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feeding level of Suaeda glauca hay on mineral elements in muscle and organ tissues of lambs

我国传统农业结构不改变不行了 ——粮食九连增后的隐忧



全 文 :书犇犗犐:10.11686/cyxb20130301
櫿櫿櫿櫿
櫿
櫿
櫿
櫿
櫿櫿櫿櫿
櫿
櫿
櫿
櫿

氄氄

  
院士
高层
论坛
我国传统农业结构不改变不行了
———粮食九连增后的隐忧
任继周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
  粮食既为国民生活所必需,也是战略物资。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必须确保粮食安全,这是无可怀
疑的。近几年来,我国粮食九连增,打破了历史记录,全国浸沉在满足喜悦之中。但有人察觉到了其中的某些隐
忧①。而笔者担心这里有更为深层的危机。
1 我国食物结构的时代转型不期而遇
正当国内为动物性食品是否应该大幅度提高争论不休的时候,社会发展的脚步却不予理会,动物性食品径直
一路攀升,而粮食消耗量逐年减少。食物结构的转型与我们不期而遇。从1986年人均口粮207.1kg到2010年
的148.0kg,降幅为28.5%。而城镇人口的口粮消费约为80kg,只有农村人均口粮消费的一半。每减少一个农
村人口,可省出2个城镇人口的口粮,而畜产品上升与粮食下降的幅度如响斯应,这就意味着伴随粮食消耗的下
降而饲料需求相应增加。人均粮食与畜产品的消耗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这是一场食物革命。它没有组织,没有纲领,甚至没有被人察觉,社会的自组织功能悄悄完成了。这里社会
发展,尤其城镇化起了作用。粮食这个“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断下滑(图1),由1980年的68%下降到2010年
的43%[1],而动物性食品一路飙升(图2)。两者2002年走到交叉点,此后这种上升与下降的趋势日益明显(图
3)。如果把人的口粮和家畜的饲料统一折合,称为“食物当量”②,据预测,中长期内我国人的口粮需求约为2亿t
“食物当量”,家畜饲料需求为5亿t“食物当量”,两者共需约7亿t“食物当量”,我们称为2+5模式[2],饲料是口
粮的2.5倍。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是我们传统的“耕地农业”无法承受的重负。
图1 我国大米、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年人均口粮消费变化[1]
第22卷 第3期
Vol.22,No.3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1-5
2013年6月
收稿日期:20130515;改回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任继周(1924),男,山东平原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Email:renjz@vip.sina.com
①如陈锡文在接见凤凰台记者时就指出,我国粮食增产余地几乎到了极限。
②食物当量(FoodEquivalentUnit,简写FEU),就是以热量与蛋白质含量为基础综合而成的用以衡量食物的统一标准。1个食物当量大体相当
1kg粳米所含的营养物质,它可以统一衡量人的口粮(FEUa)和家畜饲料(FEUb)所含的营养源。
图2 我国1985到2012年人均消耗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奶类和粮食动态
其中除粮食下降以外,动物性食品都明显上升。
 
图3 我国总人口与城镇人口的直接口粮与间接口粮(饲料)消费量发展趋势
口粮消费逐步下滑,而饲料为主的间接消费则急剧上升,形成剪刀差。
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对西方的大量动物性食物结构颇多忌惮,那就请看同为东方食物
模式的日本和韩国。与他们相比,据黄季等[1]的研究,我国2010年的食品消费结构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
代末和韩国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进入这时期后,日本和韩国的食品消费结构都经历快速转变,谷物在人均
食物能量、蛋白和脂肪等摄取比重快速下降,而动物产品和植物油的比重快速上升。根据日本和韩国的食品消费
结构变化趋势,以及现阶段我国与日韩人均食物消费结构的差异,他们认为在未来15年,我国动物产品的人均消
费将保持较快增长,然后还将进入一段相当长的人均动物产品消费缓慢增长时期[2,3]。近期我国的奶粉抢购风
可为警示,此风不但使比邻的香港不得安宁,甚至使美、英、法、荷等国也侧目而视,连传统奶粉出口国新西兰也为
奶粉市场之失控惴惴不安。各个归国航线上中国人携带大量奶粉已是一道世界风景线。一叶知秋,我们的畜产
品一旦短缺,将对全球市场造成多么大的压力。畜产品需求孔急,意味着饲料的需要量急剧增加,这是一股不可
遏制的历史潮流。
2 饲料危机威胁我国食物安全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是我国“以粮为纲”的年代,把粮食作为“主食”,而“主食”等于“食物”的古老思维定
