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农业部专项“小麦品质稳定性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赵广才(%-.%—),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研究。/01:"%"(#-%#.,(,234561:7859:;%<%(’= ;94 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 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李振华!,刘月洁’,王秀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河北省任丘市科学技术局,河北任丘 "(!.."; ’河北省任丘市农业局,河北任丘 "(!..";& 河北省遵化市农作物品种试验站,河北遵化 "(&!"") 摘要:采用二因素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性状、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 果表明,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的处理间株高、穗长、穗粒数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穗长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 "=##&!!)。在播种偏晚的情况下,以基本苗较大和施氮量较多的组合(’,. @ %"& A 84!,B ’"" C: A 84!)产量表现最 好;随基本苗增加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减少。对产量而言,基本苗以 ’,. @ %"& A 84! 最为适宜,但其与 ’"" @ %"& A 84!基本苗和 &." @ %"& A 84!基本苗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生产中在偏晚的播期内,可以根据实际播 种时间和地力条件,在 ’""!&." @ %"& A 84!基本苗范围内调整。在施氮量 %."!’"" C: A 84! 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 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基本苗 !!.!&." @ %"& A 84!范围内,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随基本苗增加呈逐 渐降低的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各种蛋白组分及总蛋白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逐渐提高,除谷蛋白外,处理间差异 均极显著。春 .叶期追总施氮量 ."D的处理穗最长,穗粒数和产量最多,处理间差异显著;开花期追总施氮量 ."D处理的总蛋白含量最高,与春 !叶期追总施氮量 ."D的处理差异显著。 关键词:种植密度;氮肥运筹;冬小麦;产量;蛋白质组分 中图分类号:E.%!=% F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G(!""-)"%"""#
!"#’() #%) *"+,’,& #%) %,"+0′-#,+’/ %,’" 12’#,(!"##+&’ 34)
HI*J KL5M:3;56%,NI*BK GL389M:%,O*BK OL3P8L5M:%,QR H80M38L5!,QRS OL03T60’,U*BK G6L389M:&
(! "#,+0&#(( 1/23(45 )* 16,&/’7%’,27 ./&(#/(,8(&9 !:::;!,+0;
< ./&(#/( 2#3 =(/0#)7)65 8’,(2’ )* >(#?&’ +&%5,>(#?&’,@(A(& :B<
56/,"#-,:/80 0VV0;WP 9V X5P6; P00Y16M: 5MY M6W>9:0M 5ZZ16;5W69M PW>5W0:60P 9M :>56M [601Y 5MY Z>9W06M ;94Z9M0MWP 6M \6MW0>
\805W \0>0 PWLY60Y LP6M: ;L1W6]5> H89M:456 %,. 6M 5 >5MY94670Y X19;C Y0P6:M \6W8 W\9 V5;W9>P 9> P6M:10 V5;W9> ^ /80 0_Z0>3
640MW \5P ;5>>60Y 9LW 6M W80 0_Z0>640MW51 V5>4 9V W80 RMPW6WLW0 9V N>9Z E;60M;0P,N86M0P0 *;5Y04[ 9V *:>6;L1WL>51 E;63
0M;0P ^ /80 >0PL1WP P89\0Y W85W Z15MW 806:8W,PZ6C0 10M:W8,W80 ML4X0> 9V :>56MP Z0> PZ6C0 5MY :>56M [601Y \0>0 P6:M6V63
;5MW1[ Y6VV0>0MW 549M: W80 W>05W40MWP 9V W80 X5P6; P00Y16M: 5MY M6W>9:0M 5ZZ16;5W69M ^ /80 PZ6C0 10M:W8 5MY ML4X0> 9V
:>56MP Z0> PZ6C0 \0>0 Z9P6W6]01[ ;9>>015W0Y(> ? "=##&!!)^ RM W80 ;5P0 9V P16:8W1[ 15W0 P9\6M:,W80 86:80PW :>56M [601Y \5P
