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晏娟(%,’"—),女,安徽宁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012:!""(!"&"&%34506+ 786+ 94
! 通讯作者 :72:"!($’;&,<&,&,-./012:=>74?1@*4A34506+ 786+ 94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晏 娟%,!,尹 斌!,张绍林!,沈其荣%!,朱兆良!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室,江苏南京 !%"""’)
摘要:运用%()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和武运粳 %()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吸收及分配的
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 ) %(" BA C >/!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在 ;个施氮量下
() %"",%(",!""和 !(" BA C >/!)分别比无氮区增产 !!D&E,&
施氮量降低了%()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的分配比例。%()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
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 %(高 &!<个百分点。
关键词:水稻;%()示踪技术;施氮量;吸收分配
中图分类号:F(%%D"<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H(!""′)"("’&("( !""#% &" ’(%)&*#’ +,,-(+#
IG) J604%,!,IK) L14!,MNG)O F>0*.214!,FN-) P1.@*4A%!,MNQ M>0*.2104A!
(! "#$$%&% #’ (%)#*+,%) -./ 0.12+#.3%.4-$ 5,2%.,%),6-.72.& 8&+2,*$4*+-$ 9.21%+)24:,6-.72.& ;!<<=>,"?2.-;
; 54-4% @%: A-B#+-4#+: #’ 5#2$ -./ 5*)4-2.-B$% 8&+2,*$4*+%,C.)424*4% #’ 5#2$ 5,2%.,%),"85,6-.72.& ;!<<
0RR2190S1*4 @0S7= *4 8@Y /0SS7@ R@*869S1*4,%() 6RS0B7 048 81=S@1U6S1*4 14 SX* 81VV7@74S @197 962S1Z0@=,;""# 048 [6Y64.
514A%(([IJ%()+ :>7 @7=62S= *US01478 0@7 21=S78 0= V*22*X=+ :>7@7 X7@7 4* =1A41V1904S 149@7/74S= 14 Y1728 *V U*S> @197
962S1Z0@= 1V S>7 41S@*A74 0RR2190S1*4 @0S7= X7@7 *Z7@ ) %(" BA C >0,048 S>7 R7@974S0A7= *V @197 A@014 Y1728 149@70=7 *Z7@
9*4S@*2 X7@7 !!D&E,&
@7=R79S1Z72Y;X>127 S>7Y X7@7 *42Y %"D
A@014= *V ;""# X0= /69> >1A>7@ S>04 14 [6Y64514A%(,U6S S>7@7 X7@7 4* =1A41V1904S 81VV7@7497= 14 =S@0X= 048 @**S= U7SX774
S>7 SX* 962S1Z0@= 6487@ S>7 =0/7 41S@*A74 0RR2190S1*4 @0S7 + :>7 %() 81=S@1U6S1*4 14 A@014= 149@70=78 =1A41V1904S2Y X1S> 41S@*.
A74 0RR2190S1*4 @0S7=,U6S S>7@7 X0= 0 @7Z7@=7 S@748 14 =S@0X=,048 4* 81VV7@7497 14 @**S= *V S>7=7 SX* 962S1Z0@= 0/*4A )
0RR2190S1*4 @0S7= + :>7 =S68Y 02=* =>*X78 S>0S,0S S>7 =0/7 ) 0RR2190S1*4 27Z72,S>7 S*S02 41S@*A74 6S121W0S1*4 9*7VV19174S 14
;""# X0= &E $
4#5 6&)01:@197;%() 20U7278 S79>41?67;41S@*A74 0RR2190S1*4 @0S7;6RS0B7 048 81=S@1U6S1*4
氮素营养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合
理确定施氮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
