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of Root System of Relict Pteridophyte Isoetes sinensis

孑遗蕨类中华水韭根系发育的研究



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0
&修改稿收到日期$
!"#$)"%)"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
作者简介$于阳阳"
#11#(
#!女!硕士!主要从事植物学实验工作
2)34-5
$
#&&"111"
!66
+783
"
通信作者$刘保东!教授!主要从事孢子植物学科研及教学工作
2)34-5
$
119:
!
#*%+783
孑遗蕨类中华水韭根系发育的研究
于阳阳#!连永权!!刘保东#"
"
#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
&
!
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
#$"###
#

!
要$以发育良好的中华水韭植株为材料!用常规半薄切片法!详细观察了根的发育及其根系的特征!并讨论了
水韭根的内外两种起源途径(不同粗细根的结构功能(分支及横隔的生物学意义!为探讨古老维管植物的系统演化
及濒危原因提供形态学依据结果显示$"
#
#中华水韭成熟植株没有主根!有近百条浅棕色管状根!既有内起源根!
也有外起源根!且每条根都有多回二歧分支"
!
#二歧分支的发生一般频率密集且为不均等分裂!根越细分支越
早!而且分支频率越密集&二歧分支处都有由
!
"
%
层细胞组成的永久性横隔!即使在老根内这种横隔也始终存在
"
%
#子根尖的部分皮层细胞能够直接转化成表皮!子根尖粗细不等研究认为!中华水韭有茎起源根和根托起源
根!皮层细胞具有特殊的分化能力!横隔是古生态的高能环境所造成的适应性结构!其根系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及
高度的复杂性
关键词$水韭&根系&根起源&横隔
中图分类号$
;1&&+$&
文献标志码$
<
$%&%()*"+$"",-
.
&,%/"+$%0#),1,%(#!"
2
*
.
,%12&)#)22-/)/2-2
=>=4/
?@
4/
?
#
!
AB?6
D4/
!
!
AB>E48:8/
?
#
"
"
#F4G9-/C8G345>/-HIG.-J
@
!
KI
@
A498G4J8G
@
8LM54/JE-858
?@
!
N85I
?
I8LFI-58/
?,
-4/
?
MG8H-/7I
!
F4G9-/#$""!$
!
NO-/4
&
!
FI-58/
?,
-4/
?
M85
@
JI7O/-7
!
F4G9-/#$"###
!
NO-/4
#
34&,(),
$
E4.I:8/JOIPI5:IHI58
Q
I:!"#$%$""&$"&"
Q
54/J.34JIG-45
!
P-JO3IJO8:8L.I3-)JO-/.I7J-8/
!
PI
89.IGHI:JOI:IHI58
Q
3I/J8LJOIG88J4/:JOI7O4G47JIG-.J-7.8LG88J.
@
.JI3-/:IJ4-5
!
4/::-.7D..I:JOII/)
:8
?
I/8D.8G-
?
-/8L!("&$"&"G88J.
!
JOI.JGD7JDG45LD/7J-8/8LJOIJO-7RG88J.4/:JOIL-/IG88J.JOI9-858
?
-)
745LD/7J-8/-/
?
8LJOI:-7O8J838D.4/:JG4/.HIG.I
Q
4GJ-J-8/
!
PO-7O
Q
G8H-:I:JOI38G
Q
O858
?
-794.-.L8GJOI
.JD:
@
498DJ4/7-I/JH4.7D54G
Q
54/J.IH85DJ-8/4/:JOI-GI/:4/
?
IGI:GI4.8/.+SOIGI.D5J.O8PJO4J
$"
#
#
SOI
34JDGI
Q
54/J.8L!("&$"&"O4HI4
QQ
G8T-34JI5
@
8/IOD/:GI:9G8P/
!
O858PG88J.
!
9DJO4HI/8J34-/G88J.
!
98JOI/:8
?
I/8D.8G-
?
-/4/:ITJIG/458G-
?
-/P4
@
