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吴建富((’,#—),男,江西新干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水稻高产理论技术与土壤肥料研究。
-./:"#’(0&)%,",,123+4/:567,#((8(!,9 :;3。! 通讯作者 -./:"#’(0&(0)’",123+4/:<=>+?83+4/ @ 6<+A@ .BA@ :?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刘宗发0,胡金和0
((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 00"")%;!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南昌 00"")%;0 南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南昌 00"""’ )
摘要:于 !""%!!"",年在双季稻田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抛
秧水稻根干重低于翻耕移栽稻,根系绝大部分分布在表层土壤,根系活力比翻耕处理的高,分蘖时间比翻耕移栽的
早而比翻耕抛秧的迟;每公顷有效穗数略低于翻耕抛秧而高于翻耕移栽,结实率高于翻耕处理。随着免耕次数的
增加,各处理产量基本持平;免耕 (年有利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
关键词:稻田;耕作方式;免耕;双季稻;产量;土壤肥力
中图分类号:C%((;C0)(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 !""#%& ’" ()""#*#+% %),,-.# /#%0’(& ’+ *)# 1)#,( -+( &’), "#*%),)%1 FG H4+?27A(,!,IDJ E4+;2=A+!!,CKL M4?N2=A+!,OLG P;?N27+0,KG H4?2=.0 (! "#5./)9∗325./)9∗32#&:,
10##&: )*+ F%*%530 G/%%+3*& #’ 63)*&73 E/#23*0%,;)*0<)*& ==>>?@,"<3*); = 8&/30.5./)H03%:Q4./B .<>.R43.?ST 5.R. :;?BA:S.B 4? B;A*/. :R;>>4?N R4:. 74./B BAR4?N !""%!"",S;TSABUS=..77.:ST;7B477.R.?SS4//+N.3.S=;BT;?S=.:=+?N.T;7R4:.NR;5S=,4STU4./B+?BT;4/7.RS4/4SU@−=.R.TA/STT=;5.BS=+SR;;SBRU5.4N=S4?J;2S4//+N.:+TSSR+?T>/+?SSR.+S3.?S5+T/;5.RS=+?S=+S4?:;?V.?S4;?+/S4//+N.SR+?T>/+?SSR.+S3.?S,R;;S+:S4V4SU+?B74//.BNR+4?>.R:.?S+N.5+T=4N=.RS=+?S=+S4?:;?V.?S4;?+/S4//+N.SR.+S3.?S,S=.>R;74/.B4TSR4∗AS4;?;7R;;S+3;A?S5+T3+4?/U4?S=."% :3 T;4/ /+U.R,S=. S4//.R4?N S43. 5+T .+R/4.R S=+? S=+S 4? :;?V.?S4;?+/ S4//+N. SR+?T>/+?S SR.+S3.?S,*AS 5+T T/;5.R S=+?
S=+S 4? :;?V.?S4;?+/ S4//+N. :+TS SR+?T>/+?S SR.+S3.?S @ -=. .77.:S ;? >+?4:/. ?A3*.R 5+T /;5.R S=+? S=+S 4? :;?V.?S4;?+/
S4//+N. :+TS SR+?T>/+?S SR.+S3.?S,5=4/. 5+T =4N=.R ;? 74//.B NR+4? >.R:.?S+N. S=+? S=+S 4? :;?V.?S4;?+/ S4//+N. SR+?T>/+?S
SR.+S3.?S @ DT S=. S43. ;7 ?;2S4//+N. >R;/;?N.B,R4:. U4./B 54S= B477.R.?S SR.+S3.?ST B4B ?;S B477.R T4N?474:+?S/U @ -=. ?;2
S4//+N. SR.+S3.?S ;7 ;?. U.+R 43>R;V.B T;4/ >=UT4:+/ >R;>.RS4.T,+?B 4?:R.+T.B T;4/ ?ASR4.?S :;?S.?ST 4? S=. TAR7+:. /+U.R @
4#1 5’*(&:>+BBU 74./B;S4//+N. 3.S=;B;?;2S4//+N.;B;A*/. :R;>>4?N R4:.;U4./B;T;4/ 7.RS4/4SU
土壤耕作和移栽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两个重要
环节。在不施有机肥料或补充不足的条件下,传统
的耕翻易加剧土壤有机质矿化,不利于土壤肥力的
维持[(0]。免耕具有省工节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和季节矛盾、保护土壤等优点。,"多年来,国内外有关免耕对作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已有较多的报道[)((],而在稻田免耕抛栽条件下对水稻生长发育、
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本文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性状变化的影响,旨在为南方稻区土壤合理耕作和水稻栽培提供科学依据。6材料与方法于!"" %"!
