKGL8C ?9
9GEC?&89 [3]2 .DE= .&C?92 ,G92,!$$",4*(**):*O!!6*O!+7
[O] X.Y2 ,E=EGBEGD=K N=E=Z=B8B[/: ’ Y0]2 A?)8:X??N =9N .&CGDYC&=9GL=EG?9(X.Y)?J E(8 V9GE8N [=EG?9,!$$"7 Q8ZBGE8:(EEH:’ ’
\\\2 J=?2 ?C&
["] [?I?= A,0??)GB A ,2 [GEC?&89 =9N HK=9E HC?N*5+*,"+:*##6!$O7
[P] :C?=NZ89E X S,N8 /=EE= , ],0=#5*7
[#] N8 /=EE= , ],:C?=NZ89E X S2 _8E(?N?K?&F J?C 8I=K<=EG9& 9GEC?&89 KGL=EG?9 8JJGDG89DF ZF CGD8 &89?EFH8B[3]2 .&C?92 32,*5++,+$:#546
#5+7
[+] N8 /=EE= , ],:C?=NZ89E X S2 [GEC?&89MEFH8B ?9 =9 N8JGDG89E B?GK[3]2 XG8KN 1C?HB A8B2,*55$,!4:+*65!7
[5] N8 /=EE= , ],:C?=NZ89E X S2 /8I8K?H)89E D(=9&8B C8K=E8N E? 9GEC?M
&89M[*$] ‘GC?KM-=NC8 .,0=N(= 3 ],,G9&( V2 aC=G9 FG8KN H8CJ?C)=9D8 ?J CGD8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 (*+$’%,-). ."/".( $0 ($,. 1 )( )00"2%"3 +& 1 *’%)4" )#3
*%,.,5)%,$# "00,2,"#2&[6]7 8,".3 9:$’( ;"(7,<==>,?>:<@AB[<<] 江立庚,戴廷波,韦善清,等 7 南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的基因型差异及评价[6]7 植物生态学报,@EEC,@A(?):?>> B
?A6,)#! F G,H), I J,K", L M !" #$ % G"#$%&’,2 3,00":"#2"( )#3 /).*N
)%,$# ,# #,%:$!"# *’%)4" )#3 *%,.,5)%,$# "00,2,"#2& ,# :,2"[6]7 O2%)
PQ&%$"2$. 7 L,#7,@EEC,@A(?):?>>B?A[<@] 陈范骏,米国华,刘向生,等 7 玉米氮效率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6]7 中国农业科学,@EEC,C>(@):9Q"# 8 6,R, G S,F,* T L !" #$ % 9$-+,#)%,$# )+,.,%& )#).&(,( $0 %:,%(
:".)%,$# %$ #,%:$!"# *(" "00,2,"#2& ,# -),5"[6]7 L2, 7 O!:,27 L,#7,
@EEC,C>(@):地上部农艺性状关系研究[6]7 杂交水稻,@EEU,@C(>):VUB>?D
T* 8 T,WQ)#! F,K)# T X !" #$ % ;".)%,$#(Q,’ +"%Y""# #,%:$!"#
)!:$#$-,2 "00,2,"#2& )#3 )+$/"!:$*#3 )!:$#$-,2 2Q):)2%":,(%,2( ,#
-,3N(")($# Q&+:,3 :,2"[6]7 S&+:,3 ;,2",@EEU,@C(>):VUB>?D
利用效率的 MIF定位[6]7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EE<,A(@):
VD
8)#! P,I)$ M 1,K* P7 MIF( *#3":.&,#! :,2" :$$% %$ *#%)4" 1SZ? N
1 )#3 1[BC N1 *(" "00,2,"#2& )% (""3.,#! (%)!"[6]7 P.)#% 1*%: 7 8":% 7
L2, 7,@EE<,A(@):VD
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6]7 作物学报,@EEA,CC(<<):K", S \,WQ)#! S 9,H), M G !" #$ % 9Q):)2%":,(%,2( $0 -)%%": ’:$N
3*2%,$# )#3 )22*-*.)%,$# ,# :,2" !"#$%&’"( Y,%Q 3,00":"#% 1 *(" "00,N
