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作者简介:王林学(%)&!—),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化学研究。*+,-./:0-12/.1345%)&!"!!%6%’78 9:,
! 通讯作者 ;5/:"!7’&!<%7!#,*+,-./:=>?6 @0-4A 5B4A 91 玉米鲜样氮磷联合诊断方法和测定部位研究 王林学%,杨 义!,刘帮银7,杨丽军7,杨剑虹(! (%重庆市渝北区土壤肥料站,重庆渝北 ("%%!";!南充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四川南充 ’7#"""; 7重庆市合川区农技站,重庆合川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北碚 (""#%’) 摘要:采用“7(%(”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试验方案设计田间小区试验,应用便携式高强度光度计对玉米鲜样第三、第 六位叶肉和叶鞘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提取磷进行田间现场快速联合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叶位叶肉与叶鞘之间硝 态氮、铵态氮及可提取磷含量差异很大,经 C 检验,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叶位相同部分氮、磷元素含量也有 一定差异,经 C 检验,第三位与第六位叶肉硝态氮、铵态氮和叶鞘铵态氮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叶肉和叶鞘可提取 磷、叶鞘硝态氮的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叶位各部分对应的硝态氮、铵态氮与施氮量和全氮呈正相关;可 提取磷与施磷量和全磷也呈正相关关系,且第三位叶鞘相关性最好,均达极显著水平,该部位具有作为氮、磷营养 状况诊断部位的可能性。硝态氮从反映土壤氮素水平和试剂成本上比铵态氮更适合作为诊断玉米植株氮营养状 况的指标。 关键词:玉米;硝态氮;铵态氮;可提取磷;联合诊断;测定部位 中图分类号:D<%7;D%!’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
&3 3,)+2 0&,’
GEHI J.+345%,KEHI K.!,JLM N-12+=.17,KEHI J.+>417,KEHI O.-1+?:12(!
(! "#%+()"∗,∗#- #. /01(,/01(,23#-45−467!!87,23-,;8 9#-*#)-4 2(-*() #. :4);0*@,A,-;3#-4,";30,−BCD777,23-,;C :4);0#- "*,*#- #. G(;30,-,G(;30,-,23#-45-4 67!H!I,23-,; 6 2#%%(4( #. J(>#0);(> ,-= E-K)#-L(-*,"#0*3M(>* N-K()>*@,O(1(,23#-45−4677D!B,23-,)
61+",*0":;?5“7(%(”P.5/B 53Q5R.,51C :1 1.CR:251 -1B Q?:@Q?:R4@ P5RC./.S-C.:1 05R5 9-RR.5B :4C .1 - 9:R1 P.5/B .1
T?:12U.12,T?.1-A H.CR-C5+1.CR:251,-,,:1.4,+1.CR:251 -1B 53CR-9C-V/5 Q?:@Q?:R4@ :P /5-W5@ -1B @?5-C?@ -C C?5 C?.RB
-1B @.3C? Q/-95@ :P PR5@? 9:R1 05R5 B5C5R,.15B R-Q.B/= V= 4@.12 - Q:RC-V/5 ?.2?+@CR512C? Q?:C:,5C5R -C C?5 @.C5@ A ;?5 R5+
@4/C@ .1B.9-C5 C?-C C?5R5 -R5 @.21.P.9-1C B.PP5R5195@ V5C0551 1.CR-C5+H,-,,:1.4,+H -1B 53CR-9C-V/5 X 9:1C51C@ :P /5-W5@ -C
C?5 @-,5 Q/-95 -1B C?:@5 :P @?5-C?@,R5@Q59C.W5/= A ;?5 B.PP5R5195@ V5C0551 C?5 H -1B X 9:1C51C@ :P /5-W5@ -C C?5 @-,5
