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病理学报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45(2): 158 ̄166(2015)
收稿日期: 2014 ̄01 ̄18ꎻ 修回日期: 2014 ̄11 ̄14
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201203014)ꎻ国家支撑计划(2012BAD19B03)ꎻ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210056)
通讯作者: 于汉寿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植物微生物学研究ꎻE ̄mail:yuhans@njau.edu.cn
程兆榜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水稻病害和植物病毒病害研究ꎻE ̄mail:onlyone8501@126.com
第一作者: 史明乐ꎬ男ꎬ河北沧县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研究ꎻE ̄mail:smy090405@126.comꎮ
doi:10.13926 / j.cnki.apps.2015.02.006
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史明乐1ꎬ2ꎬ 刘志恒3ꎬ 陈毓苓2ꎬ 田薆楠1ꎬ2ꎬ 姚恋秋2ꎬ
任春梅2ꎬ 缪 倩2ꎬ 于汉寿1∗ꎬ 程兆榜2∗
( 1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ꎬ 南京 210095ꎻ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ꎬ 南京 210014ꎻ 3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ꎬ 沈阳 110866)
摘要:采用四套鉴别品种对苏辽稻瘟菌进行鉴定ꎬ结果表明:257株菌被中国鉴别品种分为 7群 23个小种ꎬ其中苏辽菌株分
别为 5群 12个小种、7 群 21 个小种ꎬ江苏优势小种 ZG1 占其菌株数的 52.92%ꎻ辽宁优势小种 ZG1、ZC15 占其菌株数的
30.84%、19.63%ꎮ 苏辽菌株分别含 37、46 个日本小种ꎬ江苏优势小种 011、011. 2、000 占其菌株数的 25. 33%、14. 67%、
12.67%ꎬ辽宁优势小种 011.2占其菌株数的 28.97%ꎻLTH近等基因系将苏、辽菌株划分为 27、23 个反应型ꎮ 利用 Pot2 ̄rep ̄
PCR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ꎬ在 75%相似水平上可将参试菌株划分为 13 个系谱ꎬ江苏 12 个系谱中优势系谱 L11、L12、
L4分别占其菌株数的 22.67%、16.67%、17.33%ꎬ辽宁 6个系谱中优势系谱 L12占其菌株数的 55.14 %ꎮ 苏辽相比ꎬ辽宁菌
株毒力普遍强于江苏ꎬ两地稻瘟菌株的毒性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相反ꎮ 综合分析显示ꎬ苏辽两地稻瘟菌是两个在
致病型和遗传结构上相近而又异质性明显的不同群体ꎮ
关键词:稻瘟病菌ꎻ 江苏ꎻ 辽宁ꎻ 致病性ꎻ 遗传多样性
Population diversity of Magnaporthe oryzae of Jiangsu and Liaoning japonica rice
area SHI Ming ̄yue1ꎬ2ꎬ LIU Zhi ̄heng3ꎬ CHEN Yu ̄ling2ꎬ TIAN Ai ̄nan1ꎬ2ꎬ YAO Lian ̄qiu2ꎬ REN Chun ̄
mei2ꎬ MIAO Qian2ꎬ YU Han ̄shou1∗ꎬ CHENG Zhao ̄bang2 ( 1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ology of Agricultural Envi ̄
ronmentꎬ Ministry of Agricultureꎬ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ꎬ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ꎬ Nanjing 210095ꎬ Chinaꎻ 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ꎬ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ꎬ Nanjing 210014ꎬ Chinaꎻ 3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ꎬ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ꎬ Shenyang 110866ꎬ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hinese race differentials varietiesꎬ 257 Magnaporthe oryzae strains that isolated from
Jiangsu and Liaoning Province were identified and categorized into 23 physiological races in 7 groupsꎬ in which
Jiangsu isolates had 12 physiological races in 5 groups and Liaoning isolates had 21 physiological races in 7
groups. The frequency of dominant races ZG1 and ZC15 were 30.84% and 19.63% in Liaoning populationꎻ
While it was 52.92% for Jiangsu dominant race ZG1. The Tsunematru mono ̄resistance gene lines from Japan
differentiated Jiangsu and Liaoning strains into 37ꎬ 46 races respectively. In Jiangsu population the frequencies of
dominant races 011ꎬ 011.2 and 000 were 25.33%ꎬ 14.67% and 12.67%ꎬ respectivelyꎻ While it was 28.97% for
Liaoning dominant race 011.2. Based on LTH ̄NILs Jiangsu and Liaoning strain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27 and
23 pathogenic typesꎬ respectively. Evaluation by Pot2 ̄rep ̄PCR and setting the similarity at 75%ꎬ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tested strain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3 lineagesꎬ among which there were 12 in Jiangsu and 6 in
Liaoning. The frequencies of dominant lineages L11ꎬ L12 and L4 in Jiangsu were 22.67%ꎬ 16.67%ꎬ 17.33%ꎬ
respectivelyꎻ While it was 55.14% for Liaoning dominant lineage L12. In comparison to Jiangsuꎬ the virulence of
2期 史明乐ꎬ等: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Liaoning strains was higher and the virulence diversity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to the genetic diversity. Taken
togetherꎬ isolates from Jiangsu and Liaoning were similar in both pathogenic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bu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heterogeneity.
