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biocontrol bacterial strain L5

生防细菌L5生防相关因子的初步分析及其种类鉴定



全 文 :植物病理学报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摇 41(3): 295鄄300(2011)
收稿日期: 2010鄄07鄄12; 修回日期: 2011鄄03鄄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140601鄄31000875); 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资助项目(09KJB210005); 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
新基金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张清霞,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E鄄mail: zqx817@126. com
共同第一作者: 钱兰娟(1988 - ),女,江苏常州人,本科生;
李 倩(1987 - ),女,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E鄄mail: Liqian8822@126. com。
生防细菌 L5 生防相关因子的初步分析及其种类鉴定
钱兰娟#, 李 倩#, 张清霞*, 童蕴慧, 徐敬友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扬州 225009)
摘要: 从扬州郊区土壤中分离到细菌菌株 L5,该菌株抑菌谱广,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明显的拮抗能力,离体叶片生物测定
结果表明菌株 L5 对番茄灰霉病防效达 72% 。 对该菌株的生防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 L5 可产生硝吡咯菌素
(Pyrrolnitrin)和嗜铁素等抗菌物质。 经过 16S rDNA序列、16S鄄23S rDNA间区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将
该菌株鉴定为气味沙雷氏菌(Serratia odorifera)。 细菌菌株 L5 包含 2 个 16S鄄23S rDNA 的间区( IGSs), 其中 IGS1 内含
tRNAGlu基因, 间区类型属于 IGSG; IGS2 内含 tRNAIle和 tRNAAla基因, 间区类型属于 IGSIA。
关键词: 16S rDNA; 16S鄄23S rDNA间区; 沙雷氏菌; 硝吡咯菌素; 番茄灰霉病菌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biocontrol bacterial strain L5摇 QIAN Lan鄄juan,
LI Qian, ZHANG Qing鄄xia, TONG Yun鄄hui, XU Jing鄄you摇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Plant Protection, Yang鄄
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Bacterial strain L5 was isolated from soil in Yangzhou and showed inhibitory effect to many patho鄄
genic fungi in dual鄄culture tests. This strain produced pyrrolnitrin and siderphore, and showed 72% efficiency
to control grey mould caused by Botrytis cinerea on detached tomato leaves. The strain L5 was identified as
Serratia odorifera based on sequence analysis of 16S rDNA and 16S鄄23S rDNA intergenic spacers ( IG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The analysis of IGS sequence found two different types of IGS
in strain L5. One included the tRNAGlu, and the other contained a cluster of tRNAIle and tRNAAla .
Key words: 16S rDNA; 16S鄄23S rDNA IGS; Serratia; pyrrolnitrin; Botrytis cinerea
