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徐阳春((’)*—),男,江苏南通人,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氮素营养研究。+,-:"!./&*%’)&!*,0/123-:456789:27; ,<7; 59
! 通讯作者 +,-:"!./&*%’)!’(,0/123-:=3>?9@AB,989:27; ,<7; 59
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与
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
徐阳春,吴小庆,郭世伟,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
摘要:为探讨水稻氮素利用率与地上部氨挥发量之间的关系,采用温室盆栽土培方法,在密闭生长箱中测定不同水
稻品种间和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损失,计算不同水稻品种间氮肥利用率和不同施氮水平
下水稻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间,氨挥发量与地上部氮积累量、子粒氮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等指
标均存在负相关;其中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 $ ";’’(%,地上部氮积累量越高,地上部氨
挥发量越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地上部氨挥发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
利用率均与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果可为筛选低氨挥发量的水稻品种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稻;氮肥利用率;氨挥发量
中图分类号:C(*%;(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E(!""&)"!$"!"#$")
!"#$%&’( )*’ ’++","’(,- .(/ .00%(". 1%2.#"2"3.#"%( +$%0
$",’ *4%%# "( 2.#’ &$%5#4 *#.&’*
EF G29@/5B79,HF E32?/=39@,IFJ CB3/K,3,CL0M N3/>?9@!
(!"##$%$ "& ’$(")*+$( ,-. /-01*"-2$-3 4+1$-+$(,5,-61-% 7%*1+)#3)*,# 8-10$*(139,5,-61-% :;<<=>,!?1-,)
67*#$.,#:D O?P ,6O,>31,9P K2A 5?9<75P,< P? AP7<4 PB, >,-2P3?9AB3O Q,PK,,9 211?932 R?-2P3-3S2P3?9 T>?1 >35, AB??PA 29<
93P>?@,9 7A, ,TT353,954; +B, 211?932 R?-2P3-3S2P3?9 K2A 2AA,AA,< 7A39@ 5-?A, 5B21Q,> 1,PB?<; +B, 93P>?@,9 7A, ,TT353,954
?T T?7> <3TT,>,9P >35, @,9?P4O,A 29< PK? >35, @,9?P4O,A 79<,> <3TT,>,9P 93P>?@,9 -,R,-A K2A 52-57-2P,<; +B, >,A7-PA AB?K,<
PB2P PB,>, K,>, 9,@2P3R, >,-2P3?9AB3OA Q,PK,,9 211?932 R?-2P3-3S2P3?9 29< P?P2- 93P>?@,9 255717-2P3?9 39 >35, AB??P,A,,<
93P>?@,9 255717-2P3?9 29< 93P>?@,9 B2>R,AP 39<,6; D A3@93T3529P 9,@2P3R, >,-2P3?9AB3O K2A ?QA,>R,< Q,PK,,9 P?P2- 93P>?@,9
255717-2P3?9 39 >35, AB??P 29< 211?932 R?-2P3-3S2P3?9 ; +B,>, K,>, 2-A? >,-2P3?9AB3OA Q,PK,,9 211?932 R?-2P3-3S2P3?9 29<
PB, 39<35,A ?T T,>P3-3S,>/M 7A, ,TT353,954 79<,> T?7> <3TT,>,9P 93P>?@,9 -,R,-A,29< PB, 21?79P ?T 211?932 R?-2P3-3S,< T>?1
>35, AB??P 395>,2A,< K3PB 93P>?@,9 T,>P3-3S,> 2OO-352P3?9 >2P, ; C3@93T3529P 9,@2P3R, >,-2P3?9AB3OA K,>, ?QA,>R,< Q,PK,,9 21/
1?932 R?-2P3-3S2P3?9 29< 39<35,A ?T 39P,>92- 93P>?@,9 7A, ,TT353,954 29< 2@>?9?135 93P>?@,9 7A, ,TT353,954;
8’- 5%$/*:>35,;T,>P3-3S,>/M 7A, ,TT353,954;211?932 R?-2P3-3S2P3?9
据报道,我国水稻生产所消耗的氮肥已占全世
界氮肥总消耗量的 #U[(]。但是,水稻的氮肥利用
率仅 %"U!%.U[!],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过
量施用氮肥,不仅资源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提
高水稻的氮素利用率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常
认为,氨挥发和硝化—反硝化是稻田土壤氮素损失
的主要途径,损失量占施入化肥氮量的 (.U!