9XW56M0Y 6M W80 W>05W40MW 9V X5P6; P00Y16M: ’,. @ %"& A 85 5MY M6W>9:0M 5ZZ16;5W69M ’"" C: A 85 ^ /80 ML4X0> 9V :>56MP Z0>
PZ6C0 5MY W80 W89LP5MY3:>56M \06:8W \0>0 >0YL;0Y \6W8 W80 6M;>05P0 9V W80 X5P6; P00Y16M: ^ /80 :>56M [601Y \5P 86:80PW
\80M W80 X5P6; P00Y16M: \5P ’,. @ %"& A 85 ^ )LW W80>0 \5P M9 P6:M6V6;5MW Y6VV0>0M;0 6M W80 :>56M [601Y X0W\00M W80 X5P6;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15MW BLW>6W69M 5MY a0>W61670> E;60M;0 !""#%&’ ()) * +), - ./ /&# ,0) * +), - ./,!1 2." 3/!%4 !""## 3" ()) * +), - ./6,0) * +), - ./ %7 !18%&’ %! !9
/2",/441:#%&’ 21 /425/ !18%&’ #/2" /&# !1%7":2%29 ; <." ’:/%& 9%"# %&4:"/!"# 8%2. &%2:1’"& 7:1= +0) 21 ()) >’ - ./, /&# 8/! !%’&%7%4/&29 #%77":"&2 /=1&’ 2." 2:"/2="&2! ; <." ’52"%& /&# 212/?:12"%&’ :"#54%&’ 7:1= ,0) * +), - ./6@@0 * +), - ./,/&# 2."9 8":" !%’&%7%4/&29 #%77":"&2 /=1&’ 2." 2:"/2="&2! ; <." ?:1A 2"%& 41=?1&"&2! /&# 2." 212/ ?:12"%& 41&2"&2 %&4:"/!"# 8%2. 2." %&4:"/!" 17 /??9
#%77":"&2(? B )C)+),"D4"?2 ’52"%&,/=1&’ 2." &%2:1’"& 2:"/2="&2! ; E2 8/! 2." 3"!2 %& !?%>" "&’2.,2." &5=3": 17 ’:/%&! ?": !?%>" /&# ’:/%& 9%"# %& 2." 2:"/2="&2 17 21?#:"!!%&’ 0)F 17 212/&%2:1’"& /??%4/2%1& /2 0 "/7 !2/’",/&# 2."9 8":" !%’&%7%4/&29 #%77":"&2 /=1&’ 2." 2:"/2="&2! ; <." 212/?:12" &%2:1’"& /??9 #%77":"&2 7:1= 2." 2:"/2="&2 17 21?#:"!!%&’ 0)F 17 21A
2/&%2:1’"& /??%4/2%1& /2 @ "/7 !2/’" ; !"#%&’(:?/&2 #"&!%29;&%2:1’"& /??%4/2%1& !2:/2"’%"!;8%&2": 8."/2;’:/%& 9%"#;?:12"%& 41=?1&"&2! 有关栽培措施对小麦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 和主要品质性状有很大影响已有不少报道[+6G]。然 而产量和品质对栽培措施的反应则不完全一致,即 对提高产量最有利的措施,对改善品质不一定最好, 反之亦然。合理的栽培措施对产量和某些品质性状 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寻求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是 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H5!!/%&[@]研究了不同氮磷钾 水平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反应。I%&’.[(]和 I/&A J""K[,]分别进行了播期、灌溉和施肥对硬粒小麦产量 和品质影响的研究。张平平等[L]人研究了在生土条 件下氮磷钾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认为在土 壤营养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磷素是产量和品质形成 的第一限制因素,磷对氮的效应远大于氮对磷的效 应。王月福等[M]认为,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 分含量及加工品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G]。王晨阳等 人利用氮肥后移技术研究其对超高产小麦产量的影 响。马兴华等[N]人研究了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 氮素吸收利用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 果表现为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全部追施的处理籽粒 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底追各占 0)F的处理。 