中图分类号: S154. 39摇 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 A摇 摇 摇 摇 摇 文章编号: 0412鄄0914(2011)03鄄0295鄄06
摇 摇 植物根围促生菌(PGPR)可通过产生各种代
谢物抑制农作物病害,调节植物生长。 其中研究较
深入的是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近年来沙雷氏
菌属细菌作为生防细菌逐渐受到很多学者的重
视[1]。 沙雷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广泛
存在于水、土壤、动植物体内。 已报道普城沙雷氏
菌( Serratia plymuthica HRO鄄C48、A21鄄4、 IC14 和
IC1270)、粘质沙雷氏菌(S. marcenscens N4鄄5)可
防治多种土传、气传和采后病害的发生。 沙雷氏菌
可产生抗生素灵菌红素、硝吡咯菌素、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水解酶(几丁质酶和 茁鄄1,3鄄葡聚糖酶)和
嗜铁素等抗菌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
此外有的菌株还可以分泌植物激素吲哚乙酸促进
植物生长[2 ~ 6]。
生防细菌 L5 分离自扬州郊区土壤中,该菌株
抑菌谱广,尤其对番茄灰霉病菌拮抗能力强。 本文
通过对 16S rDNA 序列和 16S鄄23S rDNA 间区分
析,结合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明确了菌株 L5 的
分类地位,同时对其可能的生防性状进行初步探
索,为进一步明确该菌株主要生防机理提供参考。

植物病理学报 41 卷
1摇 材料与方法
1. 1摇 供试菌株
生防细菌 L5 由扬州郊区土样中分离得到,病
原真菌 Botrytis cinerea、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Rhizoctonia solani、Fusarium graminearum、F. oxys鄄
porum和 Magnaporthe grisea由本实验室保存。
1. 2摇 对病原真菌平板拮抗作用
采用常规的平板对峙培养测定菌株 L5 抑菌
谱。
1. 3摇 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1. 3. 1摇 孢子萌发抑制试验摇 将番茄灰霉病菌孢子
用 1%蔗糖制成菌悬液(孢子浓度为 2 伊 106 个 /
mL),分别取细菌菌悬液和灰霉病菌孢子悬浮液
20 滋L置于凹玻片内混匀,滤纸保湿并置于 22益恒
温箱内培养,8 ~ 24 h 内观察孢子萌发情况,计算
孢子的萌发抑制率。
1. 3. 2 接种试验 摇 参照 Sun 等[7]的方法,略作修
改。 将喷有细菌发酵液的番茄叶片放置半小时晾
干后,再用喷雾器喷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为 105
个 / mL),放入到下层置有无菌滤纸的培养皿中。
每处理重复 3 次,每重复 10 张叶片,设培养液作为
对照,22益光照(光周期为 12 h / d)培养,保湿,定
期调查发病情况。 试验重复 3 次。
番茄灰霉病病情分级: 0 级,没有病斑;1 级,
灰霉菌病斑占据叶盘的面积 < 25% ; 2 级,25% <
灰霉菌病斑占据叶盘的面积 < 50% ;3 级,50% <
灰霉菌病斑占据叶盘的面积 < 75% ; 4 级,灰霉菌
病斑占据叶盘的面积 >75% 。
1. 4摇 生防相关性状的测定
1. 4. 1摇 抗生素硝吡咯菌素的检测摇 将新鲜细菌接
种到 PDA平板上置 28益培养 5 d,将培养基切碎
后转移到 40 mL离心管中,加入 25 mL 乙酸乙酯,
将其放在 37益振荡 90 min,室温静置 5 min,收集
上清,移到蒸馏瓶中旋转蒸发,用 100 滋L 甲醇溶
解。 展布剂为己烷 颐 乙酸乙酯(2 颐 1)。 显色剂为
Ehrlich试剂[8]。 硅胶板(G)购自青岛海洋化工
厂, 抗生素标样购自 Sigma公司。
1. 4. 2 摇 氢氰酸的检测 摇 制作 HCN 敏感试纸[9],
将新鲜待测菌穿刺接种于盛有 0. 5 mL 固体
King爷s B培养基的离心管中,培养基上方悬挂小
片 HCN敏感试纸,密封 28益培养 48 h后观察试纸
是否变蓝色,蓝色代表产生 HCN。
1. 4. 3摇 嗜铁素的检测摇 制作嗜铁素检测平板[10],
将活化的待测菌穿刺接种于平板上。 28益培养 48
h后测量菌落外围黄色晕圈的大小。 由于嗜铁素
竞争培养基中 EDTA 螯合的铁离子,使培养基由
蓝色变成黄色,因此菌落周围黄色晕圈的大小可代
表嗜铁素的产量。
1. 4. 4摇 蛋白酶的检测摇 制作蛋白酶检测平板[11],
将已活化 2 d 的细菌接于蛋白酶检测培养基平板
上,置于 28益培养 2 d,观察是否产生透明圈。
1. 5 摇 16S rDNA 和 16S鄄23S rDNA 间区的克隆
与分析
采用 16S rDNA 保守引物 P1:5忆鄄ATGGATC鄄
