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Nitrate accumulation in maize and its role in adaptation to
lasting low nitrogen environments

玉米硝酸盐累积及其在适应持续低氮胁迫中的作用


Nitrate is the major nitrogen (N) form in aerial soils. Accumulation and subsequent reutilization of nitrate in plants can be important for adaptation to low N environments. Using two maize inbred lines differing in nitrate accumulation ability, nitrate accumulation in maize and its relation to adaptation of low nitrogen environm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comparison to inbred 478, inbred W312 accumulated significantly more nitrate in shoot. The activity of nitrate reductase (NR)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of two maize NR genes (ZmNR1 and ZmNR2) was lower in W312. Correspondingly, the total amino acids content in W312 was also lower. The putative chloride channel ZmCLC, which homolog in Arabidopsis was demonstrat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nitrate transport into vacuole, was cloned. The expression of ZmCLC in W312 was lower than in 478, especially at low N stress conditions. It was conclude that the higher nitrate accumulation in W312 is due to its lower nitrate assimilation ability rather than the activity of nitrate transport toward the vacuoles. At low N conditions in a sand culture system,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W312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478, suggesting that the higher ability of nitrate accumulation may be beneficial for the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the lasting low N stress.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刘金鑫(&*#"—),男,新疆克拉玛依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分子遗传工作。
! 通讯作者 ,-./01:.023453/67/38 9:38 7;
玉米硝酸盐累积及其在适应持续
低氮胁迫中的作用
刘金鑫,田秋英,陈范骏,米国华!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 $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
摘要:旱地作物吸收氮素的主要形态是硝酸盐,硝酸盐的积累与再利用对植物适应低氮土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利用两个硝酸盐累积能力不同的玉米自交系 %’#(硝酸盐积累低)和 <+&!(硝酸盐积累高)为研究材料,研究
玉米的硝酸盐累积及其在适应持续低氮胁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 =>基因的表达都弱
于 %’#,而体内氨基酸含量显著较低。对一个可能与液泡膜硝酸盐转运有关的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表
达分析发现,%’#的 !"#$#表达显著强于 <+&!。说明 <+&!硝酸盐积累能力强主要是由于其较弱的氮同化能力,
而不是硝酸盐向液泡的运输能力强。在砂培体系并持续缺氮条件下,<+&!叶绿素含量(?@AB值)显著高于 %’#,表
明植株体内较高硝酸盐累积有助于 <+&!适应持续缺氮的土壤环境。
关键词:硝酸盐;累积;硝酸盐还原酶;氯离子通道;玉米
中图分类号:C*%D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DF(!""*)"+$"D"&$"#
!"#$%#& %’’()(*%#"+, ", )%"-& %,. "#/ $+*& ", %.%0#%#"+, #+
*%/#",1 *+2 ,"#$+1&, &,3"$+,)&,#/
GHI J0;-K0;,LHA= C03-M0;2,(N,= O/;-P3;,QH R34-53/!
(%&’ $()*+(,*+’ *- ./(0, 12,+3,3*0,456 7 %&’ $()*+(,*+’ *- ./(0,89*3/ :0,&+(;,3*0,45< 7
#*//&=& *- >&?*2+;&? (0@ <0A3+*0"&0,(/ 9;3&0;&,#B30( 6=+3;2/,2+(/ C03A&+?3,’,D&3E30= FGGFHI,#B30()
45/#$%’#:=0ST/S9 0U S59 ./P4T ;0ST429;(=)V4T. 0; /9T0/1 U401U 8 A773.31/S04; /;: U3WU9X39;S T93S010Y/S04; 4V ;0ST/S9 0;
Z1/;SU 7/; W9 0.Z4TS/;S V4T /:/ZS/S04; S4 14[ = 9;\0T4;.9;SU 8 IU0;2 S[4 ./0Y9 0;WT9: 10;9U :0VV9T0;2 0; ;0ST/S9 /773.31/-
S04; /W010SM,;0ST/S9 /773.31/S04; 0; ./0Y9 /;: 0SU T91/S04; S4 /:/ZS/S04; 4V 14[ ;0ST429; 9;\0T4;.9;SU [9T9 0;\9US02/S9:8 H;
74.Z/T0U4; S4 0;WT9: %’#,0;WT9: <+&! /773.31/S9: U02;0V07/;S1M .4T9 ;0ST/S9 0; U544S 8 L59 /7S0\0SM 4V ;0ST/S9 T9:37S/U9
(=>)/U [911 /U S59 9KZT9UU04; 4V S[4 ./0Y9 => 29;9U(!"1>F /;: !"1>J)[/U 14[9T 0; <+&!E (4TT9UZ4;:0;21M,S59
S4S/1 /.0;4 /70:U 74;S9;S 0; <+&! [/U /1U4 14[9T 8 L59 Z3S/S0\9 7514T0:9 75/;;91 !"#$#,[5075 54.4142 0; 6+()3@*K?3?