%.U[*]。但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水稻生育后期自身
的氮素损失同样是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2V2/
B2AB3[.]报道,移栽水稻,作基肥施用的(.M在成熟期
收获时其回收率比齐穗后 ! <收获的低 )U,而穗肥
施用的(.M成熟期收获时的回收率比齐穗前 * <收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
W-29P M7P>3P3?9 29< X,>P3-3S,> C53,95,
的低 !!"。黄见良等[#]由!$%差减计算的结果认为,
未被回收检测到的!$%主要是通过水稻植株组织的
氮素挥发损失所致。同时,不同水稻品种间氮素利
用率也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我们在前期
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部的氨
挥发量存在显著差异[)],但水稻植株氨挥发与氮素
利用效率间的关系如何尚不清楚。在不同施氮水平
下,不同品种间氮肥利用效率及其变化规律不尽相
同[!*’!+]。在其它作物的试验表明,施氮水平与氨挥
发量存在一定正相关性,但目前尚无研究表明不同
氮水平对水稻氨挥发的影响。因此,不同品种不同
氮水平下的水稻氨挥发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值得
深入研究。
本试验运用盆栽土培模拟生物试验和密闭生长
箱法对不同水稻品种间地上部氨挥发及不同施氮水
平下地上部氨挥发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进行了
分析,探索氨挥发量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联系,以
期为筛选低氨挥发量的水稻品种,提高氮素利用率
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设计
试验在南京农业大学网室内进行,采用盆栽土
培法种植水稻。供试土壤为中等肥力的马肝土,采
自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场。
+**, 年供试作物为 -*!*、-*-*、武粳 , 号
(./,)、锡稻 !!号(01!!),个水稻品种,它们的生育
期和株高均相近,但氮肥利用效率不同,其农学性状
见文献[)]。+**,年 &月 !日将 ,叶 !心幼苗,分别
移栽于装有 - 23土的塑料桶中,每桶种植 -穴,每穴
-株,每个品种重复 #次。各品种施肥量相同,%、4、
5的用量分别为 *6!$、*6*&和 *6!- 3 7 23土壤,氮肥
按基肥 8分蘖肥 8穗肥为 , 8- 8-的比例施用,磷、钾肥
作基肥一次施用,常规水分管理。自水稻开花直到
收获每天测定地上部的氨挥发量。
+**$年供试作物为 +**, 年试验中筛选获得的
氨挥发量较低的水稻品种武粳 ,号和氨挥发量较高
的水稻品种锡稻 !! 号。设 , 个施氮水平:% *、
*6*$、*6!$、*6+$ 3 7 23,分别用 %*、%!、%+、%-表示。#
月 +$日将 ,叶 !心幼苗,分别移栽于装有 - 23土的
塑料桶中,每桶种植 -穴,每穴 -株,每个氮水平重
复 )次,其中 #桶用于氨挥发测定试验,-桶用于采
样测定孕穗期生物量。各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分
别为 4 *6*& 3 7 23、5 *6!- 3 7 23,作基肥一次施用。常
规水分管理。氮肥按照常规的基肥 8分蘖肥 8穗肥为
, 8- 8-的比例施用。自水稻孕穗直到收获每天测定
地上部的氨挥发量。
!#$ 测定项目与方法
!6+6! 水稻地上部氨挥发的测定 水稻进入孕穗
期后在每天特定时段(!#:**!!(:**)将水稻分别放
入密闭生长箱中采样,每箱放 +桶水稻,同一处理同
一品种重复 -次。盆中保留 !6$!+ 9:水层,水层
上覆 !6$ 9:左右厚度的液体石蜡层以防止土壤中
%;-的挥发对测定的影响,覆盖石蜡的厚度由预备
试验获得(表 !)。密闭生长箱由塑料底座和有机玻
璃罩两部分组成,玻璃罩高 !6+ :,长 *6# :,宽 *6,$
:,两侧各钻一孔供抽气管通过,塑料底座高 *6!$
:,长 *6& :,宽 *6$$ :,四边有深 $ 9:的凹槽供玻
璃罩嵌入,采集气体时在槽中灌水以使密闭生长箱
保持密闭,防止外界空气中 %;- 进入生长室对测定
产生污染。同时在有机玻璃罩内壁涂上碱性甘油以
防止水汽对氨的吸收。
表 ! 不同石蜡厚度与土壤氨挥发
%&’() ! *)(&+,-./0,1 ’)+2)). &33-.,& 4-(&+,(,5&+,-. ,. /-,(/
/611(,)7 2,+0 68)& &.7 -()9,. +0,:;.)//
石蜡加入量
<==>?@A B>@C?D
