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ynamics of nitrogen in double-rice paddy soil under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manure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A six 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Quaternary Period red clay soil in double rice region of south Hunan province. Its purpose was to disclose dynamics and transferred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manure. Four treatments, namely, no nitrogen (PK), swine manure (M), chemical fertilizer (NPK) and swine manure applied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NPKM)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total nitrogen and inorganic nitrogen in surface water, and as well as the dynamics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soil solution in different layers (25-30,55-60 and 85-90cm) and tillage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NH4+-N is the predominant inorganic nitrogen in red double rice paddy soil, and the ratio of NH4+-N/total N reaches to 0.5–0.9 in surface water within 1-3days after chemical fertilizer (NPK treatment) applied, while that of organic manure treatment is about 0.3. The peak values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re detected within 1-2 days in surface water and 3-5 days in soil solution in different layers afte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 peak values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water, in soil solution and in tillage soil are lower in organic manure (M),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ed combined with organic manure (NPKM) treatments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treatments. The NPKM treatment achieves a 12.2 t/hm2 mean annual yield (68% higher than that of PK).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illage soil is increased by 18.5%
during the six-year plantation at the NPKM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PK treatment.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organic manure is propitious to reduce environment load due to excessive chemical nitrogen applied.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中$日合作项目“环境保护型农业技术的开发与评价”资助。
作者简介:李冬初(%()(—),男,湖南祁东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 通讯作者 012345:26789:33;< 3:< :=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李冬初%,徐明岗%!,李菊梅%,秦道珠%,八木一行!,宝川靖和!
(%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
!日本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日本筑菠 *"&$#-#-)
摘要:为揭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稻田氮素的动态及迁移特征,在湘南双季水稻农作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黄
泥稻田上进行了连续 -年田间试验。通过比较不施氮肥(>?)、施用有机肥猪粪(@)、化肥(A>?)及有机肥化肥配合
(A>?@),研究稻田表层全氮、无机氮动态变化,不同层次(!&—*"、&&—-"、#&—(" :2)土壤溶液无机氮动态,耕层土
壤无机氮动态等。结果表明,ABC’ 1A是红壤双季稻田无机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施用化学肥料处理(A>?)施肥后 %
!* D表面水 ABC’ 1A浓度占全氮比例可达 "E&!"E(,有机肥处理(@)为 "E*左右。不同层次土壤溶液及其土壤氮
素浓度呈现一致的特征,即施肥后短期内出现浓度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且随着往下推移,氮素峰值出现时间延长,
表层水全氮及无机氮在施肥后 %!! D出现浓度高峰,耕层土壤及 !&—*" :2土壤溶液无机氮浓度高峰约在施肥后
*!& D。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年产量达 %!E! F G H2!,比不施氮肥的对照产量()E* F G H2!)增加
-#I;土壤有机质 -年提升 %#E&I,显著高于化肥。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A>?@)显著降低了稻田表
层水全氮及不同层次土壤溶液和耕层土壤 ABC’ 1A峰值浓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培肥土壤,有利于减少当前氮肥过量
施用带来的环境负荷。
关键词:稻田;氮素动态;有机无机肥配合
中图分类号:J%’)E*’;J%&*E-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K(!""()"!$"*"*$"#
!"#$%&’( )* #&+,)-.# &# /)012.3,&’. 4$//" ()&2 0#/., $442&’$+&)# )*
’5.%&’$2 *.,+&2&6., ’)%1&#./ 7&+5 %$#0,.
LM /N=61:H8%,KO @4=6163=6%!,LM P812Q4%,RMA /3N1SH8%,?3S8T8U4 V364!,V3;8U3S8 BN;Q=!
