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5,28(6):775 780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5)06077506
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遗传效应
及其与环境互作
董虹妤1,刘青华1,金国庆1,丰忠平2,甘振栋3,周志春1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省林木育种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马尾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1400;2.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浙江 淳安 311700;3.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福建 邵武 354006)
收稿日期:20150324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重要树种种质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204307);“十二·五”国
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方针叶树高世代育种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01B02);浙江省竹木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马尾松高
世代育种及其品种示范”(2012C12908-12);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四期项目马尾松课题
作者简介:董虹妤(1990-),女,山东威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童春发教授在数据统计分析中给予指导,谨致谢忱.
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Email:liuqinghua642@163.com
摘要: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3
代子代测定幼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
合力效应及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皆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遗传效应中,树高在两地点皆以加性基因效应
控制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而地径在卫闽点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在姥山点则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
在不同环境下,对树高和地径表型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环境效应>加性基因效应>显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 >显
性基因效应>加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参试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稳定性普遍高于特殊配合力(SCA)稳定
性。以树高生长量为选择指标,在2个试验点各初选2个优良亲本和5个优良杂交组合,姥山点和卫闽点优良亲本
的遗传增益分别是试验平均的5.61% 8.05%和10.22% 12.98%,是当地优良天然林分子代的45.11%
4848%和51.84% 55.64%,而优良组合的遗传增益分别是试验平均的3.37% 17.69%和9.35% 25.93%,
是当地优良天然林分子代的42.04% 61.72%和50.64% 73.48%。
关键词:马尾松;3代;GCA;SCA;基因与环境互作
中图分类号:S791.248 文献标识码:A
GeneticEfectsofGrowthTraitsfortheThirdGenerationPinusmassoniana
GermplasmandtheInteractionwithEnvironment
DONGHongyu1,LIUQinghua1,JINGuoqing1,FENGZhongping2,GANZhendong3,ZHOUZhichun1
(1.ResearchInstituteofSubtropicalForestry,ChineseAcademyofForestry,KeyLaboratoryofTreeBreedingofZhejiangProvince,Engineering
ResearchCenterofMassonPineof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Hangzhou 311400,Zhejiang,China;2.LaoshanForestFarmofChun’an
Country,ZhejiangProvince,Chun’an 311700,Zhejiang,China;3.WeiminStateownedForestFarmofShaowuCity,
FujianProvince,Shaowu 354006,Fujian,China)
Abstract:Twosamplesof3yearoldPinusmasonianagrowninLaoshanforestfarmofZhejiangProvinceandWe
iminStateownedForestFarmofFujianProvincerespectivelywereusedtoinvestigatethegeneticefectsandthein
teractionwithenvironmentongrowthtraitsinthe6×6halfdialelcrossdesign.Theresultsshowedthatthecombi
ningabilityandtheinteractionsofcombiningabilitywithenvironmentweresignificantefectiveintheheightand
DBH.Theadditivegeneefectsofheightplayedamajorroleinthetworesearchsite.TheDBHappearedtobecon
troledmainlybytheadditivegeneefectsinWeiminsite,whilecontroledprimarilybythedominancegeneefects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8卷
inLaoshansite.Theperformanceoftreeheight,DBHandstemvolumewerecontroledmainlybytheenvironment
efectsandsecondlybytheadditivegeneefectsandtheinteractionsofdominancegeneefectwithenvironmentand
thedominancegeneefects,theinteractionsofadditivegeneefectwithenvironmentplayedtheweakestroleunder
diferentenvironmentconditions.Thestabilityofgeneralcombiningability(GCA)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
ofthespecificcombiningability(SCA).Basedontreegrowthindex,2superiorparentsand5superiorcombina
tionswerepreliminarilyselectedforthetwosamplesrespectively.Thegainsofsuperiorparentsforthetwotestsam
pleswere5.61% -8.05% and10.22% -12.98% comparedwiththemeanvalue,45.11% -48.48% and
5184%-55.64% comparedwiththeprogenyoftheoriginalhighqualitystands.Thegainsofsuperiorcombina
tionswere3.37%-17.69% and9.35%-25.93% comparedwiththemeanvalueofthetestsamples,42.04%-
61.72% and50.64%-73.48% comparedwiththeprogenyoftheoriginalhighqualitystands.