Q-RC :P C?5 B.PP5R51C Q/-95@ -R5 1:C -99:RB-1C A ;?5 B.PP5R5195@ :P 1.CR-C5+1.CR:251,-,,:1.4,+1.CR:251 :P /5-W5@ -1B -,+
,:1.4,+1.CR:251 :P @?5-C?@ V5C0551 C?5 C?.RB Q/-95 -1B C?5 @.3C? Q/-95 -R5 1:C @.21.P.9-1C A G?./5 C?5 B.PP5R5195@ :P 53+
CR-9C-V/5 Q?:@Q?:R4@ :P /5-W5@ -1B @?5-C?@ -1B 1.CR-C5+H :P @?5-C?@ V5C0551 C?5 C?.RB Q/-95 -1B C?5 @.3C? Q/-95 -R5 -// -C
%Y @.21.P.9-1C /5W5/@ A H.CR-C5+1.CR:251,-1B -,,:1.4,+1.CR:251 :P 5W5R= Q-RC :P /5-W5@ -C C?5 B.PP5R51C Q/-95@ -R5 Q:@.+
C.W5/= 9:RR5/-C5B 0.C? C?5 H -QQ/.9-C.:1 R-C5 -1B C:C-/ H,R5@Q59C.W5/= A EC C?5 @-,5 C.,5,53CR-9C-V/5 Q?:@Q?:R4@ :P 5W5R=
/5-P Q-RC -C C?5 B.PP5R51C Q/-95@ .@ Q:@.C.W5/= 9:RR5/-C5B 0.C? C?5 X -QQ/.9-C.:1 R-C5 -1B C:C-/ XA E1B C?5 R5/-C.W.C= :P @?5-C?@
-C C?5 C?.RB Q/-95 .@ C?5 V5@C,-1B -// C?5 9:RR5/-C.:1@ -R5 -C %Y @.21.P.9-1C /5W5/@ A ;?5 :QC.,-/ Q-RC P:R B5C5R,.1.12 1.+
CR-C5+H,-,,:1.4,+H -1B 53CR-9C-V/5 X -C C?5 @-,5 C.,5 .@ @?5-C?@ -C C?5 C?.RB Q/-95 A H.CR-C5+H .@ V5CC5R C?-1 -,,:1.+
4,+H C: B.-21:@5 1.CR:251 14CR.C.:1 :P 9:R1 PR:, C?5R5251C 9:@C-1B 9:1C51C /5W5/ :P @:./ 1.CR:251A
7)% 8&,+:9:R1;1.CR-C5+1.CR:251;-,,:1.4,+1.CR:251;53CR-9C-V/5 Q?:@Q?:R4@;9:,V.15B B.-21:@.@;,5-@4R5 Q-RC@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X/-1C H4CR.C.:1 -1B Z5RC./.S5R D9.5195
植株样品中氮、磷、钾等养分的测定一般以田间
采集植株样品,在实验室内经烘干(或风干)、磨细后
进行分析,不仅耗费时间,增加预处理的工作量,且
时效性差,不利于数据的及时应用。由于作物对养
分的吸收表现出时段性变化[!],常规测定植株氮、
磷、钾的方法不能快捷准确地反映作物的养分状况。
田间条件下快速确定作物氮、磷、钾营养状况一直是
作物营养诊断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国外应用较为广
泛的植株体内硝态氮快速测定方法是二苯胺法和反
射仪法,"#%1(.E)+>)A&B ; CB、速效钾 *A>! &B ; CB,F6 4>/。
!"# 试验设计
试验以潞玉 !/为供试玉米品种,本试验于 )22A
年 / 月至 )22A 年 + 月进行,种植密度为 52222
株 ; #&),行距 +/ G&,窝距 32 G&,每窝 )株。试验采
用了“/3!3”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试验方案设计,施肥
处理及施肥量见表 !。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氮、
钾肥分三次施,基肥占 ! ; /,追肥占 ) ; /,追肥分别在
拔节期、灌浆期施入。所用氮肥为尿素(, 35<),磷
肥为过磷酸钙(E)-4 )2<),钾肥为钾镁肥(H)-
3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小区面
积为 52 &)。