""""""""""""""""""""""""""""""""""""""""""""""""""""""""""""""
I/+?S JASR4S4;? +?B Q.RS4/4Y.R C:4.?:.
非毛管孔隙度 !"#",-. ) * +),碱解氮 ’/"#- 0) * +),有效磷 #-"’- 0) * +),速效钾,’"# 0) * +),12 -"!#。
试验设 & 个处理:)免耕抛秧(34567889): ;9<6 6=9><189>6:?,3@A),即不进行耕整,抛秧前用除草剂 灭茬(,’’#年冬作为紫云英,,’’-年为冬闲);,)翻 耕抛秧(@4>B:>674>98567889): ;9<6 6=9><189>6:?,@@A),按 传统方法耕田,整平后抛秧;&)翻耕移栽(手插) (@4>B:>674>98567889): 6=9><189>6:?,@A),按传统方法耕 田,整平后移栽。各处理小区面积 !’ 0,,#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肥料施用量分别为 3-’
+) * C0,,D,E- ,+)∗C0,,F,E-/"- +) * C0,,所用肥料
为尿素,钙镁磷肥和氯化钾。氮肥按基肥 G分蘖肥 G
孕穗肥 G粒肥 H -"- G"−G,G施用,钾肥按分蘖肥 G孕
穗肥 H / G & 施用,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氮、磷基肥
在抛(栽)秧前一天施用。抛秧栽培处理采用 #&#孔
塑盘进行旱育秧,移栽处理采用无盘湿润育秧(,’’-
年)和旱床育秧(,’’! 年)。不同处理的基本苗一
致,,’’- 年早、晚稻均为 !’ 万株 * C0,,,’’! 年均为
.’万株 * C0,。供试水稻品种(组合),’’-年早、晚稻
分别为金优 ./#和中优 ,((,,’’!年分别为金优 ,,-
和金优 ,’/,抛秧后采用浅水灌溉以促进立苗,其它
管理措施一致。
水稻抛(移)栽后 - ? 开始,每隔 # ? 调查一次
(每处理定株 ’蔸,共 #!-个点)总茎蘖数,直至抽 穗期为止。在晚稻成熟期采用土柱法(取样直径 ,’ ;0)各处理取 & 蔸样,按 ’—- ;0、-—’ ;0、′—-
;0三层进行根量分析,各处理按 -点法分 ’—- ;0、
-—′;0、’—−;0三层取土壤样品,供土壤养分测定。土壤养分均按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容
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用环刀法测定[-];在 各主要生育时期每处理挖取 &蔸根系采用 9 I奈胺 法[!]测定根系活力。
! 结果与分析
!"#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
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 ),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免耕抛秧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翻耕抛秧处理,而翻耕移栽处理水稻产量最低。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有效穗数不同所致。年份间相同处理早、晚稻产量差异较大,这可能是供试水稻品种不同。两年四季的平均产量免耕抛秧处理分别比翻耕抛秧和翻耕移栽处理的增产,",/(%,但经方差分析
差异不显著。抛秧两处理水稻产量总体上没有差
异,经过一季免耕,免耕处理的产量与翻耕移栽处理
相比,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翻耕两处理的水稻产
量差异不显著。经过两季免耕,抛秧两处理与移栽
处理比较,水稻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着免耕
时间的延长,各处理间水稻产量的差异由显著发展
到不显著水平。由此看来稻田免耕不应超过 #季,
否则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表 #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9 /&&"# 9 !/,!"& 9 (.."! 9 /##". 9 @@A /#!/"’ 9O /’."! 9 !#(,"& 9O (’&,"9 /,-’"& 9 @A /’’&"/ O !##." O !&(’"& O /(&."! 9 !.$(", 9