[/U :9.4;UST/S9: S4 W9 T9UZ4;U0W19 V4T ;0ST/S9 ST/;UZ4TS 0;S4 \/73419,[/U 714;9:8 L59 9KZT9UU04; 4V !"#$# 0; <+&! [/U
14[9T S5/; 0; %’#,9UZ970/11M /S 14[ = UST9UU 74;:0S04;U 8 HS [/U 74;713:9: S5/S S59 50259T ;0ST/S9 /773.31/S04; 0; <+&!
0U :39 S4 0SU 14[9T ;0ST/S9 /UU0.01/S04; /W010SM T/S59T S5/; S59 /7S0\0SM 4V ;0ST/S9 ST/;UZ4TS S4[/T: S59 \/73419U 8 AS 14[ =
74;:0S04;U 0; / U/;: 731S3T9 UMUS9.,S59 7514T4Z5M11 74;S9;S 4V <+&! [/U .375 50259T S5/; S5/S 4V %’#,U3229US0;2 S5/S
S59 50259T /W010SM 4V ;0ST/S9 /773.31/S04; ./M W9 W9;9V070/1 V4T S59 /:/ZS/S04; 4V Z1/;SU S4 S59 1/US0;2 14[ = UST9UU 8
6&7 2+$./:;0ST/S9;/773.31/S04;;;0ST/S9 T9:37S/U9;7514T0:9 75/;;91;./0Y9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D(+):D"&$D"#
""""""""""""""""""""""""""""""""""""""""""""""""""""""""""""""
@1/;S =3ST0S04; /;: O9TS010Y9T ?709;79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元素,而硝酸盐
(!"#$ )是旱地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为达到作物
高产及控制氮素损失的双重目标,提高作物高效吸
收利用氮素的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在氮素胁迫条
件下,植物为了满足其自身的正常生长,进化出了很
多适应性反应;其中包括植物根系的生理和形态可
塑性(%&’()*+*),)[-#$]。有关根系硝酸盐吸收系统已经
有很多报道。一方面,!"#$ 供应将诱导 !"#$ 吸收系
统的活性[.#/];另一方面,氨基酸化合物,特别是谷
氨酰胺(0&1),可以显著下调 !"#$ 的内流速率和高
亲和力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2#3]。说明植株
地上部和根系之间循环流动的氨基酸化合物可以作
为一种内源信号,在整株水平上调节植株对氮素的
需求和 !"#$ 的吸收[4#--]。
根系的形态可塑性反应对于植物获取氮素的能
力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玉米中,植株可
以通过增加根冠比、总根长、个体轴根伸长、刺激侧
根生长、降低轴根数来适应环境中 ! 素的胁
迫[4,-5#-$]。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番茄[-/]中也发
现了同样的现象。在氮素胁迫的环境中,植物侧根
的起始和 6或伸长将受到硝酸盐富积区域的刺
激[$,-2]。
氮素同化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调控植物对于硝
酸盐的获取能力。首先,通过植株地上部快速生长
驱动的高硝酸盐同化活性对于硝酸盐吸收系统有一
个正反馈作用,可能通过从地上部到根系的氨基酸
运输来起作用[-7]。其次,高硝酸盐同化活性可能降
低植株地上部硝酸盐的储存,从而产生一个信号来
调节植株根冠比。换言之,植株地上部的高硝酸盐
浓度将抑制同化产物从地上部向根系分配,导致根
冠比的下降[-/]。
植物适应低氮生态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在
体内大量储存 !"#$ 以满足其持续生长的需
要[-3#-4]。许多生长在低养分环境的慢速生长植物
都采用大量累积养分的策略来维持长期的生存[58]。
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发现两个玉米自交系 .73和
9$-5,其中 .73 根系对氮素供应的响应较高,而
9$-5对氮素供应的响应不敏感[5-]。后续研究发现
9$-5体内累积 !"#$ 的能力显著高于 .73。本试验
以这两个玉米基因型为材料,探索 9$-5 植物累积
!"#$ 的生理原因,同时考察 !"#$ 累积能力在作物
适应长期低氮环境中的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溶液培养试验
试验选用两个玉米( !"# $#% :;)自交系,.73
(氮高效)和 9$-5(氮低效)。玉米种子经 -8<(= 6 =)
的 >5"5消毒 58 ?*1,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再用饱和
的 @’A".浸泡 2 B后,转到用饱和 @’A". 浸湿的吸水
纸上,在室温黑暗下催芽。待种子露白后,转入石英
砂中。当玉米幼苗生长到 -!5片可见叶时,挑选出
大小一致的苗子,去掉胚乳后,移到 - : 的装有 - 6 5
浓度营养液的培养罐中,每罐种 $株,第 5天换成全
营养液。营养液的浓度(?C& 6 :)为:D5A". 7E/ F
-8 # .、D@& -E8 F -8# .、D>5%". 5E/ F -8# .、GHA". 2E/
F -8# .、IJKL#MN(OO)-E$ F -8# .、G1A". -E8 F -8# 2、
P1A". -E8 F -8# 2、@QA". -E8 F -8# 7、(!>.)2GC7"5.