王晓英[+)]的研究结果为不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均比 不施氮的处理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吕强 等[++]试验认为,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对施氮运筹的 反应不同。众多的试验结果虽不一致,但均对以后 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借鉴前人的试验结果, 利用中麦 +G0做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密度、不同施氮 量、不同施肥时期和比例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水平进 行试验,拟以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和产量性 状以及籽粒蛋白质组分的调控为切入点开展研究, 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研究和生产提 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 @))L! @))G 年在河北任丘试验基地 (++LO+(P++PPQ,(MO,NP(GPPR)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灌 淤土,壤质,)—@) 4=土层含量有机质 +CG(F,全氮 )C++,F,碱解氮 MGCM =’ - >’,速效磷 GC, =’ - >’,速效 钾 +N, =’ -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 划研究所测定)。小麦全生育期降水 +@LCN ==,其 中 @))L 年播种后 +)、++、+@ 月为 +C@、NC+、(CN ==; @))G年 +!L 月收获前分别为 )C+、)C)、(NC+、)C)、 G(C0、)C) ==。 )*+ 试验设计 试验分两组进行。供试材料均为中麦 +G0。 第一组试验为基本苗和施氮量二因素随机区组 设计。S 因素为基本苗( * +), - .=@),分别为 @@0 (S+)、())(S@)、(G0(S()、,0)(S,);T因素为施氮量 (R >’ - .=@),分别为 +0)(T+)、@@0(T@)、())(T()。各 处理均底施 U@V0 +G@C0 >’ - >=@,氮肥为底施和追施 各 0)F。追肥时期为拔节期(春 0叶露尖)。 第二组为追氮时期和比例试验,随机区组设计。 设:+)春 @ 叶期追总施氮量的 0)F(W@60)F);@) 春 0叶期追总施氮量的 0)F(W060)F);()开花期 追总施氮量的 0)F(S60)F);,)春 @叶期追 ()F, 春 0叶期追 @)F(W@6()F X W06@)F);0)春 @叶期 追 +)F,春 0叶期追 ,)F(W@6+)F X W06,)F);L) 春 0 叶期追 ,)F,开花期追 +)F(W0 6,)F X S6 +)F);G)春 @叶期 @)F,开花期 ()F(W@6@)F X S 6()F)。基本苗为 ()) * +), - .=@,总施氮量为 @G) >’ - .=@,底肥和追肥各 0)F;底施 U@V0 +G@C0 >’ - .=@。 两组试验均在 +) 月 ++ 日用小区精量播种机 G++期 赵广才,等: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奥地利产)播种。小区面积均为 !"## % &"’ ,( 行区,#次重复。第一组试验组成 &’个处理,共 #( 个小区;第二组试验共 )个处理,’&个小区。两组 试验均灌冻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出苗后,每小区选 ’个固定样点,收获时拔取样点考种。( 月 &# 日成 熟,用小区收割机(奥地利产)按小区收获,测定实 产。 !"# 品质性状分析 千粒重:取 *++ 粒称重(精确到 ’ 位小数),重 复 ’次,再换算成千粒重。 容重:按国家粮食标准进行(,-.&#*&.)!),用 上海东方衡器厂产的 /,0.&+++型容重器测量。 籽粒蛋白含量:采用连续振荡法顺序提取清蛋 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采用 1233公司 的 4567869’#++自动定氮仪测定各蛋白质组分及总蛋 白质含量。 试验数据应用 :;3软件处理系统进行统计析。 结果与分析
"!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植株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从表 &可以看出,株高与穗长虽呈正相关,但差 异不显著(< = +"#>&);穗长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 关(< = +"!!?!!)。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的处理组合 间株高、穗长、穗粒数和产量均呈显著差异。以 @#-#(#)* % &+? A B’ 基本苗配合 C #++ BD A E’)的处 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 @?-&(?*+ % &+? A E’、C &*+
BD A E’)、@&-&(’’* % &+? A E’、C &*+ BD A E’)、@’-& (#++ % &+? A E’、C &*+ BD A E’)、@’-’(#++ % &+? A E’、
