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different potassium fertilizers on phytoavailability of Pb
in red latersol and paddy soil

不同钾肥对赤红壤和水稻土中铅有效性的影响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刘平(%(#)—),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研究。
-./:")0%$#%!)"!#,12345/:67#"(8%,)9 :;3。! 通讯作者 -./:"%"$&!%"&,,%,12345/:3<=>8:44?@ 4:@ :A
不同钾肥对赤红壤和水稻土中铅有效性的影响
刘 平%,!,徐明岗%!,申华平%,宋正国%,杜文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山西太原 ")"")%;) 山西省农业厅土肥站,山西太原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赤红壤和水稻土上,施用 ’种钾肥(BC!7D’、B!ED’、BFD)、B*/),在各为 0种用量(B "、
,"、%’"、!’"、)," 3< G H<)条件下,小油菜对铅的吸收量及土壤溶液铅和植株吸收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红壤上
B*/、BFD)、B!ED’各处理土壤溶液铅的浓度均随钾肥施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 B*/最高用量()," 3< G H<)下
土壤溶液铅增加最高,达 %",9(I,B!ED’(B)!’" 3< G H<水平下增加 (#9&I;水稻土上 )种钾肥的情况与之类似,只
是增加幅度略低,这可能与赤红壤具有较多的可变电荷和因其 *1* 较小而缓冲性也小有关。两种土壤施用
BC!7D’下,随施入量的增加,土壤溶液的铅均显著减少;BC!7D’ 最高用量下,赤红壤和水稻土水溶性铅分别比对
照减少 ’09"I和 ,)9&I。另外,种植第 !季作物后,施用 BC!7D’,两种土壤溶液铅含量与植株茎叶和根系吸收铅浓
度之间均表现为良好的正相关。
关键词:钾肥;铅;植物有效性;赤红壤;水稻土
中图分类号:E%’)9);E%0,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0"0 K(!""()"%$"%)($",
!""#$%& ’" ()""#*#+% ,’%-&&)./ "#*%)0)1#*& ’+ ,23%’-4-)0-5)0)%3 ’" 65
)+ *#( 0-%#*&’0 -+( ,-((3 &’)0
6LM 75A<%,!,KM N5A<2<4A<%!,EC1F C>42O5A<%,EDFP QR.A<2<>;%,SM T.A2U;)
(! "#$ %&’()&*()$ (+ ,)(- ./*)0*0(1 &12 3#)*0405&*0(1,60107*)$ (+ 89)0:/4*/)#;;17*0*/*# (+ 89)0:/4*/)&4 <#7(/):#7 &12 <#90(1&4
=4&11019,,>01#7# 8:&2#?$ (+ 89)0:/4*/)&4 @:0#1:#7,A#0B019 !CCCD!,,>01&;E ;17*0*/*# (+ @(04 &12 3#)*0405#),
@>&1F0 8:&2#?$ (+ 89)0:/4*/)&4 @:0#1:#7,G&0$/&1 CHCCH!,,>01&;H I()J019 @*&*0(1 (+ @(04 &12 3#)*0405#),
@>&1F0 60107*)$ (+ 89)0:/4*/)&4 @:0#1:#7,G&0$/&1 CHCCCE,,>01&)
75&%*-$%:1VV.:W? ;V V;>X H5AY? ;V O;W4??5>3 V.XW5/5Z.X(BC!7D’,B!ED’,BFD),4AY B*/)4W V5[. /.[./?(B ",,",%’",
!’",)," 3< G H<);A WR. 7U :;A:.AWX4W5;A ;V X4O. 4AY X./4W5;A?R5O U.W\..A 7U :;AW.AW ;V O4YY] ?;5/ 4AY X.Y /4W.X?;/ ?;/>2
W5;A \5WR WR. :;AW.AW ;V 7U 4U?;XOW.Y U] X4O. \.X. .=435A.Y 5A O;W WX54/ @ ^.?>/W? ?R;\.Y WR4W WR. 7U :;A:.AWX4W5;A ;V ?;5/
?;/>W5;A ?5B!ED’(!’" 3< G H<):4A 5A:X.4?. 7U :;AW.AW ;V ?;5/ ?;/>W5;A >O W; %",9(I 4AY (#9&I,X.?O.:W5[./] @ -R.X. \.X. ?535/4X
