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中$日合作项目“环境保护型农业技术的开发与评价”资助。
作者简介:李冬初(%()(—),男,湖南祁东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 通讯作者 012345:26789:33;< 3:< :=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李冬初%,徐明岗%!,李菊梅%,秦道珠%,八木一行!,宝川靖和!
(%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
!日本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日本筑菠 *"&$#-#-)
摘要:为揭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稻田氮素的动态及迁移特征,在湘南双季水稻农作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黄
泥稻田上进行了连续 -年田间试验。通过比较不施氮肥(>?)、施用有机肥猪粪(@)、化肥(A>?)及有机肥化肥配合
(A>?@),研究稻田表层全氮、无机氮动态变化,不同层次(!&—*"、&&—-"、#&—(" :2)土壤溶液无机氮动态,耕层土
壤无机氮动态等。结果表明,ABC’ 1A是红壤双季稻田无机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施用化学肥料处理(A>?)施肥后 %
!* D表面水 ABC’ 1A浓度占全氮比例可达 "E&!"E(,有机肥处理(@)为 "E*左右。不同层次土壤溶液及其土壤氮
素浓度呈现一致的特征,即施肥后短期内出现浓度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且随着往下推移,氮素峰值出现时间延长,
表层水全氮及无机氮在施肥后 %!! D出现浓度高峰,耕层土壤及 !&—*" :2土壤溶液无机氮浓度高峰约在施肥后
*!& D。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年产量达 %!E! F G H2!,比不施氮肥的对照产量()E* F G H2!)增加
-#I;土壤有机质 -年提升 %#E&I,显著高于化肥。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A>?@)显著降低了稻田表
层水全氮及不同层次土壤溶液和耕层土壤 ABC’ 1A峰值浓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培肥土壤,有利于减少当前氮肥过量
施用带来的环境负荷。
关键词:稻田;氮素动态;有机无机肥配合
中图分类号:J%’)E*’;J%&*E-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K(!""()"!$"*"*$"#
!"#$%&’( )* #&+,)-.# /)012.3,&’. 4$//" ()&2 0#/., $442&’$+&)# )*
’5.%&’$2 *.,+&2&6., ’)%1./ 7&+5 %$#0,.
LM /N=61:H8%,KO @4=6163=6%!,LM P812Q4%,RMA /3N1SH8%,?3S8T8U4 V364!,V3;8U3S8 BN;Q=!
(! "#$ %&’()&*()$ (+ ,)(- ./*)0*0(1 &12 3#)*0405&*0(1,60107*)$ (+ 89)0:/4*/)# (+ ,;01&,<17*0*/*# (+ 89)0:/4*/)&4 =#7(/):#7 &12 =#90(1&4
>4&11019,,;01#7# 8:&2#?$ (+ 89)0:/4*/)&4 @:0#1:#7,A#0B019 !CCCD!,,;01&;E ,)(- >)(2/:*0(1 &12 F1G0)(1?#1*&4 ,(17#)G&*0(1 H0G070(1,
I&-&1 <1*#)1&*0(1&4 =#7#&):; ,#1*#) +() 89)0:/4*/)&4 @:0#1:#7,! JE K;L&7;0,M7/N/’&,<’&)&N0 OCP JDQDQ,I&-&1)
81(+,$’+:. ;47 TQ3W X4Q5D Q7YQW42Q=F Z3; :N=D8:FQD 4= R83FQW=3WT >QW4ND WQD :53T ;N45 4= DN8[5Q W4:Q WQ64N= NX ;N8FH B81
=3= YWN\4=:Q< MF; Y8WYN;Q Z3; FN D4;:5N;Q DT=324:; 3=D FW3=;XQWWQD :H3W3:FQW4;F4:; NX =4FWN6Q= 8=DQW FHQ 3YY54:3F4N= NX
:HQ24:35 XQWF454SQW :N2[4=QD Z4FH 23=8WQ < ]N8W FWQ3F2Q=F;,=32Q5T,=N =4FWN6Q=(>?),;Z4=Q 23=8WQ(@),:HQ24:35
XQWF454SQW(A>?)3=D ;Z4=Q 23=8WQ 3YY54QD :N2[4=QD Z4FH :HQ24:35 XQWF454SQW(A>?@)ZQWQ ;Q5Q:FQD FN ;F8DT FHQ DT=321