且可以减少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氮肥利用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差减法和(]。[04A 等[<]指出,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204S )6S@1S1*4 048 ]7@S121W7@ F917497 高的子粒产量来自于较高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再分 配效率;另有研究认为,作物不同品种在吸氮能力 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对氮肥的反应特性也表现出明 显的不同[!]。随着水稻育种的深入开展,不断有新 的水稻品种出现,但对于近年来育成的新品种(如水 稻品种 "##!)的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等特性的研究 还较少。应用%&示踪法对各种施肥技术与措施中
氮肥利用率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丰富
的资料,但用于肥料氮在不同施氮水平,不同品种水
稻中的吸收与分配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为此,通过
% 对标记氮肥的吸收、分配
和利用状况,旨在提高水稻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在当前氮素化肥用量急剧增加的现状下[#)],探索 新的施肥制度,为氮素化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在常熟大义镇。土壤基本理化性 状:有机质 *+* , - .,,全氮 +),−.,,碱解氮"/
0, - .,,交换性钾 )#+! 0, - .,,有效磷 1+∗0,−.,,23值##、,&/,&*和 &"表示)。
按基肥、分蘖期追肥和孕穗肥比例为 " 5 * 5 * 施用。
磷、钾肥为过磷酸钙(6/7% 1# ., - 40/)和氯化钾
(8/7 /# ., - 40/),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试验在小区中另设高 1# 90,半径为 /# 90,两端开口
的 6:;筒打入土中约 "% 90,高出田面约 +% 0的微区,%(=>?/日移植,依据成熟时期分别在 # 月%日和 #月 //日收获。 !"# 测定项目与方法 水稻成熟后,微区水稻全部收获,分穗、茎叶和 根 *部分,!#@烘干,称重,粉碎,消煮测含氮量[],消煮后样品经浓缩后用同位素质谱仪ABC/测定
/]。微区土壤分 #—/#、/#—"#和 "#—1#
90称重取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土样风干后磨碎,过
#+%&测定方法。
%&G2H< -标记肥料##<;
氮肥利用率(<)F植株 &DEE < I植株吸氮量 -
施氮量 I ##<; 土壤残留率(<)F 土壤 &DEE < I 土壤全氮量 I土壤质量 -施氮量 I##<。
式中,&DEE <—植株(土壤)中来自肥料氮的百分含
量(<);%&丰度。
所有数据采用 J6JJ软件(*+#版本)进行统计 分析。 # 试验结果 #"! 水稻干物质分配 水稻品种间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表),除对
照外,在同一氮肥施用量下,"##! 的子粒产量均高
于武运粳 %# ., - 40/(&/),
两个品种水稻子粒干物质量在处理间(&/、&* 和
&")均没有显著差异。"##!在 "个施氮处理下分别
比无肥区增产 //+*<,*1+)<,"*+/<和 *’+<;武运粳%分别增产 #+1<,’+’<,/!+<和/+%<。
可见,"##!比武运粳 % &’())
*+,’- ! ./0 1+))-/ 23 4255-/-3) &’+3) &+/)6
734-/ 4255-/-3) 8 ’-9-’6
品种
;KLMNOGP
处理
CPHGM Q
子粒
RPGNS
茎叶
JMPGT
根
UVVM
总量
CVMGL
"##! &# !’+) 9 1!+# D 19 & )1+% W ’1+91+) W /## W
&/ #’ G )*+1 W’+# G //# G
&* * G )!+1 GW $’+* G //) G &" $#) G $#/ G $’+1 G /*# G XJY#+#% 1+"1 1+)% #+’) $/+* =>?$% &# ’$+’ D ’#+’ 9 $%+# D $!’ D &$ )#+% 9 )1+# W $1+" 9 /#* 9 &/ )!+/ W% G !+" W //) W &*#" G /∗G’+# GW /"% G
&" ))+" GW //G’+1 G /"# GW
XJY#+#% %+# )+! #+!)*+*
注(&VMH):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 %<显著水
平,下同 Q :GLKHZ EVLLVTHD W[ DNEEHPHSM LHMMHPZ NS ZG0H 9VLK0S 0HGS ZN,SNEN9GSML[ DNEEHPHSM G0VS, DNEEHPHSM MPHGM0HSMZ GM #+#% LHOHL Q C4H ZG0H WHLVTQ
1*’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一直呈增加的趋势,当施氮量超过 ! "# %& ’ ()*时,
茎叶干物质量增加不显著。水稻品种间茎叶干物质
量存在显著差异,+,的茎叶干物质量比武运粳 "# 低 "$-./到 *$-,/。两个品种中根的干物质量随 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品 种间没有差异。+, 的总体干物质量略小于武运
粳 "#,差异不显著。
表 "结果还表明,两个品种水稻间的地上部干
物质分配比例不同,即水稻的收获指数(01)存在显