CGAGAGTTTGATCCTGGCTCAG鄄3忆 和 P2: 5忆鄄
TATCTGCAGTGGTGTGACGGGCGGTGT鄄3忆扩增
生防细菌 L5 的 16S rDNA,扩增到约 1. 45 kb的片
段。 16S鄄23S rDNA IGS 引物依据 G俟rtler 等[12]设
计合成,正向引物 ISRF2:5忆鄄TTGTACACACCGC鄄
CCGTC鄄3忆对应于 Escherichia coli 的 16S rDNA 上
的保守区序列(即 1390鄄1407 碱基处),反向引物
ISRR7:5忆鄄GGTACTTAGATGTTTCAGTTC鄄3忆对应
于 E. coli 的 23S rDNA 上的保守区序列(即 188鄄
208 碱基处)。 PCR 扩增反应条件为:94益变性
5 min,94益变性 40 s,56益复性 40 s,72益延伸
1 min, 35 个循环;72益延伸 10 min。 PCR 产物经
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纯化后连接 T 载体,送上海
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
1. 6摇 生理生化性状分析
依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 9 版和《常见细
菌系统鉴定手册》 [ 13 ,14 ]中沙雷氏菌属内特征对菌
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
2摇 结果与分析
2. 1摇 生防细菌 L5 对病原真菌的拮抗性测定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生防细菌 L5 抑
菌谱广,对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水稻纹
枯病菌抑制能力较强,抑菌带宽分别为 0. 98、0. 94
和 0. 90 cm,其次是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
和棉花枯萎病菌,抑菌带宽分别为 0. 73、0. 73 和
0. 60 cm。
692

摇 3 期 摇 摇 钱兰娟,等:生防细菌 L5 生防相关因子的初步分析及其种类鉴定
2. 2摇 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生防细菌 L5 细菌悬
浮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达 93% ,而
经直径 0. 22 滋m微孔滤膜过滤后的无菌发酵液对
孢子萌发抑制率显著降低至 18% 。 离体叶片接种
试验结果表明,用灰霉病菌孢子接种对照病情指数
为 84. 2,生防细菌 L5 处理为 23. 6,二者差异极显
著,防效为 72% 。 可见生防细菌 L5 对番茄灰霉病
菌有一定的生防潜力(表 1)。
Table 1 摇 Control effciency of Serratia sp. L5
to Botrytis cinerea
Treatment Disease index Control effect / %
CK 84. 2 A
L5 23. 6 B 72
Data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 01 level.
2. 3摇 生防细菌 L5 生防相关性状的分析
以硝吡咯菌素纯品为标样,己烷和乙酸乙脂为
展布剂进行薄层层析,待层析板晾干后喷显色剂
Ehrlich显色,结果表明与标样相比生防细菌 L5 的
乙酸乙脂提取物中含有抗生素硝吡咯菌素(图 1)。
此外,生防细菌 L5 还可产生嗜铁素,不产生蛋白
酶和氢氰酸。
Fig.1摇 TLC to detect pyrrolnitrin production of L5
Lane1: L5; Lane 2: Sample of pyrrolnitrin.
2. 4摇 菌株 L5 的鉴定
通过形态学观察菌株 L5 是杆状革兰氏阴性
菌。 将克隆到细菌菌株 L5 的 16S rDNA 序列(登
录号 GU292825)在 GenBank中进行 BLAST比对,
结果表明与沙雷氏菌属相似性最高,达到 99% ,将
与菌株 L5 同源的 16S rDNA序列利用Mega3. 1 软
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由图 2 可见,L5 的遗
传进化 距离与沙雷氏菌属最近,并与 S. odorifera
DSM4582 在同一分支中。 16S鄄23S rDNA 间区近
年来在细菌系统发育学,尤其是相近种的鉴定方
Fig. 2摇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16S rDNA sequencs homology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L5 strain
The scale bar indicates 0. 02 fixed substitutions per nucleotide position.