注(346:):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到 -%的显著水平,下同 P7QQ:=:>6 8:66:=< 7> 6C: <90: ;48R0> Q4884S:? OM ?7QQ:=:>6 8:66:=< 0:9> <7)>7Q75
;9>68M ?7QQ:=:>6 96 6C: -% 8:B:8,9>? 6C: <90:
两年定位试验结果(表 ,)表明,无论是早稻还
是晚稻,每公顷有效穗数抛秧处理显著高于移栽处
理,免耕抛秧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抛秧稻略低,而比
翻耕移栽稻多 &"!’! #’"!- 万个 * C0,,增幅为 &"(%!$$",!%。每穗粒数,结实率、成穗率、千粒
重和收获指数在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
!"! 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由图 $可以看出,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抛栽后
前期不同耕作方式水稻茎蘖数差异不大,但从抛栽
后第 $, ?开始免耕水稻茎蘖数明显少于翻耕栽培。
这是因为免耕抛秧稻有一个扎根立苗过程,影响了
水稻分蘖。随后免耕抛秧水稻苗数高于翻耕移栽而
/.#&期 吴建富,等: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表 !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 +( ,-((&.&/* *.&#*0&/*1 +/ 2-&%, )+03+/&/*1 +( .-)&
季别
!"#$%&
处理
’("#) *
有效穗数
+,,"-) * .#&/-0" 1%*
( 2 345 6 789)
每穗粒数
!./:"0") 1%*
."( .#&/-0"
(1%*)
结实率
;/00"< =(#/&
."(-"&) *
(>)
千粒重
3444?=(#/&
@"/=7)
(=)
成穗率
A(%
(>)
收获指数
C#(D* /&<"E
(>)
早稻 1F’ 543GHI # 349GJ # J4G5J # 9IG33 # H9GK5 # 4G5I #
+#(0L (/-" FF’ 54HG34 # 339GI # HMGI9 # 95GJM # KKGIJ # 4G55 #
F’ MK3G34 N 334G9 # HJG5H # 95GOK # H4GK3 # 4G55 #
晚稻 1F’ MH4GJ4 # 394GI # J3G55 # 9IGMI # KJGOM # 4G5J #
P#)"( (/-" FF’ MHKGHI # 399GO # HHGKK # 9IG9O # KIGHH # 4G5H #
F’ MIHG94 N 395G3 # J4G9M # 9IG93 # KJGHJ # 4G5H #
注(1%)"):数据为两年的平均值 Q#0B"#(" )7" #D"(#=" %, )@% L"#(*
图 4 不同处理水稻分蘖动态(!556年)
7-894 :-)& *-%%&. ,2/#0-)1 +( ,-((&.&/* *.&#*0&/*1 -/ !556
低于翻耕抛秧,翻耕抛秧水稻分蘖出现的时间早,分
蘖速度快,分蘖达到高峰期的时间比免耕抛秧和翻
耕移栽提前 5!I <。但由于免耕抛秧秧苗前期生长
稍慢,中期生长较快,分蘖高峰期过后回落较慢,后
期生长较平稳,弥补了前期生长缓慢之不足,有利于
提高成穗率和增加有效穗数,从而提高产量。
!;<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9GMG3 对水稻根量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 不同处
理早、晚稻成熟期根系测定结果表明(表 M):整个生
育时期,水稻根系的总量呈现出翻耕移栽处理大于
抛秧处理,这可能与移栽前秧苗根量不同有关。免
耕抛秧处理略大于翻耕抛秧处理,这与免耕抛秧根
表 <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量及土层分布的影响(!55=年)
"#@*-+/ -/ 1+-% %#2&. +( >2.-, .-)& -/ !55= 季别 !"#%&
处理
’("#) *
土层深度 !%/0 0#L"( <".)7(-8) 总干重
R(L @"/=7)
(= 6 7/00)
4—I I—34 34—3I