C ’’* BD A E’)、@&-’(’’* % &+? A E’、C #++ BD A E’); 其次为 @’-#(#++ % &+? A E’、C#++ BD A E′)和@?−′(?∗+’、C ’’* BD A E’)的处理。可见,在播 种偏晚的情况下,以基本苗较大和施氮量较多的组 合(#)* % &+? A E’、C #++ BD A E′)产量最好。本试验后期灌浆正常,千粒重均表现较好,处理之间无显著表!不同处理对植株及产量性状的影响6G8
株高(9);7FG8E6HDE8穗长(9)
3IHB6 76GD8E
穗粒数(CJK A LIHB6)
46
,
&+++OD
06L8 P6HDE8
@&-& (*"! R (") R9 #&"’ FR9@- )#() 9N ?’"’? F !+>") F
@&-’ )&"( F )"& F ##"& FR@- )*## R9N ?’"#! F !&’"? F
@&-# (>"& F ("> FR #?"& F@ )(() FR9 ?’"*> F !&("* F
@’-& )+"> FR (") R9 #&"’ FR9@- )?!# R9N ?’"&’ F !&*"! F
@’-’ ()") FR ("! R9 #&"& FR9@- )?(? R9N ?’"(’ F !&)"! F
@’-# (>") FR (") R9 #+"+ FR9@- ))() FR ?’"’! F !&?") F
@#-& (>"+ FR ("! R9 #&"* FR9@- )(() FR9 ?’"’( F !&*"> F
@#-’ )&"# F ("( 9N ’!"> R9@- )*!# FR9 ?’"’& F !&!"& F
@#-# ()"* FR ("* 9N ’!"+ 9@- )!!# F ?’"’> F !&)"’ F
@?-& ()"( FR ("* 9N #+"& FR9@- )’## N ?&">’ F !&!"# F
@?-’ ()") FR ("? N ’)"! 9- ))() FR ?&"?) F !&#"* F
@?-# (>"? FR ("( R9N #+"* FR9@- )(() FR9 ?’"&> F !&)"* F
注:同列中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 &S和 *S显著水平,下同。
CJ86::HTT6<6G8 9FIH8F7 FGN 7JP6<9FL6 76886
均达到国标一等标准(")>+ D A Q)。
从表 ’可见,不同基本苗对株高影响不大,处理
间差异不显著。穗长受基本苗影响较大,处理间差
异显著,且随基本苗增加穗长逐渐减少。穗粒数也
呈现随基本苗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
基本苗对产量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以 #)* % &+? A
E′基本苗的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基本苗的处理。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产量
而言,基本苗以 #)* % &+? 最为适宜;但其与 #++ %
&+?和 ?*+ % &+? A E’ 基本苗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 著。因此,生产中在正常偏晚的播期范围内,可以根 据实际播种时间和地力条件,在 #++ % &+? A E’!?*+
% &+? A E′基本苗范围内调整。千粒重有随基本苗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以″∗’ 基本苗的千粒
重最高;但不同基本苗处理的容重均在 !&+ D以上,
无显著差异。
不同施氮量的效果(表 #)可见,施氮量对株高、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穗长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产量
逐渐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以 ! "## %& ! ’((&)* +( #,-) ,&&.%-/0, +/ 1%#/* #/. 02#-/ 3-&%. )4#2#)*&2-,*-), 基本苗( * +#, & ’()) -./01 /223405%/ 株高(1() 64.57 ’20%’7 穗长(1() 8902 425%7’
穗粒数(!:; & /902)<2=524/92=产量(% & ’())
>=.05 ?0243
千粒重(%)
+###@%=.05 A20%’7
容重(% & B)
C2/7 A20%’7
))D EFGH . EGH . ")GF . ID)) J ,)G,# . F+)GH .
"## EHGD . EGI J "#GF .J IDI) .J ,)G", .J F+EG+ .
"ID EHG" . EGE J1 )HGD J II++ . ,)G)D .J F+EG, .
,D# EFG) . EGD 1 )HGD J IDDE .J ,+GFE J F+IG# .
表 5 不同施氮量对植株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 ’())
! =.72
株高(1()
64.57 ’20%’7
穗长(1()
89024252)
<2=524/ 92= /902产量(% & ’())
>=.05 ?0243
千粒重(%)
+###@%=.05 A20%’7
容重(% & B)
C2/7 A20%’7
+D# EFG" . EGI . "+G# . I,"F 1 ,)G+, . F+,GH .
))D EHGE . EGI . "#G) . IDFF J ,)G+I . F+DGD .