.4GI89.IGHI:438/
?
JOI.IG88J.
!
4/:I47OG88JO4.3D5J-)
G8D/::-7O8J83-I.+
"
!
#
SOIO4
QQ
I/I:8L:-7O8J83-I.
?
I/IG45LGI
6
DI/7
@
8L-/JI/.-HI4/:L-..-8/D/I
6
D45-J
@
!
438/
?
JOIJO-//IGG88J4GI3D7O38GII4G5-IG4/:LGI
6
DI/J5
@
4/:L8GIHIG
@
:-7O8J838D.
Q
8-/J
!
JOIGI-.4
Q
IG34/I/JJG4/.HIG.I
Q
4GJ-J-8/-/75D:-/
?
!(%54
@
IG.8L7I5.9IJPII/I47O-/LIG-8G9G4/7O4/:-J..D
Q
IG-8G
G88J+2HI/-/JOI85:G88JJOIJG4/.HIG.I
Q
4GJ-J-8/-.45P4
@
.JOIGI+
"
%
#
SOII
Q
-:IG3-.7I5.8L-/LIG-8G9G4/)
7OI.4GIJG4/.L8G3I::-GI7J5
@
LG83.83I78GJ-7457I5.
&
:-43IJIG.8LG88J.J-
Q
.8LJOI.IJP8-/LIG-8G9G4/7OI.
4GI:-LLIGI/J+SOI.IIH-:I/7I..D
??
I.JI:JO4J
$
G88J.8L!("&$"&"78D5:9I8G-
?
-/4JI:LG8398JO.JI34/:
GO-U8
Q
O8GI
&
78GJ-7457I5.O4HI.
Q
I7-45:-LLIGI/J-4J-8/74
Q
47-J
@
&
JOIJG4/.HIG.I
Q
4GJ-J-8/34
@
9I44:4
Q
J-HI
.JGD7JDGIL8G3I::DG-/
?
JOI
?
I858
?
-745J-3I3-5-8/
@
I4G.4
?
8
!
P-JOPO4JJ84
?
4-/.JJOIO-
?
O)I/IG
?@
I/H-)
G8/3I/J-/JO4JIG4
&
G88J.
@
.JI38L!("&$"&"89J4-/
Q
8PIGLD5GI
?
I/IG4J-HI74
Q
47-J
@
4/:O-
?
O5
@
783
Q
5-747
@
+
5%
.
6"(!&
$
!"#$%$"
&
G88J.
@
.JI3
&
G88J8G-
?
-/
&
JG4/.HIG.I
Q
4GJ-J-8/
!!
中华水韭"
!"#$%$""&$"&"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历经了
%
亿多年漫长演化的最古老蕨类植物!是见
证和预测该地区地貌变迁(植被变化规律的最佳)活
化石*!曾在多个省区的浅沼湿地广泛分布!但由于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迅速发展的经济活动严重干扰了
原生境!多数种群已经灭绝!
#111
年被列为国家一
级保护植物!近年来濒危趋势不断加剧!目前被评为
国际极危物种"
B>NC)NV
#
+
#
,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
三叠纪起!就盛产水韭科"
B.8IJ47I4I
#等脊囊属
"
)*+$
,
&"
#(肋木类"
M5IDG83I-4
#和石松类"
A
@
78)
Q
.-:4
#的植物!国内外罕见的大量相关化石+!,表明!
中华水韭是见证该地区原始维管植物起源演化(水
韭亚门植物兴衰的活化石!是研究植物界根茎叶形
态演化(适应环境变迁的珍贵材料+%,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既是生理功能的载体!又能
反映相应的生态环境+&,&根茎叶的形态演化是可靠
的溯祖形态+$,!在陆生植物
%
个营养器官中!根的起
源等于或早于叶的起源!但目前对根形态结构的认
识远少于对叶的认识+*,!根的发生多是)内起源*的!
即从器官内部的维管束附近如中柱鞘形成的根尖穿
过皮层和表皮而形成次一级的侧根+,!尽管一些蕨
类专业教材+0,或论文+1,强调了蕨类植物二歧根的系
统学意义!但都很少涉及二歧根的形态建成!甚至在
根系专著+*,中也没有这方面的介绍
水韭科植物具有从水生到陆生的全部生境类
型+#",!关于水韭及其近缘类群根的研究同样匮乏!
早在
#1&
年!
WJIP4GJ