(= 6 7/00) (>) (= 6 7/00) (>) (= 6 7/00) (>)
早稻 1F’ MG9J #S HHGMK 4GJJ NT 94GHI 4G4H -F 3GKI 5G95 NT
+#(0L (/-" FF’ 9GOI NT H4GJ9 4GOI NT 99GHJ 4G9H NT KG5H 5G3H NT
F’ 9GK4 -F 53G5H MGM9 #S I9GOI 4GMI #S IGK5 KG9H #S
晚稻 1F’ 5G9M #S J5G KI 4GH3 -F 35G33 4G4K -F 3G99 5GOO NT
P#)"( (/-" FF’ MG93 NT KKGKI 3G9H NT 9KGM9 4GM5 NT HG4I 5GJ9 -F
F’ 9GKI -F 53GM3 MG9O #S I3GM3 4G5H #S HGJM KG53 #S
注(1%)"):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 3>和 I>显著水平,下同 Q#0B",,("."−)/D"0L∗′7"#8" L8N B"<,、"—%! #、的分布,不同耕作栽培方式之间的差异均
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无论是免耕还是翻耕,抛秧
栽培的水稻根系均随土层深度而明显减少,而翻耕
移栽水稻根系在 "—%! #土层最多,其次是 !—" #土层,而 %!—%" #土层最少,且差异显著。 由表 &可见,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 #土
层根系逐渐增加,这与免耕稻田表层土壤养分富集
有关。与免耕 %季相比,免耕 ’季和 &季 !—" #土层中根系分布的比例分别增加()′∗+!土
表 ! 连续免耕对水稻根系分布比例的影响(")
#2’ ,- +3’ 4.*’
4,,+ 5.0+4.%/+.,- 4+., .- 0,.& &6’4
免耕季别 土层深度 -./0 01234 53678(#)9.:7/001;3<31<.=!—""—,%!—%" #土层根系却逐渐减少,与免耕1<= ,>.5+.,−%.&.+6 ,) 4.*’ 4,,+ ?.+3 5.))’4’-+ +4’+@′−+0.−7889[注(9.73):FD−—分蘖盛期FG0027/0034/=;<71;3;B−—孕穗期B..7/=;<71;3;FH−—齐穗期FG0028315/=;<71;3;I−—成熟期I17G4/72<71;3;方柱上相同字母分别表示"+水平差异不显著。−13 037734 1A.J3 783 A14< 31= =. ;=/K/#1=7 5/KK343=#3 17 783 "+ 03J30 L]<br7A!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容重是衡量 土质疏松程度的一个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容重越 小,土质越疏松,容重越大,土质越板结。稻田经过 连续 ?年 &季试验结果表明(表 "):免耕 %年(?季) 后稻田表层土壤的容重比试验前减少了 !)!? ; M #’,比翻耕处理的减小了 !)!? ; M #′,经方差分析,其差异达显著水平。总孔隙度比翻耕处理的增加了’,比翻耕两处理
增加 !)!?%!!)!& ; M #′,增幅为%& ! ’((&)*+ ,( -.((&/&0* *.%%#1& 2&*3,-+ ,0 +,.% 435+.)#% 4/,4&/*.&+
处理
!"#*# +#" 土壤容重(* , -&.) /0() 1#’2(%+ 总孔隙度(3) !0%) 40"02(%+
非毛管孔隙度(3)
50’6-4())"+ 40"02(%+
57! 899: ;<8.= > :.<.? @<.;
77! ;<8:? :8<.A ?<8? >
7! ;<8:? :8<.B ?<:= >
57! 899? ;<8?@ :8<9A :<;? >
77! ;<8=A > :8
8<=<8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
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层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表
?)。免耕 ;年(8季)后,9—: -&土层土壤有机质含
量比试验前增加 9<9B * , C*,比 :—;9 -&、;9—;: -&
土层分别增加 ;
和 9<:? * , C*,这与表层施用紫云英有关。而翻耕两
处理 9—: -&土层有机质含量比试前分别减少 9<:?