"## EFGH . EGE . "#GI . II,E . ,)G", . F+EGD .
!8!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的处理(组合)对蛋白质含
量及其各组分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表 ,)。其中,
清蛋白含量以 K)-" 的处理最高,球蛋白含量以
K"-+的处理最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分别以 K"-"
和 K+-+最多。总蛋白含量则以 K+-"的处理最高,
显著高于除 K)-"的所有处理。可见不同蛋白组分
对各处理的反应有别,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关性分析表明,清蛋白与球蛋白和醇溶蛋白
含量,球蛋白与醇溶蛋白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谷
蛋白与其他 "种蛋白组分虽呈负相关,总蛋白含量
与各蛋白组分含量虽呈正相关,但均未达显著水平。
可溶性蛋白(清蛋白 L 球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
)HG,FM,与总蛋白含量相关不显著(= N #G),+);贮
藏蛋白(醇溶蛋白 L 谷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
E+G#)M,与总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N #GEHH!),
可见贮藏蛋白对总蛋白含量有重要影响(表 D)。
表 9 不同处理对子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 % &’( ) *+, 的
处理最高;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随基本苗增加呈
逐渐降低的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基本苗较少时谷
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较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施氮量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表 # 可见,
各种蛋白组分及总蛋白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逐渐提
高,除谷蛋白外,其余各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
表 ! 蛋白质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 @ ’?&A( &
总蛋白 >/0<8 5./0123 ’?&!" ’?,!! ’?(’( ’?(B, &
表 2 不同基本苗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3)
"##1+0 1&&6%+,. (, .)#+, /)(*&+, 0(-/(,&,*1
基本苗( % &’( ) *+,)
C<624 611=823D6
清蛋白
789:+23
球蛋白
;8/9:823
醇溶蛋白
;82<=23
谷蛋白
;8:01823
总蛋白
>/0<8 5./0123
,,,?(’ <7 &?"B <97 "?&# <7C?’! <7 &"?"! <7
"’’ ,?(! <7 &?"! 97 ,?BA 97C ?′ <7 &"?"" <7
"#,?’ <7 &?(B <7 "?,A <7 (?#" 9C &"?,’ <79
(′,?’ <7 &?(" <97 "?&A <7C (?#, 9C &,?BB 9C
表 7 不同施氮量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3)
"#’ ,?"B 9C &?"( 9C ,?A" 9C (?#B < &,?A# 9C
,,,?(! 97C &?(& <97C "?’A 9C (?A" < &"?& 9C
"’’ ,?$$ 7< &?(B < 7 "?"B <7 (?A! < &"?(" <7
89: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主要性状的交互作用分析
统计分析表明,本试验中穗长、球蛋白和谷蛋白
的基本苗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基本苗 ,,$
% &’( ) *+,条件下,施 F ,,$ ED ) *+, 时穗长最大;而
其他基本苗条件下,施氮量处理间的穗长差异不显
著。球蛋白除基本苗为 ($’ % &’( ) *+, 外,其他基本
苗条件下各施氮量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其中在基本
苗为 ,,$ % &’(和 "’’ % &’( ) *+, 条件下,球蛋白含量
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在基本苗 "#$ % &’( ) *+, 条
件下,以施 F&$’ ED ) *+, 的处理球蛋白含量最高。
谷蛋白在基本苗 "#$ % &’( ) *+, 条件下,施 F ,,$和