4:; NX FNF35 =4FWN6Q= 3=D 4=NW63=4: =4FWN6Q= 4= ;8WX3:Q Z3FQW,3=D 3; ZQ55 3; FHQ DT=324:; NX 4=NW63=4: =4FWN6Q= 4= ;N45 ;N581
F4N= 4= D4XXQWQ=F 53TQW;(!&$*",&&$-" 3=D #&$(":2)3=D F45536Q ;N45 < ^HQ WQ;85F; ;HNZ FH3F ABC’ 1A 4; FHQ YWQDN24=3=F
4=NW63=4: =4FWN6Q= 4= WQD DN8[5Q W4:Q Y3DDT ;N45,3=D FHQ W3F4N NX ABC’ 1A G FNF35 A WQ3:HQ; FN "E& $"E( 4= ;8WX3:Q Z3FQW
Z4FH4= %$* D3T; 3XFQW :HQ24:35 XQWF454SQW(A>? FWQ3F2Q=F)3YY54QD,ZH45Q FH3F NX NW63=4: 23=8WQ FWQ3F2Q=F 4; 3[N8F "E*E
^HQ YQ3U \358Q; NX =4FWN6Q= :N=:Q=FW3F4N= 3WQ DQFQ:FQD Z4FH4= %$! D3T; 4= ;8WX3:Q Z3FQW 3=D *$& D3T; 4= ;N45 ;N58F4N= 4=
D4XXQWQ=F 53TQW; 3XFQW XQWF454SQW 3YY54:3F4N= < ^HQ YQ3U \358Q; NX =4FWN6Q= :N=:Q=FW3F4N= 4= ;8WX3:Q Z3FQW,4= ;N45 ;N58F4N= 3=D
4= F45536Q ;N45 3WQ 5NZQW 4= NW63=4: 23=8WQ(@),3=D :HQ24:35 XQWF454SQW 3YY54QD :N2[4=QD Z4FH NW63=4: 23=8WQ(A>?@)
FWQ3F2Q=F; FH3= FHN;Q NX FHQ NFHQW FZN FWQ3F2Q=F; < ^HQ A>?@ FWQ3F2Q=F 3:H4Q\Q; 3 %!E! F G H3 2Q3= 3==835 T4Q5D(-#I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53=F A8FW4F4N= 3=D ]QWF454SQW J:4Q=:Q
!"#!$% &!’( &!’& )* +,)- .!$ /)"0 )%#’("1 2’&&$% "( &"00’#$ /)"0 "/ "(1%$’/$3 45 6789: 3;%"(# &!$ /"<=5$’% >0’(&’&")( ’&
&!$ ?+,@ A!"1! "/ /"#("*"1’(&05 !"#!$% &!’( &!’& )* &!$ ?+, &%$’&2$(& - B>>0"1’&")( )* 1!$2"1’0 *$%&"0"C$% 1)24"($3 A"&!
)%#’("1 2’(;%$ "/ >%)>"&");/ &) %$3;1$ $(D"%)(2$(& 0)’3 3;$ &) $<1$//"D$ 1!$2"1’0 ("&%)#$( ’>>0"$3-
!"# $%&’(:>’335 *"$03;("&%)#$( 35(’2"1;1!$2"1’0 *$%&"0"C$% 1)24"("(# A"&! )%#’("1 2’(;%$
氮肥形态显著影响稻田氮素循环及其转化利
用[6]。对于淹水稻田土壤,铵态氮是稻田土壤氮素
转化的主要氮素形态[E]。通常认为铵态氮容易在淹
水还原条件下的稻田土壤上向下渗漏,且随着土壤
F!的下降其移动速度增加;硝态氮则主要是在轻
质地砂性土壤上淋失[G]。氮肥施用后稻田表面水全
氮、铵态氮短期内达到高峰然后随着时间延长迅速
下降,施肥短期内是稻田氮素径流损失的主要时
期[GHI]。施氮后第 G!I 3,稻田表面水铵氮 J总氮比
可达到 K8I!K8L[I]。普通尿素施用后表层水总氮
素负荷及流失潜能随时间呈指数递减,而表层水
?MNI =?浓度及氨挥发潜能在施肥后约 9K !内随时
间呈指数增加,之后又随时间呈指数递减的趋势。
田间表面水全氮及 ?MNI =?变化可用一级动力学方
程来描述[O]。
红壤是我国南方 6I省(区)主要土壤类型,约占
全国土壤总面积的 O89:,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
基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代表了我国最大的双季
稻作区。目前我国稻田氮肥利用率仅为 GK:左右,
土壤部分残留,其余大部分氮素以氨挥发、硝化—反
硝化、渗漏和径流等多种途径损失,成为农业面源污
染的主要来源[P]。
有机肥料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料。长期
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就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来
培养地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7]。随着我国农业集约
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有机肥施
用比重逐渐减少,其造成环境负效应越来越严峻。