(! "#$ %&’()&*()$ (+ ,)(- ./*)0*0(1 &12 3#)*0405&*0(1,60107*)$ (+ 89)0:/4*/)# (+ ,;01&,<17*0*/*# (+ 89)0:/4*/)&4 =#7(/):#7 &12 =#90(1&4
>4&11019,,;01#7# 8:&2#?$ (+ 89)0:/4*/)&4 @:0#1:#7,A#0B019 !CCCD!,,;01&;E ,)(- >)(2/:*0(1 &12 F1G0)(1?#1*&4 ,(17#)G&*0(1 H0G070(1,
I&-&1 <1*#)1&*0(1&4 =#7#&):; ,#1*#) +() 89)0:/4*/)&4 @:0#1:#7,! JE K;L&7;0,M7/N/’&,<’&)&N0 OCP JDQDQ,I&-&1)
81(+,$’+:. ;47 TQ3W X4Q5D Q7YQW42Q=F Z3; :N=D8:FQD 4= R83FQW=3WT >QW4ND WQD :53T ;N45 4= DN8[5Q W4:Q WQ64N= NX ;N8FH B81
=3= YWN\4=:Q< MF; Y8WYN;Q Z3; FN D4;:5N;Q DT=324:; 3=D FW3=;XQWWQD :H3W3:FQW4;F4:; NX =4FWN6Q= 8=DQW FHQ 3YY54:3F4N= NX
:HQ24:35 XQWF454SQW :N2[4=QD Z4FH 23=8WQ < ]N8W FWQ3F2Q=F;,=32Q5T,=N =4FWN6Q=(>?),;Z4=Q 23=8WQ(@),:HQ24:35
XQWF454SQW(A>?)3=D ;Z4=Q 23=8WQ 3YY54QD :N2[4=QD Z4FH :HQ24:35 XQWF454SQW(A>?@)ZQWQ ;Q5Q:FQD FN ;F8DT FHQ DT=321
4:; NX FNF35 =4FWN6Q= 3=D 4=NW63=4: =4FWN6Q= 4= ;8WX3:Q Z3FQW,3=D 3; ZQ55 3; FHQ DT=324:; NX 4=NW63=4: =4FWN6Q= 4= ;N45 ;N581
F4N= 4= D4XXQWQ=F 53TQW;(!&$*",&&$-" 3=D #&$(":2)3=D F45536Q ;N45 < ^HQ WQ;85F; ;HNZ FH3F ABC’ 1A 4; FHQ YWQDN24=3=F
4=NW63=4: =4FWN6Q= 4= WQD DN8[5Q W4:Q Y3DDT ;N45,3=D FHQ W3F4N NX ABC’ 1A G FNF35 A WQ3:HQ; FN "E& $"E( 4= ;8WX3:Q Z3FQW
Z4FH4= %$* D3T; 3XFQW :HQ24:35 XQWF454SQW(A>? FWQ3F2Q=F)3YY54QD,ZH45Q FH3F NX NW63=4: 23=8WQ FWQ3F2Q=F 4; 3[N8F "E*E
^HQ YQ3U \358Q; NX =4FWN6Q= :N=:Q=FW3F4N= 3WQ DQFQ:FQD Z4FH4= %$! D3T; 4= ;8WX3:Q Z3FQW 3=D *$& D3T; 4= ;N45 ;N58F4N= 4=
D4XXQWQ=F 53TQW; 3XFQW XQWF454SQW 3YY54:3F4N= < ^HQ YQ3U \358Q; NX =4FWN6Q= :N=:Q=FW3F4N= 4= ;8WX3:Q Z3FQW,4= ;N45 ;N58F4N= 3=D
4= F45536Q ;N45 3WQ 5NZQW 4= NW63=4: 23=8WQ(@),3=D :HQ24:35 XQWF454SQW 3YY54QD :N2[4=QD Z4FH NW63=4: 23=8WQ(A>?@)
FWQ3F2Q=F; FH3= FHN;Q NX FHQ NFHQW FZN FWQ3F2Q=F; < ^HQ A>?@ FWQ3F2Q=F 3:H4Q\Q; 3 %!E! F G H3 2Q3= 3==835 T4Q5D(-#I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53=F A8FW4F4N= 3=D ]QWF454SQW J:4Q=:Q
!"#!$% &!’( &!’& )* +,)- .!$ /)"0 )%#’("1 2’&&$% "( &"00’#$ /)"0 "/ "(1%$’/$3 45 6789: 3;%"(# &!$ /"<=5$’% >0’(&’&")( ’&
&!$ ?+,@ A!"1! "/ /"#("*"1’(&05 !"#!$% &!’( &!’& )* &!$ ?+, &%$’&2$(& - B>>0"1’&")( )* 1!$2"1’0 *$%&"0"C$% 1)24"($3 A"&!