"’’ ED ) *+,处理均显著关于 F ,,$ ED ) E+, 的处理;
在基本苗 ($’ % &’( ) *+, 条件下,施 F "’’ ED ) *+, 处
理显著关于其他施氮量处理(表 B)。
89; 追氮时期和比例对产量粒重和容重的影响
从表 A可见,不同追施氮肥时期和比例对株高
有一些影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穗长以 G$ @
$’H(春 $叶施氮占总施氮量 $’H)的处理最长,与
其他各处理差异显著;穗粒数也以 G$@$’H的处理
最多。籽粒产量以 G$@$’H的处理产量最高,其次
为 G, @&’H I G$ @(’H(春 , 叶施氮 &’H,春 $ 叶
(’H)的处理,二者均极显著高于 G,@$’H(春 , 叶
施氮占总施氮量 $’H)、G,@,’H I 7@"’H(春 ,叶
施氮 ,’H,开花期 "’H)和 7@$’H(开花期追总施
氮量的 $’H)的处理。表 A 还看出,在施肥总量相
同的条件下,凡是有春 $叶追肥的处理或处理组合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表 ! 基本苗和施氮量交互作用下的各性状比较
"#$%& ! "’& ()*&+#,*(-) -. $#/(, /&&0%()1/ #)0 )(*+-1&) #22%(,#*(-) +#*&
施氮量
! "#$%
(&’ ( )*+)
穗长 ,-.&% /%0’$)(1*) 球蛋白 2/345/.0(6) 谷蛋白 2/5$%/.0(6)
基本苗 7#8.1 8%%9/.0’8( : ;<= ( )*+)
++> ?<< ?@> =>< ++> ?<< ?@> =>< ++> ?<< ?@> =><
;>< AB@< 4 ABA@ # AB@@ # AB>? # ;B;@ 4 ;B+A 4 ;B>C # ;B?= # >B+D # >B;@ # =B?> 4 =B?< 4
++> @B;< # ABD< # AB>@ # AB?@ # ;B== # ;B?= #4 ;B?A 4 ;B>; # >B<< # >B<> # >B<= # =BA= 4
?<< ABD@ #4 ABA@ # AB>< # ABA< # ;B>; # ;B=C # ;B=C #4 ;B== # =BC; # =BC+ # =BD; # >B++ #
表 3 追氮时期和比例对产量粒重和容重的影响
"#$%& 3 4..&,* -. )(*+-1&) *+&#*5&)* -) 2%#)* #)0 1+#() 6(&%0 ,’#+#,*&+(/*(,/
处理
E"%#$*%0$
株高(1*)
F/#0$ )%.’)$
穗长(1*)
,-.&% /%0’$)
穗粒数(!3G ( 8-.&%)
H%"0%/8 -%"
产量(&’ ( )*+)
2"#.0 I.%/9
千粒重(’)
;<<
E%8K
L>M><6 @;B@@ # @B=@ #N ?+B@< #N D<>< #N =+B>< #4 D;AB? 41
L+M;<6 O L>M=<6 @=B=< # ABD? 4N7 +CB=< 4N DL>M=<6 O NM;<6 @L+M?<6 O L>M+<6 @L+M><6 @;B?? # ABA@ 4N7 +DBD< 4N @@>< 417P =;BC; #41 D;@B< 41
L+M+<6 O NM?<6 ACBA@ # ABA@ 4N7 ?NM><6 @;B+? # ABA< 47 ?;B?? #4N @>>< 9P =+B>> #4 D+;B? #
的产量均较高,说明春 >叶重施氮肥的增产效果显
著。春 +叶追肥偏早,其增产效果远不及春 > 叶的
追肥的处理;开花期追肥偏晚,在本试验中以全部
追肥在开花期的处理(NM><6)产量最低。
可见,在施氮总量相同时,调整追施时间和比例
是重要的高产栽培措施之一。一般情况下,应以重
施拔节肥为主,在春季苗情较差时,可适当在春 +叶
露尖时追施少量氮肥。在开花期追肥时数量不宜过
多,以不超过总施氮量的 ;<6为宜。
789 追氮时期和比例对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追氮时期和比例对籽粒蛋白组分及总蛋白质含
量均有显著调节作用。表 ;< 表明,清蛋白含量以
L+M+<6 O NM?<6处理最高;球蛋白含量以 L+ M
;<6 O L>M=<6的处理最高;醇溶蛋白含量以 NM
><6的处理最高;谷蛋白含量以 L>M=<6 O NM;<6
的处理最高;总蛋白含量以 NM><6的处理最高。
表明不同蛋白组分对施氮时期和比例的反应有一定
差异,总蛋白含量以为开花期追氮优于春 +叶追施,
后期追氮更有利于籽粒总蛋白质含量的积累。
表 :; 追氮时期和比例对蛋白质不同组分含量的影响(<)
"#*%0清蛋白 N/45*.0 球蛋白 2/345/.0 醇溶蛋白 2/.#9.0 谷蛋白 2/5%/.0
总蛋白
E3#/ -"3%.0
L>M><6 +B=> 47 ;B=> 4N ?B=@ #4N =BD? #4N7 ;?B+A #4
L+M;<6 O L>M=<6 +BAD #N ;BAA #N ?B+D #4N =B>@ 41N7 ;?B+= #4
L>M=<6 O NM;<6 +BA= #N7 ;B>@ #4N ?B=; #4N >B;< #N ;?B>D #4
L+M?<6 O L>M+<6 +B>@ #4N7 ;B>; #4N ?B== #4N =B>< 41N7 ;?B;? #4
L+M><6 +B=A 47 ;B>< #4N ?B+? 4N >B<@ #N ;?B
NM><6 +B>A #4N7 ;BA+ #4N ?BA@ #N =B@? #4N7 ;?BAA #