著差异。#个施氮处理下,+, 的 01 分别是 $-#+、 $-#.、$-#+、$-#+和 $-#*;武运粳 "#则是 $-#$、$-+2、 $-+3、$-+3和 $-+#。 !"! 氮素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布 两个品种水稻的子粒、茎叶和根的氮素含量均 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表 *),但品种间没有显著 差异。当施氮量超过最大产量施氮量(!.)后,两个 品种水稻子粒的氮素累积量增加不显著,而茎叶的 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 增加了 ",-#/,武运粳
"#增加了 "4-#/(表 *)。除对照外,各施氮处理下,
+$$,子粒氮素累积量均大于武运粳 "#,茎叶的氮素
累积量略小于武运粳 "#,氮在根中的累积量在品种
间没有明显差异。
表 ! 不同施氮处理下水稻不同器官的含氮量与氮素累积量
#$%&’ ! ( )*+)’+,-$,.*+ $+/ $))010&$,.*+ .+ /.22’-’+, 3$-,4 *2 -.)’ 0+/’- /.22’-’+, ( &’5’&4
品种 处理 氮素含量 ! 5675879:;9<67(& ’ %&) 氮素累积量 ! ;55=)=>;9<67(& ’ ?>69)
@=>9+, !$ "$-2 G 3-2# G ,-#, 5 $-43 G $-+3 8 $-"* G !" ".-$ 5 4-3" 5 4-*# H5 "-*3 5 $-,+ G $-"+ 5 !* "+-* H 2-#" H5 4-43 H "-#+ H $-42 5 $-"3 H !. "#-" ;H "$-, H 2-3, ; "-,$ ; "-$+ H $-"2 ; !+ "#-2 ; "*-$ ; 2-,, ; "-,. ; "-** ; $-"4 ; IDJ$-$# $-2, "-*$ $-,# $-"# $-"" $-$" KLM"# !$ ""-$ 8 3-,4 5 3-,# 5 $-2$ G $-## 8 $-"$ G !" "*-# G ,-+4 5 ,-#3 5 "-". 5 $-,* G $-"* 5 !* ".-* 5 2-$3 H 2-"" H "-*2 H "-$+ 5 $-"3 H !. "+-, H 2-34 H "$-. ; "-#* ; "-"2 H $-"2 ; !+ "#-3 ; ""-# ; "$-4 ; "-## ; "-+" ; $-*$ ; IDJ$-$# $-,* "-$* $-42 $-"# $-"# $-$* !"6 水稻78(的吸收与分配 同一施氮量下,水稻不同器官间的"#!累积量差 异显著,表现为:子粒 N茎叶 N根(表 .);这种差异 主要来自于水稻植株干物质量的差异,尤其是根系 干重。如 +, 子粒干物质量是根的 #-"*! 3-",
倍,茎叶干物质量是根的 +-.#!#-+4倍。两个品种
相比,+,子粒中"#!累积量在 !"到 !+处理下分别 比武运粳 "#高 *4-$/、*,-./、*+-$/和 .*-2/,但 茎叶和根"#!累积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子粒中 的分配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茎叶中的分配 比例相应上升,根中没有显著差异。品种间"#!在子 粒和茎叶中的分配具有一定差异,+,的"#!子粒分
配比例比武运粳 "# 的高 .-4!,-#" 个百分点,相 应的"#!茎叶分配比例低 .-**!,-4. 个百分点。# 个施氮处理下,+,的氮收获指数(!01)为-3#、
−3.、-3.、−3∗和-#2,武运粳 "# 为 −3∗、-3"、
-##、-#3和 -#*。 !"9 土壤与植株间的氮素平衡 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不显 著,但水稻品种间的氮素利用率有显著差异,同一施 氮量下,+,氮素利用率比武运粳 "# 高出 .-"" 到 3-*.个百分点(表 +)。水稻品种间的土壤残留率没 有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当施氮量增加时,氮肥的回收率下降,氮肥总损失相 应上升。+,的氮肥损失率略低于武运粳 "#。 6 讨论 两个品种水稻的子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 著增加,+,增加幅度高于武运粳 "#,说明 +,对 氮的敏感性较强。当施氮量超过 "# %& ’ ()*(!*)
时,两个品种水稻的子粒产量增加不显著。+,最 大子粒干物质量为 "". & ’ ?>69(!.),折为公顷产量约 2吨。O:6?PP[".*]认为,水稻子粒产量达到 2 吨就是 高产,可见,+, 具有很大的氮素增产潜力。在本
,.4#期 晏娟,等: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研究中,根据肥料效应方程计算,当施氮量高于 !
"#*-.]。本试验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 两个品种的干物质总量没有显著差异,显然,*++, 的高产主要来自于它较高的收获指数。 表 ! 不同施氮量下水稻吸收的"#在植株体内的累积量与分配率
%&’() ! %*) "#&++,-,(&./01 &12 2/3.4/’,./01 /1 2/55)4)1. 6&4.3 05 4/+) ,12)4 2/55)4)1. ()7)(3
品种 处理 .!累积量.! /001)12/3456()& ’ 7253) .!在植株中的分配率.! 8493:4;13456 46 72/63(<)
=1234>/: ?:@/3)@63 子粒 A:/46 茎叶 B3:/C 根 D553 子粒 A:/46 茎叶 B3:/C 根 D553
*++, !#E, 8 ,E"F 8 E" ; FEG ##E+ .E+
!" GEF0+E, 0 E*# ; FEH ##EF *E."