Keywords:Pinusmasoniana;thirdgenerationgermplasm;GCA;SCA;geneenvironmentinteraction
配合力作为选配亲本的重要指标在林木遗传改
良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通过配合力
的研究,可以估算亲本无性系的育种值,为种子园留
优去伐和优良亲本选配提供依据,同时可揭示性状
的遗传控制方式,用以科学指导有效的遗传改良方
案和提高育种效率。在国内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火炬松 (Pinustaeda
L.)、湿地松(P.eliotiEngelm.)等[3-5]重要造林树
种的遗传改良进程中,配合力的估算已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马尾松(P.masonianaLamb.)为我国南方
针叶树种中主要的材用和脂用树种,具有速生、优
质、适应性强等特点。我国马尾松系统的遗传改良
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完成第2代遗传改良并
进入第3世代育种新阶段。本项目组已利用马尾松
2代全双列、半双列、测交等遗传交配设计子代测定
林材料,系统开展生长、材性和营养等性状的配合力
分析,揭示这些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提出马尾松生
长性状普遍存在自交衰退现象,且一般配合力
(GCA)小的亲本自交衰退程度呈上升趋势,GCA大
的亲本间杂交在材积增加和干物质积累等性状上会
产生强杂种优势的倾向,并优选出一批优良杂交组
合和2代育种亲本[6-8]。为继续提高生长性状遗传
增益,本项目组利用2代育种亲本进行控制授粉,揭
示马尾松在高世代育种进程中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
规律,为高世代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此外,由于
林木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因子共同决定[9-10],因
此,优良品系在推广时必须考虑优良品系的适应地
区;然而,在林木上已有研究多是单点试验的测定研
究结果,未涉及配合力与环境的互作。配合力由性
状表型值推断而来,环境变化势必会对配合力分析
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探究不同环境下林木性状
的配合力效应,对于消除环境对配合力测定的影响,
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案极为重要。
本研究利用马尾松第2代育种亲本无性系,开
展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控制授粉,获得相应种
子后,分别于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
市卫闽国有林场设置子代测定林,系统研究马尾松
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与环境的互作
效应,旨在揭示马尾松高世代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
律,提高配合力选配亲本的准确性,为马尾松第3代
育种选育出一批适应不同推广区域性状优良的杂交
组合和个体。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07年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马尾松 2代
育种群体中选择6个亲本无性系,其中,亲本33号
(1145×1126)、20号(1103×3412)、40号(5163×
5907)、22号(6627×3412)、56号(3412×5907)为1
代亲本杂交后代,即双亲子代林中优良单株(优树)
采穗嫁接的无性系号,亲本44号(种源1123)为种
源1123子代中优良单株嫁接形成的无性系号。利
用这6个亲本无性系按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
(表1)杂交配制 15个组合,2008年底收获种子,
2009年播种育苗,2010年春分别在浙江省淳安县姥
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营建子代遗传
测定林,并以当地马尾松优良天然林分子代作对照
(CK)。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试验林位于119°03′
E,29°37′N,海拔250 300m,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1430mm,全年日照时数1951h;福建省
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试验林位于117°43′E,27°05′
N,海拔100 220m,年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
677
第6期 董虹妤,等: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
1768mm,全年日照时数1740.7h;两试验点主要
气候和土壤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姥山点的土壤立地
等环境条件优于卫闽点。试验林采用完全随机区组
设计,10株小区,重复5次。
表1 马尾松6×6半双列交配设计
母本
父本
33 20 40 22 56 44
33 × × × × ×
20 × × × ×
40 × × ×
22 × ×
56 ×
44
1.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于2012年分别对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