= 讨论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品种春化类型、
分蘖特性、播期早晚和地力有关。刘德福等[;?]试验
表明,春小麦密度在 =>< : ;<= ( )*+!@>< : ;<= ( )*+
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李春燕等[;=]认
;+;期 赵广才,等: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为,半冬性小麦在 !"# !#% & ’()!)%# !#% & ’()的
密度范围内,增加密度使产量降低。本试验在 ))"
!#% & ’()!%"# !#% & ’()密度范围内,则以 *+" !#% & ’()的产量最高。可见有关密度的试验结果有 很大差异,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生态区、播种时 期以及具体品种来确定适宜的密度。密度对品质也 有一定的影响,均表现出随密度增加子粒蛋白质含 量下降[!*,!%],与本试验的结果相似。密度对子粒蛋 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比较一致,但对不同蛋白组分 含量的影响尚无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施氮量对产量和品质的研究很多,张定一等[!"] 研究结果看出,在施氮量 #!*## -. & ’() 范围内,两 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分别以施 / !"# 和 / ))" -. & ’()的处理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则均 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崔振岭等[!0]在两个试验点 进行追施氮肥试验表明,其中一个点施氮对产量没 有任何影响,另一个点小麦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 高;而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线性增加, 但当施氮量增加到一定量后,则籽粒蛋白质含量不 再提高。陆增根等[!+]利用两个弱筋小麦品种进行 试验,在施 / #! *## -. & ’() 范围内,均以 / )%# -. & ’()的处理产量最高,但与 / !1#和 *## -. & ’()的 处理差异不显著。本试验表明,在第一组试验中,基 本苗 *+" !#% & ’() 配施 / *## -. & ’() 的处理
(2*3*)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
而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可见施氮对产量的影响
与供试的土壤肥力、品种、施氮量范围、产量水平等
诸多因素有关;子粒蛋白质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会随
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并不
同步,对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施氮高限往往高于对增
加产量的施氮高限。
氮肥的施用时期和比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均有
重要影响。有报道认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氮
肥基追比例增加而提高,而各蛋白组分含量并的变
化不一致[!0]。本试验中,以 4","#5(春 "叶追氮占
总施氮量 "#5)的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 4),"#5
(春 )叶追氮占总施氮量 "#5)、4",)#5 6 2,*#5
(春 )叶追 )#5,开花期追 *#5)和 2,"#5(开花期
追 "#5)的处理。表明在总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
于春 "叶露尖期(拔节期)追肥增产效果最好;但开
花期追氮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效果最好。如何
调节施氮时期和比例,使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需进
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 7’89. : ;,4<= ; >? 4@8A BC8.@ <9D@E FGH(HC<9.IJH9CGHKK<9. (@C’HD AHG
L’@8C J=KC
J<8K
[*] ><9.’ 2 S,:8<9 U 4? YAA@JC HA BHL<9. C<(@,
[%] >89R@@M S,Z8R@9D@G S,P8G[
A@GC
质与产量协同提高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0O
7’8H U ^,P@ 7 P,4<= 4 P )$ (- ? >C=DV H9 C’@ JH , @9’89J<9. G@.=I