.VV.:W? ;V WRX.. H5AY? ;V O;W4??5>3 ;A O4YY] ?;5/ 4AY 5A:X.4?.Y X4W. \4? /;\.X WR4A WR4W ;V /4W.X?;/ ?;5/ @ -R. 345A X.4?;A
\4? WR4W /4W.X?;/ ?;5/ R4Y 3;X. 5A:;A?W4AW :R4X<.? 4AY ?34//.X *1* WR4A O4YY] ?;5/ @ C;\.[.X,7U :;AW.AW ;V ?;5/ ?;/>W5;A
\4? ?5O4YY] ?;5/ 4AY /4W.X?;/,4AY >AY.X 5W? R5Y] ?;5/ \.X. ’09"I 4AY ,)9&I,X.?O.:W5[./],:;3O4X.Y \5WR WR. :;AWX;/ WX.4W3.AW @ LA WR. ?.:;AY ?.4?;A 5A BC!7D’
WX.4W3.AW,WR.X. \.X. O;?5W5[. :;XX./4W5;A? U.W\..A 7U 4U?;XU.Y U] ?R;;W? 4AY X;;W? ;V X4O. 4AY 7U :;AW.AW ;V ?;5/ ?;/>2
W5;A @
8#3 9’*(&:O;W4??5>3 V.XW5/5Z.X;7U;OR]W;4[45/4U5/5W];X.Y /4W.X?;/;O4YY]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0(%):%)($%’’
""""""""""""""""""""""""""""""""""""""""""""""""""""""""""""""
7/4AW F>WX5W5;A 4AY _.XW5/5Z.X E:5.A:.
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是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一直
关注的热点[!"#]。重金属形态在土壤中的变化是影
响其植物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铅($%)进入土壤
后,可与土壤各组分发生专性吸附、形成沉淀和形成
相对稳定的配合或鳌合离子等反应[&]。经过这些化
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绝大多数铅离子被土壤固相所
吸持,只有少量进入土壤溶液中,这些少量的重金属
可直接被植物摄取或进入地下水。在探讨土壤中重
金属的植物有效性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者认为,土壤
平衡溶液的铅浓度可为植物对铅的吸收提供更为直
接的线索[’"(]。有关钾肥伴随阴离子在土壤 "植物
系统中影响铅有效性化学方面的机理的报道不多,
而且阴离子不可能同重金属离子发生竞争吸收,主
要是通过影响其吸附—解吸过程来控制它们的有效
性。以前的吸附研究表明,土壤中氯离子的存在可
增加铅、镉的有效性,而磷酸根是铅、镉最好的稳定
剂[)]。本试验以铅为对象,着重探讨植物吸收铅与
土壤溶液中铅的关系,以进一步探明阴离子影响其
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铅轻度污染土壤合理
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供试土壤
试验采取我国南方的两种典型土壤,即分别采
自浙江嘉兴双桥的水稻土(* #+,’!-#’.,/ !0+,&0-
#(.),由黄土状的湖积母质发育而来;广州市郊的
赤红壤(*0#,0#-0).,/ !!#,0’-#’.),其成土母质为砂
页岩风化的残积物。样品均采集 +—0+ 12 耕层。
样品经风干、过 0 22筛备后用。嘉兴水稻土近 !+
年改种蔬菜,除速效钾含量较低外,其余养分都较
高;赤红壤曾种植过水稻多年,有机质含量较高,其
他养分均在临界值附近。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参照文
献[3]测定。土壤有效铅用 ! 245 6 7的 89:50浸提后
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见表 !。
表 !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 ($)*+ +,’-*+$& ./0.’/1*’) 02 1,’ )0*&) 3)’4
土壤类型
;4<5 =>?@
?A
(A0B)
有机质
B8
(9 6 C9)
:/:
(1245 6 C9)
0!0+!2
粉粒 ;<5=
(D)
E 0!2粘粒
:5F>
(D)
速效钾
GHF<5 I J
( 29 6 C9 )
有效铅
GHF<5 I $%
( 29 6 C9 )
赤红壤 K@L 5F=@MN45 (O(! !PO# !+O! #0O+ &!O) P0O’ &O)!