!;<;: * , C*,且 9—: -&、:—;9 -&土层有机质分布
较均匀,这可能与土壤频繁扰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
分解有关。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免耕 8 年(= 季)
后,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低于免耕 ;
年后的同一土层土壤,这与 899:年早稻前茬为紫云
英有关。但免耕处理 9—: -&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
高于 :—;9 -& 和 ;9—;: -& 土层,而翻耕两处理
9—: -&与 :—;9 -&土层变化相似,有机质分布较
均匀,但均显著高于 ;9—;: -&土层。免耕 ;年,不
同处理同一土层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而免耕 8年
后,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表层土壤和翻耕
处理的同一层土壤。说明免耕土壤有机质有富集于
表土的趋势,并随免耕年限而增加,这与有关研究
表 6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耕作年份
!())*# +#"
土层
D#4%E
(-&)
有机质
FG
(* , C*)
全氮
!0%)5(∗,C∗)碱解氮H)C)IE+1"0) J 5
(&* , C*)
有效磷
HK() J L (&* , C*) 速效钾 HK() J M
(&* , C*)
57! 899: 9—: .9<=: ;<8?A ;9.<@9 =:<8; ;A@:—;9 8A;9—;: 8:<:A 9<@::>AB<@.> .?<9. - ;:?<@ 77!9—:8@<8. ;<8?9 $ @?
:—;9 8A
57! 899? 9—: 8@<9= >;<8== ;9?<9. .A<9?>;?B<=>>:—;98:<8;>;<9@@ ;9.<=8 $ .;<:= > ;:;
;9—;: 8=
77! 9—: 8A<9A > ;<8.: $ ;9;
7! 9—: 8B ;<8.@ @A<:B> =9<8A > ;=:<= -
:—;9 8B<:= ;<;A= @.<:? > =;;9—;: 8.<:= > 9<@?? > B8
99: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相似[!,"#]。
土壤全氮、碱解氮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的变化
相似。土壤有效磷的变化免耕处理的随土层深度而
降低,而翻耕两处理则以 —" &’土层速效钾显著高于翻耕两处理,抛秧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而降低,而移栽处
理的 "%—"&’土层速效钾反而增加,这可能与免 耕土壤肥料表施及水稻根系活动有关。随着耕作年 限的延长,免耕稻田 %— &’、—" &’土层土壤有机质的
富集现象更明显。
迄今为止,对免耕抛秧水稻是否高产颇有争议。
有研究认为,免耕抛秧有利于提高产量,其增产的原
因是根系发达,低节位分蘖多,无效分蘖时间短,营
养消耗少,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穗大粒多,千粒重
高["!*"+]。而李华兴等[")]研究认为,免耕抛秧水稻分
蘖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较低,水稻产量显著低于传
统翻耕抛秧。本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早稻还是晚
稻,抛秧处理水稻的有效穗数差异较小,但均高于翻
耕移栽处理,各处理水稻的实粒数、千粒重差异较
小。水稻产量免耕处理与翻耕抛秧处理总体上没有
差异,但免耕处理高于翻耕移栽处理,其差异程度与
免耕季别有关。
免耕条件下稻田土壤环境明显不同于翻耕土
壤[)%],因而对水稻根系生长分布将产生不同的影
响。关于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有研究认为,
垄作免耕水稻的根长、根总数、根干重、白根率均显
著高于翻耕[)"]。而卢维盛等[))]认为在抛秧条件下
免耕水稻根总量显著低于翻耕。本研究认为,在抛
秧条件下,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免耕抛秧稻与翻耕
抛秧稻根系差异较小,而免耕水稻根干重显著低于
翻耕移栽稻,且免耕水稻根系大部分集中在 %—&’ 土层,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更明显。 总之,在南方稻区推广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应适 当控制免耕次数,这样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和土 壤肥力的改善。 参 考 文 献: ["] 陆欣来 , 免耕与少耕[-],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通讯,"+!,"(