Key words: Magnaporthe oryzaeꎻ Jiangsuꎻ Liaoningꎻ pathogenicityꎻ genetic diversity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12 ̄0914(2015)02 ̄0158 ̄09
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发的稻瘟病
是世界各水稻种植区最具毁灭性的真菌病害之一ꎮ
易变性是稻瘟菌的显著特性之一ꎬ变异机制主要涉
及有性杂交、异核现象、异位重组、转座子的转座、
极端的环境因素、准性生殖、突变等ꎮ 尽管稻瘟菌
的有性世代在自然界很难发现ꎬ有性杂交仍是稻瘟
菌变异的潜在原因之一[1]ꎮ 异核现象指稻瘟菌的
菌丝与菌丝之间发生融合从而导致稻瘟菌的一个
细胞内出现一核或者多核的现象ꎬ在自然界中普遍
存在ꎮ 异核现象导致的不同小种间的菌丝融合产
生的无性重组体ꎬ可能是稻瘟菌遗传变异的重要途
径之一[2]ꎮ 稻瘟菌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序
列ꎬ其中长度大于 200 bp 并且相似性超过 65%的
序列占 9.7%ꎮ 大部分的重复序列来自转录元件ꎬ
如逆转录因子和 DNA 转座子(Pot2、Pot3 等) [3]ꎮ
重复序列之间并非均匀分布ꎬ很多转座子嵌入自身
和其他重复序列中ꎬ而高度重复序列是由稻瘟菌的
无性繁殖方式决定的[4]ꎮ 稻瘟菌重复序列与染色
体重排、基因复制、基因重组、序列的多样化密切相
关ꎮ 基因组重排导致染色体配对异常进而减少可
育后代ꎮ 活跃的转座元件可以引起基因型变异ꎬ如
转座子在端粒附近的异位重组可以增加遗传变异ꎮ
逆转录因子的插入突变也可以使无毒基因失活以
及分生孢子生长异常[5]ꎮ 极端的环境因素的变化
也会影响稻瘟菌变异[6]ꎬ如低温ꎮ 此外ꎬ稻瘟病菌
的准性生殖和自发的突变均可能导致稻瘟菌发生
变异ꎮ
目前研究稻瘟菌群体结构以及多样性的方法有
传统的致病性分析法和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的 DNA
指纹分析法[7]ꎬ各种方法均具有优缺点ꎮ 最初采用
的致病性测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稻瘟病菌的
防治工作以及抗病育种的发展ꎬ至今仍被广泛应用ꎮ
但该法鉴定结果受到外部环境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
响较大ꎬ尚有待于进一步拓展ꎮ 自 1989年 Hamer等
利用稻瘟病菌重复序列对稻瘟病菌进行多样性分析
以来ꎬ关于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分子标记技术得到
广泛的发展ꎮ 重复序列探针分析多样性由于步骤
多、费时费力、花费较高ꎬ渐渐被以 PCR为基础的随
机引物多态性(RAPD)所取代ꎮ Pot2 ̄rep ̄PCR指纹
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ꎬ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在稻
瘟病菌多样性研究ꎬ相较 RFLP、AFLP、RAPD 技术
等其他指纹技术具有简便、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
点ꎬ适合大量样本研究[8]ꎮ
各学者研究稻瘟菌多样性表明ꎬ稻瘟菌的小种
类型以及系谱的变化随时空而变化ꎬ多样性水平的
高低与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栽培品种的更替有很
大关系ꎮ 同一地区小种及小种群年度间的差异ꎬ优
势小种的变化、系谱及优势系谱的变更都与当地的
气候、抗病品种栽培、固定的地形地貌特征有
关[9]ꎮ 籼(广东)粳(江苏)菌株及籼(广东)与籼
粳混植(云南)菌株相比ꎬ籼型小种类型较粳型小
种丰富ꎬ优势小种差异显著ꎬ遗传系谱存在高度特
异性ꎬ而籼粳混植区菌株遗传多样性高于籼型地
区ꎬ两者也存在高度的遗传特异性ꎬ籼型小种类型
比籼粳混植区丰富ꎬ优势小种完全不同ꎬ存在高度
的致病型特异性[10ꎬ11]ꎮ 稻瘟菌在不同地区有相似
又有特殊的遗传谱系ꎬ不同谱系有其相应的致病特
征ꎮ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稻瘟菌群体间的异质性及
其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ꎮ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ꎬ粳稻是其主要种植
品种ꎻ辽宁为东北三省粳稻的主产区之一ꎬ其水稻
生产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ꎮ 同为粳稻种植
区ꎬ两地稻瘟菌群体差异尚无系统研究ꎮ 笔者选用
四套鉴别品种以及 rep ̄PCR 技术对苏辽二省稻瘟
病菌的群体多样性进行了比较ꎬ旨在为进一步深入
探讨稻瘟菌多样性形成机制及抗病品种选育与合