792

植物病理学报 41 卷
面研究较多。 由于沙雷氏菌报道的种类并不多,本
论文对生防细菌 L5 16S鄄23S IGSs 特点进行了分
析。 PCR扩增结果显示细菌菌株 L5 可扩增大小
不等的 2 条带,大小在 0. 5 ~ 1. 0 kb 之间(图 3),
这说明沙雷氏菌 16S鄄23S rDNA IGS具有明显的长
度多态现象。 2 条带在紫外灯下的明暗度不同,说
明它们在菌体内的拷贝数也可能不相同。 将这 2
条带克隆到 T 载体上,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
公司测序。 所得序列在 GenBank 中进行 BLAST
比对,参照 Deng 等[15]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测
得的小片段长 746 bp,序列登录号为 HM468468,
内含编码谷氨酸的 tRNA 基因,即 tRNAGlu基因,
IGS类型属于 IGSG;大片段长 890 bp,序列登录号
为 HM468469,内含编码异亮氨酸和丙氨酸的 tR鄄
NA基因,即 tRNAIle和 tRNAAla基因,IGS类型属于
IGSIA。 经检索,本文克隆到的气味沙雷氏菌 2 个
1 6 S 鄄23 S rDNA IGSs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对 IGS
序列中最为保守的区域之一 BoxA 框进行分析,发
现 2 个 IGS 片 段 的 BoxA 序 列 相 同, 都 为
GCTCTTTAACAA。
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系统
鉴定手册》所列沙雷氏菌属内特征,测定菌株 L5
相关生理生化特征见表 2。 细菌菌株 L5 不产生氧
Fig. 3摇 PCR product of 16S鄄23S IGSs of L5
Lane1: 250 bp marker; Lane 2: PCR product of L5.
Table 2摇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s of Serratia strain L5
Character S. plymuthica S. odorifera L5
Oxidase reaction - - -
Motility + + +
Phenylalanine deaminase reaction - - -
Hydrogen sulfide - - -
Utilization of carbon:摇 摇 摇 摇 摇
Trehalose + + +
L鄄Arabinose + + +
Lactose + + +
Sorbitol + + +
Sucrose + + +
Cellobiose + + +
Raffinose + + +
Xylose + + +
Rhamnose - + +
Inositol + + +
Lysine decarboxylase reaction - + +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 + +
Gelatin hydrolysis + + +
Arginine dihydrolase - - -
Lipase reaction + + +
M. R + + +
Urea hydrolysis - - -
ONPG + + +
892

摇 3 期 摇 摇 钱兰娟,等:生防细菌 L5 生防相关因子的初步分析及其种类鉴定
化酶、苯丙氨酸脱氨酶、硫化氢,可发酵利用多种糖
类并产酸,使明胶液化,可产生赖氨酸脱羧酶、鸟氨
酸脱羧酶和脂酶,不产生精氨酸双水解酶、尿酶,可
水解 O鄄亚硝基苯鄄茁鄄D鄄半乳糖吡喃糖苷(ONPG),
甲基红(M. R)反应呈阳性。 目前已报道的沙雷氏
菌多为普城沙雷氏菌,其不能产生赖氨酸脱羧酶和
鸟氨酸脱羧酶,而气味沙雷氏菌可产生这 2 种酶,
因此结合 16S rDNA、16S鄄23S rDNA序列分析和相
关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将生防细菌 L5 初步鉴定为
气味沙雷氏菌 S. odorifera。
3摇 讨论
细菌 16S rDNA序列在细菌中高度保守,被称
为“细菌化石冶。 这段序列常被用于不同属细菌的
分类和鉴定,对于种以下分类单元仍需结合生理生
化性状来分析。 近年来 16S鄄23S rDNA 间区因其
具有相当好的保守性和可变性备受关注,主要根据
IGS数目、长度、所包含 tRNA 数量和类型的不同
而被用于细菌的分类和鉴定中。 16S鄄23S rRNA
IGS长度的不同,通常是由于所包含 tRNA 的数量