!(-*./#"
,
#/*
成熟根的横
切面与近源种进行了比较观察+##,!所得出的论点却
受到了李小溪+#!,的实验质疑&
XD..I534/
报道了几
种水韭根的发生位置+#%,!以及钟恒等对石松和水韭
的根及根托的研究+#&,!都证明水韭根为内起源&一
些学者报道过水韭属胚根的生成或根内真菌寄生等
特性+#$)#,&就二歧根的根尖分化研究而言!只有
B34-7O-
等+#0,在小翠云"
0$+*
1
&$++*2/*3""&**
#的
根尖切片中!报道了原始细胞的分化及其均等分支
的特点&
=-
等首次给出了
!(*"&*%&.*
和宽叶水韭
"
!(
4
*
,
#&.*
#两种水韭二歧根的根尖分化大致过
程!并结合前人的工作讨论了原始细胞的数量和分
层问题+#1,&刘虹等通过石蜡切片结合动态
NNY

光显微照相的方法!揭示了东方水韭"
!(#/&$%*+&"
#
二歧根的形成(成熟根的结构等+!",!但都以原始细
胞的数量或验证前人的观点为主要研究内容!对二
歧分支的发生频率(子根尖的大小差异及其变化(分
支处横隔的有无(皮层与表皮的转化等都没有涉及
而这些形态既决定着个体发育的根系形态和根系功
能!也反映出系统演化的信息!是稳定客观的溯祖形
态+1,
本研究以发育良好的中华水韭植株为材料!用
常规半薄切片法!详细观察了根的发育及其根系的
特征!首次报道并讨论了水韭根的内外两种起源途
径(不同粗细的结构功能(分支及横隔的生物学意义
等!丰富了植物学有关根及根系形态的基础知识!为
探讨古老维管植物的系统演化及濒危原因提供了直
观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
!
材料和方法
7+7
!
试验材料
中华水韭由浙江大学丁炳扬教授于
#111
年采

!""#
年赠送!原产地为浙江省华顶山!凭证标本
保存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
F
#以
凭证标本的孢子进行人工繁殖并栽培在哈尔滨师范
大学温室"
&$Z$!["*\C
!
#!*Z%![$1\2
#的发育成熟的
健壮植物体+!#,为研究材料
7+8
!
试验方法
取整株植物体观察完整根系!用发育良好的不
同粗细(不同发育程度的根或根尖做常规半薄切片!

]<<
固定!环氧树脂包埋!切片厚度为
!
#
3
!用
甲苯胺蓝染色!用
5^
@
3
Q
D.)E_$%]
型显微成像系
统拍照
!
!
结果与分析
8+7
!
根及根系的形态
中华水韭的根系类似于禾本科"
G`43-/I4I
#植
物的须根系!成熟植株没有主根!自球茎中下部发育
出数十条至近百条粗细不等(长短不一的浅棕色管
状根!根沿球茎下方向上方依次发生!既可着生在
%
个瓣裂的沟缝内!也可着生在球茎突起的表面上
每条根都有
!
"
#"
回二歧分支!组成深约
$
"
#"
73
(根幅
$
"
#!73
的浅根系!根系上缘与大小孢子
叶基部几乎相连"图版
$
!
#
#根的粗细变化很大!
直径在
"+$
"
&33
之间!都随机分布在球茎上!较
粗的根也较长且分支较晚!较细的根分支较早且往
0%
西
!

!

!

!

!

!!!!!!!!!!!!!!!!!!!
%$

往连续分支"图版
$
!#!不仅分支间的距离长短不
一!而且同一级子根的粗细也往往不等!在根的所有
分支处都分化出明显的横隔"图版
$
!
%
#
8+8
!
根的发生
中华水韭的根既可以是内起源也可以是外起
源内起源根又有两个不同的发生部位!一是起源
于球茎深处维管形成层!先是有规律地向外平周分
裂出根原基!根原基再向斜下方延长!先后穿过球茎
的皮层和根托等基本组织而来"图版
$
!
&
#&二是起
源于根托深处的次生分生组织!所形成的根尖只需
要穿透外侧的部分根托"图版
$
!
$
#外起源根的根
原基是由根托表层或浅层的基本组织经过脱分化直
接产生向外突出的根尖!根尖不需要穿透任何组织
"图版
$
!
*
#无论是内起源或是外起源的根尖!其
结构都与种子植物的类似!只是伸长区较长!与成熟
区的区别不很明显&横切面自外向内依次为
!
"
%

细胞的表皮(
$
"
#"
层细胞的外皮层(
%
"
#$
层细胞
的偏心的中皮层(
#
"
!
层细胞的内皮层和偏离中心
的中央维管束!各组织内的细胞都排列紧密"图版
$
!