2,"#2&[6]7 O2%) O!:$#7 L,#7,@EEA,CC(<<):[<>] 李家洋,钱前 7 水稻分蘖的分子机理研究[6]7 中国科学院院
刊,@EEC,D
F, 6 \,M,)# M7 P:$!:"(( ,# ".*2,3)%,#! %Q" -$."2*.): -"2Q)#,(- $0
:,2" %,..":,#![6]7 J*.. 7 9Q,#"(" O2)37 L2, 7,@EEC,@A>D
%*:",@EEC,?@@:>@D
%,/,%& ,# %,..":,#! 3Y):0 -*%)#%( $0 :,2"[ 6]7 P.)#% 9".. PQ&(,$. 7,
@EEV,?>:A=BU>D
[<=] 张云桥,吴荣生,蒋宁,等 7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与品种类型的
关系[6]7 植物生理学通讯,<=U=,@V(@):?VB?AD
WQ)#! \ M,K* ; L,6,)#! 1 !" #$ % ;".)%,$#(Q,’ +"%Y""# %Q" "00,N
2,"#2& $0 *%,.,5)%,$# $0 #,%:$!"# )#3 %&’" $0 /):,"%& $0 :,2"[6]7 P.)#%
PQ&(,$. 7 9$--*#7,<=U=,@V(@):?VB?AD
[@E] 单玉华,王余龙,山本由德,等 7 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
差异[6]7 江苏农业研究,@EE<,@@(<):<@BLQ)# \ S,K)#! \ F,\)-)-$%$ \$(Q,#$:, !" #$ % G"#$%&’,2 3,00":N
"#2"( $0 #,%:$!"# *(" "00,2,"#2& ,# /):,$*( %&’"( $0 ,#3,2) :,2"[6]7
6,)#!(* O!:,27 ;"(7,@EE<,@@(<):<@B[@<] 单玉华,王余龙,山本由德,等 7 不同水稻品种类型氮吸收利
用效率的差异性研究[6]7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E<,
?(C):??B?AD
LQ)# \ S,K)#! \ F,\)-)-$%$ \$(Q,#$:, !" #$ % L%*3& $# %Q" 3,00":N
"#2"( $0 #,%:$!"# *’%)4" )#3 *(" "00,2,"#2& ,# 3,00":"#% %&’"( $0 :,2"
[6]7 6 7 \)#!5Q$* ^#,/7(1)% 7 L2, 7 _37),@EE<,?(C):??B?AD
[@@] R):(2Q#": S,X,:4+& _ O,9)4-)4 I7 _00"2% $0 -,#":). #*%:,%,$#).
(%*%*( $# (Q$$%N:$$% ’):%,%,$#,#! $0 ’Q$%$)((,.)%"( )#3 2&2.,#! $0 -,#":N
). #*%:,"#%([6]7 6 7 _‘’7 J$% 7,<==>,?A:<@VVB<@>CD
[@C] 江立庚,曹卫星 7 水稻氮利用效率的生理机理与途径[6]7 中
国水稻科学,@EE@,<>(C):@>?D
6,)#! F G,9)$ K T7 PQ&(,$.$!,2). -"2Q)#,(- )#3 )’’:$)2Q"( 0$:
"00,2,"#% #,%:$!"# *%,.,5)%,$# ,# :,2"[6]7 9Q,#7 67 ;,2" L2, 7,@EE@,<>
(C):@>?D
[@?] R):(Q#": S,;$-Q".3 a,9)4-)4 ] 7 R,#":). #*%:,%,$# $0 Q,!Q":
’.)#%([R]7 F$#3"#:O2)3"-,2 P:"((,<==VD @AEB@A?D
[@V] 9)((-)# X G,H$+:-)## O,K).%":( H I7 O!:$"2$(&(%"-(,#,%:$N
!"#N*(" "00,2,"#2&,)#3 #,%:$!"# -)#)!"-"#%[6]7 O-+,$,@EE@,C<
(@):[@>] 程建峰,戴廷波,荆奇,等 7 不同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态生理
特性与高效氮素吸收[6]7 土壤学报,@EEA,??(@):@>>B@A@D
9Q"#! 6 8,H), I J,6,#! M !" #$ % ;$$% -$:’Q$.$!,2). )#3 ’Q&(,$.$!N
,2). 2Q):)2%":,(%,2( ,# :".)%,$# %$ #,%:$!"# )+($:’%,$# "00,2,"#2& ,#
3,00":"#% :,2" !"#$%&’"([6]7 O2%) P"3$. 7 L,#7,@EEA,??(@):@>>B