式。现在国人的食物结构变了,饲料的需要远远超过了作为主食的粮食。粮食的连年增产,并没有回答饲料严重
缺乏的问题。我国食物安全如利剑悬顶,令人坐卧不宁。如将口粮和家畜的饲料分开来计算,按照前面所说的
2+5模式,我国口粮早已满足,而饲料则严重不足。而且从发展趋势看来,饲料的缺口将越来越大。这个缺口需
要牧草(含饲用植物)来填补,而不是粮食。
2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3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基本概念。饲用植物是以植物全株,即以植物的营养体为产品的,粮食是植物的籽实。植
物营养体与籽实的营养物质之比,一般为3~5∶1,即适时收获的营养体,其营养物质比籽实多3~5倍。我国以
稀缺的水土资源在保证粮食自给而略有盈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生产数倍于粮食营养物质的优质牧草,以满
足饲料的亟需。但是我们却囿于浓重的“粮食情结”,只顾追求粮食增产,而忽视生产力更高的牧草。我国农业这
只航母显然偏离了航道。如照此传统,在粮食“九连增”的航道上惯性前行,其后果堪忧。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陆地生态系统每1份动物产品,大约需要10份食物源的支撑,称为“十分之
一”法则[4]。当然畜牧业不同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家畜是良种化的,家畜饲养也远非野生动物可比,饲料转化效
率远高于野生动物。即使如此,畜产品饲料消耗量也是很可观的。就拿饲料转化效率最高的猪为例,肥猪的肉料
比大约是1∶3,即每1kg猪肉,需花费3kg饲料的“食物单位”(包含粮食和牧草)。要维持一个可以产生足够数
量肥育猪的群体,即包括大、小、公、母,其肉料比约为1∶3.5。我国2011年人均猪肉消耗37.7kg,37.7×3.5=
131.95kg,这就是人均消耗的猪肉所需饲料的“食物当量”。如果全用粮食做饲料,仅此一项就比人均粮食消耗
量124.7kg还要多出一成。何况同年还消耗了牛羊肉7.8kg,禽肉21kg,蛋20kg和牛奶33.5kg①。其饲料需
要总量与人均口粮之比为1∶2.5,即我们的食物结构是1份粮食,和2.5份②饲料的组合。这是2011年的状况。
今后如以韩国或日本为例,动饲料需要量还要随动物性食品增加而上升。除了牧草(含饲用植物),世界上没有一
个国家的粮食产量能够承受如此重负。
牧草(含饲用植物)做饲料是合理的。优质牧草粗蛋白含量达20%左右,而小麦(犜狉犻狋犻犮狌犿犪犲狊狋犻狏狌犿)蛋白质
含量为12%,大米蛋白质含量8%。种1亩(0.067hm2)地的优质牧草做饲料,相当3~5亩(0.200~0.333hm2)
地的小麦营养源,而蛋白质则多出4~8倍。因此美国中西部缺水地区,水浇地不是种苜蓿(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就
是种饲用玉米(犣犲犪犿犪狔狊),而麦田只采取免耕法等保墒措施,并不浇水。因为每一方水的生产效益,牧草比小麦
高许多倍[5]。连荷兰那样与海争地的国家,寸土寸金,也不吝良田种草,随处可见栽培草地上放牧的奶牛。而我
们却以有限的水土资源不去种牧草(含饲用植物)补救饲料的奇缺,却在口粮满足而有余以后,还要一股劲生产效
率较低的粮食,实为智者所不取。  
  我国饲料不足后果如何?请看表1。2012年
进口饲料玉米520万t,大豆(犌犾狔犮犻狀犲犿犪狓)5750
万t,相当作饲用豆粕4500万t,还有44.2万t
苜蓿干草。由于玉米价格比小麦高而且供应不
畅,我国多数饲料公司已经改用小麦代替玉米来
配合饲料。这个口子一开,就打开了“粮食自给”
的无底洞。畜食人粮,暴露了我国农业结构与食
物结构的失调。
饲料不足而且昂贵,就必然不断加大饲料和
畜产品的进口数量。我们在这里不拟讨论进口粮
食、饲料和畜产品是否合理。在一定条件下,进口
表1 中国2008-2012年5年内主要饲料和畜产品进口量
产品 进口量 (万t)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增加
倍数
玉米 5 8 157 176 520 104
大豆 3744 4255 5480 5264 5750 1.5
苜蓿干草 1.96 7.66 22.72 27.60 44.20 22.5
猪肉 37.3 13.5 20.0 46.7 52.2 1.4
牛羊肉 5.64 6.80 7.30 10.30 1.8
乳品 35.1 59.7 74.5 98.0 2.8
 :牛羊肉和乳品都没有得到2012年的资料,以2011年资料为准。:
进口大豆所产豆粕是我国主要蛋白质饲料,豆粕折合率为84%。
上述物资,无异减轻我国对土、水、动力资源压力,适当进口无可厚非。值得警惕的是,5年来玉米进口增长了104
倍,大豆1.5倍,苜蓿干草2.5倍。此外进口猪肉增长1.4倍,牛羊肉1.8倍,乳品2.8倍。这样以倍数量级的进
口增长幅度,令人不寒而栗③。我们为什么把自己捆绑在如此低效的“以粮为纲”的农业系统上,而不去采取更高
效益的农业系统?何况我们知道,13亿人口大国,粮食不能靠进口。而饲料世界贸易量的无法满足,比粮食有过
之而无不及。
3第22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3年
①黄季提供资料。
②牛羊肉7.8×9+禽肉21×2+禽蛋20×2+牛奶33.5×1=185.7kg与猪肉饲料食物当量131.9kg之和,人均消耗的动物性产品食物当量为
317.6kg食物当量。其中奶的饲料转化率因奶牛产奶量而定,据权威部门资料我国牛奶转化率大致如此。