#自幼嫩到成熟!自外皮层和中皮层的结合
处!细胞逐渐疏松解体形成通气道!但根的维管束和
通气道不一定都和茎的中央维管束相通
8+9
!
二歧根的发生
无论根的粗细!其根尖在一定时期都能进行二
歧分支分支的发生是在根尖的分生区进行早期
外观上看不出任何变化!但在根冠完整的横切面"图

$
!
0
#上!能看到两个基本相等的子分生区!但随
着子分生区的不断分化生长!各自发育成大小不等
的子根尖"图版
$
!
1
#!此时的母根尖根冠逐渐消失!
由圆锥状逐渐扁平"图版
$
!
#"
#随着两个子根尖
根冠的出现!二歧分支根基本形成"图版
$
!
##
#在
子根尖分开初期!两者之间相应的两层外皮层细胞
处!胞间层溶解且迅速栓质化!由皮层细胞直接转变
成表皮继而相互离开"图版
$
!
#!
#中华水韭二歧
根的发生频率有时很密集!在刚刚完成或尚未完成
的一级分支根尖内!次一级或次二级的二歧分支就
已经相继开始!而且常常都是不均等分化"图版
$
!
#%
#随着根的发育!这种不均等可能始终存在"图

$
!(
%
#!也可能逐步被调整为基本均等"图版
$
!
##
(
#*
#
8+:
!
通气道及横隔的发生
无论根的粗细!成熟后的结构都基本一致!发育
过程都是内外皮层逐渐解体!中央维管束偏向一侧!
根中央被一个直径约
#""
"
%"""
#
3
的巨大通气道
所占据但是在分支完成后!随着母根与子根内外
皮层组织的解体!在母根与子根的连接处的内外皮
层细胞并不解体!而是分化成一个水平的致密区域
"图版
$
!
#&
#!随着母根与子根通气道的形成!致密
区域逐渐显现成椭圆形的横隔!该横隔由
!
"
%
层体
积较小(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母根与两个子根的通
气道隔断"图版
$
!
#$
#!即使在老根内!这种横隔也
始终存在"图版
$
!
%
(
#*
#
%
!

!

9+7
!
根的起源
关于水韭属植物根的起源报道较多!不少是关
于根来自于哪类分生组织(哪层原始细胞的争论!可
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根在球茎下方的维管形成层
上发生+#&)#$!#1!!,&二是根起源于根托即包在茎底端
的具有次生分生能力的部位+#$!#1!%,无论哪种观
点!其共性是内起源!即根是由球茎下方维管形成层
或根托中的次生分生组织分化而来!都要穿过根的
皮层或"和#根托的基本组织本研究图
&
支持第一
种观点!图
$
则支持第二种观点理论上球茎下方
的维管形成层和根托都可以形成内起源的根!因为
前者是位置固定的较为原始的分生组织+#1,!后者是
有由前者分生并成熟而来的(体积较大的基本组织!
在这些基本组织中又产生具有次生分生能力的薄壁
细胞+#$,既然根托具有分生能力!那么!靠近根托
表层的薄壁细胞也可能有机会脱分化而恢复分裂能
力!形成外起源的根!所以这种外起源与根托深处的
内起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前人所谓的水韭根内起
源+#%)#&,也只是位置上的表述!而与植物学一般意义
的内起源有着本质的不同!本研究观察到由球茎维
管形成层分化的根!其维管束和茎的中央维管束一
定相通!而由根托发生的根无论位置深浅!维管束都
不一定与茎相通本研究发现水韭具有很强的生根
机制!从本质来看!将水韭根区分为茎起源根和根托
起源根更为科学
9+8
!
根的分支
二歧根的发育模式是小型叶蕨类植物的一个明
显特征!为低等维管植物所特有+!#,!二歧根的形成
与根原基原始细胞的分裂密切相关!分裂开始于外
原始细胞+!",!
M485-58
+
#$
,认为水韭根尖有两列原始
细胞!
=-
等+#1,则认为有
%
列原始细胞!笔者认为无
论几列原始细胞!都是由上一级原始细胞产生的!其
子细胞也是不断形成并连续分化的!几列之间并没
有本质的区别!更多的根尖在更多的时间内都是延
1%
&