@A@D
[@A] F)3Q) 6 X,X,:4 G 6 H,J"##"%% 67 [’’$:%*#,%,"( 0$: ,#2:")("3 #,%:$N
!"#N*(" "00,2,"#2& 0:$- ,-’:$/"3 .$Y.)#3 :,2" !":-’.)(-[6]7 8,".3
9:$’ ;"(7,<==U,V>:?[@U] 9Q"# M L,\, X X,S*)#! G !" #$ % 9.$#,#! )#3 "‘’:"((,$# ’)%%":#
)#).&(,( $0 #,%:$!"# (%):/)%,$#N,#3*2"3 !"#"( ,# :,2"[6]7 O2%) J$% 7
L,#7,@EEC,?V(U):=A?B=UED
[@=] 杨肖娥,孙曦 7 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氮反应的品种差异及其机
制的研究[6]7 土壤学报,<==@,@=(<):ACBA=D
\)#! T _,L*# T7 a):,"%). 3,00":"#2" $0 :,2" ’.)#%( ,# :"(’$#(" %$ 1
)#3 ,%( -"2Q)#,(-([6]7 O2%) P"3$. 7 L,#7,<==@,@=(<):ACBA=D
[CE] 董桂春,王余龙,张传胜,等 7 氮素子粒生产效率不同的籼稻
品种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基本特点[6]7 作物学报,@EEA,CC(<):
H$#! G 9,K)#! \ F,WQ)#! 9 L !" #$ % 9Q):)2%":,(%,2( $0 3:& -)%%":
)22*-*.)%,$# )#3 3,(%:,+*%,$# ,# 2$#/"#%,$#). &’()*# :,2" 2*.%,/):(
Y,%Q 3,00":"#% #,%:$!"# *(" "00,2,"#2& 0$: !:),# $*%’*%[6]7 O2%) ON
!:$#7 L,#7,@EEA,CC(<):[C<] 董桂春,王余龙,张岳芳,等 7 影响常规籼稻品种氮素子粒生
产效率的主要源库指标[6]7 作物学报,@EEA,CC(<):?CB?=D
H$#! G 9,K)#! \ F,WQ)#! \ 8 !" #$ % R),# ,#3"‘ $0 ($*:2" )#3
(,#4 ,# #,%:$!"# *(" "00,2,"#2& 0$: !:),# $*%’*% ,# 2$#/"#%,$#). ,#3,2)
:,2" 2*.%,/):([6]7 O2%) O!:$#7 L,#7,@EEA,CC(<):?CB?=D
[C@] 单玉华,王海候,龙银成,等 7 水稻不同库容品系的氮素吸收
利用差异[6]7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EE?,@V
(<):?LQ)# \ S,K)#! S S,F$#! \ 9 !" #$ % H,00":"#2"( $0 #,%:$!"# *’N
%)4" )#3 *%,.,5)%,$# ,# :,2" .,#"( Y,%Q /):,$*( (,#4 ’$%"#%,).([6]7 6 7
\)#!5Q$* ^#,/7(O!:,27 b F,0" L2, 7 _37),@EE?,@V(<):?[CC] 董明辉,张洪程,戴其根,等 7 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与利
C@@用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 . /,012,- / 3,*24 5 6 !" #$ % 78982:;1 +, <18 ,4<:+-8, 2=>
9+:?<4+, 2,@ A<4B4C2<4+, +D @4DD8:8,< :4;8 E2:48<489[!]" ! " F2,-C1+A G>
,4E"(H-:4;" I J4D8 K;4 " L@"),#$$#,#%(&):&%’&()
[%&] 吴文革,张洪程,陈烨,等 " 超级中籼杂交水稻氮素积累利用
特性与物质生产[!]" 作物学报,#$$M,%&($N):O$N$’O$NM)
PA P 6,012,- / 3,318,- F !" #$ % *:Q>R2<<8: 2;;ARAB2<4+, 2,@
,4<:+-8, 2=9+:?<4+, 2,@ A<4B4C2<4+, 4, R4@@B8>K829+, S,@4;2 9A?8: 1Q>
=:4@ :4;8[!]" H;<2 H-:+," K4,",#$$M,%&($N):O$N$’O$NM)
[%T] PA U,V2+ 5 W" 68,+