)%#’("1 2’(;%$ "/ >%)>"&");/ &) %$3;1$ $(D"%)(2$(& 0)’3 3;$ &) $<1$//"D$ 1!$2"1’0 ("&%)#$( ’>>0"$3-
!"# $%&’(:>’335 *"$03;("&%)#$( 35(’2"1;1!$2"1’0 *$%&"0"C$% 1)24"("(# A"&! )%#’("1 2’(;%$
氮肥形态显著影响稻田氮素循环及其转化利
用[6]。对于淹水稻田土壤,铵态氮是稻田土壤氮素
转化的主要氮素形态[E]。通常认为铵态氮容易在淹
水还原条件下的稻田土壤上向下渗漏,且随着土壤
F!的下降其移动速度增加;硝态氮则主要是在轻
质地砂性土壤上淋失[G]。氮肥施用后稻田表面水全
氮、铵态氮短期内达到高峰然后随着时间延长迅速
下降,施肥短期内是稻田氮素径流损失的主要时
期[GHI]。施氮后第 G!I 3,稻田表面水铵氮 J总氮比
可达到 K8I!K8L[I]。普通尿素施用后表层水总氮
素负荷及流失潜能随时间呈指数递减,而表层水
?MNI =?浓度及氨挥发潜能在施肥后约 9K !内随时
间呈指数增加,之后又随时间呈指数递减的趋势。
田间表面水全氮及 ?MNI =?变化可用一级动力学方
程来描述[O]。
红壤是我国南方 6I省(区)主要土壤类型,约占
全国土壤总面积的 O89:,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
基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代表了我国最大的双季
稻作区。目前我国稻田氮肥利用率仅为 GK:左右,
土壤部分残留,其余大部分氮素以氨挥发、硝化—反
硝化、渗漏和径流等多种途径损失,成为农业面源污
染的主要来源[P]。
有机肥料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料。长期
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就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来
培养地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7]。随着我国农业集约
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有机肥施
用比重逐渐减少,其造成环境负效应越来越严峻。
有机肥尤其是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土壤氮素循
环、作物产量效应及其环境效应等研究引起广泛重
视[7HL]。为综合评价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南方红
壤双季稻田氮素转化及其经济环境效应,从 6LL7年
开始,开展了连续 O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
常规尿素、单施有机肥(猪粪)及有机无机肥(猪粪 N
化肥)配合施用稻田氮素形态及运移,氮素去向,氮
素循环利用等。本文主要讨论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
表面水全氮、无机氮(?MNI =?,?Q=G=?)的动态,不同层
次土壤溶液、耕层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动态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地点及其土壤基本性状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稻田上
进行。该站地处湖南省南部红壤丘陵地区(EORI9S
GOT?,666R9ES6ETF),属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
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6I9I 22(6LL6!EKKK年),年
日照 6OEK !,年平均温度 678OU。供试稻田土壤为
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黄泥,质地较粘重,粘粒、粉粒、
砂粒含量分别为 I689:、I787:和 L8O:。试验前耕
层土壤容重 68EO # J 12G,有机质 EI8G # J V#,全氮 6897
# J V#,速效磷 P8P 2# J V#,交换性钾 P62# J V#,>MO87
(水土比 6 W6)。
)*+ 试验设计
试验于 6LL7年早稻布置,EKKG年晚稻结束。设
I个处理:6)磷钾对照(+,,不施氮,施磷、钾化肥,
用量为 +EQ9 6KK89 V# J !2E,,EQ 6KL89 V# J !2E);E)
氮、磷、钾化肥(?+,,施化肥氮 ? 69K V# J !2E,磷、钾
肥同处理 6);G)有机肥(@,猪粪,氮、磷、钾用量同
处理 E);I)有机无机配施(?+,@,有机肥化肥各一
半,氮、磷、钾用量同处理 E,一半来自有机肥猪粪,
一半来自化肥)。小区面积 9 2 X 9 2,重复 I次,拉
丁方设计,共 6O 个小区,小区之间用水泥埂隔开。
根据测定的猪粪养分含量(含 ? K8O:、+EQ9 K8I:、
,EQ K8II:)计算有机肥处理猪粪施用量为 E9KKK
V# J !2E。所用化学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每年种植早、晚两季水稻,移栽规格为 EK 12 X EK
12。早稻大田生育期一般在 I 月底 9 月初至 P 月
底,晚稻大田生育期一般在 P 月底到 6K 月中下旬。
所有肥料于插秧前作基肥一次撒施。各处理其它田
间管理措施均相同。
)*, 样品采集与处理
施肥后每隔 9!P 3 采取耕层新鲜土壤,测定
?MNI =?、?Q=G=?浓度。
施肥后每天下午 I:KK!9:KK取表层水样(不
扰动土层小心取样)测定全氮、?MNI =?、?Q=G=? 浓度
及 >M值。取样间隔为施肥后 6、E、G、9、P、6K、69、EK
3,直到施肥处理氮浓度接近对照处理。
试验开始前一年冬季分别于土层 E9—GK、99—
IKG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69卷
!"、#$—%" &’处埋设 $ &’长陶瓷管,两端塞上纱布
包裹洗净的石英砂以防止泥土浆堵塞,中部钻孔引
出管道直至地面以上,采用微型真空泵抽取土壤水
分。施肥后每天下午 (:""—$:""抽取不同层次土
壤水分,测定 )*+( ,)、)-,.,) 浓度和 /* 值,取样间
隔为施肥后 0、.、$、1、0"、0(、2"、.$、$"、1" 3。
!"# 测定及计算方法
水样经过滤后,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
法测定全氮含量,44. 流动分析仪测定 )*+( ,)、
)-,.,)含量。土壤自田间采回后,立即采用 0 ’56 7 8
9:6浸提,44. 流动分析仪测定 )*+( ,)、)-,.,) 含
量,同时测定水分含量。/*采用 /*计直接测定。
采用 ;<&=5>5?@ AB&C6 2"".软件进行数据结果计
算,DEDD00F$ 软件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
$ 结果分析
$"! 稻田表面水无机氮动态
图 0看出,施用化学肥料的 )E9及 )E9;处理
田间表面水 )*+( ,)浓度在施肥后 0!2 3内达到高
峰,然后迅速下降,1!0" 3后下降至对照水平。由
于氮素形态不同,施猪粪(;)处理,其主要氮形态为
有机态氮,其氮素进入稻田后无机态氮逐渐释放,其
表面水 )*+( ,)浓度显著低于 )E9和 E9;处理(!