水稻土 $FLL> N4<5 ’O+) &’O( !(O! #&O) #(O( #!O0 &O’&
!"5 试验处理
在 0种无污染土壤中加入 $%(*B#)0,制备成含
$% #++ 29 6 C9的污染土壤,并在室温下培养 !个月以
备盆栽试验用。盆栽试验每种土壤设 0+个处理,分
别为:!):J(不施钾肥),0)J:5 肥,浓度为 J (+、
!&+、0&+、#(+ 29 6 C9(用 :"!至 :"&表示);#)J*B#
肥(浓度同 J:5肥,氮的量以尿素补齐。用 *"!至 *
"&表示);&)J0;B&肥(浓度同 J:5肥,用 ;"!至 ;"
&表示);’)JA0$B&肥(浓度同 J:5肥,用 $"!至 $"
&表示)。每个处理重复 &次,随机排列。
供试 作 物 为 京 油 0 号 小 油 菜( !"#$$%&#
’#()*+"%$,7I HFM :4Q2RQ!! 12),每桶装制备好的污染土 ! C9,底肥施 * +O0
9 6 C9(尿素),& 种钾肥以预设的浓度分别加入。施
入底肥在 )+D的田间持水量下平衡 ) L后播种,三
叶期每盆定苗 #株。共种植 0季(第一季收获后,以
相同方式施肥,接着种第二季),均在温室生长(昼夜
为 !&T 6 !+T,0++’年 !+月至 0++(年 !月),根据水分
散失情况每 !!0 L以去离子水进行浇水,植物生长
&’ L后收获,以去离子水洗净,并将植株茎叶和根分
开,在 )’U烘干 #( T,然后粉碎过 +O0’ 22尼龙筛备
用。
!"6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土壤溶液铅的提取:待每 ! 季植株收获后,先
使盆栽土完全干透,用称重法加入去离子水,使之含
水量为 &+D(略大于最大田间持水量)。平衡 0 L
后,用不锈钢勺混匀。取 3+ 9土放入 0+ 27的一次
性注射器内(底部垫有 +O+’ 22尼龙网及 0 22厚的
玻璃纤维,以防土漏出),在 &+++ M 6 2的溶液全部过 +O&’!2的微孔滤膜后,于冰箱 &U下
冷藏,用于测定铅(此法为改进的双室法)。
土壤和植株中铅总量的测定:土壤采用 VA:5 W
VA*B# W VA:5B& X # W ! W 0消解、植株采用 VA*B# W VA:5B& X
& W!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用国家地矿
局的标准样品进行结果校正。
土壤、植株体内重金属含量测定参见文献[3]。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结果与讨论
!"# 对植株吸收 $%的影响
图 !可知,赤红壤上施用不同量的 "#$均对 %&
的吸收有一定促进作用,第 ! 季 "#$ 的第 ’ 水平
(!() *+ , -+)%&吸收的最多;第 ’季含 %&量低于第
一季,"#$第 .水平(’() *+ , -+)植株的吸收 %&量最
多。第 !、’季中 "/0.和 "’10(处理对植株吸收 %&
也有促进的趋势。而 "2’%0( 处理显著降低植株含
%&量,尤其是第 !季,(个用量水平分别降低 %&浓
度为 (3456、7!436、8!4!6、8(476;第 ’季效果小
于第 !季。
图 ’看出,与赤红壤相似,"#$在水稻土仍促进
%&的吸收,同样,第 !季 "#$的第 ’水平处理 %&含
量最高;"/0.处理第 !季无明显效果,第 ’季水平
.对铅吸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与赤红壤上不同的
是 "’10( 处理虽然第 !季中没有明显作用,第 ’季
对 %&有降低趋势。"2’%0(处理依然表现了降低 %&
吸收的效应,但第 !季效果不明显。与对照相比第
’季 ( 个水平分别降低 %& 含量 ’7486、.34.6、
.54(6、7’4’6,效果不如在赤红壤上明显。可能是
水稻土含速效磷较高的缘故。
!"! 不同钾肥对土壤溶液铅的影响(第 !季盆栽)
赤红壤上随 "#$施入量增加,均显著增加了土