!!!!!!!!!!!!!!!
于阳阳!等$孑遗蕨类中华水韭根系发育的研究
长生长的!二歧分支只是特定细胞在特定时间内进
行的纵向分裂所造成!因此讨论原始细胞的数量不
如研究原始细胞产生纵向分裂的内外原因更有意
义二歧分支的两个子根尖的形态大小多是从相同
到不同再到相同的发展规律更具有系统演化意
义+!#,!在内外皮层组织固定位置的一些细胞直接转
化成表皮的细胞学机理或分子调控机制也值得进一
步研究
9+9
!
根的横隔
中华水韭根的分隔!从现象上看与一些维管植
物茎上的节有一定的相似性!当然根和茎在本质上
是完全不同的器官节是植物茎干特有的结构!是
叶迹或叶隙与茎干维管束相连的部位+,!对茎与叶
的物质运输和机械支持有重要作用!木贼科"
2
6
D-)
.IJ47I4I
#和禾本科"
G`43-/I4I
#茎的节都是典型的
横隔状结构!甚至地下茎中也有横隔的节!但维管植
物的根都是没有节和节间之分的!也没有发现类似
节的横隔状结构+*!#$!&,!所以!根中横隔的生理功能
值得深入研究中华水韭根不仅粗细长短差别很
大!分支频率各不相同!但只要发生分支!就必然在
分支的稍上方形成一个完整的横隔!尽管这个横隔
只有
!
"
%
层细胞构成!却与木贼科"
2
6
D-.IJ47I4I
#
地下茎的节+!&,一样!完全隔断了母根与子根的通气
道!二者间的联系只能通过维管束进行!物质和气体
交换都必须受到内皮层的控制当然!如果次级根
发生机械性损伤或坏死!横隔对整个根系的保护作
用应该是迅速而有效的一般说来!水生植物不存
在水分限制!根系没有旱生植物的发达+!&,!但中华
水韭的根系不仅根数多(分支多(形态变化大!而且
根的发生能力旺盛!具有特殊的防御能力!似乎表明
在数亿年的系统演化中!曾经发生过水环境不稳定
甚至干旱的生态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三叠纪出
现过海陆往复变迁!水韭近缘的肋木类"
M5IDG83I)
-4
#就是生活在较平坦的滨海岸边!在海水进退频繁
的高能环境中!形成了很多特殊的生态性结构+!,!本
研究表明中华水韭也曾长期生活在高能量的海滨平
坦地带!因根系经常受到风浪的机械性损伤而演化
出复杂的形态结构和旺盛的再生能力现代水韭的
一些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较干燥的环境+#",!其
根本原因也是根系的复杂性和再生性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
#
,
!
严岳鸿!张宪春!马克平
+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X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0+
+
!
,
!
孟繁松!张振来!牛志军!等
+
长江流域原始石松植物群及水韭目植物分类与演化+
X
,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
%
,
!
X2C` ]W
"孟繁松#
+WJD:-I.8/4//45I
Q
-.LG833-::5IJG-4..-7458/
?
JOI=4/
?
JUIV-HIG4/:-J.9I4G-/
?
8/JOI8G-
?
-/8L!"#$%$"
+
a
,
+).%*
5#%*&.*0&&.*
"植物学报#!
#110
!
:;
"
0
#$
#(
"
-/NO-/I.I
#
+
+
&
,
!
F>bFF
"胡正海#
+SOI
Q
G8.
Q
I7J4/:
Q
G8
?
GI..-8/8LJOI
Q
54/J783
Q
4G4J-HI4/4J83
@
:DG-/
?
L-LJ
@@
I4G.-/NO-/4
+
a
,
().%*5#%(5#/$*+(67.6
.&8$%(0&(
"西北植物学报#!
""%
!
89
"
!
#$
%&&(%$$
"
-/NO-/I.I
#
+
+
$
,
!
bF"张宪春#!
c2BV
"卫
!
然#!
AB>FX
"刘红梅#!
$%*++MO
@
58
?
I/
@
4/:754..-L-74J-8/8LJOIITJ4/J5
@
78
Q
O
@
JI.4/:LIG/.LG83
NO-/4
+
a
,
+53++$%&#
9
5#%*
:
"植物学报#!
"#%
!
:<
"
!
#$
##1(#%
"
-/NO-/I.I
#
+
+
*
,
!
=^ !
!
>bBK+M54/JV88J.
-
JOIO-::I/O45L
+
X
,
+CIP=8GR
$
X4G7I5YIRRIG+B/7+
!
""#+
+