和类型的不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的 IGS 都
包含 tRNAAla和 tRNAIle,而其他一些细菌只包含
tRNAGlu;相反,革兰氏阳性细菌的 IGS 只包含 tR鄄
NAAla或 tRNAIle;还有一部分细菌根本不包含 tR鄄
NA基因[1 6]。 本文首次报道革兰氏阴性细菌气味
沙雷氏菌 L5 包含 2 个 16S鄄23S rDNA 的间区,内
含 3 种 tRNA 分别是 tRNAGlu、tRNAIle和 tRNAAla,
间区类型结果表明 IGS1 属于 IGSG 类型;IGS2 属
于 IGSIA类型,为今后沙雷氏菌种类的鉴定提供了
参考。
生防细菌 L5 可抑制 B. cinerea 菌丝生长,为
了明确 S. odorifera L5 是否可以破坏病菌菌丝的
细胞壁,将 S. odorifera L5 菌悬液与病菌菌丝共培
养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病菌菌丝细胞
壁没有受到破坏,说明生防细菌 L5 并非通过产生
水解酶来抑制病菌的生长。 前期试验结果也表明
S. odorifera L5 不产生几丁质酶和 茁鄄1,3鄄葡聚糖酶
(尚未发表),这与前面的试验结果相一致。 对生
防细菌 L5 生防相关因子测定结果表明,该细菌可
产生硝吡咯菌素和嗜铁素,不产生蛋白酶和氢氰
酸。 据 Tripathi等[17]报道硝吡咯菌素主要通过阻
碍呼吸链中电子传递系统来抑制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内源、外源呼吸以及线粒体的呼吸,作用
位点在细胞色素 C 之前,对葡萄糖代谢也有抑制
作用。 EI鄄Banna等[18]报道 0. 11 mg / mL 硝吡咯菌
素可阻碍 Streptomyces spp.细菌体内电子传递,从
而抑制气生菌丝和孢子的产生。
沙雷氏菌生防机理复杂,据报道 S. plymuthica
IC14 可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几丁质酶、蛋白酶、
嗜铁素、硝吡咯菌素和吲哚乙酸抑制 B. cinerea 和
Se. sclerotiorum[4]的生长。 目前已报道产硝吡咯
菌素的多为假单胞菌和普城沙雷氏菌,而气味沙雷
氏菌尚属首次报道。 关于气味沙雷氏菌作为拮抗
细菌的研究极少,Kai 等[19] 2007 年首次报道,S.
odorifera 4Rx13 可产生许多小分子挥发性有机化
合物来抑制立枯丝核菌(R. solani)的生长,抑制率
达到 90%以上。 本研究发现 S. odorifera L5 可产
生抗生素硝吡咯菌素、嗜铁素,不产生氢氰酸、蛋白
酶和水解酶等。 通常抗生素的产生是拮抗细菌主
要防病机制之一,生防细菌 L5 产生的广谱性抗生
素硝吡咯菌素是否在抑制病原真菌中起主导作用
还需通过遗传学手段进一步分析验证。
致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力群教
授在抗生素提取和鉴定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 摇 Ma Y X, Liu X G, Gao K X, 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n biocontrol potential of Rhizobacterium Serratia ply鄄
muthica HRO鄄C48 ( in Chinese)[ J] . Journal of Yun鄄
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2(1): 49 -53.
[2] 摇 Roberts D P, McKenna L F, Lakshman D K, et al.
Suppression of damping鄄off cucumber caused by Pythi鄄
um ultimum with live cells and extracts of Serratia
marcescens N4鄄5 [J] .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7, 39: 2275 -2288.
[3] 摇 Shen S S, Choi O H, Park S H, et al. Root coloni鄄
zing and biocontrol competency of Serratia plymuthica
A21鄄4 against phytophthora blight of pepper [J] . Plant
Pathol. J. , 2005, 21(1): 64 -67.