/E8 F -8# 4。
试验时,玉米苗首先在含有 8E- ??C& 6 : !"#$ 的
营养液中生长 / R,每 5 R换一次营养液。然后分别
转移到 8E-、8E/、5E/、-8 ??C& 6 : !"#$ 处理中,生长 7
R后收获,在此期间每 - R 换一次营养液。氮以
@’(!"$)5供应,在低的硝酸盐处理中,用 @’@&5(-E3
?C& 6 :)将 @’5 S补充到和 5E/ ??C& 6 : !"#$ 处理相同
的钙水平。用 !’"> 将营养液的 T> 调到 2E8 U
8E8/。每个处理重复 $次。培养室的条件为:光照
-. B,冠层光强为 5/8!$88!?C& 6(?
5·(),温度 55
!53V,相对湿度 ./!"# 砂培试验
用 5 ??C& 6 : >@&将大小在 8E/!- ??之间的石
英砂浸泡 5. B,然后用水清洗至中性 T>值。玉米种
子的消毒和萌发同溶液培养试验。将萌发的种子移
栽到装 -E/ WH石英砂的培养盆中,盆子中覆盖上黑
色塑料布以防止藻类生长。待幼苗长出后,留两株
生长一致的幼苗,培养条件和营养液同液培试验。
植株在 - ??C& 6 : !"#$ 条件下预培养到 $叶期,然后
将一半的植株进行缺 ! 处理,缺 ! 营养液加入 -
??C& 6 : @’@&5平衡离子浓度,其他的植株依然供应 -
??C& 6 : !"#$ 。每个处理重复 .次。当植株生长到 /
片叶时收获。A%LJ值利用 G*1C&)’ A%LJ /85叶绿素
仪测定,选取幼苗的第二片展开叶,测定叶中部的
A%LJ值,重复 $株。地上部和根系收获后在 78V烘
干,并称重。
!"$ 测定项目与方法
-E$E- 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玉米组织中硝酸盐的
58/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测定采用水杨酸比色法[!!];叶片和根中的游离氨
基酸采用茚三酮法[!"];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 活体硝酸还原酶的测定 参考 %&’()*+,[!-]的
方法。称取玉米的完全展开叶 .// 01,剪成 /$.!
#$/ 20!的小片,放到试管中,加入 3 04 #// 00(5 6 4
的 78 9$. 的磷酸钾缓冲液(含有 #:的异丙醇,#//
00(5 6 4 的 ;<="),然后将所有试管放到真空干燥器
中抽气 #/ 0,>,将试管再放到黑暗的 "/ ?的恒温箱
中保温 "/ 0,>,再加 # 04的三氯乙酸终止反应,静
止 ! 0,>后,吸取上清夜 ! 04,加入 #:的对氨基苯
磺酸和 /$!:的!@萘胺各 - 04,生成的粉红色偶氮
化合物在 .-/ >0下比色测定。
#$"$" 道蛋白基因的表达 应用半定量 CD@EFC 方法测
定,分析 的能力。玉米幼苗首先在含有 # 00(5 6 4 <=@" 的营
养液中生长 . G,每 ! G换一次营养液,然后转移到
/$/. 00(5 6 4 <=@" 的营养液,分别在 /、#、"、. G取植
株根系样品。样品总 C剂盒(H>J,K)(1L>)提取。2BM4N CD试剂盒(H>J,K)(1L>)。为了分析基因的表达,
根据这些基因的 0C特异性引物。半定量 CD @ EFC 所用 !"#$%$&’(
(QR"#9S)作为内标。所用的引物见表 #。EFC扩增
条件如下:3.? - 0,>;3.? "/ *、R/? -/ *、9!? ./
*,!.!-#个循环;9!? #/ 0,>。
表 ! 半定量 "#$ %&"所用引物
#’()* ! #+* ,-./*-0 12- 0*/.345’67.7’7.8* "#$%&"
基因
TL>L
登录号
A22L**,(> >U0VL)
功能 WU>2K,(> 引物序列 E),0L) *LXUL>2L*
!")*) AY!"R39/
可能的氯离子通道蛋白
EUK&K,JL 2Z5(),GL 2Z&>>L5
.’@ AATTTFTDTAATTDTAATFDTDTFDA @ "’
.’@ AFFAADTAADFATFAAFTAFATFFAFDF @ "’
!"+,- M!9S!# 硝酸还原酶
,K)&KL )LGU2K&*L
.’@ AFADFDDFTDFDTFTFFATFADDTA @ "’
.’@ TFADFDFAFTAADDATFAFDTAFAATDF @ "’
!"+,. M9993! 硝酸还原酶
,K)&KL )LGU2K&*L
.’@ ATDADFFTDAFATTFDFAATTDTD @ "’
.’@ TFDFDATDFDTTDAADDFDATTFDAT@ "’
#$%$&’( QR"#9S
微管蛋白
DUVU5,>
.’@ AFFAAFDDTAAFATTFDTADFDFAFA@ "’