表 ! 试验设计及施肥处理
’J&(J (K&L%
“/3!3”处理编号
“/3!3”J%’J&(J (K&L’J&(J 氮 , (CB ; #&)) 磷 E)-4 (CB ; #&)) 钾 H)- (CB ; #&)) ! ! ,2E2H2 2 2 2 ) ) ,2E)H) 2 )!2 !42 / / ,!E)H) !42 )!2 !42 3 3 ,)E2H) /22 2 !42 4 4 ,)E!H) /22 !24 !42 5 5 ,)E)H) /22 )!2 !42 A A ,)E/H) /22 /!4 !42 + !! ,/E)H) 342 )!2 !42 * !) ,!E!H) !42 !24 !42 !"6 样品采集方法 由于拔节期到灌浆期是氮素累积的高峰期,也 是追肥的最佳时期,本试验在第一次施追肥前采集 植株样品,采样在晴天早上 +:22!!!:22之间进行。 采样时分别取距顶叶第三位和第六位叶片和叶鞘, 每个处理取 !2株组成混合样品。样品洗净后,用无 氮、磷吸水纸擦干,再按叶肉和叶鞘分开,切碎混匀。 一部分直接在田间用于测定鲜样铵态氮、硝态氮和 可提取磷含量,一部分带回实验室在 !24@鼓风干 燥箱内烘 /2 &=(,然后降温至 55@,烘干,用常规方 /!)!5期 王林学,等:玉米鲜样氮磷联合诊断方法和测定部位研究 法测定全氮和全磷。 !"# 主要仪器和试剂 测试仪器为便携式高强度光度计,型号为 !"#!% & ’()。主要试剂为 )*)+ ,-. & / 01"提取 液,不含氮、磷的活性炭,氨试剂(",234稀释液,氨 水杨酸试剂粉,氨氰尿酸试剂粉),硝态氮试剂(567 849234 :硝酸盐试剂粉末),硫酸钼锑抗混合显色剂 (用前新配)。其他试剂有 ;,< = 二硝基酚,钒钼酸 铵溶液,)*): ,-. & / !;>?<,@ ,-. & / !;>?<,A ,-. & / 59?!,+ ,-. & / 59?!,分析纯石英砂。 !" 测定方法
+*:*+ 玉米鲜样氮、磷的田间现场测定 取切碎混
匀鲜样 +*)) B于 C: ,/玻璃研钵中,从 :) ,/ 0$1"
提取剂中取约 : ,/和少许石英砂加入研钵中研磨,
将剩余提取剂少量多次冲洗研钵内壁及研棒,全部
无损转移至 +:) ,/ 三角瓶中,加入 +*) B 活性炭。
摇匀,放置 +) ,6D后,干过滤于 +)) ,/烧杯中(弃去
前 : ,.滤液),滤液备用(同时做一空白)。
硝态氮的测定:用移液管取 ;*)) ,/滤液于 ;:
,/刻度显色杯中,用纯水定容至 +) ,/,加入一包
56849234 :硝酸盐试剂粉末,振摇 + ,6D,显色 : ,6D
后测定。
铵态氮的测定:用移液管取 ;*)) ,/滤液于一
瓶 ",234稀释液中,依次加入一包氨水杨酸试剂粉
和氨氰尿酸试剂粉,振摇至完全溶解,显色 ;) ,6D
后测定。
可提取磷的测定:用移液管取 +*)) ,/滤液于
;: ,/容量瓶中,加入 ; 滴 ;,< =二硝基酚指示剂,
用 )*): ,-. & / !;>?< 调色至溶液黄色刚褪,准确加
入 ;*: ,/硫酸钼锑抗混合显色剂,纯水定容、摇匀,
显色 ;) ,6D后测定。
+*:*; 玉米干样全氮、磷的室内测定 玉米干样全
氮、磷的测定是用 !;>?<=!;?;消煮,开氏法测全氮,
钒钼黄比色法测全磷。
% 结果与讨论
%"! 不同处理对玉米不同叶位鲜叶叶肉与叶鞘中
氮、磷浓度的影响
;*+*+ 不同叶位鲜叶叶肉与叶鞘中硝态氮浓度的
差异 植物对氮的吸收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根
系从土壤吸收各种形态的氮素后,经维管组织、茎、
鞘输送到地上部[C],并在叶片中被转化利用。其中,
硝态氮经茎、鞘进入叶片组织后,很快被叶片组织中
的硝酸还原酶还原成铵态氮,并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氨基酸。因此,单纯从硝态氮的角度,玉米茎、鞘和
叶片组织(叶肉)中硝态氮水平必然存在差别,而茎、
鞘中硝态氮更能反映植株对其吸收水平。从图 +和
图 ;结果看出,各处理不同叶位玉米叶鞘硝态氮含
量均明显高于叶肉,经 8 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 8@位
E <*;)!!,8A位 E <*A@!!,8)*): E ;*@+,8)*)+ E @*@A,D E
(),与王西娜等[’]、沈明珠等[(]在蔬菜中的研究结果
相吻合。这表明测定玉米鲜样叶鞘中硝态氮含量优
于叶肉或整个叶片。
图 ! 不同处理第三位叶叶肉与叶鞘硝态氮含量