有机肥尤其是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土壤氮素循
环、作物产量效应及其环境效应等研究引起广泛重
视[7HL]。为综合评价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南方红
壤双季稻田氮素转化及其经济环境效应,从 6LL7年
开始,开展了连续 O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
常规尿素、单施有机肥(猪粪)及有机无机肥(猪粪 N
化肥)配合施用稻田氮素形态及运移,氮素去向,氮
素循环利用等。本文主要讨论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
表面水全氮、无机氮(?MNI =?,?Q=G=?)的动态,不同层
次土壤溶液、耕层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动态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地点及其土壤基本性状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稻田上
进行。该站地处湖南省南部红壤丘陵地区(EORI9S
GOT?,666R9ES6ETF),属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
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6I9I 22(6LL6!EKKK年),年
日照 6OEK !,年平均温度 678OU。供试稻田土壤为
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黄泥,质地较粘重,粘粒、粉粒、
砂粒含量分别为 I689:、I787:和 L8O:。试验前耕
层土壤容重 68EO # J 12G,有机质 EI8G # J V#,全氮 6897
# J V#,速效磷 P8P 2# J V#,交换性钾 P62# J V#,>MO87
(水土比 6 W6)。
)*+ 试验设计
试验于 6LL7年早稻布置,EKKG年晚稻结束。设
I个处理:6)磷钾对照(+,,不施氮,施磷、钾化肥,
用量为 +EQ9 6KK89 V# J !2E,,EQ 6KL89 V# J !2E);E)
氮、磷、钾化肥(?+,,施化肥氮 ? 69K V# J !2E,磷、钾
肥同处理 6);G)有机肥(@,猪粪,氮、磷、钾用量同
处理 E);I)有机无机配施(?+,@,有机肥化肥各一
半,氮、磷、钾用量同处理 E,一半来自有机肥猪粪,
一半来自化肥)。小区面积 9 2 X 9 2,重复 I次,拉
丁方设计,共 6O 个小区,小区之间用水泥埂隔开。
根据测定的猪粪养分含量(含 ? K8O:、+EQ9 K8I:、
,EQ K8II:)计算有机肥处理猪粪施用量为 E9KKK
V# J !2E。所用化学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每年种植早、晚两季水稻,移栽规格为 EK 12 X EK
12。早稻大田生育期一般在 I 月底 9 月初至 P 月
底,晚稻大田生育期一般在 P 月底到 6K 月中下旬。
所有肥料于插秧前作基肥一次撒施。各处理其它田
间管理措施均相同。
)*, 样品采集与处理
施肥后每隔 9!P 3 采取耕层新鲜土壤,测定
?MNI =?、?Q=G=?浓度。
施肥后每天下午 I:KK!9:KK取表层水样(不
扰动土层小心取样)测定全氮、?MNI =?、?Q=G=? 浓度
及 >M值。取样间隔为施肥后 6、E、G、9、P、6K、69、EK
3,直到施肥处理氮浓度接近对照处理。
试验开始前一年冬季分别于土层 E9—GK、99—
IKG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69卷
!"、#$—%" &’处埋设 $ &’长陶瓷管,两端塞上纱布
包裹洗净的石英砂以防止泥土浆堵塞,中部钻孔引
出管道直至地面以上,采用微型真空泵抽取土壤水
分。施肥后每天下午 (:""—$:""抽取不同层次土
壤水分,测定 )*+( ,)、)-,.,) 浓度和 /* 值,取样间
隔为施肥后 0、.、$、1、0"、0(、2"、.$、$"、1" 3。
!"# 测定及计算方法
水样经过滤后,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
法测定全氮含量,44. 流动分析仪测定 )*+( ,)、
)-,.,)含量。土壤自田间采回后,立即采用 0 ’56 7 8
9:6浸提,44. 流动分析仪测定 )*+( ,)、)-,.,) 含
量,同时测定水分含量。/*采用 /*计直接测定。
采用 ;<&=5>5?@ AB&C6 2"".软件进行数据结果计
算,DEDD00F$ 软件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
$ 结果分析
$"! 稻田表面水无机氮动态
图 0看出,施用化学肥料的 )E9及 )E9;处理
田间表面水 )*+( ,)浓度在施肥后 0!2 3内达到高
峰,然后迅速下降,1!0" 3后下降至对照水平。由
于氮素形态不同,施猪粪(;)处理,其主要氮形态为
有机态氮,其氮素进入稻田后无机态氮逐渐释放,其
表面水 )*+( ,)浓度显著低于 )E9和 E9;处理(!