.’@ TFDDTTFTDAFADAATTDFAAAFDDTD @ "’
9 结果与分析
9:! 地上部和根系中 ;<$= 浓度和含量
与 -9S相比,["#!能够在叶片和根中累积更多
的硝酸盐(图 #),["#! 高的硝酸盐积累不是由于
“浓缩作用”的结果,因为它的地上部 <=@" 的总量也
比 -9S高(图 #)。在根中,["#!的硝酸盐浓度也显
著高于 -9S,但二者的硝酸盐总量相似。随着外界
<=@" 水平的增加,叶片和根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
外界 <=@" 为 #/ 00(5 6 4时,["#!和 -9S叶片中的硝
酸盐浓度达最大;在根中,["#! 在 <=@" 为 !$.
00(5 6 4时 <=@" 浓度达最大,而 -9S在外界 <=@" 为
#/ 00(5 6 4时浓度才达最大。
9:9 地上部和根系中氨基酸浓度
当外界 <=@" 水平从 /$# 00(5 6 4 增加到 /$.
00(5 6 4时,两个玉米基因型地上部的氨基酸浓度增
加(图 !),与 <=@" 含量差异相反,两个基因型比较,
-9S地上部的氨基酸浓度显著高于 ["#!。不同氮
处理条件下,两个基因型根中氨基酸浓度均变化很
小,且没有显著差异。
9:= 硝酸还原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基
因表达
-9S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而根中两个基因型玉米的 异,除了 /$. 00(5 6 4 <=@" 处理外。随着外界供氮水
平的增加,叶片和根中的 /$. 00(5 6 4时,00(5 6 4)浓度,叶片和根中的 将玉米幼苗从高氮(# 00(5 6 4 <=@" )转移到低
氮(/$/. 00(5 6 4 <=@" )供应后,两个基因型硝酸还原
酶基因 +,- 和 +,. 的表达都下调(图 "\)。-9S 地
上部和根中 +,- 的表达都远高于 ["#!。在地上
部,缺氮 /!" G内,-9S内 +,. 表达强于 ["#!,到 .
G时两个基因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根中,两个基
因型 +,. 表达没有显著差异。
"/."期 刘金鑫,等:玉米硝酸盐累积及其在适应持续低氮胁迫中的作用
图 ! 两个玉米基因型地上部和根系的 "#$% 浓度和含量
&’()! "#$% *+,*-,./0.’+, 0,1 0**23240.’+, ’, 56++.5 0,1 /++.5 +7 .8+ 30’9- (-,+.:;-5
(在 !"# $$%& ’ ( )*+, 中预培养 - .的幼苗,被转入图中所示的 )*+, 浓度生长 / .。“!”表示两个基因型之间存在 !"!"!-显著差异;图 0同。
122.&3456 7282 98:46;2882. ;8%$ 9<2 4=983249 6%&=93%4 %; !"# $$%& ’ ( )*+, 9% 9<2 34.3>:92. )*+, >%4>2498:93%4 :4. &29 9% 58%7 ;%8 / .:?6;
@:9: 739<“!”34.3>:92 63543;3>:49 .3;;2824>2 :9 !"!"!- A297224 9<2 97% 524%9?B26;1:$2 :6 C35D0 D)
图 < 氮素处理对两个玉米基因型植株地上部和根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3’,+ 0*’1 *+,*-,./0.’+, ’, 56++.5 0,1 /++.5 +7 .8+ 30’9- (-,+.:;-5 05 077-*.-1 >: " ./-0.3-,.5
蛋白基因表达
液泡是植物细胞内储存 )*+, 的主要场所。最
近的研究证实,拟南芥中的氯离子通道蛋白(E9F
G(G:)调控 )*+, 在植物液泡中的累积[0-]。我们利
用 H&:69程序在 )GHI中查找到一条玉米的氯离子通
道全长 >@)E 序列,缩写为 "#$%$,经过与 E9G(G:
的蛋白序列比对发现,两者的同源性达到 /#J。通
过半定量 KL+MGK检测此基因在两个基因型中的表
达。在地上部,幼苗从 # $$%& ’ ( )*+, 转移到 !"!-
$$%&’ ( )*+, , . 后,N/O 的 $%$ 表达明显强于
P,#0;而在根中,N/O 的 $%$ 表达始终强于 P,#0
(图 N)。
N!-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图 ! 两个基因型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