!# ".EH ; *EF ; "E"# / F+E* #*E# .E", !* #+E# /GEG / "E*F / .,E, #,EF *EF,
IBJ+E+. "EF" "E+. +E#"
KLM.! +E, 8 FE.G 8 +EHG 8 .HEH #FE" *EGF !".E* 0 $$EG 0 $E** 0 .#E. *$E. .E+$
!# "+EH ; $.E, ; "E$" ; .#EH *+E, .E.+
!* ""EH / "+E" / "E*$ / .+E" **E. .E#*
IBJ+E+. $EF" "E+* +E"#
表 8 不同施氮量下土壤与植株的氮素平衡(9)
%&’() 8 $ ’&(&1+) /1 4/+) 6(&1.:30/( 3;3.)- &. 2/55)4)1. $ ()7)(3
品种
=1234>/:
处理
?:@/3)@63
植株氮素利用率
N3424O/3456 05@PP404@63 5P 72/63
土壤残留率
D@9481/2 :/3@ 46 9542
氮肥回收率
! :@05>@:Q :/3@
总氮损失率
?53/2 ! 2599 :/3@
*++, !$ #.E$ / "FE" / F$E# / #HE,
!" ##E, / "#E$ ; .FE, ; *#E#
!# ##EG / $GE. 0 .#E* ;0 *FEF
!* ##E. / $FE, 0 .+E" 0 *GEH
IBJ+E+. "E#+ #E+, #E.+
KLM$. !$ "HEG / ",E" / .FE$ / *#EG
!" #+E. / "#E# /; .#EG / *FE"
!# #+EH / $HEF ; *GEF ; .+E*
!* "HEG / $,EH ; *FEH ; .#E"
IBJ+E+. "EHF *E$, #E.#
注(!53@):氮肥回收率 R植株氮素利用率 S土壤残留率 $.! :@05>@:Q :/3@ R $.! 19@ @PP404@60Q(!NT);Q 72/63 S $.! :@9481/2 :/3@ 46 9542 U
试验结果看出,适当增加施氮量会提高水稻子
粒中氮素累积量,但当施氮量大于 ! "++ %& ’ ()"
(!#),氮素在子粒中的累积量并不增加,在茎叶中
的累积量却显著增加,即高氮使得水稻 !VW 降低。
而茎叶中的高氮残留会导致大量的氮素损失。因
此,高 !VW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减轻环境污染。
两个品种水稻均表现为$.!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随
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在茎叶的分配率相应上升,
根中$.!的分配率没有差异,说明氮肥增加有利于水
稻营养器官对肥料的吸收。试验还表明,$.!在水稻
各器官的分配为:子粒 X茎叶 X根,且根的分配率
远远小于前两者,说明水稻由于根部生物量有限,吸
收的氮素迅速转运到地上部进行同化。*++, 中$.!