G "F"0)。上述这种变化趋势除与水稻氮素吸收,土
壤颗粒吸附等因素有关外,与施肥后田间表面氨挥
发强度有关;田间表面水 )*+( ,)浓度是导致挥发
损失的氮素直接来源[00]。氨挥发速率高时带走大
量氮素,从而迅速降低了田间表面水氮浓度。李菊
梅等[00]报道,有机肥施用能显著减低稻田氨挥发损
失,并得出田间表面水氨挥发速率与表面水 )*+( ,)
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晚稻期间表面水 )*+( ,)浓度高峰要显著高于
早稻,但是早稻生育期间表面水 )*+( ,)高峰持续时
间比晚稻要稍为延长。)E9和 )E9;处理,早稻表
面水 )*+( ,)最高浓度分别达到在 !"!!!和 (1!!$
’H 7 8;晚稻要显著高于早稻,其最高 )*+( ,)浓度分
别在 %#!00(和 $"!!% ’H 7 8。施肥后短时期内 ;
处理表面水 )*+( ,)浓度要显著低于 )E9和 )E9;
处理,略高于对照处理但无显著差异。
由于稻田长期处于淹水还原环境,整个水稻生
育期表面水 )-,.,)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图 2)。有
机肥处理在第 $ 3 左右出现微弱峰值,约为 "F!
’H 7 8,其他各处理基本上保持在 "F( ’H 7 8以下,整
个时期各处理间表面水 )-,.,)浓度无显著差异。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田间表面水 %&’# (%浓度
)*+,! %&’# (% -./-0/1231*./ */ 45263-0 73102 36102 6021*8*931*./ :52*/+ 1;0 +2.71; <02*.: .6 0328= 3/: 8310 2*-0
$"$ 稻田表面水全氮动态
施肥后田间表面水全氮浓度即发生显著变化
(图 .)。凡施氮肥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在施肥 0
!2 3内达到高峰,随后迅速下降,0" 3后各处理下
降到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施肥后短期内各处理
全氮浓度基本表现为:)E9 I )E9; I ;。E9处理
表层水中只有少量的氮,这些氮素主要来自降水、灌
溉水、大气非共生固氮以及土壤有机氮矿化、溶液之
间的相互渗透、扩散和交换,整个水稻生育期表面水
全氮浓度无显著变化。
由于受降雨,田间表面水温度、水深等不同因素
影响,早稻生育期间田间表面水全氮浓度显著低于
晚稻,)E9 处理早稻表面水全氮最高浓度为 00!