G "F"0)。上述这种变化趋势除与水稻氮素吸收,土
壤颗粒吸附等因素有关外,与施肥后田间表面氨挥
发强度有关;田间表面水 )*+( ,)浓度是导致挥发
损失的氮素直接来源[00]。氨挥发速率高时带走大
量氮素,从而迅速降低了田间表面水氮浓度。李菊
梅等[00]报道,有机肥施用能显著减低稻田氨挥发损
失,并得出田间表面水氨挥发速率与表面水 )*+( ,)
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晚稻期间表面水 )*+( ,)浓度高峰要显著高于
早稻,但是早稻生育期间表面水 )*+( ,)高峰持续时
间比晚稻要稍为延长。)E9和 )E9;处理,早稻表
面水 )*+( ,)最高浓度分别达到在 !"!!!和 (1!!$
’H 7 8;晚稻要显著高于早稻,其最高 )*+( ,)浓度分
别在 %#!00(和 $"!!% ’H 7 8。施肥后短时期内 ;
处理表面水 )*+( ,)浓度要显著低于 )E9和 )E9;
处理,略高于对照处理但无显著差异。
由于稻田长期处于淹水还原环境,整个水稻生
育期表面水 )-,.,)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图 2)。有
机肥处理在第 $ 3 左右出现微弱峰值,约为 "F!
’H 7 8,其他各处理基本上保持在 "F( ’H 7 8以下,整
个时期各处理间表面水 )-,.,)浓度无显著差异。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田间表面水 %&’# (%浓度
)*+,! %&’# (% -./-0/1231*./ */ 45263-0 73102 36102 6021*8*931*./ :52*/+ 1;0 +2.71; <02*.: .6 0328= 3/: 8310 2*-0
$"$ 稻田表面水全氮动态
施肥后田间表面水全氮浓度即发生显著变化
(图 .)。凡施氮肥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在施肥 0
!2 3内达到高峰,随后迅速下降,0" 3后各处理下
降到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施肥后短期内各处理
全氮浓度基本表现为:)E9 I )E9; I ;。E9处理
表层水中只有少量的氮,这些氮素主要来自降水、灌
溉水、大气非共生固氮以及土壤有机氮矿化、溶液之
间的相互渗透、扩散和交换,整个水稻生育期表面水
全氮浓度无显著变化。
由于受降雨,田间表面水温度、水深等不同因素
影响,早稻生育期间田间表面水全氮浓度显著低于
晚稻,)E9 处理早稻表面水全氮最高浓度为 00!