,
!
胡正海
+
植物解剖学+
X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1(#*
!
#$(!%%+
+
0
,
!
dQ
O
@
J4
+
X
,
+CIPYI5O-
$
W+NO4/:4/:N83
Q
4/
@
AJ:+
!
#11
$
##1(#&#+
+
1
,
!
K!
BXQ
O858
?
-745:-HIG.-J
@
4/:IH85DJ-8/8LHI
?
IJ4J-HI8G
?
4/.-/
Q
JIG-:8
Q
O
@
JI.
+
X
,%%
BcKBK
!
VH85DJ-8/4/:Y-HIG.-L-74J-8/8LA4/:M54/J.+S8R
@
8
$
W
Q
G-/
?
IG)dIG54
?
!
#11
$
!(&%+
+
#"
,
!
cN!
Va!
2H85DJ-8/
!
4/:W
Q
I7-4J-8/-/!"#$%$"
+
X
,
+X-..8DG-E8J4/-745 4`G:I/MGI..
!
#11!
!
=>
"
%
#$
*#%(*!!+
+
##
,
!
WS2cQ
4G4J-HI.JD:
@
8L.J-
?
34G-4/4
QQ
I/:4
?
I.4/:!"#$%$"G88J.
+
a
,
+)-$/&.*;#3/*+#
9
5#%*
:
!
#1&
!
%&
$
%#$(%!&+
+
#!
,
!
AB__
"李小溪#!
S"檀龙颜#!
="扬
!
成#!
$%*++Q
3I/J8LG88J.4/:5I4HI.8L
!"#$%$""&$"&"
+
a
,
(53++$%&#
9
5#%*&.*+<$"$*/.=
"植物研究#!
"#%
!
99
"
*
#$
***(*"
"
-/NO-/I.I
#
+
+
#%
,
!
X>WW2AX?
-4;D-5P8GJ.
+
a
,
+>&
,
3+*/&*
$
%=$;#3/*+#
9
%=$?$#/
1
&*5#%*&.*+0#.&$%
:
!
""#
!
#*
$
!(#1+
+
#&
,
!
bF C^` F
"钟
!
恒#!
ABbFF
"李植华#!
AB<^ cE
"廖文波#
+VO-U8
Q
O8GI4/:.J-
?
34G-48LA
@
78
Q
8:-/4I4/:B.8IJ-/4I
+
a
,
+@=&$"$53++$6
%&#
9
5#%*
:
"植物学通报#!
#11
!
7:
"
!
#$
*#(*&
"
-/NO-/I.I
#
+
"&
西
!

!

!

!

!