-8,>A98 8DD4;48,;Q 4, :4;8 A,@8: @4DD8:8,< :8-4R89[!]" ! " UB2,< WA<: ",
OXXT,OM(%):&M(’T$$)
[%N] Y:2?? H,K2B4=2>3+B+R=2,4 Z,*2,48B>Z8@8B8 [" H,2BQ949 +D 3 2,@
W R8<2=+B49R9 2,@ +D 3 \ W 4,<8:2;<4+,9 A94,- ]A2,<4<2<4E8 -8,8<4;9
[!]" U1+<+9Q,<1" 789",#$$T,M%:#TO’#N%)
[%(] 曾建敏,崔克辉,黄见良,等 " 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对氮肥的反
应及与氮利用效率的关系[!]" 作物学报,#$$(,%%(():OONM’
OO(N)
08,- ! .,3A4 Y /,/A2,- ! J !" #$ % 789?+,989 +D ?1Q94+>=4+;18R4>
;2B ?:+?8:<489 <+ W>D8:<4B4C8: 2??B4;2<4+, 2,@ S<9 :8B2<4+,914? ^4<1 ,4<:+>
-8, A98 8DD4;48,;Q 4, :4;8[!]" H;<2 H-:+," K4,",#$$(,%%(():
OONM’OO(N)
[%M] 程建峰,戴廷波,曹卫星,等 " 不同氮收割指数基因型的氮代
谢特征[!]" 作物学报,#$$(,%%(%):&X(’T$#)
318,- ! [,*24 V _,32+ P ‘ !" #$ % W4<:+-8, R8<2=+B4; ;12:2;<8:49>
<4;9 4, :4;8 -8,+H-:+," K4,",#$$(,%%(%):&X(’T$#)
[%X] K2R+,<8 K b U _,P4B9+, J V,.8@B8Q ! 3 !" #$ % W4<:+-8, A<4B4C2<4+,
8DD4;48,;Q:78B2<4+,914? ^4<1 -:24, Q48B@,-:24, ?:+<84,,2,@ Q48B@>:8>
B2<8@ <:24<9 4, :4;8[!]" H-:+," !",#$$N,XM:ONM’O(N)
[&$] 朴钟泽,韩龙植,高熙宗 " 水稻基因型的氮素利用率差异[!]"
中国水稻科学,#$$%,O((%):#%%’#%M)
U42+ 0 0,/2, J 0,62+ ‘ 0" Z2:42<4+,9 +D ,4<:+-8, A98 8DD4;48,;Q =Q
:4;8 -8,+[&O] Y+A<:+A=29 K *,W<2,+9 * H" 68,+2,@ ,4<:+-8, A<4B4C2<4+, 4, &’()*# 2,@ +#,-’)*# :4;8 A,@8: .8@4<8:>
:2,82, ;+,@4<4+,9[!]" [48B@ 3:+?9 789",#$$%,M%:#TO’#N$)
[&#] .4cc8B98, * K,!2Q2^88:2 7 6,7+B9<+, * L" W4<:+-8, D8:<4B4C2<4+,
?:2;<4;89 +D B+^B2,@ :4;8 ;AB
<4B4C2<4+, 4, <18 8,E4:+,R8,<[.]" W8^ F+:c,GKH:.2:;8B *8cc8:,
S,;",OXXT) O(O’##%)
[&%] *8 *2<<2 K Y" SR?:+E4,- ,4<:+-8, D8:<4B4C8: 8DD4;48,;Q 4, B+^B2,@ :4;8
4, <:+?4;2B H942[!]" [8:< " 789",OXMN(X):O(O’OMN)
[&&] 01A 0 J" [2<8 2,@ R2,2-8R8,< +D D8:<4B4C8: ,4<:+-8, 4, 2-:+>8;+9Q9>
<8R9[H]" 01A 0,P8, 5,[:8,8Q ! 7(8@9")" W4<:+-8, 4, 9+4B9 +D
314,2[.]" *+:@:8;1<,V18 W8<18:B2,@9:YBA^8: H;2@8R4; UA=B491>
8:9,OXX() #%X’#(X)
[&T] 丁艳锋,刘胜环,王绍华,等 " 氮素基、蘖肥用量对水稻氮素吸
收与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M):(N#’(N()
*4,- F [,J4A K /,P2,- K / !" #$ % LDD8;<9 +D <18 2R+A,< =294;
2,@ <4BB8:4,- ,4<:+-8, 2??B48@ +, 2=9+:?<4+, 2,@ A<4B4C2<4+, +D ,4<:+-8,
4, :4;8[!]" H;<2 H-:+," K4,",#$$&,%$(M):(N#’(N()