③我国也有少量农畜产品出口,但就其发展大势来说,可暂略而不计。
3 从耕地农业到草地农业的结构性改变势在必行
食物结构与产生食物的农业系统之间有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笔者曾有专文论述[6]。这里只强调一个根本原
则,即两者必须互相协调。适应我国食物结构的农业系统,已经不是传统的“以粮为纲”的“耕地农业”,而是世界
行之有效的“草地农业”。所谓草地农业就是把牧草(含饲用作物)和草食家畜引入农业系统,把耕地和非耕地的
农业用地统一规划,把牧草作为基质,除了天然草地以外,在耕地上实施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棉结
合、草菸结合等等,以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技术系统,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土地的生产潜势。它的特色是在满足
社会的基本农产品需求(例如粮食)的同时,生产足够的饲料,创造较高产值。草地农业含有4个生产层:即前植
物生产层(水土保持,景观旅游等),植物生产层(作物,牧草,菜蔬,花卉等),动物生产层(畜禽产品)和后生物生产
层(产品的加工流通等)。它功能全,分支多,产业链长,可容纳较多的科技含量和就业岗位,兼顾生态安全和生产
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正确道路。施行草地农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3.1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将成倍增加
我国是多山国家,现有适宜耕地面积不过全国总面积的12%,而可供农业利用的土地,不少于60%,即5倍
于耕地面积。如果把草地纳入大农业整体建设,建成草地农业系统,发挥全部农用土地的生态、生产效益。据测
算,我国不但粮食自给有余,还有余力生产各类畜产品,尤其国内急需奶类产品。仅南方可利用草地就有3亿亩
(2×107hm2),相当于2/3个新西兰。如果我国南方草地开发达到新西兰的生产水平(我们的试验区已经达到了
这一水平),可获1200万畜产品单位,约合9600万t粮食,相当于增加了2.6亿亩(1.73×107hm2)耕地。仅在
我国南方就有如此巨大的土地潜力有待“草地农业”来开发。
3.2 草地农业中的草地可保持水土,培肥地力,维护生态安全
草地农业的主要内涵草田轮作,不但不会使粮食减产,反而会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或上升(因草田轮作的设
计而异)。草田轮作一个周期(3~5年)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20%左右;增加N素100~150kg/hm2。至少可减
少化肥用量的1/3。几种牧草混播,可丰富田间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农田抗病力,减少作物病虫害,节约农药用
量。化肥和农药用量下降,令人困惑的面源污染将大为改观。轮作中的草地,一旦市场急需增加粮食供应,可以
立即改为粮田,以更高的土壤肥力投入粮食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草田轮作,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调节阀。
3.3 草地农业可以利用的饲用植物比农作物多许多倍
饲用植物的生产潜力比农作物高出许多倍。比传统农作物营养物质产量高出十几倍的牧草不在少数,而且
已经有了多年的栽培经验。草地农业系统是一个兼顾人的口粮和家畜饲料的籽实-营养体复合农业系统。我国
优质草地发展以后,其蛋白质产量相当进口大豆豆饼的蛋白质而有余,仅这一项就相当节约耕地面积3亿亩(2×
107hm2),我国将永远摆脱蛋白质缺乏的瓶颈,牛奶再也不会有三聚氰胺悲剧的发生。而且草地畜牧业的畜产品
耗能,一般只有农耕舍饲型1/3~1/4,也就是生产效益增加3~4倍,大幅度提高农牧民收益。
3.4 充分发挥气候(水热)资源潜力,尤其节约水资源
牧草等饲用植物,生长期比一般农作物长1~2个月,多利用20%~40%的日照。粮食作物对水分要求有严
格的季节性。牧草可充分利用对粮食作物无效的水资源。不但节约15%~20%水分,还大大缓解农业用水过分
集中的压力。
3.5 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外流,参与城镇建设是不可遏制的社会发展规律。因劳动力不足而全荒或半荒的耕地普遍存在。
利用这一部分土地种植牧草,尤其耕地的草田轮作,不但减少了劳动力的支出,还可挽回全荒或半荒的耕地,至少
约当耕地面积的10%,即相当于1.7亿亩(1.13×107hm2)耕地的生产力。
3.6 抗灾减灾,保持水土
牧草品种多,对水热时空变异适应性较大。牧草的休眠芽可以熬过干旱、酷暑和寒冷的严酷季节,一旦生境
适宜,即可萌生,不致绝收成灾。目前的水土流失,70%来自耕地,草地一般比农田减少水土流失70%~80%以
上。无论永久草地或草田轮作中的短期草地,都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
3.7 增加农民收入
多年生牧草一次播种,多年收获,劳力、种子、化肥、农药、机具、动力等,都比耕地大为节约。以草食动物为
4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3