理布局或轮换提供依据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2011 年秋采集江苏和辽宁田间
951
植物病理学报 45卷
自然发生的穗颈瘟病样ꎬ参照 Chai 等[12]的方法单
孢分离获得江苏菌株 150株、辽宁菌株 107 株用于
致病性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ꎬ其中江苏菌株编号以
JS开头ꎬ辽宁菌株编号以 L开头ꎮ
1.1.2 鉴别品种 用于致病性测定的水稻品种为
中国统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 7个、日本清
泽系列单基因鉴别品种 13 个、丽江新团黑谷近等
基因系鉴别品种 6个、CO39近等基因系 6个ꎬ以苏
御糯为感病对照ꎮ 详见 Zhou等[13]ꎮ
1.2 方法
1.2.1 致病性测定方法 参试菌株在产孢培养基
(玉米粉、稻秆粉培养基)上培育 7d、黑光灯光照
3d后无菌水洗脱ꎬ配成 2×105孢子 / mL 的悬浮液
喷雾接种于 3~ 4 叶龄稻苗ꎬ25℃保湿 24 h 后移至
室外ꎬ7~10 d观察记录结果ꎮ 每处理接种稻苗 20
株左右ꎬ3 次重复ꎬ详见 Zhou 等[13]ꎮ 毒力频率计
算方法:毒力频率 = {对测试品种(基因)有毒力的
菌株数 /总菌株数}×100
1.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 中国小种按全国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的标准[14]划分ꎻ日
本小种按 Kiyosawa描述的方法[15]划分ꎮ
1.2.3 菌株基因组 DNA提取 用 CTAB / NaCl法
提取稻瘟菌基因组 DNAꎬ详见 Cheng等[16]ꎮ
1.2.4 Pot2 ̄rep ̄PCR 扩增 PCR 扩增所用引物由
宝(大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ꎬPot2 引物序列
与 rep ̄PCR 反应体系及扩增循环详见 Cheng
等[16]ꎮ
1.2.5 电泳检测与数据分析 扩增产物用 1.5%琼
脂糖凝胶电泳检测ꎬ选出代表性样品用 0. 5%
Agarose + 0. 75% Synergel 凝胶电泳ꎬ EB 染色ꎮ
Bio ̄rad凝胶成像系统照相ꎮ 用 Gel ̄compare 软件
的 UPGA (Unweighted pair ̄group average) 方法进
行聚类分析ꎮ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1年江苏和辽宁稻瘟病菌毒性多样性
2.1.1 苏辽稻瘟病菌中国生理小种组成及差异
利用中国统一生理小种划分方法可将苏辽 2011 年
田间采集的 257 株菌划分为 7 群 23 个小种(图
1)ꎬ其中 G1 为优势小种ꎬ出现频率 52.92%ꎻC15、
B15、E3为次优势小种ꎬ出现频率分别为 13.23%、
4.67%、6.61%ꎻ其余 19个为稀有小种ꎬ出现频率在
0.39%~2.35%之间ꎮ 苏辽两地菌株相比ꎬ江苏稻
瘟菌分为 5 群 12 个生理小种(B1、B15、B29、B31、
C11、C13、C15、C16、E1、E3、F1、G1)ꎬ小种类型较
少ꎬG1小种为绝对优势小种ꎬ在江苏菌株中的出现
频率为 68.67%ꎻ辽宁菌株分为 7 群 21 个生理小种
(A1、A13、A33、A41、A45、B1、B11、B15、B19、C1、
C3、C9、C11、C13、C15、C16、D1、E1、E3、F1、G1)ꎬ
相比江苏而言小种类型丰富ꎬ优势小种 G1、C15 在
辽宁菌株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 30.84%、19.63%ꎬ优
势小种单个和总出现频率均低于江苏优势小种在
江苏群体中的出现频率ꎮ 两地共有 10个小种类型
相同ꎬ占总小种类型数的 43.48%ꎬ含菌株 227 个占
两地菌株总数的 88.33%ꎮ
Fig. 1 Distribution of Magnaporthe oryzae in
Jiangsu and Liaoning province
2.1.2 苏辽稻瘟病菌日本小种组成及差异
采用日本清泽系鉴别品种可将苏辽菌株划分
为 72个小种(图 2所示为出现 4 次以上的菌株)ꎬ
其中 011.2、011 为优势小种ꎬ000、010、013、435.3、
437.3为次优势小种ꎬ其余 60个稀有小种频率之和
为 26.83%ꎮ 苏辽菌株相比ꎬ两地分别有 37、46 个
小种ꎬ仅有 11 个小种相同ꎬ占总小种类型数的
15.28%ꎬ其中含菌株 167 个ꎬ 占菌株总数的
64.98%ꎮ 江苏菌株的优势小种为 011、011.2、000ꎬ
在江苏菌株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25.33%、14.67%、
12.67%ꎬ次优势小种为 013、010ꎬ在江苏菌株中出
现频率为 10.00%、7.33%ꎻ辽宁菌株的优势小种为
011.2ꎬ在辽宁菌株中出现的频率为 28.97%ꎬ次优
061