&’()! *+,-.,-/ +0 ,’-12-.3,’-1+(., ’, 4.25./ 2,6
/7.2-7/ 2- -7. -7’16 8429. ’, -7. 6’00.1.,- -1.2-:.,-/
图 % 不同处理第六位叶叶肉与叶鞘硝态氮含量
&’()% *+,-.,-/ +0 ,’-12-.3,’-1+(., ’, 4.25./ 2,6
/7.2-7/ 2- -7. /’;-7 8429. ’, -7. 6’00.1.,- -1.2-:.,-/
由于氮素在植株体内易于移动,尤其是硝态氮,
因此,研究植株不同叶位硝态氮含量对了解植株氮
营养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测得玉米鲜样第
三、第六位叶叶肉硝态氮含量分别在 +);! +A;
,B & FB和 ++)!;CA ,B & FB之间,经 8检验,差异不显
著,8值为 ;*+’(D E ()。而第三、六位叶鞘硝态氮含
量分别在 +C(!A<+;+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值为 "##% 不同叶位鲜叶叶肉与叶鞘中铵态氮浓度的
差异 从图 )和图 "可以看出,各处理不同叶位叶
鞘铵态氮含量均明显低于叶肉,其差异极显著( !)位
’ )#*!!,!+位 ’ ,#(+!!,!-#-’ )#)+,& ’ (),该结 果与硝态氮含量趋势相反。玉米鲜样第三、第六位 叶叶肉铵态氮含量分别在 ""#,! +"#) ./ 0 1/ 和 )(#*! ,2#- ./ 0 1/ 之间,叶鞘铵态氮含量分别在(#*!"#" ./ 0 1/和%#*!*#% ./ 0 1/之间,但差 异均不显著,!值分别为 -#*和 -#2)((& ’ ()。结 果表明,测定玉米铵态氮的含量无需考虑叶位。 图 ! 不同处理第三位叶叶肉与叶鞘铵态氮含量 "#%! &’()*()+ ’, -..’(#/.0(#)1’*( #( 2*-3*+ -(4 +5*-)5+ -) )5* )5#14 62-7* #( )5* 4#,,*1*() )1*-).*()+ 图 8 不同处理第六位叶叶肉与叶鞘铵态氮含量 "#%8 &’()*()+ ’, -..’(#/.0(#)1’*( #( 2*-3*+ -(4 +5*-)5+ -) )5* +#9)5 62-7* #( )5* 4#,,*1*() )1*-).*()+ %##) 不同叶位鲜叶叶肉与叶鞘中可提取磷浓度
的差异 玉米叶肉和叶鞘可提取磷含量与铵态氮含
量趋势一致(图 *、图 +),叶肉可提取磷含量极显著
高于叶鞘(!)位 ’ -#%!!,!+位 ’ +#-,!!,!-#- ’ )#)+,&
’ ()。第三、第六位叶叶肉可提取磷含量分别在
-#%)-!-#"-- / 0 1/和 -#%"*!-#)() / 0 1/之间,叶鞘
可提取磷含量分别在 -#%: &’()*()+ ’, *9)1-7)-;2* 65’+65’1/+ #( 2*-3*+ -(4
+5*-)5+ -) )5* )5#14 62-7* #( )5* 4#,,*1*() )1*-).*()+
图 < 不同处理第六位叶叶肉与叶鞘可提取磷含量
"# 不同叶位叶肉和叶鞘硝态氮与施氮量的关
系 由于玉米自身不具备固氮能力,其生长发育所
需的氮素主要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但土壤中可
利用的氮素往往难以满足其高产优质的需要[−],以施肥的方式补充土壤氮素是其高产的有效措施。玉米不同叶位叶肉和叶鞘硝态氮含量与各处理施氮量∗%+期 王林学,等:玉米鲜样氮磷联合诊断方法和测定部位研究 的关系见图 !、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第六位 叶叶肉和叶鞘硝态氮含量与各处理施氮量均呈正相 关,除了第三位叶叶肉相关性不显著外( #叶肉 %
&’()), 其他部位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 别为 #叶鞘 % &’(*+!!、#,叶肉 % &’!)*!!和 #,叶鞘 %
&’""!!(#&’&* % &’**,#&’&+ % &’,"-,. % +)),且第
三位叶叶鞘相关性最好。从图中可知,除了第三位
叶叶鞘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外,其
他部位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增幅均不明显,
且在最大施氮量处反而含量有所降低。这表明,第