’H 7 8,显著高于 )E9;和 ;处理(! G "F"0),后两者
最高浓度分别为 #! 和 #( ’H 7 8;晚稻施肥后,)E9
处理全氮浓度最高达到 2$( ’H 7 8,显著高于 )E9;
$".2期 李冬初,等: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田间表面水 "#$%$"浓度
&’()! "#$%$" *+,*-,./0.’+, ’, 12/30*- 40.-/ 03.-/ 3-/.’5’60.’+, 72/’,( .8- (/+4.8 9-/’+7 +3 -0/5: 0,7 50.- /’*-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田间表面水全氮浓度
&’()% ;+.05 " *+,*-,./0.’+, ’, 12/30*- 40.-/ 03.-/ 3-/.’5’60.’+, 72/’,( .8- (/+4.8 9-/’+7 +3 -0/5: 0,7 50.- /’*-
和 !处理(! " #$#%),后两者最高浓度分别为 %
和 %’’ () * +(图 ,)。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
配合(-./!)处理,早稻田间表面水全氮最高浓度较
化肥(-./)处理分别下降了 ’01和 ’&1,晚稻则分
别下降了 ’21和 3’1。由此可知,用有机肥(猪粪)
代替化学肥料能显著降低田间表面水全氮浓度,减
少稻田氮素流失的潜在危险。早晚稻期间各施肥处
理全氮浓度高峰期主要集中在 %!’ 4内,到第 , 4
即显著下降。如 -./处理早晚稻期间第 , 4全氮浓
度较最高浓度分别下降了 56和 %,3 () * +。由此可
知,施肥 , 4内表面水全氮浓度较最高浓度可下降
3#1左右。稻田表面水迅速下降其原因已有相关文
献报道[0]。水稻吸收,土壤颗粒吸附,降雨灌溉,淋
溶径流等均有可能引起稻田表面水全氮浓度下降,
其下降速度快慢,取决于各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综合图 %!图 ,可知,-785 9-是稻田表面水无
机氮存在的主要形态,是肥料氮施入后稻田氮素周
转的关键物质[’,5]。田间表面水 -785 9- 状况影响
稻田氮素的挥发淋溶损失,其与全氮表现相同的变
化趋势。因此施肥后短期内(约 3!6 4)是控制氮素
径流损失的关键时期,以后随着水稻吸收,土壤吸附
以及挥发,表层氮素营养水平迅速下降。施肥后 %
!, 4是稻田氮素浓度高峰期,-./处理 -785 9-占
全氮的比例最高可达 #$3!#$2,!处理约为 #$,左
右。
!<% 不同层次土壤溶液无机氮动态
-785 9-是肥料氮素进入土壤的最初分解产物,
是无机氮素在上层水田土壤中的主要存留形态[%]。
图 5表明,减少无机氮用量,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
肥配合能显著降低土壤溶液中 -785 9-浓度。不同
层次(’3—,#、33—0#、&3—2# :()土壤溶液中 -785 9
-浓度 -./处理均显著高于 !及 -./!处理(! "
#$#%),即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合能显著降低
土壤溶液 -785 9-浓度,由此可能减少由于施肥而造
成的环境效应。
早稻期间不同层次土壤溶液中 -785 9-浓度略
高于晚稻,这可能是由于早稻期间稻田水分供应相
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3卷
对较大,增加氮素向下迁移的数量。与田间表面水
!"#$ %! 浓度变化趋势相比,施氮处理(!&’、(、
!&’()土壤不同层次 !"#$ %!浓度其高峰值出现时
间略为滞后,且随着深度的增加,高峰期出现越晚。
无氮处理(&’)不同层次土壤溶液 !"#$ %!浓度变化
较为平缓,这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是土壤迁移和转化过程最活跃的氮素形
态。土壤不同层次 !+%*%!浓度(图 ,)出现峰值时间
比 !"#$ %!晚,浓度比 !"#$ %!低。由图 $!图 , 可
知,不同层次土壤溶液仍以 !"#$ %!为主,根据土壤
深度不同,!"#$ %! 与 !+%*%! 比例也略有不同,-,—
*. /0土层 !+%*%!所占比例基本上在 ,1以下,,,—
2.及 3,—4. /0土层 !+%*%!所占比例大都在 ).1左
右,高的可达 -.1以上。
!"# 耕层土壤($—!$ %&)无机氮动态
耕层土壤是作物吸收氮素的主要场所,肥料氮
施入土壤最初转化为 !"#$ %!被水稻吸收,剩余部分
在一定氧化还原条件下可转化为 !+%*%!。试验表明,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稻田不同层次土壤溶液 ’()# *’浓度
+,-.# ’()# *’ %/0%102342,/0 ,0 5/,6 5/672,/0 ,0 8,9913102 64:135 49213 9132,6,;42,/0 ,0 1436: 408 6421 3,%1
图 < 施肥后早稻生育期间稻田不同层次土壤溶液中 ’=*>*’浓度
+,-.< ’=*>*’ %/0%102342,/0 ,0 5/,6 5/672,/0 ,0 8,9913102 64:135 49213 9132,6,;42,/0 873,0- 2?1 -3/@2? A13,/8 /9 1436: 3,%1
5.*-期 李冬初,等: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能降低耕层土壤
!"#$ %!浓度峰值,减少环境负荷。图 & 看出,早稻
期间耕层土壤 !"#$ %!浓度峰值高低顺序为 !’( )
!’(* ) * ) ’(。其中施氮处理显著高于对照,*
处理显著低于 !’( 处理(! + ,-,.)。晚稻 !"#$ %!