$%&’! () *+,%-%,.(")*/0 () &1/1 1234155%6/(#)67 ,86 9*%:1 &1/6,.315
(“!”表示两个基因型之间存在 !"!"!#显著差异 $ %&’& ()’*“!”)+,)-&’. /)0+)1)-&+’ ,)11.2.+-. &’ !"!"!# 3.’(..+ ’*. ’(4 0.+4’56./$)
;<= 长期缺氮条件下两个基因型的生长状况
在砂培条件下将两个玉米基因型培养到 7 叶
期,然后进行缺 8处理。到 #叶期时,9:;的老叶明
显出现缺氮黄化症状,叶片叶绿素含量(<=>%值)显
著下降(图 #>);但在 ?7@A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缺
氮和叶绿素减少情况。缺 8处理下,9:; 的根冠比
显著增加(图 #B),其原因主要是地上部生长受到显
著抑制(图 #C),而根的生物量几乎没有变化(图
#%)。在处理期间,?7@A 的根冠比、地上部干重及
根重均没有显著变化(图 #B D %)。
! 讨论
植物拥有很强的生理和形态可塑性来适应其生
长环境的变化[AE]。为了适应不同自然环境的需要,
快速生长和慢速生长植物对于硝酸盐缺乏和富积区
域有显著不同的反应方式[@;]。F)’’.2 和 G&5[A:]指
出,低养分环境条件不适应快速生长型植物的正常
生长。低磷适应性的高山草("#$%&%’#(%) * ’+),,$-,.
’-())相对于适应在高磷环境生长的另一种草
("#$%&%’#(%) * /)((0&,)有更高的 =)吸收速率和体内
=)浓度,但是由于 " * ’+),,$-,’-() 的生长速率低导
致其 =) 的利用效率低于 " * /)((0&,[A!]。本次试验
中,与 9:; 相比,?7@A 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图
7);同时 ?7@A的 8H基因表达远弱于 9:;,而它的
氨基酸态氮浓度也比 9:; 低(图 A)。这些结果显
示,它的氮同化能力低,因此随着 8ID7 供应的增加,
#!#7期 刘金鑫,等:玉米硝酸盐累积及其在适应持续低氮胁迫中的作用
图 ! 在 !"#和$%&’中的 !"#$#基因表达
()*+! ,-. /012340)5/ 6.7.6 89 5:/1/)7. 4-680);. 4-122.6 *.2.(!"#$#))2 /-. 088/ 89 /<8 =1)>. *.28/?5.3 !"# 12; $%&’
19/.0 /01239.00)2* 908= & ==86 @ A /8 BCBD ==86 @ A EFG% 386:/)82 980 /-. )2;)41/.; /)=.3
图 D 砂培条件下氮素胁迫对两个玉米基因型生长的影响
()*+D H08. *.28/?5.3 13 199.4/.; I? 68< E 3/0.33 )2 312; 4:6/:0. 3?3/.=
[砂培植株供应 ! ""#$ % & ’()* 到 *叶期;然后一半植株缺 ’处理;植株 +叶期时测定数据。
,--.$/012 13#40 /0 250. 4-3- 2677$/-. 4/89 ! ""#$ % & ’()* 608/$ *)$-5: 2851-; <9-0 95$: #: 7$5082 4-3- .-73/=-. #: ’;>585 4-3- ?#$$-?8-. 58 +)$-5: 2851-;
“!”表示两个基因型间差异显著 !"@A@+A >585 4/89“!”/0./?58- 2/10/:/?508 ./::-3-0?- B-84--0 89- 84# 1-0#8C7-2 58 !"@A@+A]
能够在植物体内部累积较多的硝酸盐(图 !)。对可
能的液泡膜硝酸盐转运基因 "#" 在两个基因型中
的表达分析发现,DEF 的 "#" 表达强于 G*!H,尤其
是在根系中的表达。I01-$/等[!!]的研究已经确定,
拟南芥的 $%"#"& 的功能是调节硝酸盐在液泡中的
累积。$%"#"& 的表达是受 ’(*诱导上调的[HF],而另
一个可能调节植物硝酸盐累积的基因 $%"#"’( 的表
达是受 ’()* 抑制的[HJ]。我们发现,G*!H其 )*"#"
表达比 DEF 弱,这从反面证明,玉米 DEF 可能比
G*!H具有更强的液泡内运输 ’()* 的潜力,它体内
K@+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的硝酸盐含量低,是由于氮同化速率较高,大量的硝
酸盐被转化为氨基酸。在缺氮条件下,!"# 的 !"#
$%$表达显著增强,很可能是其液泡内硝酸盐含量
较低所产生的反馈调节结果。
从农学角度来看,$%&’低硝酸盐同化能力和高
硝酸盐累积的生理特性可能并不适合作物高产的目