壤溶液 %& 浓度,最高用量使 %& 增加 !)8436(表
’)。水稻土上土壤溶液 %&同样随 "#$施入量增加
而增加,虽然施 "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但以 #9( 处
理的土壤溶液 %&浓度最高。
赤红壤和水稻土上随 "/0. 施入量增加,土壤
溶液中 %&也显著增多,而且植株体内 %&含量也有
一定增加。说明单纯的 "离子有促使 %&有效性增
强的趋势。赤红壤上随 "’10( 施入量增加,土壤溶
液的铅显著增多,其中 19( 水平比对照 %&增加了
3:456;水稻土上情况与之类似,只是增加幅度较
小。
"2’%0(的效果与上述 .种钾肥正好相反,’种
土壤中均是随施入量增加,土壤溶液铅显著减少。
其中 %9(水平赤红壤和水稻土分别比对照 %&减少
(74)6、8.456;而且 ’种土壤上植株体内的 %&含
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 2’%09( 通过增加土
壤对 %&的吸附或者与 %&形成沉淀等作用,降低了
土壤溶液中 %&离子的浓度,最终表现为植物对 %&
的吸收降低。
图 # 赤红壤不同钾肥用量下的植株铅含量
&’()# *+,-.,- +/ $% ’, -0. 10++- +/ 234. (2+5’,( ’, -0. 2.6 73-.21+7 3447’.6 5’-0 6’//.2.,- 23-.1 +/ 4+-311’89 /.2-’7’:.2
[注(/;<=):图中横轴 #、"、1、%分别代表 "#$、"/0.、"’10(、"2’%0(,!、’、.、(分别是每种肥料的 (个水平,下同。
>?= @&ABCAA@ #,/,1,% ;D D;EF DC+EF=A F=GF=A=H< "#$,"/0.,"’10(,"2’%0( @HI !、’、.、( @F= D;EF $=J=$A ;D =@B? D=F?= A@*= &=$;NM]
!(!!期 刘平,等:不同钾肥对赤红壤和水稻土中铅有效性的影响
图 ! 水稻土不同钾肥用量下的植株铅含量
"#$%! &’()*() ’+ ,- #( ).* /.’’) ’+ 012* $0’3#($ #( ).* 21445 /’#6 1226#*4 3#). 4#++*0*() 01)* ’+ 2’)1//#78 +*0)#6#9*0
表 ! 不同钾肥水平两种土壤溶液铅的含量(8$ : ;$)
<1-6* ! ,- =’()*() #( )3’ ;#(4/ ’+ /’#6 /’67)#’( 1226#*4 3#). +’70 ;#(4/ ’+ 2’)1//#78 +*0)#6#9
!!
*0/
钾肥种类
! "#$%
钾肥水平
! &%’%&
铅含量 () *+,"%,"
钾肥种类
! "#$%
钾肥水平
! &%’%&
铅含量
!
!!!
() *+,"%,"
赤红壤
-%. &/"%01+&
水稻土
(/..# 1+2&
赤红壤
-%. &/"%01+&
水稻土
!!
(/..# 1+2&
!3& 3! 45647 8 5697 / 9 :6:9 8 9654 / !;<=4!! 3! 45647 8 5697 / 9:6:9 8 9654 /)
!3&>?5 476?5 8 @6A5 ) 496A: 8 @65A /) !;<=4>?5!! 75677 8 564B ) 996B: 8 ;6@? /
!3&>@45 776B5 8 @6@9 * 7?655 8 76AA )* !;<=4>@45!! 7?6:7 8 46?5 ) 976?? 8 ;65A /)
!3&>;45 A46B5 8 96@@ . ?96;7 8 A69? * !;<=4>;45!! ?A6;5 8 @67? * 4@659 8 ;6B@ )*
!3&>9?5 :96A5 8 56:7 % ?56?@ 8 46;? * !;<=4>9?5!! :;697 8 96@: . 4A65B 8 @64: *
!C=9 3! 45647 8 5697 / 9:6:9 8 9654 /) !D;(=4!! 3! 45647 8 ;655 . 9:6:9 8 9654 *