[&N] 万靓军,张洪程,霍中洋,等 " 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粳稻产量、
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O(T ’
OM#)
P2, J !,012,- / 3,/+A 0 F !" #$ % LDD8;<9 +D ,4<:+-8, 2??B4;2<4+,
:8-4R89 +, Q48B@,]A2B4
;2 1Q=:4@ :4;8[!]" H;<2 H-:+," K4,",#$$(,%%(#):O(T’OM#)
[&(] 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等 " 不同氮肥管理下氮素吸收利用
及对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M)
!42,- J 6,32+ P ‘,62, ‘ 5 !" #$ % W4<:+-8, A?<2c8 2,@ A<4B4C2<4+,
A,@8: @4DD8:8,< ,4<:+-8, R2,2-8R8,< 2,@ 4,DBA8,;8 +, -:24, Q48B@ 2,@
]A2B4[&M] 凌启鸿,苏祖芳,张海泉 " 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
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物学报,OXXT,#O(&):&N%’&NX)
J4,- 5 /,KA 0 [,012,- / 5" K?+?AB2<4+, ]A2B4=82:4,- 2,@
<184: 8DD8;< D2;<+:9 4, :4;8 ?B2,<[!]" H;<2 H-:+," K4,",OXXT,#O
(&):&N%’&NX)
[&X] 蒋彭炎,洪晓富,冯来定,等 " 水稻中期群体成穗率与后期群
体光合效率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OXX&,#((N):M’O&)
!42,- U F,/+,- ‘ [,[8,- J * !" #$ % 78B2<4+,914? =8<^88, ?8:;8,<>
2-8 +D 82:>=82:4,- +D ;+B+,Q 4, <18 R4@@B8 ?1298 2,@ ?1+<+9Q,<18949 8D>
D4;48,;Q 4, <18 B2<8 4, :4;8[!]" K;4 " H-:4;" K4,",OXX&,#((N):M’
O&)
[T$] 蒋彭炎,冯来定,史济林,等 " 三高一稳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OXX#,#%(增刊):OM’#&)
!42,- U F,[8,- J *,K14 ! J !" #$ " V18 <18+:Q 2,@ <8;1,+B+-Q +D
<1:88 14-1 2,@ +,8 9<2=B8 <8;1,4]A8 4, :4;8 ;ABH-:4;" G,4E",OXX#,#%(KA??B "):OM’#&)
[TO] 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韩涛 "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
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物学报,#$$M,%&($M):O&$X ’
O&ON)
08,- F !,K14 5 /,U2, ‘ / !" #$ % LDD8;<9 +D ,4<:+-8, 2??B4;2<4+,
2R+A,< +, ;12:2;<8:49<4;9 +D ,4<:+-8, A<4B4C2<4+, 2,@ Q48B@ D+:R2<4+, 4,
14-1 Q48B@4,- 82:BQ 1Q=:4@ :4;8[ !]" H;<2 H-:+," K4,",#$$M,%&
($M):O&$X’O&ON)
[T#] 晏娟,尹斌,张绍林,等 "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
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M,O&(T):M%T’M%X)
F2, !,F4, _,012,- K J !" #$ % LDD8;< +D ,4<:+-8, 2??B4;2<4+, :2<8 +,
,4<:+-8, A?<2c8 2,@ @49<:4=A<4+, 4, :4;8[!]" UB2,< WA<: " [8:< " K;4 ",