标。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低氮同化能力
和高硝酸盐累积的生理特性可能有助于其在氮素极
其缺乏的环境下存活。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将
这个两个玉米基因型培养在砂培系统中进行长期的
缺氮处理。结果看出,尽管缺氮条件下两个基因型
的根系都没有明显变化(图 (),但 !"# 的地上部生
长明显受到抑制,导致 !"#的根冠比显著增加(图 (
)),老叶出现明显的缺 *黄化症状。而缺氮处理的
$%&’地上生物量变化较小,叶片氮素营养状况没有
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所具有的高硝酸盐累积
能力,对于适应长期持续的低氮环境是一种优势。
相反,!"#的氮同化能力较强,根系对低氮反应强烈
的特点,可能更适于其在短期或中等程度的低氮条
件下高效吸收利用氮素。这与 +,-../011/等[%2]试验
结果有相同之处,他们发现低氮适应性玉米基因型
地上部的硝酸盐累积量要高于高氮适应性的基因
型。
综上所述,低生长速率的玉米基因型通过降低
氮素同化速率及根系对低氮的可塑性反应,使体内
硝酸盐累积较多,这有利于其应对持续的低氮胁迫,
完成生活周期,但可能难以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产
量。相反,氮高效品种具有较强的氮素同化能力,根
系对低氮有强烈的适应性反应,在中度缺氮的条件
下,这一特征有利于其获取土壤中潜在的氮素资源,
从而可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如果能增加氮高效品种
植株体内的硝酸盐累积能力,并使这些累积的硝酸
盐用于后期子粒生长所需,可能是进一步提高玉米
氮效率的生理途径之一。
参 考 文 献:
[&] 345.046 78 79-:1 4001;:.40<1=,->1/?/16 -:@ /:154->1/0: [A]8 BCD04@,EF:)9->G<599 7,H9/;=/:.,’22IJ
[’] K/1154 L M,M-6 N F8 O:?/40:P5:1-9 Q=6;/090.6 0D Q9-:1;[A]8 R-:
S/5.0,ERL:L>-@5P/> 745;;,’22’J "!T&%2J
[%] M0@.5 L8 U=5 Q9-;1/> Q9-:1:4001 45;Q0:;5; 10 =51540.5:50,; ;,QQ9/5;
0D :,14/5:1;[V]8 *5< 7=6109 8,’22!,&I’:WT’!J
[!] K04@5 ) 3,X9-4G;0: S U8 */14-15 -:@ -PP0:/,P :,14/1/0: 0D Q9-:1;:
7=6;/090./>-9 -:@ P095>,9-4 Q54;Q5>1/?5;[ V]8 L@?8 )01 8 N5;8,
&WWW,%2:&TW2 8
[(] 39-;; L S A8 */140.5: ,;5 5DD/>/5:>6 0D >40Q Q9-:1;:Q=6;/090./>-9
>0:;14-/:1; ,Q0: :/140.5: -H;04Q1/0:[V]8 X4/1 8 N5?8 79-:1 8 R>/ 8,
’22%,%%:&T&#J
[I] Y5Z-6 Y,U/99-4@ 7,Y5Q51/1 A &’ () * A095>,9-4 -:@ D,:>1/0:-9 45.,9-[
1/0: 0D 1<0 *BT% ,Q1-G5 ;6;15P; H6 * T -:@ X T ;1-1,; 0D L4-H/@0Q;/;
Q9-:1;[V]8 79-:1 V8,&WWW,&#:(2WT(&WJ
["] \/@P-4 V V,]=,0 S,R/@@/^/ A _ &’ () * N5.,9-1/0: 0D =/.=[-DD/:/16 :/[
14-15 14-:;Q04154 .5:5; -:@ =/.=[-DD/:/16 :/14-15 /:D9,C H6 :/140.5: Q009;
/: 4001; 0D H-4956[V]8 79-:1 7=6;/09 8,’222,&’%:%2"T%&#J
[#] *-‘0- 7,\/@P-4 V V,U4-:H-4.54 U V &’ () * N5.,9-1/0: 0D 1=5 :/14-15
14-:;Q04154 .5:5 L1*NU’J& /: +,(-./012.2 ’3().(4(:45;Q0:;5 10 :/[
14-15,-P/:0 ->/@; -:@ @5?590QP5:1-9 ;1-.5[V]8 79-:1 A09 8 )/09 8,
’22%,(’:I#WT"2%J
[W] K5/9 ),U=/4-Q04: N,35/;954 3,R1-PQ 78 N001 14-/1; 0D P-/‘5