()):"!*)./
01 2 0, 34567889:; 9<= 8;>>567889:;[-], ?188 , @9A’, BC>6 , D;>, EF75
<9,"+!,"(()):"!∗)./[)]曹敏建,耕作学[G],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794 - P,QF9<: 0,27; L R,S;7 E @, B61=C 4< 6F; A;89674<>F7N T;5
6U;;< >478 ’7&A4T;> 9<= >478 O;A67876C 7< N9==C O7;8=> 4O 84<:56;A< <45
67889:; 9<= A7=:; &1861A;[-], - , B416FU;>6 J:A7&, V<7M,,)%%),)#
("):!)*!/[] 谢德体,魏朝富,杨剑虹 ,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 应
用生态学,"++#,(#):#"*#)"/
27; L R,S;7 E @,P9<: - W, X&4>C>6;’ 4O N9==C A7&; O7;8= 1<=;A
<4567889:;[-], EF7<, -, JNN8 , X&48 ,,"++#,(#):#"*#)"/
[H] 冯跃华,邹应斌,王淑红,敖和军 ,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直播
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作物研究,)%%#,(.):".(*"#%/
@;<: P W,Q41 P ?,S9<: B W,J4 W -, Y’N9&6 4O Z;A4 67889:; 4<
6F; >478 &F9A9&6;A> 9<= 6F; :A4U6F 9<= C7;8= O4A’9674< 7< =7A;&6 >;;=7<:
A7&;[-], EA4N D;>,,)%%#,(.):".(*"#%/
[(] 王昌全,魏成明,李延强,孙凤琼 , 不同免耕方式对作物产量和
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S9<: E [,S;7 E G,07 R [,B1< @ [, XOO;&6 4O =7OO;A;<6 Z;A4
67889:; 4< 6F; &A4N C7;8= 9<= >478 NA4N;A6C[-], - , B7&F19< J:A7&, V5
<7M,,)%%","+()):")∗"#,"!(/
[!] 徐阳春,沈其荣,冉伟 ,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土壤学报,)%%),.+("):!+*+/ 21 P E,BF;< [ D,D9< S, XOO;&6> 4O Z;A4567889:; 9<= 9NN87&9674< 4O ’9<1A; 4< >478 ’7&A4T798 T74’9>> E,3,9<= K 9O6;A >7\6;;< C;9A> 4O &A4NN7<:[-], J&69 K;=48 B7<,)%%),.+("):!+*+/
[+] BF7N76984 G -,KA46Z D, E4’N9A7>4< 4O ’4ANF484:C 9<= N4A4>76C 4O 9
"%.期 吴建富,等: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 *"&+(&,#"&--&’ .()" ,#-/([0]1 2-&1 01 3"# 3*# 1,4567,
87(9):::;<:;8=
[4>] 谢德体 1水稻半旱式增产效果及机理研究[0]1 西南农业大学
学报,456;,7(:):?9@#( A B1 3,%’C "D !(E#-)#’ *%, "& )#*( C#(’ -&’ #,! E(*F-&#!E [0]1 0 1 3"%,FG(!, 2F#&- H/)#*1 I&#+1,456;,7(:):?9?6=<br[44] 徐阳春,沈其荣,雷宝坤,等 1 水旱轮作下长期免耕和施用有 机肥对土壤某些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0]1应用生态学报, ?>>>,44(4:):;:5<;;?= @% J 2,3F(& K L,M(# N O !" # 1 PDD(*, "D "&/Q,()E &"Q,#-/( -&’ -RR#*-,#"& "D ")/-&#* E-&%)( "& !"E( R)"R(),#(! "D !"#D(),##,C #&
)#*( S GF(-, )",-,#"&[0]1 2F#&1 01 HRR1P∗" 1,?>>>,44(:):;:5
<;;?=
[4?] 李华兴,卢维盛,刘远金,等 1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和土
壤生态的影响[0]1 应用生态学报,?>>4,4?(:):;;9<;;8=