!!!!!!!!!!!!!!!!!!!
%$

+#$
,
!
M<^ ABAA^ YaaV+SOIYIHI58
Q
3I/J@
8L!"#$%$"
+
X
,
+>G94/4
$
>/-HIG.-J
@
8LB5-/8-MGI..
!
#1*%+
+
#*
,
!
KQ
4G-.8/8L!"#$%$"G88J.4/:.J-
?
4G-4/4
QQ
I/:4
?
I.
+
a
,
+@**8&*;#3/*+#
9
5#%*
:
!
#10"
!
$0
$
!%#0(
!%!!+
+
#
,
!
WF?
454..87-4J-8/.-/JOIG88J8LJOGII.
Q
I7-I.8L!"#$%$"A+
+
a
,
+)
A
3*%&.5#%*
:
!
#110
!
*#
$
%%(%+
+
#0
,
!
BX!
KQ
3I/J45.JD:
@
8L9G4/7OI:GO-U8
Q
O8GI.-/JOGII0$+*
1
$&$++*.
Q
I7-I.
+
a
,
+)-$/&.*;#3/*+#
9
5#%*
:
!
#11#
!
0
$
#*1&(#"%+
+
#1
,
!
=BW=
!
KQ
3I/J-/!"#$%$"*"&*%&.*4/:!"#$%$"
4
*
,
#&.*
+
a
,
(!%$/*%&#*+;#3/*+#
9
B+*%0.&6
$.$"
!
""#
!
7?8
"
*
#$
#!!$(#!%$+
+
!"
,
!
AB>F
"刘
!
虹#!
c"王青锋#
+Y-7O8J838D.G88J:IHI58
Q
3I/J-/!"#$%$"#/&$%*+&"
!
4G4GI4/:I/:4/
?
IGI:
6
D-5P8GJ-/NO-/4
+
a
,
+
C3=*D&E$/"&%
:
"
C4J+W7-+2:-+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8
"
*
#$
$(*!
"
-/NO-/I.I
#
+
+
!#
,
!
AB>EY
"刘保东#
+Q
G8:D7J-HI.D77I..8L!"#$%$""&$"&"
!
47G-J-745
@
I/:4/
?
IGI:.
Q
I7-I.
+
a
,
+5&E$/"&%
:
0.&$.$
"生物
多样性#!
"#!
!
8;
"
*
#$
0&
"
-/NO-/I.I
#
+
+
!!
,
!
M<^ ABAA^ YaaV+XIG-.JI3.4/:IH85DJ-8/
$
:IHI58
Q
3I/J4578GGI.
Q
8/:I/7I438/
?
JOIGO-U838G
Q
O.8LJOIA
@
78
Q
.-:.
+
a
,
()-$/&.*
;#3/*+#
9
5#%*
:
!
#10!
!
?>
"
*
#$
#"%!(#"&!+
+
!%
,
!
K?
-/4/:I4G5
@
:IHI58
Q
3I/J8LJOIG88J)
Q
G8:D7-/
?
3IG-.JI38L!"#$%$"*8&.#+*A+Y+`83IU
+
a
,
+5#%*&.*+?*6
F$%%$
!
#10&
!
7:@
"
%
#$
%!(%+
+
!&
,
!
!
2X2WSX`+N83
Q
4G4J-HIX8G
Q
O858
?@
8Ld4.7D54GM54/J.
+
X
,
+W4/LGI/7-.78
$
c+F+]GII34/4/:783
Q
4/
@
!
#1$1
$
#%"
(#1"+
图版说明$
图版
$!
中华水韭根系发育
E+
分叉&
E
#
+
分叉"大#&
E
!
+
分叉"小#&
EW+
球茎基本组织&
NS+
输导组织&
2C+
内皮层&
2M+
表皮&
2_+
外皮层&
]V+
较细的根&
X<+
大孢子叶&
X2+
中皮层&
XB+
小孢子叶&
V+
根&
VN+
根冠&
VF+
根托&
VS+
根尖&
W+
茎&
SM+
横隔&
SV+
较粗的根&
dN+
维管形成层
#+
根系形态&
!+
根在茎上的着生方式&
%+
根的分支&
+
内起源根尖"示与茎的关系#&
$+
内起源根尖&
*+
外起源根尖&
+
根尖横切面&
0+
根尖纵
切面&
1+
根尖不等二歧纵切面&
#"+
根尖不等二歧横切面&
##+