2期 史明乐ꎬ等: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势小种为 435.3、437.3ꎬ在辽宁菌株中出现频率为
9.35%、5.61%ꎮ 两地以日本小种划分的类型差异明
显ꎬ分布特点与中国小种相似ꎬ以辽宁群体的小种类
型多、优势小种出现总频率略低ꎬ江苏群体小种类型
少、优势小种出现总频率明显高于辽宁群体ꎮ
Fig. 2 Pathogenicity measure of Magna ̄
porthe oryzae isolates on the
Tsunematru mono ̄resistance gene
lines from Japan(%)
苏辽两地稻瘟菌株毒力频率相比ꎬ辽宁菌株群
体的毒力频率是江苏的两倍以上ꎬ其群体毒力普遍
强于江苏(图 3)ꎮ 在个别品种如草笛上毒力差异
极显著ꎬ毒力频率分别为 93.46%、8.20%ꎻ少数品种
上差异不大ꎬ如新 2号和 K1ꎬ前者普感后者普抗ꎮ
Fig. 3 Magnaporthe oryzae virulence frequen ̄
cy on TMGLs and LTH in Jiangsu and
Liaoning province
2.1.3 LTH、CO39近等基因系品种对苏辽稻瘟病
菌的致病性测定 用中国农科院的 6 个 LTH近等
基因系品种进行鉴定ꎬ可将苏辽两地菌株划分为
34个反应型(图 3 中所示为出现 4 次以上的菌
株)ꎬ其中优势反应型为 RRRRRR、 SRSSRS 和
SSSSRSꎬSSSSSS 和 SRSRRS 为次优势反应型ꎬ其
余 22个稀有反应型频率之和为 12.82%ꎮ 苏辽菌
株相比ꎬ分别有 27、23个反应型ꎬ仅有 16个相同的
反应型ꎬ占总反应型的 47.06%ꎮ 江苏菌株的优势
反应型为 RRRRRRꎬ在江苏菌株中出现的频率为
48.67%ꎬ次优势反应型为 SRSSRS 和 SSSSRSꎻ辽
宁菌 株 的 优 势 反 应 型 为 SRSSRS、 SSSSRS、
SSSSSS、SRSSSSꎬ在辽宁菌株中出现的频率分别
为 22.43%、22.43%、14.95%、11.21%ꎮ 两地以 LTH
近等基因系划分的反应型差异明显ꎬ江苏菌株划分
的反应型略多于辽宁但优势型突出ꎬ辽宁的反应型
略少但优势反应型分布较分散ꎬ与中国小种和日本
小种的划分有相似之处而又有微小区别ꎮ
Fig. 4 Pathogenicity measure of Magna ̄
porthe oryzae isolates on the LTH ̄
NILs(%)
与已有文献[13]报道的相符ꎬ用菲律宾国际
水稻研究所( IRRI)的 CO39 近等基因系品种不适
合粳型菌株的鉴别ꎬ其结果不再赘述ꎮ
2.2 苏辽两省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 稻瘟病菌的 rep ̄PCR 分析及遗传系谱划分
采用 Pot2引物对苏辽稻瘟病菌的基因组进行 rep ̄
PCR扩增ꎬ江苏、辽宁菌株分别得到 25、18 个分子
161
植物病理学报 45卷
量在 600 bp~10 kb之间的片段ꎬ根据电泳指纹图谱
可将江苏菌株分为 45 个单型、辽宁菌株分为 30 个
单型(图 5)ꎬ两地菌株仅有 3个相同的单型ꎬ占单型
总数的 4.17 %ꎬ其中含菌株数 20个ꎬ占菌株总数的
7.78%ꎮ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ꎬ在 75%相似水平上苏辽
菌株可划分为 13 个系谱(图 6)ꎬL4、L11、L12 为优
势系谱ꎬ分别占 13.23%、14.40%、32.68%ꎬL5、L13为
次优势系谱ꎬ分别占 7.39%、9.34%(图 7)ꎮ 两者相
同系谱 5 个ꎬ含菌株数 198 个ꎬ占菌株总数的
77.04%ꎮ 其中江苏菌株含系谱 12个ꎬ其中有 7个系
谱为独有系谱ꎬ优势系谱 L11、L12、L4 分别占江苏
菌株的 22.67%、16.67%、17.33%ꎻ辽宁菌株含系谱 6
个ꎬ有 1个系谱为独有系谱ꎬ优势系谱为 L12占辽宁
菌株的 55.14%ꎮ 苏辽两地稻瘟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存在明显差异ꎬ与毒性多样性结果相比两地菌株遗
传多样性与毒性多样性的丰富度相反ꎮ
Fig. 5 Pot2 ̄rep ̄PCR fingerprint for Magnaporthe oryzae from rice in Jiangsu and Liaoning
Fig. 6 Dendrogram of Magnaporthe oryzae isolates from Jiangsu
and Liaoning by rep ̄PCR fingerprints
261
2期 史明乐ꎬ等: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Fig. 7 Distribution of Magnaporthe oryzae line ̄
ages in Jiangsu and Liaoning province
2.2.2 稻瘟菌致病型与遗传系谱的关系 参试菌
株中国小种群与遗传系谱的关系见表 1ꎬ结果显示
遗传系谱和小种群间没有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ꎬ一