(:E 7 =BF)
石蜡厚度
GH?92D@II BC B>@C?D
(9:)
氨挥发量
%;- JB>KF?>?LKF?BD
(:3 7 =BF)
* * *6,- M *6*,
+$* *6-& *6+$ M *6*+
$** *6&, *6!, M *6*+
&$* !6!+ *6*( M *6*+
抽气装置:空气首先通过装有 +E $"硫酸的除
%;-瓶,然后从生长室的下部直径 !6$ 9:进气口进
入生长室,置换生长室的气体后从生长室上部直径
!6+ 9:的出气口流出,经流量计后进入 +支串联的
各装有 !* :E %;- 溶液(*6*! :B> 7 E硫酸)的试管,
最后进入连接真空泵的缓冲瓶。测定过程中用流量
计调节控制每个生长箱中的置换速率使之保持在
*6$ :- 7 H。
!6+6+ 水稻植株全氮含量测定 将收获后的水稻
地上部样品在 !*$N下杀青 -* :?D,然后在 &*N下
烘干至恒重后磨碎过 #* 目筛,样品经 ;+OP, ’;+P+
消化后,用连续流动分析仪(QRKD ES@TT@ << -)测定
全氮含量。
!#< 计算方法
!6-6! 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 地上部子粒、叶片和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茎秆的干质量与各自全氮含量的乘积之和。
!"#"$ 水稻生长后期地上部氨挥发总量 在水稻
开花或孕穗以后,用 !"$"! 的方法采集水稻挥发的
氨气。先测出氨挥发的日变化情况,即每 $ % 测 !
次,连续采集全天的氨挥发量,并且计算出各品种全
天氨挥发量与特定时间段(!&:’’!!(:’’)氨挥发的
比值,以此作为以后计算每天氨挥发量的系数。然
后每天在特定时间段(!&:’’!!(:’’)采集氨,直至
水稻成熟收获。将各品种或施氮水平下不同水稻品
种每天特定时段的氨挥发量之和与各自所对应系数
相乘之积作为此品种水稻生长后期氨挥发总量。
!"#"# 氮素利用效率指标
氮素收获指数()*+),子粒氮积累量除以植株
地上部氮积累量之值;
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水稻子粒产量除
以植株氮素积累总量的值;
氮肥农学效率(0)1/),施氮区稻谷产量减去
空白区稻谷产量后除以施氮量的值[!’,!#];
氮肥生理效率(.)1/),施氮区稻谷产量与空
白区稻谷产量之差除以施氮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与
空白区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之差所得值[!#]。
所有数据采用 /2345 $’’’ 程序和 606 ("$ 统计
分析软件处理。
! 结果分析
!"# 不同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量与氮
素利用效率
$"!"! 不同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量
试验结果(表 $)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地上
部氨挥发总量存在显著差异。在供试的 7个水稻品
种中,以锡稻 !! 号氨挥发总量最高,达到 &"$
89 : ;5<=>;其次是 #’#’,为 ?"? 89 : ;5<=>;而 #’!’和武
粳 7号地上部氨挥发总量较低,仅为 7"( 89 : ;5<=>,
比锡稻 !!号减少氨挥发损失 $#@。本试验中地上
部生物量最小的锡稻 !!号氨挥发量却最大,地上部
生物量较大的 #’!’和武粳 7号氨挥发量却较小,表
明不同水稻品种间氨挥发的差异并非由其地上部生
物量的差异所致,水稻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可能
才是不同品种地上部氨挥发量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所在。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品种间氮肥利用率的基因
型差异与品种间氨挥发量高低差异的关系进行深入
的研究。
$"!"$ 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从表 $
发现,不同水稻品种子粒氮积累量和地上部氮素总
积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武粳 7 号和 #’!’ 子粒氮
积累量极显著高于 #’#’ 和锡稻 !! 号,武粳 7 号子
粒氮积累量最高,比锡稻 !! 号和 #’#’ 高出 !(@、
#’@。不同水稻品种间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存在极显
著差异(! , $A"(!," B ’"’!)。武粳 7 号和锡稻 !!