浓度峰值分别为 !’( ) !’(* ) * ) ’((! + ,-,/),
施用有机肥降低土壤 !"#$ %!浓度,主要是减少了无
机氮肥的供应和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碳源,刺激
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加了土壤对矿质氮素的固定。
晚稻期间田间土壤温度相对较高,微生物活动强烈,
也是有机肥施用晚稻期间土壤 !"#$ %!浓度峰值差
异较早稻要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土壤 !0%1%!是土壤氮素较为活跃的主要形态,
其通过硝化反硝化损失恶化大气环境,通过淋失增
加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氮肥的过量施用常被认为是
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在稻田长期淹
水还原环境下,土壤 !0%1%!含量也较 !"#$ %!低,施
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和 !’(*处理),土
壤 !0%1%!浓度峰值较化肥处理(!’()略有降低,但
是各处理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最高在 /-,!/-.
23 4 53之间(图 6)。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耕层("—#"$%)土壤 &’() *&浓度
+,-. ! &’() *& $/0$102342,/0 ,0 2,554-1 6/,5("7#"$%)48213 8132,5,942,/0 :;3,0- 2<1 -3/=2< >13,/: /8 1435? 40: 5421 3,$1
图 @ 施肥后早稻及晚稻生育期间耕层("—#" $%)土壤 &A*B*&浓度
+,-.@ &A*B*& $/0$102342,/0 ,0 2,554-1 6/,5("7#" $%)48213 8132,5,942,/0 :;3,0- 2<1 -3/=2< >13,/: /8 1435? 40: 5421 3,$1
#CD 化肥、有机肥及其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产
量构成的影响
由表 /可知,连续 &年不同施肥下,各处理平均
生物产量 !’(*、!’(、*和 ’(处理分别为 7/16,、
7,8/.、7,766和 /7.&$ 53 4 927。通过对 & 年产量比
较,化肥有机肥配施水稻稳产性要高于单施有机肥,
显著高于化肥和对照(表 7)。化肥有机肥配合,一
方面通过有机肥直接补充了稻田系统中的土壤养
分,同时又通过调节土壤与化肥养分的释放强度和
速率,使水稻各生育阶段得到更为均衡的矿质营养,
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各处理年平均子粒产量为 !’(*!!’(!* )
:,1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表 ! 不同施肥的水稻年平均产量及产量构成(!""#!$%%&)
’()*+ ! ,-+.(/+ .01+ 20+*3 (445(**2 (43 20+*3 1678690:0649 543+. 30;;+.+4: ;+.:0*0<(:064 35.04/ 90= 2+(.9 8*(4:(:064
处理
!"#$%’%
生物量
()*&$++
(,- . /&0)
稻谷产量
1"$)’ 2)#34
(,- . /&0)
产量构成 5)#34 6*&7*+)%)*’
总穗数
8$’)63#
( 9 :;< . /&0)
每穗粒数
=)33#4 -"$)’
(>*? . 7$’)63#)
千粒重
:;;;@-"$)’ A%?
(-)
结实率
=)33#4 -"$)’ "$%#
(B)
8C :0DE< F G0E; F
表 $ 不同施肥的水稻年稻谷产量变化(>/ ? @7$)
’()*+ $ ,-+.(/+ /.(04 20+*3 (445(**2 543+. 30;;+.+4: ;+.:0*0<(:064 35.04/ 90= 2+(.9 8*(4:(:064
处理 !"#$%’% :LLJ :LLL 0;;; 0;;: 0;;0 0;;H 平均 RQ#"$-#
8C GE<; JDED GDG; GDE; E<:; DJ:E G0E; F
>8C ::;G0 :HE0; ::;<; :0GD; ::0<< :;
有机肥配施最高,比不施氮肥增产 EJB。
& 讨论
>ST< @>是稻作体系无机氮素的主要存在形
态[0,:<],水稻为喜氨作物,稻田系统不同层次上较高
>ST< @>浓度,有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同时,
氮素又是最为活跃的营养元素,过多将导致氮的挥
发、硝化反硝化、淋失等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过少则
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保持土壤作物体系适量的氮
素供应是维持作物高产稳产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
产。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与单施化学肥料相比显
著降低了稻田水体及耕层土壤的氮素浓度峰值,减
少了氮肥的环境负荷[DUE,:D]。同时,有机肥化肥配合