;55@9/:.;[/:@/>-104; 0D :/140.5: 5DD/>/5:>6?[V]8 79-:1 R0/9,&WW2,
&’%:&((T&(WJ
[&2] aP;-:@5 V,U0,4-/:5 )8 * @5P-:@ -:@ 1=5 45.,9-1/0: 0D :/14-15 ,Q[
1-G5[V]8 79-:1 7=6;/09 8,&WW!,&2(:%T"J
[&&] 39-;; L S A,)4/10 S,F-/;54 ) &’ () * */140.5: 14-:;Q041 /: Q9-:1;,
= Q9-:1 @5P-:@
[V]8 V 8 79-:1 *,14 8 R0/9 R>/ 8,’22&,&I!:&WWT’2"J
[&’] O.=H-99 ),A-4-:?/995 V $8 N001 @5?590QP5:1 -:@ :/140.5: /:D9,C 0D
>04: .5:016Q5; .40<: ,:@54 >0PH/:5@ @40,.=1 -:@ * ;145;;[V]8 L[
.40:8 V8,&WW%,#(:&!"T&(’J
[&%] X=,: Y,A/ 3 M,Y/ V &’ () * 35:51/> -:-96;/; 0D P-/‘5 4001 >=-4->[
154/;1/>; /: 45;Q0:;5 10 90< :/140.5: ;145;;[V]8 79-:1 R0/9,’22(,
’"I:%IWT%#’J
[&!] Y/:G0=4 ) a,$/99/-P;0: Y X,K/1154 L M,Y56;54 M A B8 */14-15
-:@ Q=0;Q=-15 -?-/9-H/9/16 -:@ @/;14/H,1/0: =-?5 @/DD545:1 5DD5>1; 0:
4001 ;6;15P -4>=/15>1,45 0D +,(-./012.2[V]8 79-:1 V8,’22’,’W:"(&
T"I2J
[&(] R>=5/H95 $ N,Y-,5454 A,R>=,9‘5 O S &’ () * L>>,P,9-1/0: 0D :/[
14-15 /: 1=5 ;=001 ->1; -; - ;/.:-9 10 45.,9-15 ;=001[4001 -990>-1/0: /:
10H->>0[V]8 79-:1 V8,&WW",&&:I"&TIW&J
[&I] S45< A X8 X0PQ-4/;0: 0D 1=5 5DD5>1; 0D - 90>-9/‘5@ ;,QQ96 0D Q=0;[
Q=-15,:/14-15,-PP0:/,P -:@ Q01-;;/,P 0: 1=5 .40<1= 0D 1=5 ;5P/:-9
4001 ;6;15P,-:@ 1=5 ;=001,/: H-4956[V]8 *5< 7=6109 8,&W"(,"(:
!"WT!W2J
[&"] X00Q54 M S,X9-4G;0: S U8 X6>9/:. 0D -P/:0[:/140.5: -:@ 01=54 :,[
14/5:1; H51<55: ;=001; -:@ 4001; /: >545-9; T L Q0;;/H95 P5>=-:/;P /:[
15.4-1/:. ;=001 -:@ 4001 /: 1=5 45.,9-1/0: 0D :,14/5:1 ,Q1-G5[V]8 V 8
OCQ8 )01 8,&W#W,!2:"(%T"I’J
[&#] L541; N,X=-Q/: K R aaa 8 U=5 P/:54-9 :,14/1/0: 0D 5@:L 45[5?-9,-1/0: 0D Q40>5;;5; -:@ Q-1154:;[ V]8 L@?8 O>09 8
N5;8,’222,%2:&TI"J
[&W] X=-Q/: K R aaa 8 U=5 5>090.6 -:@ 5>0:0P/>; 0D ;104-.5 /: Q9-:1;[V]8
L::8 N5?8 O>09 8 R6;8,&WW2,’&:!’%T!!"J
[’2] X=-Q/: K R,K099511 V A,B’X0::04 F K8 340<1= Q=0;Q=-15 -H;04Q[
1/0: -:@ Q=0;Q=04,; >=5P/>-9 D4->1/0:; /: 1<0 $3.04053)0( ;Q5>/5;
[V]8 V 8 O>09 8,&W#’,"2:%2(T%’&J
[’&] $-:. _,A/ 3 M,X=5: K V &’ () * N5;Q0:;5 0D 4001 P04Q=090.6 10
:/14-15 ;,QQ96 -:@ /1; >0:14/H,1/0: 10 :/140.5: ->>,P,9-1/0: /: P-/‘5
"2(%期 刘金鑫,等:玉米硝酸盐累积及其在适应持续低氮胁迫中的作用
[!]" ! " #$%&’ ()’* ",+,,-. +/:+0123++,+.