个系谱包含多个小种群ꎬ一个小种群也在多个系谱
中同时出现ꎮ 小种群 A、D、E、F 所含遗传系谱较
集中ꎬB、C、G所含遗传系谱较分散ꎮ 仔细分析ꎬ两
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ꎬ如江苏的优势小种 G1 主要
出现在其优势系谱 L11、L12、L4 中ꎬ辽宁的优势小
种 C15、G1在优势系谱 L12中出现的频率也最高ꎮ
比较江苏和辽宁ꎬ两地小种和遗传系谱之间的
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ꎮ 如小种 B15 在系谱 L4 中
只出现江苏菌株ꎬ在系谱 L5、L12 中只出现辽宁菌
株ꎻ小种 C13ꎬ江苏菌株出现在系谱 L12中ꎬ辽宁菌
株出现在系谱 L3中ꎮ 在系谱 L12中ꎬ辽宁还出现
C15、E3、F1等小种ꎬ这些小种在江苏分别出现在
L2、L8、L9ꎬL5、L7、L10ꎬL8、L10 中ꎮ 在江苏的优
势小种中含有多个遗传系谱(L1、L4、L5、L6、L8、
L9、L10、L11、L12、L13)ꎬ在辽宁的优势遗传系谱
中含有多个小种(A1、A13、A33、A41、B1、B15、C1、
C3、C9、C11、C15、C16、E1、E3、F1、G1)ꎬ这可能就
是江苏和辽宁稻瘟菌遗传多样性和毒性多样性丰
富度相反的原因ꎮ
3 讨论
对江苏和辽宁稻瘟菌群体比较结果表明ꎬ与籼
(广东)粳(江苏)、籼(广东)与籼粳混植区(云南)
稻瘟菌群体间差异明显的情况不同ꎬ粳(江苏)粳
(辽宁)稻瘟菌群体间比较相近又存在明显差别ꎮ
以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和日本清泽系列划分的小种
来看ꎬ两地小种类型相近ꎬ相同小种菌株数所占比
例高ꎮ 其中中国小种相同的有 10 个ꎬ所代表的菌
株占参试菌株总数的 88.83%ꎻ日本小种相同的有
11个ꎬ所代表菌株占参试菌株总数的 64.98%ꎮ 但
两地在中国鉴别品种鉴别的 7 群 23 个小种中有
13个小种类型是苏辽两地菌株互为特异性的ꎬ在
由日本鉴别品种鉴定的 72 个小种中仅有 11 个小
种类型是两地菌株共有的ꎮ 在小种分布上两地差
异明显ꎬ江苏的小种类型少而优势小种突出ꎬ辽宁
则小种类型相对较多ꎬ而优势小种出现总频率较江
苏略低ꎮ 在对日本清泽系列单基因品系的毒力频
率上ꎬ辽宁群体明显高于江苏群体ꎮ 从遗传多样性
Table 1 Pathotypes and genetic lineag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in Jiangsu
and Liaoning(J ̄JiangsuꎬL ̄Liaoning)
Race
type
Lineage type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L12 L13
J L J L J L J L J L J L J L J L J L J L J L J L J L
ZA 0 1 0 1 0 4
ZB 0 1 3 0 0 6 1 0 1 0 2 9
ZC 2 0 0 1 0 2 2 0 10 0 2 0 4 27 0 6
ZD 0 3
ZE 3 2 3 0 5 0 1 6 0 3
ZF 2 0 2 0 0 2
ZG 3 0 0 3 23 7 2 4 4 0 9 0 3 0 6 0 32 3 18 11 7 5
361
植物病理学报 45卷
看ꎬ两者也较为相近ꎬ其共占系谱占菌株总数的
77.04%ꎮ 但两者在遗传多样性上差异同样明显ꎬ
江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辽宁群体ꎮ 在优势系
谱的分布上ꎬ辽宁仅有一个优势系谱 L12 且占绝
对优势ꎬ所代表菌株占辽宁菌株的 55.14%ꎻ江苏优
势系谱 L12、 L11、 L4 占江苏菌株的 22. 67%、
16.67%、17. 33%ꎬ分布较分散ꎮ 尤其在 Pot2 ̄rep ̄
PCR扩增的 DNA指纹单型上ꎬ两者仅有 4.17%相
同ꎬ所代表菌株仅占参试菌株总数的 7.78%ꎮ 从菌
株毒性类型与遗传系谱的关系上同样可以反映出
两者的差异ꎬ两地菌株毒性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
丰富度相反ꎬ在优势毒性类型与优势遗传系谱的对
应关系上也不一致ꎬ其中辽宁优势系谱 L12 所代
表的菌株毒性类型丰富ꎬ包含了 16个中国小种ꎬ而
江苏优势小种 G1所代表的菌株遗传系谱广泛ꎬ包
含了 10个系谱ꎮ 苏辽相比两地稻瘟菌可能是两个
相近的群体在不同的选择压下分化形成了异质性
明显的两个群体ꎮ
研究人员对江苏和辽宁的稻瘟菌的小种结构
已有较多的研究ꎮ 从最初 1980年的鉴定结果显示
两地都是以 ZG 为优势种群、 ZF 为次优势种
群[17ꎬ18]ꎮ 在随后的演变中江苏群体结构相对稳
定ꎬZG 种群绝大多数年份占绝对优势ꎬZF 种群在
多数年份为次优势种群ꎬ其他种群在不同年度间小
有波动ꎬ偶有较大的变化ꎬ如 1990 年 ZA 种群、
1991年 ZD和 ZE 种群由微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
群ꎬ而 ZG种群降为次优势种群ꎬ2001-2010 年间