’H 7 8,显著高于 )E9;和 ;处理(! G "F"0),后两者
最高浓度分别为 #! 和 #( ’H 7 8;晚稻施肥后,)E9
处理全氮浓度最高达到 2$( ’H 7 8,显著高于 )E9;
$".2期 李冬初,等: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田间表面水 "#$%$"浓度
&’()! "#$%$" *+,*-,./0.’+, ’, 12/30*- 40.-/ 03.-/ 3-/.’5’60.’+, 72/’,( .8- (/+4.8 9-/’+7 +3 -0/5: 0,7 50.- /’*-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田间表面水全氮浓度
&’()% ;+.05 " *+,*-,./0.’+, ’, 12/30*- 40.-/ 03.-/ 3-/.’5’60.’+, 72/’,( .8- (/+4.8 9-/’+7 +3 -0/5: 0,7 50.- /’*-
和 !处理(! " #$#%),后两者最高浓度分别为 %&#
和 %’’ () * +(图 ,)。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
配合(-./!)处理,早稻田间表面水全氮最高浓度较
化肥(-./)处理分别下降了 ’01和 ’&1,晚稻则分
别下降了 ’21和 3’1。由此可知,用有机肥(猪粪)
代替化学肥料能显著降低田间表面水全氮浓度,减
少稻田氮素流失的潜在危险。早晚稻期间各施肥处
理全氮浓度高峰期主要集中在 %!’ 4内,到第 , 4
即显著下降。如 -./处理早晚稻期间第 , 4全氮浓
度较最高浓度分别下降了 56和 %,3 () * +。由此可
知,施肥 , 4内表面水全氮浓度较最高浓度可下降
3#1左右。稻田表面水迅速下降其原因已有相关文
献报道[0]。水稻吸收,土壤颗粒吸附,降雨灌溉,淋
溶径流等均有可能引起稻田表面水全氮浓度下降,
其下降速度快慢,取决于各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综合图 %!图 ,可知,-785 9-是稻田表面水无
机氮存在的主要形态,是肥料氮施入后稻田氮素周
转的关键物质[’,5]。田间表面水 -785 9- 状况影响
稻田氮素的挥发淋溶损失,其与全氮表现相同的变
化趋势。因此施肥后短期内(约 3!6 4)是控制氮素
径流损失的关键时期,以后随着水稻吸收,土壤吸附
以及挥发,表层氮素营养水平迅速下降。施肥后 %
!, 4是稻田氮素浓度高峰期,-./处理 -785 9-占
全氮的比例最高可达 #$3!#$2,!处理约为 #$,左
右。
!<% 不同层次土壤溶液无机氮动态
-785 9-是肥料氮素进入土壤的最初分解产物,
是无机氮素在上层水田土壤中的主要存留形态[%]。
图 5表明,减少无机氮用量,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
肥配合能显著降低土壤溶液中 -785 9-浓度。不同
层次(’3—,#、33—0#、&3—2# :()土壤溶液中 -785 9
-浓度 -./处理均显著高于 !及 -./!处理(! "
#$#%),即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合能显著降低
土壤溶液 -785 9-浓度,由此可能减少由于施肥而造
成的环境效应。
早稻期间不同层次土壤溶液中 -785 9-浓度略
高于晚稻,这可能是由于早稻期间稻田水分供应相
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3卷
对较大,增加氮素向下迁移的数量。与田间表面水
!"#$ %! 浓度变化趋势相比,施氮处理(!&’、(、
!&’()土壤不同层次 !"#$ %!浓度其高峰值出现时
间略为滞后,且随着深度的增加,高峰期出现越晚。
无氮处理(&’)不同层次土壤溶液 !"#$ %!浓度变化
较为平缓,这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是土壤迁移和转化过程最活跃的氮素形
态。土壤不同层次 !+%*%!浓度(图 ,)出现峰值时间
比 !"#$ %!晚,浓度比 !"#$ %!低。由图 $!图 , 可
知,不同层次土壤溶液仍以 !"#$ %!为主,根据土壤
深度不同,!"#$ %! 与 !+%*%! 比例也略有不同,-,—
*. /0土层 !+%*%!所占比例基本上在 ,1以下,,,—
2.及 3,—4. /0土层 !+%*%!所占比例大都在 ).1左
右,高的可达 -.1以上。
!"# 耕层土壤($—!$ %&)无机氮动态
耕层土壤是作物吸收氮素的主要场所,肥料氮
施入土壤最初转化为 !"#$ %!被水稻吸收,剩余部分
在一定氧化还原条件下可转化为 !+%*%!。试验表明,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稻田不同层次土壤溶液 ’()# *’浓度
+,-.# ’()# *’ %/0%102342,/0 ,0 5/,6 5/672,/0 ,0 8,9913102 64:135 49213 9132,6,;42,/0 ,0 1436: 408 6421 3,%1
图 < 施肥后早稻生育期间稻田不同层次土壤溶液中 ’=*>*’浓度
+,-.< ’=*>*’ %/0%102342,/0 ,0 5/,6 5/672,/0 ,0 8,9913102 64:135 49213 9132,6,;42,/0 873,0- 2?1 -3/@2? A13,/8 /9 1436: 3,%1
5.*-期 李冬初,等: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能降低耕层土壤
!"#$ %!浓度峰值,减少环境负荷。图 & 看出,早稻
期间耕层土壤 !"#$ %!浓度峰值高低顺序为 !’( )
!’(* ) * ) ’(。其中施氮处理显著高于对照,*
处理显著低于 !’( 处理(! + ,-,.)。晚稻 !"#$ %!