[++] 4%’%$56 7 8,9%*66& :,;<=*%5>* ? @,A6)&BC D ?" E%FG5 <6$6*GH
I>’*G< 5>’>*IG&%’G6& 6J &G’*%’> G& F$%&’ ’GCC)> KL &G’*%’G6& 6J C%$G%[+O] :66*> ;,;’>G& P 9" #=6’6I>’*G< &G&=L5*G& I>’=65 J6* )C> G& ’=>
<=*6I%’6B*%F=L 6J %IG&6 %I",02-1,0/N:
O/N3O10.
[+-] !%R6*CSG @ T" (G’*%’> *>5)<’%C> %CC%L G& G&’%<’ F$%&’ ’GCC)>C[!]"
QG6<=>I" QG6F=LC" E>C" 46II)&",02/0,-O:0+/-30+/2.
[+M] 8&B>$G 8 7,:6&%<=>$$6 7,@F=*G’GS=G&> T !" #$ % U=> &G’*%’> V F*6’6&
%&’GF6*’>* 8’4?4% I>5G%’>C &G’*%’> %<<)I)$%’G6& G& F$%&’ W%<)6$>C
[!]" (%’)*>,+,,N,--+:2O232-+.
[+N] D%$$%5%*>C X,TG%&6$G @,T6I>Y ! :" @<6$6BG<%$ $GIG’C ’6 F$%&’ F=>H
&6’LFG< F$%C’GR #=L’6$,+,,/,0/N:/-23/NO.
[+/] XG’’>* 8 9,9%L E Z" :G&>*%$ &)’*G>&’ 8" @&WG*6&I>&’%$ F=LCG6$6BL
6J F$%&’C[:]" ;%& 7G>B6,[;8:8<%5>IG< #*>CC,021/" NM30+,.
[+1] T>>$>& 7,?)*G& 4,Q6)<=>Y 7 !" #$ % 7GC*)F’G6& 6J F)’%’GW> %&G6&
<=%&&>$ B>&> &"’(’)# G& &*#+,-./0,0 C)BB>C’C % *6$> G& ’=> *>B)$%’G6&
6J &G’*%’> <6&’>&’[!]" #$%&’ !",+,,,,+0:+M23+N/.
[+2] 9%*%5% 9,Z)*6I6*G U,9G*%L%I% U !" #$ % \)%&’G’%’GW> ’*%G’ $6%&%$LCGC 6J &G’*%’> C’6*%B> G& &*#+,-./0,0 $>%5G&B ’6 %& G&W>C’GB%’G6& 6J
’=> <6&’*GK)’G6& 6J ’=> %&G6& <=%&&>$ B>&>,&"’(’ 3 1,’6 W%*G%’G6&
G& &G’*%’> $>W>$C[!]" ! " @]F" Q6’ ",+,,-,MM:+,,M3+,0-.
[O,] \)%BBG6’’ ;,E)F>*’G Q,Q6*C% # !" #$ % @]F*>CCG6& 6J % F)’%’GW> =GB=H
%JJG&G’L (^3O ’*%&CF6*’>* %&5 6J %& 9_ 3 8U#%C> G& *>$%’G6& ’6 R=6$>
F$%&’ &G’*%’> ’*%&CF6*’ F=LCG6$6BL G& ’R6 I%GY> B>&6’LF>C 5GJJ>*>&’$L *>H
CF6&CGW> ’6 $6R &G’*6B>& %W%G$%KG$G’L[!]" ! " @]F" Q6’ ",+,,O,M-:
0,+O30,O0.
1,M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0M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