!C=9>?5 446;7 8 46?5 /) 9A65: 8 @69@ / !D;(=4>?5!! 9464; 8 @659 * 9A647 8 9694 *
!C=9>@45 796@7 8 ;6B5 )* 45675 8 @6@A /) !D;(=4>@45!! 996?A 8 @65A@ )* 946;; 8 5645@ )*
!C=9>;45 7?6:5 8 ;6:9 * 4@6?? 8 @6?: /) !D;(=4>;45!! 956:; 8 @64B /) ;B6A4 8 @6?: /)
!C=9>9?5 ?@6;7 8 767B * 49655 8 ;6@? ) !D;(=4>9?5 ;A6B@ 8 5697 / ;9647 8 ;6B4 /
注:相同钾肥种类下同列中的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 7E显著水平。
C+"%:F2GG%0%," &%""%01 2, 1/H% *+&IH, I,.%0 "J% 1/H% $+"/112IH "#$% H%/, 12K,2G2*/,"&# /" 7E &%’%& L
总体来看,钾肥对赤红壤上的 ()比对水稻土的
影响大,可能与赤红壤具有较多的可变电荷,且 3M3
较小因而缓冲性也小有关。
!>? 植株体内铅含量与土壤溶液铅浓度的分析
N0+O,等[B]研究表明,3.、()、P, 复合污染土壤
上施加磷酸盐后,植株吸收这 9种重金属的含量均
极显著下降。土壤溶液的 3.、P,与植株体内的 3.、
P,分别呈显著的正相关;而 ()却未表现有这样的
关系。本研究中,!D;(=4处理第 @季的土壤溶液 ()
与植株茎叶和根系吸收 ()浓度之间呈一定的相关
性;而第 ;季两种土壤均表现了二者之间较好的正
相关(图 9、图 4),而且根系中 ()与土壤溶液 ()相
关性达 @E显著水平。
;4@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7卷
图 ! 赤红壤第 "季施用 #$"%&’的土壤溶液铅与植株中铅含量的相关关系
()*+! ,-./0)1234)5 6-07--2 %6 8128-209/0)12 1: 9/5- /2; 31). 31.<0)12 %6 )2 04- 9-;
./0-931. <2;-9 #$"%&’ 09-/0=-20 /0 04- 3-812; 3-/312
图 ’ 水稻土第 "季施用 #$"%&’的土壤溶液铅与植株中铅含量的相关关系
()*+’ ,-./0)1234)5 6-07--2 %6 8128-209/0)12 1: 9/5- /2; 31). 31.<0)12 %6 )2 04- 5/;;>
31). <2;-9 #$"%&’ 09-/0=-20 /0 04- 3-812; 3-/312
! 讨论
对于伴随阴离子目前研究最多的是 !" #,因为
!" #在溶液中很容易与 !$ 络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复
合物 !$!" %和 !$!"&’,而且复合物 !$!"(&#(和 !$)*+’
同 !$& %一样可被植物直接吸收[,’#,,]。也有资料从
土壤形态转化的角度分析表明,使用 -!" 增加 ./,
!$水溶性和可交换态含量却降低碳酸盐结合态
的[,&]。本研究结果,-!" 有促进植物吸收 ./ 的趋
势,是否 !" #也能与 ./离子形成配对离子而且可以
被植物直接吸收还未见过相关报道。本研究中
!" #、-%、)*+& #均增加了土壤溶液 ./,有趣的是除
了水稻土的 -&)*+ 处理外,其余几个处理植株吸收
./都有增加趋势,但两者之间并未表现明显的相关
性,其原因还值得下一步探讨。聂俊华等[,0]研究认
为,少量的 -会促进植物对 ./的吸收,随着 -浓度
增加植物含 ./ 量下降,表明高浓度的 -抑制植物
对 ./ 的吸收。只是本研究的 - 未表现出抑制作
用。以往研究 -对重金属的影响时,经常是以 -!"