三位叶叶鞘中硝态氮含量最能反映该时期的施氮肥
情况。
图 ! 第三位叶叶肉和叶鞘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
"#’, #, (’)0’1 ),2 13’)*3
)* *3’ *3#.2 4()5’ ),2 *3’ ,#*.+’, )44(#5)*#+, .)*’1 图 6 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 "#%6 &’()*#+, +- ,#*.)*’/,#*.+’, #, (’)0’1 ),2 13’)*3 )* *3’ 1#7*3 4()5’ ),2 *3’ ,#*.+’, )44(#5)*#+, .)*’1
)’)’) 不同叶位叶肉和叶鞘铵态氮与施氮量的关
系 玉米第三、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铵态氮含量与
施氮量均呈正相关关系,除了第三位叶叶肉相关性
未达极显著外(#叶肉叶鞘 % &’(!-!!、
#,叶肉 % &’!,&!!和 #,叶鞘 % &’(!*!!(. % +)),且叶
鞘相关性最好(图 (、图 +&),且从图中可知,除了第
三位叶叶肉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增幅不明显
且在最大施氮处反而有所降低外,其他部位铵态氮
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比例增加,且叶鞘最明显。
说明玉米鲜样铵态氮的最佳测定部位是叶鞘。
图 8 第三位叶叶肉和叶鞘铵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
"#’, #, (’)0’1 ),2 13’)*3
)* *3’ *3#.2 4()5’ ),2 ,#*.+’, )44(#5)*#+, .)*’ 图 ;< 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铵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 "#%;< &’()*#+, +- )99+,#:9/,#*.+’, #, (’)0’1 ),2 13’)*3 )* *3’ 1#7*3 4()5’ ),2 ,#*.+’, )44(#5)*#+, .)*’
)’)’不同叶位叶肉和叶鞘总氮与施氮量的关系 玉米第三、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总氮含量与施氮 量呈正相关关系,同硝态氮和铵态氮与施氮量关系 规律一致。除第三位叶叶肉总氮含量的相关性不显 著外(#叶肉 % &’*))),其他部位总氮含量与施氮量的
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 #叶鞘!!、#,叶肉 % &’!!!和 #,叶鞘 % &’"((!!(. % +)),且第三位叶叶鞘相关性最好(图 ++、图 +)),且 从图中可知,除了第三位叶叶肉总氮含量随施氮量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的增加增幅不明显外,其他部位总氮含量随施氮量 的增加呈比例增加,且第三位叶叶鞘最明显。这表 明,测定玉米鲜样总氮的最佳部位也是第三位叶鞘。 各处理第三、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总氮含量均表现 出第三位新叶低于第六位老叶,这与硝态氮的趋势 一致,表明该时期土壤的供肥能力已能满足玉米的 需氮量。 图 !! 第三位叶叶肉和叶鞘总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 "#%!! &’()*#+, +- *+*)( ,#*.+’, #, (’)/’0 ),1 02’)*2 )* *2’ *2#.1 3()4’ ),1 ,#*.+’, )33(#4)*#+, .)*’
图 !5 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总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
"#’, #, (’)/’0 ),1 02’)*2