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3年生测定材料量测树高
和地径。在统计分析前,依据拉依达准则去除异常
数据[4,11]。以小区单株测定值为单元,采用 SAS/
STAT软件中的GLM程序进行性状多点联合方差分
析以检验不同杂交组合遗传差异以及杂交组合与地
点互作的显著性。若遗传差异显著,则采用 R语言
按统计模型yijklt=μ+Ei+Bij+Gk+Gl+Skl+GEik+
GEil+SEikl+eijklt估算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SCA),式中,yijklt为第 i个地点、第 j个区组中第 k
个亲本与第l个亲本杂交后代的第 t个个体的数量
性状值;μ为总平均;Ei为第 i个地点效应;Bij为第 i
个地点中第j个区组效应,Gk和 Gl分别为第 k个和
第l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Skl为第k个与第l个亲本
的特殊配合力;GEik和GEil为第i个地点与亲本一般
配合力的交互效应;SEikl为第i个地点与亲本特殊配
合力的交互效应;eijklt为随机误差
[12]。方差分析和
配合力效应值估算采用固定模型,配合力方差分量
和遗传力等遗传参数估算采用随机模型[13]。加性、
显性方差分量估算方法见文献[14]。配合力稳定
性则依据Kamble等的稳定性比较法进行估算[1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不同环境下的联合方差分析(表2)表明:2块马
尾松试验林的树高和地径在地点间存在极显著差
异,其中,姥山点和卫闽点树高和地径的平均值分别
为2.44m、0.63cm和1.90m、0.46cm,姥山点生长
量明显优于卫闽点。马尾松树高和地径在杂交组合
间的差异均极显著,说明新创制的杂交组合间存在
丰富的变异,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而马尾松杂交组
合与地点的互作也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环境对杂
交组合的生长表现影响较大,有必要依据具体立地
条件筛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优良杂交组合。
表2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自由度 树高 地径
地点 1 109.128712 10.932841
地点内区组 8 5.538929 0.290115
杂交组合 14 6.417711 0.176428
杂交组合×地点 14 0.542525 0.049315
杂交组合×地点内区组 112 0.429967 0.036197
机误 1350 0.114532 0.006939
注:表示P≤0.01极显著水平,下同。
2.2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GCA、SCA及遗传控制方式
估算GCA、SCA及其相对重要性是判断性状遗
传控制方式的重要方法[16]。基于马尾松树高和地
径在杂交组合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分别对2
个试验点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表3),结果显示:姥
山点和卫闽点亲本的树高和地径的 GCA效应和
SCA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根据全同胞遗传方差理
论,当近交系数等于 0时,GCA方差分量 σg
2≈1/
4VA,SCA方差分量σs
2≈1/4VD,即GCA和SCA分别
表3 马尾松主要生长性状配合力的方差分析和方差分量
变异来源
姥山点
树高 地径
卫闽点
树高 地径
一般配合力 GCA 0.135425 0.002950 0.197696 0.005411
特殊配合力 SCA 0.016550 0.001488 0.014995 0.000882
机误 e 0.002509 0.000177 0.002072 0.000101
配合力方差分量大小
σg2 0.014860 1.826751E04 0.228371 5.652230E04
σs2 0.003510 3.279100E04 0.003232 1.972001E04
加性/显性方差分量大小
VA 0.059440 7.307004E04 0.913484 2.260892E03
VD 0.014040 1.311640E03 0.012928 7.888004E04
加性/显性方差分量比例 σD2 VA/VD 4.23∶1 1∶1.80 7.07∶1 2.87∶1
注:σg2和σs2分别代表2个试验点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量。VA和VD分别代表2个试验点的加性方差分量和显
性方差分量。
777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8卷
由加性基因效应和显性基因效应控制[17]。经分析
得出,除姥山点的地径外,姥山点的树高及卫闽点的
树高和地径的σg
2(GCA方差分量)均高于σs
2(SCA
方差分量),对其VA/VD(加性方差分量/显性方差分
量)估算得出,姥山点树高和地径的 VA/VD分别为
4.23∶1和1∶1.80,卫闽点树高和地径的 VA/VD分别
为7.07∶1和2.87∶1,即除姥山点的地径外,姥山点
的树高及卫闽点的树高和地径均以加性基因效应控
制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
2.3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
林木的基因型值受加性基因效应和显性基因效
应的影响,而表型值受加性基因效应、显性基因效应
及环境效应的共同影响。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
力与环境互作的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4)显示:亲