的形式来添加,研究者经常忽略了 !" #的作用,而只
强调 -的作用,因此得到的结论有失偏颇。
陪伴阴离子 1&.*#+ 的存在不仅极大地增加了
土壤对 ./ 的吸附,而且吸附 ./ 也不易被解吸下
来[,,]。重金属离子除了通过离子交换被直接吸附
外,由于磷酸根阴离子(1&.*+#)的增加而导致的阳
离子吸附也是降低重金属移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土壤中磷酸根离子可以和 0’多种金属离
子形成金属磷酸盐沉淀[,+#,2],因此导致土壤溶液中
的 ./减少,也即降低了 ./的植物有效性。可溶性
磷对 ./的固定机制是土壤中磷与 ./形成类似磷氯
铅矿[./2(.*+)0!"]的沉淀[,3]。以往的研究表明,污
染土壤施入磷肥能有效降低 ./ 的生物有效
性[,4#,5];更有资料表明,在污染土壤上施入 . &0’’
67 8 97的磷酸氢二铵(:;.)对降低 !$、./、<(的植物
0+,,期 刘平,等:不同钾肥对赤红壤和水稻土中铅有效性的影响
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研究中钾肥的 #
种常规用量下(含 $为 #"%&"’ () * +))亦能很好地降
低 $,的有效性。
-.&$/#处理第 &季两种土壤溶液 $,含量与植
株茎叶和根系吸收 $,之间均表现了较好的正相关;
并且植株体内 $和 $,的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再次
证明 -.&$/#对 $,有较强的钝化作用。而其他处理
未有明显的这种关系,其原因有待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随 -01、-&2/#施入量的增加,土壤溶
液的 $,也在显著增多;施 -3/4 也有促使 $,有效
性增强的趋势。虽然植株体内的含 $,量也有相应
的变化,但土壤溶液和植株之间的 $,含量相关性未
达显著水平。相反,随 -.&$/# 施入量的增加,土壤
溶液的 $,显著减少,而且不论赤红壤还是水稻土上
植株体内的 $,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溶
液 $,含量与植株茎叶和根系吸收 $,铅浓度之间均
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
参 考 文 献:
[!] 256) 7,89:5 ; 7,<=5 > ? !" #$ % 05@@AB =@C:+A ,D E1F951CGH: F@1A6I
JA6F :6J 2H1A6A K=1):BHF :6J :FFAFF(A6C 5L M5@@AB @9DC5:K:H1:,H1HCD H6
M56C:(H6:CAJ F5H1F[7]N E6KHB56N $511 N,&OO#,!&P:4OQ%4!’R
[&] .=6JISH6+A -,-T5BJA1 UN V6JAB1DH6) HFF=AF H6 ,H5:MMAFFH,H1HCD :6J
,H5:K:H1:,H1HCD:AW@ABH(A6C:1 (AC95JF[7]N EM5C5WHM51 N E6KHB56N 2:L N,
&OO4,’X:’&%X&R
[4] 0:=FFD Y,Z5M9LA1J ?,Z=BG:= E,3A:)= 0N HAF 5L (AC:1F:H6KAFCH):CH6) AW@5F=BA,,H5:K:H1:,H1HCD,:6J BHF+[7]N EI
M5C5WHM51 N E6KHB56N 2:L N,&OO4,’X:#’%’!R
[#] Y:KHF [ EN .A:KD (AC:1F H6 F5H1[?]N <56J56,V-:[1:M+HA \M:JA(HM
] $B5LAFFH56:1,!""’R &OP%&&4R
[’] ?5BA65 \ ?,^=H6C:6: 7 S,$ABAG ^N ;:MC5BF H6L1=A6MH6) 1A:J F5B@I
CH56IJAF5B@CH56 :C K:BH:,1A :JJAJ (AC:1 M56MA6CB:CH56F H6 S95J5WAB:1LF
[7]N 09A(5F@9ABA,&OOX,X#:Q’P%QX4N
[X] 2A)=H6 _,Z:)656 0,05=BM9AF6A ;N 09:6)AF H6 ‘:CAB AWCB:MC:,1A (ACI
:1F,@. :6J 5B):6HM M:B,56 M56MA6CB:CH56F :C C9A F5H1IB55C H6CABL:MA 5L
L5BAFCAJ F5H1F[7]N $1:6C 25H1,&OO#,&XO:!%!QR
[Q] 刘平,徐明岗,宋正国 N伴随阴离子对土壤中铅和镉吸附 %解吸