M# T @,M% U 3,M#% J 0 !" #1 PDD(*, "D ’#DD()(&, ,#-/( E(,F"’! "& )#*( /)"G,F -&’ !"# (*""/C[0]1 2F#&1 01 HRR 1 P*"1,?>>4,4?(:):;;9<;;8=[49]朱炳耀,黄建华,黄永耀,刘建1连续免耕对中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0]1福建农业学报,4555,4:(增刊):4;5<489=VF-/( < D)(( R)-*,#*( "& ,F( /)-#& C#(’ "D !(E#-,( )#*( -&’ !"#
RFC!#*"*F(E#*-R)"R(),C[0]1WC):4;5<489=
[4:] 刘怀珍,黄庆,李康活,等 1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稻的群体结
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0]1 耕作与栽培,?>>9,(9):7<4>=
M#% T V,T%-&/ K,M# O T !" #1 PDD(*,! "D ’#DD()(&, ,#-/( E(,F"’! "& R"R%-,#"& !,)%*,%)( "D &"Q,#-/( -&’ *-!, ,)-&!R$-&,#&/ )#*( -&’ !"#$ RFC!#*"*F(E#*-$ R)"R(),C[0]1 B# 1 2%, 1,?>>9,(9):7<4>= [4;] 史瑞和 1 土壤农化分析[Y]1 北京:农业出版社,4564= 3F# L T1 3"# -/)"*F(E#!,)C -&-C!#![Y]1 N(#X#&/:H/)#*%,%)(
Z)(!!,4564=
[48] 张宪政 1 作物生理研究法[Y]1 北京:农业出版社,455?=
VF-&/ @ V1 L(!(-)*F E(,F"’! "D *)"R RFC!#""/C[Y]1 N(#X#&/:HQ /)#*%,%)( Z)(!!,455?=
[47] 刘怀珍,黄庆,李康活,等 1 连续免耕抛秧对土壤理化性状变
化的研究初报[0]1 广东农业科学,?>>>,(;):6<44=
M#% T V,T%-&/ K,M# O T !" #13,-/( -&’ *-!, ,)-&!R-&,#&/ "& !"#RFC!#*"*F(E#*- R)"R(),C[Y]1 [%-&/’"&/
H/)#*1 3*#,?>>>,(;):6<44=
[46] 刘敬宗,李云康 1 杂交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0]1
杂交水稻,4555,4:(9):99<9:=
M#% 0 V,M# J O1 3,%’#(! "& ,F( ,(*F&#\%(! "D &"Q,#-/( -&’ !((’$#&/Q,F)"G#&/ *%$,%)( #& FC])#’ )#*([0]1 TC])#’ )#*(,4555,4: (9):99<9:= [45] 李康活,黄庆,陆秀明,等 1 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初 报[0]1 广东农业科学,4557,(9):?<;= M# O T,T%-&/ K,M% @ Y !" #$ 1 B(*F&#\%(! "D &"Q,#-/( -&’ *-!,
,)-&!R-&,#&/ #& ’"%]( *"&,#&%"%! *)"RR#&/ )#*([0]1 [%-&/’"&/ HQ
/)#*1 3*# 1,4557,(9):?<;=
[?>] 李新举,张志国,赵美兰,等 1 免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0]1 土
壤通报,?>>>,94(8):?87M# @ 0,VF-&/ V [,VF-" Y M !" #1 ^"Q,#-/( (DD(*, "& !"# &%,)#Q
(&,![0]1 2F#&1 01 3"#3*# 1,?>>>,94(8):?87?85=<br[?4] 高明,车福才,魏朝富,等 1 垄作免耕稻田水稻根系生长状况 的研究[0]1 土壤通报,4556,?5(;):?98?96=<br[-" Y,2F( W 2,U(# 2 W !" # 1 3,%’C "D ,F( /)"G,F "D ,F( )#*( )"",
"& ,F( R-’’C D#(′-/( -&’ )#’/( *%,%)( *"&’#,#"&![0]1
2F#&1 01 3"#3*# 1,4556,?5(;):?98?96=<br[??] 卢维盛,李华兴,刘远金,陈喜崇,等 1 不同耕作方式对抛秧水 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0]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4,?? (:):6<4>= MI U 3,M# T @,M#% J 0 !" # 1 PDD(*,! "D ,#$$-/( E(,F"’! "& !*-,Q
,()(’< ,)-&!R$-&,#&/ )#*( /)"G,F -&’ &#,)"/(& %!( (DD#*#(&*C[0]1 0 1
3"%,F 2F#&1 H/)#*1 I&#+1,?>>4,??(:):6<4>=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