本树高和地径的GCA与环境互作及 SCA与环境互
作均达1%的显著水平,即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皆受
到环境效应、加性基因效应、显性基因效应及加性基
因效应、显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共同影响。
比较2个性状配合力方差分量均存在这样的趋势:
σE
2>σG
2>σSL
2>σS
2>σGL
2,即树高和地径性状的
表现主要受环境效应影响,加性基因效应、显性基因
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和显性基因效应次之,加性基
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性状影响最弱。
表4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联合
方差分析和方差分量
变异来源 树高 地径
一般配合力×地点 GCA×E 0.581064 0.068829
特殊配合力×地点 SCA×E 0.521114 0.038474
机误 e 0.138696 0.009181
σG2 0.037375 5.961170E04
σS2 0.005359 4.195370E04
方差分量大小 σGL2 0.000300 1.517741E04
σSL2 0.007648 5.858610E04
σE2 0.138696 9.180783E03
注:σG2、σS2、σGL2、σSL2分别代表配合力与环境互作联合方差
分析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与环境交互作用及特殊
配合力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差分量。
2.4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基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力与环境存在显
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对2个性状的配合力稳定
性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5)显示:树高和地径的
RGCA(一般配合力稳定性比率)分别为 99.20%和
79.70%,其RSCA(特殊配合力稳定性比率)分别为
41.20%和41.72%,这说明生长性状的GCA稳定性
普遍高于SCA稳定性。
表5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
配合力稳定性比率 树高 地径
RGCA 99.20 79.70
RSCA 41.20 41.72
注:RGCA和 RSCA分别代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稳定性
比率。
2.5 马尾松优良亲本和杂交组合的评价与选择
大量研究表明:树木生长性状树高和胸径间表
现出极强的正相关[18-19]。由于本研究所利用的马
尾松试验林仍处于幼林阶段,因此,利用树高作为指
标对马尾松优良亲本和杂交组合进行初步的评价和
选择更具准确性。
亲本的利用价值与其 GCA效应值有关[20],故
本研究利用马尾松树高的 GCA效应值及其差异显
著性测验结果,分别对姥山点和卫闽点的参试亲本
进行评选,筛选出的优良亲本及其遗传增益见表6。
表6表明:在姥山点的6个亲本中,44号和33号表
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若以试验平均表现为对照,
其遗传增益分别为8.05%和5.61%,若以 CK为对
照,其遗传增益分别为48.48%和45.11%;而在卫
闽点,44号和33号同样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
若以试验平均表现为对照,其遗传增益分别为
1298%和10.22%,若以CK为对照,其遗传增益分
别为5564%和51.84%。
表6 马尾松优良亲本评价与选择
试验
地点
亲本 GCA 显著性
遗传增益
均值/m >试验平均/% >CK/%
姥山点 44 0.2467 a 2.64 8.05 48.48
33 0.1717 b 2.58 5.61 45.11
卫闽点 44 0.3084 a 2.15 12.98 55.64
33 0.2428 b 2.10 10.22 51.84
注:显著性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
著,下同。
本研究利用马尾松树高的平均值差异显著性检
测结果,在姥山点筛选出亲本33×44、22×44、33×
22、40×44和33×56作为优良杂交组合,在卫闽点
筛选出亲本33×44、22×44、20×44、33×20和33×
22作为优良杂交组合(表7)。2个试验点筛选出的
5个优良杂交组合的树高平均值分别为2.5236
28733m和2.0789 2.3941m。比较2试验点
优良杂交组合的 SCA效应值均处于较高水平,虽然
卫闽点的亲本33×44的SCA效应值为负值,但由于
其父本、母本的 GCA效应值水平较高,依然可以得
到较高的遗传增益。若以试验平均表现为对照,姥
山点和卫闽点的5个优良杂交组合的遗传增益分别
877
第6期 董虹妤,等: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
为3.37% 17.69%和9.35% 25.93%,若以 CK
为对照,其遗传增益分别为 42.04% 61.72%和
50.64% 73.48%。
表7 马尾松优良杂交组合评价与选择
试验地点 杂交组合
GCA
母本 父本
SCA
遗传增益
均值/m 显著性 >试验平均/% >CK/%
姥山点 33×44 0.1717 0.2467 0.0142 2.8733 a 17.69 61.72
22×44 0.0481 0.2467 0.0653 2.8008 ab 14.72 57.64
33×22 0.1717 0.0481 0.0389 2.6994 b 10.59 51.94