号最高,达 ?’ 9 : 9左右,#’!’次之,为 7C"7 9 : 9,#’#’
最低,仅 7!"? 9 : 9。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最高的武粳 7
号比 #’!’、#’#’分别高出 7@和 $’@。不同水稻品
种间氮素收获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 , ?#"&?," B
’"’!)。武粳 7 号和锡稻 !! 号最高,达 ’"& 左右,
#’!’次之,为 ’"?(,而 #’#’最低,仅 ’"?左右。氮素
收获指数最高的武粳 7 号比 #’!’、#’#’ 分别高出
#@和 A@。品种间氮素收获指数与氮素稻谷生产
效率变化趋势相似,说明两指标具有很明显的相关
性(#$ , ’"A(,! , A("!C," B ’"’!)。
$"!"# 不同水稻品种氨挥发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关
系 不同水稻品种间氨挥发量与氮肥利用率各项指
标都存在一定负相关。其中,不同水稻品种间氨挥
表 ! 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氨挥发量和氮肥利用率
$%&’( ! )**+,-% .+’%/-’-0%/-+, %,1 2 3(4/-’-0(4 56( (33-7-(,78 +3 1-33(4(,/ 4-7( 9(,+/8:(6
品种
-4=D>E;4F
地上部氨挥发总量
)*# GD5<>H5HI<>HD=
(89 : %H55)
子粒氮积累量
6)0
(89)
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
J)0
(89)
氮素收获指数
)*+
氮素稻谷生产效率
)-./
(9 : 9)
#’!’ 7"( K ?’#"’? 0 (C’"7C < ’"?( K 7C"#( K
LM 7 7"’ K ?’?"!& 0 (7!"’C < ’"&’ < ?’"A& <
#’#’ ?"?
)D>4:PHQQ4R4=> 5DS4R3
A’$$期 徐阳春,等: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
发量(!)与地上部氮积累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 $%&’() * ’&’’+,-",. # * ’&++$%!!,/ # 0(图 $)。
说明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的高低可能受水稻地上部
氮素积累能力的影响,氮积累量高的水稻品种地上
部氨挥发量可能较低。不同水稻品种氨挥发量与子
粒氮积累量虽也存在负相关关系(. # * ’&(-+1),但
未到显著水平。不同水稻品种氨挥发量与氮素收获
指数( . # * ’&$+())、氮素稻谷生产效率( . # *
’&1$%0)等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差。综上结果可以认
为,对相同供氮条件下的不同水稻品种而言,地上部
氮素积累量高低对氨挥发量高低有重要的影响。
图 ! 不同水稻品种氨挥发量与地上部氮积累量
"#$%! &’(()*+,#’- .),/))- +00’-#+ 1’*+,#*#2+,#’- +-3 456
7%7 不同氮水平下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与氮素利
用效率
1&1&$ 不同水稻品种孕穗期后地上部氨挥发总量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不同品种从孕穗至成熟期间
的地上部氨挥发总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 %看出,
各品种氨挥发总量随着施氮量显著增加,氨挥发量
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1 # ’&-0$," 2
’&’$)。氨挥发增加量也随施氮量增加依次增大,武
粳 0号 3$、31、3%氨挥发量分别比 3’、3$、31时增
加 $&$、1&$、%&1 45,而锡稻 $$号 3$、31、3%氨挥发
量分别比 3’、3$、31时增加 1&$、1&(、0&$ 45,增幅分
别为 1,6、%(6、0$6(武粳 0号)和 %+6、%,6、0$6
(锡稻 $$号)。在同一施氮水平下,锡稻 $$ 号的氨
挥发总量均显著高于武粳 0 号,除在 3’ 水平锡稻
$$号氨挥发总量比武粳 0号高 $-6,其余 %个施氮
水平下锡稻 $$号氨挥发总量均比武粳 0号高 %’6
左右。
1&1&1 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 武粳 0号和锡