K8C<9. @AA@JC HA A@GC
(+):*"!,*"0O
[0] 张平平,苗果园 ? 生土条件下冬小麦对氮、磷、钾的原始响应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0,!)()):!"0,!0!O
7’89. X X,Q<8H U _? ‘G<..@G<9. G@BFH9B@ HA L<9C@G L’@8C CH 9
[+]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于松烈 ? 施氮量对小麦子粒蛋白质组
分含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N):
!#+!,!#+1O
b89. _ a,_= 7 b,4< > ;,_= > 4? YAA@JCB HA 9
[1] 王晨阳,朱云集,夏国军,等 ?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及生
理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NN1,)%(0):N+1,N1*O
b89. ^ _,7’= _ :,;<8 U : )$ (- ? YAA@JCB 8FFK
(0):N+1,N1*O
[N] 马兴华,于振文,梁晓芳,等 ?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氮素
吸收利用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0,!)()):!"#,!""O
Q8 ; P,_= 7 b,4<89. ; a )$ (- ? YAA@JCB HA 9
[!#] 王晓英,贺明荣,李飞,等 ? 水氮耦合对强筋冬小麦子粒蛋白
质和淀粉品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0!,*0+O
b89. ; _,P@ Q Z,4< a )$ (- ? ^H=FK<9. @AA@JCB HA
[!!] 吕强,熊瑛,陈明灿,等 ? 氮肥运筹对不同类型小麦子粒品质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苏佩,蒋纪云,王春虎 " 小麦蛋白质组分的连续提取分离法及 提取时间的选择[!]"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G,#’(#):’ (H) F+ I,!.=01 ! 2,J=01 3 C" K45 ;+995;;.L5 5M:<=9: N5:4/O 8/< ;5>=E <=:./0 /8 B45=: 1<=.0 >:5.0 9/N/050:; =0O :45 ;5?59:./0 /8 5M:<=9: :.N5[!]" ! " C50=0 P/9=:./0(K594" K5=94" 3/?? ",’&&G,#’(#):’ (H) [’G] 刘德福,于立河,郭伟,薛盈文 " 密度与叶面追氮对春小麦品 质和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Q,′R(′):GS(GQ,′R(′):GS(G " 78859:; /8 >?=0: O50;.:A =0O 0.:150 =>>?.9=:./0 N5:=\/?.;N /8 B45=: L=<.5:.5; ].01N=. &[ !]" ! "
2=01W4/+ Z0.L"(D1<.9" *.85 F9. " 7O"),#%,’G(H):SGS(SH#)
[4=01 T 2,T=01 ! 2,J=01 ! D" Y51+?=:.L5 58859: /8 0.::.?.W=:./0 /0 1<=.0 A.5?O,@+=?.:A =0O >4/:/;A0:45;.; /8 8?=1 ?5=L5; .0
O.885<50: B45=: L=<.5:.5;[!]" I?=0: ]+:< " U5<: " F9. ",#S,’Q(’’):
#%S)
3+. [ *,F4. * J,-+ ! U !" #" 78859:; /8 85<:.?.W=:./0 /0 B.0:5< B45=: 1<=.0 A.5?O =0O 9<+O5 >:5.0 9/0:50: =0O =>=<50: ] ?/;;5;[!]" 34.0" !" D>>? " 79/? ",#S,’Q(’’):#%’(#(S&%)
*+ [ V,T=. K ^,!.=01 T !" #" 78859:; /8 0.:150 ;:<=:51.5; /0<br>/>+?=:./0 @+=?.:A .0O5M =0O 1<=.0 A.5?O _ @+=?.:A .0 B5=‘ ( 1?+:50 B45=:[!]" D9:= D10" F.0",#$$%,GG(H):S&$(S&%)<br[’&] 吴翠平,贺明荣,张宾,等 " 氮肥基施比与灌浆中期高温胁迫 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78859:; /8 0.:=0O 45=: ;:<5;; O+<.01 :45 N.OO?5 >5<./O /8 1<=.0 8.??.01 /0 B45=: 1<=.0
A.5?O =0O @+=?.:A[!]" D9:= ^/: " ^/<5=?. (a99.O" F.0",#$$%,#%
(H):%GH(%G&)
G#’期 赵广才,等: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