ZB种群逐渐上升为次优势种群[17ꎬ 19~21]ꎮ 辽宁群
体则演变为 ZF种群占优势、ZA 种群占次优势ꎬ逐
步为 ZA种群占主要优势、ZB 种群为次优势的结
构[18ꎬ 22~26]ꎮ 江苏和辽宁的稻瘟菌群体的毒性演变
暗合了苏辽两地稻瘟菌可能是两个相近的群体在
不同的选择压下分化形成了异质性明显的两个
群体ꎮ
苏辽两地稻瘟菌群体结构有相近之处但两者
毒性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差异明显ꎬ可能是由两个
群体所处的气候、种植制度、水稻品种结构不同形
成的ꎮ 从气候角度来看ꎬ江苏省北属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气候ꎬ中南部广大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
候ꎬ气候温暖湿润ꎬ四季分明ꎬ具有南北气候过渡性
特征ꎮ 该省内平原占 69%ꎬ水面占 17%ꎬ低山、丘
陵、岗地共占 14%ꎮ 而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
中纬度地区ꎬ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ꎮ 该省内
30%为平原ꎬ62%为山区ꎬ8%为水面及其他地形ꎬ
雨热同季ꎮ 辽宁地区每年冬季都要经历-20℃以
下的严寒和冰雪天气ꎬ长期低温环境可能促进稻瘟
菌进化[6]ꎮ 而江苏菌株长期生长于温暖湿润的环
境中ꎬ不存在极端低温促进其变异的环境因子ꎬ可
能使得江苏群体相对稳定ꎮ 苏辽两地在地理气候
环境上的差异也带来种植制度、水稻品种结构和稻
瘟病流行程度的差异ꎮ 辽宁地区山地面积较大和
部分地区沿渤海湾的特点提供了稻瘟病适宜发生
的地形地貌和局部的生态小气候ꎬ部分地区如丹东
等地其气候适合稻瘟病的发生ꎬ对所种植品种抗瘟
性的要求较高ꎮ 辽宁种植抗病品种使稻瘟菌的选
择压增大ꎬ气候适宜稻瘟病发生使稻瘟菌与水稻品
种间存在明显的协同进化关系ꎬ导致稻瘟菌毒性
强、变异快ꎬ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品种抗性丧失的案
例ꎬ如由 ZF种群导致抗性丧失的水稻品种有 1991
年的辽粳 287、1993 年辽盐 241、1996 年营 8433 ̄
15ꎬ以及由 ZA25小种导致的 2001年抚 9621水稻抗
瘟性丧失等[22ꎬ24]ꎮ 江苏地区以平原为主ꎬ气候条
件上由于水稻抽穗扬花期在多数年份上尤其在近
8年常遇高温少雨天气ꎬ不适合稻瘟病发生ꎬ仅在
个别高度感病品种上零星出现ꎬ无法形成稻瘟菌与
品种间的协同进化ꎬ有可能导致其毒性偏弱ꎮ 在稻
瘟病发生较重时ꎬ小种间在不同的情况下存在激烈
的竞争ꎬ竞争时遗传上相近的较易共存[27]ꎬ这可能
是辽宁菌株毒性强但遗传多样性相近的原因ꎮ 江
苏稻瘟病常年发生偏轻ꎬ不同小种间竞争弱ꎬ各种
类型的菌株随机存在ꎬ因而可能导致其菌株群体毒
性偏弱但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大ꎮ 苏辽两地稻瘟菌
遗传结构差异的原因ꎬ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验证ꎮ
参考文献
[1] Chen Q Hꎬ Wang Y Cꎬ Zheng X B. Mating type
distribution and fertility status of Magnaporthe grisea
populations in main regions of China ( in Chinese)[J] .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中国农业科学)ꎬ 2004ꎬ
37(6): 840-845.
[2] Zhang C Qꎬ Zhou M G. Re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sexual recombinants of Magnaporthe grisea [ J] .
Phytoparasiticaꎬ 2006ꎬ 34(1): 54-62.
461
2期 史明乐ꎬ等: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3] Dean R Aꎬ Talbot N Jꎬ Ebbole D Jꎬ et al.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rice blast fungus Magnaporthe grisea
[J] . Natureꎬ 2005ꎬ 434(7036): 980-986.
[4] Xu J Rꎬ Peng Y Lꎬ Dickman M Bꎬ et al. The dawn of
fungal pathogen genomics [ J ] .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ꎬ 2006ꎬ 44: 337-366.