稻 $$号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都
表 8 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水稻品种孕穗期后氨挥发总量
4+.*) 8 600’-#+ 1’*+,#*#2+,#’- ’9 3#99)()-, (#:) $)-’,;<)=
>-3)( 3#99)()-, 5 *)1)*= +9,)( .’’,#-$
品种
78/9:!;8<
施氮水平
3 =8>8=<
氨挥发量(45 ? @A==)
3B% >9=C:A=ADC:A9/
EF0 3’ 0&)) G
3$ )&(% H
31 (&-0 I
3% $$&’$ J
KI$$ 3’ )&%0 H
3$ (&0+ I
31 $’&1’ L
3% $0&%) M
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均显著高于前一施氮水平
下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表 0)。
而相对前一施氮水平的增幅呈下降趋势,子粒氮积
累量相对前一施氮水平分别增加 $’,6、($6、$(6
(锡稻 $$号)和 ,%6、)%6、$$6(武粳 0号),地上部
氮素总积累量相对前一施氮水平分别增加 $$%6、
($6、1$6(锡稻 $$ 号)和 $’’6、)-6、1)6(武粳 0
号)。在同一氮水平下,1品种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
和子粒氮素积累量都存在显著差异,锡稻 $$号的地
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低于同一
氮水平下武粳 0号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子粒氮素
积累量。
表 0还看出,除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子粒氮素
积累量外,1 品种氮肥利用率其它各项指标都随施
氮量增加而降低,但降低的幅度有所不同。各施氮
水平间氮肥农学利用率差异在各指标中最大,随施
氮量增加的降幅也最大,各施氮水平间均有显著差
异,且降幅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分别为 1%&16、
11&’6(锡稻 $$ 号)和 %)&(6、1%&$6(武粳 0 号)。
同一施氮水平下,武粳 0号农学利用率都高于锡稻
$$号,但仅在 3$ 下有显著差异。说明随着氮肥施
用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受品种间基因型差异
的影响越来越小,而主要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各
施氮水平间氮素收获指数差异在各指标中最小,都
是 3’ 处理远高于其它氮水平,而其它氮水平的氮
素收获指数虽也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但降幅较小。
其中,锡稻 $$号 3’、3$、31的氮素收获指数无显著
差异,而武粳 0号则是 3$、31无显著差异,3%显著
低于 3$、31。除 3’水平下的锡稻 $$号可能由于氮
素供应太少且吸收氮素能力低,从而生长发育不正
常造成氮素稻谷生产效率过低外,其它处理的氮素
’$1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0卷
稻谷生产效率都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同一氮水平
下,武粳 !号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均高于锡稻 "" 号,
除在 #$ 水平下 % 品种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氮水平
下,武粳 ! 号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显著高于锡稻 ""
号,这也是武粳 !号子粒产量高于锡稻 ""号的直接
原因。氮肥生理效率各氮水平间也存在差异,随施
氮量增加而依次降低,且降幅也随之依次降低。武
粳 !号 $个施氮水平间的氮肥生理效率存在显著差
异,而锡稻 ""号各氮水平间的差异相比武粳 !号较
小,且 #%、#$间无显著差异。
表 !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氮肥利用率
"#$%& ! ’()*+,&- .&*)(%(/&* 01& &..(2(&-23 +. 4(..&*&-) *(2& ,&-+)35&1 0-4&* 4(..&*&-) -()*+,&- %&6&%1
品种
&’()*+,’-
氮水平
#
.’/’.