#$$M,O&(T):M%T’M%X)
[T%] 周江明,姜家彪,钱小妹,等 " 不同肥力稻田晚稻水氮耦合效
应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M ,O&(O):#M’%T)
01+A ! .,!42,- ! _,542, ‘ . !" #$ % H,2BQ949 +D ^2<8: 2,@ ,4<:+-8,
;+A?B4,- 8DD8;<9 4, ?2@@Q D48B@9 ^4<1 @4DD8:8,< D8:<4B4UB2,< WA<: " [8:< " K;4 ",#$$M O&(O):#M’%T
[T&] H,-A9 ! [,P4BB42R9 7 J,*A:c4, 3 b" .HWH6L 7S3L:*8;494+,
9A??+:< D+: <2;<4;2B ;:+? R2,2-8R8,<[H]" S9144 7,/+:48 V(8@9")"
3:+? 78982:;1 4, H942:H;148E8R8,<9 2,@ U8:9?8;<4E8[3]" [AcA4,
!2?2,:U:+;" +D <18 #,@ H942, 3:+? K;4 " 3+,D8:8,;8,#O ’#% HA>
-A9<,OXXT) OXXN) #(&’#(X)
&##O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OT卷
[!!] "#$ %#&’# ( ) *,"+,-.’.&./.$ " *,0&#$1+ 0 2,3.$4#$ * 3 56
789#&,:.; <=1,9,>.1,<$ 1,<$ [!O] 0.’#9#$1 ,$ ,$1#$4,S# ,&&,’.1#E &,:# 4-41#94[B]6 2&<:##E,$’ 1#&$.1,<$.; 4-9=<4,89 <$ 9.T,9,>,$’,4841.,$.P;# &,:# -,#;E4 1+&<8’+
,9=&Q.#$,"+.,;.$E 0#=19#$1 #& R<:,#1-
[!J] "#$ %#&’# ( ) *,R+, W,X+#$’ X !" #$ % 789#&,:.; <=1,9,>.1,<$ $,1&<’#$ .==;,:.1,<$ 1< &,:#6 2.&1 @@ ),#;E #S.;8.1,<$4[3]6 ),#;E F&<=4
G#46,HIIJ,!H:MVL!MN
[!Y] 0?<& ,$1#$4,S# &,:# :&<==,$’ 4-41#94 ,$ B4,.[3]6 ),#;E F&<=4 G#46,
K[[K,JM:VJLOON
[!I] 0.’#9#$1 ,$ ,&&,’.1#E &,:# 4-41#94 F6 @$:&#.4,$’ =&:,?,: $81&,#$1 9.$.’#9#$1[F]6 \<4 %.$<4,2+,;,==,$#4:@$1#&$.1,<$.;
G,:# G#4#.&:+ @$41,181#,K[[MN J!LH[[N
[O[] 刘立军,徐伟,桑大志,等 6 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
效率[3]6 作物学报,K[[O,VK(J):IYJLIIMN
\,8 \ 3,]8 5,R.$’ 0 X !" #$ % R,1#A4=#:,?,: $,1&<’#$ 9.$.’#9#$1 ,$A
:&#.4#4 ?#&1,;,>#&A$,1&<’#$ 84# #??,:,#$:- ,$ &,:#[ 3]6 B:1. B’&<$6
R,$6,K[[O,VK(J):IYJLIIM
[OH] 刘立军,徐伟,吴长付,杨建昌 6 实地氮肥管理下的水稻生长
发育和养分吸收特性[3]6 中国水稻科学,K[[J,KH(K):HOJL
HJVN
\,8 \ 3,]8 5,58 F ),^ .$’ 3 F6 F+.&.:1#&,41,:4 <=9#$1 .$E $81&,#$1 8=1.U# ,$ &,:# 8$E#& 4,1#A4=#:,?,: $,1&<’#$ 9.$A
.’#9#$1[3]6 F+,$6 36 G,:# R:, 6,K[[J,KH(K):HOJLHJVN
[OK] 沈掌泉,王珂,朱君艳 6 叶绿素计诊断不同水稻品种氮素营养
水平的研究初步[3]6 科技通报,K[[K,HY(V):HJVLHJON
R+#$ X W,5.$’ Q,X+8 3 ^6 2&#;,9,$.&- 418E- E,.’$<4,4 41.184 R:, 6 "#:+6,K[[K,HY(V):HJVLHJON
[OV] 李刚华,丁艳锋,薛利红,王绍华 6 利用叶绿素计(R2B0 L ![K)
诊断水稻氮素营养和推存追肥的研究进展[3]6 植物营养与
肥科学报,K[[!,HH(V):MHKLMHON
\, ( C,0,$’ ^ ),]8# \ (,5.$’ R (6 G#4#.&:+ =&<’, <$ E,.’A