)* *2’ 0#6*2 3()4’ ),1 ,#*.+’, )33(#4)*#+, .)*’ !"!"# 不同叶位叶肉和叶鞘可提取磷与施磷量的 关系 玉米第三、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可提取磷含 量与施磷量的关系见图%、图 #。从图中可以看 出,不同叶位的叶肉和叶鞘可提取磷含量与施磷量 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叶肉 ’ (")(*!!、 &%叶鞘 ’ (")*%!!、&+叶肉 ’ (",)#!! 和 &+叶鞘 ’ ("),)!!,且叶鞘相关性最好。表明测定玉米鲜样 可提取磷的最佳部位同样是叶鞘。 从图中还可看出,在同一施磷量条件下,可提取 磷含量有一定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氮肥用量的 不同造成的。 图 !7 第三位叶叶肉和叶鞘可提取磷含量与施磷量的相关性 "#%!7 &’()*#+, +- ’6*.)4*)8(’ 32+032+.90 #, (’)/’0 ),1
02’)*2 )* *2’ *2#.1 3()4’ ),1 32+032+.90 )33(#4)*#+, .)*’
图 !: 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可提取磷含量与施磷量的相关性
"# 玉米叶肉和叶鞘硝态氮含量与全氮的关系
各处理不同叶位各部位的硝态氮与全氮含量呈显
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叶肉 ’ ("*(!、&%叶鞘 ’ (",%)!!、&+叶肉 ’ ("+)(!和 &+叶鞘 ’ (",),!!(&("(- ’ ("+%!,&("( ’ ("*+-,. ’ )),且第三、第六位叶鞘硝
态氮含量与全氮含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这表
明,玉米鲜样硝态氮的最佳测定部位是各叶位的叶
鞘。
!"%"! 玉米叶肉和叶鞘铵态氮含量与全氮的关系
各处理不同叶位铵态氮和全氮的含量均表现出叶
肉高于叶鞘,全氮与铵态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
关,相关系数为分别为 &%位 ’ (")#(!!,&+位 ’
(",*)!!(. ’ ,)。且不同叶位各部位的铵态氮与∗!+期 王林学,等:玉米鲜样氮磷联合诊断方法和测定部位研究 全氮含量也呈正相关,除了第三位叶叶肉的相关性 不显著外(!"叶肉 #%&’(),其他部位相关性均显著,
相关系数分别为 !"叶鞘 # %+,,!和
!*叶鞘 # %)"(!!,
!*位 # "!!(- # ,’)。不同叶位各部位可提取磷
含量与全磷含量均呈正相关,除了第六位叶叶肉的
可提取磷含量与全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外(!*叶肉 #
)),其他部位相关性都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
别为 !"叶肉 # %’+!!和 !*叶鞘 #%’&,!!(- # )),且叶鞘可提取磷含量与全磷含量
相关性极显著。这表明玉米鲜样可提取磷的最佳测
定部位是各叶位的叶鞘。
! 结论
,)应用便携式高强度光度计对玉米鲜样第三、
第六位叶叶肉和叶鞘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提取磷进
行田间现场快速联合测定,不同叶位相同部位的硝
态氮、铵态氮和可提取磷含量存在差异;第三位与
第六位叶叶肉硝态氮、铵态氮和叶鞘铵态氮的含量
差异不显著,而叶肉和叶鞘可提取磷、叶鞘硝态氮的
含量差异显著。同时,同一叶位叶叶肉和叶鞘之间
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提取磷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不同叶位各部位硝态氮、铵态氮与全氮和施
氮量及可提取磷与全磷和施磷量的相关性分析表
明,距顶叶第三位叶叶鞘的相关性较其他部位好,因
而,用此方法对玉米第三位叶鞘部位氮、磷进行测
定,有可能作为玉米生长过程中氮、磷营养状况的诊
断方法。
")本试验选取硝态氮和铵态氮作为玉米氮素测
定的指标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相比之下,测定硝态
氮的价格更经济实惠,另外,硝态氮也是大多数植物
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的主要形态,能比较准确地反映