地上部氮素总
积累量(01)
2#3
子粒氮积累量
4#3
(01)
氮素收获
指数
#56
氮素稻谷生产
效率(1 7 1)
#&89
氮肥农学利用率
3#:9
(1 7 1)
氮肥生理效率
8#:9
(1 7 1)
;?@A B ">A?>C 9 =?@D 3 @C?A! 3
#" A$A?%@ E $=!?"@ E =?!> FG !C?>@ F C>?!=3 $C?CD3F
#% "==%?C@ F !A@?>% F =?!A FG !=?D! G @=?$"G $$?"=G
#$ "%@>?$" 3 @">?=$ 3 =?!" E $C?!= GE $>?ADE $=?@AE
HE"" #= %%D?%$ & "=>?%= B =?@" F $@?"= E
#" !>C?%$ 9 %%%?>D 9 =?!A G $C?%> GE A%?%DF $D?C@3
#% >$!?$! G $>=?>@ G =?!A GE $A?%D GE !C?>=G $A?CDF
#$ "=%=?D" F !@"?D" F =?!! GE $@?D> GE $C?$%E $A?%>F
%?%?$ 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氨挥发量与地
上部氮积累量和子粒氮积累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I
J =?C>D$!和 =?CA@@!)。说明不同施氮水平下,地上
部吸氮量越低、子粒氮积累量越低,水稻地上部氨挥
发量越低,因为氮素积累量高的处理从土壤中吸收
氮量也大,故其未被同化利用而以氨的形式挥发损
失的量也必然较大。
不同施氮水平下,氨挥发量与氮素稻谷收获指
数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 I J K
=?C!AA!和 K =?>>%$!)。说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植株
地上部所吸氮量转化到子粒的比例越高,氨挥发量
越低;施入的每克氮所生产的稻谷产量越高,氨挥发
量越低。
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
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总量与水稻地上部氮积累量
和稻谷氮积累量呈正相关,而氮积累量主要受施氮
量决定。同时由于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
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故氨挥发量也与氮素收获指数、
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一定负相关性。
7 讨论
不同水稻品种间氨挥发量与地上部氮积累量呈
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其它氮肥利用效率指标如氮素
收获指数,稻谷生产效率等却并无显著相关性。说
明某些品种叶片中的氮素在衰老过程中再利用时,
未能被充分利用转化成产量,而是以氨的形式挥发
损失。植物生育后期氨挥发增强的原因可能是谷氨
酰胺合成酶(&4)等氮素代谢酶活力随植物衰老而
下降造成["@];而不同水稻品种氨挥发量存在差异的
原因也可能与水稻体内 &4等酶氮素代谢的活性差
异有关。有研究发现,&4活性仅为野生型大麦 !CL
的突变体其生物量与野生型大麦相差无几,但 %!M
时突变体的叶片氨挥发量远高于野生型大麦["A],因
此水稻品种间氮素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差异可能是氨
挥发量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也导致了品种间地上
部氮积累量的差异。因此今后还需要对不同水稻品
种间氮素代谢相关酶活力进行研究,以解释品种间
氮肥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真实原因。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与氮积
累量、氮素农学利用效率这些与施氮量相关的指标
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施氮量对
地上部氨挥发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与
在大量施氮肥时,水稻根系吸收氮较多,导致叶片内
氨的浓度高于外界大气,增加了氨的挥发有关["C]。
N’*-’.OI等[">]认为,当作物氮素收获指数(#56 P ")
较低时,氮素的气态损失较大。本试验条件下并未
发现不同基因型水稻 #56与地上部氨挥发之间的
相关,说明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可能只与地上部氮
积累量直接相关,而氨挥发量对氮积累量起着重要
""%%期 徐阳春,等: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
作用。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地上部氨挥发量与