$<4,4 .1,<$ &#:<99#$E.1,<$ ?<& &,:# P-
84# :+;<&<=+-;; 9#1#&[3]6 2;.$1 781& 6 )#&1 6 R:, 6,K[[!,HH(V):
MHKLMHON
[OM] %.;.48P&.9.$,.$ B F6 BE.=1.1,<$ 1#:+$<;<’- ?<& &#.;A1,9# 7 9.$.’#9#$1 ,$ &,:#:. &#S,#Z[3]6 @$1#&$6
G,:# G#46 7<1 6,K[[[,K!(H):MLYN
[O!] "8&$#& ) ",38$E * )6 F+;<&<=-;; 9#1#& 1< =&#E,:1 $,1&<’#$ 1<=E,
&#_8, #$1 ?<& 4:9,EZ.&? &,:#[3]6 B’&<$6 3,HIIH,YV:IKOLIKYN
[OO] )<;;#11 G (,)<;;#11 G )6 ‘4# $,1&<’#$ 41.184 B$.; 6,HIIK,KV:OYJLOIJN
[OJ] 5<:+;<&<=+-;; 9#.48 #$1 ?<& #S.;8.1,<$ 2;.$1 781& 6 HIIK,H!:MYJL![[N
[OY] 江立庚,曹卫星,姜东,等 6 水稻叶氮量等生理参数的叶位分
布特点及其与氮素营养诊断的关系[3]6 作物学报,K[[M,V[
(Y):JM!LJ![N
3,.$’ \ C,F.< 5 ],3,.$’ 0 !" #$ % 0,41&,P81,<$ .9,$< .:,E4 .$E :+;<&<=+-;; ,$ ;#.S#4 1,<$4+,= Z,1+ $,1&<’#$ $81&,1,<$ E,.’$<4,4 ,$ &,:#[3]6 B:1. B’&<$6
R,$6,K[[M,V[(Y):JM!LJ![N
[OI] 李华刚,薛利红,尤娟,等 6 水稻氮素和叶绿素 R2B0叶位分布
特点及氮素诊断的叶位选择[3]6 中国农业科学,K[[J,M[(O):
HHKJLHHVMN
\, C (,]8# \ (,^ <8 3 !" #$ % R=.1,.; E,41&,P81,<$ .$E R2B0 S.;8# .$E E#1#&9,$.1,<$ ,$ &,:#[3]6 R:, 6 B’&,:6 R,$6,K[[J,M[(O):HHKJLHHVMN
[J[] 王绍华,曹卫星,王强盛,等 6 水稻叶色分布特点与氮素营养
诊断[3]6 中国农业科学,K[[K,V!(HK):HMOHLHMOON
5.$’ R (,F.< 5 ],5.$’ W R !" #$ % 2<4,1,<$.; E,41&,P81,<$ :<;<& .$E E,.’$<4,4 ’&,:6 R,$6,K[[K,!(HK):HMOHLHMOON
[JH] 王绍华,吉志军,刘胜环,等 6 水稻氮素供需差与不同叶位叶
片氮转运和衰老的关系[3]6 中国农业科学,K[[V,VO(HH):
HKOHLHKO!N
5.$’ R (,3, X 3,\,8 R ( !" #$ % G#;.1,<$4+,=4 P#1Z##$ P.;.$:# $,1&<’#$ 48==;- L E#9.$E .$E $,1&<’#$ 1&.$4;<:.1,<$ .$E 4#$#4:#$:# ;#.S#4 .1 E,??#&#$1 =<4,1,<$4 (HH):HKOHLHKO!N
[JK]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等 6 杂交中稻粒肥高效施用量与齐穗
期 R2B0值关系研究[3]6 作物学报,K[[J,VV(V):MMILM!MN
]8 ) ],],<$’ (,X+8 ^ F !" #$ % G#;.1,<$4+,= P#1Z##$ 1+# #??,:,#$1
.9<8$1 ?8;; =.$,:;# 41.’# ,$ 9,EA4#.4<$ +-P&,E &,:#[3]6 B:1. B’&<$6 R,$6,
K[[J,VV(V):MMILM!MN
[JV] (844.,$ ),%&<$4<$ Q ),R,$’+ ^ !" #$ % ‘4# 48??,:,#$:- ,$E,:#4 ?<& $,1&<’#$ 9.$.’#9#$1 [3]6 B’&<$6 36,K[[[,IK:YJ!LYJIN
[JM] %.;.48P&.9.$,.$ a,*<&.;#4 B F,F&8> G ",BPE8;&.:+9.$ R6 b$A
?.&9 .E.=1.1,<$ ’,#4 ?<& &,:# 4-41#9[3]6 781& 6 F-:; 6 B’&<#:<4-41 6,HIII,(!V):!I
LOIN
!KKH!期 徐富贤,等: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