浓度峰值分别为 !’( ) !’(* ) * ) ’((! + ,-,/),
施用有机肥降低土壤 !"#$ %!浓度,主要是减少了无
机氮肥的供应和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碳源,刺激
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加了土壤对矿质氮素的固定。
晚稻期间田间土壤温度相对较高,微生物活动强烈,
也是有机肥施用晚稻期间土壤 !"#$ %!浓度峰值差
异较早稻要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土壤 !0%1%!是土壤氮素较为活跃的主要形态,
其通过硝化反硝化损失恶化大气环境,通过淋失增
加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氮肥的过量施用常被认为是
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在稻田长期淹
水还原环境下,土壤 !0%1%!含量也较 !"#$ %!低,施
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和 !’(*处理),土
壤 !0%1%!浓度峰值较化肥处理(!’()略有降低,但
是各处理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最高在 /-,!/-.
23 4 53之间(图 6)。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耕层("—#"$%)土壤 &’() *&浓度
+,-. ! &’() *& $/0$102342,/0 ,0 2,554-1 6/,5("7#"$%)48213 8132,5,942,/0 :;3,0- 2<1 -3/=2< >13,/: /8 1435? 40: 5421 3,$1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耕层("—#" $%)土壤 &A*B*&浓度
+,-.@ &A*B*& $/0$102342,/0 ,0 2,554-1 6/,5("7#" $%)48213 8132,5,942,/0 :;3,0- 2<1 -3/=2< >13,/: /8 1435? 40: 5421 3,$1
#CD 化肥、有机肥及其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产
量构成的影响
由表 /可知,连续 &年不同施肥下,各处理平均
生物产量 !’(*、!’(、*和 ’(处理分别为 7/16,、
7,8/.、7,766和 /7.&$ 53 4 927。通过对 & 年产量比
较,化肥有机肥配施水稻稳产性要高于单施有机肥,
显著高于化肥和对照(表 7)。化肥有机肥配合,一
方面通过有机肥直接补充了稻田系统中的土壤养
分,同时又通过调节土壤与化肥养分的释放强度和
速率,使水稻各生育阶段得到更为均衡的矿质营养,
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各处理年平均子粒产量为 !’(*!!’(!* )
:,1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表 ! 不同施肥的水稻年平均产量及产量构成(!""#!$%%&)
’()*+ ! ,-+.(/+ .01+ 20+*3 (445(**2 (43 20+*3 1678690:0649 543+. 30;;+.+4: ;+.:0*0<(:064 35.04/ 90= 2+(.9 8*(4:(:064
处理
!"#$%&#’%
生物量
()*&$++
(,- . /&0)
稻谷产量
1"$)’ 2)#34
(,- . /&0)
产量构成 5)#34 6*&7*+)%)*’
总穗数
8$’)63#
( 9 :;< . /&0)
每穗粒数
=)33#4 -"$)’
(>*? . 7$’)63#)
千粒重
:;;;@-"$)’ A%?
(-)
结实率
=)33#4 -"$)’ "$%#
(B)
8C :0DE< F G0E; F >8C 0;L:D $ ::G;0 $ E0H I ::D LG I :: 0M 0;0GG $ ::E:0 $ DE< I LE :;G I :G 0>8CM 0:HG; $ :00;: $ EHH I :;< :;H I :J 0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DB显著水平。N$3O#+ P*33*A#4 F2 4)PP#"#’% 3#%%#"+ )’ +$&# 6*3O&’ $"# +)-’)P)6$’% $% DB 3#Q#3 ?
表 $ 不同施肥的水稻年稻谷产量变化(>/ ? @7$)
’()*+ $ ,-+.(/+ /.(04 20+*3 (445(**2 543+. 30;;+.+4: ;+.:0*0<(:064 35.04/ 90= 2+(.9 8*(4:(:064
处理 !"#$%&#’% :LLJ :LLL 0;;; 0;;: 0;;0 0;;H 平均 RQ#"$-#
8C GE<; JDED GDG; GDE; E<:; DJ:E G0E; F
>8C ::;G0 :HE0; ::;<; :0GD; ::0<< :;M ::D;; :0JH; ::G;; ::0H; ::LDG :;>8CM ::;0; :HHL; :0H;; :0JE; :008C,依次为 :00;:、::G;H、::E:0和 G0E; ,- . /&0,化肥
有机肥配施最高,比不施氮肥增产 EJB。
& 讨论
>ST< @>是稻作体系无机氮素的主要存在形
态[0,:<],水稻为喜氨作物,稻田系统不同层次上较高
>ST< @>浓度,有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同时,
氮素又是最为活跃的营养元素,过多将导致氮的挥
发、硝化反硝化、淋失等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过少则
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保持土壤作物体系适量的氮