氮素收获指数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施氮量增
加氮素在子粒的积累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与氮肥利
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的规律是一致的。而氮素
在子粒的积累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的根本原因
可能是施氮量高时,叶片氨浓度相对过高而挥发造
成的;也可能是施氮量高时氮素在根部和茎部的过
量积累造成的,抑或有其他机理性的原因。因此,不
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氨挥发量与氮素利用的相互关系
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不同水稻品种间氮素利用内部生理机制
的基因型差异可能是品种间氨挥发量差异的决定因
素;而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施氮量比品种间基因型
差异对氨挥发量的高低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
基因型差异对氨挥发量的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
逐渐降低。
参 考 文 献:
[!] "#$% & ’,’()#*+ , -,.(/$% - 0 !" #$ 1 &2)/2#%3#* 45) 56#)7583$% 95:
/%)5$5837 $32)5%#$ (*# #44373#$7; 3$ 3))3%/2#< )37# *;*2#8* 3$ =+3$/
[-]1 >3#9< =)5?* ,#*1,@AAB,CB:DEFGE1
[@] 李庆逵 1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H]1 南昌:江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CCE1
03 I J1 >#)2393K#) 3**(#* 3$ 2+# *(*2/3$/L9# <#6#95?8#$2 54 =+3$/ /%)3M
7(92()#[H]1 N/$7+/$%:-3/$%O3 &73#$7# P#7+$3Q(# ")#**,!CCE1
[D] 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等 1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
究策略[-]1 中国农业科学,@AA@,DR(C):!ACRF!!AD1
"#$% & ’,.(/$% - 0,S+5$% T . !" #$ 1 ,#*#/)7+ *2)/2#%; 3$ 38?)56M
3$% 4#)2393K#) $32)5%#$ (*# #44373#$7; 54 3))3%/2#< )37# 3$ =+3$/[-]1 &73 1
U%)371 &3$1,@AA@,DR(C):!ACRF!!AD1
[G] >)#$#6 P ,,>)#6322 U = >,V/22/ & J !" #$ 1 P+# 3$2#)<#?#$<#$7# 54
/885$3/ 659/2393K/235$ /$< <#$32)3437/235$ /* $32)5%#$ 95** ?)57#**#* 3$
4955<#< )37# 43#9<* 3$ "+393??3$#*[-]1 ’359 1 >#)2 1 &539*,!CCA,C:D!
FDB1
[R] P/W/+/*+3 &,X/%3 U1 05**#* 54 4#)2393K#) F <#)36#< N 4)58 2)/$*?9/$2#<
)37# /42#) +#/<3$%[-]1 "9/$2 &539,@AA@,@G@(@):@GRF@RA1
[B] 黄见良,邹应斌,彭少兵,’()#*+ , -1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分配
及其在组织中的挥发损失[-]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AAG,!A
(B):RECFRYD1
.(/$% - 0,S5( X ’,"#$% & ’,’()#*+ , -1 N32)5%#$ (?2/W#,<3*2)3M
L(235$ L; )37# /$< 32* 95**#* 4)58 ?9/$2 23**(#*[-]1 "9/$2 N(2) 1 >#)2 1
&73 1,@AAG,!A(B):RECFRYD1
[E] ’)5/
73#$7; 3$ )37# %#$52;?#[-]1 U%)5$1 -1,!CYE,EC:EYBFEC!1
[Y] 朴钟泽,韩龙植,高熙宗 1 水稻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差异
[-]1 中国水稻科学,@AAD,!E(G):@DDF@DY 1
"3/5 S S,./$ 0 S,J5+ . -1 [/)3/235$* 54 $32)5%#$ (*# #44373#$7; L;
)37# %#$52;?#[-]1 =+3$1 -1 ,37# &73 1,@AAD,!E(G):@DDF@DY1