40×44 -0.1153 0.2467 0.1219 2.6939 b 10.34 51.62
33×56 0.1717 -0.2047 0.1159 2.5236 c 3.37 42.04
卫闽点 33×44 0.2428 0.3084 -0.0582 2.3941 a 25.93 73.48
22×44 -0.0688 0.3084 0.1072 2.2480 b 18.24 62.90
20×44 -0.0869 0.3084 0.0975 2.2202 b 16.78 60.88
33×20 0.2428 -0.0869 0.0968 2.1539 bc 13.30 56.08
33×22 0.2428 -0.0688 0.0031 2.0789 cd 9.35 50.64
3 结论与讨论
GCA与SCA的相对重要性与测定的材料、性状
及年龄等因素有关。Sprague等[21]有关玉米(Zea
maysL.)配合力育种的研究认为,经过 GCA测定的
材料,需要进行SCA的选择与测定;而未经 GCA选
择与测定的材料,其GCA选择比SCA选择更具重要
性。本研究利用的马尾松3代遗传测定林由于2代
亲本年龄较小,还未进行 GCA测定,故研究结果除
姥山点地径外,其余性状的GCA效应均大于SCA效
应,这与刘青华等[8]和金国庆等[22]利用2代马尾松
测定林进行配合力分析的结果一致。另外,谭小梅
等[23]对本研究材料苗期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苗期
苗高及生长参数的SCA效应明显大于GCA效应,与
本研究阶段结果相反,进一步支持了 Balocchi等[24]
对火炬松配合力育种的研究结论,即未经过 GCA选
择和测定的材料,早期树高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
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加性基因效应增加并逐渐占据
主导地位。根据全同胞遗传方差理论,当近交系数
等于0时,GCA方差分量 σg
2≈1/4VA,SCA方差分
量σs
2≈1/4VD,当近交系数等于1时,GCA方差分
量σg
2≈1/2VA,SCA方差分量 σs
2≈VD,本研究部分
杂交组合有亲缘关系,近交系数大于0,故实际 VA、
VD及VA/VD值应比试验估计值略高,但由于偏移值
极小,研究结果依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性状的GCA和SCA是基因作用的结果,而环境
条件是基因荷载的遗传表达的基础,环境的变化势
必会影响基因表达,也影响着配合力的表现。研究
结果显示,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杂交组合与环境互
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该结果与李建民等[25]、
郑仁华等[26]利用不同试验点马尾松基因型与环境
互作的分析结果一致,说明环境影响马尾松杂交组
合性状的表现。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 GCA与环境
互作及SCA与环境互作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
平,说明环境影响配合力的表现。马尾松树高和地
径的表型值受环境影响较大,加性基因效应、特殊配
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及显性基因效应次之,一般配
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弱。因此,在利用配合
力育种时,应区分不同地域筛选与其相适应的优良
杂交组合,推广时也应充分考虑到杂交组合与环境
的互作效应。依据Kamble等[16]的稳定性比较法对
GCA和SCA的稳定性分析发现,马尾松树高和地径
的GCA稳定性普遍高于SCA稳定性,该趋势与崔党
群等[27]有关农作物配合力稳定性研究的结论基本
一致,由此可见,在不同环境下马尾松配合力育种的
应用中,GCA比SCA更具可靠性。
马尾松遗传交配的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性状树
高和地径在各杂交组合间皆存在极显著差异,意味
着创制的杂交组合间仍存在丰富的变异,从参试的
15个家系中选择优良杂交组合是可行、有效的。以
树高生长值为选择指标,依据GCA效应值及其差异
显著性检测结果,在2个试验点各初选了2个亲本,
若以试验平均表现为对照,姥山点和卫闽点的2个
优良杂交组合的遗传增益分别为5.61% 8.05%
和10.22% 12.98%,若以当地优良天然林分子代
为对照,其遗传增益分别为 45.11% 48.48%和
5184% 55.64%。再依据马尾松树高平均值差异
显著性检测结果,在2个试验点各初选了5个杂交
组合,其 SCA效应值均处于较高水平,若以试验平
均表现为对照,姥山点和卫闽点的5个优良杂交组
977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8卷
合的遗传增益分别为3.37% 17.69%和9.35%
25.93%,若以当地优良天然林分子代为对照,其遗
传增益分别为 42.04% 61.72%和 50.64%
7348%。筛选出的优良亲本为种子园留优去伐提
供了依据,筛选出的优良杂交组合具有增产效果,可
用于试验区的推广应用。由于本文是马尾松3代遗
传测定林幼林期的测定结果,其生长性状表现仍不
稳定,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因此,下一步将继续
开展对马尾松成林的生长、材性、松脂等性状的配合
力、配合力与环境互作、遗传力、遗传相关等方面的
研究,以期进一步揭示马尾松高世代遗传变异规律,
为马尾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YanchukAD.Generalandspecificcombiningabilityfromdiscon
nectedpartialdialelsofcoastaldouglasfir[J].SilvaeGenetica,
1996,45(1):37-45.