[4] 摇 Kamensky M, Ovadis M, Chet I, et al. Soil鄄borne
strain IC14 of Serrartia plymuthica with multiple mech鄄
anisms of antifungal activity provides biocontrol of Bot鄄
rytis cinerea and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ieseases
[J] . Soil Biochemistry, 2003, 35(2): 323 -331.
992

植物病理学报 41 卷
[5] 摇 Meziane H, Gavriel S, Ismailov Z, et al. Control of
green and blue mould on orange fruit by Serratia ply鄄
muthica strains IC14 and IC1270 and putative modes of
action [ J ] .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6, 39(2): 125 -133.
[6] 摇 Someya N, Nakajima M, Hirayae K, et al. Synergis鄄
tic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hitinolytic enzymes and pro鄄
digiosin produced by biocontrol bacterium, Serratia
marcescens strain B2 against gray mold pathogen,
Botrytis cinerea [J] . J. Gen. Plant Pathol. , 2001, 67
(4) : 312 -317.
[7] 摇 Sun J D, Liu L Z, Wang H, et al. Study on screening
of biocontrol microbe of Botrytis cinerea on tomato( in
Chinese) [ J] .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鄄
cial and Edition)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
(5): 550 - 553.
[8] 摇 Costa R, Aarle I M, Mendes R, et al. Genomics of
pyrrolnitrin biosynthetic loci: evidence for conservation
and whole鄄operon mobility within gram鄄negative bacte鄄
ria [ J]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9, 11(1):
159 -175.
[9] 摇 Castric K F, Castric P A. Method for the rapid detec鄄
tion of cyanogenic bacteria [ J] . Appl. Environ. Mi鄄
crobiol. , 1983, 45(2): 701 -712.
[10] Schwyn B, Neilands J B. Universal chemical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siderophores [ J] .
Anal. Biochem. , 1987, 160(1): 47 -56.
[11] Reimmann C, Beyeler M, Latifi A, et al. The global
activator GacA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 posi鄄
tively controls the production of the autoinducer N鄄bu鄄
tyryl鄄homoserine lacton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viru鄄
lence factors pyocyanin, cyanide, and lipase [ J ] .
Mol. Microbiol. , 1997, 24(2): 309 -319.
[12] G俟rtler V, Stanisich V A. New approaches to ty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using the 16S鄄23S rDNA
spacer region [J] . Microbiology, 1996, 142(1): 3 -
16.
[13] George M G, Julia A B, Timothy G L. Bergey爷 s
man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 eight edition)
( in Chinese) [M] . Beijing: Science Press,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451 -454.
[14] Dong X Z, Cai M Y. Identification manual of com鄄
mon bacterial system ( in Chinese) [M] . Beijing:
Science Press(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66 -95.
[15] Deng X Y, Wang Z X, He J G. Analysis of the 16S鄄
23S rDNA intergenic spacers( IGSs) of 3 strain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 pathogen of Abalone
(Haliotis diversicolor) ( in Chinese)[J] . Acta Micro鄄
biologica Sinica(微生物学报), 2004,44(3): 304 -
308.
[16] Jiao Z Q, Liu X M. A new hot point of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n bacteria: 16S鄄23S rDNA interge鄄
nic spacer ( in Chinese)[J] . Microbiology China (微
生物学通报), 2001,28(1): 85 -88.
[17] Tripathi R K, Gottlieb 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antifungal antibiotic pyrrolnitrin[ J] . Journal of Bacte鄄
riology, 1969, 100(1): 310 -318.
[18] El鄄Banna N, Winkelmann G. Pyrrolnitrin from Burk鄄
holderia cepacia: antibiotic activity against fungi and
novel activities against streptomycetes [ J] .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998, 85(1): 69 -78.
[19] Kai M,Effmert U,Berg G,et al. Volatiles of bacterial
antagonists inhibit mycelial growth of the plant patho鄄
gen Rhizoctonia solani [J] . Arch. Microbiol. , 2007,
187(5): 351 -360.
责任编辑:于金枝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