[C] 吴小庆,徐阳春,沈其荣,郭世伟 1 不同氮肥利用效率水稻品种
开花后叶片氨挥发的研究[-]1 中国水稻科学,@AAB,@A(G):G@C
FGDD 1
\( T I,T( X =,&+#$ I ,,](5 & \1 U885$3/ 659/2393K/235$ 4)58
*+552* 54 <344#)#$2 )37# %#$52;?#* :32+ <344#)#$2 $32)5%#$ (*# #44373#$7;
/42#) 495:#)3$%[-]1 =+3$1 -1 ,37# &73 1,@AAB,@A(G):G@CFGDD 1
[!A] 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等 1 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
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 中国农业科学,@AAG,
DE(G):GCAFGCB1
-3/$% 0 ],=/5 \ T,]/$ T I !" #$ 1 N32)5%#$ (?2/W# /$< (2393K/235$
($<#) <344#)#$2 $32)5%#$ 8/$/%#8#$2 /$< 3$49(#$7# 5$ %)/3$ ;3#9< /$<
Q(/932; 3$ )37#[-]1 &73 1 U%)371 &3$1,@AAG,DE(G):GCAFGCB1
[!!] 冯涛,杨京平,施宏鑫 1 高肥力稻田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氮肥效
应和几种氮肥利用率的研究[-]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
科学版),@AAB,D@(!):BAFBG1
>#$% P,X/$% - ",&+3 . T !" #$ 1 Z44#72 54 N 4#)2393K#) /$< N (*# #4M
4373#$7; ($<#) <344#)#$2 N 9#6#9* 54 /??937/235$ 3$ +3%+ F 4#)23932; ?/<<;
43#9<[-]1 - 1 S+#^3/$% _$361(U%)371 ‘ 034# &73 1),@AAB,D@(!):
BAFBG1
[!@] 叶全宝,张洪程,魏海燕,等 1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
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研究[-]1 作物学报,@AAR,D!(!!):!G@@F
!G@Y 1
X# I ’,S+/$% . =,\#3 . X !" #$ 1 Z44#72* 54 $32)5%#$ 4#)2393K#) 5$
$32)5%#$ (*# #44373#$7; /$< ;3#9< 54 )37# ($<#) <344#)#$2 *539 75$<3235$*
[-]1 U72/ U%)5$1 &3$1,@AAR,D!(!!):!G@@F!G@Y 1
[!D] 殷晓燕,徐阳春,沈其荣,等 1 直播旱作和水作水稻的氮素吸
收利用特征研究[-]1 土壤学报,@AAG,G!(B):CYDFCYB 1
X3$ T X,T( X =,&+#$ I , !" #$ 1 N32)5%#$ (?2/W# /$< (*# #443M
73#$7; L; )37# 7)5?* 7(9236/2#< 43#9< /$< *5:#< 5$ <); 43#9< :32+5(2 5)
:32+ <344#)#$2 8(97+3$%*[-]1 U72/ "#<59 1 &3$1,@AAG,G!(B):CYD
FCYB1
[!G] &7+^5#))3$% - J,.(*2#< &,Ha7W ] !" #$ 1 "+;*3595%37/9 )#%(9/235$ 54
?9/$2M/285*?+#)# /885$3/ #O7+/$%#[-]1 "9/$2 &539,@AAA,@@!(!):
CRF!A!1
[!R] N565/ ,,05583* , &1 N32)5%#$ /$< ?9/$2 ?)5<(7235$[-]1 "9/$2
&539,!CY!,RY(!@D):!EEF@AG 1
[!B] H/22**5$ H,./(*9#) , Z,0##%55< , = !" #$ 1 0#/4 F /285*?+#)#
N.D #O7+/$%# 3$ L/)9#; 8(2/$2* :32+ )#<(7#< /7236323#* 54 %9(2/83$#
*;*2+#2/*#[-]1 "9/$2 "+;*359 1,!CCE,!!G:!DAEF!D!@ 1
[!E] &588#) & ],&7+^5#))3$% - J,V#$8#/< b P1 U885$3/ #83**35$
4)58 83$#)/9 4#)2393K#)* /$< 4#)2393K#< 7)5?*[-]1 U<61 U%)5$1,@AAG,
Y@:RREFB@@1
[!Y] H#2*#9/) , 0,>/)Q(+/) ] V1 05**#* 54 $32)5%#$ 4)58 2+# 25?* 54
?9/$2*[-]1 U<61 U%)5$1,!CYA,DD:@BDFDA@1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G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