[5] Ebbole D J. Magnaporthe as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host ̄pathogen interactions [ J ] .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ꎬ 2007ꎬ 45: 437-456.
[6] Wang Y Lꎬ Li Jꎬ Liu Y Fꎬ et al. Effects of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on the 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ctiviti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 in Chinese) [ J] .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植物病理学报)ꎬ 2012ꎬ
42(3): 260-266.
[7] Mu H Mꎬ Jiang Hꎬ Wang Y Lꎬ et al. Methodology of
genetic diversity research on rice blast pathogen
Magnaporthe grisea ( in Chinese)[J] .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中国水稻科学)ꎬ 2013ꎬ 27(5): 545
-552.
[8] Suzuki Fꎬ Arai Mꎬ Yamaguchi J. DNA fingerprinting
of Pyricularia grisea by rep ̄PCR using a single primer
based on the terminal inverted repeat from either of the
transposable elements Pot2 and MGR586 [ J] . Gene
Plant Pathologyꎬ 2006ꎬ 72(5): 314-317.
[9] Lu D Hꎬ Ye H Lꎬ Liao H Mꎬ et al.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its variation of rice blast fungus in long ̄
grained nonglutinous rice growing regions in Sichuan
( in Chinese)[J] . Acta Phytophylaciac Sinica (植物保
护学报)ꎬ 2005ꎬ 32(1): 23-28.
[10] Wu W Hꎬ Wang Lꎬ Cheng G Zꎬ et al. 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 on the rice blast fungus population
comparison of genetic and pathotypic structures of two
rice blast fungus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Guangdong
and Yunnan Provincesꎬ respectivelyꎬ in China ( in Chi ̄
nese)[ J] .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中国农业科
学)ꎬ 2004ꎬ 37(5): 675-680.
[11] Wu W Hꎬ Wang Lꎬ He Y Jꎬ et al. 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 on the rice blast fungus population comparison
of genetic and pathotypic structures of two rice blast
fungus populations originated from Guangdong and
Jiangsu Provincesꎬ China ( in Chinese) [ J] .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中国农业科学)ꎬ 2004ꎬ 37(11):
1628-1635
[12] Chai R Yꎬ Jin M Z. Introduction of a method of a
single spore directly pick to obtain single spore isolates
( in Chinese)[J] . Plant Protection(植物保护)ꎬ 1991ꎬ
17(5): 53.
[13] Zhou Y Jꎬ Cheng Z Bꎬ Fan Y Jꎬ et al. Study on the
Pathogenicity of Magnaporthe grisea collected from
Jiangsu with four sets of differentials ( in Chinese)[J] .