[2]BarilCP,VerhaegenD,VingernPH,etal.Structureofthespecif
iccombiningabilitybetweentwospeciesofEucalyptus[J].Theoreti
calandAppliedGenetics,1997,94(4):796-803.
[3]栾启福,姜景民,张建忠,等.火炬松×加勒比松F1代生长、树
干通直度和基本密度遗传和配合力分析[J].林业科学,2011,
47(3):178-183.
[4]李 力,施季森,陈孝丑,等.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亲本配合力
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5):9-13.
[5]赵奋成,张应忠,李宪政,等.湿地松半双列子代遗传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2001,14(6):641-647.
[6]周志春,金国庆,秦国锋,等.马尾松纸浆材重要经济性状配合
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林业科学,2004,40(4):52-57.
[7]赵 颖,周志春,金国庆.马尾松苗木生长和根系性状的GCA/
SCA及磷素环境影响[J].林业科学,2009,46(6):27-33.
[8]刘青华,金国庆,储德裕,等.基于马尾松测交系子代的生长、
干行和木材密度的配合力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1,35(2):8-14.
[9]徐有明,林 汉,班龙海,等.不同环境下火炬松种源造纸材性
遗传差异与遗传稳定性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6):158
-163.
[10]SykesR,LiBL,HodgeG,etal.Predictionofloblolypinewood
propertiesusingtransmitancenearinfraredspectroscopy[J].Ca
nadi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2005,35:2423-2431.
[11]李 力,陈孝丑,曹汉洋,等.杉木分组群状多系杂交子代测
定林的遗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3):388
-393.
[12]童春发,施季森.林木遗传模型统计分析及R语言实现[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3]续九如.林木数量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孔繁玲.植物数量遗传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6.
[15]KambalAE,WebsterOJ.Estimatesofgeneralandspecificcom
biningabilityingrainsorghum[J].CropScience,1965,5(6):
521-523.
[16]齐 明.杉木育种中GCA与SCA的相对重要性[J].林业科学
研究,1996,9(5):498-503.
[17]MulinTJ,ParkYS.Estimatinggeneticgainsfromalternative
breedingstrategiesforclonalforestry[J].CanadianJournalofFor
estResearch,1992,22(1):14-23.
[18]齐 明,何贵平,李恭学,等.杉木不同水平试验林的遗传参
数评估和高世代育种的亲本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39(5):4-8.
[19]何贵平,骆文坚,金其祥,等.杉木无性系主要生长、材质性状
遗传差异及无性系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
(1):91-93.
[20]罗 俊,周 会,张木清,等.能源甘蔗主要经济和光合性状
的遗传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3):68-73.
[21]SpragueGF,TatumLA.Generalandspecificcombiningabilityin
singlecrossesofcorn[J].JournalofAmericanSocietyofAgrono
my,1942,34(4):923-932.
[22]金国庆,秦国锋,刘伟宏,等.马尾松测交系杂交子代生长性
状遗传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1):70-76.
[23]谭小梅,金国庆,周志春,等.马尾松3代种质苗高生长参数
的配合力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5):663-667.
[24]BalocchiCE,BridgwaterFE,ZobelBJ,etal.Agetrendsinge
neticparametersfortreeheightinanonselectedpopulationoflob
lolypine[J].ForestScience,1993,39(2):231-251.
[25]李建民.马尾松自由授粉家系与环境互作的分析[J].南京林
业大学学报,1992,16(2):63-70.
[26]郑仁华,傅玉狮,肖 辉,等.马尾松优树子代基因型与环境
互作及其稳定性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9,26(增刊):
40-44.
[27]崔党群,赫 西,范 平,等.小麦冠层叶片性状配合力与环
境互作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49-52.
087