施用,增加了田间碳源,有利于积累稻田土壤有机
质,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单施有机肥料,由于
有机肥料的大量投入,施入后短时间内微生物活动
增加,消耗碳源的同时增加了对田间矿质氮素的固
定,有可能造成水稻苗期氮素供应不足而生长缓慢。
在施用等量磷钾肥和每季 > :D; ,- . /&0 条件
下,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均衡供给作物不同
矿质养分,各处理水稻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与单
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水稻产量较高,稳产性
能增强,土壤养分积累较快,有利于减少氮素损失带
来的环境负荷[DUE,:E],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G]。
单施有机肥由于其氮素后期矿化释放,有可能造成
水稻前期缺氮,后期氮素供应过量,易引起贪青晚
熟,从而为水稻增产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于南
方红壤双季稻地区,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模式,能有
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减少环境负荷,是一种简单
易行的环境保护型施肥技术。
参 考 文 献:
[:] 李忠佩,唐永良,石华,等 ? 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
环与平衡规律[V]? 中国农业科学,:LLJ,H:(:):
P)#34+ )’ 4)PP#"#’% P#"%)3)Z$%)*’ +2+%#&+ )’ "#4 +*)3 "#-)*’ *P +OF%"*7)6$3
[/)’$[V]? Y6) ? R-")6? Y)’?,:LLJ,H:(:):
)’ 7$442 +*)3 $’4 %/#)" $Q$)3$F)3)%2 %* ")6# 73$’%+[V]? 83$’% Y*)3,:LLG,
+*)3+[V]? =#"% ? ^#+?,:LJE,L::DUHJK
[<] 张志剑,董亮,朱荫湄 ? 水稻田面水氮素的动态特征、模式表征
及排水流失研究[V]? 环境科学学报,0;;:,0:(<):
#3)’- *P ’)%"*-#’ )’ 7$442 P)#34 +O"P$6# A$%#" $’4 ’)%"*-#’ 3*++ P"*&
P)#34 4"$)’$-#[V]? R6%$ Y6) ? [)"6O&+% ?,0;;:,0:(<):
田表层水氮素动态及其径流损失规律[V]? 中国农业科学,
0;;E,HL(:0):0D0:U0DH;K
V) _ S,X/#’- Y _,WO 5 S !" #$ ? ]2’$&)6+ *P P3**4A$%#" ’)%"*-#’
$’4 )%+ "O’*PP 3*++,O"#$ $’4 6*’%"*33#4 "#3#$+# ’)%"*-#’ P#"%)3)Z#" $773)@
L;H0期 李冬初,等: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 ’()*+"#$%& $& ’$!([,]- .!$ - /)’$!- .$&-,0112,34(50):0605
706318
[2] 王小治,朱建国,宝川靖和,等 - 施用尿素稻田表层水氮素的
动态变化及模式表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119,03(6)::60
7:628
;"&) < =,=>* , ?,@%A(& B !" #$ - CD&"E$! !>"&)(A "&F E%F(+$&)
%G &$#’%)(& $& H"FFD G$(+F A*’G"!( I"#(’ "G#(’ "HH+$!"#$%& I$#> F$GG(’(
F%A(A %G *’("[,]- , - /)’%JK&L$’%&- .!$ -,0119,03(6)::607:628
[M] 朱兆良 -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 土壤与环境,0111,
(4):5728
=>* = N- N%AA %G G(’#$+$O(’ P G’%E H+"AJA%$+ ADA#(E "&F A#’"#()$(A "&F
#(!>&$Q*(A G%’ $#A ’(F*!#$%&[,]- .%$+ K&L$’%&- .!$ -,0111,4:5728
[:]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肥料[R]-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54498
S>( .%$+ "&F T(’#$+$O(’ U&A# -,V//.- V>$&" G(’#$+$O(’[R]- .>"&)>"$:
.>"&)>"$ .!$(&!( "&F S(!>&%+%)D W’(AA,54498
[4] 徐明岗,邹长明,秦道珠,等 -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的稻田
氮素转化与平衡[,]- 土壤学报,0110,34(增刊):59M75628
<* R ?,=%* V R,X$& C = !" #$ - S’"&AG%’E"#$%& "&F *#$+$O"#$%& %&
&$#’%)(& $& H"FFD A%$+ *&F(’ !%EY$&$&) "HH+$!"#$%& %G !>(E$!"+ "&F %’J