Acta Agronomica Sinica (作物学报)ꎬ 2003ꎬ 29(2):
268-273.
[14] All China cooperation of research on physiological
races of Pyricularia oryzae. Research on physiological
races of rice blast fungus in China ( in Chinese) [ J] .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ꎬ
1980ꎬ 10(2): 71-81.
[15] Kiyosawa S. Gene analysis for blast resistence [ J] .
Oryzaeꎬ 1981ꎬ 18: 196-203.
[16] Cheng Z Bꎬ Zhou Y Jꎬ Lu Fꎬ et 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Magnaporthe grisea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999 ( in Chinese) [ J] . 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江苏农业学报)ꎬ
2000ꎬ 17(4): 223-226.
[17] Lu Fꎬ Wang F Mꎬ Zheng X Bꎬ et al.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race evolution of Magnaporthe grisea and rice
cultivars in Jiangsu Province ( in Chinese)[J] .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南京农业大学学
报)ꎬ 1999ꎬ 22(4): 31-34.
[18] Li X Hꎬ Pang H Wꎬ Liu S M. Distribution of races
and the main impact to the local cultivars with
resistance gen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Chinese)[J] .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辽宁农业科学 )ꎬ
1984ꎬ (6): 6-9.
[19] Lu Fꎬ Zheng X Bꎬ Chen Z Yꎬ et al. Race composition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Magnaporthe grisea in
Jiangsu Province ( in Chinese)[J] .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南京农业大学学报)ꎬ 2002ꎬ
25(1): 39-42.
[20] Liu Y Fꎬ Chen Z Yꎬ Hu Mꎬ et al. Distribution of
Magnaporthe grisea populations and virulence of
predominant races in Jiangsu Province ( in Chinese)
[J] .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中国水稻科
学)ꎬ 2004ꎬ 18(4): 351-356.
561
植物病理学报 45卷
[21] Liu Y Fꎬ Chen Z Yꎬ Liu Y Zꎬ et al. Chang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popul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0 ( in Chinese) [ J] . 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江苏农业学报)ꎬ 2010ꎬ 26
(6): 1233-1237.
[22] Liu Z Hꎬ Yu Y Zꎬ Wei S Hꎬ et al. Race dynamics
analysis of rice blast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1991 -
1995 ( in Chinese)[J] . Plant Protection(植物保护)ꎬ
1998ꎬ 24(4): 3-6.
[23] Liu Z Hꎬ Yu Y Zꎬ Wei S Hꎬ et al. Race dynamics
analysis of rice blast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1998( in
Chinese ) [ J ] .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沈阳农业大学学报)ꎬ 1999ꎬ 30(3): 241-
243.
[24] Xu C Nꎬ Bai X Mꎬ Liu Z Hꎬ et al. Dynamics of rice
blast fungus in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2000 - 2005
( in Chinese)[J] . Plant Protection(植物保护)ꎬ 2007ꎬ
33(2): 30-33.
[25] Liu Z Hꎬ Wang J Wꎬ Yang Hꎬ et al. Race dynamics
analysis of rice blast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2005 -
2007 ( in Chinese) [ J] .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 ̄
tural University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ꎬ 2009ꎬ 40(3):
282-285.
[26] Liu Z Hꎬ Liu W Wꎬ Yang Hꎬ et al. Dynamics of rice
blast fungus in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2008 - 2010
( in Chinese) [ J] .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ꎬ 2012ꎬ 43(2): 159
-162.
[27] Zhan J Sꎬ McDonald B A. Experimental measures of
pathogen competition and relative fitness [ J] .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ꎬ 2013ꎬ 51: 131-153.
责任编辑:曾晓葳
欢迎订阅«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ꎬ“中国科技核心期刊”ꎮ 主要刊登
植物病理学各分支未经发表的专题评述、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ꎬ以反映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水平
和发展方向ꎬ推动学术交流ꎬ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ꎮ
本刊现已被英国农业与生物技术文摘(CAB)、联合国粮农组织 AGRIS 等收录ꎮ 据«中国科技期
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统计结果ꎬ«植物病理学报»影响因子 0.832ꎮ 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检索
与评价数据规范»(CAJ ̄CD)执行优秀期刊奖、2012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奖和 2013 百种中
国杰出学术期刊奖ꎮ
本刊为双月刊ꎬ每期定价 30元ꎬ全年 6期共 180元ꎮ
邮发代号: 82 ̄214ꎮ 欢迎投稿ꎬ欢迎订阅ꎮ
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 2号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楼 243室
邮编: 100193
电话: (010) 6273 2364
E ̄mail:zwblxb@ cau.edu.cnꎮ
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