根尖等二歧纵切面&
#!+
根尖不等二歧横切"示表皮细胞分化#&
#%+
根尖连续不等二
歧分支横切面&
#&+
根尖纵切面"示二歧分支后横隔的早期发生#&
#$+
发育中的二歧根纵切"示横隔与维管束的关系#&
#*+
成熟二歧根纵切"示与
横隔的关系#
AB
2
0C,#"C"+
2
0,%
$
10,%
$!
V88J.
@
.JI3:IHI58
Q
3I/J8L!("&$"&"
E+E-LDG74J-8/
&
E
#
+E-LDG74J-8/
"
E-
?
#&
E
!
+E-LDG74J-8/
"
W345
#&
EW+ED598:-D3
Q
G-34G
@
.JGD7JDGI.
&
NS+N8/:D7J-/
?
J-..DI
&
2C+2/:8:IG3-.
&
2M+2
Q
-:IG3-.
&
2_+2T8:IG3-.
&
]V+]-/IGG88J
&
X<+X47G8.
Q
8G8
Q
O
@
5
&
X2+XI.874G
Q
&
XB+X-7G8.
Q
8G8
Q
O
@
5
&
V+V88J
&
VN+V88J74
Q
&
VF+VO-U8)
Q
O8GI
&
VS+V88JJ-
Q
&
W+WJI3
&
SM+SG4/.HIG.I
Q
4GJ-J-8/
&
SV+SO-7RIGG88J
&
dN+d4.7D54G7439-D3
]-
?
+#+V88J38G
Q
O858
?@
&
]-
?
+!+V88J
?
G8PJO8/JOI.JI3
&
]-
?
+%+V88J9G4/7OI.
&
]-
?
+&+SOIG88JJ-
Q
8LI/:8
?
I/D.8G-
?
-/
"
-/GI54J-8/J8
.JI3
#&
]-
?
+$+SOIG88JJ-
Q
8LI/:8
?
I/D.8G-
?
-/
&
]-
?
+*+SOIG88JJ-
Q
8LITJIG/458G-
?
-/
&
]-
?
++SOIJG4/.HIG.I.I7J-8/8LG88JJ-
Q
&
]-
?
+0+SOI58/
?
-)
JD:-/45.I7J-8/8LG88JJ-
Q
&
]-
?
+1+SOI58/
?
-JD:-/45.I7J-8/8L-/I
6
D45-J
@
:-7O8J838D.G88JJ-
Q
&
]-
?
+#"+SOIJG4/.HIG.I.I7J-8/8L-/I
6
D45-J
@
:-7O8J)
838D.G88JJ-
Q
&
]-
?
+##+SOI58/
?
-JD:-/45.I7J-8/8LI
6
D45-J
@
:-7O8J838D.G88JJ-
Q
&
]-
?
+#!+SOIJG4/.HIG.I.I7J-8/8L-/I
6
D45-J
@
:-7O8J838D.G88J
J-
Q
"
.O8P/-/I
Q
-:IG3-.7I5:-LLIGI/J-4J-8/
#&
]-
?
+#%+SOIJG4/.HIG.I.I7J-8/8L78/J-/D8D.-/I
6
D45-J
@
:-7O8J838D.G88JJ-
Q
&
]-
?
+#&+SOI58/
?
-JD:-)
/45.I7J-8/8LG88JJ-
Q
"
.O8P/JOII4G5
@
:IHI58
Q
3I/J8LJG4/.HIG.I
Q
4GJ-J-8/4LJIGJOI9G4/7O8L:-7O8J838D.
#&
]-
?
+#$+SOI58/
?
-JD:-/45.I7J-8/8L
JOI:IHI58
Q
-/
?
:-7O8J838D.9G4/7O
"
.O8PJOIGI54J-8/.O-
Q
9IJPII/JG4/.HIG.I
Q
4GJ-J-8/4/:H4.7D54G9D/:5I
#&
]-
?
+#*+SOI58/
?
-JD:-/45.I7J-8/8L
:-7O8J838D.9G4/7O34JDGI.J4JI
"
-/GI54J-8/.P-JOJG4/.HIG.I
Q
4GJ-J-8/
#
+
#&
&

!!!!!!!!!!!!!!!
于阳阳!等$孑遗蕨类中华水韭根系发育的研究
图版
$!
M54JI
$
!编辑"潘新社#
!!
!&
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