土壤氮素水平,而且植株中硝态氮累积是旱作植物
的共性[,,,,(],所以本研究认为,可选用测定硝态氮
含量来诊断玉米植株的氮营养状况,并以此作为推
荐追施氮肥的参考依据。
参 考 文 献:
[,] 宋海星,李生秀 .玉米生长量、养分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动态
变化[/].中国农业科学,(","∗(,):+,0+∗","*(,):+,0+*%
[(] IAJ!;:-- /,1
-7@!23A- >A!@7B7CA! !AN?7!A;A-@= O9 -7@!:@A :-:B9=7= 2> @JA =27B :-E @JA
DB:-@[H]. P-:L2AJ;A! M(AE=.). Q!2
QB:-@ G?@!7@72- K2BB2N?7?;. ,)’(% ((0(’%
["] RA!9A! L, M:!=J-A! 4. KJ:!:
=2!3?-3=3!:EA= OA7 M:7= ;7@ 47B>A EA= G7@@!:@T=
/7: 6 6,KJA- 5 Q,UJ:-3 W 1. XJA :-@7TE:;:3A @A=@7-3 @A
E7:3-2=7-3 -7@!23A- -?@!7@72- 7- @JA (*)(X2@:B (**):"*0"+%
[&] 李志宏,张云贵,刘宏斌,张福锁 .叶绿素仪在夏玉米氮营养诊
断中的应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V0+*’.
67 U 4,UJ:-3 Y R,67? 4 L,UJ:-3 W 1. HDDB7<:@72- 2>
WA!@ . 1<7 .,(&,,,(*):+*V0+*’% [*] 卢扬,唐绪全,杨静,等 .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快速测定方法 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
((*.
6? Y,X:-3 5 Z,Y:-3 / !" #$ % Z?7 :[:7B:OBA
DJ2=DJ2!?= 7- <:B<7?; =?DA!DJ2=DJ:@A[ /]. / . 12?@JFA=@ H3!7<.
\-7[.,(∗,(′(():(("0((∗*,"(("):"V&0"&. I:-3 Y /,I:-3 ] /,82-3 1 X !" # % ^>>A<@= 2> -7@!23A- :DDB7<:@72-
2- -7@!:@A :< &’()#!*# +!,-(#*#[/]. H<@: HT 3!2-. 17-.,(*,"(("):"V&0"&%
[’] 王西娜,王朝辉,陈宝明,李生秀 .不同品种菠菜叶柄和叶片的
硝态氮含量及其与植株生长的关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0*’,.
I:-3 5 G,I:-3 U 4,KJA- L M,67 1 5. G7@!:@A :<DA@72BA :-E OB:EA 2> E7>>A!A-@ =D7-:
[)] 沈明珠,翟宝杰,东惠茹,李俊国 .蔬菜硝酸盐累积的研究! .不
同蔬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评价[/].园艺学报,,)’(,)(V):
V,0V’.
1JA- M U,UJ:7 L /,82-3 4 _,67 / R. 1@?E7A= 2- -7@!:@A :<@72- 7- [A3A@:OBA -7@!:@A :-E -7@!7@A 7- E7>>A!A-@
[A3A@:OBA=[/]. H<@: 42!@ . 17-.,,)’(,)(V):V,0V’%
[,$] _J9SA!E K 6,G2BBA! K 4. XJA !2BA 2> -7@!23A- 7- >2!:3A D!2E?<@72-
[H]. XJA =<7A- 3!:==B:-E :3!7P2F:,\1H:P2F: 1@:@A \-7[A!=7@9 Q!A==,,)+"% V,*0V(V%
[,,] 朱兆良,文启孝 .中国土壤氮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 (+’0(’,%
UJ? U 6,IA- Z 5. KJ7-: =27B -7@!23A-[M]. G:-‘7-3:/7:-3=?
XA
-7@!:@A <2-@A-@= 7- BA:>9 [A3A@:OBA: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