主,发展动物产业,增值至少50%。以我们在黄土高原和云贵岩溶地区的试验为例,无论在旱农地区还是灌溉地
区,都有提高效益,节约资源的成效。一般提高农民收益2~3倍,甚至更多。何况还有可以延伸的产业链,吸纳
就业人员,提高人民收益。
3.8 系统耦合增效显著
草地农业的各个生产层之间可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系统耦合[7],效益可成倍增加。小到一个乡村,大
到地区之间,都可通过系统耦合,使效益成倍增长。例如内蒙古的架子畜运到华北农耕区育肥,创造了可观的效
益,已为大家所熟知。
毋庸置疑,草地农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新型农业系统。
4 结束语
时代改变了我们的食物结构。无论人们自觉不自觉,粮食的“主食”地位显著下降。传统的“粮食观”[8]势必
为含有较多动物性食品和其他食品的“食物观”所取代。
粮食和饲料不能混为一谈。我国一向饲料与粮食混淆不清,在饲料压迫下,粮食的紧迫感无法摆脱。因此,
两者需分别规划,把牧草(含饲用植物)与粮食同样纳入农业生产主流,给以财政扶持和政策优惠。当前和今后相
当长的时期内,严重不足的是牧草(含饲用植物)。粮草并重应是今后我国农业航道的大方向。
时代使命不可违,随着我国人民食物结构的改变,“以粮为纲”的“耕地农业”,不做结构性改变不行了。我国
因食物结构改变而迫使农业结构改革,应以建立新的农业系统为归宿。这就是兼顾粮食、饲料和环境保护的,现
代行之有效的草地农业系统。草地农业可成几倍地扩大农用土地资源,有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节约水资源和农
用动力及化学制剂,提高农民收益,改善生态健康。
强调农业系统的概念是必要的。任何农业措施,必须纳入特定的农业系统之中,而不是置于系统之外。过去
我们做过不少益农措施和项目,用心良苦,所费颇巨,但多数项目无疾而终或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无
他,就是没有建立一个正确的、完整的、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草地农业系统。任何修修补补,妄图延缓耕地农业系
统衰微的措施,都将无助于拨正我国农业航道,徒劳无功而贻误时机。
改变一个农业系统,特别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耕地农业系统,绝非易事。这里有实际问题,更涉及传统文
化。传统耕地农业与我国农耕文明血肉相连。而农耕文明曾经守护我们度过几千年的艰难而光辉的岁月。其优
点不胜枚举,情感深入血脉,这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历史障壁。但我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在新世纪前
后,我们的食物结构迫使农业系统不得不相应嬗替[9]。对此我们先失察于食物结构的时代更替,后失察于耕地农
业结构的过时。无可讳言,我国农业走了一些弯路。历史规律严酷而不容回避。我们天天喊“改变生产方式”,是
时候了,让我们拿出壮士断臂的勇气和现代人的智慧,继承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实现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的伟
大转变。
参考文献:
[1] 黄季,杨军,仇焕广.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研究(研究报告)[R].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12.
[2] 任继周,林慧龙,侯向阳.发展草地农业,确保中国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科学,2007,(3):614621.
[3] 杨军,程申,王晓兵,等.日韩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特征及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3,(1):2431.
[4] 任继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 WedinWF,FalesSL.Grassland:QuietnessandStrengthforaNewAmericanAgriculture[M].NewYork:AmericanSocie
tyofAgronomy,2009.
[6] 任继周,南志标,林慧龙.以食物系统保证食物(含粮食)安全———实行草地农业,全面发展食物系统生产潜力[J].草业学
报,2005,14(3):110.
[7] 任继周.系统耦合在大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科学,1999,51(6):1214。
[8] 任继周,侯扶江.改变粮食观,试行食物当量[J].草业学报,1999,8(中国岩溶地区草地农业系统持续发展研究专集):
5575.
[9] 任继周.中国草地农业系统与耕地农业系统的历史嬗替———《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序言》[J].中国农史,2013,32(1):38.
5第22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