特性的影响[7]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OOQ,&X(!):&’&%&’XN
CH56IJAF5B@CH56 5L $, :6J 0J ,D C‘5 CD@HM:1 F5H1F 5L 09H6:[7]N 7 N \)B5I
E6KHB56N 2MH N,&OOQ,&X(!):&’&%&’XR
[P] 鲁如坤 N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N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
版社,&OOOR
<= S -N \6:1DCHM:1 (AC95JF 5L F5H1 :6J :)BHM=1C=B:1 M9A(HFCBD[?]N
[AHbH6):09H6: \)BHM=1C=B:1 2MHA6CAM9 $BAFF,&OOOR
["] [B5‘6 2,09:6MD S,.:11LBHFM9 7 !" #$ % c6 FHC= F5H1 CBA:C(A6CF C5 BAI
J=MA C9A @9DC5I :6J ,H5:KH1:,H1HCD 5L 1A:J,GH6M,:6J M:J(H=([7]N 7 N
E6KHB56N ^=:1 N,&OO#,44:’&&%’4!R
[!O] 2(51JAB E,:6J ?M<:=)91H6 ? 7N ELLAMC 5L 01 56 0J =@C:+A ,D 2‘HFF
M9:BJ H6 6=CBHA6C F51=CH56F[7]N $1:6C 25H1 N,!""X,!Q":’Q%X#N
[!!] ?M1:=)91H6 ? Z,<:(,BAM9CF S ?,2(51JABF E !" #$ % ELLAMCF 5L F=1I
L:CA 56 M:J(H=( =@C:+A ,D 2‘HFF M9:BJ:! N ELLAMCF J=A C5 F=1L:CA
:JJHCH56 C5 F5H1[7]N $1:6C 25H1,!""P,&O&:&!Q%&&& N
[!&] d= 0,89A6) 0 S,09A6 . ?N ELLAMC 5L :@@1DH6) M9A(HM:1 LABCH1HGABF
56 L5B(F 5L 1A:J :6J M:J(H=( H6 BAJ F5H1[7]N 09A(5F@9ABA,&OOO,
#!:!44%!4PR
[!4] 聂俊华,刘秀梅,王庆仁 N $,超富集植物对营养元素 3、$、-的
响应[7]N 生态环境,&OO#,!4(4):4OX%4O"N
3HA 7 .,1A:J =@C:+A ,D 9D@AB:MM=(=1:C5BF[7]N EM51 N E6KHB56N,&OO#,!4
(4):4OX%4O"R
[!#] ;5BJ S Z,2@:B+F Y @BAFA6MA 5L @DB5@9D11HCA[7]N E6KHB56N 2MH N dAM9651 N,&OOO,4#:
&#Q"%&#P4R
[!’] ?:BM96AB .N ?H6AB6:1 6=CBHCH56 5L 9H)9AB @1:6CF( &6J EJN)[?]N
<56J56:\M:JA(HM @BAFF,!""’R
[!X] ?: ^ >,dB:H6: 2 7,<5):6 d 7 !" #$ % ELLAMCF 5L \e=A5=F \1,0J,
0=,;A( cc),3H :6J 86 56 $, H((5,H1HG:CH56 ,D .DJB5WD:@:CHCA
[7]N E6KHB56N 2MH N dAM9651 N,!""#,&P(Q):!&!"%!&&P N
[!Q] 8‘56HCGAB 7 0,$HABGD6F+H Z $,.ACCH:B:M9M9H Z ?N ELLAMCF 5L @95FI
@95B=F :JJHCH56F 56 1A:J,M:J(H=( :6J GH6M ,H5:K:H1:,H1HCD H6 : (AC:1I
M56C:(H6:CAJ F5H1[7]N U:CAB,\HB,25H1 $511 N,&OO4,!#4:!"4 %
&O"R
[!P] [:FC: 3 d,?MZ5‘A6 2 CBA:C(A6CF L5B BAJ=MH6) 9A:KD (AC:1 CB:6F@5BC H6 : F(A1CABIM56C:(H6:CI
AJ F5H1[7]N E6KHB56N $511 N,&OO#,!&Q:Q4%P&N
[!"] ?MZ5‘A6 2 <,[:FC: 3 d,[B5‘6 Z /NVFA 5L JH:((56H=( @95F@9:CA
C5 BAJ=MA 9A:KD (AC:1 F51=,H1HCD :6J CB:6F@5BC H6 F(A1CABFIM56C:(H6:CAJ
F5H1[7]N 7 N E6KHB56N ^=:1 N,&OO!,4O(#):#"4%’OON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