)"&$! G(’#$+$O(’[,]- /!#" W(F%+ - .$&-,0110,34(.*HH+ -):59M75628
[51] 李菊梅,徐明岗,秦道珠,等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氨挥发
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0116,55(5):65
7628
N$ , R,<* R ?,X$& C = !" #$ - KGG(!#A %G !>(E$!"+ G(’#$+$O(’A "HH+$J
!"#$%& !%EY$&(F I$#> E"&*’( %& "EE%&$" L%+"#$+$O"#$%& "&F ’$!( D$(+F
$& ’(F H"FFD A%$+[,]- W+" P*#’ - T(’# - .!$ -,0116,55(5):65 7
628
[55] Z"&(’[(( Z,W"#>"\ @,/))"’I"+ W ]- KGG(!#A %G F$!D"&F$"E$F(,
G"’ED"’F E"&*’( "&F $’’$)"#$%& %& !’%H D$(+FA "&F "EE%&$" L%+"#$+$O"J
#$%& G’%E "&"++*L$"+ A%$+ *&F(’ " ’$!(( %&’(# )#"*+# N-)7 I>("#
(,&*"*-./#! )#"*+./ N-)!’%HH$&) ADA#(E[,]- Z$%+ - T(’# - .%$+A,
0110,32:01M70598
[50] 卢萍,单玉华,杨林章,等 - 绿肥轮作还田对稻田溶液氮素变
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0112,3:(3):0M170M68
N* W,.>"& B @,B"&) N = !" #$ - U&G+*(&!( %G )’((& E"&*’( !’%H %&
&$#’%)(& !%&!(’"#$%& $& A%$+ A%+*#$%& %G H"FFD G$(+F "&F ’$!( D$(+F
[,]- .%$+A,0112,3:(3):0M170M68
[53] 吴建富,张美良,刘经荣,等 -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
迁移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0115,M(9):32:73M38
;* , T,=>"&) R N,N$* , ^ !" #$ - KGG(!# %G F$GG(’( A#’*!#*’( %G
G(’#$+$O(’ %& #>( E$)’"#$%& %G &$#’%)(& $& ’(F ’$!( A%$+[,]- W+" P*#’ -
T(’# - .!$ -,0115,M(9):32:73M38
[59] 周卫军,王凯荣,张光远,谢小立 - 有机与无机肥配合对红壤
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0110,36(4):5514755538
=>%* ; ,,;"&) ] ^,=>"&) ? B,<$( < N- KGG(!#A %G $&%’)"&$!J
%’)"&$! G(’#$+$O(’ $&!%’H%’"#$%& %& H’%F*!#$L$#D "&F A%$+ G(’#$+$#D %G ’$!(
!’%HH$&) ADA#(E $& ’(F A%$+ "’(" %G V>$&"[,]- .!$ - /)’$!- .$&-,
0110,36(4):5514755538
[56] KY’"D$ ] P,W"#>"\ @,]"+’" P"L((& !" #$ - .$E*+"#$%& %G &$#’%)(&
FD&"E$!A $& A%$+ *A$&) $&G%!’%H E%F(+[,]- K&L$’%&- R%&- /AA-,
011M,535:96579268
[52] 纪雄辉,郑圣先,刘强,等 - 施用猪粪和化肥对稻田土壤表面
水氮磷动态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11M,02(5):047
368
,$ < @,=>(&) . <,N$* X !" #$ - KGG(!# %G H$) E"&*’( "&F !>(E$!"+
G(’#$+$O(’ "HH+$!"#$%& %& FD&"E$!A %G P "&F W $& G+%%FI"#(’ %G H"FFD
A%$+A[,]- , - /)’%JK&L$’%&- .!$ -,011M,02(5):047368
[5M] 宇万太,马强,周桦,沈善敏 - 不同施肥模式对下辽河平原水
稻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养分收支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011M,
02(4):5361753698
B* ; S,R" X,=>%* @,.>(& . R- W’%F*!#$L$#D "&F &*#’$( Y*FJ
)(# %G ’$!( (!%ADA#(E $& +%I(’ ’("!>(A %G N$"%>( $^L(’ H+"$& *&F(’ (GJ
G(!#A %G F$GG(’( G(’#$+$O"#$%& H"##(’&A[,]- V>$&- ,- K!%+ -,011M,02
(4):5361753698
153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5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