素供应是维持作物高产稳产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
产。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与单施化学肥料相比显
著降低了稻田水体及耕层土壤的氮素浓度峰值,减
少了氮肥的环境负荷[DUE,:D]。同时,有机肥化肥配合
施用,增加了田间碳源,有利于积累稻田土壤有机
质,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单施有机肥料,由于
有机肥料的大量投入,施入后短时间内微生物活动
增加,消耗碳源的同时增加了对田间矿质氮素的固
定,有可能造成水稻苗期氮素供应不足而生长缓慢。
在施用等量磷钾肥和每季 > :D; ,- . /&0 条件
下,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均衡供给作物不同
矿质养分,各处理水稻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与单
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水稻产量较高,稳产性
能增强,土壤养分积累较快,有利于减少氮素损失带
来的环境负荷[DUE,:E],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G]。
单施有机肥由于其氮素后期矿化释放,有可能造成
水稻前期缺氮,后期氮素供应过量,易引起贪青晚
熟,从而为水稻增产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于南
方红壤双季稻地区,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模式,能有
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减少环境负荷,是一种简单
易行的环境保护型施肥技术。
参 考 文 献:
[:] 李忠佩,唐永良,石华,等 ? 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
环与平衡规律[V]? 中国农业科学,:LLJ,H:(:):W) X 8,!$’- 5 W,Y/) S !" #$ ? >O%")#’% 6263)’- $’4 F$3$’6# *P 7$442
P)#34+ )’ 4)PP#"#’% P#"%)3)Z$%)*’ +2+%#&+ )’ "#4 +*)3 "#-)*’ *P +OF%"*7)6$3
[/)’$[V]? Y6) ? R-")6? Y)’?,:LLJ,H:(:):[0] 5*+/)4$ !,(#’\$&)’ [ 8? !"$’+P*"&$%)*’ *P +*)3 $’4 P#"%)3)Z#" ’)%"*-#’
)’ 7$442 +*)3 $’4 %/#)" $Q$)3$F)3)%2 %* ")6# 73$’%+[V]? 83$’% Y*)3,:LLG,
[H] C##’#2 ] ^,Y$/"$A$% C W? >)%"*-#’ %"$’+P*"&$%)*’+ )’ P3**4#4 ")6#
+*)3+[V]? =#"% ? ^#+?,:LJE,L::DUHJK
[<] 张志剑,董亮,朱荫湄 ? 水稻田面水氮素的动态特征、模式表征
及排水流失研究[V]? 环境科学学报,0;;:,0:(<):X/$’- X V,]*’- W,X/O 5 M? !/# 42’$&)6 6/$"$6%#")+%)6+ $’4 &*4@
#3)’- *P ’)%"*-#’ )’ 7$442 P)#34 +O"P$6# A$%#" $’4 ’)%"*-#’ 3*++ P"*&
P)#34 4"$)’$-#[V]? R6%$ Y6) ? [)"6O&+% ?,0;;:,0:(<):[D] 纪雄辉,郑圣先,鲁艳红,等 ? 施用尿素和控释氮肥的双季稻
田表层水氮素动态及其径流损失规律[V]? 中国农业科学,
0;;E,HL(:0):0D0:U0DH;K
V) _ S,X/#’- Y _,WO 5 S !" #$ ? ]2’$&)6+ *P P3**4A$%#" ’)%"*-#’
$’4 )%+ "O’*PP 3*++,O"#$ $’4 6*’%"*33#4 "#3#$+# ’)%"*-#’ P#"%)3)Z#" $773)@
L;H0期 李冬初,等: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 ’()*+"#$%& $& ’$!([,]- .!$ - /)’$!- .$&-,0112,34(50):0605
706318
[2] 王小治,朱建国,宝川靖和,等 - 施用尿素稻田表层水氮素的
动态变化及模式表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119,03(6)::60
7:628
;"&) < =,=>* , ?,@%A(& B !" #$ - CD&"E$! !>"&)(A "&F E%F(+$&)
%G &$#’%)(& $& H"FFD G$(+F A*’G"!( I"#(’ "G#(’ "HH+$!"#$%& I$#> F$GG(’(&#
F%A(A %G *’("[,]- , - /)’%JK&L$’%&- .!$ -,0119,03(6)::607:628
[M] 朱兆良 -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 土壤与环境,0111,
(4):5728
=>* = N- N%AA %G G(’#$+$O(’ P G’%E H+"&#AJA%$+ ADA#(E "&F A#’"#()$(A "&F
#(!>&$Q*(A G%’ $#A ’(F*!#$%&[,]- .%$+ K&L$’%&- .!$ -,0111,4:5728
[:]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肥料[R]-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54498
S>( .%$+ "&F T(’#$+$O(’ U&A# -,V//.- V>$&" G(’#$+$O(’[R]- .>"&)>"$:
.>"&)>"$ .!$(&!( "&F S(!>&%+%)D W’(AA,54498