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要高于武运粳 $.,在茎叶中低
于武运粳 $.。可见,氮素再分配效率是决定 *++,水
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肥料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武运粳 $.,但
施氮量对肥料氮的利用率影响不显著,说明作物不
同品种在吸氮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氮利用效率
可促进作物高产。两个品种的氮肥土壤残留率也没
有很大差异,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于 *++,
的高氮利用率导致其氮肥回收率略高,两种水稻的
H#H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氮肥损失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总之,水稻品种 !""# 在产量和肥料氮素的吸
收、分配及利用上均优于品种武运粳 $%。在本试验
条件下,两种水稻的合理施氮量均为 $%"! &""
’( ) *+&,此施氮量下,水稻可保持最佳产量、氮素分
配比例和氮肥利用率,也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
带来的大量氮素损失。
参 考 文 献:
[$] 傅文义 ,水稻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新疆农业科技,$..#,
(!):&/0
12 3 4, 1567898:56 65;2868<( 6295 =<> =??98@=78A< 75@*<8;25B AC 68@5
[-], D8
量形成特点与氮肥利用[-],杂交水稻,&""I,J():!!K!J0
H=<( L 4,MA2 4 N,O8 D P !" #$ % Q6=8< R859> @A
C567898:56 5CC8@85<@R AC B2?56 *RT68> 68@5 2<>56 >8CC565<7 S =??98@=78A[-], URT68> V8@5,,&""I,J():!!K!J0
[I] 巨晓棠,张福锁 ,氮肥利用率的要义及其提高的技术措施[-],
科技导报,&""I,(!):%KK%!0
[!] 张耀鸿,吴洁,张亚丽,等 ,不同株高粳稻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基
因型差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K#!0 M*=<( 4 U,32 -,M*=<( 4 X !" # % Q5
M*=<( 4 U,M*=<( 4 X,U2=<( L 3 !" #&(%):
//K/&0
[/] 3=<( U,O@P=8( H S,^5?=2Z V O !" #$ % ]*RB8A9A(8@=9 @*=6=@7568BY
78@B AC 65@5<7 P=<=>= 35B756< V5> G?68<( Z*5=7 @2978W=6B:@A+?A<5<7B
AC (6=8< <876A(5< R859>[-], P=<, -, ]9=<7 G@8 ,,&""I,JI(!):/..K
#"#0
[#] O@O=99=< ] O,]5756 N \,[6;2*=6R F, ^6R +=7756 =<> <876A(5< =@Y
@2+29=78A< =<> 65>8B768T278A< =<> 7*586 659=78A =<>
(6=8< ?6A758< 8< Z*5=7[-], P=<, -, ]9=<7 G@8 ,,.JJ,/J:IKI&&0 [J] 石英,沈其荣,冉伟 ,半腐解秸杆覆盖下旱作水稻对%S的吸收
和分配[-],中国水稻科学,&""&,/(I):&I/K&!&0 G*8 4,G*5< L V,V=< 3, 8^B768T278A< AC% S =??985> =7 >8CC565<7
B7=(5 8< >8CC565<7 ?=67B AC 68@5 @2978W=75> A< 2?9=<> BA89 +29@*5> Z87*
*=9CY>5@A+?AB5> 68@5 B76=Z[-], P*8<, -, V8@5 G@8 ,,&""&,/(I): &I/K&!&0 [.] 郑圣先,刘德林,聂军,等 ,控释氮肥在淹水稻田土壤上的去向 及利用率[-],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I#K!&0
M*5<( G D,X82 ^ X,S85 - !" #$ % 1=75 =<> 65@AW56R 5CC8@85<@R AC @A
1567 , G@8 ,,&""!,"(&):9I#K!&0
["]李伟波,吴留松,廖海秋,太湖地区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吸收利用的研究[−],土壤学报,..#,I!():/#K#I0 X8 3 N,32 X G,X8=A U L, F??98@=78A< =<> @6A? 65@AW56R AC S K C567898:56 8< *8(*YR859>8<( ?=>>R C859>B AC H=8*2 V5(8A<[ -], F@7= ]5>A9 , G8<,,..#,I!():/#K#I0 [] 蒋式洪 , 植物全氮的测定[F],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 法[O],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0 I".KI0 -8=<( G U, O5=B265+5<7 AC 7A7=9 <876A(5< AC 7*5 ?9=<7[F], X2 V _ (5>,), F<=9RB8B +57*A>B AC 7*5 BA89 =<> =(68@29726=9 @*5+8B76R[O], N58E8<(:P*8<5B5 F(68@29726=9 =<> G@85<75@* ]65BB,&"""0 I".KI0[&] 曹亚澄 ,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法[F],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
析方法[O],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0 %%JK%/!0
P=A 4 P, O=BB B?5@762+ =<=9RB8B +57*A>B AC 7*5 <876A(5< 8BA7A?5
[F], X2 V _(5>,), F<=9RB8B +57*A>B AC 7*5 BA89 =<> =(68@29726=9
@*5+8B76R[O], N58E8<(:P*8<5B5 F(68@29726=9 =<> G@85<75@* ]65BB,
&"""0 %%JK%/!0
[I]6A?CCO−,P=BB+=<Q,‘=<X==6UU,]5<(G,S876A(5<=<>R859>?A75<78=9AC8668(=75>68@5[−],]9=<7GA89,..I,%/:I.KI.!0[!] -8<( L,NA2+=< N F O,U5<(B>8E’ U !" #$ % \a?9A68<( A?78A@A+T8<5 *8(* R859>B Z87* *8(* <876A(5< 2B5 5CC8@85<@85B 8< 8668(=75> 68@5
8< P*8<=[-], \26 , -, F(6A<,,&""#,&/://K##0
[%SK9=T595> 265= 2
.IJ%期 晏娟,等: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