[4] 徐明岗,邹长明,秦道珠,等 -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的稻田
氮素转化与平衡[,]- 土壤学报,0110,34(增刊):59M75628
<* R ?,=%* V R,X$& C = !" #$ - S’"&AG%’E"#$%& "&F *#$+$O"#$%& %&
&$#’%)(& $& H"FFD A%$+ *&F(’ !%EY$&$&) "HH+$!"#$%& %G !>(E$!"+ "&F %’J
)"&$! G(’#$+$O(’[,]- /!#" W(F%+ - .$&-,0110,34(.*HH+ -):59M75628
[51] 李菊梅,徐明岗,秦道珠,等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氨挥发
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0116,55(5):65
7628
N$ , R,<* R ?,X$& C = !" #$ - KGG(!#A %G !>(E$!"+ G(’#$+$O(’A "HH+$J
!"#$%& !%EY$&(F I$#> E"&*’( %& "EE%&$" L%+"#$+$O"#$%& "&F ’$!( D$(+F
$& ’(F H"FFD A%$+[,]- W+"&# P*#’ - T(’# - .!$ -,0116,55(5):65 7
628
[55] Z"&(’[(( Z,W"#>"\ @,/))"’I"+ W ]- KGG(!#A %G F$!D"&F$"E$F(,
G"’ED"’F E"&*’( "&F $’’$)"#$%& %& !’%H D$(+FA "&F "EE%&$" L%+"#$+$O"J
#$%& G’%E "&"++*L$"+ A%$+ *&F(’ " ’$!(( %&’(# )#"*+# N-)7 I>("#
(,&*"*-./#! )#"*+./ N-)!’%HH$&) ADA#(E[,]- Z$%+ - T(’# - .%$+A,
0110,32:01M70598
[50] 卢萍,单玉华,杨林章,等 - 绿肥轮作还田对稻田溶液氮素变
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0112,3:(3):0M170M68
N* W,.>"& B @,B"&) N = !" #$ - U&G+*(&!( %G )’((& E"&*’( !’%H %&
&$#’%)(& !%&!(&#’"#$%& $& A%$+ A%+*#$%& %G H"FFD G$(+F "&F ’$!( D$(+F
[,]- .%$+A,0112,3:(3):0M170M68
[53] 吴建富,张美良,刘经荣,等 -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
迁移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0115,M(9):32:73M38
;* , T,=>"&) R N,N$* , ^ !" #$ - KGG(!# %G F$GG(’(&# A#’*!#*’( %G
G(’#$+$O(’ %& #>( E$)’"#$%& %G &$#’%)(& $& ’(F ’$!( A%$+[,]- W+"&# P*#’ -
T(’# - .!$ -,0115,M(9):32:73M38
[59] 周卫军,王凯荣,张光远,谢小立 - 有机与无机肥配合对红壤
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0110,36(4):5514755538
=>%* ; ,,;"&) ] ^,=>"&) ? B,<$( < N- KGG(!#A %G $&%’)"&$!J
%’)"&$! G(’#$+$O(’ $&!%’H%’"#$%& %& H’%F*!#$L$#D "&F A%$+ G(’#$+$#D %G ’$!(
!’%HH$&) ADA#(E $& ’(F A%$+ "’(" %G V>$&"[,]- .!$ - /)’$!- .$&-,
0110,36(4):5514755538
[56] KY’"D$ ] P,W"#>"\ @,]"+’" P"L((& !" #$ - .$E*+"#$%& %G &$#’%)(&
FD&"E$!A $& A%$+ *A$&) $&G%!’%H E%F(+[,]- K&L$’%&- R%&- /AA-,
011M,535:96579268
[52] 纪雄辉,郑圣先,刘强,等 - 施用猪粪和化肥对稻田土壤表面
水氮磷动态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11M,02(5):047
368
,$ < @,=>(&) . <,N$* X !" #$ - KGG(!# %G H$) E"&*’( "&F !>(E$!"+
G(’#$+$O(’ "HH+$!"#$%& %& FD&"E$!A %G P "&F W $& G+%%FI"#(’ %G H"FFD
A%$+A[,]- , - /)’%JK&L$’%&- .!$ -,011M,02(5):047368
[5M] 宇万太,马强,周桦,沈善敏 - 不同施肥模式对下辽河平原水
稻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养分收支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011M,
02(4):5361753698
B* ; S,R" X,=>%* @,.>(& . R- W’%F*!#$L$#D "&F &*#’$(&# Y*FJ
)(# %G ’$!( (!%ADA#(E $& +%I(’ ’("!>(A %G N$"%>( $^L(’ H+"$& *&F(’ (GJ
G(!#A %G F$GG(’(&# G(’#$+$O"#$%& H"##(’&A[,]- V>$&- ,- K!%+ -,011M,02
(4):5361753698
153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5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